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新

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新
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新

新建铁路云桂线(云南段)Ⅳ标段(DK473+300~DK539+120)

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编制:

复核:

审定:

中铁十局云桂铁路(云南段)项目经理部

2011年9月

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高速铁路高安全性、高舒适性要求轨道结构在列车荷截长期动力作用下保持高平顺性,这就要求要严格控制路基、桥涵和隧道工程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线路设计、施工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小工后沉降,消除不均匀沉降。从满足列车高速、安全、舒适度要求出发,控制线路的沉降满足规范要求是最终目标,追求差异沉降、不均匀沉降为零是线下工程的理想目标。

第二条为统一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四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道、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经理部成立以总工为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领导组,负责全标段的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工作,经理部沉降变形观测领导组机构如下: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

经理部所属各分部成立以分部总工为组长、测量主管为副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负责落实沉降观测工作。

第四条工作依据如下

(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6)《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7) 设计单位技术交底资料;

(8) 云桂铁路云南段四标设计文件;

(9) 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五条沉降变形观测人员岗位职责

1、领导小组组长

负责对人员设备的筹备及沉降变形观测的全面工作。

2、领导小组副组长

具体负责沉降变形观测日常工作。

成立沉降变形观测小组,熟悉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沉降变形观测小组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

审定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组织对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检查。

3、领导小组组员

(1)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选任测量人员,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及文件,熟悉测量设备,并按有关规定安排测量组进行测量仪器设备的常规检验和校正,对测量人员要进行培训交底,公布工作纪律和相关

文件要求。

(2)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并对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及指导,及时了解沉降变形观测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上报协调解决。

4、测量小组组长

(1)熟悉和掌握沉降变形观测方法、技术标准及相关文件,对沉降变形观测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安排落实沉降变形观测实施计划、督促小组成员按照规定频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

(3)及时解决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上报。

(4)对日常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实施检查、指导,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并组织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进行定期检核。

(5)认真执行双检复核制,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可靠性。

(6)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其他任务。

5、测量小组组员

(1)掌握沉降变形观测的方法及相关技术要求,负责仪器的保管和日常保养工作。

(2)认真记录沉降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3)协助做好数据的内业整理工作。

(4)熟悉沉降变形监测网各工作基点的平面位置,并保护好工作基点及沉降变形观测标。

6、测量小组组员(内业)

(1)掌握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了解操作规程。

(2)负责观测数据的收集、平差计算、数据图表整理、汇总工作,对不合格数据及时反馈给数据采集人员,并查明原因后上报。

(3)负责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资料的收集整理。

7、仪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仪器存设条件符合要求。

(2)测量出发、施测、收工过程中防止仪器碰撞。

(3)负责仪器保护,无人值守时,应防止他人接触。

(4)负责仪器的定期送检,确保在检定期内使用。

(5)仪器发生意外时,及时汇报处理。

(6)监督仪器使用人员正确使用仪器。

第二章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第六条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3、路基沉降观测内容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第七条有砟轨道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对于有砟轨道地段,除基础沉降不易控制的桥梁工点需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外,其余工点原则上不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区间软土及松软土路基、桥路过渡段和高路堤及道岔区设置沉降观测断面,在软土路基设置位移观测断面。

第八条无砟轨道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第九条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2~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3)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第三章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第十条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

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一般要求

桥梁变形观察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对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第十二条无砟轨道地段

桥梁变形观察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察可按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观察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测点。

第十三条有砟轨道地段,

除基础沉降不易控制的桥梁工点需设置沉降观测外,其余工点原则上不进行沉降观测或由业主予以明确进行沉降观测设置的要求。

第十四条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沉降观测期。

第四章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第十五条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围岩级别和结构类型分别确定,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3、隧道洞口、明暗分界处和变形缝处均应进行沉降观测。

第十六条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隧道洞口里程、隧线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与衬砌类型变化处以及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具体如下:

1、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2、隧线分界点处,线、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3、明暗交界处、衬砌类型变化处以及变形缝两侧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4、隧道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第十七条洞身-暗洞段

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暗洞地段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围岩级别变化频繁的段落,按照围岩级别靠低的原则进行断面布设。

第十八条严重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包括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第十九条洞身-明洞段

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第二十条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高于水沟盖板0.3m。

第二十一条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第二十二条隧道分段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第二十三条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第二十四条隧道基础(除岩溶、隧底采空区)仅位于断层破碎带、全风化W4岩层、土体、软质岩的W3岩层可能发生沉降,需进行沉降变形观测。除上述情况外,隧底一般不会发生沉降,可不进行沉降变形观测。有砟隧道不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第五章其他要求

第二十五条沉降观测标预埋及布设原则

1、观测工作基点和不同结构物观测标埋设位置及标准详见设计院交底文件和设计图纸。

2、隧道沉降观测工作基点均需埋设在洞外稳定区域。

第二十六条监控量测频次

沉降观测频次、时长及观测精度详见设计院交底文件,沉降变形评估应根据设计所要求的各种结构物沉降观测时长及频次进行。对于观测时长不足,或观测频次不达标的段落,应适当延长观测时间,以确保沉降评估符合设计要求。

第二十七条施工单位在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批。审批合格后,编制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对于特殊地段(如隧道溶洞、跨河测量、水中墩等),施工单位需制定专项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监理、评估、建设单位审批。

第二十八条对于已经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点,分部需每月底向

项目经理部上报该月沉降观测情况。(详见附件二)

第二十九条分部每月底需以书面的形式向项目经理部上报该月测量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控制网加密、测量放样、沉降观测等所有涉及测量的工作,以及新工艺、新方法及存在问题等。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如与上级部门规定不符时,执行上级部门规定。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未尽之处请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以及中铁二院(沉降变形观测)技术交底办理,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一:附表

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测点编号测量

编号

工程

类型

测点

类型

冠号里程

测点

位置

距线路

中心

填挖

高度

基底处

理类型

压缩层

厚度

处理

深度

墩高

涵顶填

土高度

围岩

类别

工程

名称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12

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测站视准点视距读数标尺读数

读数

(mm)

高差

(m)

(m)

注后视后距1 后距2 后尺读数1 后尺读数2

前视前距1 前距2 前尺读数1 前尺读数2

中视视距差(m) 累积差(m) 高差(m) 高差(m)

测段计算起点

终点高差m 前距km

后距km 距离km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工程名称:测量单位: 测点编号

观测期次观测

日期

两次观

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工程名称:测量单位:测点编号

观测期次

观测

日期

两次

观测

间隔

累计

天数

(天)

填土

高度

(m)

本次

高程

(m)

接管

长度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5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 测点编号

观测期次观测

日期

两次观

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6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 测点编号

观测期次观测

日期

两次观

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 测点编号

观测期次观测

日期

两次观

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 测点编号:

观测期次观测

日期

两次观

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9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施工标段:施工单位:

桥梁名称:所在孔跨:

桥梁跨度跨中里程

测点备注信息:

观测期号 1 2

观测日期

距左距离天气温度荷载情况标高徐变上拱量累计徐变量天气温度荷载情况标高徐变上拱量累计徐变量XXX端右1

XXX端右2

差值(左3-左1)

差值(右4-右2)

平均值

梁中左3

梁中右4

差值(左3-左5)

差值(右4-右6)

平均值

XXX端左5

XXX端右6

平均徐变量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20

沉降观测点管理规定

沉降观测点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规范昆玉钢铁公司沉降观测点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各设备、管架基础主项单元中沉降观测点的管理,由装备部负责组织实施。 3 沉降观测点设置范围划分 高炉区域、发电区域、制氧区域、烧结区域、炼钢区域、高线、棒材区域。 4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范围 4.1 高炉区域:高炉区域由于地势标高原因,回填土标高较大,煤气管网基础、电力通廊基础等大型管网基础在此布置较多,且煤气管网基础、电力通廊基础坐落在回填土上,因此每个煤气管网基础、电力通廊基础都设置沉降观测点。 4.2 发电区域、制氧区域、煤气柜区域:上述区域大型基础都坐落在原始土层上,不存在基础坐落在回填土上,只对上述区域的大型基础做沉降观测,如分馏塔基础、煤气柜基础、凉水塔、锅炉基础等设置沉降观测点。 4.3 炼钢区域:炼钢车间外围管网支架基础有部分坐落在回填土上、转炉基础、混铁炉基础、连铸机基础都坐落在原始土层上,只对外围管网支架基础、转炉基础、混铁炉基础、连铸机基础设置沉降观测点。 4.4 高线、棒材区域:高线、棒材车间内平台基础都坐落在原始土层上,旋流井框架柱基础有部分坐落在回填土上,对车间内平台基础按规范进行沉降观测,重点是旋流井框架柱基础的沉降观测。 4.5 烧结区域:烧结环冷机基础坐落在原始土层上、配料室一层内设备基础坐落

在回填土,重点是配料室内一层的设备基础的沉降观测。 5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要求 5.1 沉降观测点的后视点(永久点)设置本身应牢固稳定,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观测点的上部必须由明显的标示。 5.2 管网支架基础沉降观测点设置在管网支架上,用红漆标示出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设备基础的沉降观测设置在基础便于观测的位置上,用红漆标示出。 6 沉降观测点的测量次数要求 6.1 高炉区域:重点是高炉区域的管网支架基础,沉降观测做到每周一次。 6.2 发电区域、制氧区域、煤气柜区域:由于该区域基础都坐落在原始土层上,沉降观测做到每月一次。 6.3 炼钢区域:炼钢车间外围管网支架基础有部分坐落在回填土上、沉降观测做到每周一次。转炉基础、混铁炉基础、连铸机基础都坐落在原始土层上,沉降观测做到每月一次。 6.4 高线、棒材区域:高线、棒材车间内平台基础都坐落在原始土层上,沉降观测做到每月一次。旋流井框架柱基础有部分坐落在回填土上,沉降观测做到每月一次。 6.5 烧结区域:烧结环冷机基础坐落在原始土层上、沉降观测做到每月一次,配料室内一层的设备基础的沉降观测做到每周一次。 7 沉降观测点的测量和记录要求 7.1 沉降观测尽可能做到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照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7.2 进行沉降观测时,施工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应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

连续梁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合肥铁路枢纽新建合肥北城至合肥站工程连续梁徐变观测技术方案 文件编号: 编制部门: 工程部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四局联合体HFSN-1标项目部三分部 2011年03月15日

合肥枢纽一标三分部连续梁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管段内有两处连续梁,一处在DK115+853.402合蚌双凤特大桥220m连续梁,一处在BFSDK007+854.085蚌福双凤特大桥180m连续梁。 二、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J962-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 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5、《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京福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7、《京福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8、《京福高速铁路合肥至蚌埠段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技术交底。 三、沉降监测一般技术标准 以连续梁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是监测路基基底底层变形情况。 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精度要求按下表1执行(采用二等): 表1 变形测量等级精度表 2、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a、垂直位移监测网 垂直位移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2:

表2 垂直位移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表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按变形等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布设方法为:在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扩基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根据以前客专线沉降观测经验,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200m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b、水平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3 表3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表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各种建筑沉降观测管理规定

沉降观测工作管理规定 根据水泥集团公司要求,各企业应进一步规范与加强做好对已建 与在建工程各类建(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观测工作,强化对已建与在建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监控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预控与减小因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质量问题给本公司项目建设投资与以后正常生产带来额外的经济失。现就水泥集团所辖范围内各企业已建与在建项目的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的观测工作开展作如下规定: 一、监测技术依据 已建与在建需监测的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监测执行的规范、标准、监测精度,以及稳定标准要求以设计院图纸设计要求与现行《测量规范》为准。 二、必需进行监测的建筑物对象及分类 1、熟料生产线工程 (1)A 类:窑头、窑中、窑尾、生料均化库、大型磨机基础。 (2)B 类:熟料储存库、窑头与窑尾烟囱等建筑物。 2、粉磨站工程 ①A类:磨房、磨机、减速机及辊压机等大型设备基础、磨尾斗提地坑、水泥储存库。 ○2B 类:原料调配库、成品包、散装与中转储库等。 3、余热发电工程 ①A类:汽轮机基础、○2 B 类:发电主厂房、锅炉基础框架等。

5、总图工程 A 类:软弱地基处理工程、高回填土方场平工程、高边坡与高挡墙工程(6、0m 以上的)、抗滑桩支护与膨胀土治理工程等。 注:其她未提及的各子项工程就是否需监测依图纸设计要求为准。 三、监测控制网与监测点布设 1、控制网基准点的布设 为确保各基准点使用的可靠与实用性,一个控制网或控制导线基准点埋设不少于三个以上,且相互通视,以便于随时联测检查与校验。基准点必须埋设在稳固的原有的土层地区,禁止埋设在填土区、滑坡地段、河岸、机器震动等区域。基准点标石材质与做法必须满足规范要求。施工阶段与生产期间永久性监测控制网要充分考虑两者统一一并建立。 2、监测点的布设 建筑物确定需要进行监测后,在工程开工前15天之内,应根据设计图 纸与测量规范、标准等要求做好监测策划工作,制订详细监测方案; 适时按图纸设计要求埋设观监测点;若设计图没有明确的监测点布置图,可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 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要求布设;监测点布设位置原则即就是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与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墙柱应采用螺栓式标志,设备基础采 用盒式标志,并在其附近做显著标识(见附图一),严禁使用钢筋头等 简易标识。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 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 测 方 案 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2012年3月26日 委托单位:安徽华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瀚盛项目部 项目名称: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测单位: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院长:石华胜 项目负责:汪明新 设计编写:朱智勇 提交时间:2012年3月26日 目录 1.1、工程概况................................................... 1.2、周边环境概况...............................................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位设置 (1) 3.1、监测内容 (1) 3.2、基准点布设 (1) 3.3、房屋监测点布设 (1) 4、监测方法与技术措施 (2) 4.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测设 (2) 4.2、垂直位移监测点测设 (3) 5、监测频率 (3) 6、建筑沉降稳定值的控制标准 (4) 7、数据处理与成果提交 (4) 8、业主与施工单位应提供的配合要求 (4) 9、安全与文明施工 (5)

1、工程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本次监测项目包括6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楼号是1#至8#(不包括2#和3#)。其中1#、6#和7#楼设计为地上20层;4#楼设计为地上22层;其余设计为地上27层。楼房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1.2、周边环境概况 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在地块南侧紧邻一最高点达70多米高的马鞍山。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变形观测委托书(《测绘合同文本》)。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

广东海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沉降观测管理制度第1页,共5页HZ/HY/ZY-2015 版号:一修改:0 一、人员配置及岗位职责 沉降观测小组设置小组长一名,组长:南健勇;成员三名,成员:张祥斌(兼)、任旭康、何德彪;资料员:冯婷婷(兼);各成员岗位职责如下:小组长:熟悉和掌握沉降变形观测方法、技术标准及相关文件,对沉降变形观测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安排落实沉降变形实施计划、按照规定频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解决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上报;对日常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实施检查、指导,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并组织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进行定期检核;认真执行双检复核制度,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可靠性。 小组成员:掌握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了解操作规程;熟悉沉降变形监测网各工作基点的平面位置,并保护好工作基点及沉降变形观测标;正确操作、使用銦瓦尺及配套尺垫等,确保沉降数据真实有效;协助做好数据的内业整理工作。 二、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广东海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沉降观测管理制度沉降观测管理制度第2页,共5页HZ/HY/ZY-2015 版号:一修改:0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沉降观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三、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水准网的观测整体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水准仪必须使用DS05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一、监测意义 基坑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集中体现在土体的变位,边坡水平位移和沉降。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大面积降水的影响,以及静压桩施工引起土体位移,边坡周围土体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应力重新分布、渗排水后土固结等引起土体变位,动态跟踪变位监测,已成为基坑施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二、监测目的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深度及位置,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因土体地面过大位移和沉降而 遭破坏,一方面对基坑边坡土体变形位移实施动态跟踪,使其一直处于受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边坡安全,顺利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测项目 周围建筑物沉降、基坑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升降等。 四、监测点的布置 4.1、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程基点及联系点、检核和定向点等工作点,在选设和使用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2.2.2、观测点的布设 A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设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处及沿墙每10-15m处。 B水位观测点,为观测井内水位。 C具体观测点的位置见附图 2.3观测方法及观测要求 2.3.1、沉降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 2.3.2、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4观测周期 2.4.1井点降水前,首先对观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降水与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变化较大或突变时,应加大观测次数。 2.4.2当地下室砼浇筑完成或沉降变形较小后,观测周期可以作 调整或加大间隔时间进行观测,一般可以5-7天进行观测一次。 2.4.3具体的操作时间根据现场确定。 2.5信息化动态跟踪

沉降观测点管理规定

沉 降 观 测 点 管 理 规 定 编制:XX 审核:XX XX公司2013年6月14日沉降观测点管理规定

1、目的 为规范XX项目沉降观测点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XX项目中各单体建筑沉降观测点的管理。 3、本规定由XX公司安全生产部(工程部)负责组织并实施监督管理。 4、沉降观测点设置范围划分 4.1 LNG储罐; 4.2消防泵房; 4.3压缩机厂房及主要设备基础; 4.4放散塔或火炬塔架; 4.5循环水泵房; 4.6 综合办公楼; 4.7空压制氮站; 4.8锅炉房; 4.9配电室及中控室; 5、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要求 5.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5.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基础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 5.3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米;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 5.4压缩机厂房或泵房等排架结构构筑物,在两端柱基或每隔2-3根柱基上;5.5设备基础如火炬、LNG储罐等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如相关设计规范或施工及验收规范中有明确要求的,按要求数量设置; 5.6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采用钢筋、角钢等制作,如选用钢筋,其为直径20mm,一端弯成90°角,一端制成燕尾形埋入墙内;如选用角钢,外露端焊一铆钉头;

5.7设备基础观测点一般用铆钉或钢筋制作,宜垂直埋设,与基础边缘不得小于 50mm,基础二次灌浆后,及时在设备上设置新的观测点; 5.8柱基础沉降观测点设置型式及埋设方法与设备基础相同,当柱子安装后应及时在柱身上设置新的观测点。 6、沉降观测点的测量和记录要求 6.1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总次数,不应少于5次,基础砼浇筑前后、框架梁柱每完成一层、砖墙每砌筑一层楼等均应进行观测。 6.2构筑物设备基础砼浇筑前后,设备安装后,设备运转、充水试验不同的上水水位等均应进行观测。 6.3所有沉降观测的实施和记录都有中化十三建指定专人负责,业主、监理单位指定固定人员共同实施沉降观测的相关工作并负责监督和管理;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照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6.4沉降观测选用的仪器,望远镜放大率不得小于24倍,气泡灵敏度不得大于15″/2m。或采用适合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 6.5进行沉降观测时,施工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应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线路,绘制沉降观测线路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 6.6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观测记录表需要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相关人员签字,。 6.7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设计文件没有规定的,按照GB50007-2002中规定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进行控制。基础的倾斜及沉降量,与规范要求进行比较,如超过规范允许值,应及时向设计单位反映,并继续对基础进行观测。 6.8 对综合办公楼和LNG储罐除按上述规定做沉降观测外,我公司还将报请省公 司安排外委单位进行沉降观测. 7、本规定自下发之日开始执行。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承建的工程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与两河口乡,为时速200km客货共线(双箱运输)电气化双线铁路。合同段起讫里程为:DK285+811~DK303+782,全长17.971km。主要工程项目为天池坪隧道(14528m)羊古堆隧道(439m)、化马隧道(进口段2500m)以及龚家沟中桥108.5m(2(3-32)m连续梁桥)、庙下中桥124.2m(3X32m梁)、羊古堆中桥81.5m(2X32m梁)。 2、编制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及意义 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

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4、沉降变形测量 4.1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管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根据桥梁、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2 兰渝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5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若监测地段含无砟轨道时则应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 4.5.2变形测量精度符合表4.5.2-1的规定 表4.5.2-1变形测量精度 4.5.3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5.3-1的规定 表4.5.3-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电力建设工程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管理办法

电力建设工程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管理 办法

电力建设工程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管理办法( )

一、目的: 沉降观测是判断建(构)筑物是否安全、稳定、可靠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分析地基基础变形情况和过程,来预测建(构)筑物可能存在的地基变形隐患,防患于未然,确保建(构)筑物安全和生产运行的安全,并可为消除地基隐患提供科学依据。 为规范沉降观测工作程序和行为,严格施测、成果整理和数据分析。特制定电力建设工程沉降观测管理规定。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3、《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 5001- 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工程篇)SDJ69-87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6、《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 5022-93 7、《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074- 三、沉降观测工作总体要求: 1、从事沉降观测的单位必须具有能够承担一级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的测绘资质。没有测绘资质或测绘资质不符合《测绘资质分级标准》要求的单位,不得从事沉降观测施测工作。 2、工程项目沉降观测工作应整体规划,编制沉降观测技术措施,按甲类措施报批程序逐级审批后实施。 3、沉降观测所用水准基点必须十分稳定,宜设在厂区内不受施工影 响的 范围内。水准基点可利用工程试桩或打深桩布设,也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基岩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水准基点应为二等水准点或更高一级水准点。新建厂

区的水准基点布设不应少于3个。3个点应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不超过1000米。 4、工作基点可采用距离施测建(构)筑物较近,但与邻近建筑物的 距 离不小于建筑物基础宽度的1.5~2倍,与方格网点共桩布设的厂区高程控制点。 5、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应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 构特 点并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重要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 柱基上。 (2)、高低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沪昆客专云南段TJ-2标段(DK1017+906.7~DK1072+504.6) 沉降变形观测 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二十局集团沪昆客专云南段项目经理部 2010年11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3) 三人员及仪器配置 (3) 四沉降变形控制网的建立 (4) 五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 (16) 六桥梁、隧道、涵洞、路基、过渡段的沉降观测频次 (19) 七沉降观测内业资料整理及提交 (24) 八对沉降原件的保护措施 (25) 九附表的填写 (25) 一、编制依据 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

[2006]158号); 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 8.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 9.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工程概况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云南段TJ2标段位于曲靖市境内,线路起终里程为: DK1017+906.7-- DK1072+514.6,全长54.621km。 我标段共有桥梁41座/22696.4m,隧道8座/15353m,路基18.834km,涵洞44座/1151.34m,公路跨线桥5座/276.6m,人行天桥2座/106.4m,渡槽1处/82.22m,车站一座。 测区从东向西延伸,地形起伏大,丘坡自然坡度较陡,大部分土地为山地、林地,少部分为农田,植被茂密,交通不便,。 三、人员及仪器配置 根据施工内容,分为路基沉降、位移观测与桥梁沉降观测,分别埋置沉降观测元件,成立沉降观测组。沉降观测组分为六个小组,具体负责沉降观测任务,人员配备如下所示: 测量主要人员一览表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管理的 通知 各县(市)建设局、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 随着阿克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建筑工程总量逐年大幅度增长,高层建筑每年增加上百幢,为了保证我地区建筑工程质量,预防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有关规范要求,结合阿克苏地区具体情况,现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简称沉降观测)管理的措施通知如下,请各单位贯彻执行。 一、各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认真做好沉降观测工作,2011年1月1日以后开工的工程以及目前在建的工程,符合相关要求规定的均应进行沉降观测。 二、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变形的程度,确保工程结构安全,重点加强对以下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1、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2、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3、体型复杂的14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物; 4、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5、位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的建筑物; 6、因地基变形或局部失稳而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损需研究处理的建筑物; 7、因地质条件、基础(桩基)类型等特殊情况,设计单位确定的工程。

三、沉降测量单位必须拥有相应的测量仪器设备和测量技术人员,沉降观测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和规程。 1、建筑沉降观测,必须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要求。 2、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设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局部倾斜、整体倾斜值及沉降速率,沉降值应符合地基变形允许值的规定要求。 3、沉降观测单位在实施沉降观测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结合工程建筑结构特点、地质状况和设计要求等制定详细的建筑沉降观测方案,并报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并按审批后的沉降观测方案进行沉降观测。 4、沉降观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2)执行规范、标准; 3)测量仪器型号及观测标志型式; 4)测量人员的姓名、职称及岗位证书号; 5)基准点、观测点布设平面图; 6)沉降观测的开始结束时间、沉降观测等级、沉降观测的频率及沉降观测预案措施; 7)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仪器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管理制度 8.1 主要内容 本章规定了建筑施工测量管理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管理机构与程序,新开工程定位放线及水准点引测,沉降观测,测量仪器的管理及使用。 8.2 测量管理机构 8.2.1 公司设测量管理人员,在技术质量部领导下工作,负责公司的测量管理工作和施工中测量技术的指导工作。 8.2.2 区域公司设测量人员,在本单位技术科的领导下工作,负责本单位的测量管理工作及测量和施工中测量技术的指导工作。 8.2.3 项目部设专(兼)职测量人员,接受项目主管工程师的领导,负责本项目的工程施工测量放线工作。 8.3新开工程定位放线及水准点引测 8.3.1 各区域公司测量人员负责本单位新开工程的定位放线及水准点引测工作。 8.3.2 工程定位放线应有项目主管工程师或工长在现场。工程定位放线后测量人员及时绘制出定位放线记录和定位放线验线记录,由项目主管工程师复核签字,同时通知甲方等有关部门进行验线签字。 8.4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 8.4.1 沉降观测工程的范围: 8.4.1.1 根据地基损坏造成建筑物破坏后果的严惩性,将建筑物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建筑物安全等级 对一级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并应将实测资料作为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查的依据之一。 8.4.1.2 根据桩基损坏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桩基设计时应根据下表选用适当的安全等级。 建于粘性土、粉土上的一级建筑桩基及软土地区的一、二级建筑桩基,在其施工过程及建成后使用期间,必须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对建于砂土、碎石类土上的桩基,由于其沉降量小,时效不显著,无需进行观测。如设计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 8.4.1.3 对于二、三级建筑物可根据设计、勘察要求,确定是否进行沉降观测,原则上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均应进行沉降观测。 8.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要求建立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山区,同大地测量点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有强制归心装置。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通视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要求这些工作极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量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数量不少于6个。点的设置应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点的位置宜选在下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好易通 沉 降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好易通齐全二○一一七年八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0 2.工程概况 0 3.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2) 3.1.观测目的 (2) 3.2.观测原则 (2) 3.3.观测点布置 (2) 4.观测方法 (2) 4.1.观测基准点设置 (2)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2) 5.观测周期 (3) 5.1.施工阶段 (3) 5.2.使用阶段 (3) 5.3.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3) 6.观测仪器及人员组成 (3) 6.1.观测仪器 (3) 6.2.人员组成及职责 (3) 7.观测资料及整理 (3) 7.1.观测资料整理 (3) 7.2.观测成果 (3)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wwwww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项目,位于00000,原机0000内。工程项目包 2

3.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3.1.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3.2.观测原则 1.参照设计图纸; 2.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3.3.观测点布置 根据“3.2.”观测原则要求,共布置178个沉降观测点(其中1#房1区6个、2区16个,2#房14个,3#房、4#房、5#房、8#房各12个,6#房、7#房各16个,9#房、12#房各13个,10#房、11#房各6个,13#房9个,14#房7个,具体点位见个号房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附图)。 4.观测方法 4.1.观测基准点设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3个水准基准点,并准确测定其高程。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按要求进行联测。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我方埋设好沉降观测标志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埋设于±0.500位置(观测点大样见附图,各栋号一层施工完成后,采用植筋方法布设)。本次共布设178 个沉降观测点(详见各栋号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精确测量。 各次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建筑物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来,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精度严格遵行规范要求: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管理的 通知 各县(市)建设局、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 随着阿克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建筑工程总量逐年大幅度增长,高层建筑每年增加上百幢,为了保证我地区建筑工程质量,预防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有关规范要求,结合阿克苏地区具体情况,现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简称沉降观测)管理的措施通知如下,请各单位贯彻执行。 一、各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认真做好沉降观测工作,2011年1月1日以后开工的工程以及目前在建的工程,符合相关要求规定的均应进行沉降观测。 二、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变形的程度,确保工程结构安全,重点加强对以下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1、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2、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3、体型复杂的14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物; 4、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5、位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的建筑物; 6、因地基变形或局部失稳而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损需研究处理的建筑物; 7、因地质条件、基础(桩基)类型等特殊情况,设计单位确定的工程。

三、沉降测量单位必须拥有相应的测量仪器设备和测量技术人员,沉降观测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和规程。 1、建筑沉降观测,必须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要求。 2、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设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局部倾斜、整体倾斜值及沉降速率,沉降值应符合地基变形允许值的规定要求。 3、沉降观测单位在实施沉降观测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结合工程建筑结构特点、地质状况和设计要求等制定详细的建筑沉降观测方案,并报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并按审批后的沉降观测方案进行沉降观测。 4、沉降观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2)执行规范、标准; 3)测量仪器型号及观测标志型式; 4)测量人员的姓名、职称及岗位证书号; 5)基准点、观测点布设平面图; 6)沉降观测的开始结束时间、沉降观测等级、沉降观测的频率及沉降观测预案措施; 7)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沉降观测方案

郑州西太康路·360广场 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河南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及观测点的布置..................................... 三、监测依据................................................... 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 六、警戒值..................................................... 七、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 八、监测资料和报告............................................. 九、监测工作质量技术控制措施及监测组织机构..................... (一)质量技术控制措施...................................... (二)监测组织机构.......................................... 十、沉降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西太康路与彭公祠街交叉口东北角。建设用地面积15565平方米。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60969.4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867.5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8101.92 平方米。 本项目为一类高层综合楼,地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等级为特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10。 本项目地下一层层高5.4米,地下二至四层层高均为4.8米。室内外高差为0.20米,地上首层层高为5.4米,二至四层层高均为5.1米,五~八层5.0米(除A座)。A座八层层高为4.7米,九~十一层及层高均为3.1米,十二层层高3.6米,十三层以上层高3.0米,建筑高度98.27米;B座九层层高5.09米,十层层高3.6米,十一层及以上层高均为3.0米,建筑高度96.76米。A、B座均为26层。 1区、3区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天然地基平板式筏形基础; 2区、4区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形基础,桩基形式为钻孔灌注桩。 二、监测目的及观测点的布置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沉降变形量均在允许值内。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建筑物的主要墙角、后浇带、沉降缝两侧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之上设置。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本工程观测点数量见下表1“沉降观测点数量统计表”,观测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附图。 表1 沉降观测点数量统计表

沉降观测点管理规定

沉降观测点管理规定 1、目的 为规范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二期工程沉降观测点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二期工程中各主项单元中沉降观测点的管理。 3、本规定由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二期工程施工管理部负责组织实施,质量管理部负责监督。 4、沉降观测点设置范围划分 4.1 设计容积≥1000m3的各类储罐; 4.2 需在现场组对并进行水压试验、且设备充水后总重量大于300吨的立式设备; 4.3设备单体设计重量(不含工艺介质重量)大于200吨的立式设备; 4.4设备转速大于12000 rpm的转动运设备; 4.5 火炬塔架; 4.6 各类水池; 4.7加氢裂化装置新氢压缩机(K6101A/B/C)、循环氢压缩机(K6102)基础; 4.8制氢、干气提浓装置炼厂干气压缩机(K4101)、半产品压缩机(K8201A/B)基础; 4.9加氢处理装置新氢压缩机(K3101A/B)、循环氢压缩机(K3102)基础; 4.10烟囱基础 4.11框架结构(如:机柜间、变电所、控制室等)、排架结构(如:压缩机厂房、泵房等)等房屋建筑。 5、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要求 5.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5.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基础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

5.3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米;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 5.4厂房或泵房等排架结构构筑物,在两端柱基或每隔2-3根柱基上; 5.5设备基础如烟囱、大型储罐等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如相关设计规范或施工及验收规范中有明确要求的,按要求数量设置; 5.6水池沉降观测点对称布置不少于4点,圆形水池均布,矩形池布置于长面两端,并高于地面200mm以上;有伸缩缝的水池,伸缩缝两侧应各增加一个观测点,且对称布置。建筑物的观测点,可设置在外墙勒脚处设置燕尾形观测点;5.7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采用钢筋、角钢等制作,如选用钢筋,其为直径20mm,一端弯成90°角,一端制成燕尾形埋入墙内;如选用角钢,外露端焊一铆钉头; 5.8设备基础观测点一般用铆钉或钢筋制作,宜垂直埋设,与基础边缘不得小于50mm,基础二次灌浆后,及时在设备上设置新的观测点; 5.9柱基础沉降观测点设置型式及埋设方法与设备基础相同,当柱子安装后应及时在柱身上设置新的观测点。 6、沉降观测点的测量和记录要求 6.1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总次数,不应少于5次,基础砼浇筑前后、框架梁柱每完成一层、砖墙每砌筑一层楼等均应进行观测。 6.2构筑物设备基础砼浇筑前后,设备安装后,设备运转、充水试验不同的上水水位等均应进行观测。 6.3沉降观测尽可能做到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照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6.4沉降观测选用的仪器,望远镜放大率不得小于24倍,气泡灵敏度不得大于15″/2m。或采用适合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 6.5进行沉降观测时,施工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应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线路,绘制沉降观测线路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 6.6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2 工程概况 (2) 3 编制范围及目的 (3) 4 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3) 4.1观测点的布置 (3) 4.2沉降观测频次 (4) 5 沉降标施工工艺 (5) 6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5) 7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6) 8观测精度 (8) 9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8) 10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0) 10.1一般要求 (10) 10.2资料整理 (11) 10.3提交资料 (11) 11质量保证措施 (11) 11.1仪器的质量控制 (11) 11.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1) 11.3质量保证体系 (12) 12保护措施和制度 (12)

石济客专SJZ-8标齐济(黄河前)特大桥110#-305#墩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1编制依据 (1)新建铁路石家庄至济南客运专线齐济(黄河前)特大桥设计文件及施工图; (2)对本工程的现场踏勘所获得的资料、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及对地质水文情况的了解; (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4)《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 (5)《桥涵变形观测标构造及安装图》石济客专桥通-I-08;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 ; (7)《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8)《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9)集团公司近年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等类似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 2工程概况 新建石家庄至济南铁路客运专线SJZ-8标齐济(黄河前)特大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我分部主要承建齐济(黄河前)特大桥110#墩(DIK408+385.74)至305#墩(DIK414+843.59)范围内钻孔桩、承台、墩身、5联连续梁及桥面附属工程的施工,全长6.5km。 (1)线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线间距:4.6m; (4)速度目标值:250km/h; (5)轨道标准:正线采用60kg/m、100米长定尺钢轨,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