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1)设计动手操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感知、发现、创造。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设计了较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2)引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将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途径和已有的经验以及有关的教学知识结构,即都有属于自己的“数学现实”,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

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

例如空间与图形的再创造教学:

(引导学生复习平面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公式的推导方法:拼凑法,割补法)

师:利用你手中的梯形,动手折折拼拼,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些梯形沿中线左右对折能完全重叠,而有些梯形却不行。生2: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梯形、平面四边形、三角形的图形)

师: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互相交流)

生3: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生4:梯形变成平行三角形。

……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工具,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大胆试试看。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反馈)

小组1:我们小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小组2:我们只有一个梯形怎么变?

师:能否运用割补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学生合作尝试转化,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听取意见,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出必要的提示和启发,反馈学生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各自的转化方法和结论)

小组3:我们小组将梯形对折,然后沿折痕将梯形分成两部分,并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小组4:我们小组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上底×高”,三角形的面积为“(下底-下底)×高÷2”,合起来再化简即得“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小组5:我们小组将梯形右下方的小三角形剪下,再翻转上去,拼

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之和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

师:能设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来就是

一种创造。那么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归纳)

在上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平面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在折折拼拼中感知梯形,为学习

新知铺路搭桥,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在这里教师并没

有直接告诉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平面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学生很容易从已有经验入手,利用旧知识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导出梯形的求积公式。再此基础上,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只给学生一个梯形,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割、拼、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此时,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主动参与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操作、讨论、相互交流,提出了多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案……在鼓励学生创造思维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评判、整理、归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梯形的公式是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实质,实现“再创造”。

众所周知,“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将课堂教学当作活动来设计,提出“再创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感觉到“再创造”的需要,并乐于“再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