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古诗塞下曲唐卢纶教案
古诗塞下曲唐卢纶教案【篇一:古诗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
(老师板书课题)大家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然后看看书后注释,试着自己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学生自由读诗,指名学生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你看“大雪满弓刀”,下大雪当然是在冬天里。
生:我反对。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因为有大雁,诗中不是有大“雁”吗师:两位同学读书学习都非常认真,找出了诗中具有矛盾的景物。
再仔细读读,思考一番,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又一次细细地品读诗歌)生:老师,“月黑雁高飞”这句话有矛盾。
这里讲的是月亮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夜色很黑,大雁飞得很高。
既然夜色很黑,大雁飞得高,能看得见吗?生:大雁边飞边叫,作者听见,当然知道是大雁飞过来了。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矛盾。
“月黑雁飞高”与“欲将轻骑逐”这两句话相矛盾。
师:你说说理由。
生:“月黑雁飞高”讲的是月亮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夜色很黑,大雁飞得很高。
刚才这位同学说大雁是由于叫声才被发现的。
而“欲将轻骑逐”讲的是将军率领将士骑着跑得快的战马去追赶单于,这时,马蹄声应该就在近前,怎么还会听到大雁的叫声呢?(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回答。
此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其他学生也把眼光一齐投向了老师。
)(过了一会儿。
)师:刚才大家在探讨问题时,把前三句的意思都解释了一番,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这就是学习的好方法。
现在,大家来把第四句诗解释一下。
生: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积了厚厚的雪。
师:(模仿学生提问)在很黑的夜色中,弓箭和刀柄上的雪能看得清吗?(学生一下子被问住了。
但还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生:雪地里有比较淡的光线,还是看得清弓箭和刀柄上的积雪的。
生:我想,是将士们回到帐篷中(师纠正为兵营),作者看到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有厚厚的积雪。
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得到了启发,就从作者入手提问)作者为什么会看到“大雪满弓刀”呢?生:我想那里的雪一定很大,所以积了厚厚的雪。
四年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人教(部编版)
4.诗歌赏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卢纶及其创作《塞下曲》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收集其他边塞诗人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深入体会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朗读体验,让我看到学生们对古诗的热爱,但也暴露出他们在朗读技巧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他们在诗意理解、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诗,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提高对古诗意境、韵律、修辞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深入理解边塞文化背景,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歌内容,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歌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塞下曲》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边塞将士生活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它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远,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夜黑”、“雁飞”等,理解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塞下曲》优质课课堂实录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塞下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背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师: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第三首。
师板书课题:《塞下曲(其三)》师:谁知道“塞下曲”这个“塞”字怎么读?生:读sài。
师:其实这个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āi,可组词耳塞;另一个是sè,可组词堵塞。
在本课读sài,表示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
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
“塞下曲”就是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古诗,自学生字。
师: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学生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师:大家学得很认真!我来考考大家。
(师出示“遁、逐、单”三字。
)师:这三个字在文中怎么读呢?生:遁(dùn)、逐(zhú)、单(chán)。
师:“遁”和“逐”两字的结构相同,都是半包围。
“单”是多音字,读chán是表示中国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另外还有两种读音,dān 和shàn。
读dān时可以组词“单一”,读shàn时表示姓氏。
(师示范,生跟读)师:这首诗怎么读呢?我来请位同学读一下。
(师指名读)师:有些地方读得不准确。
读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生按节奏读。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师:结合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月黑、单于、欲、将、逐”在诗句中的意思。
塞下曲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进一步提高我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推动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音乐教研组于2023年10月26日开展了以“塞下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深入挖掘“塞下曲”的音乐内涵,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这首歌曲融入音乐教学中。
二、活动目标1. 深入理解“塞下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塞下曲”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音乐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 主备教师:张丽华- 参与教师:李晓梅、王芳、刘洋、陈婷婷- 备课内容:《塞下曲》在集体备课环节,张丽华老师首先对《塞下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旋律特点等。
随后,各位教师针对如何将这首歌曲融入课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 课堂观摩- 观摩教师:张丽华- 观摩班级:八年级(1)班- 观摩课程:《塞下曲》张丽华老师以《塞下曲》为主题,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
她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塞下曲》的旋律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 教学研讨- 研讨主题:《塞下曲》教学策略与方法- 参与教师:全体音乐教研组教师在研讨环节,各位教师针对张丽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大家一致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1)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塞下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2)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对歌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与《塞下曲》相关的作业,如音乐鉴赏、创作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
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教师们对《塞下曲》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塞下曲》中的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集体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能正确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能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3.发展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塞下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如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画面。
-诗人情感的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复杂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变化。
-生词的运用:学生在学习生词后,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语境中是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造句、编写小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生词的用法。
-能分析并比较诗人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感表达,提出自己的见解。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生词和诗句,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能掌握课文中生词的含义,运用到日常交流和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理解:《塞下曲》的韵律美和意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精选14篇)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精选14篇)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篇1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西汉名将李广。
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2.哪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3.谁能只用短短期20个字,把它复述下来呢?(卢纶可以)二、品读古诗1.板书课题、作者,指名读,齐读。
2.小组内先处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
(注意指导“塞”、“曲”、“棱”的读音)3.小组展示(达到目标:通顺无错误)4.划节奏读----小组再试读----再次展示(达到目标:有清晰度、表现力。
适当的停顿)停顿是表达语意的重要手段使得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5.关键词语重读----加着重号-----再次重读展示(能说明重读它的理由,渲染环境,读出意境)6.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演绎(配乐朗读)7.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试背《塞下曲》三、全诗整合。
1、诗中的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印象?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好不好?师生合作。
四、拓展延伸。
李广作为我国历的一代名将,赞颂他的可不止卢纶一个,其中唐代的王昌龄也写了一首诗———《出塞》。
五、作业办一期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古诗三首《塞下曲》
听课笔记课题:《古诗三首《塞下曲》》一、课题导入教师行为:1.播放一段激昂的边塞音乐,创造一种边塞的氛围,提问:“同学们,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哪些场景?有哪些感受?”2.引出课题:“这首音乐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边塞,那里有英勇的将士,有辽阔的天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塞下曲》就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古诗。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份豪情壮志吧。
”学生活动:1.聆听音乐,感受其激昂的氛围,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对课题产生好奇心,期待学习古诗内容。
过程评价:教师利用边塞音乐作为导入,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边塞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导学释题教师行为: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2.提问:“在《塞下曲》中,你们看到了哪些边塞的景物?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3.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古诗,理解其中的意象、用词和修辞手法,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中的环境描写与战争氛围。
4.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讲解古诗的主旨和情感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1.认真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2.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理解。
3.听讲并记笔记,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过程评价:教师在导学释题环节,通过朗读、提问、分析和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同时,通过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提纲式板书设计如下:复制代码古诗三首《塞下曲》一、边塞景物1. 月黑雁飞高2. 大漠、雪山二、战争气氛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三、诗人情感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对英勇精神的颂扬四、修辞手法1. 借景抒情:通过边塞景物描绘战争气氛2. 象征:用“雁”、“轻骑”等象征英勇将士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板书,梳理古诗中的边塞景物、战争气氛、诗人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形成清晰的思路。
过程评价:提纲式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名师精品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名师精品教案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狩猎文化和鸟类的生态习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诗句的翻译和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对诗歌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followed by a second reading where students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onation andexpression.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吟诵诗歌的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关于诗文内容、诗句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塞下曲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塞下曲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塞下曲》教学设计一等奖 Part I一、教学目标1、了解《塞下曲》的文学背景、作品意义及创作背景;2、感受《塞下曲》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及演唱技巧;3、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和音乐鉴赏及演唱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塞下曲》的文学背景、作品意义及创作背景 1课时《塞下曲》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及演唱技巧 1课时模仿《塞下曲》的风格,创作民歌 1课时小组合作,演唱《塞下曲》 1课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塞下曲》的文学背景、作品意义及创作背景;感受《塞下曲》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提高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理解《塞下曲》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音乐鉴赏、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查阅《塞下曲》相关资料,了解其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塞下曲》的文学背景、作品意义及创作背景1、播放视频《塞下曲》的歌曲MV,进行全班观看;2、教师简要介绍《塞下曲》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塞下曲》的文学背景和作品意义;3、学生分组讨论《塞下曲》的创作背景,探讨其历史和人文背景;4、学生小组作品,将观点反馈给全班,教师点评补充。
第二课时:《塞下曲》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及演唱技巧1、播放《塞下曲》的音乐片段进行鉴赏;2、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塞下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在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调式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其中的旋律情感;3、教师慢速演唱片段,让学生模仿跟唱;4、学生分组练习《塞下曲》的演唱,逐步形成合唱效果。
第三课时:模仿《塞下曲》的风格,创作民歌1、教师播放多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和领悟民歌的构成和风格;2、学生分组自主创作民歌,模仿《塞下曲》的音乐风格,展示其创作成果;3、全班观摩回顾,教师点评学生创作成果。
第四课时:小组合作,演唱《塞下曲》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塞下曲》进行合唱表演;2、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分工、排练,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3、全班观摩听评,教师点评学生表演成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理解古诗《塞下曲》的内涵和意境。
2.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塞下曲》。
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塞下曲》。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对儿时塞外风光的向往和热爱。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古诗《塞下曲》的意境和情感。
2.背诵古诗《塞下曲》。
难点
1.理解古诗中抒写的独特风景和情感。
2.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背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塞外风光。
2. 学习古诗《塞下曲》
1.逐句解读古诗的意义和意境,分析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2.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熟悉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3.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并进行朗读示范。
3. 情感抒发
组织学生以塞外风光为背景,自由创作诗歌或词句,展现对塞外的向往和感悟。
4. 总结与展望
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塞下曲》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四、师生互动
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多表达、多思考,鼓励学生围绕古诗展开自由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语文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古诗《塞下曲》的美感和深意,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为学生的情感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塞下曲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塞下曲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塞下曲一般指塞下曲四首。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
以下是整理的塞下曲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塞下曲》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与比较,了解三首诗的不同风格与表现手法。
2、从品味语言入手,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本课所选的三首绝句,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从军行》和《过华清宫绝句》学生在高中以前已经有过接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诵。
因此,教学本课的三首诗,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层次的记诵和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的更高层次发展,在诵读和比较中品味语言,领会这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巧,感悟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进而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比较阅读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从以下三个方面逐层推进:一是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以孟诗为例),二是不同题材诗歌风格的比较(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三是三首诗不同表现技巧的比较(细节刻划、融情于景、以小见大)。
以比较显差异,以差异促感悟,在比较中加深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歌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
2、难点:归纳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立足于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诗歌的阅读尤其如此。
引导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语言的品味,从而使他们获得对鉴赏诗歌的某些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如何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要求学生在初步诵读的基础上把三首诗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具体意象从诗句中剥离出来(“意象”这一概念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诗歌教学中已有接触,在此直接引入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是可以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品味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诗歌的不同风格,不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紧密象紧密相关。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的方法。
塞下曲教学实录
《塞下曲》教学实录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大家齐背一遍。
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今天在上课前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镇守边疆得大将军——李广(出示)、李广驻守边疆得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得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得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得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教师随机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另一首边塞诗《塞下曲》,领略这位飞将军得风采!(指向课题)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师: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得学习方法,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师:(随机课件出示)解题意,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生:读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1、出示诗歌,齐读课题。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我们今天要学习得生字,“塞”,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一遍、怎样记住这个字?这个字还可读什么音呢?指名答,师出示课件。
se堵塞闭塞 sai 塞外边塞 (木塞瓶塞)“塞"在文中就是什么意思?塞:指边界险要得地方。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就是描写边境风光与战争生活得。
2。
您们了解卢纶不?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出示PPT)3。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114页,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顺,注意古诗得停顿。
ﻫ生读,师巡视停下来,谁来读读,瞧瞧谁能读准字音,读通顺?点名读。
谁来评价,她读得怎么样?(生评价) 您觉得她字音读得准不?(后鼻音怎么样?)还有哪些就是后鼻音得字呀?谁再来读一遍? 指名读、师:不错、这首诗除了后鼻音外,多音字也较多,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多音字?点名说。
(曲,将、没)师:“没”字要注意,我们平常读mo就是指淹没在水里,文中指得就是“插进"。
谁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读)这首诗除了“塞”字,还有个生字要掌握,就是哪个?(棱), 棱指得就是“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您能说说哪些地方有棱不?我们诗中所说得棱就是指石头得很多面、我们刚才又学习了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将“塞"与“棱"在本子上书写两个。
2023年《塞下曲》教案
2023年《塞下曲》教案2023年《塞下曲》教案1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习新课a、初读课文,了解大意b、学习生字词c、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d、小组讨论、交流。
e、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3、指导感情朗读,入情入境4、小结,拓展延伸5、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
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集体备课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集体备课教案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韵味,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但他们对夜晚雁群飞翔的景象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夜晚雁群飞翔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营造夜晚雁群飞翔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发现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资源。
2.相关背景资料。
3.诗歌朗诵音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展示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课堂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课堂教案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夜晚雁群起飞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课文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夜晚雁群起飞的景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来帮助理解课文。
同时,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爱好。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2.难点: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描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营造夜晚雁群起飞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夜晚雁群起飞的图片和视频。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夜晚雁群起飞的壮阔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同时,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
随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如韵律、修辞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3.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激发艺术创造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交际沟通技巧。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英雄的价值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5.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尊重英雄、热爱祖国的价值观。
6.引导学生感受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文化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塞下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热情。他们在朗读、背诵以及分析诗句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我想,这也许是我们成功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情感体验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此感悟不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边塞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介绍边塞文化,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背诵: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记《塞下曲》全文。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鹫翎”、“燕尾”、“黄金甲”等边塞特色词语的含义。
-意境领悟:理解诗句描绘的壮阔场景,感受将士的英勇形象。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情感体验:体会诗人表达的对边塞将士的敬仰和爱国情怀。
塞下曲(课堂实录)(4)
《塞下曲》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生:李广师:(板书:李广)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师: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生:了解诗人,知道古诗的含义……师:(随机课件出示)学古诗,知诗人;解题意,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生:读一遍。
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诗的含义及作者。
(课件出示)生:读。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这次读的要求就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谁还来读?生:3-4名读。
师:古诗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同桌之间交流,也可以做出标记。
生:读并思考。
师:好,我们来集体交流一下,谁来谈谈!生:我知道了夜里树林里光线很暗……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是从“林暗”一词了解到的。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好孩子,你抓住了“林暗”这个字眼来学习古诗的!谁能像他这样学习!生:我知道了李广的箭射到了石头里……师:说说看,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没入石棱里”知道的。
师:“没”就是射入的含义,“石棱”就是石头的边角。
你理解的很到位。
你能读一读吗?生:读古诗的最后一句。
(边读边想想画面)师:在昏暗的光线下,发生了什么事?结合诗句来理解,谁来说说?生:李广听到了风吹动草的声音,于是就拉弓射去。
师:说的多好呀!说说你是从哪里理解到的?生:“草惊风”就是风把树林里的草吹动起来了,“将军夜引弓”就是李广将军在夜里拉弓射去。
师:把你理解到的通过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出来吧!生:读诗的前2句。
(多找学生读,体会诗所描写的意境)师:接着说……生:我知道了“平明”就是第二天早上,“白羽”就是射出去的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
(老师板书课题)大家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然后看看书后注释,试着自己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学生自由读诗,指名
学生读。
)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你看“大雪满弓刀”,下大雪当然是在冬天里。
生:我反对。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因为有大雁,诗中不是有大“雁”吗师:两位同学读书学习都非常认真,找出了诗中具有矛盾的景物。
再仔细读读,思考一番,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又一次细细地品读诗歌)
生:老师,“月黑雁高飞”这句话有矛盾。
这里讲的是月亮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夜色很黑,大雁飞得很高。
既然夜色很黑,大雁飞得高,能看得见吗?
生:大雁边飞边叫,作者听见,当然知道是大雁飞过来了。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矛盾。
“月黑雁飞高”与“欲将轻骑逐”这两句话相矛盾。
师:你说说理由。
生:“月黑雁飞高”讲的是月亮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夜色很黑,大雁飞得很高。
刚才这位同学说大雁是由于叫声才被发现的。
而“欲将轻骑逐”讲的是将军率领将士骑着跑得快的战马去追赶单于,这时,马蹄声应该就在近前,怎么还会听到大雁的叫声呢?
(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回答。
此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其他学生也把眼光一齐投向了老师。
)
(过了一会儿。
)
师:刚才大家在探讨问题时,把前三句的意思都解释了一番,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这就是学习的好方法。
现在,大家来把第四句诗解释一下。
生: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积了厚厚的雪。
师:(模仿学生提问)在很黑的夜色中,弓箭和刀柄上的雪能看得清吗?
(学生一下子被问住了。
但还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
生:雪地里有比较淡的光线,还是看得清弓箭和刀柄上的积雪的。
生:我想,是将士们回到帐篷中(师纠正为兵营),作者看到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有厚厚的积雪。
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得到了启发,就从作者入手提问)作者为什么会看到“大雪满弓刀”呢?
生:我想那里的雪一定很大,所以积了厚厚的雪。
生:这些将士们追赶了很长的路,所以积了厚厚的雪。
生:作者被马蹄声惊醒,于是起身来到营帐中,看到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都急了厚厚的雪。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
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诗,感受那里的景色。
(这时候,刚才说“月黑雁飞高”与“欲将轻骑逐”这两句话相矛盾的同学站了起来。
)
生:老师我现在有新的想法了。
在黑夜里,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士兵们骑着快马去追赶,作者被马蹄声惊醒,听着马蹄声渐渐远去,这时候,他听到了半空中传来的轻轻的大雁的叫声。
他等了很久,看到回来的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积了厚厚的雪。
所以,我推翻刚才说的“月黑雁飞高”与“欲将轻骑逐”这两句话相矛盾的观点。
(听到这里,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全班同学一起鼓了掌表扬。
)
生:老师,也可能是在黑夜里,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着士兵骑着快马去追赶。
回来的时候,作者被马蹄声惊醒,于是起身来到营帐中,看到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积了厚厚的雪。
此时,也隐隐约约地听到了大雁的叫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