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选翻译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

《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

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

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

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

'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

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

《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

'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

'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译《论语》选录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提示:理解其“思无邪”说。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提示: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提示:理解其“尽善”、“尽美”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提示:与“辞达”一条联系起来,理解其“文质”说和“辞达”说。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提示:谈到了诗歌的政治、外交作用。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提示: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孟子》选录译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古代文论《毛诗序》翻译及赏析

古代文论《毛诗序》翻译及赏析

古代文论《毛诗序》翻译及赏析原文: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翻译:《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君王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

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

风,就是讽谕,教化;用讽谕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用来表现志向的,在心里叫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激荡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来继续它,吁嗟叹息还不尽情,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仍不满足,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古代文论翻译版

古代文论翻译版

翻译文赋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翻译:开始创作时;视听都要收拢;聚精会神;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游逸在九霄..当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如初生的太阳逐渐鲜明;外界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创作时吸取群书中的精华;诗、书等经典就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艺术的想像;有时浮上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尽受浸润;于是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层云之端坠落..于是就会吸收历代古籍中缺失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亡失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那样;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那样;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能在眨眼间尽览天下..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邈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翻译:动笔写作时然后选择适当的事义和确切的词句安排布置在适当确切的地方..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音..或者由本逐末;先树要领;或者追本溯源;最后义明..或者层层阐述;由隐至显;或者步步深入;从易到难;有时纲举目张;如猛虎啸起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水海鸟惊散..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 这时要排除杂念专心思考;整理思绪诉诸语言;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开始就像话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华艳..作品内容事理如树木的主干;文辞象树木的枝条上繁茂的花果..人真正做到内心情感与外貌一致;心情变化均可通过外貌变化反映出来;文章中情感有了变化;外在的文辞就能有所反映..作者文思涉及快乐之事;必然在文辞上表现为欢快;而文思正要说及哀伤之事;文辞上已经表现出哀叹..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提笔心里感到茫然无措..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翻译:这写作是人生一大乐事;所以被古来的圣人贤士所钦慕..把虚无的抽象赋予它具体的形象;追寻无声的虚寂赋予它有音的声响;把无限事理容纳于有限篇幅之上;把丰沛的情思倾吐于寸心之间..语言越是恢弘扩大;构思就越是深沉..写作好比春风传播草木的馥郁芬芳;又好像春风催动青青的枝条发育壮大..文思奔涌光灿灿像暴风拔地而起;落笔挥洒沉甸甸如积云升起于文林..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翻译:文体多种多样;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它们纷纭变幻;难以描绘具体形象..作者的语言的才能衡量着写作技巧;辞意切合描写对象才称得上是巧心独运..无论描写的是抽象或是具体的事物;都努力追求;尽力为之;无论是面对浅深难易的事物;都不要抛弃;当仁不让..虽然可能会偏离某些规矩尺度;希望能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所以;喜欢炫耀崇尚辞藻的人喜爱浮艳;乐于达理的人看重文辞严密贴切..语言局促简约的人文辞狭隘;主张描写穷尽物象的人不会受到拘束思路畅达的人;文章也开阔旷远..诗歌因感情而生;文辞华美精致..赋描写物象;语言清楚明朗..碑文透过文辞铭记功德务必要切合事实..诔哀悼死者文辞缠绵凄怆而情调要凄凉哀伤..铭文歌颂功德要事博辞简而文辞温润;箴文语言顿挫有致而文风清新刚健..颂立意从容远大而文辞华美..论文说理精细深切而语言明朗流畅..奏章陈意平稳透辟而文气舒缓文雅;辩说文辞鲜明灿烂而立意虚假变诈..文体区分大致如此;但都要求禁止邪曲虚妄..要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更要切记不能写得冗长..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翻译:现在又要回到艺术思维问题至于文思的到来的时候;它那通塞的妙处;来的时候不可遏止;去的时候抑制不住..隐藏的时候像是光亮熄灭;活动的时候像有声音在倾诉..正当文思敏捷的时候;多么纷乱的头绪;也能理出思路..文思疾风般的从胸中升起;文辞清泉似的从嘴里涌出..它们纷然杂呈;应接不暇;任凭用纸笔把它描述..作者想象着文采的光辉充满了他的眼睛;悦耳的声韵洋溢在他的耳际..等到六情凝滞;神志停留;像一截枯树木然不动;像干涸的河床已经断流..把握住精神去探索文章的奥秘;振奋文章的情思;再去追求..文章的主旨隐约地萌动;文思像抽丝一样; 戛戛的往外抽..这就使得有的精心构思反多失误;有的随意写作倒少错谬..虽然文章由我写作;却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强求..所以常扪心感到惋惜;我不知道思路通塞的缘由..文心雕龙神思刘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翻译: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文章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飞翔得十分遥远..只要默默地聚精会神的思考;那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间;悄悄地改变容颜;视线便好像能够看到万里之外..在吟哦咏唱中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在你凝神思想之间;眼前就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作文构思时发挥想象力所构成的啊..所以写作构思很奇妙;可以使内心的想象与外物相交接..神奇的想象由作者内心来主宰;而意志和体气是支配它们活动的关键;外物由作者的耳目来接触;而语言是掌管它们的表达机构..当这个机构灵活通畅的时候;那事物的形貌便可以描绘出来;没有隐蔽得了的;如果支配想象的机构受到阻塞;那神奇的想象就会逃遁隐蔽;也就精神涣散了..所以酝酿文思;着重在虚静心志;清除心里的成见;宁静专一..这就要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来储存珍宝;要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然后才能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就像有着独到看法的工匠能自如挥斧一样;凭着想象来进行创作: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也是谋篇作文的重要开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翻译:想象刚刚开始运转活动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思路、物象都纷纷呈现在眼前;要在没有形成的文思中孕育内容;要在没有定型的文思中雕刻形象..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着山间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现了海涛汹涌澎湃的风光..想象的才能;好像飞鸟同风云一起并驾齐驱而无法计量..刚刚拿起笔的时候;比起在行文之前要气势充足倍增;可是等到写成篇章后;开始想的东西已经打了一半折扣..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凭空而起;容易想得奇特;而语言文字却比较实在;所以很难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想象..所以文章的内容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支配;而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如果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言辞三者结合得很紧密;那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缝;反之;疏漏就会相差千里..有的道理就在心里;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搜求;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山大河..所以要秉持虚空宁静心思、加强修养的方法;不在于冥思苦想;要体悟外物的美好;不必去劳心累情..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翻译:每个人的才能禀赋不同;则文思就存在迟缓与迅速的差异;文章的体制多种多样;则规模有大有小;功力各异..司马相如笔浸在墨汁里把毫毛都泡烂了文章才写出来;扬雄写文章用力过度;刚停下笔就睡着做了噩梦;桓谭常常因为苦苦思索;以致感疾生病;王充着作由于思虑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气力精神;张衡用了十年时间精研写作二京赋;左思花了十二年光阴创作锤炼三都赋..上述名家;虽写的是长篇巨作;但是也说明了其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接受汉文帝的诏令一个早晨就写完了离骚赋;枚皋总能很快地完成汉武帝的诏令写成赋作;曹植铺开纸做文章就像背诵文章;王粲举笔便成好似写预先写好的文章;阮瑀凭借着马鞍也能很快写好书信;祢衡在宴席上便起草奏书..上述的作家虽说写的都是短篇;但是也说明了他们文思的敏捷..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翻译:至于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总览着创作的方法要点;感觉敏速是在事前有过深思熟虑;所以能够当机立断..文思迟缓的人;思绪纷乱时徘徊不定;想要鉴明事理;所以要经过研究考虑才能做出决定:文思敏捷;所以文章能在仓促中写成功;疑虑多;所以文章要很久才能写成..快和慢、难和易似乎各有不同;但都靠学习广博和技巧熟练..如果学识浅薄而只是慢慢写;才学粗疏却只要写得快;像这样写出好的文章;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创作时酝酿文思;必然有两个困难:文思抑郁阻塞的人苦于想象的贫乏;文辞泛滥的人苦于文理紊乱;那么;可见广博见闻就成为补救想象贫乏的粮食;贯通统一就成为拯救文理紊乱的药方;能够做到既广闻博见又中心一贯;对创作构思的能力也大有帮助啊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翻译:如果作品的情思是非诡奇混杂;体制不当而变化多端;拙劣的文辞或许包含精巧的义理;平庸的事物中或许透露出新颖的意思..我们看看布之出于麻吧;原料的麻虽然质地并不比布贵重;但经过织布机的加工;布便会焕发出光彩而成为珍贵之物..至于文思以外的细微奥妙的旨意;文辞之外的隐幽委曲的情趣;这些都是语言所不能言明;笔墨不能表达的..达到最精通的境界才能阐明它的奥妙;掌握它的微妙变化之后才能精通它的规律;这好比厨师伊挚不能说出鼎中调味的微妙;巧匠轮扁不能说出运用斧头的规律一样;真是微妙啊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翻译:总结:神奇的想象靠物象来贯通;思想感情变化所育孕的..外物以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的心用情理作为反应..雕刻描绘各种事物形象;萌芽于那诗经的比和兴..运用思虑来构成文章;垂下帷幕发愤构思才能取胜..。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第一章先秦墨子1、《非乐上》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

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

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

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2、《非命上》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译文: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古代文论选翻译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古代文论翻译

古代文论翻译

《毛诗序》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

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

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

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

(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

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

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

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

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

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

宋金元文论译文

宋金元文论译文

宋金元文论译文欧阳修诗文论选录韩传达《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顿首在先辈吴君足下说: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

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自己担心没有人开导,自感无所适从,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

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以自重、凭借别人的力量以引进的人,何所取于我欧阳修呢!先辈学问精湛,文章雄伟,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靠我的赞誉而被推重、靠我的力量而被引进的。

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无暇择人而问了吗?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儒家的“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

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

甚者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

这就是之所以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然而读《易经》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是何其之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又如其之高。

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抵是内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

所以孟子一生栖遑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

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

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房之门,却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这段文字讨论的问题,解释段落意思;提出见解,批评、鉴赏;运用说明,运用比喻、对照;如何把握(如何神思)1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P193段落理解[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澡雪精神]原文翻译: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

”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

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

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

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

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

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

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

第一部分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

答: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

在刘勰之前,已经有一些艺术家提出了“神思”的主张,比如东晋孙绰和刘宋时的宗炳。

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

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2021年整理)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2021年整理)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清代文论译文七篇

清代文论译文七篇

清代文论译文七篇韩传达谢虹光译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节录译文韩传达译有人问:施耐庵寻求这一题目,写出了他自己的构思精巧、词藻美丽的作品,何苦来一定要选定水浒这一事情?回答:作者只是贪爱这三十六个人,就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种性格,这中间便能结构编撰得出来。

提示:此则论述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水浒》这一题目,认为施氏之所以写这一题目是因为这一题材容易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三十六个人就有三十六种面孔、三十六种性格,这正是《水浒传》的艺术高超之处。

《水浒传》的方法,都是从《史记》中学得来的,却又有许多胜过《史记》的地方。

像《史记》里的许多妙处,《水浒》是件件都有的。

提示:此则论述《水浒》对于《史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水浒传》不是轻易下笔的,我们只看宋江名字,一直到第十七回才出现,就可以知道作者心中已经计划过无数遍。

如果是轻易下笔,必定要在第一回就写宋江,那么文字就是一个直接的流水帐,就没有收纵开阖的技巧了。

提示:此则以宋江出场为例,论述《水浒》是经过认真仔细经营策划的大手笔。

我曾经说《水浒》胜过《史记》,别人都不肯相信。

他们绝不知我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用文辞来安排事实,《水浒》是凭借文辞来虚构事件。

用文辞来安排事实,是先有如此如此的事实,却要根据这些事实计算策划出一篇文字来,即使是司马迁的高才,也毕竟是出力吃苦的工作。

凭借文辞来虚构事件则不是这样,只是顺笔写去,删削和补充都决定于作者本人。

提示:此则对《水浒》和《史记》进行比较,提出“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的观点,实则肯定了文学创作的虚构问题,这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似应是一个新观点。

而且在比较中,金氏更推重这种虚构的文学。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的性格,真正是一百八个样子。

如果是别的一本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个样子,既便只写两个人,也只会是一个样子。

提示:此则肯定《水浒传》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是《水浒传》人物性格描写的特点,也是它的人物性格描写的优点。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古代文论选段先秦:佚名《毛诗序》选段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选段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选段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与元九书》选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宋至近代文论选译与简析

宋至近代文论选译与简析

宋至近代文论选译及简析一、苏轼诗文论译文四篇1、《答谢民师推官书》译文苏轼启:最近分别后,多次承蒙来信问询,详细了解了你的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

我生性刚直(待人)简慢,学识迂腐才智低下,因被贬而废置多年,不敢再与官宦们并列。

自从渡海北归,会见平生的亲戚故友,惘然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何况与你过去没有一天的交情,怎么敢希求结交呢?几次蒙你亲自见临,一见如故,喜出望外,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你给我看的公事文件和诗赋杂文,都看熟了。

他们大都象行云流水,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常常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常常停于所不可不停的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

孔子说:“语言如果没有文采,流播不会很远。

”又说:“文辞能够达意就可以了。

”既然说能达意就够了,就怀疑好像不用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

探求事物的奥妙,就象系风捕影,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何况能够口说和手写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这就是所说的辞达。

辞到了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不可多用了。

扬雄好用艰深的辞句,来装饰肤浅简单的道理,如果(把这样的道理)直接说出来,那么就人人都知道他的肤浅了。

这正是他所说的“雕虫篆刻”。

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扬雄)只悔恨曾经作赋,为什么呢?!他一生雕琢字句只变更了写赋的音节,便称之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能够因为它象赋而说是雕虫吗?假使能让贾谊见孔子,(孔子会评论贾谊的道德学问)“升堂”有余(可以“入室”)了。

而扬雄因为贾谊写过赋就轻视他,竟将之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扬雄象这类见识浅陋的事例很多。

这只能与那些有识的人讲,很难和一般人说明的。

这是谈论文章偶尔谈及罢了。

欧阳文忠公说:文章就象精金美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不是什么人用嘴巴能够定贵贱的。

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怎么能有益于你呢,惭愧惶恐得很。

你所要我给惠力寺法雨堂写几个字,我本来就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也终究写不好;并且在船上狭窄难以书写,未能按你的嘱咐办。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试卷代号:1094 座位号巨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1月题号四五总分分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她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橘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 而绮靡”,“赋_ 而浏亮”。

能够看出她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亥业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5 8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_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功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镇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上)部分翻译集录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上)部分翻译集录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部分翻译集录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唱的时候将声音拉长,五声的变化组合是配合歌唱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

如果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协调一致,不相互扰乱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

夔说:“啊!我撞击、敲打着石磬,使百兽都伴着音乐而舞动起来。

”(二)《论语》选录《论语》选录是先秦文论重点学习内容。

主要应该掌握:1.确立了儒家诗论伦理学的基本倾向和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和“尽善尽美”;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说明:此则有两点值得注意:1、君子的修养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

2、谈论《诗》的条件之一是“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贡问:“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这样的人还可以,不过,他们不如贫穷而依然快乐着,富贵而崇尚礼节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讲,制作骨器得用刀切断,用锉锉平,治玉需要用刀雕刻,用物抛光。

讲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领悟到另一件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为政》)说明:孔子论诗的总纲:“思无邪”说。

“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孔子“思无邪”的含义应放在孔子的思想背景中来理解,可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以及对“郑卫之音”的态度相联系来加以理解。

此外,“思无邪”除了理解为思想品德纯正之外,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思想内容的丰富或审美感染功能的强大。

“思无邪”的《诗经》离不开“审美”。

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伴随着审美境界的扩展而无限提升的,所以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翻译: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说明:此则说明了“素”的基础性地位,也反映了儒家的审美观。

另外,此则也涉及谈论《诗》的条件问题。

翻译:子夏问道:“‘轻盈的笑容真美呀,美丽的双目真明亮呀,白嫩的脸庞修饰一下更漂亮呀。

’这几句诗说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先有白底,然后再画画。

”子夏说:“那么,礼仪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吧?”孔子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商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明:儒家的“中和之美”。

分析《关雎》一诗的内容,说明其为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说明:孔子“伦理美学”的两个标准:美与善。

孔子首先区分了“美”与“善”,“美”偏重于外观的漂亮,“善”有“好”的意思,也有仁慈、诚实等含义。

“美”与“善”往往不一致。

其次,孔子推崇“美”与“善”两者合一的状态,即尽善尽美。

翻译: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说明:首先,孔子重视“文”(辞)之美,“仲尼曰:‘《志》(古书也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

慎辞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但是,孔子又强调文辞必须有所依附,“文”、“言”必须以“质”为依托,不能脱离“质”而为“文”。

“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注意到“言”与“质”的不一致性:“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所以孔子推崇“文质彬彬”。

《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

’”翻译: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鄙,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相协调,这才是君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说明:“诗”、“礼”、“乐”是儒家诗论的三个相辅相成的部分。

通过“诗”来兴发人的情感,激励人的意志;通过“礼”来建构人的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举止;通过“乐”来协调人的心志,陶冶人的性情。

何谓“成于乐”?熊十力说:“乐者,和乐也。

正和乐时,浑然无无我分别,而吾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畅通之血脉,于此可验也。

人能以乐自养,常不失其和乐,则人道完成,而人生乃立于无对矣(通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对之有?),故曰‘成于乐’。

”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成于乐”。

翻译:孔子说:诗歌可以激发我们的志气,礼节可以培养我们的德操,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儒家重视诗歌的政治、外交功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参见《左传》。

“赋《诗》言志。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翻译: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去处理政务,可是不能完成任务;让他出使诸侯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说明:孔子的“思无邪”在此则中体现为对音乐的选择上,即选择高雅的音乐——“雅乐”,排斥淫邪的音乐——“郑声”。

雅乐即古乐,其曲调平和中正,节奏舒缓。

郑声即新声,节奏明快,曲调优美。

翻译: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使用历法就选夏代的,坐车子就选商朝的,戴礼帽就选周代的,听音乐就选《韶》和《武》而舍弃郑国流行的民间音乐,交友就应远离花言巧语的小人。

郑国的乐曲很淫荡,谄媚的小人很危险。

”子曰: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说明:与“文质”条联系以理解“辞达”的含义。

翻译: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说明:学诗的功用,学诗与“言”、“用诗”的关系。

翻译:我(孔鲤)快步经过庭院,(孔子)问:“学诗没有?”我回答:“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

”我回去就学诗。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孔子诗论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此则集中反映了孔子的诗学理论。

1、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

(1)功能:“兴者,起也。

”(《说文》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将“兴”解释为“感发意志”。

(2)表达手法: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解释是“引譬连类”;用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有人将它与西方的“象征”这种手法类比。

(3)效果:“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钟嵘《诗品序》)。

2、观:文学的认识功能。

《论语集解》引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

”从周代开始,中国有采诗观风的制度。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季礼观乐于鲁,能从各国声诗的特点中觇测其民情风俗与政教盛衰。

《国语·周语上》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3、群:“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

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释为“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

杨树达曰:“春秋时朝聘宴享动必赋诗,所谓可以群也。

”4、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怨刺上政。

”“诗可以怨”是指讽喻、批判政令的不足。

相当于诗歌的批判功能,如《诗·大序》所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5、事父事君:“家”与“国”的同构。

6、识记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

a、知识的传授,主要是指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

比方说马的种类。

《鲁颂駉篇》。

b、审美手法的基础铺垫。

名物与“比兴”手法。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言诗人多记鸟兽草木之名,以为比兴。

”(邢昺《毛诗疏》)“《诗》文诸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

”(皎然《诗式》)“象下之意”(“意象”)与“比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