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知识点(全册)1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知识点(全册)1](https://img.taocdn.com/s3/m/77b33614e518964bcf847caf.png)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册)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为什么同一个人,身份却不同?(在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是不变的吗?)因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
2.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如家庭成员)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如邻居、老乡等)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如同学、同事等)3.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4.“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的原因:①通过父母的抚养,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人是否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的成长与社会有什么联系?)不能。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6.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③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④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7.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
)▲8.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道德与法治七八九年级所有课本古诗词归类
![道德与法治七八九年级所有课本古诗词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c5501a3702768e9951e738a4.png)
道德与法治课本古诗词归类及译文七上第一单元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薪【译文】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塑造更好的自己。
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身优、缺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译文】::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明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难。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学习兴趣与学习目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习兴趣。
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文】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译文】"用人的长处,就没有做不好的事,避开人的短处,世上就没有没有用的人。
7、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译文】虽然距离目标路途还很遥远,但是由于心志所向,所以即使路途很遥远,也没有什么能阻挡我追寻的脚步。
(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七上第二单元1、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文】交朋友要正直的朋友,能体谅宽容人的朋友,知道的事情多的朋友,对我们有好处。
2、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而小人的交情,看似亲昵,实则各有所图,背地里勾心斗角,多存过河拆桥之心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
道德与法治八上 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
![道德与法治八上 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8ff1d7bf111f18583d05a97.png)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名言警句,古文解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本P1,单元导语】【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解释: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P4相关链接】【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 教材原文】【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
释义:那些喜欢聚群而厌恶自己一个人呆着的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所以有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体恤,不因为利害患难而改变的人是人们乐于见到的。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9教材原文】【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释义: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相关观点:(1)我们要养成学会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的亲社会行为。
(2)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3)我们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572b8f33186bceb19e8bbd9.png)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设计意图和地位:承接“维护国家利益”,感悟“关心国家发展”,自然就转接到对青少年的期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和归宿。
也是知识性、情感性最强的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引导学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并能将远大理想转化为自觉行动。
2.单元主题前后联系:在感受个人与民族和国家利益之间联系、提高民族自豪感方面,本节内容是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的主题延续,也是对第九课的深化;在责任感教育方面,本节更是与各课内容之间互相补充、互为印证,本单元从国家的高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要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会更有价值。
3.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情感体验,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端正对劳动及劳动者的正确认识,尊敬和学习国家的建设者,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情感目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感知国家成就,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明确踏实肯干才能取得成功,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3)知识目标:知道国家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劳动;懂得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尊重和学习国家的建设者。
教学难点:实干才能创造未来。
二、说学情进入八年级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对社会、对民族发展更加关注,对责任更加强烈,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将教学的视角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思想领域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
引导学生感悟忧患可以兴国,安逸可能亡国的道路,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对于祖国建设者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的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与这些建设者产生思想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需要,抓住中学生的爱国心理和强烈的责任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从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内在规律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学生真正从情感态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教学较好地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名言古语分册整理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名言古语分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c0b62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7.png)
2023道德与法治中考名言古语分册整理九年级上册名言古语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改革的原因②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名言古语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②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P11)③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⑤天地之大,黎元为先:(P13)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名言古语(1)①不日新者必日退;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创新的重要性(2)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坚持改革创新(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P23) ——教育的重要性名言古语(1)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P45) ——法治的重要性(2)①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②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坚持科学立法(3)①法必明,令必行;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③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⑤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P53) ——坚持严格执法。
(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坚持公正司法(5)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加强法治宣传,营造法治环境(6)①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②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坚持依法行政。
名言古语(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P63)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2)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P64)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3)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勤劳的中华传统美德(4)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09a5c8f61fb7360a4c6509.png)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本P1,单元导语】【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解释: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P4相关链接】【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 教材原文】【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
释义:那些喜欢群聚而讨厌独处,相互扶持培植的人,人们心中所喜欢的。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9教材原文】【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5.“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P11教材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解释】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1.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
——孟德斯鸠【P28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自由以守法为前提,没有法律保障,就谈不上自由。
2.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P34教材原文】【解读】出自《孟子•离娄下》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P35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论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尊重他人》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尊重他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2baf643783e0912a2162abf.png)
4.1《尊重他人》说课稿说教材《尊重他人》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个框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对社会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本框题在本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框由“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和“尊重从我做起”两目组成,它既是对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延伸、又为下一框《以礼待人》学习内容作铺垫,对整个教材的连贯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念和思想,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所以学好这个框题十分重要。
说学情1、八年级学生,其年龄一般在十三到十四岁左右,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
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他们逐渐突破儿童模式束缚,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
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与七年级相比,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无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
基础差的孩子,原先在小学和七年级还能获得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现在开始动荡分化。
随着他们平等意识的增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的逐渐落伍与分化,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被尊重的情感与不平等的待遇产生冲突。
结果,一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的学生,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的念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逃课、逃学。
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2、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良好品质能力目标1、培养关注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的能力,做到尊重他人2、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保护环境知识目标1、知道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其意义2、懂得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懂得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b2d4956cf84b9d528ea7a56.png)
P30
民为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
《尚书》
民为邦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政得其民,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
7
P32
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左传》,又见于《新唐书》
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老子《道德经》
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要有力量就可以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强大的。
4
P18
敢为天下先
《老子》
敢为天下先,表达了敢于做先行者,开天下万物之先河,做他人未曾做过的事的情怀。
5
P23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着在学校。
宋·胡瑗《松滋县学记》
学校教育重要性的著名观点。意思是:能够使国家繁荣稳定的在人才,而能够培育成国家人才的在教化。同时指出,从事教化职业的是老师,而教化的基础是学校的教育。
战国《韩非子·有度》
国家永远不会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国家严格执行法度的就会成为强国,反之就是弱国。法律是一个国家内部规范,必须严格执行,不容亵渎。
10
P53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治必行。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意思是国家的事,制定法律规章政策并不难,难的是有法必遵,难的是听到之后去遵守。法律能不能贯彻实施,能不能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4
P52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古代兵书,现仅存一卷五篇)
国家即使再大,爱好战争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尽管今天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但战争仍是威胁国家安全的第一杀手。我们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人不走不亲,水不打不浑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40a37f1ed9ad51f01df295.png)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国家安全包括( )①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②国家的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③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被侵犯④社会秩序不被破坏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2.中国有句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句话启迪我们( )①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③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人民就会遭受奴役和屈辱④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相辅相成,维护国家利益最终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 2017年4月15日是我国第二个国家安全日,《法制日报》记者就公民国家安全意识进行了网络调查,虽然93%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安全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但是大家对国家安全的内涵、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对维护国家安全多数人只知皮毛。
调查结果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 )①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②不少公民欠缺国家安全知识③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④必须积极主动接受国家安全宣传教育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4.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反恐怖主义,我们青少年应做到( )A .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积极行使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权利B .发现线索,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C .用严厉的刑罚制裁恐怖主义分子D .凭借个人智慧抓获恐怖分子,立功受奖5.习近平在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强调,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下面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维护国家安全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贡献C .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D .维护国家安全是成年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6.曾在涉密单位任职的黄某,为了报复单位将其解职,在10年时间里向境外间谍机关出售了15万余份涉及军用密码机的机密。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2e9f700722192e4536f694.png)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本P1,单元导语】【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解释: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P4相关链接】【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 教材原文】【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
释义:那些喜欢群聚而讨厌独处,相互扶持培植的人,人们心中所喜欢的。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9教材原文】【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5.“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P11教材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解释】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1.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
——孟德斯鸠【P28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自由以守法为前提,没有法律保障,就谈不上自由。
2.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P34教材原文】【解读】出自《孟子•离娄下》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P35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论语》。
人教版初中政治名言总结
![人教版初中政治名言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dc06eaa98271fe900ef95c.png)
七年级上册P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P12巴金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
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
P12“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努力,需要坚持。
P1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中学时代,我们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怀揣梦想,从这里起航P15《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
P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乐趣。
P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P23“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P23老子说:“自知者明。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德尔菲城的阿波罗神庙。
P34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用人的长处,就没有做不好的事,避开人的短处,世上就没有没有用的人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
P36“路其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虽然距离目标路途还很遥远,但是由于心志所向,所以即使路途很遥远,也没有什么能阻挡我追寻的脚步。
做更好的自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寻。
P43“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交朋友是有益的。
P47古人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七八九年级)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七八九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b3d2d33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4c.png)
43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16
45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
你投我木瓜一颗,我解下琼琚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友情!
你投我桃子一只,我解下琼瑶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爱情!
你投我李子一个,我解下琼玖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深情!
17
47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开弓,射箭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
《论语·学而》
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23
88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没有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也有道义,所以是天下最尊贵的。
24
9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
25
91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还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
26
96
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
仁人爱护他人。
27
9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87b24ab84ae45c3b358cb0.png)
启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启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13.教材第66页“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处: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
全诗: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释义: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直到老死彼此都不再往来。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教材用意:让学生明白传统人际交往的局限性,明确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规和矩,就画不成方形和圆形。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释义: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9577728a2161479171128a6.png)
道德与法治八上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1.教材第8页,“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出自:清‧康有为《大同书‧<绪言‧人有不忍之心>》释义:喜欢聚群、不爱孤独,乐于互助合作,属于人之常情。
(或那些喜欢聚群厌烦一个人呆着、彼此之间互相帮助持的人,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启示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第8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自: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释义: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对联的含义,引导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2.教材第11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义: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直到老死彼此都不再往来。
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
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教材用意:让学生明白传统人际交往的局限性,明确网络对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规和矩,就画不成方形和圆形。
喻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启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
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4.“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出自:《韩非子•饰邪》释义:悬衡:挂起秤。
规:圆规,画圆形的工具。
有了秤,就知道怎样衡量公平;有圆规,就知道怎样画圆准确。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的古文哲理、名言警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的古文哲理、名言警句](https://img.taocdn.com/s3/m/5d94683b6c175f0e7cd13741.png)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的古文哲理、名言警句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1.“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P2序言】【解读】“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意思是: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
神女即巫山神女,传说中与楚王云雨那位,出自宋玉,三峡附近有神女峰.意喻中国变化巨大,换了人间.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P11教材原文】【解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出自《淮南子·氾论训》。
常:准则。
本:根本。
经:准则。
上:极至。
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
3. “人心齐,泰山移”【P12教材探究与分享】【解读】释义:形容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
比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出自《古今贤文合作篇》4.“天地之大,黎元为先”【P13教材原文】【解读】“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语出唐太宗李世民的《晋宣帝总论》。
大意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
5.“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P23教材原文】【解读】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
胡瑗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
二是如何办教育的问题。
他认为,一要"师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从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于"民";三要地方行政长官兴办学校。
在封建社会中,人民处于无权状态,封建政权内部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各级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质对于吏治的好坏、人民负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真正的人才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本P1,单元导语】【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解释: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P4相关链接】【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 教材原文】【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
释义:那些喜欢群聚而讨厌独处,相互扶持培植的人,人们心中所喜欢的。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9教材原文】【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5.“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P11教材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解释】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1.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
——孟德斯鸠【P28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自由以守法为前提,没有法律保障,就谈不上自由。
2.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P34教材原文】【解读】出自《孟子•离娄下》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P35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论语》。
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P36教材原文】【解读】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
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
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不学礼,无以立——孔子【P37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6.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解读】扬雄:《法言•问道》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
综合以上两条,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
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
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
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
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7.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P39 教材原文】【解读】这句出自《增广贤文》,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
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P40 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荀子《劝学》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P42 教材原文】【解读】《论语·为政》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P42教材原文】探究与分享【解读】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1.“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p73教材原文】“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解读】此话是话剧《立秋》中经典台词。
《立秋》演绎的是晋商题材,讲述的是“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之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故事,宣扬的是“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理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一句话不仅仅是用在商业行为中,它更可以做为一句警言时刻鞭策我们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
翻译就是天地造人,只要有一个人那就有这个人该做的事情;人活在世上,活着一天就要尽一天自己的义务。
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天职,每个人都被安排好了自己要做的事,所以要恪尽本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勤勤恳恳,努力过好每一天而不要偷懒。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戚继光”【p90教材原文】拓展空间【解读】翻译:我知道在远处,倭寇居住的小岛就漂浮在那天边;因此我不敢忘记那些无耻的倭贼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要立志抗倭,不辜负自己的珍贵年华。
本诗为戚继光年轻时所写,他当时知道敌寇当前,写下此诗,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以及对敌人的坚决。
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2.“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黄遵宪”【p90教材原文】拓展空间【解读】出自清朝诗人黄遵宪的作品《赠梁任父同年》,其古诗全文如下: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释】梁任父:即指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诗人对梁的尊称,旧时“父”字是加在男子名号后面的美称。
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
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
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
侉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古代皇帝炎帝的女儿溺死在东海里,化为精卫鸟,经常衔石投入东海,要想把大海填平。
【翻译】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向精卫填海一边的奋斗。
【赏析】“寸寸河山寸寸金”诗人起笔便饱含深情的赞美作国的大好河山,蕴涵着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珍爱之情。
叠音词“寸寸”深化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情感。
“侉离分裂力谁任”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
诗人希望有人来力挽狂澜,来收拾破碎的山河。
“杜鹃再拜忧天泪”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
这句是对第二句的深化,这里是诗人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诗人的爱国之心。
“精卫无穷填海心”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
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p101教材原文】“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每个公民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读】【出处】(战国末)荀况《荀子·修身篇第二》【原典】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释义】上面这段话出自《荀子·修身篇》。
荀子认为,修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士、君子,还是圣人,要达到完满的道德境界,必须永不停歇地努力。
那些整日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成就就不会超出常人多远了。
他用这样的比喻加以阐释:“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