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淋巴细胞形态

合集下载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急性白血病类型急粒(M3)数条急单一条急淋无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Pelger-Huet畸形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who异型淋巴细胞诊断标准

who异型淋巴细胞诊断标准

异型淋巴细胞诊断标准异型淋巴细胞是一种在免疫反应中出现的异常淋巴细胞。

它们的形态和功能与正常淋巴细胞不同,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异型淋巴细胞的诊断标准,包括细胞大小和形态、核形态、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细胞边缘、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功能等方面。

1.细胞大小和形态异型淋巴细胞的大小和形态不同于正常淋巴细胞,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异型淋巴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一般来说,异型淋巴细胞的大小可能比正常淋巴细胞大或小,形状可能不规则,可能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2.核形态异型淋巴细胞的核形态也不同于正常淋巴细胞。

核可能不规则,可能是分叶状或扭曲的。

核仁可能增大或形状异常,染色质结构也可能变得不规则或出现额外的染色质。

3.染色质结构染色质是细胞核中的一种物质,负责携带遗传信息。

异型淋巴细胞的染色质结构可能变得不规则,染色质可能变得致密或出现额外的染色质。

这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异常表达和细胞的恶性转化。

4.核仁核仁是细胞核中的一个结构,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

异型淋巴细胞的核仁可能增大或形状异常,这可能导致蛋白质合成异常和细胞的恶性转化。

5.胞质胞质是细胞中的一种物质,负责提供能量和维护细胞的内部环境。

异型淋巴细胞的胞质可能变得不规则,出现空泡或颗粒状物质,这可能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

6.细胞边缘异型淋巴细胞的细胞边缘可能变得不规则或不清晰,这可能导致细胞的黏附能力下降和恶性转化。

7.细胞表面标记异型淋巴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可能与正常淋巴细胞不同。

这些标记包括CD19、CD20、CD22等,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淋巴瘤。

如果异型淋巴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异常,可能提示存在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8.细胞功能异型淋巴细胞的功能也可能与正常淋巴细胞不同。

例如,它们可能无法正常地识别和攻击抗原,或者它们可能过度分泌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反应。

了解异型淋巴细胞的功能有助于诊断不同类型的疾病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一、异型淋巴细胞的定义 • 二、异型淋巴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 三、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四、异型淋巴细胞的鉴别诊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异型淋巴细胞的定义
• 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其形态变异 通常是由于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 胞核体积增大,细胞浆颜色加深,出现空 泡等。正常人的异型淋巴细胞<2%。
中幼红细胞、浆细胞与空泡型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淋的鉴别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异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异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单核细胞与不规则型异淋鉴别
异淋
单核细胞
单核 细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异型淋巴细胞检查的临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意义
三、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异型淋巴细胞的鉴别诊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原始淋巴细胞与幼稚型异淋鉴别
异淋
原始淋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思考题
• 一、异型淋巴细胞主要分几种,分别是什 么?
• 二、请辨别下列图片中细胞。

脑脊液异常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异常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异常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①小淋巴细胞:是正常脑脊液中的主要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60%—70%。

当脑脊液细胞总数增多,比例失调,或伴有病理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浆细胞)时,则有诊断意义。

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非特异性脑膜刺激反应。

②大淋巴细胞:胞体较小淋巴细胞稍大,实际上是一种免疫细胞。

原由小淋巴细胞被激活转化而成。

大淋巴细胞偶见正常脑脊液中,增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非特异性脑膜反应。

③激活淋巴细胞:由大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成,呈多种不相同的形态学改变,分为转化型淋巴细胞和大淋巴样细胞。

转化型淋巴细胞是由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成。

转化型淋巴细胞多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特别是恢复期)、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多发性硬化、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大淋巴样细胞是大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转化而成。

大淋巴样细胞增多可见于结核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脊髓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和脑肿瘤等情况,并常伴有明显的转化型淋巴细胞反应及浆细胞的存在。

④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浆细胞,它的出现必伴有抗原刺激。

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以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和病毒性感染更甚。

(2)单核-吞噬细胞:①单核细胞其形态与血中相似。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单核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30%—40%,和淋巴细胞的比例约为3:7或4:6。

若比例倒错或单核细胞形态异常时则为病理性,可见于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膜非特异性反应和脑组织的破坏性病变,如脑挫伤、缺血、出血、炎症和变性病等。

②激活单核细胞是由单核细胞被抗原激活而形成。

正常情况下此类细胞仅占2‰。

激活核粒细胞增多,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炎性疾病、肿瘤和各种异物刺激等。

③巨噬细胞是由被激活单核细胞吞噬异物后转变而来的一组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巨噬细胞不存在,它的出现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出血、外伤等疾病的中、后期。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方案(2021年版)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方案(2021年版)

五、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学习交流平台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e-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原发感染
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三联症”为发热、咽峡炎和
,可合并肝脾肿大,
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IM是一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生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抗人球蛋白试验又称 Coomb’s试验。是:检测红细胞不完全抗 体 的一种经典方法。不完全抗体多是IgG抗 体,该抗体能与相应抗原 结合,由于只能与 一方红细胞抗原的决定簇结合,而不能同时 与双方 红细胞抗原的决定簇连接,在一般条 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抗人球蛋 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达到桥梁的作用,链接与红细胞抗 原结合的特异 性抗体,使红细胞凝集。抗人球蛋白试验可分为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 直 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査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五、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学习交流平台
如其他急性全身性病毒感染一样,本病有多样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虽不高,但对预后影响很大,兹综述如下:
2.神经系统0.37%~7.3%患儿可出现此类合并症,症状差异很大,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视神经
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其中尤以横贯性脊髓病为
,可突然出现双下肢瘫痪及尿潴留。虽神经系病变多能恢复,
纪80年代相比,我国儿童原发性EBV感染的年龄有所延迟’。
二、流行病学
感染性疾病学习交流平台
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又叫做亲吻病,也可经输血和性传播。国外 资料显示,6岁以下幼儿原发性EBV感染大多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仅表现 为上呼吸道症状等非特异性表现,但在儿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约 50%的原发性EBV感染表现IM'。本病分布广泛、多散发,亦可呈小流行。 与西方发达国家IM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不同,国内儿童IM的发病高 峰年龄在4~6岁’,这与国内儿童原发性EBV感染的年龄较早有关。本病 自潜伏期至病后6个月或更久均可传播病原体。在只经血清学证实的恢复 期患者中,仍有15%的患者咽部可间断排出病毒。

血常规异常之案例两篇

血常规异常之案例两篇
该患者的诊断依据: 病人谭女士,24岁 1.临床症状 : ①发热;②咽炎、扁桃体炎;③颈部淋巴结肿大 2.血象检查 (1)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50%或淋巴细胞总数≥5.0×109/L; (2)异型淋巴细胞≥10%或总数≥1.0×109/L。 3.EB病毒抗体检查 EB病毒壳抗原IgM抗体 阳性
当天实验室检查: 超敏CRP:20.22 mg/L 随机血糖:12.7mol/L 痰涂片: 黏液状,上皮细胞2+//LP,G+球菌3+/油镜,白细胞:3+/HP 肺部CT: “考虑支气管疾患,右肺中叶慢性炎症” 病历记录: 患者上午输注神经节苷酯时,出现寒战、发热。予停用,并补液,完善血常规,电解质等。
结合病情,引起该患者WBC下降又升高病理因素可能如下: 1、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在血液 中消耗或破坏过多,粒细胞又占白细 胞总数的50%~70%,来不及补充, 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严重减少。 2、患者输注神经节苷酯时出现输液 反应,寒战、发热时抽血查常规,在 补体等诱导下白细胞聚集在毛细血 管,黏附在内皮细胞上,同时,骨髓白细两管血,相隔六小时,白细胞结果竟相差如此大
为寻找答案,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步:查看白细胞直方图 √ 仪器是否出现任何报警 × 仪器质控 √ 第二步:找回上午标本与此次标本, 同时在另一台血常规仪上再做一遍, 结果与前面相符。 再次,将上午10点血常规标本推片,瑞氏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如右图:
总结与心得:
检验结果呈多变,待您用心去发现。 善与临床多沟通,唯检事业妙无穷。 `
谢谢!
白细胞分布密度为0~2个/HP,估算白细胞总数与仪器的计数相符,但部分中性粒细胞形态出现改变:空泡,中毒颗粒。
第三步: 询问抽血情况,据当班护士反映: 上午10点左右,抽血时,病人正寒战、发热,体温38.7度。 第四步:走进病房: 患者,因“反复头晕2余年,再发加重伴语言不清,右侧肢体乏力半天”,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入院。

全血复片分类中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全血复片分类中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82128·药物与临床·全血复片分类中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陈世元(湖北省巴东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湖北 巴东 444300)摘要:目的总结全血复片分类发现异型淋巴细胞的存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未报或警示细胞异常,检查检验人员对复片规则的执行情况。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2 年12月在我院进行过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及涂片分类的患者。

利用Microsoft Excel2003 软件统计异性淋巴细胞类型。

结果利用111⑶0300 2x0612003软件统计异性淋巴细胞类型为I型(泡沬型)1468例1.9%),II型(不规则型)1620例(46.2%)III型(幼稚型)412例(11.8%)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白细胞分类涂片这项传统检查,同时检验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细胞形态的诊断水平,充分认识异常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出现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异型淋巴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复片规则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2.1070 引言全血涂片分类对于临床诊断发热及其它因素引起的外周血细胞异常,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其分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像着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进年来,不明原因的发热,白细胞数异常(增多或减少)的患者日益增多,这些病变常与各种感染,尤其与病毒感染有关[1],而病毒感染常常在血涂片分类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异淋),这种异淋细胞在血细胞计数仪上又很难被识别。

血涂片分类对确立异淋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学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细胞形态学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医学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2]。

而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遍使用,血细胞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逐渐被忽略[3]。

异形淋巴细胞

异形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多属T淋巴细胞。

其形态变异是病毒或某些过敏原等因素刺激,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所致。

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可见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

其中以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尤为显著,异型淋巴细胞>10%,对其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是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性疾患中常见的类型。

淋巴细胞增高以及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是机体对病毒等刺激发生的异常血象变化。

本症好发于青少年及青壮年。

患者有明显的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显著,常见肝、脾肿大。

WBC正常或轻度增高,多<20×109/L,发病早期常表现中性粒细胞增高,随病情进展淋巴细胞逐渐增高,可达60~90%。

异型淋巴细胞>10%。

根据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三型:图-11 Ⅰ型异型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此型最为常见。

淋巴细胞胞体大小正常或稍大,多呈圆形。

胞核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致密、粗糙,呈不规则聚集。

胞质量中等,深蓝色,常有空泡,一般无颗粒(图-11)。

图-12 Ⅱ型异型淋巴细胞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淋巴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

胞核圆形、椭圆形,可见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致密、浓染,可见不规则聚集。

胞质量丰富,淡蓝色,边缘较深染,可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图-12)。

图-13 Ⅲ型异型淋巴细胞Ⅲ型(幼稚型)胞体较大,多呈圆形。

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致,可见1~2个核仁。

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不见颗粒,可见少数空泡(图-13)。

(2)鉴别诊断虽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多无难度,但由于细胞形态的变异,为明确诊断仍应与某些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加以鉴别,以免误诊。

骨髓中2%异型淋巴细胞

骨髓中2%异型淋巴细胞

骨髓中2%异型淋巴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很低,通常应该是小于2%。

异型淋巴细胞是指形态或功能上发生异常的淋巴细胞,可能与疾病或炎症等因素有关。

当骨髓中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正常范围(大于2%)时,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调查是否存在疾病或异常情况。

这可能需要综合其他检查结果和病史来确定具体的诊断。

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增加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
1. 感染: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例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骨髓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略微增加。

2. 免疫系统疾病:一些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能导致异型淋巴细胞的增加。

3. 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的淋巴细胞增多症,如淋巴瘤或白血病,可能导致骨髓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单单从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来断定病情是不充分的,需要结合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果您担心自己的骨
髓检查结果,请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红细胞和白细胞是人体中两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们的正常形态对维护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以及常见的异常形态。

一、白细胞的正常形态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它们在体内起着抵御疾病和感染的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形态,它们是主要的细菌消除者。

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通常呈现多叶核形态,细胞浆颗粒呈淡紫色或淡粉色。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

正常的淋巴细胞形态为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细胞浆呈淡蓝色。

3. 单核细胞(Monocyte)单核细胞是吞噬病原体的重要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正常的单核细胞形态为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细胞浆呈灰白色。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和寄生虫感染的处理。

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呈现双叶核形态,细胞浆呈橘黄色。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嗜碱性粒细胞参与控制炎症和过敏反应。

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形态为多叶核,细胞浆呈紫黑色。

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各个器官的主要细胞,其正常形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规则形红细胞(正常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呈扁平的圆形,中间稍微凹陷,没有明显的突起或变形。

在血液中正常的红细胞密度较高。

2. 异形红细胞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可能发生异常变化。

常见的异形红细胞有:(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球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得球形,失去了正常的扁平形态。

球形红细胞通常暗染,且较小。

(2)圆柱形红细胞(Elliptocyte)圆柱形红细胞是红细胞变形后的结果,它们通常比正常红细胞更长且呈椭圆形。

(3)溶血性红细胞(Fragmented erythrocyte)溶血性红细胞是在一些溶血性疾病中出现的异常形态。

异型淋巴细胞定义、分型、临床表现、散点图对检测、血涂片上形态鉴别及指标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定义、分型、临床表现、散点图对检测、血涂片上形态鉴别及指标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定义、分型、临床表现、散点图对检测、血涂片上形态鉴别及指标临床意义异型淋巴细胞,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又叫反应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白细胞的一种,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来,是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

主要是T细胞(83%~96%),少数是B细胞。

在EB病毒、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病毒、弓形虫等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病,免疫系统强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胞体增大、胞质量增多、嗜碱性增强、造成细胞核母细胞。

分成三型:Ⅰ型大肚便便型(浆细胞型或空泡性或泡沫型):胞体常呈椭圆形,核圆形,较小且偏位,腹部中部崛起,大腹便便,偏向一边,胞质丰富,呈深蓝色不透明,常有较多空泡见图1;图1 异型淋巴细胞Ⅰ型Ⅱ型国字脸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型):胞体明显增大,外观不规则,像人的“国字脸”;胞核圆形或不规则;胞质丰富,有透明感,着色不均匀,边缘处蓝色较深,呈群边样,可以少许嗜天青颗粒,胞浆似阿米巴样伪足伸出,酷似单核细胞。

如图2;图2 异型淋巴细胞Ⅱ型Ⅲ型满月脸型或唐氏儿型(幼稚型):胞体圆形或类圆形,核亦圆形,染色质细致均匀,可见拟核仁。

图3 异型淋巴细胞Ⅲ型可见拟核仁图4 看看唐氏儿,是不是有几分相像这才是中幼红,胞浆灰蓝色,胞质中没颗粒胞浆泛红,胞核与胞质都有空泡,核染色质疏松,呈条索状、小块状胞浆中有粉灰尘样紫红色颗粒。

正常情况下,很少出现在外周血中的,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病毒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侵犯时,就会对抗这些入侵者。

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习惯性称为病毒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刺激性淋巴细胞等,正常人群的血液中偶有少见的异型淋巴细胞(正常值为0-2.0%),只有当大量病毒感染、原虫感染、或结缔组织疾病时,这类细胞的比例才会升高, 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5%即有临床意义,当升高幅度> 10 %~20 % 时,对诊断更有价值。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

多,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缺陷病
03
某些免疫缺陷病患者,外周血中成熟淋巴细胞数量可减少,对
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05 活化淋巴细胞与记忆淋巴 细胞
活化淋巴细胞形态特征及功能
形态特征
活化淋巴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增大、分裂活跃,细胞质内 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可见细胞质扩张和线粒体增多等现 象。
相关疾病与诊断意义
相关疾病
幼稚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
诊断意义
幼稚淋巴细胞是白血病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学特征是白血病诊断和分 型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幼稚淋巴细胞计数也是判断白血病治疗效果和预后 的重要指标之一。
04 成熟淋巴细胞阶段
成熟淋巴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大小
细胞质
成熟淋巴细胞大小较均一,直径一般 在6-9μm之间。
细胞质较少,呈淡蓝色,无颗粒或仅 有少量嗜天青颗粒。
细胞核
成熟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 形,染色质呈粗块状,核膜清晰,核 仁消失。
镜下识别方法及技巧
染色方法
常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进行染色, 使得细胞核和细胞质呈现不同的 颜色,便于观察。
功能
活化淋巴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可迅速分裂 并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
记忆淋巴细胞形态特征及功能
形态特征
记忆淋巴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 而细胞质较少,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分 子特征与普通淋巴细胞有所不同。
功能
记忆淋巴细胞具有长期存活的能力,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可迅速 增殖并分化为大量效应细胞,产生更 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观察要点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一.大题:⒈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病理性)⒉淋巴细胞的异常形态⑴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或者过敏性疾病中,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产生形态变化。

I型:空泡型或者浆细胞型,常见类似淋巴细胞大小,胞质丰富,嗜碱性深蓝色,有大小不等空泡,无颗粒,核偏位,略固缩。

II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不规则,呈花边状,似单核细胞,胞质量多,呈浅蓝或者蓝色,无空泡,可有少量天青颗粒,胞核圆形或者不规则,染色质疏松。

III型:幼稚型,未成熟型,胞体较大,胞质量多,呈蓝或者深蓝色,偶有空泡,无颗粒,胞核大较规则,染色质细致均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⑵褪变型淋巴细胞: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减少,且出现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等变化3.管型形成的必要条件①蛋白尿的存在(原尿中的白蛋白和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②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酸化的能力,同时尿流缓慢及局部性尿液积滞,肾单位中形成的管型在重新排尿时随尿排出③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因尿液通过炎症损伤部位时,有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脱落粘附在处于凝结过程的蛋白质之中而形成细胞管型。

如附着的细胞退化变性,崩解成细胞碎屑,则形成粗或细颗粒管型。

在急性血管内溶血时由于大量游离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内形成血红蛋白管型。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形成脂肪管型,进一步变性可形成蜡样管型。

根据管型内含物的不同可分为透明、颗粒、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血红蛋白、脂肪、蜡样等管型。

还应注意细菌、真菌、结晶体及血小板等特殊管型。

尿液尿沉渣计数和显微镜检验4.粪便隐血试验临床意义⑴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指标之一⑵消化道溃疡的疗效判断⑶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一个筛选指标消化性溃疡所至出血→多呈间断性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多为持续性阳性5.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注意事项★★6.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注意电源工作电压的波动范围(<10%),电源开关不要短时频繁开关,显微镜使用间隙注意调低照明亮度。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

感染性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可提示感染性 疾病的发生,如病毒感染可导致 淋巴细胞核染色质变得粗糙、胞
质中出现大量颗粒。
肿瘤性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也可提示肿瘤 性疾病的发生,如淋巴瘤可导致 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核染色质不 均匀、胞质中出现大量泡状结构。
免疫系统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还可提示免疫 系统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性 疾病可导致淋巴细胞核染色质变 得粗糙、胞质中出现大量颗粒和
淋巴细胞具有多种功 能,包括抗感染、抗 肿瘤和调节免疫反应 等。
淋巴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T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能 够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
细胞和肿瘤细胞。
B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 够产生抗体并清除病原
体。
NK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能够直 接攻击和清除被感染或
异常的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反 应,维持免疫平衡。
识别方法
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大小、染色质结构及免疫表型等特征,结合细胞功能检测,可以对淋 巴细胞分化阶段进行识别。
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及识别
淋巴细胞肿瘤
形态特点
识别方法
淋巴细胞肿瘤是指起源于淋巴系统的 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有的与正常淋巴细胞相似,有的则出 现明显的异常。例如,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肿瘤细胞的形态类似于成熟的 小淋巴细胞,而Burkitt淋巴瘤肿瘤细 胞则呈现出明显的异型性,染色深、 核沟和核凹陷明显。
THANKS
感谢观看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与其他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淋巴细胞形态可出现核沟变深、染色质结构致密等变化,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 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异常淋巴细胞形态

异常淋巴细胞形态
关注异型淋巴细胞
异淋:
• 定义: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形态变异的 淋巴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 积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细胞浆颜色 加深,出现空泡等。
• 定义:细胞浆荧光强度增加的淋巴细胞。
Ⅰ型:空泡型或浆细胞型。
• 最常见。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 不规则形。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 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 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临床价值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甚至达20%~30%。
• 其他病毒感染:风疹、麻疹、腮腺炎、流 脑等等
• 过敏原刺激 • 药物反应
探讨
• 异淋<5%,结果可以报“偶见” • 儿科复检规则建议把淋巴比例提高到75%。
谢谢观看! 2020ⅡFra bibliotek: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
• 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状及结构 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 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一般无空泡, 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 Ⅲ型
• 又称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型。胞体较大, 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 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 有少数空泡。

肠道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肠道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肠道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摘要肠道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特点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肠道淋巴瘤的病理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的探讨,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病理特点1.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肠道淋巴瘤的病理特点之一是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

这些增殖的淋巴细胞会形成肿块,并在肠道内蔓延。

2.异常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肠道淋巴瘤的淋巴细胞通常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即细胞形态异常。

这种异常形态的淋巴细胞有时被称为淋巴瘤细胞。

3.肠道黏膜浸润:肠道淋巴瘤会导致黏膜的浸润和破坏,使肠道功能受到影响,并可能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痛等。

4.淋巴瘤的分型:肠道淋巴瘤按照病理特点及肿瘤细胞的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分型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小B淋巴细胞淋巴瘤以及T细胞淋巴瘤等。

治疗方法1.化疗:化疗是治疗肠道淋巴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化学药物干扰异常增殖的淋巴细胞,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2.放疗:针对部分局部进展的肠道淋巴瘤,放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使用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以达到控制淋巴瘤的目的。

3.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靶向药物抑制淋巴瘤细胞特定的生物过程,以达到治疗效果。

4.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对肠道淋巴瘤,免疫疗法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帮助清除恶性细胞。

结论肠道淋巴瘤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其病理特点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肠道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对于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疗法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要结合病理特点和个体化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血细胞形态(全)

血细胞形态(全)

图40
• 小淋巴细胞(左), 早幼粒细胞(右)。 这两个细胞均较典型。 正常早幼粒细胞应注 意与异常早幼粒细胞 区别,后者主要特点 是:胞核常不规则, 颗粒丰富,常有内外 胞质分明现象,有的 还有1-几十条棒状小 体,见于M3。
图41
• 表皮细胞。其细胞中 可见胞核,而不是角 化细胞(它没有细胞 核),这个细胞应该 是属于表皮棘层中的 表皮细胞(即棘细 胞),是采集血标本 时脱落至血中的,有 时可见其上面有细菌 寄生。
图பைடு நூலகம்1
• 涂抹细胞(下)及 成熟淋巴细胞 (上)。该淋巴细 胞核中有假核仁 (如果是真核仁其 周围染色质应呈颗 粒状),胞质呈清 澈的淡蓝色(这也 是成熟细胞的特征 之一)。
图12
• 彩图12 这是个典型的中性 中幼粒细胞(大多数回答 是对的)。其胞质近核处 出现了中性颗粒(淡红色, 很细小),非特异性颗粒 也较多(呈紫红色),胞 核半圆形,染色质较粗但 副染色质不明显。晚幼粒 的主要特征是胞质中充满 中性颗粒,A颗粒很少或 无,胞核凹陷呈肾形,染 色质粗,出现副染色质
图42
• 两个淋巴细胞。左 边似乎受周围细胞 挤压而变形。这两 个细胞胞体不大、 胞质不多也不深蓝, 所以不能打异淋哦, 要抓住异淋的一些 主要特征哦。
图43
• 中性成熟粒细胞(左)、 原始细胞(右)。由于 左边的细胞胞核不清楚, 可以归入中性分叶核粒 细胞。该原始细胞不像 红系,其核仁可见,但 不是很清晰,所以有人 判断是幼稚细胞也不错。 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 时,不需要对原始细胞 的细胞系列进行报告, 只要报告原始细胞比例 即可
图46
• 涂抹细胞或退化细 胞。其胞质已经完 全丢失,细胞核肿 胀、结构模糊、核 膜不完整,退化的 核中可见核仁。退 化细胞包括了涂抹 细胞。

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培训-2022年学习资料

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培训-2022年学习资料

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PPT培训课件
·Ⅲ型-0-又称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型。胞体较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 见1一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PPT培训课件
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PPT培训课件
辛根据所出现的异淋的形态特点,需要与相应的正-常细胞相比较:-幸I型:(浆细胞型)-正常浆细胞 华Ⅱ型:(单核细胞型)-正常单核细胞-辛Ⅲ型:(原幼淋巴)-正常的原、幼淋
浆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MM/PCL-浆细胞异常增生,->10%-免疫表达-C 138+CD38+-CD19-提示瘤细胞-CD19+提示反应浆细-临床其他诊断指标:-骨质破坏 免疫球蛋-白异常、本周氏蛋白、-肾功能伤害、轻链异
周围T细胞NHL-特点-·细胞大小不一,胞体偏小-。-外形极不规则,伪足、瘤状突起-易见-核形 规,畸形变明显-染色质粗,核仁不清-T细胞标志:-CD3CD5CD7表达阳性-·CD4CD8表 异常-CD34CD10不表达
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PPT培训课件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几种血液细胞。红细胞-和粒细胞等被称之为终末细胞,意为它们-的生命没有回头路 必须一直走下去,直-至死亡。这样的细胞除了行使各自的功能,-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变。而淋巴细胞 -是终末细胞,它还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俗称“返祖-现象”。
·1.“异型、异形”使用混乱,同一篇文章或-教材同时出现。-·2.异型淋巴细胞通常简称“异淋2.异形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的淋巴细胞-·3.肿瘤性建议用“异常”
淋巴瘤细胞要着重和正常淋巴细胞、异淋和形态不规范的淋巴-细胞相鉴别-霸
B细胞CLL/S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价值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甚至达20%~30%。
• 其他病毒感染:风疹、麻疹、腮腺炎、流 脑等等
• 过敏原刺激Biblioteka • 药物反应探讨• 异淋<5%,结果可以报“偶见” • 儿科复检规则建议把淋巴比例提高到75%。
谢谢各位的聆听
Ⅱ型: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
• 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状及结构 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 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一般无空泡, 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 Ⅲ型
• 又称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型。胞体较大, 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 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 有少数空泡。
异淋:
• 定义: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形态变异的 淋巴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 积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细胞浆颜色 加深,出现空泡等。
• 定义:细胞浆荧光强度增加的淋巴细胞。
Ⅰ型:空泡型或浆细胞型。
• 最常见。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 不规则形。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 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 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