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与普通淋巴细胞形态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类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94f7d1c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0.png)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类骨髓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其分化能力和功能特点的不同,骨髓造血干细胞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本文将介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主要分类及其特点。
1. 多能造血干细胞(mult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多能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最早出现的干细胞种类,也是最原始的造血干细胞。
它们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不断分化为各种成熟的血细胞系列,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维持骨髓内各种血细胞的正常水平。
2. 淋巴造血干细胞(lymphoid stem cells)淋巴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淋巴细胞分化潜能的骨髓干细胞。
它们主要分化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的形成。
自然杀伤细胞则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感染细胞的功能。
3. 髓样造血干细胞(myeloid stem cells)髓样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髓样细胞系分化潜能的骨髓干细胞。
它们主要分化为红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单核细胞具有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4.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来源于骨髓或其他组织。
它们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成分,参与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形成和修复。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血管内皮祖细胞是一类具有分化为内皮细胞潜能的骨髓干细胞。
它们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新血管的形成和修复。
组胚名解重点整理
![组胚名解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525a80d0d233d4b14e69cb.png)
组胚名解重点整理1.微绒毛(microvilli)①是指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②内含纵行的微丝③在吸收功能活跃的细胞中,如小肠上皮细胞和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多而长,排列整齐,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和刷状缘④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提高细胞的吸收功能。
2.纤毛(cilia)①是指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②内含纵行的9×2+2的微管③精子的鞭毛与纤毛的结构相似④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作用,参与清除管腔中的内容物(如细菌、灰尘等)清除,起到清洁和保护作用。
3.缝隙连接(gap junction)①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②电镜下,可见相邻细胞胞膜高度平行,有许多等间距的连接点③冷冻蚀刻技术显示相邻细胞胞膜上有许多规则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子。
每个连接子由6个亚单位组成,中央围成中央小管④功能:相邻细胞间进行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交换,传递化学信息,协调细胞的功能;电阻低,有利于电冲动的传导。
4.基膜(basement membrane)①定义:是介于上皮基底面和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②结构:电镜下可分为两层,靠近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层称为基板,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靠近结缔组织的一层称为网板,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③功能:起支持和连接作用;并具有半透膜性质,便于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5.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①为各种血细胞的祖先,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②形似小淋巴细胞,结构简单;有很强的增殖潜能;有自我更新能力,以保持自身数量的恒定;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可分化为各型血细胞③起源于卵黄囊壁的血岛。
6.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①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②位于2条相邻横小管之间,中间部呈纵向包绕每条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膨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膜上有钙泵蛋白、隐钙素和钙离子通道③具有释放、回收、储存钙离子,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骨髓造血研究骨髓中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骨髓造血研究骨髓中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1583537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3.png)
骨髓造血研究骨髓中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骨髓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组织之一,它在体内扮演着维持血液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角色。
骨髓中存在着繁衍生息的造血干细胞,它们能够不断地分化和增殖,最终产生成熟的血细胞。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讨论骨髓中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过程,并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个不同细胞类型的能力。
造血干细胞分为两类:淋巴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髓系骨髓造血干细胞。
淋巴骨髓造血干细胞主要经由淋巴样途径分化为淋巴细胞,而髓系骨髓造血干细胞则会进一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二、血细胞的生成骨髓中的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两个阶段。
1. 增殖阶段造血干细胞经过自我更新后,会不断地增殖并形成一系列的前体细胞。
这些前体细胞会在逐渐分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分裂能力。
2. 分化阶段在分化阶段,前体细胞逐渐转变为特定类型的血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会发生形态学上的变化,并开始具备特定的功能。
三、血细胞的发育血细胞的发育过程是一个高度调控的过程,它涉及到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基因转录调控等因素。
1. 红细胞的发育红细胞的发育过程被称为红细胞系列发育,它包括幼稚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等多个发育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的核会逐渐退化,胞质中的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增加,最终形成成熟的红细胞。
2. 白细胞的发育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而淋巴细胞则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3. 血小板的发育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细胞,它起着止血和凝血的关键作用。
血小板的发育过程包括巨核细胞的形成、分化和血小板的释放等步骤。
四、骨髓造血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骨髓造血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
例如,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者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学变化,进而揭示血细胞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812348dcbb4cf7ec4afed02c.png)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一、造血干细胞的起源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它不是组织固定细胞,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
造血干细胞在人胚胎2周时可出现于卵黄囊,第4周开始转移至胚肝,妊娠5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为干细胞的主要来源。
在造血组织中,所占比例甚少,如在小鼠骨髓中105核细胞中的有10个,在脾中105有核细胞中只有0.2个。
二、造血干细胞的形态干细胞是一种嗜碱性独核细胞,其大小约为8μm,呈圆形,胞核为圆形或肾形,胞核较大,具有2个核仁,染色质细质而分散,胞浆呈浅蓝色不带颗粒,在形态上与小淋巴细胞极其相似,但淋巴细胞体积较小,染色质浓染,核仁不明显且有细胞器。
因此很难用形态学识别干细胞,并与其它独核细胞相区别。
造血干细胞可包括三级分化水平,即多能干细胞(pleuripotent stem cell),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及其成熟的子代细胞。
关于对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分析,长期以来仅限于对小鼠干细胞的研究,而对人干细胞的存在只是来自间接证据,因为不能在人体内进行如鼠体内的功能分析法。
70年代以来,由于建立了新的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大大促进了对人干细胞的直接研究。
三、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由于造血组织中造血干细胞在形态学方面无法与其它单核细胞区别,而且数量极少,这为造血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并对其功能分析和分化的研究造成极大困难。
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进步,流式细胞仪(FACS)的应用,以及对小鼠和人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造血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创造了条件。
1.Thy-1与丝裂原(wheat germ agglutinin,WGA)Visseer等发现小鼠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对WGA有高亲和性。
利用这一特性,应用FACS自骨髓中分离造血干细胞应及核系Mac-1等谱系抗原与WGA反应性相结合,即可自骨髓中Lin-/WGA+细胞群中分离造血干细胞,也获得良好结果。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新进展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a8c207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f.png)
CD20+
(M7)
CD1a+
CD21+
(ALL)
CD22+
HLA-DR+
(ALL)
ALL-CD20(+)
AML-MPO(+)
混合型白血病 混合型白血病是一组十
分异质性疾病,单纯依据形态学很难确诊, 免疫学分型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该病发 生率仅占白血病的1.2%~1.5%,疗效差、 完全缓解(CR)率低、生存期短、预后不良。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显著增高。 粒系细胞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 增生为主,同时伴有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原粒细胞在慢性期<10%,通常仅占2%~3%。 红系细胞可增生或明显增生。 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40%以上患者骨髓网状纤维 增加,也可继发纤维化,使骨髓穿刺时发生“干抽” 涂片中偶见类戈谢细胞或类海蓝组织细胞。 加速期骨髓原始细胞占10%~19%。
本病患者多见于中年人,常伴有脾肿大 临床上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 三个阶段。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的突出表现,大多>30×109/L,一般在 (100~600)×109/L之间。 分类以粒细胞为主, 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易见。 原始细胞在慢性期<5%~10%; 加速期原始细胞占10%~19%,嗜碱性粒细胞可>20%; 急变期原始细胞明显增高,达20%以上。 血小板计数在疾病初期正常,甚至增高, 最高可达1000-2000×109/L以上; 到加速期及急变期,血小板数往往进行性下降。 慢性期可有轻度贫血, 加速期及急变期血红蛋白计数可进行性下降。
象
aCML 骨髓象
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概述
![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2f065881711cc7930b716d2.png)
干细胞(Stem cell)
❖ 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值及多分化潜能的细 胞。
❖ 全能干细胞(受精卵、胚胎干细胞):分化 为任何细胞
❖ 多能干细胞:分化方向确定 ❖ 定向祖细胞:多能干细胞的下游 ❖ 前体细胞:早期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起源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
成熟T细胞
骨髓
T
胸腺 TCR
外周淋巴器官
胸腺微环境
1、胸腺基质细胞(TSC) 2、胸腺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3、胸腺基质细胞分泌的胸腺激素
早期发育阶段 阳性选择阶段 阴性选择阶段
获得功能性TCR 的表达
获得T细胞对MHC 分子识别的限制性
获得自身耐受性
早期T 细胞发育阶段
T祖细胞
进入 胸腺
双阴性T细胞 DN (double negative cell)
-s-s-
ITAM
转导信号
BCR由特 异性识别抗原分 子(B细胞膜表 面免疫球蛋白, mIgM)和信号转 导分子 (Igα/Igβ异 二聚体)共同组 成,它们通过共 价键结合。
(二)细胞因子受体(CKR)
活化B细胞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如 IL-1、IL-2、IL-4、IL-5以及IFN-γ等受体,与相 应因子结合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阴性选择阶段
CD4-、CD8+
迁
移
至
外
MHC-I
凋
周
亡
血
及
MHC-II
淋
巴
器
官
树突状细胞
CD8-、CD4+
获得自身耐受的特性
T细胞分化过程
血液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检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517ab0376baf1ffd4fad23.png)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3.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
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5.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
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6.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
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7.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8.骨髓组织:是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的组织。
造血干细胞分类
![造血干细胞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2c6fd1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0.png)
造血干细胞分类
造血干细胞分类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能够自我复制并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这些细胞组成了血液系统,支持身体
的生长和维护健康。
目前,人体内发现了两种造血干细胞,分别为成体造血干细胞和胎儿
造血干细胞。
以下是它们的分别的特征:
1. 成体造血干细胞
成体造血干细胞是营养中心和造血的来源,是一种存活于体内的干细胞。
在人类中,这种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以及一些淋巴组织中。
成体造血干细胞有两种类型,分别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
髓
样干细胞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淋巴样干细胞主要分化
为B细胞和T细胞。
2. 胎儿造血干细胞
胎儿造血干细胞是在人类胎儿发育期间存在的一种多能干细胞。
这种细胞主要存在于胎盘、肝脏和骨髓中。
和成体造血干细胞相比,胎儿造血干细胞更具多能性和增殖能力。
它们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的血细胞,并且能够自我复制,并在胎儿发育期间支持胚胎的健康成长。
总之,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关键的细胞类型,它们不仅维护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也对于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科学家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细胞分化和发育,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图】临床血液学检验之细胞形态
![【附图】临床血液学检验之细胞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968b1e9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70.png)
【附图】临床血液学检验之细胞形态1.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
7.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粒系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
髓系 淋巴系区别
![髓系 淋巴系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6c3f840a300a6c30d229f0d.png)
1、造血细胞:造血细胞(hematopoietic cells)广义地分为髓系与淋系两大类。
由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分化与发育为系定向髓系祖细胞(如CFU-GM,CFU-E,CFU-MK),髓系祖细胞再进一步分化发育为形态上可识别得髓系细胞(myeloi dcells)。
髓系在广义上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与单核系细胞,就是狭义得造血细胞,而把淋巴系细胞视为非造血细胞(见后)、应该指出,“myeloid cells"这个名词有两个不同含义:一个就是指由髓系前阶段幼稚细胞分化得所有髓细胞;另一个含义就是指粒系细胞,但常用得粒:红比例(myeloid:erythroid ratio)只表示粒、红系细胞增减情况,正常骨髓粒:红比例为1、5—3:1、⑴粒系细胞:在关键性调节因子GM—CSF,G-CSF与IL—3与骨髓微环境作用下在骨小梁旁分化,增殖,发育成熟。
成熟得粒细胞逐渐向小梁之间移动,所以,随着粒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组织学上可见越靠近骨小梁得粒细胞越幼稚,形成较窄得2~3层幼稚细胞带,越远离骨小梁越成熟。
骨髓标本超微结构也显示未分化幼稚细胞靠近骨小梁(正常早期粒系生成得部位),支持这些得前体细胞来自骨内膜细胞。
如出现原始粒细胞丛(3个)或簇(5个)远离骨小梁时,则称之为“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abnormal localization ofimmature precursor,ALIP )(图3)。
(1)粒系细胞有6个发育阶段,3个系列,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图3 骨髓活检组织小梁之间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
视野中央可见4个原始粒细胞。
塑料切片 H-Giemsa-E 400×①原始粒细胞( myeloblast):在组织切片中原始粒细胞胞体中等大小,胞浆较少,嗜碱性,无颗粒。
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有1~多个核仁,核膜厚,染色质淡染。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1db1177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b.png)
多,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缺陷病
03
某些免疫缺陷病患者,外周血中成熟淋巴细胞数量可减少,对
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05 活化淋巴细胞与记忆淋巴 细胞
活化淋巴细胞形态特征及功能
形态特征
活化淋巴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增大、分裂活跃,细胞质内 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可见细胞质扩张和线粒体增多等现 象。
相关疾病与诊断意义
相关疾病
幼稚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
诊断意义
幼稚淋巴细胞是白血病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学特征是白血病诊断和分 型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幼稚淋巴细胞计数也是判断白血病治疗效果和预后 的重要指标之一。
04 成熟淋巴细胞阶段
成熟淋巴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大小
细胞质
成熟淋巴细胞大小较均一,直径一般 在6-9μm之间。
细胞质较少,呈淡蓝色,无颗粒或仅 有少量嗜天青颗粒。
细胞核
成熟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 形,染色质呈粗块状,核膜清晰,核 仁消失。
镜下识别方法及技巧
染色方法
常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进行染色, 使得细胞核和细胞质呈现不同的 颜色,便于观察。
功能
活化淋巴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可迅速分裂 并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
记忆淋巴细胞形态特征及功能
形态特征
记忆淋巴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 而细胞质较少,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分 子特征与普通淋巴细胞有所不同。
功能
记忆淋巴细胞具有长期存活的能力,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可迅速 增殖并分化为大量效应细胞,产生更 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观察要点
第2节-血细胞的生长发育
![第2节-血细胞的生长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adfd1d3c6294dd88d1d26b03.png)
(一)血细胞的成熟过程形态演变一般规律
项目
形态演变一般规律
备
注
胞体大小 核质比例 胞核大小 核仁
大→小 大→小 大→小 有、清楚→ 模糊 → 无或消失
巨核细胞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比原粒大 淋巴系细胞(大淋巴细胞除外)核质比较大 巨核细胞的胞核从小到大,红细胞无胞核 原始巨核细胞的核仁常不清
染色质
细致→粗糙;疏松→紧密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长发育
一、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祖细胞 2.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指一 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 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定向干细胞)。
早期的造血祖细胞保留了部分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具 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和一定的分化能力,但与造血干细胞相比分 化方向比较局限,向几个或一个方向分化和增殖。
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
❖ 主要的阳性标志:CD34、CD133、c-kit、Thy-1low、TPO-R ❖ 主要的阴性标志:CD38、Lin、HLA-DR等 ❖ 目前建议HSC表型模式:CD34+/Thy-1 low /CD38-/Lin-/HLA-DR-
❖缺乏特异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长发育
一、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胞
(一)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祖细胞 2.造血祖细胞
与造血干细胞不同,造血祖细胞CD34抗原表达较弱,可能表达 CD38抗原,也可能低表达一些血细胞系列特异性抗原(如Lin 抗原)。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长发育
一、血细胞的增殖
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增殖中,母 细胞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同时都趋向分化成熟。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
![掌握各个阶段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21a07d6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6.png)
感染性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可提示感染性 疾病的发生,如病毒感染可导致 淋巴细胞核染色质变得粗糙、胞
质中出现大量颗粒。
肿瘤性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也可提示肿瘤 性疾病的发生,如淋巴瘤可导致 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核染色质不 均匀、胞质中出现大量泡状结构。
免疫系统疾病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还可提示免疫 系统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性 疾病可导致淋巴细胞核染色质变 得粗糙、胞质中出现大量颗粒和
淋巴细胞具有多种功 能,包括抗感染、抗 肿瘤和调节免疫反应 等。
淋巴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T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能 够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
细胞和肿瘤细胞。
B淋巴细胞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 够产生抗体并清除病原
体。
NK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能够直 接攻击和清除被感染或
异常的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反 应,维持免疫平衡。
识别方法
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大小、染色质结构及免疫表型等特征,结合细胞功能检测,可以对淋 巴细胞分化阶段进行识别。
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及识别
淋巴细胞肿瘤
形态特点
识别方法
淋巴细胞肿瘤是指起源于淋巴系统的 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有的与正常淋巴细胞相似,有的则出 现明显的异常。例如,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肿瘤细胞的形态类似于成熟的 小淋巴细胞,而Burkitt淋巴瘤肿瘤细 胞则呈现出明显的异型性,染色深、 核沟和核凹陷明显。
THANKS
感谢观看
淋巴细胞形态变化与其他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淋巴细胞形态可出现核沟变深、染色质结构致密等变化,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 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7cffe8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6.png)
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发育骨髓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分化成红、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的潜能。
这是因为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类型的成熟细胞,从而控制免疫系统的生成和维护。
然而,骨髓干细胞分化和发育的过程十分复杂。
本文将深入探讨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以及与健康的关系。
骨髓干细胞的分化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两种类型的分化细胞,即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血细胞、白血细胞和血小板,而淋巴细胞可分为T和B淋巴细胞。
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则执行免疫功能,而血小板则起着止血的作用。
所有这些细胞类型都在骨髓中被分化和发育。
自催化分化干细胞是不成熟的,它们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
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中的一些成分能够自我扩增并一同分化为不同类型的干细胞。
这种自我扩增被称为自催化分化。
干细胞分化的平衡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个重要的挑战,就是保持正常的分化平衡。
对于骨髓干细胞来说,其分化平衡的维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分化过于倾向一种细胞类型,或者无法分化出正确数量的不同类型细胞,就可能导致过多或不足的细胞,从而影响到健康。
骨髓干细胞发育的影响因素多个因素会影响骨髓干细胞的发育。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学遗传学的因素对骨髓干细胞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特定遗传突变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血液病,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不同的基因组变异也可能导致不同种类的贫血。
环境环境因素还可以影响血液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例如,缺铁会导致红血细胞生产的不足,而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和药物的暴露可能导致造血干细胞的病变。
营养营养对血液系统的发育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
例如,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会导致红细胞生产的不足,而过量的维生素A物质会导致白细胞数量过多。
结论总之,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十分复杂,这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
通过了解这一进程,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上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正常的骨髓干细胞分化和发育对健康非常关键,而这也需要我们时时注意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d49bcc217375a417866f8fbc.png)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关键字: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干细胞与普通淋巴细胞形态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内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其中包括造血干细胞和普通淋巴细胞。
这两种细胞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它们能够分化成各种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骨髓中,也可以在胎儿期存在于肝脏和脾脏中。
造血干细胞的形态比较特殊,它们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大小约为10-15微米。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细胞质较少,核质较多,核与细胞质的比例较大。
此外,造血干细胞的核内含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核仁和染色质。
造血干细胞的形态特点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由于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能力,因此它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细胞质和核质比例,以及特殊的核结构,以支持其分化和增殖。
普通淋巴细胞
普通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它们主要存在于淋巴组织和血液中,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淋巴细胞可以分为T细胞、
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不同类型。
普通淋巴细胞的形态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形态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普通淋巴细胞的大小约为7-15微米,形状不规则,通常呈现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普通淋巴细胞的细胞质较少,核质较多,核与细胞质的比例较大。
此外,普通淋巴细胞的核内含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染色质和核仁。
普通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由于普通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细胞质和核质比例,以及特殊的核结构,以支持其免疫功能。
总结
造血干细胞和普通淋巴细胞是人体内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它们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造血干细胞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大小约为10-15微米,核与细胞质的比例较大,核内含有一些特殊的结构。
普通淋巴细胞的形态比较复杂,大小约为7-15微米,形状不规则,核与细胞质的比例较大,核内含有一些特殊的结构。
这两种细胞的形态特点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对于我们了解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