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病变部位反映疾病主要特征(乳痈、麻风) 4、舌苔:舌苔的进退反映疾病转机
3
二、闻诊 1、听声音 (1)语言:可反映病情轻重,但也可不
一致 (2)呼吸 (3)呕吐、呃逆 2、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 若溃疡脓无特殊气味者,易痊愈;若腥
臭难闻,则病在深里,较难愈(脱疽、黄 癣)
4
三、问诊 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
八、辨出血 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为常
见 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
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 进行合理治疗
30
1、浅部脓疡 2、深部脓疡
27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形质 反映气血之盛衰,宜稠不宜清 2、色泽 反映邪气的情况,宜明净不宜污浊 3、气味 反映顺逆的情况,正常应略带腥味
28
七、辨溃疡 脓苔:溃疡表面附着的薄薄一层黄白色
薄膜状物 中医认为其是生肌长肉的佳象 西医则不然
29
治疗原则) 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 3、目前主症(主诉)
5
四、切诊 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
实、热;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 寒
有余之脉 肿疡正盛邪实 正常,顺 溃疡 正已伤,邪未去 反常,逆
不足之脉 肿疡正虚邪盛 反常,逆 溃疡正虚邪去 正常,顺
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 进行诊断
4.皮肤温度 5.肿形高度 6.肿胀范围 7.肿块硬度 8.疼痛性质 9.脓液稀稠
灼热
不热或微热,甚至发凉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局限,根盘收束 肿胀范围不局限,根盘散漫
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比较剧烈,拒按 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
溃后脓液稠厚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证

肠痈: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1. 瘀滞证:症见腹痛阵作,按之加剧。

脘腹胀闷,恶心欲吐,大便正常或秘结。

治宜通里攻下,泄热去瘀。

可用大黄牡丹皮汤。

2.蕴热证:症见腹痛较瘀滞型剧烈,腹皮绷急,拒按,右少腹处或可扪及肿块,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糙。

治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化瘀。

可用仙方活命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3.毒热证:症见腹痛甚剧,弥漫至全腹部,腹皮绷急,手不可近,心下满硬,腹胀,矢气不通,壮热,口干唇燥,面红目赤,呕吐不能进食,小便赤涩。

治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可用复方大承气汤。

胆囊炎肝区疼痛。

肝郁气泄,或湿热壅阻,胆汁失于畅达,郁久结为砂石,阻于胆道,“不通则病”,气属无形,游走不定,可见肝区或胃院部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气滞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血淤,其痛固定不移,痛甚则如刀绞。

2.寒热往来、黄疸。

由于湿热蕴蒸,结于肝胆,少阳失和则见寒热往来,胆液不循常道而出现黄疸。

3.食欲不振、嗳气恶心肝郁气滞,或湿热蕴蒸,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则食少纳呆,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合降则嗳气恶心。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慢性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中多属“胁痛”范畴。

认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肝胃不和,则嗳气、纳呆,脘腹胀闷。

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脾,以致肝脾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中脘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1.热郁气滞证表现为发热或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作痛,痛向右肩放射,便干尿黄,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治宜清热理气,可从下列方中选用。

(1)柴胡10克,黄芩15克,郁金12克,蒲公英15至30克,白芍15克,大黄10克(后入),甘草3克,水煎服。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气味: 略带腥味,质稠-顺证 腥晦恶臭,质薄-逆证 脓如蟹漠-内膜已透
七、辨溃疡
■色泽: ☆阳证:红活鲜润,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
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
☆阴证: 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流血水, 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 敛,疮面不知痛痒
☆疔疮走黄: 疮顶突然陷黑无脓,皮肤暗红,肿势扩散
■疼痛性质: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 灼痛- 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 钝痛- 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
酸痛- 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 胀痛-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 绞痛- 痛如刀割,发病急骤,多在脏腑 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多在肌肉 抽掣痛- 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李先强
细目一 辨病
一、概念
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辨病的重要条件
■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的诊察 ■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
三、辨病程序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细目二 阴阳辨证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形态 各异,不红不热。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或随喜怒消长。不红不热。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 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 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 邪实之疮疡。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 不能托毒之疮疡。
■肿痛结合 先肿后痛-浅在肌肤 先痛后肿-深在筋骨 痛发数处,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流注 肿势蔓延,痛在一处-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无处不痛-毒邪四散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初期宜: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后期宜:
舒筋活血补益调治
【方剂】初期:顺气活血汤(苏梗1钱,厚朴1钱,枳壳1钱,砂仁5分,归尾2钱,红花5分,木香4分,炒赤芍1钱,桃仁3钱,苏木末2钱,香附1钱。);
后期:疏风养血汤(荆芥、羌活、防风、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秦艽、薄荷、当归、红花)或舒筋活血汤(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
温肾助阳
【方剂】右归丸(熟地黄、炮附片、肉桂、山药、酒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盐杜仲)
【中成药】益肾灵颗粒、强龙益肾胶囊、蚕蛾公补片、海龙蛤蚧口服液、健阳片
23
男性不育症
男性不育症
肾虚精亏证
阳痿不举,或性交时无力射出精液,或精热黏稠不化,或精子稀少、活力下降;伴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发脱齿摇。舌质淡,脉细弱
【中成药】滋肾宁神口服液、补肾安神口服液
20
心脾两虚证
阳痿不举;伴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无华,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细弱
补益心脾
【方剂】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3g)人参一钱(6g),木香五分(1.5g),甘草(炙,)三分(1g))加生姜、大枣)
【中成药】五子衍宗丸、还精煎口服液、麒麟丸、补肾康乐胶囊
24
肝郁气滞证
性欲低下,阳痿不举,或性交时不能射精,精子活力下降;伴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舌淡红,苔薄,脉弦
疏肝解郁
【方剂】柴胡疏肝散(陈皮(醋炒)、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一节疖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热毒蕴结、湿毒蕴结、阴虚内热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二节乳痈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气滞热壅、热毒炽盛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三节乳癖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四节粉刺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五节瘾疹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胃肠湿热、血虚风燥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六节痔疮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七节阳痿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惊恐伤肾、心脾两虚、肾阳不足、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八节男性不育症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肾虚精亏、肝郁气滞、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第九节跌打损伤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气滞血瘀、瘀血阻络、风寒湿瘀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辨病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辨病的方法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

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部位辨证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有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发病前常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中医外科辨证分析报告

中医外科辨证分析报告

中医外科辨证分析报告根据患者的辨证观察和症状描述,本文将对中医外科辨证分析进行详细的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辨证分析:患者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发病突然且症状较为明显,较为符合中医学的“急性疼痛疾病”范畴。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分析:1. 寒湿内阻型:患者腹痛剧烈,寒冷感明显,喜按暖喜压,腹部胀满,大便稀溏,呈黄白色或有小量粘液,舌苔白腻,脉沉细弱。

中医认为湿邪困阻脾胃,使阳气不能蒸煮水谷,寒邪又使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导致腹痛、泻泄等症状的出现。

2. 湿热蕴结型:患者腹痛剧烈,呈持续性,腹胀明显,尿黄赤,便秘或大便稀溏,甚至伴有腹泻,口苦口渴,体温较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认为湿热蕴结于脾胃,使脾气失运,阳气不升,体内湿热郁积,蕴结腹中,导致腹痛、腹胀等症状的出现。

3. 气滞血瘀型:患者腹痛剧烈,呈刺痛或绞痛,可有腰腿疼痛,腹部坚硬,大便干结或者有黑便,月经不调,舌质紫暗、可能有淤斑,舌苔白腻或薄黄,脉涩或沉细。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郁滞于脏腑,从而引发腹痛、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建议:根据患者辨证结果,针对不同辨证类型给出如下治疗建议:1. 寒湿内阻型:治疗原则是温阳化湿散寒,可采用温补脾胃、化湿行气的中药,如苍术、砂仁、白术等,配合温热的食疗,如生姜、山药等,促进阳气升发,化湿祛寒,从而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2. 湿热蕴结型: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中药,如黄芩、连翘、威灵仙等。

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水果蔬菜,促进湿热的排泄,减轻腹痛、腹胀等症状。

3. 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当归等,促进气血畅通,舒缓疼痛。

此外,可通过针灸疗法,刺激气血的流动,调整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不同辨证类型的一般治疗思路,具体的用药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差异以及医生的判断来定。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ppt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ppt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的发展历程
起源
现代发展
中医外科起源于古代,早在《黄帝内 经》等经典医籍中就有关于外科疾病 的记载。
现代中医外科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 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 与中西医结合,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形成
随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中 医外科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 系和治疗方法。
02
辨病
辨病的概念与重要性
辨病的概念
辨病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在中 医外科中,辨病是首要步骤,通过对疾病的诊断,可以为后续的辨证提供基础 。
辨病的重要性
准确的辨病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只有明确了疾病的诊断,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的依据与方法
辨病的依据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外科概述 • 辨病 • 辨证 •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 案例分析
01
中医外科概述
中医外科的肤、肌肉 、骨骼等人体浅在组织疾病的学 科,主要涉及疮疡、肿毒、烫伤 、烧伤等病症。
特点
中医外科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 治,强调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针灸、推拿 等多种方式。
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 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其中, 症状是最重要的依据,如疼痛、肿胀 、发热等。
辨病的方法
中医外科常用的辨病方法有观察法、 询问法、触诊法、舌诊法等。通过这 些方法,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 初步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1)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1)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一是以听觉来 辨别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 呃逆等;二是以嗅觉来辨别患者分泌物的 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病人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 证候之一;呻吟呼号,多是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时出现 剧烈疼痛的表现。常见于指疔、有头疽等酿脓期、岩症 晚期、脱疽后期等。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了解患者的家属,以得知疾病 的发生经过和症状。这是诊断疾病最为首先的方法之一。 因为问诊可以全面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 诊治经过及既往健康状况等全过程,从所得的资料中可 以进一步选择其他检查,作出明确的诊断。
问诊的顺序包括现病史,如主要明显的痛苦感觉,发 病日期,发病时的初起症状和病情演变情况,发病的可 能原因和诱因、发病后的治疗经过(包括药物、手术、X 线摄片、病理切片、其他各项检验等)。还要追询与现 在有关的旧病情况(既往史),家庭中有无遗传性或传 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个人史如月经、胎产、职业、嗜好 等。
2、呼吸:病人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 危重证候之一;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 见于久病之人,如岩症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肾阳虚 型等。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粗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 伤,病情更为危重。
3、呕吐、呃逆:由于病邪犯胃,胃气不降,浊气上干, 而致胃功能失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见到呕吐、呃逆, 其发生原因也截然不同,如疮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 盛;溃疡后期见之,多为阴伤胃虚;若大面积烧伤、岩 症晚期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多不良。
(二)问汗液
如痈证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有消散的可 能,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 如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 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出现潮热、 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现象。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

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来识别病情。

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3. 病势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病程、进展速度等特点,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4. 机体辨证:辨别患者的体质、体力、免疫功能等机体差异,以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115页】

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115页】

第一节 疮 疡
• (2)饮食调护:可选用甘草三豆汤:将甘草10克水煎后去渣加绿豆、 赤小豆、黑大豆各30克,煮至豆烂,吃豆喝汤。忌食肥甘、辛辣刺激 性食物和海腥发物。
• (3)药物方法:切开排脓,保持引流通畅,如有袋脓,应作棉垫压 迫疗法,外敷金黄膏或红油膏。
• (三)溃后期 • 1. 证候表现 患处脓出毒泄,红肿热痛明显减轻、消失。腐去新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疮 疡
• (1)生活护理:作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卫生;疖肿溃破后, 要观察并保持引流通畅;颜面部疖肿,切忌挤压、碰撞,以免脓毒扩 散。
• (2)饮食调护:宜进清淡、清凉解暑之品。选用绿豆苡仁汤:将绿 豆、薏苡仁各30克煮汤代茶饮。忌食肥甘、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海腥发 物,以防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 (4)药物方法:外敷金黄膏,或鲜蒲公英、马齿苋捣碎外敷。 • (5)针灸方法:取委中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每天1次,或用大蒜
捣烂摊于患处约3 毫米厚,以艾条隔蒜灸20~30分钟,每天2次,能 促进痈的消散;高热者,可针刺合谷、曲池等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疮 疡
• (二)成脓期 • 1. 证候表现 患处皮色转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状,按之中
,加入牡蛎肉、猪肉、米酒、盐、熟猪油煮成粥,加入蒜末、葱末、 胡椒粉调匀即可食用。 • (3)情志护理:指导病人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疮 疡
• (4)药物方法:外敷阳和解凝膏或冲和膏。 • (二)中期 • 1. 证候表现 结核增大与表皮粘连,或相互融合成块,推源自不动,有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疮 疡
• 【辨证施护】 • (一)初起期 • 1. 证候表现 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部疔疮、颜面部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辨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取得临床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辨病的准确性。

二、阴阳辨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阴阳变证续表:外科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为半阴半阳证。

四、经络辨证引经药:五、局部辨证(一)辨肿辨肿续表:(二)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三)辨痛1.以疼痛病因辨证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等。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

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

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痛势急胀,如同鸡啄,按之应指。

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

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四)辨痒:>>肿疡作痒:>>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之际。

>>溃疡作痒:1.脓区不洁,护理不善所致(感染)。

2.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而发。

3.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五)辨脓>>成脓的特点成脓标志:雀啄痛,反跳痛,应指感,波动感1.疼痛:阳证疮疡: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阴证疮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浅部脓肿: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依据: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辨证分析。

2. 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等方法。

- 望诊: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舌质、舌苔、脉象等,以了
解患者的气血盛衰、阴阳虚实等情况。

-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心跳等,了解其声音特点
和身体器官的情况。

- 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询问病情、症状、病史等,
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 切诊:触摸患者的脉搏,以获取脉象的信息,如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等。

3. 辨证要点:根据辨证所得,分析病因、病机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程、预后等。

- 辨病位:确定疾病的发生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等。

- 辨病因:找出病因,如外感风寒、湿热、创伤等。

- 辨病机:了解病变的机理,如气血郁滞、湿热内蕴、脓毒瘀
阻等。

- 辨虚实:判断疾病的虚实属性,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实热、实寒等。

- 辨寒热:区分寒热的性质,如寒邪、热邪。

4. 特殊辨证:根据不同病证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辨证。

- 神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观察神志、面色、语言表达等。

- 穴位辨证:根据患者的穴位的感觉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

- 脏腑辨证:通过观察患者脏腑的功能状况,进行辨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诊法来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辨证所得进行分析判断病因、病机、虚实等,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特殊辨证,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阴阳辨证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局部辨证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

(二)辨肿的成因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
慢性发作期
乳痈辨证
气滞痰凝证
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疼痛、胸闷、胁胀等症状;多因情志不畅、痰浊内生所致
冲任失调证
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月经紊乱、痛经等症状;多因内分泌失调所致
乳癖辨证
04
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通过坚持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增强机体免疫力
坚持锻炼
03
注意精神调节
02
01
05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整体观念
因人制宜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药外敷适用于各种疮疡、跌打损伤、腰间盘突出等病症。但对于过敏体质、患有皮肤溃疡或急性炎症等病症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中药外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外敷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
定义和分类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位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联系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需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调理机体。
重视外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内服中药,还需要重视外治法,如中药外敷、熏洗、针灸等,以加速病情的好转。
要点一
要点二
药物配伍与剂量
中药内服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性质、作用特点和配伍禁忌。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内服前需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了解药物的煎煮方法、服用量和注意事项。服用中药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同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

中医外科罕有病辨病辩证留意:临床中医诊病要临证察机,以下仅供参考切莫生搬硬套!一.阑尾炎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转移性右下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烧.恶心吐逆, 纳呆,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痈” 领域,病位在大肠.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 积结肠道而成痈,证属湿热证.湿热之邪蕴于肠道,热盛肉腐蚀而为痈故见腹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石淋(有输尿管结石)相辨别:石淋发生发火时腰腹绞痛,痛引前阴,可见小便涩痛频急,或伴随排尿中止.尿血.中医诊断:肠痈,湿热证治法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二.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重复右上腹痛XX再发乂乂"入院,胁肋胀痛,触痛显著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烧或不发烧.恶心吐逆,纳呆,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胁痛”领域,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属实.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烧恶寒,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掉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乃至胸闷纳呆,恶心吐逆;肝开窍于目,怒气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舌苔黄腻脉玄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闹热热烈繁华等胃掉和降症状.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随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15克泽泻9 克川木通9克当归15 生地黄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15克郁金15克三.疝气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XX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乂乂”入院,伴乏力.动则汗出,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狐疝” 领域,本病责之于中气衰弱.患者年迈体衰,或劳顿过度,劳则气耗,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或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克不及统御,遇劳气虚更甚,肿块偏有大小,卧则入腹中,立则凸显于体表,重复发生发火;少腹手下坠感,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买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象.本病可与腹痛相辨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随意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规模较广,以此为鉴.中医诊断:狐疝,中气下陷证治法方药:益气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生姜9片大枣6枚四.急性胰腺炎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中断性上腹痛xx小时”入院, 伴发烧.腹胀.恶心吐逆,纳呆,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脾肉痛”领域,病位在脾. 胃.肝.胆,涉及心.肺.肾.脑.肠.患者感触感染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和气,腑气不通.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吐逆,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玄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胸痹相辨别: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临床上以胸闷.胸痛.气短为三大主症与脾肉痛不难辨别.中医诊断:脾肉痛,胃肠热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化湿,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喷鼻6g,银花30g, 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五.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腹胀.腹痛.停滞自肛门排气排便xx 小时”入院,伴恶心吐逆,纳呆,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玄数涩,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肠结”领域,病位在肠.患者系高龄,平昔少动,脾胃功效欠佳,导致肠道功效掉调, 水谷难以运化,糟粕积滞,久留肠胃,积结肠道而腑气不通,证属气滞血瘀.糟粕积于肠道不通则痛,故尔腹痛,舌暗红脉见玄数涩为血瘀之象.本病可与胃脘痛相辨别:两者均可有胃脘痛苦悲伤,胃脘痛常伴随嗳气.吞酸,腹泻等表示;而肠结重要为腹胀痛,不克不及纳食,无排气排大便.据此两者克显著辨别.中医诊断:肠结,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大承气汤加减,芒硝50克厚朴15克大黄30克桃仁15克地丁20克败酱草30克甘遂3克六.甲状腺肿瘤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颈部肿块XX”入院,舌红苔腻,脉玄或玄细,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瘿瘤”领域,病位在颈前.患者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较大,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高低脉玄或玄细证属痰结血瘀证.本病可与瘰疬相辨别:瘰疬亦会在颈部消失肿块,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部两侧,肿块较小,如胡豆大小,个数若干不等.中医诊断:瘿瘤,痰结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消瘿散结.海藻玉壶汤加减,昆布10克海带10克海藻10克青皮9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浙贝母12克连翘6克当归9克川芎9克七.乳房肿瘤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乳肿块 XX 时光”入院, 伴胸闷.胁胀痛,纳呆,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乳岩”领域,病位在乳房.患者平昔情志不畅, 浮躁易怒,气机运行不畅,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掉调,气滞血瘀,痰凝集瘕,蕴毒成瘤证属肝郁气滞证.本病可与乳癖相辨别:乳癖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痛苦悲伤并消失肿块,质地不硬运动度好;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更亲密相干.中医诊断:乳岩,肝郁气滞证治法方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柴胡 10 克当归 12 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郁金12克枳壳10克喷鼻附10克瓜蒌皮15克浙贝母10克赤芍10克炮山甲10克山慈菇10克八.食管癌.贲门癌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进行性吞咽艰苦XX”入院,伴胸膈痞闷,胃脘不适,纳呆,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噎嗝”领域,病位在食管,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属痰气交阻证.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晦气,则吞咽梗阻,胸膈满闷或痛苦悲伤;胃气上逆则嗳气;饮食少进,无以生化精微,肌肉不得濡养, 则形体日渐瘦削;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为气郁痰阻,兼肝郁化火, 津液受灼之象.本病可与吐逆相辨别:吐逆无吞咽艰苦和梗阻症状; 噎嗝表示为饮食难下,食管.胃口有噎塞梗阻感,并呈进行性加重.中医诊断:噎嗝,痰气交阻证治法方药: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丹参15 克砂仁 6 克北沙参15克浙贝母9克茯苓20克荷叶9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24克九.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不全性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x腹部胀痛不适**”入院,伴瘦削,倦怠乏力,纳呆,大便干结,舌苔薄白,脉玄,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积累”领域,病位在肝脾,属气滞血瘀证.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饮食不节,毁伤脾胃,导致肠道功效掉调,气.血.痰.毒凝集肠道,故见腹痛;脾胃运化掉职.肠道传化掉常则引起腹泻或便秘, 或两者瓜代而作;日久水谷精微不充,气血生化乏源,则倦怠乏力. 面色少华,日渐瘦削.本病可痞满相辨别:痞全是以患者自发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重要症状,在检讨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 更不克不及扪及坚积包块.中医诊断:积累,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掉笑散加减,柴胡 6 克喷鼻附6克陈皮6克枳壳6克白芍12克延胡索6克蒲黄包煎6克桃仁9克炙鳖甲先煎15克十.肝癌.肝硬化腹水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右上腹部胀痛XX小时”入院, 伴瘦削.神疲惫力,纳呆,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鼓胀”领域,病位在肝.脾. 肾,证属湿热蕴结.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故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痛,拒按;湿热迫胆气上逆故烦热口渴;湿热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湿热下行,气机晦气股小便短少;苔黄腻,舌边尖红,脉玄数,乃湿热壅盛之证.本病可与水肿相辨别:鼓胀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浮肿不甚显著;水肿重要为肺脾肾功效掉调,水湿泛溢肌肤, 浮肿多从眼睑开端继则头面和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会晤色胱白.腰酸倦怠等.中医诊断:鼓胀,湿热蕴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汤加减,茵陈后下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黄芩15克黄连6克茯苓15克泽泻 15克厚朴12克枳壳9克半夏6克陈皮6克白茅根15克通草12克十一.肺癌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咳嗽.胸闷气短**”入院,伴疲惫,纳呆腹胀,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淡红有齿痕,脉沉细,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肺积”领域,病位在肺,属气阴两虚证.患者神疲惫力.纳差.腹胀,为肺性格虚之征;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咳嗽痰少,或咳血痰,则属肺阴虚有内热表示,舌象及脉象表示亦为气阴两虚之象.本病可与咳嗽相辨别: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罕有症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临床辨证精确多可获愈,肺癌也可表示为咳嗽,渐次加重,难以治愈.中医诊断:肺积,气阴两虚证治法方药:养阴化痰,清热解毒抗癌.桔梗杏仁煎加减,沙参 20 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川贝母15克百合30克白及 15克夏枯草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芪30克鱼腥草30克十二.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进行性排尿艰苦XX”入院, 伴小腹胀满.口苦.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根黄腻,脉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癃闭”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湿热内生,壅积于膀胱,故小便晦气而热赤,甚则闭而不通;湿热互结膀胱气化晦气,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生,故口苦口干,津液不布故但口渴不欲饮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下焦湿热所致.本病可与淋证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 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癃闭,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萹蓄 30 克瞿麦 15 克炒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蒲公英15 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十三.尿路沾染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尿频.尿急.尿痛XX”入院, 伴小腹拘急痛苦悲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淋证”之“热淋”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患者平昔嗜食生冷.油腻,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掉司,水道晦气,是热淋的重要病机.盖火性急切,故溲频而急;湿热壅遏,气机掉宜,故尿出难涩,炽热刺痛;湿热熏蒸,故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本病可与癃闭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热淋,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萹蓄 15 克瞿麦 15 克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3克灯心草12克十四.泌尿系结石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x侧腰腹部酸痛**”入院,伴小腹拘急痛苦悲伤.小便黄赤,拮据难出,舌红,苔薄黄,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淋证”之“石淋”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 证属膀胱湿热.湿热下注,化火灼阴,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淤积水道而为石淋.积于下则膀胱气化掉司,尿出晦气,拮据难熬痛苦,痛引少腹.积留于上则影响肾脏司小便之职,郁结不得下泄,气血滞涩, 不通则痛,由肾而涉及膀胱.阴部.砂石伤络则为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玄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本病可与癃闭相辨别:淋证尿频且痛苦悲伤,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中医诊断:石淋,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石韦 15 克冬葵子 15克瞿麦15克小蓟15海金沙包煎30克金钱草30克白芍15 克炙甘草3克藕节30克鸡内金6克十五.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下肢静脉呈蚯蚓状愚昧xx” 入院,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筋瘤”领域,病位在脉证属气滞血瘀证.患者平昔工作原因长期站立,血壅于下,气行则血行,气机不畅则血脉瘀滞,筋挛血瘀故见下肢青筋垒垒; 淤血闭滞血脉,不通则痛,故下肢沉重.隐痛.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本病可与脱疽相辨别:脱疽是产生于四肢末尾,轻微时趾(指)节坏疽的慢性四周血管疾病,别名脱骨疽.与本病不难辨别.中医诊断:筋瘤,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活血散瘀汤加减,苏木10克,赤白芍12克,草红花9克,桃仁9克,鬼箭羽12克,三棱6克,莪术6克, 木喷鼻3克,陈皮9克.十六.尿血待查中医辨病辨证根据及辨别诊断:因“发明肉眼血尿 xx 小时”入院,伴发烧,纳呆,口渴喜饮,小便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四诊合参,当属故国医学“尿血”领域,病位在肾与膀胱.患者感触感染外邪,邪正相争故而恶寒身热;热灼阴液,故口渴欲饮;邪热由表及里结于下焦,迫及膀胱,因而少腹做胀;热结膀胱,迫血下行,因而小便出血赤色鲜红.高热口渴.舌红苔黄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本病可与血淋相辨别:两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辨别要点是血淋有尿痛;尿血多无尿痛之感,虽亦见有稍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痛苦悲伤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中医诊断:尿血,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生地黄24克.小蓟 15克.滑石15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 当归6克.栀子9克.炙甘草6克.。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二、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多气多血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注重行气活血
多气少血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注重行气、滋养
多血少气
注重破血、补托
多血多气唯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 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营, 少阳厥阴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三、引经药 结合经络部位选择引经药,使药力直达 病所,增强疗效
12.预后顺逆 多顺,良好
多逆,不良
第三节 部位辨证
一、上部辨证 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 病因特点: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起病急 常见症状:全身-风邪犯表 局部-宣浮,速变,多属阳 常见疾病:上部疮疡性疾病;皮肤病之 粉刺、油风、酒渣鼻等
二、中部辨证 发病部位:胸、腹、胁、肋、腰、背 病因特点: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常与情志有关 常见症状:常伴消化系统病变表现 常见疾病:中部疮疡性疾病;乳房疾病; 中部之皮肤病等
八、辨出血 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为常 见 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 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 进行合理治疗
二、闻诊 1、听声音 (1)语言:可反映病情轻重,但也可不 一致 (2)呼吸 (3)呕吐、呃逆 2、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 若溃疡脓无特殊气味者,易痊愈;若腥 臭难闻,则病在深里,较难愈(脱疽、黄 癣)
三、问诊 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 治疗原则) 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 3、目前主症(主诉)
三、下部辨证 发病部位:臀、前后阴、腿、胫、足 病因特点:湿热、寒湿 发病特点:起病多缓,病情缠绵,易反 复 常见症状:常伴湿邪侵袭表现 常见疾病:下部疮疡性疾病;泌尿男性 疾病;下部之皮肤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常见病辨病辩证注意:临床中医诊病要临证察机,以下仅供参考切莫生搬硬套!一、阑尾炎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转移性右下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热、恶心呕吐,纳呆,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病位在大肠。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证属湿热证。

湿热之邪蕴于肠道,热盛肉腐化而为痈故见腹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本病可与石淋(有输尿管结石)相鉴别:石淋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引前阴,可见小便涩痛频急,或伴有排尿中断、尿血。

中医诊断:肠痈,湿热证治法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二、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反复右上腹痛xx再发xx”入院,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热或不发热、恶心呕吐,纳呆,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属实。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热恶寒,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以致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

舌苔黄腻脉玄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

本病可与胃脘痛相鉴别: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

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症状。

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

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用龙胆泻肝汤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15克泽泻9克川木通9克当归15 生地黄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15克郁金15克三、疝气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发现xx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xx”入院,伴乏力、动则汗出,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狐疝”范畴,本病责之于中气虚弱。

患者年老体衰,或劳累过度,劳则气耗,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或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能统御,遇劳气虚更甚,肿块偏有大小,卧则入腹中,立则凸显于体表,反复发作;少腹部下坠感,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痕,买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象。

本病可与腹痛相鉴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有便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范围较广,以此为鉴。

中医诊断:狐疝,中气下陷证治法方药:益气举陷。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四、急性胰腺炎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持续性上腹痛xx小时”入院,伴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纳呆,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脾心痛”范畴,病位在脾、胃、肝、胆,涉及心、肺、肾、脑、肠。

患者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

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呕吐,口干,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玄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本病可与胸痹相鉴别: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临床上以胸闷、胸痛、气短为三大主症与脾心痛不难鉴别。

中医诊断:脾心痛,胃肠热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化湿,通里攻下。

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香6g,银花30g,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

五、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腹胀、腹痛、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xx小时”入院,伴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玄数涩,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肠结”范畴,病位在肠。

患者系高龄,平素少动,脾胃功能欠佳,导致肠道功能失调,水谷难以运化,糟粕积滞,久留肠胃,积结肠道而腑气不通,证属气滞血瘀。

糟粕积于肠道不通则痛,故尔腹痛,舌暗红脉见玄数涩为血瘀之象。

本病可与胃脘痛相鉴别:两者均可有胃脘疼痛,胃脘痛常伴有嗳气、吞酸,腹泻等表现;而肠结主要为腹胀痛,不能纳食,无排气排大便。

据此两者克明显鉴别。

中医诊断:肠结,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大承气汤加减,芒硝50克厚朴15克大黄30克桃仁15克地丁20克败酱草30克甘遂3克六、甲状腺肿瘤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发现颈部肿块xx”入院,舌红苔腻,脉玄或玄细,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瘿瘤”范畴,病位在颈前。

患者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较大,肿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脉玄或玄细证属痰结血瘀证。

本病可与瘰疬相鉴别:瘰疬亦会在颈部出现肿块,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部两侧,肿块较小,如胡豆大小,个数多少不等。

中医诊断:瘿瘤,痰结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消瘿散结。

海藻玉壶汤加减,昆布10克海带10克海藻10克青皮9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浙贝母12克连翘6克当归9克川芎9克七、乳房肿瘤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发现乳肿块xx时间”入院,伴胸闷、胁胀痛,纳呆,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乳岩”范畴,病位在乳房。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急躁易怒,气机运行不畅,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凝聚瘕,蕴毒成瘤证属肝郁气滞证。

本病可与乳癖相鉴别:乳癖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诊断:乳岩,肝郁气滞证治法方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郁金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瓜蒌皮15克浙贝母10克赤芍10克炮山甲10克山慈菇10克八、食管癌、贲门癌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进行性吞咽困难xx”入院,伴胸膈痞闷,胃脘不适,纳呆,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噎嗝”范畴,病位在食管,病性为本虚标实,证属痰气交阻证。

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不利,则吞咽梗阻,胸膈满闷或疼痛;胃气上逆则嗳气;饮食少进,无以生化精微,肌肉不得濡养,则形体日渐消瘦;舌淡红,苔薄腻,脉玄滑,为气郁痰阻,兼肝郁化火,津液受灼之象。

本病可与呕吐相鉴别:呕吐无吞咽困难和梗阻症状;噎嗝表现为饮食难下,食管、胃口有噎塞梗阻感,并呈进行性加重。

中医诊断:噎嗝,痰气交阻证治法方药: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启膈散加减,丹参15克砂仁6克北沙参15克浙贝母9克茯苓20克荷叶9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24克九、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不全性肠梗阻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x腹部胀痛不适xx”入院,伴消瘦,倦怠乏力,纳呆,大便干结,舌苔薄白,脉玄,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积聚”范畴,病位在肝脾,属气滞血瘀证。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气、血、痰、毒凝聚肠道,故见腹痛;脾胃运化失职、肠道传化失常则引起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而作;日久水谷精微不充,气血生化乏源,则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日渐消瘦。

本病可痞满相鉴别:痞满是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在检查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更不能扪及坚积包块。

中医诊断:积聚,气滞血瘀证治法方药: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柴胡6克香附6克陈皮6克枳壳6克白芍12克延胡索6克蒲黄包煎6克桃仁9克炙鳖甲先煎15克十、肝癌、肝硬化腹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右上腹部胀痛xx小时”入院,伴消瘦、神疲乏力,纳呆,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鼓胀”范畴,病位在肝、脾、肾,证属湿热蕴结。

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故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痛,拒按;湿热迫胆气上逆故烦热口渴;湿热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湿热下行,气机不利股小便短少;苔黄腻,舌边尖红,脉玄数,乃湿热壅盛之证。

本病可与水肿相鉴别:鼓胀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浮肿不甚明显;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头面和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

中医诊断:鼓胀,湿热蕴结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汤加减,茵陈后下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黄芩15克黄连6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厚朴12克枳壳9克半夏6克陈皮6克白茅根15克通草12克十一、肺癌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咳嗽、胸闷气短xx”入院,伴疲乏,纳呆腹胀,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淡红有齿痕,脉沉细,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肺积”范畴,病位在肺,属气阴两虚证。

患者神疲乏力、纳差、腹胀,为肺脾气虚之征;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咳嗽痰少,或咳血痰,则属肺阴虚有内热表现,舌象及脉象表现亦为气阴两虚之象。

本病可与咳嗽相鉴别: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临床辨证准确多可获愈,肺癌也可表现为咳嗽,渐次加重,难以治愈。

中医诊断:肺积,气阴两虚证治法方药:养阴化痰,清热解毒抗癌。

桔梗杏仁煎加减,沙参2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川贝母15克百合30克白及15克夏枯草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芪30克鱼腥草30克十二、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进行性排尿困难xx”入院,伴小腹胀满、口苦、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根黄腻,脉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癃闭”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湿热内生,壅积于膀胱,故小便不利而热赤,甚则闭而不通;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生,故口苦口干,津液不布故但口渴不欲饮水。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下焦湿热所致。

本病可与淋证相鉴别:淋证尿频且疼痛,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中医诊断:癃闭,膀胱湿热证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八珍散加减,萹蓄30克瞿麦15克炒栀子9克通草3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30克蒲公英15克红藤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十三、尿路感染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因“尿频、尿急、尿痛xx”入院,伴小腹拘急疼痛、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淋证”之“热淋”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证属膀胱湿热。

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是热淋的主要病机。

盖火性急迫,故溲频而急;湿热壅遏,气机失宜,故尿出难涩,灼热刺痛;湿热熏蒸,故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系湿热为病之象。

本病可与癃闭相鉴别:淋证尿频且疼痛,一日排出小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排尿刺痛,一日小便总量小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