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在六经病中.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f732cac93b3567ec112d8a08.png)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一:人总共有十二经络为何伤寒论只有六经辨证??六经辩证是后人编的,因为张仲景有三阴三阳,所以后人就编出个六经辩证,其实,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应该叫做六气,气是运气里面的气,不是六经的意思,经只不过是气的一个运行通道,经络也是气生的,而六气也包含人体脏腑之气,也就是脏腑的所有功能,所以张仲景的六气,是对于人体整个身体而言的,后世的六经,只针对经络,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一点,就是脏腑经络的气化,也就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是六气,所以身体所有的疾病,统统可以归到六气上来,所以伤寒论不是一部治外感的书籍,他是一部研究人体所有气机气化的一部书籍二:您好,Goodfree先生,就十二经络手足三阳经的区分,想问您太阳和阳明哪个强,有时真的糊涂了。
谢谢!三阳经,阳明经的阳气最盛,其次是太阳,最后是少阳三阴经,太阴经的阴气最盛,其次是少阴,最后是厥阴四:清代是否有名医?是那位?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好多位呢。
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黄退庵、计南、毛对山、刘一明、王清任、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人。
有本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书。
最出名的叫“喜来乐”哈哈这个是开玩笑五: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中药离不开实践,至于汤剂的形成是伊尹之后,方剂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单味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配合使用,比如内经里产生的十三方,还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
另外产生了七方、八阵二十二门等制方原则,最后产生比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
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药、配置方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很多种途径,从原始的口尝、亲身尝试到练习气功调息状态下体验药物的作用归经,如现不可考的《胎胪经》,就是在类似胎息状态下的道家内证体验,此外还有术数原理,从河图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术数里悟出的配药比例而研发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觉思维等的探索。
必须要说明的是,方剂里的用药量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这样,才可能为辩证论治和临证加减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处方。
六经辨证:脉与证的至简之法!(干货)
![六经辨证:脉与证的至简之法!(干货)](https://img.taocdn.com/s3/m/dbb85cc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5.png)
六经辨证:脉与证的至简之法!(干货)1. 太阳病提纲提示太阳病主脉象浮,为阳证。
主证对应: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法对应:尺寸俱浮者临证所见,太阳病独脉表现多见寸部脉浮,尤以左寸浮明显。
2. 阳明病提纲: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提示阳明病的主证是胃家实。
阳明病分为三个类型:太阳阳明见脾约证、正阳阳明见胃家实证、少阳阳明见胃中燥烦实、大便难。
阳明病主脉象迟。
主证对应:大便难脉法对应:尺寸俱长者临证所见,阳明病独脉主要表现在寸部,尤以右寸、右尺明显。
3.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主证对应:口苦,咽干,目眩,兼证见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脉法对应:“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临证所见,少阳病独脉表现为脉弦细,尤以双关部脉弦明显。
4.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
主证对应:脘腹胀,呕吐,腹泻,不渴,偶腹痛,腰困痛,身发黄。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细者临证所见,太阴病独脉表现主要为关脉弱,或寸关浮而缓。
5.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主证对应:精神差,昏昏欲睡,欲吐不吐,恶寒蜷卧,下肢肿胀,咽干痛,烦躁,发热、便血。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临证所见:少阴病的独脉表现为寸关尺三部皆沉细弱,但寸、尺沉细弦紧、关沉细稍弱,均属少阴。
6.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主证对应: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上热下寒、里寒外热,上实下虚等等病情错综复杂的证候群,主证必俱手足逆冷,兼证表现多样化,但多伴有下利即大便稀症状。
脉法对应:“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临证所见:厥阴病的独脉表现在寸关尺三部均沉微弱细,但以寸关沉细弱为主。
厥阴病病位在里,证候群表现在上、中、下焦病均可见证,相对三阳病的单纯的主证表现而言,主证呈多样性,错综夹杂是其特点,症状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性较强,平脉辨证,当舍证从脉,只要符合脉象微弱者,即可认定。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d7279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8.png)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伤寒论》的六经经典脉诊流程《仲景理法》
![《伤寒论》的六经经典脉诊流程《仲景理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b7209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b.png)
《伤寒论》的六经经典脉诊流程《仲景理法》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间阴阳气的变化,人体的各种变化是因为人体的阴阳气的变化。
天地间正常的阴阳变化是春夏阳气微盛,秋冬阴气微盛;人体正常的阴阳变化是顺应天地的变化,春夏人体的阳气微盛,秋冬人体的阴气微盛。
当人体的气被邪气干扰,不能够顺应天地的变化,便产生疾病。
人体正常的脉象为了更好地体会人体,我们从脉象的变化来体会人体气在异常状态下的各种反应。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象是从中间向外扩充的力与血管收缩的力差不多大,左右手“关前一分”的力量也差不多,寸、关、尺的大小也差不多,春夏血管收缩力微微增大,左手关前一分微微大于右手关前一分;秋冬血管的扩充力微微增大,右手关前一分微微大于左手关前一分。
这说明人体与天地同步,能够充分地与天地相合,能够得到天地的滋养,虽偶有小疾必自愈。
若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心态上处于恬淡虚无,身体上符合四时养生。
身体本身有觉察力,一旦离开了道能够迅速地觉察,并且充满智慧地去调整自己,以使体内和周围的事物都处于和谐的状态。
太阳病:人迎二盛,脉力浮(脉象浮)当人体感受风寒后,风寒首先会使血管收缩的力量增强,继之引起血管的扩充力量也增强,以收缩力量增强为主。
感受风寒的太阳病的特点:脉搏最强有力的点位于脉管表层。
因为内里向外扩充的力量也随之增强,故表层呈气血较多的宽大象,脉管表层或紧或缓。
所以太阳病的脉象特点是:脉力浮,同时人迎气口脉为人迎二盛。
阳明病:人迎三盛,脉力中(脉象大)人体总是在动态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当感受风寒几日后,血管内外的力量会发生变化:或因为被激惹的向外扩充的力量增强,冲破了血管收缩力的束缚,表现为阳明病;或因为表层的收缩力进一步深入,压制了内里向外扩充的力量,表现为少阳病。
阳明病的脉象特点:脉搏的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中央,且呈奋力向外扩充的大象,同时人迎气口脉为人迎三盛,人在感受热邪时亦是此象。
少阳病:人迎一盛,脉力中(脉象弦郁)少阳病的脉象特点:脉搏的最强有力点位于脉管的中央,且呈不能够扩张的弦郁象,同时人迎气口脉为人迎一盛,人在情志不畅时亦是此象。
六经医学的名词解释
![六经医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cc5cc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f.png)
六经医学的名词解释六经医学,亦称经络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以经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解析六经的特点和作用,探究人体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阴阳、气血的运行规律,从而指导中医临床诊治。
经络:经络是六经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人体内的气血运行的通道,负责输送气血,并连接脏腑、肢体、表里等器官和组织。
经络包括主纵经和络次之经。
主纵经十二条,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络次之经则是通过各种络脉与主纵经相通。
中医师通过触摸、按压经络,了解气血运行状况,从而判断病症和调整治疗方案。
六经理论:六经医学中的“六经”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
每条经有五十个经穴,这些穴位相互关联,与脏腑器官、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中医师通过研究六经理论,可以判定疾病发病机理,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六经医学中,阴阳可以用来解释脏腑、气血、寒热、表里等病理现象。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阴阳平衡即为健康状态,而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
气血: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力量,气的运行决定了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也与病理变化有关。
血则负责营养脏腑组织,气血相互依赖、相互滋养。
在六经医学中,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包括心、肺、脾、肝、肾等。
六经医学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每个脏腑负责人体的某一功能,并与特定经络相连。
中医师通过观察脏腑状况和检测脏腑的脉象来判断健康状况和确定治疗方案。
络脉:络脉是经络系统中与主纵经相连的小血管。
络脉与经络一同负责气血的输送和循环。
六经医学中,络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
中医师可以通过触摸、按摩络脉,判断气血运行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六经医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实用的中医学科,通过解析六经的特点和作用,揭示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规律。
脉诊六经的讲解
![脉诊六经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20ffb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4.png)
脉诊六经的讲解
脉诊六经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分类基于人体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六经。
通过触诊脉搏,检查脉搏的弦紧、滑数、浮沉等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得出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
太阳脉通于头部,阳明脉通于面部、胸腹部,少阴脉通于心、肾,太阴脉通于胸腹部、手足,厥阴脉通于肝、胆、胃肠、肾,少阳脉通于头、面、胸腹部。
在脉诊六经中,太阳脉与阳明脉常见于外感病,少阴脉与太阴脉常见于内伤病,厥阴脉与少阳脉则常见于寒热错杂的疾病。
同时,不同经脉的脉象特征也有所不同,太阳脉搏浮而紧,阳明脉搏滑而数,少阴脉搏沉而细,太阴脉搏浮而大,厥阴脉搏沉而弦,少阳脉搏缓而大。
在临床实践中,脉诊六经常被用于疾病的辨证施治。
通过对患者的脉象特征、经络病变等方面的观察,可以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掌握脉诊六经的知识对于中医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 1 -。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1893096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1.png)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c0f7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0f.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经辩证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二、《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三、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四、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https://img.taocdn.com/s3/m/f7463d6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12.png)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内科急症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六经辨证法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治疗内科急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六经辨证法源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
每一经的病症特点、病机变化和治疗原则都有所不同。
在治疗内科急症时,首先要准确判断病位和病性。
比如,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此时,若患者体质较强,正邪交争激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称为太阳伤寒证,治疗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若患者体质较弱,或汗出恶风、脉浮缓,则为太阳中风证,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阳明经证,治疗常用白虎汤清热生津;若出现腹满、便秘、潮热、谵语等阳明腑实证,则以承气汤类方剂通腑泻热。
少阳病位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
太阴病以脾阳虚衰、寒湿内阻为主要病机,常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症状,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理中汤为常用方剂。
少阴病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热化证则有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等,黄连阿胶汤是其治疗主方。
厥阴病病情较为复杂,多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常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状,乌梅丸是常用的治疗方剂。
在实际应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所属六经。
二是要灵活运用经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
比如,对于太阳病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症状时,可在麻黄汤或桂枝汤的基础上加用杏仁、厚朴等宣肺平喘之品。
伤寒论关于脉诊(转载)
![伤寒论关于脉诊(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fbff4fc6bd64783e08122b49.png)
《伤寒论》关于脉诊(转载)《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
古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 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可见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
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
由此可知,《伤寒论》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以“四诊合参”进行凭脉辨证,因证择方。
这个有机联系的全过程,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综观全论的脉诊原文,约可概括为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四个方面的临床意义。
兹分述于后:一、辨别证侯论中以脉诊来辨别证候的,有辨六经主证,有辨病名,有辨病性,有辨病位,虽然其所辨不同,但都是以脉诊来规定其特定意义则是完全一致的。
(一)辨主证《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91)“伤寒脉弦而细,头痛发热,属少阳。
”(26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278)“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腹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 (338)凡上述六经主证的脉法,是辨别主证的关键所在。
比如,太阳病具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表证,则必须有“脉浮”的表脉。
相反如具上述表证而没有脉浮的表脉,那就不能成为太阳表证。
再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一般地说,微为气虚,细乃血少,微细之脉并见,反映少阴病是气血虚弱的全身性功能低下的病症,故病者精神不支而欲寐。
可见,六经的主证和主脉有其内在的联系,两者必然是(当然也有脉证不符的情况)以一定的病机所决定的。
有是证必有是脉,六经脉法皆然,余者以此类推。
(二)辨病名《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如上所述的“缓”、“紧”、“浮”三种脉象,是如何在辨别病名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如果太阳中风表虚证,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的主症,若其脉不缓而数,那疾病的本质就变成了风热表实证。
清代伤寒名医何秀山专论《伤寒论》六经脉象
![清代伤寒名医何秀山专论《伤寒论》六经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dfea613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2.png)
清代伤寒名医何秀山专论《伤寒论》六经脉象六经脉象(太阳脉浮)此以浮脉辨寒热虚实也。
浮脉轻手一诊,形象彰彰,最多兼脉。
如浮紧而涩,为寒邪在表;浮弦而缓,为风邪在表;浮紧而数,为邪欲传里;浮而长,为传并阳明;浮而弦,为传并少阳。
要以脉中有力为有神,可用汗解;若浮而迟弱,浮而虚细,浮而微涩,皆属浮而无力,为阳虚,便当温补,不可发汗;浮而尺中弱涩迟细,皆内虚夹阴,急宜温补,尤忌妄汗,恐酿误汗亡阳之危候。
(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浮濡风湿,浮涩风燥,浮虚伤暑,浮洪火盛)同一浮脉而兼脉不同,则其病各异。
盖风证多浮,寒证多紧,热证多数,湿证多濡,燥证多涩,暑证多虚,火证多洪,此外感脉候之常象也。
唯感证脉无单至,最多兼脉,临证者尤宜细辨。
凡病脉弦,皆阳中伏阴之象。
盖初病虽在少阳,久则必归厥阴也,且多气结血郁之候。
在感证表邪全盛之时,凡浮脉中按之敛直,紧脉中按之埂指,滑脉中按之勒指,便当弦脉例治,和解法中须参解结开郁之药,则弦脉渐见柔缓,而应手中和矣。
若里邪传腑入脏,属邪盛而见弦滑者,十常二三,腑病居多;属正虚而见弦细者,十常六七,脏病居多。
凡沉脉中按之强直,涩脉中按之细急,皆当弦脉类看,非肝阳上亢,即肝阴郁结。
所以伤寒坏病,弦脉居多;杂证内伤,弦常过半。
岂仅少阳一经多见弦脉哉?大脉者,应指形阔,倍于寻常,有阴阳虚实之不同。
大而洪搏,主热盛邪实;大而虚软,主阴虚阳亢。
在伤寒脉大为阳盛,在杂证脉大为虚劳。
同一大脉,当知阳盛者最易烁阴,胃为津液之腑,必直清阳明,而津液乃存;阴虚者不能维阳,肾为真阴之主,务交其心肾,而精血自足。
尤必知阳伤及阴者,清必兼滋,张景岳所以创立玉女煎也;阴损及阳者,补必兼温,冯楚瞻所以创立全真益气汤也。
一清阳明实证,一补少阴虚证,皆为大脉之生死开头,临证者毋以大脉作纯实无虚证勘。
(太阴脉濡)濡作软读,其脉虚软少力,应指柔细,轻按浮软,重按小弱,为脾经湿滞,胃气未充之象。
但气虽不充,血犹未败,不过含一种软滞之象。
六经病的诊断标准
![六经病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b2d14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e.png)
六经病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疾病分类方法,将外感疾病按照病邪侵入的深浅程度和病变的部位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
以下是六经病的诊断标准:
1. 太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体表,即外感邪气尚未深入。
2. 阳明病:主要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阳明经络,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肌肉。
3. 少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交替、胸胁苦满、口不渴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少阳经络,即外感邪气介于表里之间。
4.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腹满、泄泻、不思饮食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脾胃,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脏腑。
5. 少阴病:主要表现为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细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肾经,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肾脏。
6. 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交替、心悸气短、脉微细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心脏,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心脏。
需要注意的是,六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等因素,不能仅凭一两个症状就做出判断。
同时,六经病的治疗方法也因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脉诊特点辨析
![脉诊特点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a60fea8762caaedd33d49e.png)
脉诊特点辨析作者:王彦平王玉芬阎英杰《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共398条,112方,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张仲景对脉诊极为重视。
现就《伤寒论》中脉诊特点作一辨析。
1 以脉统证。
分述六经病证特点在《伤寒论》一书中仲景分三阴三阳阐述外感病发展的规律及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
仲景将脉诊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六经辨证在一定程度上即为平脉辨证的方法,据原序记载,本书是仲景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的基础上平脉辨证而成。
每篇篇名仲景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以脉来统证,分述六经病证的特点。
如太阳病仲景指出主脉为浮脉,主症为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之表,病邪浅。
风寒表实证的脉象特点为浮紧,主症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风寒表虚证的脉象特点为浮弱,主症为“发热汗出恶风”。
反映出虽然病皆在太阳之表,但由于正气的虚实不同,与邪气相争时表现出不同的脉症特点。
阳明病其脉洪大或数,主症为“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面赤、口渴。
”此时病邪由太阳之表传入阳明之里,从燥化热,邪正相争,其势剧烈,表现出阳热亢盛的证候。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脉弦细,主症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病其脉缓,主症如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少阴病主脉、主症如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据其病性不同,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两大类。
少阴寒化证的主脉为微细,主症为无热恶寒,身倦欲寐,呕吐,下利清谷等;少阴热化证其脉细数,主症为心烦,不得卧,口燥咽痛等。
厥阴病的主脉可以从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推知“微”为厥阴病主脉。
《医宗金鉴》注云:“厥阴中风,赅伤寒而言也。
脉诊在六经病中
![脉诊在六经病中](https://img.taocdn.com/s3/m/efb9640bbb68a98271fefa42.png)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作者:徐剑秋徐迪华关键词:脉诊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摘要本文解析了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运用脉诊的思想方法,有七个要点:一是根据六经病病理而确定的主症主脉,以此展开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合病、病的辨证;二是注意脉象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三是以脉析证,确定可否汗、下的治疗原则;四是掌握脉的阴阳属性和组合规律,确定病因之异和虚实寒热之变;五是掌握寸、关、尺脉的个性与共性,判断不同的病位与病证。
六是分析脉与症的内在联系,发现五脏间的生克乘侮病理;七是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判断阴阳气血乖戾的原因所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证的方法。
为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1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
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
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
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
《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
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
《少阴疡》篇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
中医精髓
![中医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e6c27ec9c1c708a1284a44c7.png)
中医精髓1我是一名地道的民间中医,家父只传心法,要自己领会。
比如:“人身水火一团气”,这是说气化论,他说过只要你明白这句话的真意,中医思过半矣。
他治胃溃疡三付药就能痊愈,也只告诉我:贪凉饮冷,饥肠漉漉胃腑伤,粘膜损则溃疡作。
这只是个法则,可是也就是这个法则是我悟出胃溃疡的发病原因是寒热错杂,正气损伤,让我联想到刚作出的热饭为什么不坏,而放久了也就是凉了,寒凉之菌毒物以类聚,饭即馊腐,坏了。
这个水火《易经》叫坎离。
是人生命的根本。
坎卦象二阴抱一阳在人体为肾,这一阳也叫坎阳,是热的,这二阴就是阴精,是寒的、润的。
离卦象是二阳抱一阴在人体是心,这一阴就是阴血,是温润的。
道家有抽坎填离一说,意思是说把坎中真阳填到离中真阴,就形成热融融的一团气,卦象就成了纯乾卦。
乾健也,人就无病了,身轻体健,神气充足,目光明亮。
人体是阴阳化气而成,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
阴阳合则生,人生机勃勃,阴阳离绝则死,生机减退甚至死亡。
阴阳的概念是中医的主要概念。
阴阳辩证实际上就是寒热真假的辩证。
辨清寒热的真假,治疗就容易多了。
寒证(阴证)用温热(阳)药,热证(阳证)就用苦甘寒药。
这里存在个实热证用苦寒药,阴虚发热用甘寒药问题。
中医治病分清阴阳证是关键,《内经》有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讲的更详细。
实际上,不管三阴经证还是三阳经证,只要出现阴证就用温热药,出现阳证就用苦甘寒药。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辨别疾病的部位,经络脏腑所属,阴阳辩证说的不是很明朗,先师本人是清清楚楚。
现在许多临床家、经方家因循守旧,不求《易经》不知变通,疗效差的原因就是只辨清了病位,而没有辨清疾病的本质,疾病的本质就是属于阴证或属于阳证。
阴阳辩证的关键是是辨清患者的阴阳体质,也就是阴证、阳证,这是辨病最关键的东西,这是本,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标,标有真假。
标本不能颠倒,颠倒之后祸患无穷,犯虚虚实实之戒。
2一元论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
伤寒论辨脉法的分类及原理
![伤寒论辨脉法的分类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f99980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a.png)
伤寒论辨脉法的分类及原理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辨证的内容。
辨脉法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伤寒论中,对于辨脉法的分类及其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辨脉法的分类:根据伤寒论的记载,辨脉法可分为六经脉法、卫气脉法、藏府脉法以及五珍脉法四种。
六经脉法是指通过对六经脉的脉象进行观察和辨析,来判断人体经脉的病理变化。
它包括辨寒热、辨虚实、辨表里、辨上下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脉搏的表现,可以判断出人体的寒热情况、气血的盛衰以及病位的虚实。
卫气脉法主要针对外感病变,通过观察脉象变化,判断卫气的病理变化。
卫气脉法包括辨卫表脉、辨卫里脉、辨卫入里脉、辨卫脉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缓急和节律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卫气在体内的变化,从而诊断疾病。
藏府脉法主要是通过对五脏六腑的脉象变化进行观察和辨析,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与病变。
它包括辨五脏脉、辨六腑脉、辨藏府寒热与虚实脉三个方面。
通过观察脉搏的脉象、浮沉、长短等变化,可以判断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五珍脉法主要是针对经络的脉象变化,通过观察脉象的弦数、涩滑、缓急等变化,来判断经络的病理变化。
五珍脉法包括辨诸经脉中的脉象、辨寒热虚实脉两个方面。
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力度和波动程度,可以判断出经络的病理变化。
2. 辨脉法的原理:伤寒论辨脉法的原理主要包括寒热、虚实、表里、上下四个方面。
寒热是中医辨脉的重要原理之一。
寒热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状态,通过观察脉搏的阴阳、缓急和节律,可以判断出身体的寒热情况。
寒热的变化反映了体内的阴阳盛衰和病理变化。
虚实是指人体经脉的气血盛衰情况。
通过观察脉搏的脉象、浮沉、长短等变化,可以判断出体内经脉的虚实情况。
虚实的变化反映了体内的气血盛衰和病理变化。
表里是指人体表里的病理变化。
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缓急和节律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体内表里的病理变化。
六经辩证之脉法要决
![六经辩证之脉法要决](https://img.taocdn.com/s3/m/e1755c0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0.png)
良方去疾、妙药养生、关爱自己,眷顾家人六经辩证之 脉法 要决《内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 , 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 。
“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 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
”(《灵枢经·终始》)《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然古代文字的简明扼要和后世意思的误解,终使文义大相径庭。
这里的 人迎 非指 人迎 穴。
《内经》云:“ 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 ,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 穴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诊脉辩六经病是一种误解。
答案在 王叔和 的《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中可找到:”《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壳、神,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察按阴阳,谁与先后。
阴病治官,阳病治府。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
试析伤寒六经代表脉
![试析伤寒六经代表脉](https://img.taocdn.com/s3/m/976a451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f.png)
试析伤寒六经代表脉摘要:《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然而对六经代表脉象及脉理阐述的仍不够清晰,故本文试从脉象入手,究其形成机制,结合八卦、《黄帝内经》以及古今医家的临床经验来分析六经病的治疗及其意义,以及病位轻重与转归等。
关键词:六经;代表脉;八卦各论1:太阳脉太阳病脉之浮,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虚阳浮越证也可见浮脉,在某些情况下 ,健康人也可出现浮脉。
[5]太阳中风还可见脉缓,太阳伤寒证可见脉紧。
纵观《伤寒论》太阳病篇, 多次提到脉浮, 而脉象除了“浮”外, 仲景又将浮脉分为“但浮、浮紧、浮弱、浮大、浮细、寸脉浮关脉沉、浮滑”等, 提示我们浮脉除了表证应解表外, 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结合病史、脉位、脉势、兼夹脉象和其他伴随症状判断是否浮脉真为邪气在表所致。
太阳病经证的治疗,应以“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为原则。
太用中风证用桂枝汤,伤寒证方用麻黄汤。
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原则为在主治方中随证化裁。
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则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的预后有三种:痊愈:此为大部分太阳病的转归。
传经:若太阳表邪不解,可传人他经。
变证:由于失治误治以致证候发生复杂的变化,又称坏病。
2:阳明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为水谷之海,气血充沛,阳气最盛,病入阳明,正邪斗争有力,阳热亢盛,气血鼓动于外,故脉应之而大。
阳明热证治用清法。
方用白虎汤类。
阳明实证宜用下法,承气汤类的通腑泄热、攻下实邪法是为主要治法。
总之阳明病的治法,以清下热实为主,但应中病即止,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其基本原则。
凡阳明热、实之邪,经正确治疗后,一般不再传他经。
但对其他经脏腑的影响和传变是客观存在的。
尤其是对太阴脾脏的影响较大,阳明病过用清下,损伤脾阳,病可转为太阴。
3:少阳脉“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此阳微结就属于少阳病的轻微热结。
“阳脉涩,阴脉弦。
”又提出了少阳病可见弦脉。
少阳病见脉弦细,说明病邪已不在太阳之表,已经进入半表半里之间。
《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读后
![《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读后](https://img.taocdn.com/s3/m/48060c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d.png)
《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读后摘要:一、引言二、六经辩证理论概述1.六经的含义2.六经辩证的核心思想3.六经辩证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三、方技新析概述1.方技的含义2.方技新析的方法论3.方技新析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四、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的结合1.结合的必要性2.结合的优势3.结合在中医治疗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五、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在现代中医发展中的意义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现代中医学研究的深入,六经辩证和方技新析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一书的阅读,对六经辩证和方技新析的理论体系及其在中医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六经辩证理论概述1.六经的含义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基本理论。
六经辩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六经的辨证,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六经辩证的核心思想六经辩证核心思想为“邪正斗争”,即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邪气与正气之间的斗争。
六经辩证强调病因、病机、病位的动态变化,为中医治疗提供了个体化的依据。
3.六经辩证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六经辩证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象等,结合脉诊、望诊等方法,对疾病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方技新析概述1.方技的含义方技,又称方剂,是中医学用以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方技新析是对传统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掘新药、改进剂型、提高疗效的一种方法。
2.方技新析的方法论方技新析方法论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
通过对古文献的挖掘,整理和总结传统方剂的临床应用经验,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3.方技新析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方技新析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表现在改进传统方剂、研制新药、优化剂型等方面。
通过方技新析,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更多高效、安全、便捷的药物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作者:徐剑秋徐迪华关键词:脉诊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摘要本文解析了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运用脉诊的思想方法,有七个要点:一是根据六经病病理而确定的主症主脉,以此展开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合病、病的辨证;二是注意脉象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三是以脉析证,确定可否汗、下的治疗原则;四是掌握脉的阴阳属性和组合规律,确定病因之异和虚实寒热之变;五是掌握寸、关、尺脉的个性与共性,判断不同的病位与病证。
六是分析脉与症的内在联系,发现五脏间的生克乘侮病理;七是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判断阴阳气血乖戾的原因所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证的方法。
为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1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
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
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
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
《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
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
《少阴疡》篇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迟脉主里寒而作的诊断,治则当先治里寒。
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重要作用。
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风寒表虚证,当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的新加汤治疗。
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疗;虽有实热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中有虚,宜选既能清热又益气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治疗。
2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脉象总是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
因此,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
《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亡,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趋向的例证。
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胜复,均属危病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主要。
病由阴出阳,脉由沉转浮,由绝转还……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
“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上述条文,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经验总结。
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很突出,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成结胸。
”本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
仲景这种以脉测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
3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太阳篇》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
”又云:“太阳病发热无汗,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
”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
在本书的《阳明篇》里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又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上述四条,通过平脉辨证,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使热邪下泄;后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
《伤寒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确定下剂的用量者,”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此一方法,亦可供今人借鉴。
4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实《难经.四难》云:“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降、主虚,浮、大、弦、数、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细、缓之类均为阴脉。
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定规律。
例如浮数、滑数、弦滑、弦数、洪数……都是二阳脉,分别代表着表热、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都是二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濡数为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病理。
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实之变。
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的病例中,浮是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
感受风寒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故见一阳一阴的浮紧脉;感受风温者,由于温为阳邪,其性升动,故见二阳的浮洪脉;感受风湿,由于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故是一阳一阴的浮?FDB2?脉;风寒束表,热郁于内,烦躁无汗的大古龙汤证,则是一阳一阴的浮紧数脉。
在太阳病虚实夹杂病例中,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缓脉。
气血本虚,又感风邪,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细脉。
在阳明府实证和少阴病里寒的病例中,沉为主脉,属阴,阳明府实,热结胃肠者,则是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的沉数脉或沉滑数脉;阳明虚寒、寒积于内,则见二阴的沉迟脉;少阴病真阳衰微,则是二阴的沉细脉;少阴病热化证,则是一阴一阳或二阴一阳的细数脉或细滑数脉。
5掌握寸关尺三脉的个性和共性,区别不同的病位与病证《伤寒论》的三部九候法,兼用《内经*难经》的方法,而以《难经》的方法为主,尤其能掌握寸关尺三脉的共性和个性,以此区别不同的病位与性变。
寸为阳脉,主心肺及上焦病证;尺为阴脉,主肾及下焦病证;关脉居中,主肝、胃及中焦病证。
寸脉较浮,宜轻取而不耐重取;尺脉较沉,宜重取而不任轻取;关脉居中,适中取及中重取,此为寸关尺三脉的个性。
一浮俱浮、一沉俱沉、一数俱数、一迟俱迟、一弦俱弦、一滑俱滑,此为寸关尺三脉的共性。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即寸关尺三脉一浮俱浮、一紧俱紧的共性表现。
有些病例,由于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寸关尺三脉往往显现各自的个性,出现浮沉大小,弦紧缓涩等不相一致的状况,这方面《伤寒论》亦有较多记载。
例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上述两条,前条之浮弱脉,即轻取为浮,重取见弱,浮显于寸,弱现于尺之脉,实为外感风邪后表虚而余邪未尽之常见脉。
后条之浮缓弱脉,即浮脉的关部为显,柔缓的寸部为显,弱以尺部为显之脉,实为太阳中风后表虚证误下成痞之常见脉。
寸脉主心胸部及上焦,太阳病或胸肺疾病,寸脉的病态较为突出,《伤寒论》瓜蒂散证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梗,气上衔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此条表达了寸脉的个性。
关脉主脾胃及中焦,《太阳篇》痞证的条文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条表达了关脉的个性。
尺脉主肾及下焦,形较沉而可耐重按,肾气虚弱,营血不足,下焦有病。
尺脉的病态较为突出,故仲景《伤寒论》中载有不少论疾诊尺的条义。
”伤寒阳脉?FDB2?,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条的阳脉,可以理解为寸脉及浮取,本条的阴脉,可以理解为尺脉及沉取,由于腹中急痛,阳气内郁,故阳脉?FDB2?;由于腹中急痛,阴脉拘掣,故阴脉弦。
《伤寒论》尚有诊尺以决断可汗、下与否的记载。
例如:“脉浮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作迟弱解),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者,复不可下。
”上述三条,一为尺中脉微禁汗,一为尺中迟弱禁汗,一为尺中弱禁下,均体现了尺脉的个性。
6明察脉症的内在联系,判断内脏生克乘侮的病理在伤寒热病的演变过程中,六经病的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二阴合()病、三阴合()病并不少见。
所渭合病,是两个或三个脏腑同时发病;所谓?病,是脏腑与脏腑之间,由此传彼先后同病。
在脏腑合病病的过程中,此虚彼实或此寒彼热,互相影响,容易发生生克乘侮的病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从脉症间的关系上作出反映。
《伤寒论.平脉》篇谓:“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
水行乘大,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火,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痰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仲景所言的纵横逆顺,实为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的病理表现。
《伤寒论.阳明》篇谓:“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剌期门。
”本条所言之腹满谵语为阳明府实证,浮紧(紧作弦紧解)为肝气实之脉,肝旺乘胃,木郁土壅,治当泻肝,故刺肝穴期门,以泻肝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