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342afc85ad51f01dc281f1ac.png)
六经病得传变顺序六经病得传变顺序一般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得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就是最危重得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与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与,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就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就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就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就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就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就是卫强营弱,营卫不与,治疗中风只需调与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16f401f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1.png)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六经病的传变顺序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辩证与十大主药
![六经辩证与十大主药](https://img.taocdn.com/s3/m/cb398fd5a58da0116c174920.png)
六经辨证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https://img.taocdn.com/s3/m/0c04922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9.png)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诊疗病2014-12-22 09:22:21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诊疗病+六经病欲解时:仲景创作《伤寒论》之⼤纲。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在于其创⽴了三阴三阳(后世也⼴泛称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分重视对伤寒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
正如恽铁樵所⾔:“《伤寒论》第⼀重要之处为六经,⽽第⼀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不于此致⼒,凡注伤寒者亦⽆不于此致⼒。
”在《伤寒论》六经病中,仲景除了列出每⼀经病的“提纲证”——即“××之为病,……”,此外便给出了每⼀经病的欲解时间。
因此,六经病的“欲解时”⾃然也成了古今《伤寒论》研究的重点之⼀。
历史上多数医家主要是根据天⼈相应理论,从⾃然界阴阳之⽓的消长规律及与⼈体⽣理病理的关系来进⾏论述,但笔者认为尚有⼀些关键性的问题阐⽽未发,发⽽未明,故拟从对三阴三阳时序性的认识出发谈谈对六经病“欲解时”的⼀些体会。
⼀. 三阴三阳的时序性1. ⼆阴⼆阳的时序阴阳的时序概念,⾸先来源于古⼈对天地阴阳变化的认识。
⽼⼦云:“⼈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
”《素问·⽣⽓通天论》谓:“夫⾃古通天者,⽣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藏、⼗⼆节,皆通乎天⽓。
”《灵枢·岁露》云:“⼈与天地相参也,与⽇⽉相应也。
”这些论述均指出了⼈与天地相应,⼈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天地⾃然保持同步,如是则⼆者相应⽽相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古⼈在论述天地阴阳变化时常谓:太极⽣两仪,两仪⽣四象。
两仪者,阴阳也,四象者,太少阴阳也。
阴阳相贯,如环之⽆端。
两仪之阴阳相贯,阴连阳处为少阳,阳连阴处为少阴。
如《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于时为冬;太阳者,南⽅,于时为夏;少阴者,西⽅,于时为秋;少阳者,东⽅,于时为春。
什么是六经
![什么是六经](https://img.taocdn.com/s3/m/67137a7e011ca300a6c39032.png)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制定治疗准则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f951ea3bbceb19e8b9f6ba40.png)
六经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优秀精选PPT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优秀精选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4957a269eae009591bec2e.png)
案例
• 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 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 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 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 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 ,白芍10g , 炙甘草5g, 防风6g,秦艽10g ,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 枚。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遂以 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 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 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 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54)
案例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患下,甚者者则,悸男,微,者3短2气岁。 ,小学教师,2007年11月17日初诊。 肾移植术后5年,常服环孢素及酶酚酸脂等免疫抑 启齿见舌红绛,苔黄燥,每日鼻饲奶粉,大便两周未行,触其腹部硬满,昏迷中尚知以手拒之,脉沉数有力。
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二、六经本证
(一)太阳本证 1.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外感病——调和营卫 内伤病——调和阴阳
案例
• 患者张某,河南人 。 • 主诉:恶风、恶寒、汗出三天。
• 患者三天前受凉后,出现头疼、恶风、恶 寒、发热,在本地三甲医院按感冒治疗, 治疗三天无效,具体用药不详,病情加重, 出现恶心干呕,因H1N1在本地出现过一例, 担心自己是否得了H1N1,精神焦虑,经朋 友介绍前来寻求中医治疗,症状同前,舌 苔薄白,六脉浮细而缓。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https://img.taocdn.com/s3/m/d8f4273c02768e9950e7384d.png)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原文地址: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作者:画家刘克勤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三焦经23:00-1:00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肝经:00-5:00肺经 35:00-7:00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肠经15:00-17:00膀胱经17:00-19:00肾经19:00-21:00心包经(适宜散步)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图》
![《六经病欲解时图》](https://img.taocdn.com/s3/m/886e8e0690c69ec3d5bb75d3.png)
《六经病欲解时图》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 三焦经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 肝经3:00-5:00 肺经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 肠经15:00-17:00 膀胱经17:00-19:00 肾经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1893096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1.png)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e813c47e5ef7ba0d4b733b14.png)
六经辨证(一)太阳病1、太阳经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头颈强痛,脉浮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
(1)、太阳中风证(表虚证)临床变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
辨证依据:以恶风、汗出、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2)、太阳伤寒证(表实证)临床变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舌苔薄白。
辨证依据: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方药:麻黄汤2、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蓄水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依据: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并见。
治法:行气利水方药:五苓散(2)、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依据: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治法:攻瘀逐血方药: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1)、太阳中风兼见气逆作喘:桂枝汤+厚朴、杏仁。
(2)、太阳病兼见项背强几几(拘急不舒),有汗表虚: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表实: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表虚:桂枝二越婢一汤;无汗属表实证(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饮),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疗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肋,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满胀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小建中汤;如气血亏虚,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二)、阳明病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而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燥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依据: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方药:白虎汤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出汗,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a1be8e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7.png)
THANKS
感谢观看
阳明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阳明病证辨识
阳明病是外感病的里热实证阶段,表 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 状。
治疗原则
清热生津,通腑泄热。选用白虎汤、 承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少阳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少阳病证辨识
少阳病是外感病的半表半里证阶段,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 状。
治疗原则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选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六经辨证施治
太阴病辨证
腹满时痛、自利不渴,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 湿为主,如理中丸等。
少阴病辨证
脉微细,但欲寐。治疗以 回阳救逆、滋阴降火为主 ,如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等。
厥阴病辨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饥而不欲食,脉弦细 。治疗以寒热并用、攻补 兼施为主,如乌梅丸等。
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01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六经辨证法,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02
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科技手段引入六经辨证中,推动中医诊
断学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需求。
弘扬中医文化
03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其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弘扬中
医文化,提升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太阴病辨证
带下病、妊娠呕吐等,治疗以温中散 寒、健脾燥湿为主,如理中丸、香砂 六君子汤等加减应用。
少阴病辨证
闭经、不孕症等,治疗以滋阴降火 、温补肾阳为主,如黄连阿胶汤、 右归丸等加减应用。
厥阴病辨证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以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如乌梅 丸、温经汤等加减应用。
六经病的诊断标准
![六经病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b2d14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e.png)
六经病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疾病分类方法,将外感疾病按照病邪侵入的深浅程度和病变的部位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
以下是六经病的诊断标准:
1. 太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体表,即外感邪气尚未深入。
2. 阳明病:主要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阳明经络,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肌肉。
3. 少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交替、胸胁苦满、口不渴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少阳经络,即外感邪气介于表里之间。
4.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腹满、泄泻、不思饮食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脾胃,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脏腑。
5. 少阴病:主要表现为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细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肾经,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肾脏。
6. 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交替、心悸气短、脉微细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心脏,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心脏。
需要注意的是,六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等因素,不能仅凭一两个症状就做出判断。
同时,六经病的治疗方法也因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8f9e600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9.png)
中医四大经典习题集邵阳市中医医院科教科《伤寒论》一、《伤寒论》问答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
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
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
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
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
其他经络亦是如此。
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汉唐经方】六经为病提纲
![【汉唐经方】六经为病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e095c0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7.png)
【汉唐经方】六经为病提纲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
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古人以之比如大将建旗鼓,便士卒望之而知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
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
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
由是观之,六经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六经的提纲证,首先必须弄清六经辨证的对象和范围。
我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是以邪气伤人而立论的,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柯氏把六经辨证,视为百病而立,实能先获张仲景之心,因而也就扫清了只治伤寒一病的俗见,扩大了六经辨证的范围。
简而言之,这部书包括了两类疾患:一类是急性热病的伤寒,二类则是慢性疾患的杂病。
两者发病虽异,而医理则通,都不能离开六经之制节。
所以本书的内容是以六经辨证为宗旨。
六经本身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六个系统,它们属于物质范畴,故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反映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辫证的方法,就是按照六经的客观规律去分析疾病,去认识疾病,务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就达到辨证之目的。
然而,辨证一定要言之有物,丝毫不能离开物质的存在,六经绝非空洞的名词游戏,它既有受邪之体,又有所病之因。
有能有所,以见证由体生,证由体定之理。
因为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故每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
这就为辨证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应该看到,六经所反映的证候,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证侯的产生,决定于六经的阴阳对立变化的规律。
所以,阳与阴对立,有阳证也就必有阴证,表与里对立,如有表证也就必有里证,寒与热对立,若有寒证也就必有热证.虚与实对立,故有虚证也就必有实证。
这种相对而生的八个证候,它们既是疾病中的阴阳矛盾产物,又是疾病对立的统一。
因为它们不超出相对而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古人就叫做“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https://img.taocdn.com/s3/m/4c4c28eaf705cc17552709b7.png)
位置——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
厥阴 生理——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病理——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
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
厥阴病特点
阴阳对峙 寒热错杂 厥热胜负
上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临床表现】
下寒——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 传经:由某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
【含义】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为里虚寒湿证。
脾胃虚寒,寒湿凝滞,阻塞气机 时腹自痛(腹痛时发)
寒湿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
【临床表现】 中阳不振,脾失健运 食不下(食欲不振),自利(腹泻)
三、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证 为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邪热侵犯少阳胆腑,胆热上炎灼津 口苦、咽干、目眩
临床 表现
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盛则发热 邪郁少阳,经气不利 胸胁苦满
寒热往来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默默不欲饮食,欲呕
邪在少阳,气不条达 脉弦
小柴胡汤
特点
只有无形邪热
白虎汤
大热 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大汗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
四大症 大渴 热盛及汗出伤津
【表现】
脉洪大 阳热亢盛,正邪剧争
面赤
热盛,气血沸涌
心烦
热扰心神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fda2f70943323968011c9288.png)
六经辨证
第一节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二、阳明病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少阳病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四、太阴病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厥阴病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六、少阴病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阴三阳脉证《伤寒六书》
经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则发热恶寒。
伤风,则鼻塞恶风。
然伤风有汗,伤寒无汗。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
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又曰不恶寒而作渴,皆为在经。
不恶寒反恶热,自汗出,大便难。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
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而呕。
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
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咽干,或腹痛手足温,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
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恶寒,口中和,默默欲寐,时时腹痛,又咽痛三证。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唇青舌卷,筋急,或渴,不欲食,即吐蛔。
此三经皆受病也,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
此皆自阳经传来者,故宜下而去之。
非若阴经自中之寒,此则为真阴证矣,当用四逆汤辈温之。
六经病欲解时:
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
点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
“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
“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
“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
点
“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
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
21:00_23:00 三焦经
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
1:00-3:00 肝经
3:00-5:00 肺经
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
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
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
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
13:00-15:00 肠经
15:00-17:00 膀胱经
17:00-19:00 肾经
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