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浅谈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及乌梅丸在临床中的运用
.
慢性病群体
社会环境
寒热虚实错杂
西医干预
饮食起居
乌梅丸
厥阴病的脉证提纲及乌梅丸条文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自柯琴始,多数医家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之主方。柯琴:“乌梅丸为 厥阴病之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 吴鞠通:“乌梅丸为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 剂。”章虚谷:“此为厥阴病正治之方也。”
3 寒热虚实错杂:此为乌梅丸之主要病机。
乌梅丸组成(1两=15.625g、1枚=2.3g)
乌梅300枚
690g/35g
制附子6两
94g/5g
干姜10两
156g/8g
细辛6两
94g/5g
桂枝6两
94g/5g
川椒4两
62g/3g
当归4两
62g/3g
黄连16两
250g/12.5g
黄柏6两
94g/5g
人参6两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 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 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 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 “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六经“欲解时”是依据《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 对三阴三阳的时空定位来确定的,参照“欲解时”判定 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常取得良效甚至奇 效,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验证。
六经病欲解时及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炒白芍15g
檀香15g 丹参15g 乌梅38g
细辛3g
桂枝6g 黄连12g 当归6g
川椒3g
干姜3g 制附子3g 黄柏9g
车前子(包)9g
4.欲解时应用案例(1)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厥阴病欲解时,尤其“丑”时在厥阴病诊治过程的 重要性。如果见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多在“丑”时,即半夜1-3点,不 论何病,即可放胆使用乌梅丸。兹举案例如下: 案例⑴:胸痹案 患者,曲某,女,25岁,于2014年7月18日,因间断性发作心前区灼痛半 年余就诊。自述心前区灼痛多于夜间1-2点加重,伴胸闷、畏寒肢冷。西医 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舌尖红,苔黄腻,右关脉弱,左关弦细。初 诊:予乌梅丸原方:
欲解时的概念
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
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 深入思考。“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 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六经病“欲解时”实为“相关时”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 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 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 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 “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
慢性病群体
寒热虚实错杂
西医干预
乌梅丸
社会环境 饮食起居
厥阴病的脉证提纲及乌梅丸条文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谈六经病“欲解时”及其临床应用
谈六经病“欲解时”及其临床应用有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历代医家间有阐发,但论述的落脚点都是围绕“欲解”,或阐其所主时辰,或释其所解之因。
例如清人柯韵伯认为“巳未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主亥、子、丑时”;张志聪认为“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主时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陈修园认为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主张“值旺时而解矣”。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深入思考。
“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见。
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六经“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成为无关紧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对《伤寒论》“六经”及其“欲解时”见解独到,将“欲解时”释为“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取效卓著。
今就笔者多年来与顾植山讨论所闻,结合临床实践,酌加个人理解,概述如下。
【“六经辨证”实为“六律辨证”“六气辨证”】《伤寒论》中本无“六经”之名,仅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为三阴三阳“六病”。
自宋人朱肱倡“六经”说始,后人以“六经”代称三阴三阳“六病”,已为约定。
柯韵伯《伤寒论翼·序言》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恽铁樵《伤寒论研究》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顾植山认为,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在对气化“开阖枢”理论的掌握。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言:“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运动。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运动一开一阖,出现“开、阖、枢”三种状态。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历代医家也对此多置而不论,六经病“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未受到临床应有的重视。
《伤寒论》除列出了六经病的提纲证外,也明确提出了六经病的“欲解时”,分别是:9条:太阳病,从巳至未上。
(9点-15点)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5点-21点)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3点-9点)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1点-3点)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3点-5点)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点-7点)一天有12个时辰共24小时,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六经病“欲解时”应该各占2个时辰,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从上可看出,六经病“欲解时”,各占3个时辰。
从《伤寒论》中条文可知,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病“欲解时”占了9个时辰,即从3点至21点共18个小时,其中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为9点至15点,为日中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最旺盛之时。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从15点至21点,为日落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减少之时。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从3点至9点,为日出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增加之时。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从21点至3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从23点至5点,为一天中阴盛阳生之时。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从1点至7点,为阴气渐少阳气渐旺之时。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3点至21点共9个时辰为三阳病平均分配的,各3个时辰,是连贯的,不重叠。
但三阴病虽然也是各3个时辰,不连贯而且交叉重叠,总共只有6个时辰。
三阴病中均有丑时,即1至3点。
少阳病与厥阴病“欲解时”,均有寅及卯两个时辰,有2个时辰的交叉重叠。
为何会如此呢?有临床意义吗?首先要对“欲解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日之中,阴阳是在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的。
今日答疑:六经病欲解时
今日答疑:六经病欲解时《伤寒论》讲的六经病欲解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大约9点至15点)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大约15点至21点)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大约3点至9点)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大约21点至3点)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大约23点至5点)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1点至7点)这里大概有两种解释:(1)各经的病容易在那个时间段内获得缓解,因为那个时间段正好是这条经的经气最旺盛的时候,本气足,容易战胜疾病。
比如太阳病欲解时在中午那段时间,太阳是三阳中最大的阳,是阳气最旺盛的,对应到一天之中,自然是中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太阳照射最强,这个时间段容易战胜疾病。
(2)还有一种解释是:不是欲解时,而是“欲剧时”。
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段症状表现会比较突出,病情可能会加重。
因为这个时间段正好经气旺盛,会导致正邪交争剧烈,引发症状加剧。
对于这个理论,临床上怎么运用?这里实际探讨的是疾病与时间的关系,这个病在什么时候发作,可能就是什么病。
比如,中午发烧最厉害的病人,他可能就是太阳病,到太阳病里面去找合适的方子治疗。
还有对于疾病预后的推测。
比如,这个人得的是太阳病,病人问你啥时候能好?可以告知药对症的话,明天中午或许能好。
如果没好的话,可能疾病发生了传变,传到下一条经去了。
理论进一步深化:从时间段来讲,三阳病占的时间比较多,没有重叠;三阴病占的时间比较少,而且时间上有很多重叠。
吴雄志教授讲:三阳是传变关系,三阴是递进关系。
三阳病就是一经证罢再传另一经,传入他经之后原来经的证就罢了。
三阴病的情况则是有重叠的,一层一层递进的,就是厥阴病可能包含了太阴病、少阴病的一些证,比如厥阴病的代表方乌梅丸,它里面就是三阴的用药都有,有太阴药,人参、干姜;有少阴药,附子、细辛;还有厥阴药,乌梅、花椒。
诸如此类。
三阳病里面有不少几条经合病的条文,比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等。
六经欲解时原理
六经欲解时原理六经欲解时原理,是指在六经治疗中,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的原理。
六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阳气和阴气。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活动规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首先,根据六经欲解时原理,我们需要了解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在不同时间的活动规律。
在一天的24小时中,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而阴气最旺盛的时间是下午3点到凌晨3点。
因此,根据病情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在阳气旺盛的时间进行治疗,也可以选择在阴气旺盛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次,根据六经欲解时原理,我们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阳虚的病症,可以选择在阳气旺盛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补充阳气;而对于阴虚的病症,可以选择在阴气旺盛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补充阴气。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再次,根据六经欲解时原理,我们需要结合四季的气候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
在春季阳气生发,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收敛,冬季阳气藏伏。
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活动规律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气候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顺应自然规律的目的。
最后,根据六经欲解时原理,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六经欲解时原理是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原理之一,它指导着我们在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人体的阳气和阴气活动规律、病情的不同、四季的气候变化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
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伤寒论》的六经病各有不同的欲解时,过去的注家们大都解释为六经病各值其经气旺之时而解,但六经的经气旺之时为什么又各不相同,则尚欠说明,而近来各地所编写的《伤寒论讲义》之类,竟有的删而不讲,这可见对六经病欲解时机制的研究,历来重视不够,那么对于临床来说有没有实践价值,就更是无人过问了。
作者认为,古人对于六经病分别指出不同的欲解时,颇合乎近代新兴起的生物钟学说,应当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也必须从实践中找到证明。
从这一思想出发,下面谈谈作者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十二支的时空概念在探讨之前,有必要先把十二支的时空概念说明一下。
十二支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将十二支分配于周天的空间,也分配于每一昼夜的时间(年月的地支与本文关系不大,从略),空间和时间都以太阳的运行为标志,所以是统一的。
子方为正北,子时为夜半、午方为正南、午时为日中。
以子午为经,太阳左升右降,升于卯方卯时。
降于酉方酉时。
卯酉为纬,这与子午共同标志者夜半、日出、日中,日入四个中心方位与时间。
夜半和日中,太阳子中、午中的方位和时间是不变的,而日出日入,则随着季节的不同方位和时间则略有改移,日出日入最标准的时间和方位是二分,无论春分或秋分,太阳都是出于卯中,入于酉中,昼夜相平,各五十刻。
但在二至就不同了,冬至太阳出于辰初初刻,入于申正四刻,夏至则出于寅正四刻,入于戌初初刻。
前者昼长41刻、夜长59刻、后者则与此相反,是昼长59刻,夜长41刻(见《类经图翼●气数总论》)。
这可见在昼短夜长时,太阳是辰时出辰方,申时入申方,而昼长夜短时,又是寅时出宣方、戌时入戌方,都不是出卯入酉。
由于寅在东方偏北,辰在东方偏南,申在酉方编南、戌在酉方编北,都属于四隅,所以综合全年来说,日出的空间和时间,就不仅仅是卯上,而是寅至辰上,日入的空间和时间,也不仅仅是酉上,而是申至戌上。
六经病“欲解时”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有欲解时,近贤顾植山把“欲解时”理解为“相关时”,这个理解非常高明。
一方面,拓宽了临床应用六经辨证的思路;另一方面,把内经与时空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理念。
一、六经病“欲解时”从六经经欲解时来看,三阳经不重叠,而三阴经则互相重叠。
太阴病欲解时为亥子丑;少阴病欲解时为子丑寅;厥阴病欲解时为丑寅卯。
紧接着少阳病欲解时为寅卯辰。
三阴病欲解时,始于亥、终于卯,太阴、少阴、厥阴三阴递减,亦体现阳气在体内降极而升的过程。
三阴所主之时,自然界阳尽阴长,此为最佳睡眠时间,寅时之后阳气渐盛而出夜觉醒。
太阴在丑寅之时交于少阳,而少阴、厥阴为太阴转化为少阳的重要环节,即阴阳交感、转化之时。
从重叠最多的“欲解时”来看,丑时为厥阴、少阴及太阴病(三阴病)的共同“欲解时”。
换句话说,三阴病都与丑时相关(欲解时即相关时)。
我可以这样理解,丑时必需进入睡眠状态,这样才能让阴阳归于平衡,有益于三阴病的康复。
另外,重叠最多的“欲解时”还有寅时。
寅时为厥阴病、少阴病以及少阳病的“欲解时”。
寅属木,厥阴应肝,故寅时与厥阴相关。
且木主生发,故木与少阳相关。
寅时为阴中之阳,应于少阴,少阴的表面即是太阳,与寅时的阴中之阳有取类比象之意。
二、以失眠为例来说明六经病的“欲解时”。
一则,失眠与少阴和厥阴二经关系密切。
一方面,少阴和厥阴二经所主之时(即“欲解时”)为子丑寅卯四个时辰,这四个时辰都是我们在睡觉的时间;另一方面,少阴为火,为枢;厥阴为木,为合。
少阴能枢,则厥阴能合,可以说此二经为阴阳转化的重要环节,是阴阳相交顺接的关键。
若在少阴和厥阴二经的“欲解时”期间阳气来复太过或不及,少阴、厥阴不能按时所主,出现阴阳不和,则常表现为入睡后易早醒、醒后不易入睡的睡眠障碍。
由此说,早醒型失眠多可从少阴、厥阴“欲解时”来分析。
因为早醒型失眠的发病时间,正好在少阴和厥阴二经所主之时。
二则,早醒型失眠的治疗思路临床所见,中老年失眠往往属于凌晨早醒型,即无论患者于晚间何时入睡,其均会在凌晨2-4时醒来,并再难入睡。
?六经病欲解时内涵与临床价值?单志华
六经病欲解时内涵与临床价值单志华六经病欲解时内涵与临床价值导语这个题目在我早年拜师学习时曾以“提问答疑”的方式请教过刘渡舟老师,刘老的解释是:“(太阳病)巳至未时指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前的一段时间,这是一天中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黄帝内经》称之为'阳中之太阳’,'太阳乘王’之时。
在人体由于受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的影响,所以太阳经的阳气此时也最旺盛,从而为正复邪退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故太阳病欲愈,在此时间内的可能性最大。
六经病证各有相应的欲解时,但其临床实际价值和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为伤寒大家,刘老虚怀若谷,经常是我请教问题时,老师总是说:“我们一块儿讨论,教学相长。
”引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曾尝试着撰写《伤寒论体系研究》时,这个不可回避的“欲解时”问题颇觉困扰,感觉其难度不亚于探究运气学说中的“十干化五运”问题。
张仲景的六经病欲解时,为何每一经必占三个时辰?而且三个时辰的六经配属显然不平均,三阳经占九个时辰,三阴经却只占五个时辰,其中必有缘由。
后来在我详细推导十天干化生五运的过程中,因必然涉及太阳周年视运动,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某一天竟触类旁通地发现“每一经必占三个时辰”的所以然!从而证明了张仲景创立的六经病欲解时具有和运气学说一样的天文背景。
这让我惊喜不已!“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于是顺藤摸瓜,有了这篇文字。
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提出的,它是从日周期昼夜阴阳消长上预测疾病的变化趋向。
仲景六经名篇每篇一条,并由此涉及特定时间概念与日数的条文多达99条(太阳篇43条、阳明篇18条、少阳篇4条、太阴篇2条、少阴篇15条、厥阴篇15条、霍乱篇1条、阴阳易篇1条),从而确立了《伤寒论》时间治疗学格局,在《伤寒论》全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必须加以重视。
然实事求是地讲,历代学者对《伤寒论》以“六经病提纲证”为首的辨证论治研究颇多,而对以“六经病欲解时”为中心的时间辨证研究甚少,甚至斥其为“玄虚”“约略之词”,置而不论。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作者:刘枫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8期摘要:"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的大纲,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每经病都有"欲解时",说明六经病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和人体六经经气各自的旺盛之时。
在六经病的过程中,经气旺盛时最容易借助天时而驱邪于外,故病最可能愈于此,它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正确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对于正确解读《伤寒论》,明确诊断、指导用药、判断疾病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1《黄帝内经》关于六经的命名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撰用以上经典,素问、九卷即《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马莳注:"广明者,心也,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广明。
"广明就是向太阳处,就是太阳在上的位置。
"外者为阳。
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太阴在内;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三阴在下,其次序正是六经病中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这个次序是按三阴阴气量的多少排列的,太阴阴气最盛为三阴,少阴次之为二阴,厥阴阴气最少为一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太阴与阳明连接为表里,少阳与厥阴连接为表里,而少阴与太阳上下呼应为表里。
六经病欲解时可以指导临床(一)
六经病欲解时可以指导临床(一)第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寅时主3至5点,肺经旺时,属太阴,而太阴肺的症状,不论是鼻鸣还是咳喘,在伤寒论中归属太阳管理。
卯时主5至7点,大肠经旺时,属阳明。
辰时7至9点,胃经旺时,属阳明。
少阳病的特点是半在里半在外也,在里的阳明旺则里气充足,胃气来复,供给津液以祛邪,在外的太阳旺则引邪出表。
从十二地支与五行的关系来看,寅卯属东方木,巳午属南方火,申酉属西方金,亥子属北方水,辰戌丑未属中央土。
辰属土,与寅卯会集一处则是地支三会局,东方三会寅卯辰,三会之后,辰土变化为木,有了木的属性。
木性升发,对于少阳而言,阳气郁遏则病,阳气升发即愈,故曰少阳欲解于寅卯辰。
伤寒论中的欲解时,充满了浓浓的阴阳五行味道,很难理解,故而被一些中医大家放弃,或泛泛而谈,或弃而不谈,胡希恕胡老就认为“这个每篇后头都有这么一句话,这个也是属于王叔和的,是照例的文字,这个是不是准确的没考验,但没有什么大意义”。
其实意义还是有的,如果患者正气足,欲解时就是欲解时,病情可能会在这段时间减轻乃至痊愈。
如果患者正气弱,欲解时就可能是欲剧时,病情会在这段时间发作乃至加重。
以失眠这种常见病为例,有些患者整夜不能入睡,只有每天上午能睡一会,服各种安眠药也效果不佳。
如果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从少阳论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远比用什么安神定志的经验方要好的多。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课前思考:1.本条为太阴病提纲证,但是,腹满,食不下,阳明病也有,吐,少阳病也有,自利,少阴病也有,腹痛,六经病基本上都有。
没有独特性、代表性证候,如何提纲挈领?2.有人说本条意在提示太阴病为“里虚寒证”,但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就是阳证。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就是表证。
279条“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就是实证,显然不是揭示里虚寒。
如果里虚寒不能提纲太阴,太阴提纲应该以何为主?3.《医宗金鉴》引吴人驹的观点:“'自利益甚’四字,当在'必胸下结硬’句之下,其说甚是。
解析六经病欲解时
解析六经病欲解时我们研究发现,“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却不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我们用“六经病欲解时”这把金钥匙揭开了《伤寒论》的诸多奥秘,为正确解读《伤寒论》铺平了道路。
“六经病欲解时”告诉我们,《伤寒论》理论根源于《内经》是不争的事实。
太阳、阳明、太阴、少阳四经分主一日或一年之四时,太阳位于夏三时,太阴位于冬三时。
以卯酉分,三阳主昼,三阴主夜。
以寅申上下半年分,厥阴、少阳、太阳主春夏阳仪系统,阳明、太阴、少阴主秋冬阴仪系统,彰显了《伤寒论》以阴阳为纲而六经为目。
1张仲景《伤寒论》以“时”为纲,六经为目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写出六经病欲解时,就是以“时”为纲,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时”。
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根据这些叙述可以绘制下图。
六经病欲解时图六经病欲解时是读《伤寒论》的大纲,这是张仲景自己亲笔写的。
不明此图,是读不懂《伤寒论》的,可是历代伤寒注家都不重视这副图,现在让我们来好好读读这份纲要的内容吧。
张仲景“欲解时”一语道破天机,即道出他写《伤寒论》一书所用“天人合一”之大法,“天人合一”大法全在五运六气之中耳。
张仲景强调的“时”,包括年、月、日、时在内。
如《伤寒论》第30条说“夜半阳气还”,《伤寒论·辨脉法》说: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2四时阴阳分从六经病欲解时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可以是一日十二时辰,也可以是一年十二个月,用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四经分主之,既代表一日之四时,又代表一年之四时,以四时阴阳为大纲。
《六经病欲解时图》临床应用通俗详解word精品文档5页
《六经病欲解时图》临床应用通俗详解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23:00 三焦经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 肝经3:00-5:00 肺经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 肠经15:00-17:00 膀胱经17:00-19:00 肾经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六经“欲解时”涵义及对诊断疾病的作用
六经“欲解时”涵义及对诊断疾病的作用六经病“欲解时”的涵义“欲解时”在教材中解释为疾病可能得解的时间,非病必愈之时。
但各大临床医家补充为在六经各自的欲解时内,疾病轻浅者可“得解”,若正邪交争剧烈者可表现为“加重”。
“欲解时”中以地支记法来作论述,而地支对时间的表达范围颇广,如地支中的寅在一日中为凌晨三点到五点,而在一年中为正月,还可表示十二年中的一年,各个医家对此地支描述的时间属于哪种情况观点不一,纵观各家之言,笔者趋于在急性病中以一日中十二时辰为宜,而在动辄数年的慢性病中以一年中的月或十二年中的一年来找寻它“欲解”的规律。
六经“欲解时”对诊断疾病的作用凡在各经欲解时发病,或加重,或减轻,多可定位在该经。
因为在欲解时发病者,说明该经当盛反虚,邪乘虚入;加重者,说明邪在该经,值气血旺盛之时,正与邪战,正邪交争则症状加重。
以上所述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例如《伤寒论》第61条云:“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为昼日已虚之阳,得天阳之助,欲外出与邪争而不能胜任,故烦躁不得眠。
可判断此为阳虚阴盛烦躁。
又如第145条云:“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为妇人“热入血室”,阴分热邪与夜行于阴的阳气交争剧烈,使心神出现谵语不安。
朱壶山在《伤寒论通注》中道:“以潮热论,竟有定时,以盗汗论,偏在寐后,热入血室,白昼清明,久病湿寒,不宜阴雨。
如谓无关时令,何以悉合阴阳?”在临床上确实也有些病症符合这些规律,王洪图教授在《内径临证发挥》中论述一病案可作说明。
刘某,男,60岁,2周来每至下午4~5时头晕欲倒,不能站立,舌红苔薄黄,脉实有力,大便干,数日一行。
因阳明燥金之气旺于申酉,治以清泻。
方用:炒山栀10g,炒枳实10g,生大黄3g(后下),2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即愈。
ref:张贝,赵鸣芳.浅谈《伤寒论》中六经欲解时[J].四川中医,2015,33(02):20-21.九里香。
六明中医答疑录十五六经病欲解时时辰之说
六明中医答疑录十五六经病欲解时时辰之说中医学将时间因素视为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每天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都受到时辰的影响。
在六经中,每个经脉都有一个对应的时辰,根据这个理论,我将针对其中十五六经病的发生和其时时辰之说进行解析。
太阳经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经络系统,主要负责人体的气血运行。
太阳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时辰有紧密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太阳经病多在凌晨3点至5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达到最强盛的时刻,对于太阳经来说,是一个阳气最旺盛、阳气最旺盛的时刻,如果此时太阳经有病变,病情将更为严重。
少阳经是继太阳经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经络系统,负责人体的营卫运行。
少阳经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样与时辰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少阳经病多在早上5点至7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进一步上升,阳气逐渐转化为阳明经所需的清气,如果此时少阳经有病变,将更加严重。
阳明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经络系统之一,其功能主要是将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和津液,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阳明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时辰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阳明经病多在上午7点至9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逐渐上升,阳明经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如果此时阳明经有病变,病情将更加恶化。
厥阴经是人体的重要经络系统之一,负责调节人体的情绪和情感。
厥阴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也与时辰密切相关。
厥阴经病多在上午9点至11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达到最高峰,这段时间内阳气与阴气的平衡状态最为稳定,如果此时厥阴经有病变,将更为严重。
少阴经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经络系统之一,主要负责人体的温度调节和代谢功能。
少阴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时辰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少阴经病多在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开始渐渐退退,阳气逐渐转化为阴气,如果此时少阴经有病变,病情将更加恶化。
太阴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经络系统之一,主要负责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排泄功能。
论“六经病欲解时”的涵义
论“六经病欲解时”的涵义三阴三阳六经是含有特定时空意义的再分阴阳概念,而六经病主要是三阴三阳伤于寒邪所致的病证。
六经三阴三阳各有气旺之主时,三阴三阳病证各藉其主气、随其旺时而解,亦天人感应之理。
(《伤寒论集注》)“解”字有消散(jiě)、发送(jiè)及缓弛(xiè)(易解卦,坎下震上)之意。
而欲解时为六经病欲缓解或消散的最佳时辰或有利时辰,即“六经各以三时为解”(《普济方》卷127,伤寒门),概言六经病欲解之愈时。
有学者认为,欲解(xiè)时与六病时(六病的时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病时病情减轻为病退,为欲解。
病时是指发病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具有病程的特异性。
自古对六经病各以三时为解,亦有不同理解。
其一,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即欲解时辰每病各占三个时辰(《普济方》卷127,伤寒门)。
其二,认为是某一时间段的范围内的起始时间,如少阳从寅至辰,少阳主时为日出之时,而一年之中四季的日出之时不同,从寅到辰以上的“天时”是少阳病欲解的起始时间。
其三,上为始也,太阳病欲解时为从巳时至未时之初始,余同此例。
其四,上为前也,《伤寒溯源集》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至申酉而阴已长成,收气虽至,正阳极之时。
如初秋之收气已至,而炎暑未除,热气犹盛。
此正太少两阳之所归,故胃虽六月之未土,而大肠又兼谓之阳明燥金也。
至戌而为阴盛剥阳之时,一日之气亦同。
故其气不能更旺于戌,故曰戌上。
其五,上为上半之意,即某时辰之上1/2。
此解释也出自《伤寒溯源集》,见“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释为:太阴者,阴气之纯全也。
…至亥而为十月之候,卦体属坤,阴气方纯。
至子而黄钟初动,阳气虽萌,正阴气盛极之时,故太阴之旺气钟于此,气旺则邪自解矣。
至丑而阳气已增,非阴气独旺之时。
因丑之上半,阴气尚盛,故曰至丑上。
由上可见,虽然对欲解时的理解分歧不大,但对六经病欲解之时辰的理解有很大不同,诸家各执一词,则不利于对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
六经病欲解时机理及临床意义
六经病欲解时机理及临床意义
童增华
【期刊名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7)2
【摘要】《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随着现代生物钟学说的兴起,引起了医界重视,目前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编著《伤寒论》讲义已将此内容选入教材之中,笔者就此问题谈一些肤浅看法。
一、“天人相应”学说对六经病欲解时之影响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息于天地之间,日月之下,与大自然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
【总页数】2页(P41-42)
【关键词】六经病欲解时;伤寒论
【作者】童增华
【作者单位】青海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19
【相关文献】
1.从干支角度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J], 曹姝; 李赛美
2."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 [J], 陈明祺;史锁芳
3.运用"六经病欲解时"和"升降相因"理论治疗咳嗽病临证探讨 [J], 朱黎红;潘俊杰
4.浅析根据六经病“欲解时”分时段服药 [J], 刘华平;李兆荣
5.从阴阳五行六气角度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J], 季卫强;姚耿圳;尚宝令;孙海娇;邹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2014-09-22 09:35:15 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六经病欲解时: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在于其创立了三阴三阳(后世也广泛称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十分重视对伤寒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正如恽铁樵所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在《伤寒论》六经病中,仲景除了列出每一经病的“提纲证”——即“××之为病,……”,此外便给出了每一经病的欲解时间。
因此,六经病的“欲解时”自然也成了古今《伤寒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历史上多数医家主要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规律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来进行论述,但笔者认为尚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阐而未发,发而未明,故拟从对三阴三阳时序性的认识出发谈谈对六经病“欲解时”的一些体会。
一. 三阴三阳的时序性1. 二阴二阳的时序阴阳的时序概念,首先来源于古人对天地阴阳变化的认识。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些论述均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天地自然保持同步,如是则二者相应而相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古人在论述天地阴阳变化时常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两仪者,阴阳也,四象者,太少阴阳也。
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
两仪之阴阳相贯,阴连阳处为少阳,阳连阴处为少阴。
如《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
”见图1。
同样的道理,一日之中,阴阳也是在消长中取得动态的平衡。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见图2。
古人为言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根据阴阳的多寡,将阴阳再分阴阳,即两仪生四象,成为“二阴二阳”。
如是,通过“二阴二阳”,就把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特点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图1一年四时太少阴阳变化示意图图2一日昼夜阴阳变化示意图 2 .三阴三阳的时序人与天地相应,故二阴二阳也能用于解释人体阴阳的动态变化。
但人之阴阳变化与天地阴阳变化却有所不同。
在古人看来,天地阴阳变化是亘古不变、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人之阴阳则在顺应天地变化同时还具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周期过程。
将生命过程进行概括,可以划分为生长、盛壮和衰老三个基本阶段,类比到生命中的每个日、月、年周期,人体阴阳也各有长、盛、消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周期性过程,此时如果用二阴二阳来解释三个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活动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于是,古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阴三阳”的概念,以完成对生命周期三个不同阶段的概括。
见图3。
所谓三阴三阳,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阳明、太阳。
图3 三阴三阳用于解释人体及万物的阴阳变化示意图阳明、厥阴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对于二者的由来,《内经》中有比较明确的论述,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问曰:阳明何谓也?歧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
”厥阴为“两阴交尽”,古今观点多较为一致,认为系阴尽阳生,由阴转阳。
但对于“两阳合明”,却存在较大争议,如张介宾说:“阳明者,言阳盛之极也(《类经·经络类》)。
”“两阳合明,阳之盛也(《类经·运气类》)。
”据此推之,阳明时序在四时中似宜应于夏,但实际上阳明主燥,当应于秋季。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阳明的生理病理混淆所致,生理上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主腐熟传化,此过程需燥化以下行;然在病理上,六腑以通为用,如果阳明之气不能承顺下行,则气聚有余而为火,故反表现为高热、大汗、大渴、脉大等阳热盛极的征象。
因此,两阳合明实际上与两阴交尽是对等的,合应是聚合、合拢的意思,不是指叠加,指的是阳气开始由太阳的开泄转为内敛,即转为阳杀、阳消。
所以,阳明代表着阳气由盛而衰,由开泄走表转为闭合入里。
另外,从“明”的造字来看,日月合明,“明”字从日月,为阴阳相合之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系辞下》)”,暗示着由阳入阴的过程。
如此,三阴三阳的时序,少阳在四时之中应于春,为阳之初生渐长;太阳应于夏,为阳之长盛开泄;阳明应于秋,为阳之闭合消杀;少阴亦应于秋,为阴之收获初长;太阴应于冬,为阴之闭拒封藏;厥阴则类少阳应于春,为阴之厥出化阳。
见图3。
同理,三阴三阳在一日中的时序也如图3所示。
二.解读六经病“欲解时”1. 每经病“欲解时”为何是三个时辰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每经病都给出了“欲解时”,遵其义反推,那六经也必都应有其各自的主时(经气旺之时)。
如此,六经病“欲解时”或六经“主时”配属十二时辰,则每经各应配属2个时辰。
但实际上仲景却将每经的“欲解时”定为3个时辰,这给古今学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以至于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传统上,人们多对此避而不谈,而是直接借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的论述,言日间为三阳经所主,以此来解释少阳为初阳主升,故病愈于平旦前后(寅至辰),太阳为三阳已隆,故愈于日中前后(巳至未),阳明病为阳消主降,故病愈于日西前后(申至戌)。
但上述说法却无法解释三阴病的“欲解时”为何重叠,六经的主时又到底如何。
其实,在明白三阴三阳的时序后,对仲景所谓的六经主时和(或)六经病的“欲解时”各为三个时辰也就不难理解了。
自然界阴阳和人体阴阳一样,均处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动态平衡中,阴阳虽然各自处在动态的消长平衡中,但自然界和人体个体阴阳的量,却保持着总量的相对恒定(甚至有人将其称为阴阳守恒定律)。
故厥阴之尽,必促少阳之升,阳明之降,必继少阴之收,所以少阳、厥阴共主从寅至辰时,而阳明、少阴共主从申至戌时。
如此,六经中因其主时有两次重叠,故将十二时辰分于四则每经各得三个时辰。
见图4。
同理,六经病证也可能借助于经气旺时而解于各自所主的时辰前后。
图4 三阴三阳与十二时辰配属关系示意图 2. 关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从上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仲景所谓六经病的“欲解时”,也就是六经经气各自的旺盛之时。
在六经病的过程中,如果人体正气恢复,此时最容易借助自身之力而驱邪于外,故病最可能愈于此时。
但仲景所言少阴病与厥阴病的“欲解时”又为何并非是本经经气旺盛之时呢?笔者认为,要明此理,则需从阴阳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言:“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日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人体抗邪能力虽然必须以阴阳为共同基础,但主要是通过阳气来发挥。
阳气日腾于天,达于外,为生机的敷布者,寿命的赋予者,故能居高临下,居外统内,从而使人能顺天气,在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中卫外御内,保持身体的健壮。
故凡阴阳相继,总以阳气为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
而在六经主时之中,独以从亥至丑间三个时辰(太阴主时)为阴极,因此笔者认为,三阴经主时虽分列于从申至辰上,但由于阴阳合主之时从于阳,故三阴又主要合主于此三时,这也符合古人所谓“天大地小”的说法。
同理,对于三阴病“欲解时”,也均应在此三个时辰左右,此时阴阳相交,所谓阴尽阳生,阳生阴长,而邪易却。
但仲景为何又言太阴病欲解于“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于“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于“从丑至卯上”呢?笔者以为,所以言此,盖主要在于示人以三阴病欲解的顺序和难易。
太阴为三阴之表而主开,阳生则水谷清气入而能化,身形能长,故先愈;后天之本旺则少阴之精血得充而藏,故次愈;精血藏而后能厥出化生阳气,故厥阴后愈。
三.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既然六经病的“欲解时”为六经的“主时”,那么当各经病证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机体最容易借助自然界和自身的阳气而驱邪外出,从而使病可能得以解于此时。
临床上,六经病证在其“欲解时”会欲解或由于正气奋起抗邪而显得病情反而加重(如阳明腑实之日晡潮热),但总体来说,都是病情发生规律性变化的时刻,对指导疾病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有助于由病情起伏的时间特点来判断病势的重心,或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还可能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
具体表现在:(1)辅助诊断。
如《伤寒论》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日暮是阳明主气之时,烦在日暮,就可以确定病位在胃。
“脉已解”说明邪气已去,“微烦”提示是由于病后脾胃虚弱,强令多食,食不消化的缘故。
故此时可减少饮食,使脾胃恢复正常,而烦自除。
(2)指导用药。
仲景《伤寒论》方后注中均载有药物的具体服用方法,除了常用的“日三服”和“再服”外,还有“日三夜二服”、“日三夜一服”和“日再夜一服”等特殊服用方法,多随其证情不同,择时服药。
如第351条“病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服用方法为“日三服”,但“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条)”,服法则改为“温分五服”,这种服药方法的变化,充分考虑了人体阴阳的规律变化,能充分调动体内积极的抗病因素以增强药力。
(3)预测疾病转归与预后。
如厥阴病篇第332条“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说明疾病如果治疗及时恰当,再得天阳之助,在经气旺盛之际,其病最有可能向愈。
但同时也暗示,如果病人不热反厥,即人体虽得天阳之助,在经气旺盛之际仍不能胜邪,则疾病可能有恶化之趋势,演变为《伤寒论》后文所论及的“除中”,预后则多为不良。
四.结语祖国医学很早就重视时间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等的影响,《素问·六节藏象论》更直言:“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