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统计表

合集下载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之宇文皓月创作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纵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含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推拿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尺度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尺度掌握欠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方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容易完全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统计表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统计表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统计表
说明:1.愈合的分级也有三级
①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②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③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2.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Ⅰ/乙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Ⅱ/乙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Ⅲ/乙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有的统计人员对此也概念模糊,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结合我院在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与同行们共同借鉴。

1、不属统计范围内手术切口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如鼻息肉摘除术、扁机体剥离术(挤切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宫颈息肉摘除术、大面积烧伤清创术、脸板腺囊肿刮除术、各类切开引流术等均不属统计范围。

对于这些手术切口,概念明确,相对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切口则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如某病例,病案首页记载手术名称是双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分类Ⅰ类。

仅从病案首页看切口分类是正确的,但查阅病案有记载:“术后第四天伤口愈合好、无红肿、无渗出,拔除引流管加压包扎。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1类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1类切口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一级切口愈合:
①切口缺损面积小于2.5cm2;
②切口边缘紧合、有弹性;
③切口未出现任何不良症状,如痒、分泌物、表皮萎缩;
④切口拨开后出现红润而健康的深层组织表面。

二级切口愈合:
①切口缺损面积小于5cm2;
②切口缘较松,无明显弹性;
③切口带有痒、轻微分泌物,但组织无明显萎缩、破损;
④切口拨开后,出现皮肤层重度红晕,但无明显发炎反应。

三级切口愈合:
①切口缺损面积大于5cm2;
②切口缘融合不良,有明显的张力和拉痛;
③切口处边缘部分炎性渗出物,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出现萎缩;
④切口拨开后呈现发炎的严重反应。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Ⅰ/乙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Ⅱ/乙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Ⅲ/乙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有的统计人员对此也概念模糊,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结合我院在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与同行们共同借鉴。

1、不属统计范围内手术切口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如鼻息肉摘除术、扁机体剥离术(挤切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宫颈息肉摘除术、大面积烧伤清创术、脸板腺囊肿刮除术、各类切开引流术等均不属统计范围。

对于这些手术切口,概念明确,相对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切口则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如某病例,病案首页记载手术名称是双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分类Ⅰ类。

仅从病案首页看切口分类是正确的,但查阅病案有记载:“术后第四天伤口愈合好、无红肿、无渗出,拔除引流管加压包扎。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_百度文库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_百度文库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为无菌切口,u类为可能污染切口,川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I”者以u”计,不能确定为u”者以加”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I ”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U ”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血”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U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I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切口分类和愈合分级

切口分类和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被分为一类切口、二类切口、三类切口。

愈合等级被分为甲级愈合、乙级愈合、丙级愈合
一、手术切口
1、一类切口:一类切口通常指的是没有污染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手术切口。

2、二类切口:二类切口为可能污染的切口手术,如开腹胆囊手术,此种手术前应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

3、三类切口:三类切口通常指的是污染创面较大的手术,常见于急诊创伤等。

二、愈合等级
1、甲级愈合:甲级愈合通常指的是伤口愈合较好,并且未出现感染、化脓等情况,愈合后皮肤组织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斑痕。

2、乙级愈合:乙级愈合通常指的是伤口出现炎症,可能表现为有脂肪液化的情况,但伤口并没有出现脓肿,此时伤口不容易愈合,应定期对切口进行换药,保持组织干燥。

3、丙级愈合:丙级愈合通常指的是伤口已形成脓肿,建议对切口进行清创处理,将局部的脓肿切开引流,并将坏死组织清除。

丙级切口愈合后可能还会形成明显的疤痕。

2020年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类切口

2020年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类切口

作者:败转头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时间:2020.12.13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1类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1类切口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类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类切口

类别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切口愈合等级

切口愈合等级

切口分类和愈合分级
切口分组
0类切口等级/愈合类别内涵
有手术,但体表无切口或腔镜手术切口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Ⅰ/乙
Ⅰ/丙
Ⅰ/其他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无菌切口/切口化脓无菌切口/出院时切口愈合情况不确定
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Ⅱ/乙
Ⅱ/丙
Ⅱ/其他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沾染切口/切口化脓沾染切口/出院时切口愈合情况不确定
Ⅲ类切口Ⅲ/甲
Ⅲ/乙
Ⅲ/丙
Ⅲ/其他感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感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感染切口/切口化脓感染切口/出院时切口愈合情况不确定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之答禄夫天创作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纵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含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推拿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尺度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尺度掌握欠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方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容易完全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之欧阳地创编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之欧阳地创编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之欧阳化创编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之欧阳化创编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统计表
说明:1.愈合的分级也有三级
①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②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③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2.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