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6单元 课题3 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6单元 课题3 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第二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3)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

(4)学会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

(2)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和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知识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21~122页,完成下列填空: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一氧化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__二氧化碳__(2CO +O 2=====点燃2CO 2),火焰呈__蓝色__,煤炉里上层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后再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一氧化碳前必须__检验其纯度__。

(2)毒性: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__血红蛋白__结合,导致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__缺氧__,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冬天使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保持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3)还原性:一氧化碳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__金属单质__和__二氧化碳__。

3.一氧化碳的用途(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矿石来炼铁。

4.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合作探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不同?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性质也就有很大差异。

一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4.解决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教法:采用启发、实验、对比、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学法:观察、实验、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

教具: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1、同学们,平常在煤炉里煤层上方是否常看到蓝色火焰呢?这是为什么呢?2、同学们是否听说过煤气中毒呢?煤气是什么气体呢?它为什么可以使中毒呢?师: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让同学们回答,就不一定能说清楚了。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弄清这些问题呢?那么,这就需要认真学习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板书:第二节一氧化碳师:我们已经知道:碳充分燃烧生成CO,不充分燃烧可以生成CO,CO和CO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比较一下CO和CO组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板书]: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CO相比较)复习提问:CO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的物理性质板书:物质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g/L)(标况)水溶性(通常)CO无气无1.250难溶CO元气无可溶师:可见CO、CO分子不同,物理性质也有些细微的差别,那么CO它的化学性质又有些什么呢?二、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教师活动:用一根尖嘴导管导出CO,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CO气体,并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讲座教案(精选5篇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讲座教案(精选5篇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讲座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1. 一氧化碳的性质与危害2. 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3. 一氧化碳中毒的现场急救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危害,提高安全意识。

2. 使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增强防范能力。

3. 教会学生一氧化碳中毒的现场急救方法,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预防措施及现场急救方法。

难点: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分析,现场急救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氧化碳气体演示装置,PPT课件,急救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起实际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引发学生对一氧化碳中毒的关注。

2. 知识讲解:(1)一氧化碳的性质与危害(2)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3)一氧化碳中毒的现场急救方法3. 例题讲解: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案例,让学生了解中毒原因及预防措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场景,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5.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一氧化碳中毒现场急救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一氧化碳的性质与危害2. 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3. 一氧化碳中毒的现场急救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能列举至少三种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情景模拟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教学案: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教学设计

教学案: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教学设计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一氧化碳的安全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节能减排的好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氧化碳的相关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制备方法、用途及危害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教材内容,总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这些性质。
3.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从而养成节能减排的良好习惯。
2.列举三种以上的一氧化碳用途,并简要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潜在危害。
3.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要求:实验步骤详细,实验现象明显,并说明实验原理。
4.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并从生活中举例说明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5.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在冶炼金属中的应用的小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晰。
4.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等性质可能存在模糊认识,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进行引导和纠正。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有害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家庭中毒气体。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对于我们及时发现和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初三化学中,一氧化碳是重点探究的对象之一,本文将分享初三化学实验中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实验目的1.探究一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度。

2.检测一氧化碳的燃烧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有毒性质。

二、实验原理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根据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一氧化碳和空气在容器内留下的高度差,求得一氧化碳的密度。

同时,一氧化碳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我们可以通过将一氧化碳通入水中,观察水的溶解度变化来了解其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它在空气中易于燃烧,可以作为还原剂,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1)确定实验器材:气泵、量筒、烧瓶、加热器、餐刀等。

(2)确定实验物质:一氧化碳、空气、水。

(3)将一氧化碳加热至沸腾状态(70℃左右),放置10分钟,排出其中所残的空气。

2.实验操作(1)将加热器上方的瓶盖取下,将一氧化碳注入到量筒中。

(2)将量筒上方的气泵接口与瓶盖的孔相连。

(3)打开气泵,将一氧化碳通入到烧瓶内。

(4)将烧瓶充满水,并将餐刀压缩在烧瓶口的下方。

(5)将烧瓶加热,观察水面上是否有气泡产生。

(6)关闭气泵,等待一段时间,对烧瓶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燃烧实验。

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一氧化碳泄漏造成伤害。

(2)离开实验室后,要及时清洗所有器材,以避免一氧化碳残留。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轻,溶解度较小。

2.烧瓶中的一氧化碳可以通过燃烧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

3.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长时间吸入会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以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2)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和预防措施。

2、难点(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一氧化碳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和气味。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和产物。

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强调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2)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CO + CuO = Cu + CO₂。

(3)毒性结合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

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从而导致人体缺氧。

强调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通风良好、使用合格的燃气设备等。

3、一氧化碳的用途介绍一氧化碳在工业上的用途,如用于炼铁等。

(三)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预防中毒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简答题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且有毒的气体。

它是由一份碳原子和一份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虽然它在一些情况下是有用的,例如在工业上用作还原剂和燃料,但在室内和封闭空间中的高浓度下,它对人体和动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本文将展示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并为教师提供一个教案,以便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

1.物理性质:-颜色:无色。

-气味:无臭。

-密度:比空气轻。

-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熔点为-205.02℃,沸点为-191.5℃。

2.化学性质:-可燃性:一氧化碳是易燃气体,它可以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不稳定性:一氧化碳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可以迅速分解,生成碳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1.吸入一氧化碳会影响血液和呼吸系统:-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结合能力高于氧气,当我们呼吸大量一氧化碳时,它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无法有效地携带氧气到细胞。

-缺氧:一氧化碳的结合使氧气在血液中的含量降低,导致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轻度缺氧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严重缺氧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2.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能引发健康问题:-神经系统影响: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导致神经系统问题,如头痛、记忆力减退、精神状态不稳定等。

-心脏影响: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脏疾病。

教案:主题: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一氧化碳?”-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一氧化碳的定义,并问学生他们对一氧化碳的外观和性质有何了解。

2.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15分钟):-介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和不稳定性。

3.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20分钟):-介绍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导致血红蛋白无法携带足够的氧气到细胞。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比照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才能和思维才能;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进步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的: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展微观分析,提醒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比照、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

内容严密联络实际。

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消费联络严密,有利于进步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进步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才能。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才能程度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合适,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

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

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学习目标】【学习引导】回忆碳燃烧的学问,它除了产生二氧化碳还能产生一氧化碳。

一、相差悬殊的两兄弟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碳、氧两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然而性质却差别很大,称它们为“相差悬殊的两兄弟”,那么:1.差别到底多大?把它俩放在一起,一比就知道了。

(见下表)2.我们还要弄清为什么它俩会有这样大的差别?性质差别的原因:比较CO和CO2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中只有一个氧原子,碳元素+2价;CO2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碳+4价,正是分子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它们性质有这样大的差别。

下面看一看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俩兄弟的差别。

1.请你分别用三种方法区别出CO、CO2。

2.在CO中混有少量CO2,如何除去?在CO2中混有少量CO,如何除去?3.设计一个化学魔术,把CO变成CO2,再把CO2变回CO。

4.以下生活现象怎样解释?(1)烧煤炉时,煤层上方经常出现蓝色火苗,这是怎么回事?(2)用煤炉烧水,开水溢到红热的炭块上,“呼”的一声火苗冒冲一下,这是怎么回事?提示:1.区别CO,CO2三法①燃着的木条;②通入石灰水;③石蕊溶液。

2.通过石灰水除去CO2。

通过热CuO除CO。

3.CO变CO2:2CO+O22CO2CO2变CO:CO2+C2CO4.蓝色火焰是CO燃烧,CO来源于:C+O2CO2,煤炉里下层的煤燃烧生成CO2CO2+C2CO,向上通过红热的煤层就产生CO,CO燃烧产生蓝色火苗。

水和红热的碳,生成了易燃气体H2、CO。

二、大自然真奇妙:表3 H2、C、CO性质对比有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物质,如H2,C,CO,可它们的化学性质竟是那么相似。

二、无形潜踪的杀手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一氧化碳总量约3亿吨~4亿吨,的确是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浓度在0.005%以下,对人不形成危害。

当浓度达0.02%时2h左右就使人头痛恶心。

0.08%时,2h能使人昏迷,浓度达1%,10min就会使人死亡。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一氧化碳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毒性教学难点:(1)CO与CO2的性质比较;CO与C的化学性质比较(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教学过程:(本节教学共分为四阶段:课题引入、知识讲解、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题引入:[引入](电脑展示燃烧的煤炉)煤炭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CO、CO2,CO分子比CO2分子少一个O原子。

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会给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结合新闻报道,引出令人谈之色变的煤气中毒的罪魁祸首的庐山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揭开CO的神秘面纱,研究CO的性质。

出示教学目标:知识讲解:一、CO的物理性质[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总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学习CO 也不例外。

(展示一瓶CO 气体)请阅读课本P121第五段,归纳CO 的物理性质,提示: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归纳]CO 的物理性质,与CO 2对比(用电脑逐步显示下表)[小结]CO 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从物理性质看出,CO 与CO 2有着很大不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致呢? 我们来看看CO 的表现吧。

二、CO 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 [实验探究1]电脑演示实验[提示]观察要点:(1)火焰的颜色;(2)烧杯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的]1、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3、能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德育目标]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课堂讨论法
[实验准备] 试管、集气瓶、烧杯、蜡烛、可口可乐、干花、石灰水、火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2)还原性(3)毒性 3:一氧化碳的用途: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检测方法。

2.难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空气成分,进而引出一氧化碳。

2.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颜色、气味、密度等。

b.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3.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可燃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

b.还原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c.毒性:讲解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让学生了解其危害。

4.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a.演示实验:使用检气瓶检测一氧化碳。

b.介绍其他检测方法:如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5.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a.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爆炸等。

b.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燃气等。

6.实验操作a.学生分组进行一氧化碳的检测实验。

b.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

b.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8.作业布置a.复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b.完成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预防措施方面,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的预防方法。

4.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学生对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一氧化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安全意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教学案: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说课稿

教学案: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说课稿
3.视频展示:播放关于一氧化碳性质与用途的短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一氧化碳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密度等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实验,讲解一氧化碳的氧化还原性、毒性等化学性质,并与其他碳的氧化物进行对比。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用于进行一氧化碳的制备、性质验证等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一氧化碳的结构、反应原理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碳的基本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一氧化碳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将其与二氧化碳混淆。
2.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其毒性的原因。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一氧化碳的毒性防护意识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教学案:人教、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该课题位于化学课程中的“碳及其化合物”部分,是学生在学习碳的基本性质后,对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的学习。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学生对碳的基本认识,又为一氧化碳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理解。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初中物理一氧化碳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一氧化碳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一氧化碳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定义、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 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它对人体的危害;3. 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危害;3.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教学难点:1. 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危害。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2.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3. 安全防护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体?常见的气体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无固定体积的物质,常见的气体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一氧化碳的定义: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式为CO。

2. 讲解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一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分子结构为线性。

3. 介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略低,难溶于水。

4. 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化物。

5. 阐述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组织缺氧,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一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将一氧化碳通入氧气中,观察气体的变化。

2. 演示一氧化碳与铁的反应:将一氧化碳通入铁片中,观察铁片的变化。

3. 演示一氧化碳中毒的实验:将小白鼠置于一氧化碳环境中,观察其症状。

四、预防一氧化碳中毒(10分钟)1. 讲解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燃气泄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注意燃气安全,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在一氧化碳环境中长时间停留。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危害。

最新-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化学科《一氧化碳的性质》教

最新-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化学科《一氧化碳的性质》教
投影:氢气和碳分别与氧化铜反应的装置图
●思考,分析,讨论
●分析,并回答
生:用碳还的氧化铜的装置不行,氢气与氧化铜的可以,因为都是气体与固体反应,且反应都要加热---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师:说的很不错,根据这位同学的设计思路,采用这样的装置,如果现在就用这套装置来做实验,行不行?为什么?讨论一下!
一氧化碳的性质
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学苟学建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氧化碳的可燃ຫໍສະໝຸດ 和还原性,并了解它的用途。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装置的评价、选择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实验,下面的同学观察一下CO能不能燃烧,如果能燃烧,它有哪些明显的现象(抽学生)
●思考
●回答,不能变浑浊
生: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观察
●通过观看操作,提高对实验的理解能力
问:看到什么现象?
(振荡)现象?说明CO燃烧生成了什么?(抽学生写出该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1、与氧气反应----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学引入
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首先听一则报道。(播放报道)请同学思考一下,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单元课题3 CO的性质
【板书】$6.3 CO的性质
●学生思考并回答
煤气中毒
●由报道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习惯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第五节一氧化碳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并了解它的用途。

2.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装置的评价、选择和设计能力。

3.比较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4.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意识。

实验准备(1)集满一氧化碳的集气瓶(瓶口用涂凡士林的毛玻璃片盖严),(2)两支分别盛满CO和CO2的试管(用橡皮塞塞住),(3)盛有水的水槽,(4)石蕊试液,(5)经过改进的CO还原CuO的装置。

教学过程【引言】碳元素有+2和+4价,所以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今天开始学习有关一氧化碳的知识。

【板书】一氧化碳师:我们先学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师: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例,煤气中毒实际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它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否溶于水?生:没有颜色,但有气味,不清楚是否溶于水。

【展示】盛满一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

(观察气体的颜色和状态。

)生:一氧化碳是无色气体。

【演示】操作:(1)把两支分别盛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用投影仪演示,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2)用拇指按住盛一氧化碳的试管口,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松开手指让一位学生闻气体气味(提示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闻气味),(3)按(2)同样操作从水槽中取出另一试管,滴入2滴到3滴石蕊试液。

【讲述】把两支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

如果气体能溶于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管内,引起液面上升。

如果气体不溶于水,液面不会有变化。

你们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生甲: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无气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生乙:二氧化碳溶于水后,跟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师:由此说明,平时闻到的煤气味并不是一氧化碳的气味。

下面请大家填写下表。

【板书】(气体的密度跟空气的比较可以通过比较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得到。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和预防中毒的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4.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存在。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一氧化碳吗?它有什么危害?二、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

2.分组讨论: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讨论实验结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四、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1.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危害。

2.讨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使用合格燃气设备等。

3.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方法:迅速撤离现场、通风、吸氧等。

六、课堂小结2.强调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七、课后作业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列举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长,导致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各环节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瓶气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看不见,也闻不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毒性
教学难点:
(1)CO与CO
2
的性质比较;CO与C的化学性质比较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为四阶段:课题引入、知识讲解、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题引入:
[引入](电脑展示燃烧的煤炉)煤炭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
——CO、CO
2,CO分子比CO
2
分子少一个O原子。

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会给
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结合新闻报道,引出令人谈之色变的煤
气中毒的罪魁祸首的庐山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揭开CO的神秘面
纱,研究CO的性质。

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讲解:
一、CO的物理性质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总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学习CO 也不例外。

(展示一瓶CO 气体)
请阅读课本P121第五段,归纳CO 的物理性质,提示: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归纳]CO 的物理性质,与CO 2对比(用电脑逐步显示下表)
[小结]CO 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从物理性质看出,CO 与CO 2有着很大不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致呢? 我们来看看CO 的表现吧。

二、CO 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实验探究1]电脑演示实验
[提示]观察要点:(1)火焰的颜色;(2)烧杯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CO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2
22CO O CO 点燃
+ [提问]CO 具有可燃性,若不纯时点燃会有什么后果?点燃前一定要注意什么?(回答:会爆炸,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 [讨论]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什么气体在燃烧? [分析]上层22
22CO O CO 点燃
+中层CO CO C 22
高温
+ 下层:
22CO O C 点燃
+
[小结] 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CO 在燃烧。

[思考]前面我们学过木炭可以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使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成铜,一氧化碳是否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呢?
2、CO 的毒性
[过渡]我们常常听到煤气中毒、煤气爆炸等等事故发生,所谓煤气就是CO 的俗称。

煤气爆炸是因为CO 具有可燃性,那么煤气中毒又是怎么回事呢?多发生在
什么情况下呢?
[课件展示]介绍一氧化碳的毒性。

[分析]CO 吸入肺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血红蛋白失去输氧功能),人体缺氧而亡。

[提问]如何防止CO 中毒?
[讨论、归纳]使用CO 时应注意通风、排气。

在液化石油气中添加有特殊气味的物质,作为人们判断煤气泻漏的信号,避免事故发生。

3、还原性
[实验探究2]电脑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归纳:
步骤(与H 2还原CuO 相似):先通CO 后加热,先灭灯后停CO 。

记忆:CO 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

化学方程式: 2CO Cu CO CuO +∆
+
[小结]CO 能夺取CuO 中的氧元素,生成CO 2(电脑动画:CO 还原CuO 的微观运动过程)所以说,CO 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讨论](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先通CO 后加热,先灭灯后停CO ,这是为什么? 先通CO ,防止加热时混合气体发生爆炸;后撤CO ,防止Cu 在高温下与空气 中的O 2反应变回CuO 。

(2)想一想,CO 还原CuO 的实验装置与H 2还原CuO 的装置相比,有何处重大不同?
CO 有毒,需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用酒精灯点燃多余的CO ,以避免CO 污染空气。

(3)CO 有毒,在尾气处理时还可用什么方法? ①可用气球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

②还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实验结束后,再用火点燃。

[讨论]你能不能将CO 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稍作改进,一方面能避免CO 对环境
co
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能源。

[引申]CO 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中有重要用途。

高炉炼铁中,利用CO 在高温下将铁矿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

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2323CO Fe CO O Fe ++高温
三、CO 对空气的污染
[过渡]空气中的三大气体污染物是什么?(SO 2、CO 和NO 2) [录音]介绍CO 对空气的污染原因及防治方法。

[讲述]CO 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我们每位同学都应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归纳小结]
[过渡]学过CO 的性质,我们发现,它与许多物质的性质非常相似。

下面我们就CO 与CO 2的性质,CO 、C 和H 2的化学性质一一作比较。

[投影]师生共同填写下列表格:(电脑一一显示)
(一) CO 与CO 2的性质比较:
co
澄清的石灰水
C
性、还原性。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它既可能危害人类,又能造福于人类。

[课堂练习]
(用电脑显示)共分为三种难度:A组为知识掌握级,B组为能力提高级,C组为延升拓展级,可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难度。

A组题: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CO的性质的是()
A.无色气体 B.可以燃烧 C.难溶于水 D.有气味2、下列气体中,能作还原剂的化合物是()
A.H
2 B.CO C.O
2
D.CO
2
3、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B.是排放量很大的空气污染物C.能降低血红蛋白的制氧能力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4、下列各种气体中,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CO
2 B.CO C.O
2
D.H
2
B组题:
1、鉴别CO和H
2
,可采用的方法是()
A.观察颜色 B.闻气味
C.分别点燃,检验它的生成物 D.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2、木炭、H
2
、CO分别与CuO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都有红色铜生成 B.都属于置换反应C.都需要加热 D.都能使CuO还原
3、质量相等的CO和CO
2
中,碳元素的质量比是()A.11∶7 B.1∶1 C.11∶14 D.1∶2
答案:D-B-D-A-C-B-A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119习题1、6
C组题:
2.将含有N
2、H
2
、CO、CO
2
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O、
浓H
2SO
4
,则冷却后剩下的气体是()
A.N
2 B.N
2
和CO
2
C.CO
2
和CO D.N
2
和H
2
3.分别用等质量的H
2
、C和CO来还原足量的CuO粉末,充分反应后,得到的铜粉的质量比为()
A.1∶1∶1 B.1∶3∶14 C.1∶1/3∶1/14 D.14∶3∶1 答案:B-C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容量较大,可针对学生接受程度不同,有选择性地教学。

也可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节上新课,第二节进行小节、练习;因为CO有剧毒,不宜在课堂演示,有关实验全部制成录象或动画在课件中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