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参考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根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物质的溶解性
§6-3物质的溶解性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三组探究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与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为基础,交流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在学习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知道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固体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4.学习描绘固体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5.稍微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有关情况。
6.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述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探究—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们合作学习、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和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4.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学习描绘和使用固体溶解度曲线。
5.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三、难点:1.正确理解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描绘和使用固体溶解度曲线。
4.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物质)投影仪、电脑、(分组实验用品)食盐、蔗糖、消石灰、水、汽油、食用油、硝酸钾、饱和蔗糖水溶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水槽、玻璃片、玻璃棒、硫酸亚铁晶体、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重铬酸钾晶体、温度计、移液管、铁架台、(知识)有关有机溶剂的知识、干洗原理、血渍清洗知识、油笔芯清洗知识学生准备:小实验与社会实践1.小实验取一份食用油,试验其在水、汽油中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结晶)
C R Y S TA L
溶 解 度
190 180
在80℃时,将110g硝酸钾加入到100g水中,
/
克
116709
160
150
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 140
的 不饱和 溶液。欲使其刚好形成饱和溶液, 130
的水份 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100
90
方案设计
设计实验方案,从氯化钠和硝酸钾(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钠
将混合物溶解于水
蒸发结晶
过滤
小 结
降温结晶
过滤
设计实验方案
20℃ 80℃ NaCl 36 g 38.4g KNO3 31.6g 169g
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 分离出NaCl
80℃ 100g 水 10 g KNO3 38.4 g NaCl 降温
失 败 20℃ 100g 水 10 g KNO3 36 g NaCl 析出 2.4 g NaCl 晶体
硝酸钾
59g
降温到60℃ 若再降温到10℃,会怎样?
80
70 60
89g
50
会析出89g硝酸钾晶体
40
30
2210g
10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在90℃时,将36g氯化钠加入到100g水中,
溶 解 度
190 180
/
克
170 160
150
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 140
的 不饱和 溶液。欲使其刚好形成饱和溶液 130
,可采用的方法有:
120
110
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份 加入3g氯化钠
100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PPT课件(初中科学)14张)
巩固练习
对“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含义,下列解释
正确的是( D )
A.在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1:5 ╳ 为1:4
B.100克水中含有20克氯化钠
╳ 应为80克水中含有20克氯化钠。
C.在该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6 ╳
D.50克该溶液中含有10克氯化钠
√
为1:5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解: p%= m质 0%
40克+100克
=28.57%
以上计算正确吗?如果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分析错因: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即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31.6克硝酸钾,所以40克硝酸钾投入水中不能得到140克溶液。
含溶质24g,求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
p%=
m质 m液
×100% = 24g
×100% = 20%
100ml×1.2g/cm3
类型二:计算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m质=m液×p% 计算2
m剂=m液-m质 =m液-m液×p% =m液-(1-p%)
在农业生产时,有时要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如果要 配置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m质+m剂
=
10克 10克+90克
×100%
=10%
答: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
思考2 10克氯化钠溶于90克水中,求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将上述溶液倒出一半到另一烧杯中,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九年级化学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 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
工业制氯气通常采用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得到的氯气越多,为什么工业上只用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交流讨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是否都容易溶解呢?联想与启示:P166小结:一、溶解性1。
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探究:P166实验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结论: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P167实验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P167实验3填表:结论:(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讨论: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3中在室温下将3g硝酸钾加到5ml水中,硝酸钾没有全部溶解,说明了什么呢?(不能无限制的溶解,也就是不能无限制地提高溶液的浓度)那么,你能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什么不用50%的食盐水呢?交流讨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以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探究:P167小结:①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多.②大多数固体,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溶剂的量增多,溶解量增多。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3.2.(4)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物质溶解性与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
课堂中通过探究方法,以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归纳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同时在学习中,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渗透。
同时,这节课为后面学习溶液状态和溶解度形成定量分析铺地,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为溶解度的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关键。
二.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以明确的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掌握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1.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课时教案年级利用老师提供的身边常见的物质
温度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如下表温度/℃020*********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是KNO3。
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是NaCl。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升高温度。
(三)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么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它们的变化情况呢
(1)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等。
(2)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等。
【例题4】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
问题:
(1)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
(或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的方法。
(2)若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冷却热
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小结】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2.能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3.会进行粗盐提纯。
【学习重点】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溶解所需的仪器。
2.过滤所需的仪器。
3.蒸发所需的仪器。
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1),如NO3;(2),如NaCl;(3),如Ca(OH)2。
【新知导学】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活动探究实验1实验2操作步骤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NaCl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在一只盛有30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NO3,制成NO3浓溶液。
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实验现象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活动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1)可溶性固体与不可溶性固体混合。
如:将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锰提纯出来,用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用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中提纯氯化钠,用方法。
反思:你能说出上述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需仪器吗?活用所学:现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盐,如何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拓展:1.制取精盐过程中将其中可溶性的杂质除去的方法是: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能够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介绍物质的溶解性- 实践活动:观察和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和图片引入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物质的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讲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例如溶解是指固体或液体在液体中完全混合成一种新的液体。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和区别。
第三步:实践活动选择几种常见的物质,例如盐、糖、沙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表现,并比较它们的溶解性。
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让他们自己总结出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
第四步: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例如将盐、糖和沙子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推理。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规律和原因。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实验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情况,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验证其他物质的溶解性。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参考资源- 《小学科学活动教程》- 学校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科学教案)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
实验方案
(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N克。即溶解度为M-N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即溶解度为M-P克。
(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引入】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
【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
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4)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5)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6)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7)了解结晶现象及常用的结晶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在给制和识别溶解度曲线中培养能力。
(3)在认识到溶液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平淡的溶液中得到丰富多彩的道理,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观念,认识到事物“量”的重要性及定量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3)用辨证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3.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结晶方法的应用。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联系生活经验,填空: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不易”)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容易”)溶解性的定义:阅读书P166第二节,填空: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性质。
(填“物理”“化学”)【活动探究】活动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⑴分组做P166的活动与探究,后填空:实验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⑵应用: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八上科学 1.5《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
板书设计 一定的温度 100 克溶剂 饱和状态 溶质质量
意义
定义 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性等级
受温度 的影响
易溶物质 可溶物质 微溶物质 难溶物质
的溶液是
溶液。不饱和
温度/℃
曲线上的交点A表示什么意思? A
在24℃时,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相同
硝酸钾 氯化钠
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1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克”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A. 10 ℃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3克氯化铵 B. 10 ℃时,100克溶液中最多能溶解33克氯化铵 C. 氯化铵在水中达到饱和时可溶解33克 D. 10 ℃时,100克水中可溶解33克氯化铵
温度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不能溶解而逸出。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1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像硝酸
钾、蔗糖、硝酸铵等。
2 还有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像氢氧化钙
、气体等。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以用列表法,也可以用坐标法表示。
右图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根据下表的相关数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如何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100
溶解度(克) 0.173 0.165 0.121 0.076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如烧开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 前会出现气泡,想一想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思考气体物 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氯酸钠
硝酸钾
新知讲解
物质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以结晶实验入手,了解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采取分离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复习---问题---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实验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2、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建立结晶的概念。
2、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学习重难点:
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结晶
1.晶体与结晶
(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
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
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