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8 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散文3【精读】都江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散文3【精读】都江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 能力。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文章首段在文章中 通常所起的作用,如照应标题,引起下文等。作者在第一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2.掌握词语
濡养:滋润抚养
突兀:①高耸,②突然发生,出乎意外,本文使用① 义。 遴选:①选拔(人才),②泛指挑选。 浚理:疏通治理。
人 教 版 语 文
圭臬:比喻标准或法度。
衮衮诸公:各位高官。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3.走近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小学毕业后 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著有理论专
人 教 版 语 文
数年来往咸京⑩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唱遍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简介】 《山亭柳》,词牌名。此调平韵始自晏殊, 仄韵始自杜安世。皆双调,七十九字。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注解】
①西秦:指战国时秦国属地,在陕西一带。
②赌:以财物比优劣、定胜负都可叫“赌”。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近些年来,在咸京道上风尘仆仆来往献艺,而今我已 生活落魄,只能吃到人家的残酒冷饭,令人黯然消魂。满 腹心事苦衷,不知向谁诉说。如果有知音赏识,我将不辞 唱遍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在酒筵席上高歌 一曲,我禁不住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遮住充满泪水 的眼睛。
教 版 语 文
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纲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记一记1.字音(1)颓壁残垣.( ) (2)惊悸.( ) (3)邈.远( ) (4)汩.汩清流( ) (5)庇.护( ) (6)一隅.( ) (7)衮.衮诸公( ) (8)圭臬.( ) (9)长锸.( ) (10)诘.问( ) (11)坍.缩( ) (12)澄⎩⎪⎨⎪⎧ 澄.澈 澄.沙 (13)劲⎩⎪⎨⎪⎧ 劲.厉 干劲.答案:(1)yuán (2)jì (3)miǎo (4)gǔ (5)bì(6)yú (7)gǔn (8)niè (9)chā (10)jié (11)tān(12)chéng dèng (13)jìng jìn2.字形(1)辽kuò( ) (2)寥kuò( )(3)rú( )养 (4)嗫rú( )(5)rú( )子牛 (6)废chí( )(7)chí( )骋 (8)xuàn( )耀(9)xuàn()晕(10)xuàn( )然泪下答案:(1)阔(2)廓(3)濡(4)嚅(5)孺(6)弛(7)驰(8)炫(9)眩(10)泫3.近义词辨析(1)浸润滋润【辨析】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滋润;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

滋润:含水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运用】①都江堰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节节延伸。

②附近的湖水着牧场的青草。

(2)焕然涣然【辨析】焕然:形容有光彩。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运用】①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一新了。

②他的一席话使我们之间的误会和疑虑冰释了。

答案:(1)①浸润②滋润(2)①焕然②涣然填一填1.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高中语文散文粒沙里见世界kissingthefire吻火《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

高中语文散文粒沙里见世界kissingthefire吻火《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
12/11/2021
1.结构图示
12/11/2021
2.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何特色? [点拨] 作者在选材方面显然是经过缜密思考的,既没有 着力描写徐志摩的外在形象,也没有醉心于诗人生活中的“重 大事件”,而是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面——“惊奇”的眼神和 “吻火”021
12/11/2021
可以肯定,徐志摩的意外死亡对作者的震撼也是很强烈的, 否则他不会撰文纪念。但作者在文章中却仿佛要做“冷血动物”, 并没有放任内心的情感自由流淌,只是以朴实无华的笔墨“不 动声色”地刻画了徐志摩的眼睛和动作,并以此来透视诗人的 个性风采和精神灵魂,实现了与诗人心灵的共鸣和深层次的沟 通,表现了一位精神知音对徐志摩的特殊情感。古语云:“情到 深处,每说不出。”本文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 果。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2/11/2021
【注】 ①林放:鲁国人,孔子弟子。②易:治,指治丧 礼仪隆重。③戚:哀伤。
【解读】 孔子为什么重视礼乐?因为孔子认为,为人处 事,言离不开诗,行离不开礼;言而有文,行而有礼,是人的 立身之本。孔子曾经比喻说,一个人如果集中了智慧、无欲、 勇敢、才艺四种优点,再“文之以礼乐”,即用礼乐润饰其言 行,做到言而有文,行而有礼,就可以称之为德才兼备,文质 彬彬的“成人”。由此可见礼乐的重要性。
12/11/2021
1.“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 侧面的考查。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 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 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 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 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12/11/202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都江堰 .pptx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都江堰 .pptx

来体现人物的独特,代替全体。如李冰手握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
表现出其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政治纲领。
3.本文使用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
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
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
-16-
都江堰
Y 单元风向标
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细读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妥善处理“小”与“大”的关系的。
提示:①作者把“大”的题旨“对民族精魂、民族精神”的赞美寄寓
在“小”的事物“都江堰”之上。②作者善于借助细微的动作或部分
-12-
都江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 单元风向标
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J佳作赏析 IAZUOSHANGXI
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点评:开篇第一句,起笔突兀峻急,评价热烈、精警、新锐,不只引 起人们迫切读完下文的渴念,其更大的巧妙在于有效地规范着作者 的思想沿着思维的河床流淌,不动声色而又举重若轻地确立了《都 江堰》一文整体的脉络。文章从长城入手,为引出都江堰做了铺垫。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作者发前 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作者 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 的基调。
1.注字音
加点字
惊悸.
邈.远
汩.汩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散文部分 8.3 第3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散文部分 8.3 第3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

略读2合欢树新提升·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扫兴.(xìnɡ)乒乓..(pīnɡpānɡ)够呛.(qiànɡ) 烟熏.(xūn)B.虔.诚(qián) 瘫痪..(tānhuàn)惊惶.(huánɡ) 侥.幸(jiǎo)C.拉扯.(chě) 侍.弄(shì)念叨.(dɑo) 晃.动(huǎnɡ)D.践.踏(jiàn) 稍.息(shào)哺.育(bǔ) 不屑.(xiè)【解析】“晃”应读huànɡ。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B.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摊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C.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饶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D.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照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解析】B项摊—瘫;C项饶—侥;D 项照—兆。

【答案】 A3.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_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__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_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A.休戚与共东山再起另眼相看白驹过隙B.休戚相关死灰复燃刮目相看行云流水C.休戚与共死灰复燃刮目相看白驹过隙D.休戚相关东山再起另眼相看行云流水【解析】“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诗歌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课件(散文部分)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诗歌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课件(散文部分)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诗歌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课件(散文部分)第3单元第1课时都江堰课时跟踪检测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惊悸./骐骥.邈.远/藐.视汩.汩/汨.罗江边B.濡.养/儒.生修缮./黄鳝.郾.城/偃.旗息鼓C.遴.选/嶙.峋浚.理/狻.猊长锸./无心插.柳D.澄.澈/澄.沙不坍./彤.云桎梏./无可奉告.解析:A项,jì,miǎo,gǔ/mì;B项,rú,shàn,yǎn;C项,lín,jùn/suān,chā;D项,chéng/dèng,tān/tóng,gù/gào。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眩耀灌溉濡养卑处一隅B.旱涝废驰修缮冰清玉洁C.邈远不坍浚理衮衮诸公D.韬略圭臬霭然众目睽睽解析:A项,“眩”应为“炫”;B项,“驰”应为“弛”;D项,“霭”应为“蔼”。

答案:C3.下列4个句子中,有两个用了比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②母亲永远想念我,如同我永远想念她一样。

③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④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解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不能只看有无所谓的“比喻词”。

构成比喻要满足以下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一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又有相似点。

②母亲“想念我”与“我”“想念她”本质是相同的,不是比喻。

其中的喻词“如同”表同类相比。

③中的喻词“好像”是表示想象。

②③均不是比喻。

答案:A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都江堰(节选)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课件+练习: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共4份打包)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课件+练习: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共4份打包)

(3)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 “濡养”“卑处一隅”“判然不同”等,给读者以新鲜 的感受。另外,如“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等体现了作 者对语言进行“个性化”处理的能力,富含哲理,给人 启发。
2.运用对比,态度鲜明。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 还有多处对比,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掬 可捧”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 20 世 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 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 典籍”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 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遴选·筛选 同:都有“挑选”的意思。 异:①“遴选”指选拔(人才),侧重精挑细选,多用于人 才方面。
②“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多用于物。 例句:2015 年 3 月 21 日至 22 日,上海市法官、检察官 ________首次实施,候选人员与最终选出人员的差额比例 为 1.2∶1。
③√ 理由: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此处运 用正确。 ④× 理由:冰清玉洁: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 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此处宜用“清 正廉洁”。 ⑤√ 理由:怦然心动:心怦怦地跳动。此处运用正确。
一、把握主旨 作者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表达了深刻的历史反思 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在中 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 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 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从而体现了 作者对传承这种精神的乐观及对膜拜这种情义的欣慰。
4.熟语积累运用
(1)词义解释。 ①冰清玉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目睽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涣然冰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顶礼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课件:2-3-1 都江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课件:2-3-1 都江堰

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 然一体的气度。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 碎片》 《千年一叹》 ,张中行《负暄琐话》 ,陈平原《学者的人间 情怀》 ,韩晗的《大国小城》等。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 “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 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成就: 著有系列散文集 《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 ,长篇记 忆文学《借我一生》 ,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 《戏剧审美心理 学》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等。 评价: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 不失其丰赡高深。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 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课前热身 一、字音识记 衮衮 诸公(ɡǔn) . 诘 问(jié ) . 怦 然心动(pēnɡ) .
韬 略(tāo) 铁戟 (jǐ) 强悍 (hà n) . . . 卑处一隅 (yú ) 修缮 (shà n) 庇 护(bì ) . . . 惊悸 (jì ) 残垣 (yuá n) 傩 戏(nuó ) . . .
第一课时
都江堰
[课标要求 ]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各部分的结构层次。 2.
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和哲理。 3.深入思考文中的重要语 句。
01课前自主学习
作者档案
简介:余秋雨,1946 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市。1966 年毕业于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著名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当代著名 艺术理论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院长。
四、近义辨析 1.浸润· 滋润 浸润:①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液体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 ②(液体)渐渐渗入。滋润:①饱含水分,不干枯;②增加水分, 不使干枯。 例句:①都江堰的水流不像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 润、节节延伸。 ②附近的湖水滋润着牧场的青草。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散文部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共43张)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件:散文部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共43张)

歌声 祝福
真的爱你(beyond)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 纵使啰嗦始终关注 沉醉于音阶她不赞赏 决心冲开心中挣扎
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 不懂珍惜太内疚 母亲的爱却永未退让 亲恩总可报答
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爱意宽大是无限
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 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没法解释怎可报尽亲恩 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听妈妈的话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 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 别人在玩游戏 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 我说我要一台 大大的飞机 但却得到一台 旧旧录音机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 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 长大后我开始明白 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 飞得比别人高 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 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
课文 研读
作者围绕合欢树,写 了哪些内容?
1.合欢树开花 2.合欢树的来历 3.合欢树与小孩之间的故事
课文 研读
细读7—12自然段, 想一想作者为何要用合欢 树作题目。
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丰厚, 情感更加深沉。
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儿子
树的成长经历:
含羞草—不发芽—长出叶子茂盛—移出花盆—长到房高、年年开花
他在2010年最后一天告 别人世,享年59岁。
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 升山透露,根据史铁生生 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 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 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1951-2010
史铁生经典语录:
1.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 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 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 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 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 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 在心里,就会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扫地 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 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 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共80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共80张PPT)
采用欲扬先抑。 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方法,这样写,是从一般游客心
理的角度出发,引发好奇,为后来的“发现”做铺 垫,而且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 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入胜。 引发震撼目的是引出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 忘了都江堰. 写水而不写水,而是写背后的人。 对比大海。与葛洲坝比,比出都江堰的朴素;与大海 比,比出水的勉力。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 延续:汉代水官 、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3)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文末说“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 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这一句话有何含义?
都江堰所昭示的李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努力奋斗 5)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李冰是怎样的一个人?李冰式精魂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一部分总结:
这部分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和热爱之 情。
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
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 有否定长城的伟大) (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
第二部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辩论内容: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 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
(2)辩论结果: 说它“ 失败”是因为: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
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 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a、他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不被统治者所认同。b、他的百姓安居乐业之梦被后 代所破坏。) 说它“胜利”是因为: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最澄 彻的人类学的思考。精魂长存,百姓的膜拜和崇敬) 胜利原因:李冰作为郡守,一心为民尽职尽责,虽没有 获得高官厚禄,却受到人民的代代传颂。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KissingtheFire(吻火)(梁遇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KissingtheFire(吻火)(梁遇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KissingtheFire(吻火)(梁遇春)测试题 2019.91,阅读下文,完成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查一路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

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

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

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父亲还在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

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

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

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淘饭。

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精彩之处 诗人惊奇的眼神: “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 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 无穷情调的眼睛,我所说银灰 色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诗人吻火的动作:
“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 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 体现了诗人投身生命烈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 态度。
赏析指导
精彩赏析
蒙太奇的写作手法:
10岁的时候……
20岁时……
30岁时……
资料链接
知识点 一、成功的心理描写。 首先是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的 心理描写,其次是作者对小院子与合欢树的 复杂心理的描写,再次是文章结尾处的心理 描写。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是通过儿子对母亲的对比来表现 母爱的。都是通过我生病之后自己不以为 然反而是母亲在为病奔波的场面的对比展 示母爱的伟大。
一步一步走进水里,当冰凉的河水没过膝盖 时,那人停住了。继而,又一步一步走上岸 来,穿好鞋离开河边绕道而去。 (故事总结)生命经不起消耗,那些年轻 人,他们在绕道10次20次或者100次1000次以 后,他们会发现自己也老了。绕道而行不如 直击困难,习惯于绕道后,如果绕不过去了, 你该怎么办?
单元简介
导入新课
讲故事
想象出来的难题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 年轻人汽车的轮胎爆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 千斤顶。他远远看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 去那个人家借一个千斤顶。在路上,年轻人 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 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个家伙有千斤顶, 却不肯借给我,那又该怎么办?……顺着这 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气,当走到那间房 子前,敲开门之后,主人刚出来,他劈头就 是一句:他*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
二、文章开头:“回想起志摩先生…… 宇宙的神秘……”这段是对徐志摩眼睛的描 写,集中表现了徐志摩对世界充满惊奇的独 特眼神,从而为揭示其“吻人生之火”的难 能可贵的人生态度做铺垫。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分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

仍记起温馨的一对手 始终给我照顾未变样
理想今天终于等到
分享光辉盼做到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代表作品: 《我与地坛》(散文) 《病隙碎笔》(散文)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 《务虚笔记》(长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 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 入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 久的离开过它。”这是著 名作家史铁生在那篇催人 泪下的散文《我与地坛》 中写下的文字。
妈妈为了我,放弃了再找幸福的机会。现在我 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了,妈妈也应该歇歇了。现在 妈妈已从事业单位退休,我帮妈妈去寻找属于自己 的幸福,希望她的晚年可以过得安康、幸福。现寻 觅身高一米七以上、年龄58岁以上 、经济条件良 好、爱好广泛、无不良嗜好的男士为伴。
歌声 祝福
烛光里的妈妈(毛阿敏)
妈妈我想对你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你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你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你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你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坐在轮椅上的灿烂笑容 透射着一种乐观的力量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曾戏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谈到生死时他说: “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 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人教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分 8.3 第3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高中语文人教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分 8.3 第3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1983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 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 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 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 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 我们享受母爱的滋润,却很少 有人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们的母爱真的不如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 崇高,那样伟大吗?请用心感受,用心体验。史铁生以平实的语言, 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母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遗憾离世 长眠地下,没能分享到儿子成功的喜悦
坚韧执着、艰辛无私、可怜悲苦的慈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我”对合欢树的感情经历了由“忘记”、找借口不看,到老 惦记着、主动想去看的变化过程。请找出文中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 并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示:
感情变化
文中语句
原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地位: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
成就: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 《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相关知识 苦难的代言人——史铁生
“我的经历是十八岁插队,二十岁瘫痪。”史铁生说,曾经有十 年他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一场冤案,要为这场冤 案翻案——他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后来悟出这是最无聊 的方式,于是只有接受、服从苦难。然而接受之后,“翻案”还是必 要的,关键是用何种方式翻案,必须拿出一种态度面对苦难,去思考, 从苦难中得到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目标一、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二、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单元说明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

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并进一步了解现代散文创作中想象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一、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内容。

不过,三篇文章的想象方式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辨析。

《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如“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吻火》中的想象以出人意料取胜,作者不仅由“吻火”的细微动作联想到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而且把诗人因飞机失事而意外丧生的悲剧事件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诗性意境,这些想象奇特、大胆而又令人赞叹。

《合欢树》中的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如“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种想象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二、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

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都江堰被作者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对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赞美。

《吻火》把徐志摩“吻生活之火”的淳朴人生与“隔江观火”的怯懦人生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勇于体验生活的“吻火”人生的赞赏。

《合欢树》中既有儿子与母亲的对比,也有母亲几十年来变化的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并尝试概括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在文章中各自的表达效果。

三、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本单元所附的短文《现代散文的小与大》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散文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人、事、物、景,如《合欢树》中的合欢树,也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吻火》由一个微小的动作细节入手,展现徐志摩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技巧,即以部分来表现全体,如《都江堰》中由李冰手握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透视其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纲领。

精读都江堰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

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颖观点。

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等地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

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提出了“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等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问题探究一、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文章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

第一、三部分写“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

第三段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

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二、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但游览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认为“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三、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

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

《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语言品味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一、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

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

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匠心,“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二、作者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三、比喻手法的使用。

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

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著有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多部。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结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二、余秋雨文化散文印象(洪子诚)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中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

他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变迁,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