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_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3、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
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
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
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诗词曲五首》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掌握《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静夜思》和《登高》五首作品的诗义和意境。
2.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常见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等。
3.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和掌握五首诗词的意义和诗歌特征。
2.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3. 教学方法1.导入法:运用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2.诗词朗诵法: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诗词鉴赏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4.诗词辨析法:通过对比不同的诗词,教导学生掌握诗词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第二步:引入《诗词曲五首》1.通过辨析五首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进行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分析《诗词曲五首》的主题和表现形式1.分析每首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每首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修辞等。
第四步:进行诗词鉴赏1.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深入的鉴赏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现方式。
2.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以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第五步: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5. 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理解五首诗词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鉴赏和创作。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准备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两首》教案
《诵读欣赏:诗词曲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词中重点词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3、领略诗词之美,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2、领略诗词之美,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导入新课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
诸如珍爱粮食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寻求新机遇、新境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人顽强执着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身处逆境仍乐观打拼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化需要传承,古诗词亦然。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
不仅刷新了收视率新高,也在荧屏内外掀起了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
更多的人在领略到诗词之美、诗词之趣的同时,纷纷感到自己诗词知识的匮乏,惊呼“好想再学一遍古诗词”。
今天,我也节选了一些《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题目,来考察一下同学们的古诗词素养,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题。
二.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1、题解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
3、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4、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5、品味语言,理清情感线索。
6、再读古诗,升华主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诗词曲的韵律和意境。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梳理五首诗词曲的结构和脉络,把握每首作品的主 题和情感。
研读赏析
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曲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运 用语言的精妙之处。
分析意象
分析诗词曲中的意象,探讨这些意象在表达作者 情感方面的作用。
探究主题
深入探究每首诗词曲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创作意图。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第课诗词曲五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曲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通过诗词曲所表现 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训练,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 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性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 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展示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自然风 光、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帮 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词的背景
和内涵。
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与本课诗词主题相 关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 视野,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字音字形:(一)字音:谢I(tiǎo)酣(hān)扁(piān)舟饯(jiàn)别校(jiào)书蓬莱(péng lái)二词语解释:高楼:即题“谢I楼”,南齐诗人谢I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
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
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
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谪仙人(指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
性格豪放浪漫。
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
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
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来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I 楼,乃作此诗。
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I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I高斋地。
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I,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
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书:秘书省校书郎(专掌图书收藏、校勘及抄写事务)省称。
叔云:李白族叔李云(华)。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y’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1)(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目的要求: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课文(1)朗读诗歌导入。
(2)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补充李白的诗歌《秋登某某谢朓北楼》。
教师简介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六、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渔家傲》教案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一、回顾有关X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某某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X仲淹:字希文,某某吴县人[某某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X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X文正公集》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某某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本辅助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扩大阅读面,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
本册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既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鉴赏诗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不透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容,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以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选入的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个主题的?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巩固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诗词曲三首 渔家傲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词的意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情感目标:走近词人的内心世界,激发爱国情思。
二、教学重点:品析语言三、教学难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准备:一课时六、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体会——讨论——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边塞诗,背诵名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 范仲淹的《渔家傲》。
提起范仲淹,大家就会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深入人心的名言,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的,而且,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曾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改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
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家傲》就是创作于这次远征途中。
二、初读:下面我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1、学生自由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评价后再个别朗读。
4、教师范读。
当然要把词的味道读得更足一点,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词的内容,才能读出其中情感。
三、品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我们先来看上阕,指学生个别朗读。
1、古人讲究炼字,“力求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资料超市: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
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优质教案:初二下学期语文八年级下册25.诗词曲五首(2)教学设计
八下语文导学案课题:词曲五首(3课时)姓名:班级:组号: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课前准备1、熟悉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2、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赤壁》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水调歌头》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3.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四、拓展延伸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目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诗词创作:以《诗词曲五首》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或词,体现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目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总结课堂收获,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欣赏诗词曲,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选取《诗词曲五首》中的两首进行熟练背诵,并注意体会诗词的韵律和情感,家长签字确认。
目的:加强学生对诗词的记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4.学会运用诗词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曲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技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词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词曲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诗词曲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词曲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诗词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6.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课后整理本节课的笔记,梳理所学知识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唐诗三首》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24.唐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并学习三首诗歌的写法。
4.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主旨。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精彩描写并在写作中借鉴。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三首》,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4 唐诗三首教师:我们先来学习《石壕吏》。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
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攻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字音字形:(一)字音:谢朓(tiǎo)酣(hān)扁(piān)舟饯(jiàn)别校(jiào)书蓬莱(pénglái)二词语解释: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
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
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
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谪仙人(指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
性格豪放浪漫。
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
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
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来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
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
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
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书:秘书省校书郎(专掌图书收藏、校勘及抄写事务)省称。
叔云:李白族叔李云(华)。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y’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
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
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二)结构分析:开头说:以往的岁月已经弃我而去,无法挽留;如今的岁月却只能使人心烦意乱,忧心忡忡。
接下来却陡然一转,写秋高气爽、寥廓明净的天空,如此壮阔明朗的景色,使诗人不觉烦忧顿释,精神为之一振,“酣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五、六两句又从胸中情转到眼前景。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下句以谢朓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朓一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可以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情感转折,正是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必然。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为坚持自己理想,保持人格清白,誓不与昏乱现实妥协的决心。
(三)整体感知:1、整体分析: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
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
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
上两句的壮志难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之气吐出后,李白的心情为之一弛。
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始落到题面。
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于是“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点明了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
酣,畅饮;高楼,谢朓楼。
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
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
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
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
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
唐人则多以蓬莱山,蓬莱阁指秘书省,李云任秘书省校书郎,故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汉献帝的年号。
骨,比喻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故诗中用“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指从建安(东汉末年,汉魏)到唐代之间的南朝。
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南朝齐代谢朓为“小谢”。
清发:清新秀发,指谢朓的诗风。
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
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放的李白情绪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
俱怀:两人都怀有(也可包括汉代作家、小谢)。
逸兴:豪迈高雅的超越凡欲的兴致。
壮思:雄心壮志。
览:同“揽”,摘取。
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
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
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
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
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
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
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
诗人长期陷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
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
明朝:第二天早晨。
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
扁舟,小船。
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
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传》:“范蠡l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这里暗用其意。
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不免流露出诗人消极遁世的情绪。
2、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
3、写作特点: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
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4.参考译文: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脁,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5.体验拓展补充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文解释】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
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
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
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
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
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
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
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诗文赏析】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四处飘摇的生活。
秋日重登谢楼,秋色伤怀,难免要发思古之幽情。
想到谢朓和自己相似的经历,虽然事隔古今,却感到他们的精神遥相接应。
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
诗人笔下的秋景苍茫壮阔,意境深远。
诗中丰富的想像与奔腾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渔家傲范仲淹一、字音字形:(一)字音:塞sài下燕yān然羌qiāng管(二)词语解释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重山峻岭。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死后谥号“文正”,他的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
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3、知识点拨:提到词,大家已不陌生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
词有两大词派,“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柳永)和“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三、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载,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讥之为“穷塞主”之词,现仅传此一首。
(二)结构分析:上阕:着重写景。
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
(三)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上阕:着重写景。
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
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
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
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