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具体内容为第一节《地球自转》。

教材详细介绍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地理意义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图、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球自转,并描述其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

(3)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周期:一天。

(2)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不断交替地暴露在太阳光线下和阴影中,产生昼夜更替。

(3)地球自转影响昼夜长短、时差等,对人类生活、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互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其他天体运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

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活动2【讲授】昼夜更替[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活动3【活动】小组探究[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

东京时间早)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掌握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运动。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

3. 时区。

【教学重点】1. 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理解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2. 了解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1. 概念讲解法。

2. 案例分析法。

3. 自主学习法。

4. 讨论互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并提出问题:“地球在做什么运动?”二、讲解(15分钟)1. 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绕自己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称为自转,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赤道上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昼夜间长短相等,称为赤道日;两极地区存在长达6个月的极昼和6个月的极夜现象。

3. 时区: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24小时一周的时间,被分割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约为15度,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差一小时,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向东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加1小时,向西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减1小时。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如果某地经度为150度,当本初子午线上是中午12点,那么当地时间是多少点?为什么?2. 如果某人出差到美国的加州,那么当他在中国的深夜休息时,美国的加州是什么状态?为什么?四、探究分析(2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探究:1. 自转对于地球的影响。

2. 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5分钟)回答问题:“地球的自转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时区是什么?它与经度有什么关系?”【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明确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掌握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理解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时计划:2 课时周课时:3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这一节主要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计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二)目标解析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是指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会分析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是指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是指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会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会分析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创设情景,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因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图文对照,有利于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学习和掌握;使用学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前涉及知识重点并进入思考,以便于学生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提出自己学习遇到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获得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地理。

2.学时:一课时(45′)3.教材结构:概念周期恒星日地球的自转太阳日方向速度线速度角速度4.教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产生的自然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教学难点: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

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1.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

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2.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别3.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4.掌握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地图、挂图、黑板、粉笔、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自转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等。

期。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通过观察天空、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概念。
六、知识点梳理
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
-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运动。
-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季节的变化和五带的产生。
最后,我将制定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掌握不牢固,我将在下一节课中更多地运用图表和模型,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我将尝试采用更多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
1.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运动知识,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对自然环境和地球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喜欢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理论较为困惑,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精品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精品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周期和速度。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能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随堂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速度等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轴。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

5. 随堂练习:发放随堂练习册,让学生巩固地球自转知识。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地球自转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速度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答案:1.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方向是自西向东。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

3. 地球自转速度为每小时约1670公里。

2. 拓展延伸: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探讨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

课后反思如下:1.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积极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

3. 课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计算及地理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地球仪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2)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有两种运动,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

2.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2)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线速度因纬度而异。

(5)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区差异。

3.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2)展示地球公转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

(3)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也就是一年。

(4)讲解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约为30千米/秒。

(5)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等地理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5.课堂小结(1)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6.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2)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自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每个同学自己课下制作简易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的运动,课上播放地球运动的动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模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无神论,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以及相对应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时区和地方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2.难点: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三、课型和课时本节课为新课,课时为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地理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自制地球仪模型,多媒体六、教学提纲即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见第四页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送瘟神》的诗,其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大家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地球上不动,每天也能运行八万里。

为什么?因为人虽然没动,但地是动的,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载着我们在运动。

如何运动的呢?是转动。

地球在一刻不停地转动叫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有自转和公转。

我们知道赤道的周长为40000千米,如果人在赤道附近,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40000千米(即80000里)。

究竟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今天就来学习地球的运动---自转(板书)。

教授新课: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有自转,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呢?请同学们拿出我课下让大家做的小地球仪模型,假设你前面同学的头为太阳,第一排的同学以讲桌假设为太阳,现在跟着我一起做地球自转运动的模拟。

【两个手指掐在模型的两端,用另外两个手指推动地球进行运动。

】刚才和大家一起演示的就是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自身的轴的转动”为地球的自传,这个“轴”叫做地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详细内容将围绕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地理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内容如下: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教材P3233)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P3334)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教材P34)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 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及其与公转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地球为什么要自转?(2)地球自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在两极点为0,线速度在赤道最快。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是地球公转的基础,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等地理现象。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增强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教材P3234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P34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

(2)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完成一次自转。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材分析】教材对应的题目为地球B转与时差,不能概括地球B转的地理意义,本课时应该把题目定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更替、经度时差和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

教材没有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内容,但这个内容与以后的水体、气体运动等众多现象密切相关,是形成许多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基础,我们可以借鉴中图版相关内容予以补充。

经度时差时地球自转的百接地理意义,而时区、区时和国际FI界线等内容是在经度时差基础上产生的,是经度时差的引申,是人类简化经度时差利用的一种规则,我们可以弱化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彖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彖;2. 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3. 理解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读昼、夜半球图,得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用此图说明相关问题,从而初步掌握用图形辅助空间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2. 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彫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和关地理图表的分析,结合生活现彖,感受探索口然规律的乐趣。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Z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经度时差、水平运动物体偏向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它们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最重耍的地理意义,不仅与学牛牛活关系密切,也是以后进行地理时空综合问题分析的基础, 是空间思维能力形成的起点Z-O【教学难点】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辨析,经度时羌的简单换算和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判断。

【教学过程】三、昼夜交替与时差1. 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提问】假如地球不口转,地球上述会有昼夜现彖吗?参考答案:冇。

因为昼夜现彖的产生是rti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有光照的半球为白天,无光照的半球就是黑後。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一、内容与说明1、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1课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概况(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西向②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顺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恒星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360°,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太阳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24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各地○10相等,都为⑪15°/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⑫递减。

2.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⑬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⑭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⑮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偏向。

该力只作用于⑯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⑰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北半球⑱向右偏,南半球⑲向左偏,沿⑳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1.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自转》。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地理意义以及自转产生的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更替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课(1)地球自转的概念与特征利用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等。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地球自转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关于地球自转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征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 地球自转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

(2)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自西向东旋转。

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即地球的一半始终面向太阳,另一半则背向太阳。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还会产生时差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掌握较好,但对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概况(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西向②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顺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恒星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360°,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太阳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24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各地○10相等,都为⑪15°/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⑫递减。

2.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⑬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⑭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⑮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偏向。

该力只作用于⑯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⑰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北半球⑱向右偏,南半球⑲向左偏,沿⑳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1.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与区时换算(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3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2415个经度,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25区时,又称○26标准时。

(2)区时的换算: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271个小时。

在同一日期内,东○28早西○29晚。

3.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30180°经线穿行的折线,也叫○31日界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又为了保持○32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探究材料】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送瘟神》中写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了他宽阔博大的胸怀。

欧洲的航天发射基地建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南美洲靠近赤道的法属圭亚那;俄罗斯的航天基地建立在哈萨克斯坦在拜克努尔;继太原、酒泉、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后,我国正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航天发射基地,发射场将于2012年建成,2013年具备火箭首次飞行条件。

1.在地球什么地点能做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呢?为什么?其线速度约为多少?2.在选择发射场时,为什么尽量选择低纬度地区?海南发射基地与我国其他三个基地相比,有哪些优势?3.“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4.今晚20时,某人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天顶,明晚该恒星仍位于天顶的时刻是多少?【探究归纳】1.赤道。

因为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每日地球自转一周,赤道上静止的人们行程约八万里。

1 670 km/h 。

2.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可以获得最大的初速度。

运输条件便利;周围是茫茫大海,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纬度更低,初速度大。

3.不正确。

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是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19时56分4秒。

【规律总结】【考例探究1】 读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2)站在C 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几点( )A .19时56分4秒B .7时56分4秒C.20时3分56秒D.8时3分56秒(3)A、B、C、D四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4)A、B、C、D四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5)若E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则E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表的自转速度相比()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答案(1)北半球。

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A(3)A点为零,B、C、D三点相同。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同。

(4)D>C>B>A。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5)C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所以A应为北极点。

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时,由题意可知C点的某同学观察一遥远的恒星应是1个恒星日,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今天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时为19时56分4秒。

第(3)、(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同,大约为15°/小时。

而线速度除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第(5)题,E为地球同步卫星,因此其绕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地表相同,但由于其绕地球公转半径大于地球半径,因此线速度比地表大。

探究点二昼夜交替现象【探究材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明昼夜更替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其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据此说明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晨昏线位置的变化,说明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并探究其原因。

3.昼夜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4.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现象呢?【探究归纳】1.晨昏线与手电筒光线(太阳光线)垂直。

2.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作相对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3.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为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向着太阳的一侧是昼,背着太阳的一侧是夜;昼夜交替是指因地球的自转,昼夜状况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

4.假如地球不自转,而只是公转,地表各点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也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但昼夜更替的周期将是一个回归年。

【规律总结】1.昼夜交替现象2.晨昏线的判读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圈)。

其判读方法如图表所示: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昼夜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

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

既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也会存在。

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探究点三地方时与区时日界线【探究材料】有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4月10日乘班机由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

上机前1小时,在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货币,看到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 000美元的彩票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

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

(马绍尔至檀香山飞机仅需航行1小时)1.若你是吕萨,你如何帮助老太太?2.解释你的做法。

3.有个孕妇乘坐海轮时于区时12时左右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了一个男孩。

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呢?【探究归纳】1.带(或代)老太太到檀香山兑换中奖彩票。

2.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的檀香山比西侧的马绍尔日期晚1天。

3.孕妇生下女孩,海轮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规律总结】1.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1)等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2)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3)计算地方时的步骤: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②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③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④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的计算:区时的换算涉及知识较多,如经纬度、日界线、北京时间等,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步骤如下:(1)先求两地时区差,如题目中只有经度,必须先算出该经度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若两地(已知和未知)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相减;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相加。

这样可算出时区差。

(3)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采用知西求东加时区差,知东求西减时区差的方法。

(4)注意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

(5)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3.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条(如图所示):(1)自然日界线: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上将0时称为一日之始,将24时称为一日之终。

这样就引出自然日界线。

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即自然日界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日界线:为了航海、航空等事业的时间、日期计算正确统一,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为同一天。

【考例探究3】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11年9月8日15时1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

读图回答(1)~(3)题。

(1)该船5分钟后通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A.9日14时15分B.9日15时15分C.8日15时15分D.7日16时15分(2)东十一区与东十二区的分界线是()A.172.5°E B.170°E C.165°E D.172.5°W(3)若此刻轮船处于东十一区时,则下列与西十一区处于同一日期的时区是()A.东八区B.西一区C.东二区D.西五区答案(1)C(2)A(3)D解析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日期变更线的两种形式及其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