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 (2)
院感知识(二) 标准预防
标
准 预
防 措
施
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一级预防: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遵守消毒、隔 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2、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 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洗手与手 消毒制度。 3、 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 与粘膜的防护。
二级预防: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留观 室、隔离区的医务人员。 1、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传 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2、 进入隔离区和专门病区的医护人员 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 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 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 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 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飞沫预防
目的: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直径多大于5m。
措施:患者入住隔离室,限制活动,同一病种可同居一室, 床间距离不应少于1米;工作人员带口罩;房间空气不必 专门处理。如是中央空调,每小时新风量应在≥30M3/人。 适用病种:B型流感杆菌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会厌炎 和败血症)、脑膜炎球菌感染(包括脑膜炎、肺炎、会厌 炎与脓毒血症),咽白喉、支原体肺炎、百日咳、肺鼠疫、 链球菌咽炎与肺炎,猩红热。还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与风疹病毒所致感 染。
从口罩边缘漏出
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
• • • • 佩戴口罩前后都必须清洁双手 要让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 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筋绕 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 • 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 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 罩紧贴面部
PPE——护目镜/面罩
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的定义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者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手卫生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直接接触每一个患者先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挪移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者伤口先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先后,摘手套后;(4) 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者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者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者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1 、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 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者防护面罩1 、普通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者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者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者外科口罩。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当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有接触非完整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1、隔离对象: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治疗。
2、防护: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隔离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算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1、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医务人员必须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
2、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戴手套可以杜绝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同时可以防止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在两个病人之间操作时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摘除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布置、护目镜和口罩:戴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后,为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将设备清洁干净并加以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
6、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地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沲、门把手)等经常清洁,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7、被服: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皮肤黏摸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扰动,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标准预防 (2)
标准预防一、定义标准预防:将所有患者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患者,即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特点是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手卫生是医疗机构内预防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标准预防的主要组成部分。
标准预防还包括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仪器(设备)和环境清洁消毒、织物清洁消毒、安全注射、职业防护多项预防感染措施。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手是医院感染相关病原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手卫生基本原则。
(一)手卫生基本原则:1、基本要求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手部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手部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装饰物。
2、洗手、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液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二)五个重要手卫生指针“二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注意: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
若符合上述手卫生指征且需戴手套时,则戴手套前或脱手套后,仍须执行手卫生。
三、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呼吸防护器、护目镜、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等。
1、使用原则(1)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时,需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2)离开患者的房间或区域前脱卸并丢弃个人防护装备。
标准预防措施(5项)
标准预防措施1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标准预防措施2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防止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标准预防措施3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
(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
(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标准预防措施46、物体外表、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外表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外表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标准预防措施57、急救场所可能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8、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颁布的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1、标准预防的定义: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
2、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是:(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3)目的是预防感染源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3、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有:(1)手卫生:(2)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水围裙、鞋套、帽子等;(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4)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原传播;(5)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原的传播媒介;(6)安全注射。
4、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1)朊毒体污染的处理流程1)疑似或确诊朊毒体感染的病人宜选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浸泡于lmol/ 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再按照本标准 5.3~5.8进行处理,压力蒸汽灭菌应选用134℃~138℃,18min或132℃,30min,或121℃,60min。
3)注意事项:①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②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2)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OOOmg/L~2OOOmg/L浸泡30min~45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OOO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后,再按照本标准5.3~5.8进行处理。
(3)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
在接触患者及其周围环境后,如 门把手、床栏等,医护人员应立 即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和消 毒剂进行清洗和消毒。
安全注射
总结词
安全注射可以降低因注射操作导致的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医护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 ,避免重复使用。同时,注射后的废弃物应进行正确的处理。
感染传播。
监测与报告制度应明确各级管理 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职责,确保制
度的有效执行。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 与报告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提
高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04
标准预防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挑战
01 02
挑战一
实施难度:标准预防措施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伤口等 时采取防护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繁忙或疏忽,医护人员可 能无法完全遵守这些措施。
施。
目的
旨在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免受感 染,防止疾病传播,保障医疗安
全。
原则
基于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安全 ,采取预防措施,而非仅在确诊
传染病后才采取控制措施。
目的
01
02
03
防止疾病传播
通过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降低医 院感染率。
提高医疗质量
标准预防措施的实施,有 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性,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 。
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防护服、床边隔离等, 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感染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鼓励患者积极 参与感染控制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 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 告感染病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标准预防知识点
标准预防知识点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L标准预防原则:是医务人员防护基础,适用于不同工作区域和岗位的全体医务人员。
2.标准预防核心:是指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所采取的一组防控措施。
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咳嗽礼仪等。
3.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1)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 接触有明显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 )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4.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1)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3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4 )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 )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02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分级1 .暴露风险分级标准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暴露风险,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1 )低风险:间接接触患者,如导诊、问诊,普通门诊和病房查房等。
(2)中风险:直接接触患者,如查体、穿刺、注射等;(建议有粘膜或体腔接触的查体,无体液喷溅风险的有创操作,如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深静脉穿刺等)o(3 )高风险: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或手术等,如咽拭子采集、吸痰、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内镜检查等。
标准预防的介绍
标准预防的介绍1. 简介标准预防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旨在减少或消除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它涉及对各种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以确保工作场所、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实施步骤。
2. 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标准预防应涵盖所有可能的风险和危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各种因素。
(2)预防为主:标准预防的核心理念是“预防为主”,即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防止事故和灾难的发生,而不是依赖事后处理。
(3)科学性:标准预防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全员参与:标准预防需要全员参与,包括管理层、员工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预防工作。
3. 标准预防的方法(1)风险识别:通过对工作场所、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点。
(2)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3)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4)监测和改进:定期监测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
4. 标准预防的实施步骤(1)制定预防计划: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制定详细的预防计划,包括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间表等。
(2)培训和教育: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预防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预防工作。
(3)落实措施:根据预防计划,逐步落实各项控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4)监测和评估: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持续改进:根据监测和评估的结果,不断改进预防措施,提高预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5. 标准预防的重要性(1)保护员工健康和安全:标准预防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2)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减少事故和故障,标准预防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
(完整版)院感标准预防相关知识
职业防护-----遵守”标准预防”
一、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概念:即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完整的皮肤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内涵:用123表示 1—一视同仁 2----双向防护 3----3种隔离(接触/飞沫/空气)
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1.手卫生
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4.正确安置及转运患者
5.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及物表环境
6.安全注射
二、标准预防三级防护
(1)一级防护:如 ---预检分诊处、发热门诊,
防护用品: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医务人员从事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诊疗活动;在一级防护的基础上----防护眼镜或面罩(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
采集呼吸道样本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戴乳胶手套。
(3)三级防护:确诊患者(如传染病医院)。
在二级的基础上------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一次性双层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
其他注意事项
1、戴手套不能替代手卫生。
2、患者及陪诊人员应佩戴口罩。
3、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等。
手卫生,防护用品穿脱,职业暴露相关知识问答
标准预防1.什么叫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视为具有传染性,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根据传播途径应采取接触、飞沫、空气隔离措施。
2.标准预防有哪些具体措施?答:(1)手接触污染物品时,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手消毒。
(2)或围裙。
(3)侵袭性操作时,小心锐器刺伤,利器放入锐器盒内,医疗废物放入黄色垃级袋内。
(4)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应及时消毒处理。
(5)接触飞沫传播的疾病患者,须戴外科口罩。
(6)接融空气传播的疾病患者,需戴医用N95口罩。
3.什么叫普遍预防?普遍预防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4、普遍预防具体措施?(1)戴手套:接触血液或深部其它特定体液(如羊水、腹水、胸水、阴道分泌物等)、粘膜和非完整性皮肤、被血液或体液沾染的物品和表面,以及进行血管穿刺或介入性操作时均应戴手套。
(2)洗手:皮肤表面(包括手)如沾染血液、深部体液及除手套后立即洗手(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3)小心锐器伤:小心处理针咀及利器,切勿用双手套回用过的针头,也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分,采用单手“复帽”的技术。
用过的针头、手术刀片和其他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
(4)眼罩与面罩:进行可能有血液或深部体液溅出的操作时戴口罩及护眼用具。
(5)禁止有渗出性损伤或皮肤炎症的医务和保健人员从事病人的直接护理或触摸病人诊治器械。
(6)被血液或血性体液污染的各种布类和其他物品应放在不会泄漏、遗失的袋内密闭运送洗衣房清洗干净。
5.标准预防和普遍预防有什么区别?答:1、普遍预防隔离的物质只包括患者的血液及部分体液(不包括患者的尿、大便、痰、鼻分泌物、泪液及呕吐物,除非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所以在采取预防措施时容易引起混乱,因此不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而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全部体液。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管是否有明显地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地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地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地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地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地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二)标准预防地措施l、洗手:接触病人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管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2、戴手套:接触病人地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地污染.4、被上述物质污染地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地医疗仪器设备应进展清洁和适当消毒.5、污染地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地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7、医护人员进展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外表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地病人应隔离.〔三〕医护人员地防护要求1、根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地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展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地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地发热门诊地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地医护人员和司机.着装要求:在根本防护地根底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地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地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地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展有创操作;对传染病尸体进展解剖地医务人员.要求:在加强防护地根底上,应使用面罩供给室人员地职业平安防护措施医院供给室担负着各临床科室污染物品地回收、清洁、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无菌物品地供给站,也是污染物品地集中点.加强供给室工作人员地防护能力和保证工作人员地自身安康显得十分重要.一、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医疗用品在供给室进展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地循环程序中,频繁地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地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穿插感染地媒介.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地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给室护理人员身体安康地因素之一.2、物理因素消毒灭菌时高压锅、排气扇等地噪声,可损伤人体地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等地生理变化.紫外线进展空气消毒时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它照射产生地臭氧,对呼吸道也有损害.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地热量使供给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地环境中,对安康造成影响.3、化学因素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在应用时散发地气体,可污染供给室地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地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人体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地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地损害;另外对人地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还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4、锐利器械伤害在物品回收和清点地过程中,污染地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地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地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地危险.5、环境因素供给室工作繁琐单调,消毒灭菌工作需付出较大地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每日把医院各处回收来地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了回收间环境地污染.二、防范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平安防护知识教育加强供给室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地认识,把职业平安教育作为培训地主要内容.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地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回收地过程中, 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给室时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各种引流液地器械时,要求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防止穿插感染.2、建立医护人员安康档案供给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安康,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每年定期进展安康查体两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职业安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3、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在操作中应戴手套,注意防止损伤,动作轻巧,防止碰撞,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采用持物钳持物.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展运输,防止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进展相应地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严重刺伤,立即到外科处理.4、环境因素地防护安装排气扇,在制作敷料、棉球等,应戴口罩.5、化学消毒剂地防护了解消毒剂地理化性质,配置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地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防止消毒剂地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地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地危害.定期通风,工作时应开排气扇,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慎重,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及区域.放酸位置需固定,切忌与其他溶液混放,容器外表要有明确标志.锐器伤地防范措施及处理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地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安康造成直接威胁.1、常见地锐器在医疗活动中,常见地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及剪刀等一些锋利地医疗器械.2 、防范措施①强化平安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以防不慎刺伤.操作完毕,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制止双手回套针帽,防止刺伤自己地手;制止用手去折弯或弄直针头;在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取得他人地协助.②培养良好地工作习惯.将用过地针头、刀片、缝针等及时处理,丢入适宜地锐器盒内,不要将针头、刀片、缝针等丢在一般地垃圾桶内,以免刺伤保洁员.③严格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项操作规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与锐器接触时机多,操作者要严格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做到忙而不乱,从而防止锐器刺伤自己或他人.当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进展操作,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地量而减少感染地时机.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处理血液污染地器械时均应戴手套进展,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④完善防护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并进展有效地预防接种.3、锐器伤后处理医务人员工作中不慎被血液、体液污染地锐器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地血液,流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中医务人员不慎刺伤,应立即进展临床处理和消毒.并在手伤后48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经管部门并填写报表,在伤后72h内作HIV、HBV等根底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最迟不超过7天),1个月后再注射1次;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即刻抽血检测HIV,3、6个月后复查,72小时(越早越好)内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治疗28天,并随访6个月.*光室人员职业平安防护措施〔一〕职业暴露地防护措施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职业教育,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地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二〕职业平安防护措施1、工作时尽量缩短接触* 线地时间以减少危害,定期脱离放射环境以减少射线地照射及积蓄.2、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与*射线管焦点或散射体地距离来减少其受照剂量.3、对病人进展*光透视、照片操作时,应穿戴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铅围裙、专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在不影响正常操作地条件下,使身体尽量远离* 射线管和患者,避开有用线束地直射线.对患者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保证诊断质量地前提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用铅胶板屏蔽非检查部位.4、加强通风换气,消除*射线机房内有害物质:除安装迷宫式百叶窗保持良好通风外,设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4~6次.实验室人员职业平安防护措施实验室医务人员因其职业地特殊性,每天要处理大量地临床标本,而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地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因此实验室医务人员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地危险因素之中.为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地安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特制定实验室人员平安防护措施:1、实验室人员职业感染地危险因素〔1〕实验室检测地标本大多是病人地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尿等〕.其内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为了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选送地标本往往都是含菌数量和活菌数最多地局部.另外,带菌者、防护用品床感染者、潜伏期病人,这些没有明显临床病症地人有时送检标本做例行检查时,标本中也可能含有病原体.〔2〕实验室锐利器械实验室人员在采血工作中被针头刺伤,是最常见地职业伤害,可导致医务人员血液暴露,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地危险.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3〕检验操作时形成地微生物气溶胶检验操作过程中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性地微生物气溶胶.①直接涂片或制作湿片时;②吸取和稀释体液标本或排除注射器内地气泡时;③倾倒微生物悬液时;④使用组织搅拌器后立即翻开搅拌器盖或当培养管振摇后翻开管塞时.2、防范措施〔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控制实验室医源性感染地经管工作地要求,建立实验室微生物学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消毒工作程序和感染性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平安防护知识培训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地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不正确地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展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地平安技术和预防措施,要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地危险性认识,要把职业平安教育作为职业培训地一项内容,以减少不平安隐患地发生.〔3〕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戴一次性手套、口罩,高危操作环境要求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正确配制消毒液,定期对工作环境消毒,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4〕加强锐器损伤地防护和处理医务人员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局部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5〕加强接触部位地消毒在配制、使用和处理污染物地过程中如发生接触,必须做到:①迅速脱去手套和隔离衣;②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接触部位地皮肤;③眼睛接触后迅速用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④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如下:
1.手卫生
严格按照手卫生的五个时刻进行手卫生,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手卫生的宣教,医患同心,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
2.戴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粘膜时应戴手套。
在两个患者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也不能代替洗手。
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
(1)正确选择口罩类型,一次性医用口罩用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一般防护,医用外科口罩用于飞沫隔离的防护。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
防护服:防护服的穿戴要注意顺序,脱去防护服的顺序尤为重要,避免污染。
鞋套:应该一次性使用,在规定的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5.污染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处理
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6.急救场所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气囊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
7.医疗废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医疗废物严格分类,锐器放进锐器盒中处理,防止针刺伤。
8.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灭菌
对医院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定期清洁,遇到污染时随时消毒。
标准预防的定义及特点
标准预防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标准预防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范和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某种风险或危害的发生。
它是一种常用的管理方法,旨在预防潜在的问题和危险,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2. 特点(1)系统性:标准预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人员、设备、环境等,以确保全面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实施。
(2)科学性:标准预防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确定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标准和措施。
(3)全面性:标准预防应覆盖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类型的危险因素,以确保全面的安全管理。
(4)前瞻性:标准预防应具有前瞻性,能够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风险和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
(5)持续性:标准预防需要持续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以适应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变化。
(6)参与性:标准预防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合作,包括企业管理层、员工、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3. 实施标准预防的步骤(1)风险评估: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源。
(2)制定标准: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标准和措施,包括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等。
(3)培训和教育: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预防能力,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4)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标准的持续有效性。
(5)持续改进:根据监测和评估的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预防标准和措施,以确保持续的预防效果。
4. 标准预防的重要性(1)保护员工安全和健康:标准预防能够减少或消除工作中的潜在危险和风险,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标准预防可以减少事故和故障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3)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通过有效的标准预防,企业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标准预防 PPT课件 (2)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沿革
了解标准预防沿革 熟悉标准预防标概准念预及防的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
标准预防的基本措施
掌握标准预 防的基本措 施 并能运用 于临床实践
手 卫 生
合理使用 防护用品
正确处理 锐器
可重复使 用设备的
处理
环境控制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 源性疾病的传播
双向防护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 手卫生 ¤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 正确处理锐器 ¤ 可重复使用设备的处理 ¤ 环境控制 ¤ 使用呼吸囊替代口对口复苏
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 消毒的总称
护目镜
防护面罩
三、标准预防的基本措施
۩ 手卫生 ۩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 正确处理锐器 ۩ 可重复使用设备的处理 ۩ 环境控制 ۩ 使用呼吸囊替代口对口复苏
正确处理锐器
×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禁止医疗废物毁形 规范使用锐器盒 推广安全注射 医疗废物规范处理
国内锐器盒现状
锐器盒规范使用
门把手等,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使用中手套破损,必须立即更换或加戴一层 脱手套时污染面向内
2. 帽 子
3、口 罩
带上口罩后不能用手频繁的接触口 罩N9,5口取罩 下口罩后要N及99口时罩 清洗双手。
外科医用口罩 纱布口罩
勤洗 勤换 注意消
毒灭菌
4.隔离衣
种类多,正确适当的选择
5、护目镜与防护眼罩
手 卫 生 指 针
洗手液
速效手消毒剂
理想的洗手环境
三、标准预防的基本措施
۩ 手卫生 ۩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 正确处理锐器 ۩ 可重复使用设备的处理 ۩ 环境控制 ۩ 使用呼吸囊替代口对口复苏
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护理措施
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护理措施医院感染定义(一)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传播三要素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医院感染主要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2、直接接触3、间接接触4、飞沫传播5、空气传播6、水、食物、生物媒介物传播7、医源性传播(药物、血液)8、垂直传播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1、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2、工作对象(易感者)3、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传染性疾病、医疗器械、化学物质、放射物质4、自我防护意识淡薄5、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6、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7、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危险8、所在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其中以锐器误伤最为常见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1、传统的传染病死灰复燃2、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3、无菌操作技术的问题4、环境条件的问题标准预防概念(standardprcaution)针对所有病人的预防性措施,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损伤的皮肤、粘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品具有潜在感染而采取的标准水平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
同时,还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概念的提出“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s,SP)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1995年提出的,于1996年在全美实施。
我国1999年引人并在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预防一、定义标准预防:将所有患者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患者,即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特点是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手卫生是医疗机构内预防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标准预防的主要组成部分。
标准预防还包括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仪器(设备)和环境清洁消毒、织物清洁消毒、安全注射、职业防护多项预防感染措施。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手是医院感染相关病原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手卫生基本原则。
(一)手卫生基本原则:1、基本要求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手部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手部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装饰物。
2、洗手、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液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二)五个重要手卫生指针“二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注意: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
若符合上述手卫生指征且需戴手套时,则戴手套前或脱手套后,仍须执行手卫生。
三、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呼吸防护器、护目镜、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等。
1、使用原则(1)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时,需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2)离开患者的房间或区域前脱卸并丢弃个人防护装备。
(3)脱卸或丢弃个人防护装备过程中应避免污染自身与周围物品表面。
2、个人防护的使用应遵循《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隔离衣使用标准操作规程》、《面部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规程》、《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标准操作规程》。
四、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是通过源头控制预防呼吸道病原体传播的一项综合措施,适用于所有具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和探视者。
所有具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和探视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手帕遮掩口鼻,否则应用臂弯遮掩口鼻;2、若病情许可,应戴口罩,否则尽可能与其他人员保持至少1m的间距;3、使用后的纸巾应丢进垃圾桶;4、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做手卫生。
五、患者安置1、安置患者时要考虑感染源传播的可能性。
若有条件,把具有传播风险(如有不可控制的分泌物、排泄物或伤口引流物、疑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的婴儿)的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
2、安置患者时应考虑如下因素:(1)已知或怀疑的感染源的传播途径。
(2)感染患者的传播危险因素。
(3)感染病区或病房内安置其他患者后,导致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
(4)是否有单人病房。
(5)是否有可以共用病房的患者(如分类安置相同感染的患者)。
3、单人病房是最佳选择。
当单人病房有限时,应权衡利弊,以重要性为原则,遵循如下优先顺序:(1)首先安置需要空气隔离的患者,同时优先考虑需要接触或飞沫隔离的患者。
(2)可疑或已知消化道传播病原菌感染暴发时,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有大小便失禁或不能配合执行预防传播措施的患者(如婴幼儿童、精神失常或智障患者)。
(3)将传染性强的患者与其他患者隔开。
(4)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将携带同种病原体的患者集中安置,但不要把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与其他患者安置在一起。
六、仪器(设施)和环境清洁消毒仪器(设施)和环境可能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所污染,应有效管理以预防这些仪器(设施)和环境成为感染原传播的媒介。
具体措施参见《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及环境处置原则》。
(一)正确处理被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1、制定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仪器及设施的包装、运送及处理的策略和流程。
2、高度和中度危险性仪器及设备使用后应先清洗,再高水平消毒和灭菌。
3、清洁消毒人员应根据污染的程度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二)正确处理被感染性体液污染的环境1、根据患者接触和污染的程度制定常规性或针对性清洁策略和流程。
2、清洁和消毒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尤其是患者周围的区域。
如床栏杆、床头柜,以及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卫生间内或周围的物体表面)应较其他区域进行更频繁的清洁和消毒。
3、儿童医疗或候诊区域也应遵循相应的清洗和消毒策略和流程。
七、织物清洁消毒患者使用过的织物可能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所污染,应以最小抖动的方式处理使用过的被服及布单织品,以避免污染空气、环境表面和人。
具体要求参见《织物清洗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八、安全注射1、注射安全是指对接受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2、使用注射针、套管针和静脉输液系统时,应遵循以下要求:(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严禁在非清洁区域,如丢弃使用过的注射器具的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
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3)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品。
(4)单剂量注射用药品不得分次或多人使用,或将剩下的药品收集起来备用。
(5)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应保证一人一针一次使用,严禁用过的针头再次回抽。
(6)药品保存时应按照厂家建议保存,不得保持在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区域,疑有污染时应立即丢弃。
(7)不得多位患者共用袋装或瓶装的静脉输液。
(8)避免滥用注射。
九、职业防护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加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保持皮肤完整性;养成职业防护习惯;正确的医疗废物管理;正确洗手和手消毒等。
具体措施有:(1)凡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口罩、手套,手术时应穿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眼罩;(2)如果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尽量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无法回避时应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口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3)不要用戴着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4)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5)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套上针头套;(6)禁止用手直接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7)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8)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9)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利器具随意走动;(10)禁止将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徒手传递;(11)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等。
额外预防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如确诊或疑似感染或定植有高传播性或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患者,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的额外预防。
基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额外预防分成: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
(一)接触隔离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相应要求做好安置患者、个人防护、患者转运、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环境的清洁消毒等。
(二)飞沫隔离1、预防确诊或疑似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对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及吸痰时产生的呼吸道飞沫(直径>5um),近距离范围(1m)内传播病原体而采取的措施,这些飞沫不能长时间保持活性在空中悬浮很久。
常见的需要飞沫隔离的病原体有:百日咳杆菌、SARS病毒、禽流感、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等,无论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相应要求做好患者安置、个人防护和患者转运的预防措施。
(三)空气隔离1、预防确诊或疑似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产生的飞沫核(直径<5um),远距离传播病原体而采取的措施,这些飞沫核能长时间保持活性,在空气中悬浮很久。
常见的需要空气隔离的病原体有: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播散性带状疱疹病毒,推测SARS冠状病毒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相应要求做好患者安置、人员限制、个人防护和患者转运等相关的预防措施。
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有什么区别?口罩的区别主要在以下4点:1、执行标准不同:目前这三类口罩的技术标准为《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2013)、《医用外科口罩》(YY 0469-2011)、《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083-2010),可以通过查看产品外包装上标注的执行标准来判定产品属于哪类口罩;YZB是企业自行制定的产品标准,索证管理时需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照,以判定该产品是否符合有关标准;2、形状不同: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的形状都是长方形,而绝大多数的医用防护口罩是鸭嘴形;3、性能不同:三类口罩性能主要区别在防水性和颗粒过滤效率两个方面,外科口罩和防护口罩均有防水性和颗粒过滤效率两方面性能的要求,而一次性医用口罩则没有要求;外科口罩的防水性高于防护口罩,防护口罩的颗粒过滤效率性能高于医用外科口罩;4、使用场合不同:医用防护口罩是哦用于接触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疾病患者时的职业防护;外科口罩适用于手术、激光治疗、隔离及牙科或其他医疗操作时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由于没有防水性能和颗粒过滤效率的要求,仅适用于一般诊疗操作时阻隔操作者的口腔和鼻腔呼出的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