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合集下载

医疗安全预测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预测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预测预警管理制度1. 概述医疗安全预测预警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预测和及时应对潜在风险而制定的管理规定。

本制度旨在提高医疗机构的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确保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 目标- 提前发现和预测医疗安全风险,减少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 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促使医疗机构采取必要措施应对风险。

-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和安全控制能力。

- 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加强医疗机构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

3. 预测预警流程3.1 风险识别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

- 收集和分析医疗事故、不良事件和投诉信息。

- 针对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

3.2 预测预警医疗机构应建立预测预警机制,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测和预警:- 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诊疗过程等进行预测和监测。

- 建立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和探索预测预警方法和指标。

3.3 应对措施医疗机构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启动应急演练,建立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

- 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导,确保医务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

- 开展事故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4. 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共享医疗安全预警信息。

- 建立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和分享经验。

- 加强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5. 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设置医疗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监督医疗安全工作。

- 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定期报告医疗安全预测预警情况,接受监督和评估。

6. 法律法规依据本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1.目的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

2.适用范围适用于儿科所有医务人员。

3.制度内容3.1.医疗安全预警范围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和其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等而发生的任何有可能导致医疗差错、事故出现的医疗实践,无论就诊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属于医疗安全预警范围。

3.2.医疗安全预警分级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安全的缺陷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分为三级。

3.2.1.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是指违反各项规范要求,但尚未造成就诊者投诉等后果的行为。

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问题可以解决,若演变成纠纷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3.2.2.二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重,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有可能得到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3.2.3.三级医疗安全预警医疗纠纷隐患严重,极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即使经科室全力解释协调问题仍将难以解决,隐患所涉及的医疗缺陷明显,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3.医疗安全预警管理程序3.3.1.科室建立医疗纠纷隐患预警零通报制度。

医护人员每日查房交班时,必须将医疗纠纷隐患情况作为交班内容向专科主任、护士长、上级主管医师报告。

3.3.2.医务人员发现预警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

专科主任、护士长根据不同级别的医疗安全预警。

在24小时内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备案,或立即上报相应主管部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上报行政值班室)。

相应主管部门立即派人与专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人员共同讨论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并上报分管院长。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范文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范文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范文1.引言为了确保我们企业对医疗安全问题及时掌握、快速处理,以保障员工和客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订立本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

2.管理标准2.1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2.1.1 预警来源•内部来源:员工及其他相关人员报告、内部巡查、医疗安全培训等。

•外部来源:政府监管部门、客户投诉、社会媒体和医疗机构间的沟通等。

2.1.2 预警接收与登记•预警接收:企业法务人员作为重要接收者,负责接收并及时处理报告的医疗安全预警。

•预警登记:企业法务人员应将接收到的预警信息进行登记,包含预警来源、内容、日期、接收人员等信息。

2.1.3 预警评估与分类•预警评估:企业法务人员对接收到的预警进行评估,包含风险程度、影响范围、处理紧急度等。

•预警分类:依据评估结果,将预警分为紧急预警、一般预警和延迟预警三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处理程序。

2.1.4 预警处理程序•紧急预警:立刻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对涉及的医疗设备、药品等进行封存和调查,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协同医疗机构进行处理和跟进。

•一般预警:成立应急工作组,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订立相应的整改方案,并报告至上级领导。

•延迟预警:进行日常监控和巡查,确保仿佛问题不再发生,定期上报整改情况,同时进行培训和宣传。

2.2 考核标准2.2.1 预警处理效果考核•依据预警处理程序中的不同情况,设定相应的目标,如紧急预警的即时处理、一般预警的及时整改、延迟预警的防备措施落实等。

•每月对各个部门进行考核,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惩措施,嘉奖表现优异的部门,对于无法定时整改或处理欠妥的部门,进行相应的扣分和矫正措施。

2.2.2 预警处理流程考核•对各部门负责人和员工进行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熟识并能正确执行预警处理程序。

•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测试员工对预警处理程序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对于不合格的员工进行挽救性的培训和督促。

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和实施医疗安全预警报告的一系列制度和流程,旨在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避免患者受到损害,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下面将详细阐述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建立步骤、流程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内容。

首先,我们来介绍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的重要性。

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的基本要求,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公众对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因此,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并提供决策支持和改进措施。

其次,建立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需要以下步骤。

首先,医疗机构应成立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

安全委员会应由医疗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患者代表组成,形成多方协调和监督的合力。

其次,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类,将不同风险程度的事件纳入到预警报告制度中。

最后,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预警报告的信息系统和流程,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以保证预警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医疗安全预警报告流程。

医疗安全预警报告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通报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报告给安全委员会或质量管理部门。

其次,医疗机构应建立事件调查和分析流程,对报告的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确定事故原因和责任方。

然后,医疗机构应及时向患者和其家属通报事故详情和处理进展,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维护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最后,医疗机构应建立绩效评价和改进措施跟踪的机制,对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最后,我们来介绍医疗安全预警报告制度的应对措施。

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医疗安全的认识和意识。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是指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通过收集、分析和评估医疗事故的信息,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存在的医疗安全风险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改进。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前预警潜在风险,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信息收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收集全面、准确的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信息。

可以通过患者投诉、医疗巡查、医疗质量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医疗安全的动态。

2. 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判定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和问题。

通过识别风险的主要来源、可能的后果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预警和防范工作提供依据。

3. 预警发布:医疗机构将评估得出的医疗安全风险和问题发布给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提醒他们关注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内部通报、会议通报等方式发布。

4. 防范措施:医疗机构在预警发布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这包括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加强人员培训、改进医疗技术和操作流程等。

5. 监测评估: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预警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预警制度,提高医疗安全管理水平。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防范可能的医疗事故风险,减少患者的伤害和损失,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一、总则(一)目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院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保障意识和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医疗安全的监控机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有效的防止医疗缺陷、差错、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尽量满足就医患者、家属及社会相关各方面对疾病康复日益增加的期望值,促进全程优质服务,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医疗安全预警范围全院员工,尤其是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和其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而发生的任何有可能导致医疗差错、事故出现的医疗实践,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属于医疗安全预警范围。

(三)原则医疗活动要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查质量要素的各方面、医疗过程的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警示责任人,以达到确保医疗安全为目。

(四)要求医疗安全预警工作分级进行。

医院及各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抓好落实。

二、医疗安全预警分级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安全的缺陷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分为三级。

除以下情况外,应酌情根据总原则对事件进行分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是指违反各项规范要求,但尚未造成患者投诉等后果的行为。

1、医疗文书(1)门、急诊医师未书写门诊或急诊病历。

(2)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病程记录、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

(4)凡决定转出的病人,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纪录。

(5)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

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规章制度的订立目的是为了加强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通过全面评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预警和掌控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利益。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医疗卫生机构风险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定义和缩略语1.医疗安全: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免受和减少受到不必需的损伤或其他风险的本领。

2.风险评估:指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排序的过程。

3.预警:在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提出可能引发风险的警示信息,帮忙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控和除去风险。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预警程序第四条风险评估流程1.医疗过程风险评估的主体是医院质量管理部门。

2.风险评估的周期为每年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依据实际需要调整。

3.风险评估的具体步骤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排序。

4.风险识别阶段,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疗过程中可能显现的风险因素识别,并编制风险因素清单。

5.风险评估阶段,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和严重程度。

6.风险排序阶段,将评估得出的风险依照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

第五条预警流程1.风险预警的主体是医院质量管理部门。

2.预警的目标是在医疗过程中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通过预警系统向相关部门供应警示信息。

3.预警信息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患者安全问题、医疗设备故障、药品和器械异常、患者投诉等。

4.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应及时将预警信息转达给相关科室和人员,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和处理。

5.预警信息的处理结果应及时汇报给医院领导。

第六条预警系统建设1.预警系统的建设由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建设。

2.预警系统应包含预警信息的手记、传输、存储、分析和呈现功能。

3.预警系统应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交互,提高预警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四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四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

一、医疗风险警示范围在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____”的医疗事件,无论病人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二、医疗风险警示分级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风险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风险警示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风险警示1、未及时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2、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3、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4、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5、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二级医疗风险警示1、超过____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____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____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病人投诉;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病人投诉;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5、一年内,被二次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三级医疗风险警示1、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2、由于各种“____”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害;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的;4、一年内,二次被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处罚程序1、凡发生医疗纠纷投诉的科室,____小时内由医务科立案,调阅病历,下达《医疗纠纷投诉通知单》;2、在调查取证及院有关人员讨论后,根据情节及责任,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医疗风险警示;3、在发出医疗风险警示的同时,由医务科对责任者下达《医疗缺陷限期整改通知书》;并与责任者签定《限期整改医疗缺陷协议书》存档;4、被三级医疗风险警示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到医务科接受“警示”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表现,一周内给予处罚;5、医疗风险警示处罚分为通报批评,建议取消评优资格;扣发月(季、年度)奖,降薪,技术职称低聘,离岗待聘,追偿经济责任等。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2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2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潜在威胁和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

为了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安全水平,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院制定了本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本制度旨在及时识别、分析和预警医疗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风险的产生和扩大,确保医院的安全和稳定。

二、预警原则1.主动性原则:积极主动预警潜在的医疗风险,避免事故发生。

2.全面性原则:对医疗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预警。

3.科学性原则:依据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预警。

4.准确性原则:确保预警信息准确无误。

5.实效性原则: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给相关人员。

6.持续性原则:预警工作持续进行,保持风险控制的可持续性。

三、预警流程1.信息收集:医院设立专门的医疗风险预警小组,负责收集和汇总与医疗风险相关的信息,包括患者投诉、质量事故报告、医疗纠纷案例等。

2.信息筛选:通过评估和分析收集到的信息,筛选出可能构成医疗风险的事项,并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

3.风险评估:对筛选出的医疗风险事项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性和可预防性,并评估其对患者及医院的影响程度。

4.预警发布:将评估完的医疗风险事项进行整理,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报告。

报告应包括事项的描述、原因分析、风险评估结果和建议的控制措施。

5.预警反馈:将预警报告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要求他们落实制定的控制措施和改进方案。

6.风险跟踪:对已发布的预警事项进行跟踪和监测,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效果评估。

7.预警总结:对发布的预警事项进行总结和评估,为今后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四、预警内容1.医疗技术类风险:包括手术、药物使用、医疗器械操作等技术环节的潜在风险。

2.护理安全类风险:包括护理操作、护理质量、护理记录等方面的潜在风险。

3.感染控制类风险:包括院内感染、交叉感染等因素引发的潜在风险。

4.医疗纠纷类风险:包括患者不满、医患矛盾等潜在因素引发的风险。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简介在当今社会,医疗安全风险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医疗机构作为承担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角色,必须要强化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是一种通过预测可能的医疗安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损失的管理体系。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主要包括预警标准、预警流程、预警措施、预警反馈等多方面内容。

医疗安全预警标准医疗安全预警标准是制定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前提。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合理的预警标准,包括病种预警、药品预警、手术操作预警、医疗设备预警、感染疫情预警等多个维度。

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体系建立在预警标准上,能够让医疗机构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医疗风险的可能性,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医疗安全预警流程医疗安全预警流程是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核心。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完整、详细的预警流程,并建立相应的预警处理机制,确保医疗安全预警的及时、准确、有效。

预警流程包括预警信号采集、处理、分析、修正、发布等一系列活动,要考虑到每个过程的细节和各个相关方的角色,以不同情形下的预警处理为主线,进一步完善预警管理体系。

医疗安全预警措施医疗安全预警措施是预警制度的落实。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合理有效的预警措施,根据所预警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急指令和应急预案,及时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预警措施包括研究解决方案、报告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停止相关医疗操作等,需要明确预警措施的操作流程、责任部门及执行人员,带上预警情况的详细说明。

医疗安全预警反馈医疗安全预警反馈是完善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预警反馈机制,对医疗安全预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总结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预警反馈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培训、教育指导,以及对预警的进一步总结与对症下药,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制度,降低医疗安全风险。

结束语医疗机构必须认真对待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运用预警技术和手段,及时发现并预防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是指建立一个监测医疗安全情况的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目的是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医疗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防范,最大程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和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

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疗安全事件的监测和统计:通过采集医疗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医疗安全事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2. 预警指标的设定:根据医疗安全事件的历史数据和国内外的医疗安全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预警指标和阈值,识别可能存在风险的部门和环节。

3. 预警机制的建立: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预警信号的传递和接收机制,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反馈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预警工作。

4. 预警措施的采取:对于存在风险和预警信号的医疗机构,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开展培训和教育,加强监督和检查等。

5. 预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建立一个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评估体系,定期评估预警的有效性和改进的需求,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机构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同时,也需要医疗机构、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

该制度重要包括预警机制、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和跟踪评估制度等方面。

一、预警机制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一套防备和掌控医疗事故发生的预警机制,早期发觉风险,削减潜在危害。

医疗安全预警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当每年对医疗常见操作、手术、药物使用等行为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因素并做出相应管理措施。

2.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掌控中心,对医疗活动进行持续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和借鉴其他医疗机构的阅历来取得相关信息。

3.预警建议:当监测显现医疗安全隐患或变化趋势时,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并订立相应的预警建议和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向医务人员传达。

二、处理程序当预警发生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处理程序,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1.立刻处理:当预警显现时,医疗机构应当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组织与布置,立刻启动应急机制,确定处理程序和责任人。

2.隔离:对存在风险的患者,应将其隔离特别化处理,直到确定安全处理方案。

3.排查原因:立刻进行事故调查,快速查明原因,避开事故进展,削减危害范围,适时挽救被损失的人命和健康。

4.通报和协调:在排查出原因之后,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患者家属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处理进一步的工作,确保安全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三、登记报告制度为更好地监督医疗安全预警工作的开展,适时发觉和矫正工作中的问题,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登记报告制度。

1.信息收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包括患者信息及事件信息在内的登记报告台帐,定期更新,并收集患者诉求和建议。

2.报告程序:当医疗安全事件发生时,必需适时报告。

报告程序应当包括报告路线清楚,责任人明确,落实到每一层级和部门,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

3.保密措施: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隐私和权益必需得到保护,报告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避开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是指医院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旨在及时发现和应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识别:通过对医疗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识别,例如手术风险、药物不良反应风险、院内感染风险等。

2.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以便进行优先级排序和重点关注。

3. 风险监测: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医疗工作中的相关数据,及时发现风险事件和异常情况。

4. 风险预警:通过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向相关负责人或管理者发出预警信息。

5. 风险应对:针对不同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尽早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6. 信息共享: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分享和传递风险预警信息,提高风险应对的效率和质量。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益。

这也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和参与。

第 1 页共 1 页。

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一、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定义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提前预防和消除医疗事故、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系统和规范的方法,提前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及时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目的1.提前预警:通过建立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医院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预警风险,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防范风险: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能够对医疗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预案,防范风险,提高医疗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保障患者权益:医疗事故常常对患者生命健康和权益造成严重影响,建立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风险,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权益。

三、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基本原则1.高度重视:医疗安全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全员参与。

2.系统性: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应建立完整的组织架构和预警机制,包括责任领导、专业人员、信息系统等。

3.公开透明:医疗安全预警制度要公开透明,及时发布医疗安全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4.确保实施:医疗安全预警制度要从制度层面确保落实和执行,包括配备专业人员、设立预警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等。

四、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实施步骤1.建立组织机构:设立医疗安全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2.制定预警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规定,制定医疗安全预警的判定标准和指标。

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建立医疗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反馈。

4.开展医疗安全培训:培训医务人员掌握医疗安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5.预警分析和复查:对医疗事故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事故的共性和特殊性,制定相关对策和改进措施。

6.完善监测机制:建立医疗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定期对医院医疗安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建立医疗技术风险评估机 制,对高风险技术进行严 格筛选和管理。
技术操作规范
制定各项医疗技术操作规 范,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按 照规范操作。
技术准入制度
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审 核和监管。
医疗设备安全预警
设备安全检查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安全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设备维修保养
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调查访谈的结果,对医 疗安全预警制度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制 度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及时性等方面。
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结果,并提出改 进建议和措施。
评估结果应用
反馈意见
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医院领导和相关科室,让他们了解预警制度在 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
改进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完善医疗安全预警制度,提 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由医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药学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设立医疗安全预警办公室
负责日常预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协调处理预警 事件。
完善预警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
建立多渠道预警信息收集机制
通过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渠道收集预警信息。
建立快速反馈机制
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 取有效措施。
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及时对设 备进行维修和保养。
设备更新
对老旧、损坏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药品安全预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及 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药品质量监管
对药品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 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安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医疗安全预警制度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医疗风险识别和评估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医疗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2.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风险的性质、程度和可能发生的后果,将医疗风险分为不同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

3.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风险。

二、医疗安全预警机制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风险进行预警。

2.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疗安全预警预案,明确医疗安全预警的处理流程、责任人和措施。

3.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安全预警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安全问题。

三、医疗安全信息报告和公开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风险信息。

2.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公开,提高医疗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众的知情权。

3.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安全信息的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1.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

2.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

3.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患者和公众的医疗安全意识。

五、医疗安全质量控制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质量控制机制,定期对医疗安全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2.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疗安全质量控制措施,加强对医疗安全质量的控制和改进。

3.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安全质量的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六、医疗安全责任和追究1. 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疗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2.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风险的责任人进行追究,依法依规处理。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疗安全预警制度是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进行预警、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第三条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目标是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医疗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二章预警机制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预警机制,包括预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等环节。

第六条预警信息的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投诉等医疗安全事件;(二)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故障等医疗风险事件;(三)医疗质量指标异常波动;(四)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五)其他可能影响医疗安全的信息。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预警级别,并制定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

第八条预警级别分为一般预警、较重预警和严重预警。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将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预警响应措施的落实。

第三章预警响应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防止医疗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第十一条一般预警响应措施包括:(一)加强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二)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三)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较重预警响应措施包括:(一)开展医疗安全专项检查;(二)加强医疗风险防范;(三)落实医疗安全整改措施;(四)提高医疗安全意识。

第十三条严重预警响应措施包括:(一)立即停止存在医疗风险的医疗服务;(二)启动应急预案;(三)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和分析;(四)制定医疗安全整改方案。

第四章监督与考核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确保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

医疗安全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全体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辅助人员。

三、组织机构1.成立医疗安全预警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检查医疗安全预警管理制度。

2.设立医疗安全预警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四、预警管理内容1.医疗质量安全风险预警(1)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对手术、用药、输血、输氧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2)加强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3)对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2.患者安全风险预警(1)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加强患者沟通,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知。

(3)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重点监控,确保患者安全。

3.医务人员安全风险预警(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养。

(2)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3)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五、预警管理流程1.发现风险: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辅助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医疗安全风险,应立即报告医疗安全预警管理办公室。

2.评估风险:医疗安全预警管理办公室对报告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制定预案: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4.实施预案:按预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

5.跟踪评估:对实施预案后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六、责任追究1.对未按规定报告医疗安全风险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对未按规定实施预警管理,导致医疗事故发生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对违反医疗安全预警管理制度的,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附则1.本制度由医疗安全预警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登记、报告制度1. 引言医疗安全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医疗活动所引发的任何潜在伤害的措施和机制。

为了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建立一套全面的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及处理程序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登记、报告制度以及处理程序。

2.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医疗安全预警制度是通过及时收集、分析医疗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提前预警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重要基础。

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医疗活动中常见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修订。

常见的预警指标包括手术风险、药物过敏、院内感染等。

2.2 预警信息收集医疗安全预警制度应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及时、全面地收集医疗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可以通过设立匿名举报渠道、建立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等方式收集预警信息。

同时,预警信息的收集应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预警信息分析收集到的预警信息需要进行分析,确定其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为后续的处理程序提供依据。

预警信息分析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结合实际情况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3. 医疗安全预警登记制度医疗安全预警登记制度是指对医疗安全预警信息进行登记和管理的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登记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3.1 预警信息登记当收到医疗安全预警信息时,需要在预警登记系统中进行登记。

登记内容应包括预警信息的来源、内容、相关人员、登记时间等信息。

预警信息登记应及时进行,并确保登记信息的准确性。

3.2 预警信息管理医疗安全预警登记制度应建立预警信息的管理流程。

管理流程应包括对登记信息的审核、分析、筛选以及分类管理等环节。

同时,根据预警信息的紧急程度,制定相应的处理时间和优先级。

3.3 预警信息保存对于已经处理完成的预警信息,应进行相应的保存和备份工作。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文(3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文(3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医疗风险,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护理部等。

第三条医院应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限。

第四条医疗风险预警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统计和评估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医疗风险,预测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及时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五条医疗风险预警应以科学、客观、及时、有效为原则,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医院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医疗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第七条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医院的领导班子,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的追踪和分析制度,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风险预警工作流程第九条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信息收集和统计:各科室、科室负责人、医疗质量监测部门、护理部等应收集和统计与医疗风险相关的信息,包括医疗事故、不良事件、投诉和纠纷等。

(二)信息评估和分析: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医务处和护理部等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其对患者安全和医院运营的风险程度。

(三)预警发布和通知:医务处应根据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及时发布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风险处理和救治:相关科室、护理部等应按照预警通知的要求,采取及时的处理和救治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五)风险总结和反馈: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医务处等应对风险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向相关科室和人员反馈。

第十条医疗风险预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三章医疗风险预警工作机构与人员的职责第十一条医疗质量监测部门负责医疗风险预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具体职责包括:(一)负责收集和统计与医疗风险相关的信息;(二)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其风险程度;(三)发布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四)定期总结和评估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向医务处和领导班子报告;(五)编制和完善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规章制度;第十二条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护理部等具体科室和部门的负责人应负责本科室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具体职责包括:(一)组织和管理本科室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二)参与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及时上报相关信息;(三)配合医务处的工作,及时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四)接受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对风险预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医院医疗安全预警制度一、总则(一)目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院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保障意识和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医疗安全的监控机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有效的防止医疗缺陷、差错、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尽量满足就医患者、家属及社会相关各方面对疾病康复日益增加的期望值,促进全程优质服务,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医疗安全预警范围全院员工,尤其是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和其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而发生的任何有可能导致医疗差错、事故出现的医疗实践,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属于医疗安全预警范围。

(三)原则医疗活动要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查质量要素的各方面、医疗过程的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警示责任人,以达到确保医疗安全为目。

(四)要求医疗安全预警工作分级进行。

医院及各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抓好落实。

二、医疗安全预警分级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安全的缺陷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分为三级。

除以下情况外,应酌情根据总原则对事件进行分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是指违反各项规范要求,但尚未造成患者投诉等后果的行为。

1、医疗文书(1)门、急诊医师未书写门诊或急诊病历。

(2)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病程记录、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

(4)凡决定转出的病人,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纪录。

(5)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

(6)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

(7)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

(8)造成病历等资料损坏或丢失。

(9)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

(10)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

(11)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2.纪律(1)工作人员擅自离岗。

(2)对于疑难危重病人,会诊医师和辅助检查科室医(技)师在接到急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3)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发药等服务过程中聊天、打手机。

(4)门、急诊护士未及时将门、急诊危重病人转送至急诊科或病区。

(5)首次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未通过专家委员会讨论并经医务科批准而擅自实施。

(6)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7)将院内讨论的有关病人的情况等擅自不负责任地向病人或家属透露。

(8)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家属误解。

(9)违反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

(10)出现医德医风问题。

3、诊疗规范(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3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会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

(3)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而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4)门、急诊医务人员对危重患者未实施首诊负责负责制。

(5)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入院证》或病房医师未诊查患者即开医嘱。

(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签字不及时。

(7)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8)对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院内、院外会诊。

(9)需马上执行的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0)对危重患者未做床旁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记入交班记录。

(11)临床医师迟报、漏报传染病,或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未就地隔离,未按规定消毒或转院。

(12)择期特大疑难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科。

(13)麻醉师在术前及术后患者返回病房的24小时内未诊查患者。

(14)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手术3日内无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15)错发、漏发药物,但未造成后果,并未引起患者投诉。

(16)因医务人员导致择期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17)供应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

(18)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

(19)采集体液标本时,采错标本、贴错标签、错加抗凝剂、非因患者因素导致采集量不够而需重新采取。

(20)处方中出现用法错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过极量而未注明,但尚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21)遇有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等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时,未及时上报。

(22)术后观察患者不细致,未能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渗血。

(23)因治疗需要且病情允许转科,转出科室未及时联系转入科室或转入科室无正当理由拖延转入。

4.医疗保障(1)抢救药品、材料未及时补充、更换、出现账物不符或过期药品、材料。

(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未定期检测或维修不及时而影响使用。

(3)医技科室对于仪器、设备疏于检测维护,导致结果失真。

(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部位。

(5)血、尿、粪等检查标本遗失。

(6)特殊检验标本、病理标本的保(留)存时间短于规定时间。

(7)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未与临床科室及时联系并提议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未主动报告。

(8)药剂科未及时发现处方中的药物用法不当、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用量超过极量等。

(9)调剂人员对中药方剂中需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用法的药物未行单包和注明。

(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而估计取药。

(11)营养餐有异物。

(12)造成患者投诉的医疗收费错误。

(13)计算机网络因疏于管理和维护,导致运行障碍。

(二)二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1、超过24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6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

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72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而造成病人投诉。

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病人投诉。

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过失或差错。

5、一年内被两次一级医疗安全预警。

6、因发生一级医疗安全预警而引起患者投诉。

7.由于责任人的原因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经协商、调解或判决,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金额低于2000元人民币。

(三)三级医疗安全预警1、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

2、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或各种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医疗事故,但责任人过失严重,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害。

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后给病人的经济补偿金额高于2000元人民币。

4、一年内两次被二级医疗安全预警。

5、严重医德医风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医院声誉的毁损。

三、医疗安全预警程序(一)立案1、自查立案:各科室和部门均有权利和义务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内容,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2、接受投诉立案:凡发生医疗纠纷投诉的科室,24小时内由纠纷办立案,调阅病历,下达《医疗纠纷投诉通知单》。

(二)处置1、在调查取证及医院有关人员讨论后,根据情节轻重及责任大小,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医疗安全预警。

2、自查立案的,立即下达《医疗缺陷限期整改通知书》。

3、接受投诉立案的,于接到投诉后72小时内,由纠纷办对责任人下达《医疗缺陷限期整改通知书》,并与责任人签定《限期整改医疗缺陷协议书》存档。

4、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按照《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控制程序》办理。

5、被二、三级医疗安全预警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预警通知的当天到医务科接受“预警”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表现,一周内给予处罚。

6、医疗安全预警处罚分为通报批评、建议取消评优资格、扣发月(季、年度)奖、降薪、技术职称低聘、离岗待聘、追偿经济责任等。

7、经各级医学会鉴定为医疗事故的,参照医院相关文件进行处理。

(三)监督实施职能部门应检查监督责任部门(或人)对医疗缺陷的整改情况,对于完成情况予以验证并备案。

如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则由原预警级别升级加以处理,并加大督查力度,直至缺陷整改完毕。

四、处罚(一)处罚原则1、根据警示级别,参考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额度。

2、区别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在复合原因造成的后果中应承担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3、对于受到医疗安全预警人、科室和部门,坚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积极设法补救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如全院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

(二)处罚类别(见下表)医疗安全预警责任人处罚表五、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相关措施(一)认真落实《医患沟通制度》1、住院医师接诊病人后,认真向病人介绍自己,同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计医疗费用等情况告知病人,并记入病程记录。

2、实施有创性检查与治疗(如胸穿、腰穿、腹穿、肝穿、骨穿、心包穿刺等),必须在实施操作前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清楚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意外及医师在操作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将谈话内容记入病程记录。

(二)认真落实高风险环节签字制度1、为了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认真履行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作为”义务,在诊疗环节中实施规范性签字制度。

如《手术知情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各种穿刺检查同意书》、《各种介入诊断(造影)治疗协议书》等等,这些协议书规定了向病人告知的内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医疗意外,并要求患者或家属(监护人)签署相关同意书。

2、对上述高风险医疗环节,在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的同时,也要尊重病人的拒绝权。

病人或家属(监护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手术及操作,原则上不做,以避免医疗纠纷;3、医务人员在对危重病人交接班环节中应履行签字程序,书面交待。

4、医学影像报告单、病理、检验报告单要实行复核双签字。

(三)敏感时段查房制度1、落实节假日主任查房制度节假日主任查房是使住院病人在特定的时段不间断的处于质量控制中;主任节假日查房有利于危重病人、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病人、新入院病人的确诊及治疗,有利于对值班医生的考核、监督与管理。

2、夜班、交接班、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敏感时段,必须坚持督查岗位责任制,使医疗工作始终处于警戒、应急状态。

(四)绿色安全生命通道1、建立以病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全天候院内急诊急救机制。

2、抢救病人过程中涉及的各医技科室、信息、后勤保障部门实行限时制度。

因超时影响急救工作,追究责任。

(五)法律援助与医患沟通1、对医患间发生的纠纷及病人住院期间遇到的非医疗问题尽快通过法律咨询,获取法律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