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0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批评与创作的对立,到近代才消除融合。

英国诗人爱理阿德主张“创作必寓批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主张“批评必寓创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33
嗟乎,自宋、元以来,诗文芜烂,鄙俚杂沓。 本朝诸君子出而矫之,文准秦、汉,诗则盛唐,人 始知有古法。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 徒取形似,无关神骨。先生出而振之,甫乃以意役 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而诗文之精 光始出。……
……至于一二学语者流,粗知趋向,又取先 生少时偶尔率易之语,效颦学步,其究为俚俗、为 纤巧,为莽荡,譬之百花开而棘刺之花亦开,泉水 流而粪埌(lang4)之水亦流,乌焉三写,必至之弊耳, 岂先生之本旨哉!
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
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
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与张幼于)
32
四、袁中道的修正理论 当余少年盛气之时,意不可一世士。见乡里
之铢持寸守者,意殊轻之,调笑玩嫚,见于眉睫。 中年以来,饱历世故,追思曩日所怀,可愧非一。 吾辈常轻谈天下事,以为无不可为,而其后百不一 雠。 (袁宏道《寿刘起凡先生》)
18
(三)粗豪与俊逸
薛蕙: 海内论诗伏两雄,一时倡和未为公。 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
何景明: 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至兼雅颂,
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之下与?
李梦阳: 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
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
19
第三节 唐宋派
• 诗:初中唐、六朝 • 文:唐宋。(文学向理学、包括心学切换) • 向理学的回归本就意味着向唐宋文的靠拢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 落入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 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严羽)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 的思想中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其中还 有法家思想。因此他对孔孟的儒家思想是 有继承,又有发展。
荀子的贡献有二: 一是他提出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文学主
张,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扬雄、刘勰; 二是他的《乐论》对战国以后儒家正统诗
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 磋。”朱熹注:“和而不流。”这是说诗 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这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团结 作用】
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这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也即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批评作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
二、孟子的文学观 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关于“以意逆志”,孟子说:“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 为得之。”(《万章上》)
文是文采,辞是言辞,志是作者的思想。 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 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 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诗 歌的本义。
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
一、孔子的文学观
孔子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
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对 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 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⒉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 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 流思想。 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之一。 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 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 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 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魏晋南北朝部分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一)、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

)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

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

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

诗之所至,情无不至。

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

非理抑将何悟?)。

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

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

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

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

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三、“现量”说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ppt.Convertor

唐代文学㈠扫除齐梁遗风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正是这种新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梁文学的功过:功——总结了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艺术表现技巧渐趋成熟。

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

过——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

以至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

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较为忽视。

(刘勰和钟嵘提倡“风骨”或“风力”,正是为了克服上述两方面的弊端.)㈡反齐梁文风中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是批评其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

㈢诗歌革新运动和古文运动隋唐五代文论选读陈子昂:(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皎然:(1)“意”与“境”的关系;(2)“取境”有易、难的两种情况;(3)言意关系问题;(4)诗歌的风格问题;(5)影响。

韩愈:(1)“气盛言宜”说;(2)“不平则鸣”论。

白居易:(1)“为时”、“为事”论;(2)讽谕;(3)白居易诗论之弊病。

司空图:(1)“思与境偕”说;(2)韵味”说;(3)“四外”说;(4)诗论之影响。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两宋金元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两宋金元文学批评的重要特点及主要文学理论著述、批评思潮;了解掌握欧、梅、苏、黄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严羽《沧浪诗话》以“妙悟”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李清照、张炎的词论思想;了解掌握王若虚、元好问、方回的文学批评思想。

教学重点:欧阳修的文学批评苏轼的文学批评黄庭坚的文学批评李清照的词学批评教学难点:严羽《沧浪诗话》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概述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社会风尚大体上呈现出重文、尚理、崇雅的特点。

宋代实行佑文政策,中央及地方官吏多用文士,大办学校,大开科举,因而造就了一批集学者、官僚、诗人于一身的人。

宋人讲“理”,此理,不仅是哲理,而且包括义理、事理、性理、情理和禅理。

宋代文化以复雅崇格为特色,风流儒雅是宋代士大夫所崇尚的美学风范。

宋人取名、字、号多以“翁”、“老”、“居士”等自称,文化艺术上也多呈现出雅致化的倾向。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金明馆丛稿二编》)而宋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就诞生和繁盛于宋代登峰造极的文化氛围之中,因而宋代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学风尚。

1.诗话崛起于宋,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有许多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数量众多,持帖浩繁,仅以诗话为名者即有数百种,是一笔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

它们多用随谈录的方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但也出现了《岁寒堂诗话》(张戒)和《沧浪诗话》(严羽)等针砭时弊、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在资料辑录方面,至今已有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和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等。

2.宋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

与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相比较,宋代已进入历史的反思阶段,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 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 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 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 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 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 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
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文学批评PPT课件(29页)

文学批评PPT课件(29页)
·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 现代:欧文· 白璧德和保尔· 摩尔
11
(三)社会历史批评
·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 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 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 功用和历史意义
· 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 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 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批评模式的区别。 5. 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
与合理性。
29
——约翰· 马勒:《心理学和文学》
16
(八)心理学批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 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心理结构 · 本能冲动凭借艺术创造达到“升华”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心理学:
· 图形和背景、邻近原则、类似原则、良好完形原则 和闭合原则等
·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 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
9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 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 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 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 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 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10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 传统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 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 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7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
· 高度的真实性 · 进步的倾向性 ·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性
·文体的评价 ·艺术形象的评价 ·意蕴批评
8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影响: 一是强调文学创作主体的人格形 象; 二是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 三是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
第二,功利主义
“诗言志。” 《尚书·尧典》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 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 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 《庄子·渔夫》
第三,言外之意。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者。 ——《庄子·天道》
四、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第一,人格主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 参考书: 1. 郭预衡:《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二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 史》三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三、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论。 这种认识和评论,后于文学创作,是与人们对自 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和思维能力的水平,与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 状况,以及文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密不可 分。 文学批评史:是研究历代文学思想发展历史 的科学;是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经验结晶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0
第四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 盛——明清时期
第十三章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第十四章 明代中后期的新批评动向 第十五章 明代的小说戏曲批评(存目) 第十六章 王夫之的文学思想 第十七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论 第十八章 清代的戏曲与小说批评(存目) 第十九章 晚清王国维的词学批评
童心说
童心,真心,最初一念之本心,乃是指未受到文化污 染、发自生命原初状态的真情实感。
他认为,真心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必须是作者真 心的流露,不由自主地发抒。
《杂说》篇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 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 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 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 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 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这批人原也是前七子的追随者,后不满于何李的一味摹拟, 故以本色论矫正之。
唐顺之在《洪方洲书》中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 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 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在当时的社 会风气中,他们也还是要学有所本,只是所本的对象不再 是秦汉古文,而是唐宋文。
后七子之王世贞
二、 后七子 嘉靖(1522)、隆庆(1567)年间,是以李攀龙、王
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独领风骚的时期,成员中比较重 要的还有谢榛等。前、后七子主张大致相类。 王世贞在李去世后主掌文坛二十年之久,并写有一部 重要的书《艺苑卮言》,不但论诗,也论词曲书画等, 影响很大,在当时文坛上独执牛耳。 王的理论:讲格调,重法度。但他的格调法度一是以 情为中心,二是比较灵活,虽主张学古人,但最后还 是归之于“一师心匠”。 他的理论比较接近于前面的何景明,在前后七子中是 较重视艺术自身特性的一位。
前七子文论
主张严守古法,模拟格式。 学古并落实到法式上是李梦阳的思想,他论诗有七难,所
谓“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 七者备而后诗昌也。” 其中格与调是最重要的。 李认为格调等七个方面的东西应落实到实处上,这就是法 式。他要求学诗习诗的人应注意揣摩古人的格调,模仿古 人的法式。 在如何学古复古的问题上,李何有所不同。何不同意李的 “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与李空同论 诗书》)他认为学古 应“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 不仿形迹。”(同上) 《明史·何景明传》云:“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 指出二人在如何学古上的不同。
第十三章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想 第二节 唐宋派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想
明代从弘治(1488)、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1573)之 际的近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摹古思潮占 统治地位。
一、前七子 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
康海、王九思,并称为前七子;其中以李梦阳、何景 明为代表。他们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以复古为号召。 《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 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 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 道。”
归有光成名稍迟,与王世贞同时,不得志,对王的名声和 诗文多有不同看法。
唐宋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有:推崇唐宋,尤尚欧曾;吸取神 理,反对句拟字摹;提倡本色。对民间文学比较重视。
第十四章 明代中后期的新批评动向
第一节 李贽的文艺思想及其影响 第二节 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竟陵派
第一节 李贽的文艺思想及其影响
谢榛
后七子中还有一位人物值得注意的就是谢榛, 他写有《四溟诗话》,又称《诗家直说》。
他原也属七子之列,后因与李攀龙不合,被开 除出七子集团。
《四溟诗话》倾向上与王世贞一样,对“性情 之真”非常强调。这些在七子中的异端思想, 实际上与后来公安派的思想相一致。
第二节 唐宋派
在前后七子中间的嘉靖年间,有被称为唐宋派的王慎中、 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今泉州)人。 李贽的思想很突出的一点是反对理学对人欲的压抑;提倡
个性解放,反传统,追求人的“自然之性”;对封建礼教 提出大胆的怀疑,无情地揭露假道学先生。显示出强烈的 异端色彩。 其文学理论的核心是“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 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 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 不复有初矣。”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唐宋派
黄宗羲《明儒学案》说:唐顺之“初喜空同诗文,篇篇成 诵,下笔即刻画之。王道思见而叹曰:‘文章自有正法眼 藏,奈何袭其皮毛哉!’自是幡然,取道欧、曾,得史迁 之神理。久之,从广大胸中随地涌出,无意为文而文自 至。”说明唐宋派虽然不满李何,但他们的本色与何李相 比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茅坤是王慎中、唐顺之的追随者,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 钞》,“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 (《明史·茅坤传》)唐宋八大家之称,但主要因茅坤而确 立。
李贽的童心说,对公安三袁,以及汤显祖,徐渭等人 有很深的影响。今人所说的明代的浪漫洪流,实自李 贽始。
第二节 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
公安三袁是明代浪漫思潮的代表,三袁都是湖北公安县 人,故习惯上称之为公安派。三袁是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道。三人中以袁宏道成就最大。
1、变:代有升降,法不相沿。 《叙小修诗》:“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
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 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 曾不知文准 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 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 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 以可贵,原不可以优 劣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