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发展历史概要共33页

合集下载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可靠性历史概述尽管产品的可靠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产品的可靠性才凸现出来,不仅影响产品的性能,而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成为众所瞩目需致力研究的对象。

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力量推动下,可靠性工程从概率统计、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

可靠性工程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 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40年代)可靠性工程有关的数学理论早就发展起来了。

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17世纪初由伽利略、帕斯卡、费米、惠更斯、伯努利、德*摩根、高斯、拉普拉斯、泊松等人逐步确立。

第一本概率论教程——布尼廖夫斯基(19世纪);他的学生切比雪夫发展了定律(大数定律);他的另一个学生马尔科夫创立随机过程论,这是可修复系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可靠性工程另一门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20世纪30年代飞速发展。

代表性:1939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疲劳强度提出了威布尔分布,该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工程中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自航空。

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适航性统计学注释》,首次提出飞机故障率≤0.00001次/ h,相当于一小时内飞机的可靠度Rs=0.99999,这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

我们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三规定)是在1953年英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由N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这就是现在常用的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二战末期,德火箭专家R•卢瑟(Lussen)把Ⅴ1火箭诱导装置作为串联系统,求得其可靠度为75%,这是首次定量计算复杂系统的可靠度问题。

因此,V-1火箭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

最早作为一个专用学术名词明确提出“可靠性”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放射性实验室。

可靠性技术发展简介概述

可靠性技术发展简介概述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可靠性技术发展简介01041201摘要可靠性理论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对现代军事、宇航、电子等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到研究结构、机械、机电系统及由上述系统组成的综合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其应用范围也从比较尖端的工业部门扩展到一般工业部门。

目前,可靠性设计和分析技术已成为许多工业部门中产品发展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系统可靠性在理论和研究模式上还有欠缺,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如模糊理论、人工智能等,是可靠性理论、试验和管理能够更成熟、更完美。

关键词:可靠性工程航空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核工业机械和非电子产品人可靠性现代化可靠性技术发展简介二十世纪以前可靠性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的,在人类文明经历了4000多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与可靠性工程学有关的数学理论早就发展起来了,可靠性工程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十七世纪就由伽利略、巴斯卡、费米、惠更斯、伯努利、德·莫根、高斯、拉普拉斯、泊松等人逐步确立。

布尼科夫斯基在十九世纪写了第一本概率论教程,他的学生切比雪夫发展了大数定律,他的另一个学生马尔科夫创立了随机过程论,这是可修系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可靠性工程另一门主要的基础理论——数理统计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除了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机械维修概率、长途电话强度的概率分布、更新理论、试件疲劳与极限理论的关系外,1939 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材料的疲劳强度而提出了威布尔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美国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源于航空。

二战期间,因可靠性引起的飞机损失惨重,损失飞机2100架,是被击落飞机的1.5倍。

可靠性介绍

可靠性介绍

放置2小时,放置期满,被检样机立即进行产品测试后的检查。
环境可靠性测试-4
7、高低温循环测试
方法:高温保持温度同高温测试温度;低温保持温度同低温测试温 度。温变率大于1℃/min,但应小于5℃/min。 循环次数大于2次( 研制测试)或8次(转产测试)。温度保持时间大于0.5小时(对无 外壳单板)或2小时(对整机)。 8、ESD测试 方法:用静电枪在规定的环境中(常温温度25+/-3℃,常湿 60%RH+/-5。),对产品进行静电放电测试。
环境可靠性测试-3
5、低温运行测试
方法:无包装产品开机启动后放置低温环境中(-20度)中,工作8 小时或更久,整个过程要求功能正常。 6、高低冲击测试 方法:被测产品不包装、不导通或不带电池状态,以正常位置放入
试验箱内,高温为60℃,稳定温度保持时间为2小时,低温为30℃,,稳定温度保持时间为2小时,转换时间不大于15秒,循环 次数为12次(1循环周期为4小时),循环期满,在正常大气条件下
2、高温运行测试 方法:产品开机启动放置在高温(如40度)中,存 放8小时或更长,整个过程中要求功能正常。
环境可靠性测试-2
3、高温高湿测试
方法:产品断电放置于高温(比高温运行增中5度)湿
度90%±3%的环境中24小时或更久。
4、低温存储测试 方法:产品断电放置在低温(如-40度)24小时或更久 。
二战期间, 因可靠性引 起的飞机损 失惨重,损 失飞机2100 架,是被击 落的1.5倍。
可靠性概念的提出
• 美国: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提出飞机事故率→ 最早的可靠性指标 • 1944年,纳粹德国试制V-2火箭→提出火箭可靠度是 所有元器件可靠度的乘积(认为系统是串联),最 早的系统可靠性概念 • 1947年美国费兰德雪尔研究结构可靠性;1970年扩 大到机械产品→机械可靠性理论

可靠性发展史

可靠性发展史

可靠性工程发展史报告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学院:航空学院专业:安全工程班号:01041001姓名:**学号:69可靠性发展史可靠性和质量不可分离,其前身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的。

在公元前26世纪的冷兵器时期,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消长矛为止,前后经历了4000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关于可靠性的发展,各种机构和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可靠性工程从古至今已存在,也有说可靠性真正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也有说法是起源于20世纪40或50年代,在参阅了各种权威材料后,将可靠性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以下6个阶段:1、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源于航空。

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出版的《适航性统计学注释》中,提出飞机由于各种失效造成的事故率不应超过h,相当于飞机在一小时飞行中的可靠度为。

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是在1952年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早期的系统可靠性理论见于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

他们提出了由N 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

1943年美国成立了“电子管技术委员会”并成立“电子管研究小组”,开始了电子管的可靠性研究。

这是有组织地研究电子管可靠性的开始。

1949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成立了可靠性技术组,这是第一个可靠性专业学术组织。

2、可靠性工程的兴起和独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可靠性工程在美国兴起。

当时,美军用电子设备由于失效率很高而面临着严重的局面:1949年美国海军电子设备有70%失效,1个正在使用的电子管要9个新的电子管作为随时替换的备件。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1952年8月21日,美国国防部下令成立由军方、工业办及学术界组成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组”,即AGREE。

可靠性发展史

可靠性发展史

可靠性工程发展史报告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学院:航空学院专业:安全工程班号:01041001姓名:王斌学号:2010300369可靠性发展史可靠性和质量不可分离,其前身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的。

在公元前26世纪的冷兵器时期,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消长矛为止,前后经历了4000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关于可靠性的发展,各种机构和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可靠性工程从古至今已存在,也有说可靠性真正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也有说法是起源于20世纪40或50年代,在参阅了各种权威材料后,将可靠性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以下6个阶段:1、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源于航空。

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出版的《适航性统计学注释》中,提出飞机由于各种失效造成的事故率不应超过0.00001/h,相当于飞机在一小时飞行中的可靠度为0.99999。

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是在1952年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早期的系统可靠性理论见于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

他们提出了由N 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

1943年美国成立了“电子管技术委员会”并成立“电子管研究小组”,开始了电子管的可靠性研究。

这是有组织地研究电子管可靠性的开始。

1949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成立了可靠性技术组,这是第一个可靠性专业学术组织。

2、可靠性工程的兴起和独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可靠性工程在美国兴起。

当时,美军用电子设备由于失效率很高而面临着严重的局面:1949年美国海军电子设备有70%失效,1个正在使用的电子管要9个新的电子管作为随时替换的备件。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1952年8月21日,美国国防部下令成立由军方、工业办及学术界组成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组”,即AGREE。

可信性培训教材-可信性概述(ppt 42页)

可信性培训教材-可信性概述(ppt 42页)
可靠性指标预计用于比较或权衡各种设计方案,检查 设计薄弱环节或关键部位,确定需改进设计的部件 或单元,亦可为维修性、安全性、保障性分析及试 验等提供信息。
21
20.01.2020
可靠性指标预计方法
早期阶段:
计数法 RZTEA法(CW法)
设计定型阶段:
应力分析法
RZTEB法(CW法)
S
15
20.01.2020
并联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框图:
S1

Si

Sm
特点:只要一个单元正常工作,则系统就能正常工作。
Si :第 i 个单元。 16
20.01.2020
并联可靠性模型
m
可靠性数学模型R为S:1 (1Ri) i1
当各单元的可靠度相同均为R时,有:
系统(总)可靠度: RS 1(1R)m
22
20.01.2020适用源自系统(或整机的)RZTEA 法
一、预计公式
其中:
S0 K 1K 2K 3K 4K 5N
S ----------系统失效率 0 ----------电子元器件平均基本失效 率
K 1 ----------降额设计效果因子
K 2 ----------环境应力筛选效果因子
热设计就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使 元器件、零部件及设备等在规定的温度环境中 正常工作,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35
20.01.2020
热设计的基本程序
1. 根据设备的寿命剖面和任务剖面, 确定设备的热环境
2. 进行热分析 3. 进行热设计 4. 开展热设计评审 5. 进行热试验和热测量
36
20.01.2020
24
20.01.2020

可靠性检测简介及发展历程

可靠性检测简介及发展历程

可靠性试验——环境可靠性试验深圳百思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可靠性起源开始应用于开始应用于::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军用电子设备军用电子设备;;复杂导弹系统复杂导弹系统;;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等等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等等。

推广到民用推广到民用::保证产品的可靠度保证产品的可靠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证其品牌和竞争能力保证其品牌和竞争能力。

可靠性历史可靠性的发展可靠性的发展:可靠性是伴随着兵器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的和发展的。

50年代是可靠性兴起和形成的年代。

60年代是可靠性工程全面发展的阶段阶段。

70年代是可靠性发展步入成熟的阶段阶段。

80年代可靠性向着更深可靠性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方向发展。

质量和可靠性的区别质量就是产品性能的测量质量就是产品性能的测量,,它回答了一个产品是否符合各项性能指标的问题的问题;;可靠性则是对产品耐久力的测量,它回答了一个产品生命周期有多长,简单说简单说,,它能用多久的问题的问题。

所以说质量测试解决的是现阶段的问题段的问题,,可靠性试验解决的是一段时间以后的问题是一段时间以后的问题。

环境可靠性试验分类环境可靠性试验主要可分为以下3种:力学环境试验气候环境试验综合环境试验力学试验振动正弦振动随机振动机械冲击碰撞跌落稳态加速度振动试验的五个要素振动试验最基本的要素振动试验最基本的要素::1、频率2、加速度3、振幅4、方向5、持续时间正弦振动的六个要素1、频率(Hz)2、加速度(g 或m2/s)3、振幅(mm)4、扫频速率(Oct/min 或Hz/s)5、方向(X、Y、Z axis)持续时间((min/axis)6、持续时间共振搜索谱图驻留振动谱图正弦振动的应用正弦振动的应用((3)扫频振动扫频振动::针对存在多个共振点的振动环境环境;;扫频振动谱图随机振动应用随机振动谱图机械冲击机械冲击类型机械冲击类型::根据脉冲波形不同根据脉冲波形不同,,可分为可分为::1)半正弦波半正弦波;;2)三角波三角波;;3)梯形波梯形波。

可靠性试验培训 PPT课件

可靠性试验培训 PPT课件
设备能力 温度:105.0~133.3℃(at 100%RH)
110.0~140.0℃(at 85%RH) 118.0~150.0℃(at 65%RH) 湿度:65~100%RH 精度:温度±0.5℃/湿度±3%RH(at 85%RH) 常规条件: ①130℃,85%RH ②110℃,85%RH
高加速寿命试验箱
可靠性试验项目
高温贮存试验 HTST High Temperature Storage
试验目的: 评定产品承受长时间施加高温应力下工作或贮存的适应能力。
标准 JESD22-A102
JESD22-A110 JESD22-A118
JESD22-A113
GB/T 4587
GB/T 4587 JESD22-A108 GB/T 2423.28 JESD22-B106 JESD201 JESD22-A121
可靠性常用试验
常规试验分类
气候环境试验 高温贮存试验(HTST) 稳态湿热试验 (THT) 低温贮存试验(LTST) 高压蒸煮试验(PCT) 温度循环试验(TCT) 高速老化寿命试验(uHAST)
湿度对产品的影响:腐蚀、离子迁移、扩散、水解、爆裂、霉菌
14
环境应力与失效的关系
3 冷热温度冲击对产品的影响 高温和低温的失效都会反映在冷热温度冲击试验中,冷热冲击试验只是 加速了高温和低温失效的产生。下面归纳了实际生产或使用环境中存在 的具有代表性的冷热温度冲击环境,这些冷热冲击环境常常是导致产品 失效的主要原因。 1.温度的极度升高导致焊锡回流现象出现; 2.启动马达时周围器件的温度急速升高,关闭马达时周围器件会出现温 度骤然下降; 3.设备从温度较高的室内移到温度相对较低的室外,或者从温度相对较 低的室外移到温度较高的室内; 4.设备可能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连接到电源上,导致设备内部产生陡峭 的温度梯度。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切断电源可能会导致设备内部产生相 反方向陡峭的温度梯度; 5.设备可能会因为降雨而突然冷却; 6.当航空器起飞或者降落时,航空器机载外部器材可能会出现温度的急 剧变化。

可靠性理论及其发展

可靠性理论及其发展

1、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可靠性的准备及萌芽期–上世纪30~40 年代期间开始形成可靠性概念,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德国和美国•可靠性理论的兴起及形成–20 世纪50 年代初,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发现不可靠的电子设备不仅影响战争的进行,而且需要大量的维修费用。

以1957 年发表了第一份可靠性研究报告《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为标志•可靠性理论迅速发展阶段–上世纪60 年代是美国航空及航天工业迅速发展的年代,故被称为“宇航年代”。

以《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的颁布为标志•可靠性工程深入发展的阶段–航空、航天及军事装备的需求•技术的深入发展•广泛的工程应用4、目前可靠性工作的反思•难以制定有效维修保障方案–由于可靠性工作结果的输出对故障的预计或分析的故障信息不准确,使得难以制定有效的维修和保障计划,比如会出现“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的情况,保障资源的配备也困难。

•仅根据内外场故障数据的统计推断是不够的。

•必须在可靠性数学基础上,强调对可靠性故障物理学的研究,发展基于故障物理的可靠性技术,以充分了解产品的故障模式、故障机理和故障位置等信息,才能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这些潜在故障的发生,并对产品可靠性进行有效设计和正确评价。

器件对电子设备,其故障可能发生在器件内部元器件-PCB的互连位置等处。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故障模型模型基本输入:产品设计信息、局部位置的应力历程ACEL ACEL ACEL ACEL ACEL1、基于故障物理的可靠性理论基础•产品强度分布-双峰模型使用初期:早期故障率较高稳定期:故障率最低,随机性;寿命后期:故障率也会高,故障主要是由疲劳导致;早期故障不能用传统的晚期故障可靠性模型来解释。

解释早期故障的强度分布也不能解释晚期故障特性;一种简单统计分布不能完全解释浴盆曲线。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 ACEL障机理。

可靠性的起源

可靠性的起源

可靠性的起源编辑:吴克第2次世界大战时,在对日战线中,发生了向前线输送的电子机器半数以上发生了故障,在实际作战中,美军在向远东输送的兵器中,60%的航空机不能用,50%的电子兵器在储藏中发生故障。

轰炸机的电子机器的寿命仅有20小时,海军用电子机器70%发生故障。

战后,由于这些惨痛经验,在1952年8月设置了美国国防部的可靠性咨询机关AGREE(Advisory Group on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然后,在1957年提出了有名的AGREE报告(电子机器可靠性咨询委员会报告书),在这个报告中,美军宣布把定量化的可靠性作为兵器购入的基本准则。

日本在1960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日科技联),设立了可靠性研究委员会。

同年在电气通信学会(现在是电了情报通信学会)上成立了可靠性研究专门委员会。

1965年设置了电气试验所可靠性研究室,1968年设置了工业技术院可靠性技术开发室公开的活动,1973年作为民间团体,200多家公司加入的基础上,设立了日本电子零部件可靠性中心。

制定了有关可靠性的工业衡量标准,如JISC5003(故障率试验法,1969), JISZ8115 (可靠性用语,1970年)等等,这以后又制定了如JISC5700(可靠性保证电子零部件通则,1970年)等等很多的规格。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的出陈布新,使用者对质量的要求,已不仅关注在传统的产品功能性能质量上,更关注的是产品的耐久性及维护性的特殊质量上。

而可靠性工程正是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的技术,它包含了产品全寿命周期中可靠性要求的确定、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可靠性试验与评价及可靠性管理等要项。

可靠性工程研究的是产品故障发生、发展及其预防的规律,通过设计、分析、试验等手段,防止、控制故障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产品固有可靠性水平,达到产品优化的目的。

而这些技术在先进科技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早已深入运用到民间工业上(汽车、家电),他们的产品广受使用者的青睐,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可靠性的发展

可靠性的发展

可靠性的发展可靠性的发展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由于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对飞机、火箭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进行研究.最早提出可靠性理论的是德国的科学人员,德国在V-1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火箭系统的可靠性等于所有元器件可靠度乘积的理论,即把小样本问题转化为大样本问题进行研究.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为了发展军事需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可靠性进行研究.美国先后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专门委员会”,”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等研究可靠性问题的专门机构.1957年6月4日,美国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发布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这一报告提出了可靠性是可以建立的、可分配的及可验证的,从而为可靠性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的框架.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为了保证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与飞行的可靠性,开始了对可靠性的研究工作.同时,为了解决作战导弹可靠性的要求,一些国家也先后开始了对可靠性的研究与应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成立了”可靠性研究委员会”,专门对可靠性问题进行研究.1961年,原苏联发射第一艘有人驾驶的宇宙飞船时,宇航员对宇宙飞船安全飞行和安全返回地面的可靠性提出了0.999的概率要求,可靠性研究人员把宇宙飞船系统的可靠性转化为各元器件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取得了成功,满足了宇航员对宇宙飞船系统提出的可靠性要求.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原苏联对可靠性问题展开了全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和美国国防部接受并发展了20世纪50年代由”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发展起来的可靠性设计及试验方案.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也从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并朝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向发展.这时,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可靠性工程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雷达、通信机、电子计算机等方面也提出了可靠性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广泛应用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工业生产部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子设备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生产的效率,系统、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对可靠性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非电子设备可靠性的研究,以解决已有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及试验技术对非电子设备使用时受到限制和结果不理想的问题.当时,由于我国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以及消费者的强烈要求(电视机的质量问题),对各行各业开展可靠性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973年起,原国防科工委和原四机部为了解决国家重点工程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多次召开有关提高可靠性的工作会议.1978年提出《电子产品可靠性”七专”质量控制与反馈科学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经过10年努力,使军用元器件可靠性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保证了运载火箭、通信卫星的连续发射成功和海底通信电缆的长期正常运行.197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电子工业部以及广播电视总局陆续召开了有关提高电视机质量的工作会议.对电视机等产品明确提出了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和可靠性指标,组织全国整机及元器件生产厂家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可靠性为重点的全面质量管理.在5年的时间里,使电视机平均故障时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配套元器件使用可靠性也提高了一至两个数量级.20世纪80年代,可靠性研究继续朝广度和深度发展,中心内容是实现可靠性保证.1985年,美国军方提出在2000年实现“可靠性加倍,维修时间减半”这一新的目标,并已经开始实施.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掀起了电子行业可靠性工程和管理的第一个高潮. 于1984年组建了全国统一的电子产品可靠性信息交换网,并颁布了GJB299-87《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产品可靠性工作.同时还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可靠性的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使可靠性管理工作纳入标准化轨道.20世纪90年代初,原机械工业部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沿着管起来-控制好-上水平的发展模式开展可靠性工作,兴起了我国第二次可靠性工作的高潮,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软件可靠性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和软件可靠性工程实践范畴的不断拓展,软件可靠性逐渐成为软件开发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软件可靠性工程在软件工程领域逐渐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并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分支.本世纪初,随着欧盟综上所述,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发展是社会的需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虽然可靠性工程起源于军事领域,但从它的推广应用和给企业与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事实中,可以看到提高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并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推广应用.我国的可靠性发展虽快,但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有效地推动可靠性工程,必须把产品性能同可靠性同等看待,将可靠性理论研究成果和可靠性工程技术应用与可靠性工程实践中,把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指标纳入产品的指标体系。

可靠性理论 第一章

可靠性理论 第一章

1.2 可靠性的重要意义
(1)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以防止故障和事故的 发生,从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可靠性,能使产品总的费用降低。 (3)提高可靠性,可以减少停机时间,提高产品 可用率。 (4) 提高可靠性,可以改善企业信誉,增强竞争 力,扩大产品销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5)提高可靠性,可以减少产品责任赔偿案件的 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iability deals with the behavior of failure rate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Quality control deals with percent out of specification, or percent of defectives at one point in time, (i.e. when receiving incoming components, or at a point during the product’s manufacture/assembly). Reliability is quality over time.
Product Cost vs. Reliability
可靠性的研究内容
1.可靠性工程 可靠性工程是指为了保证产品在设计、生产及使用过程 中达到预定的可靠性指标,应该采取的技术及组织管理措 施。可靠性技术在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任务是: (1)可靠性设计:通过设计奠定产品可靠性基础。研究 在设计阶段如何预测和预防各种可能发生的故障和隐患, 以及确保产品的维修性。 (2)可靠性试验:通过试验测定和验证产品可靠性。研 究在有限的样本、时间和使用费用下,如何获得合理的评 定结果,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产品可靠性。 (3)制造阶段的可靠性:通过制造实现产品的可靠性。 研究制造偏差的控制、缺陷的处理和早期故障的排除,保 证设计目标的实现。 (4)使用阶段的可靠性:通过使用维持产品的可靠性。 研究产品运行中的可靠性监视、诊断、预测,以及采用售 后服务与维修策略,防止可靠性劣化。

可靠性的发展史

可靠性的发展史

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史摘要:从可靠性的诞生开始,阐述了可靠性在各个时代的理论和应用上的状态;介绍了可靠性的基本内容、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和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提出了未来系统可靠性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可靠性发展历史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states of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reliability in each development periods from its birth; and introduces the basics,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approaches of reliability study; and make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which might be faced in the future study.Keywords: Reliability, Development, History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有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产品对象已经赋予的固有属性,这部分的可靠性是在产品在设计开发时可以控制的;一种是使用可靠性,是指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靠性,除了固有可选性的影响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产品安装、操作使用、维修保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可靠性和质量不可分离,其前身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

在公元前26世纪的冷兵器时期,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消长矛为止,前后经历了4000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热兵器的成熟期在国际上二战时期德国使用火箭和美国使用原子弹为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