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3.设计一道与呼吸系统相关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气体交换的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以及生活中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呼吸加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简要回顾细胞呼吸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教案3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教案3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重点)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
(重点) ?准确概述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呼吸的四个环节。
(难点)区分三个概念: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
(难点)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实验材料器具16组:水槽16个,集气瓶64个,毛玻璃片64块,一次性塑料弯吸管若干,细木条32根,火柴,香水,配置澄清的石灰水16小瓶。
制作课件,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FLASH动画辅导两名学生实验操作。
课前画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板图。
2、学生准备复习呼吸运动的原理复习七、上《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安排复习提问同学们好,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将复习旧知(2分钟) 呼吸运动的原理。
常态化,从请看大屏幕,下图坐标系是某人在一而强化知识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的学生回忆、独立思的识记和落肺内气压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考、给出准确、规实。
曲线AB段表示时肺内气压的变范的答案。
化。
学生亲身体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学生集体参与: 验,产生探左右、上下径都。
回答憋得慌、窒息究的欲望。
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等是坐标的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明确学习目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标,带着任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 自读学习目标务学习。
AB: ,BC: 。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教师带领学创设情景生分析实验激发兴趣过渡:呼吸运动实现了肺泡与外界的学生思考方案,目的(2分钟) 气体交换。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空气进入人体在人体里按照一定的路线“旅游”并在每一个“景点”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空气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在人体中转一圈,并发生着变化。
这节,我们和空气一起到人体中进行探险旅游。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学生结合课本p23呼吸系统示意图,自学课本p24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小组讨论展示: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1、呼吸系统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1)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2)肺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A、肺泡数目多。
B、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鼻腔能使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拓展练习:1、婴儿为什么是带着哭声来到世界?2、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板书)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思考:1、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2、什么是呼吸运动?小组讨论展示:1、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吸气、呼气。
3. 气体交换的原理:压力差、扩散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模型或图示,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并讲解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 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结合模型或图示,讲解吸气、呼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实验操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临床意义。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学博物馆,增加对呼吸系统的直观认识。
3.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如制作呼吸系统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人体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醒注意实验安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指出气体交换在呼吸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呼吸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学生的理解可能还较为模糊。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源等途径获取信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提问:“生物体为什么需要呼吸?”“呼吸与细胞有什么关系?”
-通过回顾,激发学生对呼吸系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使用多媒体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图,介绍各个部分的功能。
-详细讲解肺的结构,如肺泡、肺泡壁、毛细血管等,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如气体的扩散、浓度梯度等。
2.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安排简单的气体扩散实验,如使用红、蓝两色水模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让学生直观感受气体交换的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讨论运动后呼吸加快、高海拔地区的氧气浓度等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影响因素。
4.采用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分享知识。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巨野县教研室田慕华《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巨野县教研室田慕华一、教材分析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不但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还要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而呼吸道和肺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基础。
呼吸运动是实现肺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前提。
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学习人体交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明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演示实验,能够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关爱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能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关于呼吸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在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和呼吸相关的生活常识,对其组成和功能有了一定的帮助。
由于学生对引起呼吸运动的呼吸肌的分布和功能缺乏知识基础,而且呼吸运动的过程又较为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的策略下,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学会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多媒体展示歌曲:大雾版《北京北京》,学生欣赏,从而把学生带进难以呼吸的雾霾天气,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欣赏歌曲明确本节学习目标通过歌曲,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引出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任务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引领学生阅读教材P24第一自然段及相应插图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引领学生认识其结构出示关于肺的相关视频出示肺及肺泡结构图,引导学生总结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看书思考学案上相关问题学生观察,说出呼吸系统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学生观看学生观察、说出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视频使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任务二: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带领学生做体验活动解读实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实验出示相关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学生体验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分组模拟实验,并完成学案学生仔细观看,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亲身体会,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感悟和体会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归纳学习的方法四、达标检测,巩固提升学案展示学生独立完成展示答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五、知识延伸,课下探究设计可行方案,独立或合作完成把课堂合作与交流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合作与交流七、教学反思1、收获:课堂理论源自于生活,带领学生细心品味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乐趣所在。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案主备人:时间: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2)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2、预习(1)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2)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3)你平常吃饭时大说大笑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吃饭时不能大说大笑?(4)呼吸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3、探究(1)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2)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4、检测(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A.口腔B.咽C.喉D.食道(2)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3)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长(4)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1、呼吸系统包括哪些结构?呼吸道又包括哪些?2、肺泡有哪些特点适于气体交换?3、呼吸运动的概念?二、预习呼吸运动的过程:填表格。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自主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小组单位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各个实验小组派出代表对实验过程进行汇报,小组互评。
实验结论是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有差别,呼出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了。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什么部位?在哪儿进行?又是如何交换的呢?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生实验活动(二)
各小组用自制的“膈肌舒缩引起胸腔容积改变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讨论:
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分析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据看到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同位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
亲自体验,得出结论:
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学生回答:
2.图中肺泡周围的箭头表示什么?为什么这么扩散?为什么存在浓度差?氧哪儿去了?二氧化碳又来自哪里?
3.在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4.组织内气体交换指组织细胞和什么进行的气体交换?
5.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说出在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教师点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这种含氧气丰富的血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就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及时地运走。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6-27,视频展示实验过程,展开分组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实验过程中,教师分别点评各小组
的现象记录,并及时鼓励学生。提问:
1.甲、丙两个集气瓶内石灰水变化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乙、丁两集气瓶中的细木条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本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呼吸前后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说明在人体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请学生看图表3.2-9,分析数据,从现象到数据都可以看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说明人体内确实发生了气体交换。
生物《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济南版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掌握肺泡与血液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2、知道呼吸运动与胸廓变化的关系.;3、概述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重点】1、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3、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难点】1、呼吸运动;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复习过程】(一)呼吸系统的组成:要点梳理: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纲要:典例解析:1、下列均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其中主要的器官是( ) A 、鼻腔 B 、肺 C 、支气管 D 、气管2、右图是呼吸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通过[ ]_________, 有的人边吃东西边说笑,吞食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的入口, 食物进入[ ]_________,就会引起剧烈咳嗽。
(2)、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发音的器官的是[ ]__________. (3)对吸入气体有过滤,湿润和温暖作用的结构是 .(4)痰是由[ ] 和[ ] 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5)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是[ ] ,它的壁由 上皮细胞构成,外面有 围绕着 ,适于 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6)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 层细胞膜. (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知识梳理: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呼吸 运动肋间肌、膈肌胸 廓肺肺容积肺内气压气流方向吸气 呼气典例解析:(2007临沂中考)如图所示装置为模拟呼吸系统某结构运动的示意图, 箭头代表运动方向,请根据该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中2代表呼吸系统的________,该结构前后径、左右 径的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图中3代表呼吸系统的___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场所。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分子机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实验器材:肺模型、血液模型、显微镜等。
3. 参考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 介绍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2) 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包括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以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
(3) 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运输和利用。
3.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估设计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试,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
通过评估结果,了解学生对气体交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课外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参与与呼吸系统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医院呼吸科、参加科学展览等,以增进学生对呼吸系统的了解和兴趣。
九、教学资源推荐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人体气体交换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科普书籍、在线课程、科学视频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2. 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3. 呼吸运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难点:气体交换的机制,呼吸运动的调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气体交换的过程。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 新课导入: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讲解各部位的功能。
3. 气体交换原理:讲解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4. 呼吸运动:讲解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分析呼吸运动的机制。
5. 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呼吸运动的过程,体会气体交换的感受。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疑问,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呼吸系统组成、气体交换原理和呼吸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器材:用于观察呼吸运动的过程,体验气体交换的感受。
3. 案例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呼吸科医生进行讲座,分享实际病例,加深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深入了解呼吸系统的实验研究。
七年级生物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
教案名称:七年级生物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产生,以及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
2.理解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中的原理。
3.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掌握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氧气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2.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理解肺泡中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
3.与气体交换相关的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和文字提问:“人体为什么需要呼吸?”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产生。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通过PPT向学生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包括氧气在肺泡中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进入肺泡,并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2.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交换除了在肺泡中进行,还有哪些地方?3.解释鼻腔、喉头、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的作用和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三、实验活动(40分钟)1.实验1: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检测材料:水、氧气、碳酸饮料、酚酞溶液、试管、导管等。
实验步骤:a.将水放入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
b.用导管将试管中的氧气吹入碳酸饮料中。
c.观察碳酸饮料的变化。
分析结果: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反应产生了酸,使酚酞溶液变色,说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
2.实验2:观察肺泡模型的气体交换材料:橡胶膜、橡皮管、瓶子、酒精灯、水、玻璃板等。
实验步骤:a.在一个瓶子的底部打一个小洞,用橡胶膜封住瓶口。
b.在另一个瓶子中倒入一些水,再将瓶子倒置放在橡胶膜上方。
c.在另一个瓶子中点燃酒精灯,放在橡胶膜下方。
d.观察水的变化。
分析结果:瓶子中的酒精灯燃烧产生的氧气进入倒置瓶子中,水慢慢升高,说明氧气可以通过橡胶膜进入瓶子。
四、案例分析(30分钟)1.分发呼吸道疾病的案例分析资料。
初中生物_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概述呼吸运动和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技能性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情感性目标: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难点:吸运动和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三、【教学准备】1、肺泡的结构模型2、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3、导学案、PPT课件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肺缺乏感性认识,存在认识偏差,观察缺乏顺序和逻辑,具有测量的基本技能,有感性认识,缺少指导。
在以往课堂活动中有一定的训练,但组员参与度不足,对于呼吸相关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生物学观点初步建立,仍需要进一步巩固。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亲身的体验,感性认识和掌握知识。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课堂理论源自于生活,通过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呼吸运动,细心品味生活,增加学生对课堂的乐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件内容,吸引学生好奇的眼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过程,自己动手亲身感受气压的存在。
从课堂情况看,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氛围良好,学习热情高涨。
从达标检测的反馈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已掌握所学内容。
学生们在谈收获时也能回扣学习目标。
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知识点复杂,时间紧,学生在课堂动手的机会不多,需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课堂效果。
课后还需要更多时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分析1、《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基本要求”。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科书安排了较多的、形式各异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发展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
2、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济南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一节内容。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掌握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授课等形式,运用概念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来研究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规律;3.培养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人体呼吸的原理和过程;2.外界环境对人体呼吸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体气体交换的机制;2.深入探究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准备】1.PPT演示文档、投影设备;2.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水槽、盐水和油、吸管、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忆人体的呼吸过程,并了解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有关的基本知识。
1.从概念上讲解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例如人体的呼吸道、肺泡等结构的作用。
2.讲解不同组织细胞的供氧过程,如氧气的运输和运用等。
三、实验示范(15分钟)1.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加入一些盐水,用吸管吹气产生气泡,让学生观察气泡的变化。
2.加入一些油,再次吹气产生气泡,观察气泡的变化。
四、实验讨论和总结(25分钟)1.让学生观察两种气泡的变化,并结合实验,分析油和盐水对气泡的影响。
2.从实验结果中引导学生推测为什么人体的气泡(肺泡)会充满空气,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3.引导学生总结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规律。
五、概念梳理(10分钟)在PPT上给出气体交换的概念结构图,让学生填充相关知识点,加深对人体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课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外界环境对人体气体交换的影响,例如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的运动员气喘。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知道了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并能初步分析人体对不同气体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讨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晨跑、游泳等,体会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避免过度负担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分享交流: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课堂练习题:教师设计一系列有关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撰写科普文章:选择一个与呼吸系统相关的主题,如“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等,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篇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表达能力。
5.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校园内同学们的呼吸健康状况,如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学生运动后的呼吸调整等,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改善建议。
例如,组织学生观察肺模型,讨论肺泡数量与气体交换效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肺泡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功能的。
2.针对重难点二:利用图示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原理,以及这一过程在气体运输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引入一些因血红蛋白异常导致的疾病案例,让学生讨论这些疾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提出问题:通过这个小游戏,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这个过程是如何受到调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2章 第1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拟呼吸运动)教案 (新版)济南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拟呼吸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与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和尝试解决难点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夯实基础(3分钟)1、呼吸系统的构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肺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1)多:肺泡的数目很多;(2)外: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3)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通过。
3、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鼻里有鼻毛可以过滤气体,起到清洁气体的作用;鼻内还有黏膜可以分泌黏液,对气体有湿润的作用;鼻内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气体。
因此,用学生对照着《助学》上的自我感知部分,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学生记忆并互相检查。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不仅是为了记忆与掌握,更为了这节课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通常情况下,当我们紧张、焦虑、或恐惧时最先想到的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深呼吸)请同学们跟着我做,将手摁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处,进行深呼吸,仔细体会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吸气时,胸廓扩大。
呼气时,胸廓缩小)为什么我们深呼吸时胸廓会这样变化呢?胸廓的这种变化跟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还有,呼吸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比较水手得病前后的情况后,思考原因由小故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与生物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呼吸运动的概念和胸廓的结构呼吸运动就是胸廓引起的:总结呼吸运动概念: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这就是呼吸运动。
那么胸廓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并积极投入课堂,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3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讲解胸廓结构图。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掌握吸气和呼气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呼吸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 吸气和呼气的过程3. 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4. 呼吸健康与生活习惯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呼吸系统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呼吸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呼吸健康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呼吸作用。
4.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呼吸健康的看法。
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呼吸健康的重要性。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呼吸系统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人体呼吸过程的简图,并写一篇关于呼吸健康的小短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呼吸系统动画,展示呼吸过程。
2. 实物模型:准备呼吸系统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器官的结构。
3. 案例素材:收集有关呼吸健康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五)作业小结
课后,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呼吸系统健康的小短文,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收集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下节课分享,增进对呼吸系统保护的认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本案例通过生动的情景创设,如运动员呼吸变化视频、吹气球实验等,将抽象的生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和理解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中的气体交换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组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呼吸道、肺等组成部分,并了解其功能。
2.使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如运动后呼吸加快、高原反应等。
4.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生物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
2.探讨吸烟、空气污染等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防护措施。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总结以下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空气进入人体在人体里按照一定的路线“旅游”并在每一个“景点”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空气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在人体中转一圈,并发生着变化。
这节,我们和空气一起到人体中进行探险旅游。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
学生结合课本p23呼吸系统示意图,自学课本p24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小组讨论展示: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1、呼吸系统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2)肺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A、肺泡数目多。
B、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鼻腔能使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拓展练习:
1、婴儿为什么是带着哭声来到世界?
2、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板书)
学生体验:
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思考:1、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
2、什么是呼吸运动?
小组讨论展示:
1、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通气。
2、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
拓展练习:
吸气与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是什么关系?(相等)。
(三)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板书)
复习提问: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是怎样实现的?
导课:但是在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的问题。
看课本P28图3.2—10,学生很容易从图中看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如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实验。
学生实验: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目的要求: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材料用具:锥形瓶、玻璃管、橡皮管、澄清的石灰水。
方法步骤:
1、向甲、乙两个锥形瓶内注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按课本图装置实验器具。
2、缓慢吸气和呼气。
吸气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切勿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呼气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观察甲、乙两锥形瓶内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甲、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该实验,并讨论分析述问题,统一答案: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手捏紧或松开橡皮管?
(2)、两个锥形瓶内石灰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乙、小组展示:
(1)、形成对照。
(2)、甲锥形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拓展练习:
为什么提倡课间十分钟,教室要通风换气?(人多而不通风的教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内二氧化碳过多就要影响呼吸。
)
学生自学课本P28—29思考下述问题:
(1)、体内气体的原理和方式。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其结果是什么?用简式表示。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其结果是什么?用简式表示。
小组讨论展示:
(1)气体交换的
原理: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方式: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
当空气进入肺泡后,由于肺泡中氧的含量高于血液中氧的含量,所以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扩散进入肺泡。
氧气
肺泡血液(静脉血血动脉血)
二氧化碳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由于组织细胞不停的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组织处氧的含量低于血液中氧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氧就由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
氧气
血液组织细胞(动脉血静脉血)
二氧化碳
小结:(小组总结,展示,互相点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相对较抽象,应配一些形象的图片对学生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还应及时做练习题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