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教案讲义()——三角函数

合集下载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模板高中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模板高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熟悉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够进行图像分析;(3)熟练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解题,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兴趣;(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竞赛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三角函数的应用和解题技巧。

2. 教学难点(1)三角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分析;(2)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和反三角函数;(3)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初中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探究新知(1)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三角函数的应用和解题技巧。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讨论;(2)各小组选择一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分享解题思路;(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践环节(1)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挑选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3)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2)分析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3)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竞赛水平。

四、教学工具1. 投影仪:展示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和解题步骤;2. 白板:书写公式、解题步骤和关键点;3. 计算器:用于计算和验证结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针对竞赛中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3. 参加模拟竞赛,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角函数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内容与已学#39;相似三角形#39;#39;勾股定理#39;等内容联系紧密,并为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

学情分析: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既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难点在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sinA、cosA、tanA表示函数等,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至于关键,因为只有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1.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2.难点与关键: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竞赛讲座33三角函数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竞赛讲座33三角函数

比赛讲座 33-三角函数几何中的两个基本量是: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 三角函数的实质就是用线段长度之比来表示角的大小,进而将两个基本量联系在一同,使我们能够借助三角变换或三角计算来解决一些较难的几何问题. 三角函数不单是一门风趣的学识,并且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 1.角函数的计算和证明问题在解三角函数问题以前,除了熟知初三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当掌握:(1)三角函数的单一性当a为锐角时,sina与tga的值随a的值增大而增大;cosa与ctga 随 a 的值增大而减小;当 a 为钝角时,利用引诱公式转变为锐角三角函数议论.注意到 sin45 °=cos45°=, 由 (1) 可知 , 当时 0< a<45°时 ,cosa > sina; 当 45°< a<90°时 ,cosa < sina.(2)三角函数的有界性 |sina| ≤1,|cosa| ≤1,tga 、 ctga 可取随意实数值(这一点可直接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导出) .例 1( 1986 年全国初中数学比赛备用题)在△ABC 中,假如等式sinA+cosA=建立,那么角A是()(A)锐角(B)钝角(C)直角剖析对 A 分类,联合sinA 和 cosA 的单一性用列举法议论.解当 A=90°时, sinA 和 cosA=1;当 45°< A<90°时 sinA >,cosA>0,∴s inA+cosA>当 A=45°时, sinA+cosA=当 0< A<45°时, sinA > 0,cosA >∴sinA+cosA>∵1,都大于.∴裁减( A)、( C),选( B) .例 2( 1982 年上海初中数学比赛题)ctg67 °30′的值是()(A)-1(B)2-(C)-1(D)( E)剖析结构一个有一锐角恰为67°30′的 Rt△,再用余切定义求之.D 使 AD=AC,连DC,则解如图 36-1 ,作等腰 Rt△ABC,设∠ B=90°, AB=BC=1.延伸 BA到AD=AC= ,∠ D=22.5°, ∠DCB=67.5°. 这时,ctg67 °30′=ctg ∠DCB=∴选 (A).例 3(1990 年南昌市初中数学比赛题 ) 如图 , 在△ ABC中, ∠A所对的 BC边的边长等于 a, 旁切圆⊙O的半径为 R, 且分别切 BC及 AB、 AC的延伸线于 D, E,F. 求证 :R≤a·O′, 分别切三边于G,H,K. 由对称性知GE=KF(如图36-2).设 GB=a,证明作△ ABC的内切圆BE=x, KC=y,CF=b. 则x+a=y+b,①且 BH=a,BD=x,HC=y,DC=b.于是 ,x-a=y-b.②①+②得 ,x=y. 进而知 a=b.∴G E=BC=a.设⊙ O′半径为r. 明显 R+r≤OO′ ( 当 AB=AC)时取等 .作 O′M⊥EO 于 M,则 O′M=GE=a,∠OO′M=∴R+r≤两式相加即得R≤.例 4( 1985 年武汉等四市初中联赛题)凸4n+2 边形 A A A A( n 为自然数)各内角都是1234n+230°的整数倍,已知对于x 的方程:x 212=0①+2xsinA +sinAx2+2xsinA 2+sinA 3=0②x2+2xsinA 3+sinA 1=0③都有实根,求这凸4n+2 边形各内角的度数 .解∵各内角只好是、、、,∴正弦值只好取当 sinA 1=时,∵ sinA2≥sinA 3≥∴方程①的鉴别式△1 =4(sin2A1-sinA 2)≤440方程①无实根,与已知矛盾,故sinA 1≠.当 sinA 1=时,sinA2≥,sinA3≥,∴方程①的鉴别式△=4( sin A -sinA) =0.1212方程①无实根,与已知矛盾,故sinA 1=.综上所述,可知sinA 1=1, A1=.同理, A2=A3=.这样其他4n-1 个内角之和为这些角均不大于又 n 为自然数,∴n=1, 凸 n 边形为 6 边形 , 且A4+A5 +A6=4×2.解三角形和三角法定理推论设a、 b、 c、 S 与 a′、 b′、 c′、 S′. 若我们在正、余弦定理以前介绍上述定理和推论是为了在解三角形和用三角函数解几何题时有更大的自由 .(1)解三角形例 5(第 37 届美国中学生数学比赛题)在图 36-3 中,AB是圆的直径, CD是平行于 AB的弦,且AC和 BD订交于 E,∠ AED=α , △CDE和△ ABE的面积之比是 ( ).22(A)cos α (B)sin α (C)cos α (D)sinα (E)1-sin α解如图,由于AB∥DC,AD=CB,且△ CDE∽△ ABE,BE=AE,所以连接 AD,由于 AB是直径,所以∠ ADB=在直角三角形ADE中, DE=AEcosα .∴应选 (C).例 6(1982年上海初中数学比赛题) 如图 36-4, 已知 Rt△斜边 AB=c,∠A=α , 求内接正方形的边长.解过 C作 AB的垂线 CH,分别与GF、 AB 交于 P、 H,则由题意可得又∵△ ABC∽△ GFC,∴,即(2)三角法.利用三角知识(包含下一讲介绍的正、余弦定理)解几何问题的方法叫三角法. 其特色是将几何图形中的线段,面积等用某些角的三角函数表示,经过三角变换来达到计算和证明的目的,思路简单,进而减少几何计算和证明中技巧性很强的作协助线的困难 .例 7( 1986 年全国初中数学比赛搜集题)如图36-5 ,在△ ABC中, BE、 CF是高,∠ A=,则△ AFE 和四边形FBCE的面积之比是()(A)1∶2( B)2∶3( C)1∶1( D)3∶4解由 BE、 CF 是高知 F、B、 C、 E 四点共圆,得AF·AB=AE·AC.在 Rt△ABE中,∠ ABE=,∴S△AFE∶S FBCE=1∶1.应选(C).例 8(1981年上海中学生数学比赛题) 在△ ABC中∠C为钝角 ,AB 边上的高为h, 求证 :AB >2h.证明如图 36-6,AB=AD+BD=h(ctgA+ctgB)①∵∠C是钝角 , ∴∠ A+∠B<, ∴ctgB > ctg(- A)=tgA. ②由①、②和代数基本不等式,得例9(第一组对边与一条对角线之长的和为18 届国际数学比赛题)已知面积为32cm2的平面凸四边形中16cm.试确立另一条对角线的全部可能的长度.解如图36-7 ,设四边形ABCD面积S 为32cm2,并设AD=y,AC=x,BC=z. 则x+y+z=16(cm)由但 S=32,∴ sin θ =1,sin=1, 且 x-8=0. 故θ = =且x=8,y+z=8. 这时易知另一条对角线BD的长为此处无图例 10(1964年福建中学数学比赛题) 设 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c 为斜边,整数n≥3, 求证 :a n+b n< c n.剖析如图为三角不等式34-8,sin注意到nα+cosRt△ABC的边角关系nα< 1 来议论 .:a=csinα> 0,b=ccosα> 0, 可将不等式转变证明设直角三角形一锐角∠BAC= α ( 如图 ),则。

高中数学竞赛辅导课件(八)-三角函数(一)

高中数学竞赛辅导课件(八)-三角函数(一)
三角函数的性质大体包括:定义域、值域、奇偶 性、周期性、单调性、最值等.这里以单调性为最难.它 们在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复数等分支中 均有广泛的应用
2024/11/15
第一讲─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三角函数的性质的基本知识见《教程》P183 ,自学 课本例 1、例 2、例 5、例 6.
你知道反三角函数吗?
,
arc cos(
1),
arccot(
5) ,则(B )
4
3
4
(A) f ( ) f ( ) f ( ) f ( ) (B) f () f ( ) f ( ) f ( )
(C) f ( ) f ( ) f ( ) f ( ) (D) f ( ) f () f ( ) f ( )
2024/11/15
练习1
练习 1.
C ⑴(教程
P209
训练
1)已知
( 2
,
3
2
)
,则
arc
cos(sin
)
等于(
)
(A) (B) (C) (D) 3
2
2
2
D ⑵(教程
P210
训练
2)设
f
(x)
arc tan
x
1 2
arc sin
x
的值域为(
)
(A) ( , )
(B)
3 4
,
4
(C) ( 3 , 3 )
44
(D)
2
,
2
⑶(教程 P211 训练 9)
若 arc sin(sin sin ) arc sin(sin sin ) ,
2
1 则 sin2 sin2 的值是______.

三角函数教案

三角函数教案

三角函数教案三角函数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函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函数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

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

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

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

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角函数的应用PPT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三角函数的应用PPT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B
┌ C D C
经过本节课旳学习你又增长了哪些知 识?
• 我们发觉以上几种问题旳处理措施,都是 首先构建直角三角形,在两个直角三角形 中利用边角关系分步处理。此类题型需要 大家冷静分析,仔细解答。
从已知旳 边和角
表达
未知旳边和 角
求出 答案
A 6m D
1350 8m


F 30m E C
100m
由梯形面积公式S AD BCAF 得,
2 S 36 4 2 72 2.
2
V 100S 100 72 2 10182.34 m3 .
答:修建这个大坝共需土石方约10182.34m3.
1 如图,有一斜坡AB长40m,坡顶离地面旳
AD
┌ C
AB
BC sin 350
BD sin 450 sin 350
4 0.6428 0.5736
4.48m.
AB BD 4.48 4 0.48m.
答:调整后旳楼梯会加长约0.48m.
成功在于坚持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350,∠BDC=400,DB=4m.
求(2) AD旳长. tan 400 BC ,
E
怎么做?
2m
C
400
D
5m B
我快乐,我会做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CDB=400,EC=2m,DB=5m.求
DE旳长. tan 400 BC , BC BD tan 400.
E
BD
BE BC 2 BD tan 400 2 6.1955(m). tan BDE BE 5 tan 400 2 1.24.
2m
C
BD
5
∴∠BDE≈51.12°.

数学竞赛教案讲义()——三角函数

数学竞赛教案讲义()——三角函数

第六章 三角函数一、基础知识定义1 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的图形叫做角。

若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角为正角,若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角为负角,若不旋转则为零角。

角的大小是任意的。

定义2 角度制,把一周角360等分,每一等价为一度,弧度制:把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

360度=2π弧度。

若圆心角的弧长为L ,则其弧度数的绝对值|α|=rL,其中r 是圆的半径。

定义3 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把角α的顶点放在原点,始边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在角的终边上任意取一个不同于原点的点P ,设它的坐标为(x ,y ),到原点的距离为r,则正弦函数s in α=r y ,余弦函数co s α=r x ,正切函数tan α=xy,余切函数cot α=y x ,正割函数se cα=xr,余割函数c s c α=.y r定理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倒数关系:tan α=αcot 1,s in α=αcsc 1,co s α=αsec 1;商数关系:tan α=αααααsin cos cot ,cos sin =;乘积关系:tan α×co s α=s in α,cot α×s in α=co s α;平方关系:s in 2α+co s 2α=1, tan 2α+1=se c 2α, cot 2α+1=c s c 2α.定理2 诱导公式(Ⅰ)s in (α+π)=-s in α, co s(π+α)=-co s α, tan (π+α)=tan α, cot (π+α)=cot α;(Ⅱ)s in (-α)=-s in α, co s(-α)=co s α, tan (-α)=-tan α, cot (-α)=cot α; (Ⅲ)s in (π-α)=s in α, co s(π-α)=-co s α, tan =(π-α)=-tan α, cot (π-α)=-cot α; (Ⅳ)s in ⎪⎭⎫⎝⎛-απ2=co s α, co s ⎪⎭⎫⎝⎛-απ2=s in α, tan ⎪⎭⎫⎝⎛-απ2=cot α(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高中模板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高中模板

年级:高中学科: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周期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解三角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难点:1. 三角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2. 解题技巧和策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竞赛三角函数。

二、新课讲解1.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以单位圆为基础,介绍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讲解函数的几何意义。

2. 周期性:讲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并举例说明。

3. 奇偶性:讲解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并举例说明。

4.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介绍诱导公式,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应用: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解1. 三角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讲解三角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题技巧和策略。

2.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

三、课堂练习1. 解三角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角函数教案

三角函数教案

三角函数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三角函数教案三角函数教案(精选4篇)三角函数教案篇11、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属于区间,且满足不等式:即:一角的正弦大于另一个角的余弦。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初中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初中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初中1. 让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法。

2. 能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一个锐角的各个三角函数的值。

3. 掌握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值。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函数的定义2. 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法3. 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值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初中阶段学过的直角三角形知识,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法。

2. 新课讲解: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表示法。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一个锐角的各个三角函数的值。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讲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值,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法,以及直角三角形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采用演示法,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一个锐角的各个三角函数的值。

3. 采用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拓展法,讲解直角三角形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法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计算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能力。

3. 知识拓展:评价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三角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和计算方法。

2. 练习题: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的题目。

3. 教学视频:讲解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建议1. 建议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法时,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

2. 在讲解计算方法时,注重示例的演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计算过程。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模板初中

竞赛三角函数教案模板初中

教学对象:初中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定义及其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熟练运用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计算、证明和求解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

2. 三角函数公式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1. 三角函数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板书3.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函数实例,如钟表、音乐、建筑等,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什么是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 三角函数的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为例,讲解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

2. 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以单位圆为例,讲解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

3. 三角函数公式:讲解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差倍半公式等三角函数公式。

三、实例分析1. 分析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音乐、建筑、物理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的三角函数,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证明。

四、练习巩固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加强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及习题解答 第16讲 锐角三角函数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义及习题解答 第16讲 锐角三角函数

第十六讲 锐角三角函数古希腊数学家和古代中国数学家为了测量的需要,他们发现并经常利用下列几何结论:在两个大小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锐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一定相等.正是古人对天文观察和测量的需要才引起人们对三角函数的研究,1748年经过瑞士的著名数学家欧拉的应用,才逐渐形成现在的sin 、cos 、tg 、ctg 的通用形式.三角函数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锐角之间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桥梁之一,有以下丰富的性质:1.单调性;2.互余三角函数间的关系;3.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平方关系:sin 2α+cos 2α=1;商数关系:tg α=ααcos sin ,ctg α=ααsin cos ; 倒数关系:tg αctg α=1.【例题求解】【例1】 已知在△ABC 中,∠A 、∠B 是锐角,且sinA =135,tanB=2,AB=29cm , 则S △ABC = .思路点拨 过C 作CD ⊥AB 于D ,这样由三角函数定义得到线段的比,sinA=135=AC CD ,tanB=2=BDCD ,设CD=5m ,AC =13m ,CD =2n ,BD =n ,解题的关键是求出m 、n 的值. 注:设△ABC 中,a 、b 、c 为∠A 、∠B 、∠C 的对边,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不难证明: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几个重要结论:(1) S △ABC =C ab B ac A bc sin 21sin 21sin 21==; (2)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 【例2】 如图,在△ABC 中.∠ACB =90°,∠ABC =15°,BC=1,则AC=( )A .32+B .32-23-思路点拨 由15°构造特殊角,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促使边角转化.注:(1)求(已知)非特角三角函数值的关是构造出含特殊角直角三角形.(2)求(已知)锐角角函数值常根据定转化为求对应线段比,有时需通过等的比来转换.【例3】 如图,已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过BC 的中点D 作DE ⊥AB 于E ,连结CE ,求sin ∠ACE 的值.思路点拨 作垂线把∠ACE 变成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将问题转化成求线段的比.【例4】 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tanB=cos ∠DAC ,(1)求证:AC =BD ;(2)若sinC=1312,BC=12,求AD 的长. 思路点拨 (1)把三角函数转化为线段的比,利用比例线段证明;(2) sinC=ACAD =1312,引入参数可设AD=12k ,AC =13k .【例5】 已知:在Rt △ABC 中,∠C=90°,sinA 、sinB 是方程02=++q px x 的两个根.(1)求实数p 、q 应满足的条件;(2)若p 、q 满足(1)的条件,方程02=++q px x 的两个根是否等于Rt △ABC 中两锐角A 、B的正弦?思路点拨 由韦达定理、三角函数关系建立p 、q 等式,注意判别式、三角函数值的有界性,建立严密约束条件的不等式,才能准确求出实数p 、q 应满足的条件.学历训练1.已知α为锐角,下列结论①sin α+cos α=l ;②如果α>45°,那么sin α>cos α;③如果cos α>21 ,那么α<60°; ④αsin 11)-(sin 2-=α.正确的有 . 2.如图,在菱形ABCD 中,AE ⊥BC 于E ,BC=1,cosB 135,则这个菱形的面积为 . 3.如图,∠C=90°,∠DBC=30°,AB =BD ,利用此图可求得tan75°= .4.化简(1)263tan 27tan 22-+ = .(2)sin 2l °+sin 22°+…+sin 288°+sin 289°= .5.身高相等的三名同学甲、乙、丙参加风筝比赛.三人放出风筝线长、线与地面夹角如下表(假设风筝线是拉直的),则三人所放的风筝中( )A .甲的最高B .丙的最高C .乙的最低D .丙的最低6.已知 sin αcos α=81,且0°<α<45°则co α-sin α的值为( ) A .23 B .23- C .43 D .43- 7.如图,在△ABC 中,∠C =90°,∠ABC =30°,D 是AC 的中点,则ctg ∠DBC 的值是( )A .3B .32C . 23D .43 8.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C =90°,AC =6,D 是AC 上一点,若tan ∠DBA=51,则AD 的长为( )A .2B .2C . 1D .229.已知关于x 的方程0)1(242=++-m x m x 的两根恰是某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正弦,求m 的值.10.如图,D 是△ABC 的边AC 上的一点,CD=2AD ,AE ⊥BC 于E ,若BD =8,sin ∠CBD=43,求AE 的长.11.若0°<α<45°,且sin αcon α=1673,则sin α= . 12.已知关于x 的方程0)cos 1(2sin 423=-+⋅-αα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α为锐角,那么α的取值范围是 .13.已知是△ABC 的三边,a 、b 、c 满足等式))((4)2(2a c a c b -+=,且有035=-c a ,则sinA+sinB+sinC 的值为 .14.设α为锐角,且满足sin α=3cos α,则sin αcos α等于( )A .61B .51 C .92 D .103 15.如图,若两条宽度为1的带子相交成30°的角,则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 .2B .23 C .1 D .21 16.如图,在△ABC 中,∠A =30°,tanB=23,AC=32,则AB 的长是( ) A .33+ B .322+ C .5 D .29 17.己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且c=35,若关于x 的方程0)35(2)35(2=-+++b ax x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又方程0sin 5)sin 10(22=+-A x A x 的两实根的平方和为6,求△ABC 的面积.18.如图,已知AB=CD=1,∠ABC =90°,∠CBD °=30°,求AC 的长.19.设 a 、b 、c 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c 为斜边,n 为正整数,试判断n n b a +与n c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0.如图,已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沿直线l 滚动.(1)当△ABC 滚动一周到△A l B 1C 1的位置,此时A 点所运动的路程为 ,约为 π(2)设△ABC 滚动240°,C 点的位置为C ˊ,△ABC 滚动480°时,A 点的位置在A ˊ,请你利用三角函数中正切的两角和公式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求出∠CAC ˊ+∠CAA ˊ的度数.参考答案。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主题:解三角函数方程
目标:
1. 理解三角函数方程的概念与性质;
2. 熟练掌握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竞赛题目。

教学内容:
1. 三角函数方程的基本性质;
2. 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常用方法;
3. 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函数方程的概念。

2. 讲解:介绍三角函数方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解题方法。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给出一些较难的竞赛题目,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

5. 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和思路。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三角函数方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
2. 竞赛题目的解题能力;
3. 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维活跃度。

拓展阅读:
1. 《高中数学竞赛全解》;
2. 《三角函数方程教程》。

备注:
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愿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学会绘制三角函数的图像。

3. 掌握三角函数的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基本概念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正切函数(tan)余切函数(cot)正割函数(sec)余割函数(csc)2. 三角函数的图像正弦函数的图像余弦函数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其他三角函数的图像3. 三角函数的性质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极值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2. 利用数形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来理解函数的性质。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三角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板书,绘制三角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函数的图像。

3. 通过示例,讲解三角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判断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和极值。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能够应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能够正确绘制三角函数的图像。

4. 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探索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图像和性质。

2. 研究三角函数在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

3. 引入三角恒等式,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2. 开展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

3.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三角函数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利用计算机软件,如GeoGebra或Matplotlib,绘制三角函数的图像。

2. 提供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3. 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

数学三角函数公开课教案竞赛

数学三角函数公开课教案竞赛

数学三角函数公开课教案竞赛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图像变化规律;3. 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 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图像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大屏幕或投影仪;2. 黑板或白板;3. 教学课件或投影片;4. 学生练习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呈现(10分钟)用教学课件或投影片展示正弦函数的图像,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其基本特点和性质。

3. 深入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正弦函数的定义、周期、图像变化规律等,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4. 实例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5. 呈现(10分钟)用教学课件或投影片展示余弦函数的图像,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其基本特点和性质。

6. 深入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余弦函数的定义、周期、图像变化规律等,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7. 实例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他们对余弦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8. 呈现(10分钟)用教学课件或投影片展示正切函数的图像,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其基本特点和性质。

9. 深入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正切函数的定义、周期、图像变化规律等,引导学生理解正切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10. 实例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他们对正切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11. 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对所学的三角函数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点,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数学竞赛 第71讲三角问题选讲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 第71讲三角问题选讲教案

第十一讲 三角问题选讲三角既是一个数学分支,同时也是一种数学方法.三角函数是沟通形与数的联系的有力工具,在各数学分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三角方法是指主动地、有意识地实施三角代换,将一些代数、几何问题迁移到三角函数情境中来,利用三角体系完整的公式去简化、解决问题.同时,借助于三角公式,也可将三角问题转化为代数或其他问题进行求解.另外,三角原于测量与解三角形,三角函数理论在解决生产、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A 类例题例1 函数 |cos ||cos2|(y x x x =+∈R ) 的最小值是 .(2005年江苏省数学竞赛)分析 题中函数含x 与2x 的三角函数,可考虑先用三角公式化为x 的三角函数,再寻求解题方法. 解 令 |cos |[0,1]t x =∈,则 2|21|y t t =+-. 当1t ≤≤ 时, 2219212()48y t t t =+-=+-,得2y ≤≤; 当0t ≤<时, 2219212()48y t t t =-++=--+,得98y ≤≤ 又 y 可取到, 故填. 说明 三角函数的问题有时也可通过变量代换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求解,实施转化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三角的公式,如本题抓住二倍角的余弦可表示为单角余弦的二次式这一特征,从而作出相应的变量代换.例2求方程xy =的实数解.分析 这是一个具有对称性的无理方程,可考虑用三角代换去掉根号,化有三角方程求解,由于根号里面为x -1与y -1,故联想公式sec 2α-1=tan 2α,可进行如下变换:x =sec 2α,y =sec 2β.解 由题意知x >1,y >1,可设x =sec 2α,y =sec 2β,其中0,2παβ<<,从而x -1= sec 2α-1=tan 2α,y -1= sec 2β-1=tan 2β,原方程可化为: sec 2α·tan β+ sec 2β·tan α=sec 2α·sec 2β, 即2222sin sin 1cos cos cos cos cos cos βααββααβ+=,因此有sin β·cos β+sin α·cos α=1,即sin2β+sin2α=2,从而sin2β=1,sin2α=1,4παβ==,因此x =y =2,经检验,x =2,y =2是原方程的解.说明 施行适当的三角代换,将代数式或方程转化为三角式或方程求解,这是三角代换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体现了三角与代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例3 已知正三角形ABC 内有一条动线段,长为a ,它在△ABC 三边AB 、BC 、AC 上的射影长分别为l 、m 、n .求证:222232l m n a ++=.分析 动线段在三角形各边上的射影可由动线段的长a 和动线段与各边所成角表示出来,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表示出动线段与各边所成角. 解 设动线段为PQ ,长为a ,设PQ 与BC 所成角为θ(0°≤θ≤90°),则PQ 与AC 所成角为60°-θ,PQ 与AB所成角为60°+θ,于是有l =a cos(60°+θ),m =a cos θ,n =a cos(60°-θ),因此有l 2+m 2+n 2=a 2[cos 2(60°+θ)+ cos 2θ+ cos 2(60°-θ)], 而cos 2(60°+θ)+ cos 2θ+ cos 2(60°-θ) =1cos(1202)1cos21cos(1202)222θθθ+︒+++︒-++=313(cos120cos2cos2cos120cos2)222θθθ+︒++︒=,∴222232l m n a ++=. 说明 本题也可以利用向量知识求解,读者不妨一试.情景再现1.若sin sin 1x y +=,则cos cos x y +的取值范围是 A . [2, 2]- B . [1, 1]- C .D .[ (2005年浙江省数学竞赛) 2.求所有的实数x ∈[0,2π],使(2sin 2)sin()14x x π-+=,并证明你的结论.3.△ABC 的三条边长分别为a 、b 、c .求证:222222||||||a b b c c a c a b ---+≥.(2005年江西省数学竞赛)B 类例题例4 △ABC 的内角满足222cos sin 1,cos sin 1,cos sin 1a A b A a B b B a C 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分析 所给三式结构相同,可将22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A A B B C C 视为1ax by +=的三组解,而1ax by +=又可看作直线方程,22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A A B B C C 又可看作曲线21x y +=上的三个点,因此本题可考虑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去求解.证明 由题意,22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A A B B C C 为方程1ax by +=的三组解,因此以其为坐标的三点M 、N 、P 都在直线1ax by +=上,又22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A A B B C C 都满足方程21x y +=,因此三点M 、N 、P 又都在曲线21x y +=上,所以三点M 、N 、P 都为曲线21x y +=与直线1ax by +=的交点,而直线与抛物线至多有两个交点,因此M 、N 、P 至少有两个点重合,不妨设M 与N 重合,则由22cos cos ,sin sin A B A B ==得A =B ,故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例5已知三个锐角,,αβγ满足222cos cos cos 2αβγ++=.求tan tan tan αβγ的最大值.分析 注意到条件222cos cos cos 2αβγ++=,联想长方体的性质,构造长方体来求解. 解 构造长方体,使,,αβγ分别为对角线与三个面所成角,则222cos cos cos 2αβγ++=,b 、c 、l ,则22cos a b lα+=,设长方体长、宽、高、对角线分别为a 、22cos b c l β+=,22cos c a lγ+=,22tan c a b α=+,22tan a b c β=+,22tan b c a γ=+,从而222222tan tan tan abca b b c c a αβγ=+++24222abcab bc ac≤=,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因此tan tan tan αβγ的最大值为24.说明 构造几何模型,使三角关系形象化、具体化,构造法是用几何方法解决三角问题的常用方法. 例6 给定正整数n 和正数M ,对于满足条件a 12+a n +12≤M 的所有等差数列{a n },求S =a n +1+ a n +2+…+ a 2n +1的最大值.(1999年全国联赛一试)分析 本题有多种解法,由条件a 12+a n +12≤M ,也可考虑作三角代换,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解 设11cos ,sin (01,02)n a M r a M r r θθθπ+==<≤≤<,则12111111111()(2)(3)222n n n n n n n n S a a a a a a a ++++++++=+=+-=- 111(3sin cos )1010222n n n M r M r M θθ+++=-≤⋅≤⋅,因此最大值为1102n M +⋅. 例7 设△ABC 内有一点P ,满足∠PAB =∠PBC =∠PCA =θ.求证:cot θ=cot A +cot B +cotC.分析 设三边为a 、b 、c ,PA 、PB 、PC 分别为x 、y 、z ,可考虑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表示出边角关系,进而证明本题.解 对三个小三有形分别使用余弦定理得:y 2=x 2+c 2-2xc cosθ,z 2=y 2+a 2-2ya cosθ,x 2=z 2+b 2-2zb cosθ,三式相加得:2(ay +bz +cx )cosθ=a 2+b 2+c 2,又由正弦定理知,S △ABC = S △ABP +S △PBC +S △PAC =12(xc +ay +bz )sinθ,两式相除得:222cot 4ABC a b c S θ∆++=,又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有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a 2-2ca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相加得,a 2+b 2+c 2=2ab cos C +2bc cos A +2ac cos B ,从而2cos 2cos 2cos cot 444ABC ABC ABCab C bc A ca BS S S θ∆∆∆=++, 又4S △ABC =2ab sin C =2bc sin A =2ac sin B ,分别代入上式右边的三个分母即得:cot θ=cot A +cot B +cotC.说明 合理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解决平面几何中的一些边角关系式的证明.情景再现4.如图,一块边长为20cm 的正方形铁片ABCD已截去了一个半径为r cm (r ∈(0,20])的扇形AEF (四分之一个圆),用剩下部分截成一个矩形PMCN ,怎样截可使此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5.求满足下式的锐角x :512cos 743sin 4x x -+-=6.P 是△ABC 的内心,R 、r 分别为△ABC 外接圆和内切圆的半径.求证:6r ≤PA +PB +PC ≤3R .C 类例题zyx c baθθθP ACM NθPFDBA例8 给定曲线族22(2sin cos 3)(8sin cos 1)0x y θθθθ-+-++=,θ为参数,求该曲线在直线2y x =上所截得的弦长的最大值.(1995年全国联赛二试)分析 显然,该曲线族恒过原点,而直线2y x =也过原点,所以曲线在直线2y x =上所截得的弦长仅取决于曲线族与2y x =的另一交点的坐标.解法一 把2y x =代入曲线族方程得:2(2sin cos 3)(8sin cos 1)0x x θθθθ-+-++=,又2sin cos 330θθ-+≥,故x ≠0时,就有8sin cos 12sin cos 3x θθθθ++=-+,令22221sin ,cos 11u u u u θθ-==++,则281221u x u u +=++,得2xu 2+2(x -4)u +(x -1)=0,由u ∈R 知,当x ≠0时,△=[2(x -4)]2-8x (x -1) =4(-x 2-6x +16)≥0,从而-8≤x ≤2且x ≠0,因此|x |max =8,由2y x =0|x ,从而弦长的最大.解法二 曲线族与直线2y x =相交于(0,0)及另一点00(,)x y ,且0x 满足000(28)sin (1)cos 13x x x θθ--+=-,故存在ϕ,使得00(28)sin (1)cos )x x θθθϕ--+=-0|13|x ≥-,解得082x -≤≤,0|x ,=. 说明 方法一主要是应用万能公式,将三角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求解,方法二利用sin cos a x b x +的有界性求解,方法更为巧妙.例9 求证:sin n 2x +(sin n x -cos n x )2≤1,其中n ∈N*.(2000年俄罗斯数学竞赛题)分析:即证2n sin n x cos n x +sin 2n x +cos 2n x -2 sin n x cos n x ≤1,即证sin 2n x +cos 2n x +(2n-2) sin nx cos nx ≤1,显然可考虑将右边的1代换成(sin 2x +cos 2x )n,并展开进行证明.证 1=(sin 2x +cos 2x )n=0212222244sin sincos sincos nn n nnnC x C x x C x x --++326612222sin cos sin cos cos n n n n n n n n C x x C x x C x ---++++,同理1=( cos 2x +sin 2x )n=0212222244cos cos sin cossin nn n nnnC x C x x C x x --++326612222cossin cos sinsin n n n n nnnnC x x Cx x C x ---++++,两式对应项相加得:2=022(sin cos )n n nC x x +1222222(sin cos cos sin )n n n C x x x x --++ 2244244(sin cos cos sin )n n n C x x x x --++22(cos sin )nn n n C x x +++,保留第一个括号与最后一个括号内的式子不动,由基本不等式得 22sin cos cos sin 2sin cos n k k n k k n n x x x x x x --+≥,其中k 为偶数.因此其它各个括号内的式子均不小于2sin cos n n x x ,从而有2≥222(sin cos )n n x x ++2sin cos n n x x 121()n nn n C C C -+++,即1≥22(sin cos )n n x x ++sin cos (22)n n n x x ⋅-,即有2n sin n x cos n x +sin 2n x +cos 2n x -2 sin n x cos nx ≤1,即sin n2x +(sin nx -cos nx )2≤1.情景再现7.三棱锥V -ABC 的三条棱VA 、VB 、VC 两两垂直,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大小分别为,,αβγ.求证:222111cos cos cos ()cos cos cos αβγαβγ++≥8.设a 、b 、c 为△ABC 的三条边,a ≤b ≤c ,R 和r 分别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和内切圆半径.令f =a +b -2R -2r ,试用C 的大小来判定f 的符号.习题1.若,,a b c 均是整数(其中090c <<)sin a b c =+︒,则a bc+的值是 A.1 B.12 C.23 D.132.设n ∈N ,n sin1>5cos1+1,则n 的最小值是( )A .4B .5C .6D .73.求证:|sin ||sin |nx n x ≤,*n N ∈4.设凸四边形ABCD 之对角线交于点P ,∠APB =θ,求证:2222cos 2AD BC AB CD AC BD θ+--=⋅(四边形的余弦定理)5.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 为斜边长,,S r 分别表示该三角形的面积和内切圆的半径,求crS的取值范围.6.若x 、y 、z 中的每个数恰好等于其余两数和的余弦.求证:x =y =z .7.已知集合T 222{(,)|,,(7)}x y x y R x y r =∈+-≤且,集合{(,)|,,,cos2cos 0}S x y x y R R x y θθθ=∈∈++≥且对任何都有,试求最大正数r ,使得集合T 为集合S 的子集.8.已知ABC ∆中,,,x y z 为任意非零实数,求证:2222cos 2cos 2cos x y z xy C yz A zx B ++≥++,其中当且仅当::sin :sin :sin x y z A B C =时等号成立.9.求函数y =10.已知0a b >>,用三角方法证明:22ab a b a b +<<+11.点P 在△ABC 内.求证:a cos A +b cos B +c cos C ≤PA ·sin A +PB ·sin B +PC ·sin C .12.设0,,2παβγ≤≤,222cos cos cos 1αβγ++=.求证:2242(1cos )sin αα≤+224224(1cos )sin (1cos )sin ββγγ++++222(1cos )(1cos )(1cos )αβγ≤+++本节“情景再现”解答:1.解:设 cos cos x y t +=, ∴ 222cos 2cos cos cos x x y y t ++=. 又由 sin sin 1x y +=,故 22sin 2sin sin sin 1x x y y ++=. 因此有 22(cos cos sin sin )1x y x y t +=+,即 22cos()1x y t -=+ 由于1cos()1x y -≤-≤,所以有 23t ≤,即t ≤ ∴选D .2.解:令sin()4x t π+=,即sin cos x x +=,于是2sin 221x t =-从而有2(32)1t t -=,即32310t t -+=,注意1t =是上述方程的解,故2(1)(221)0t t t -+-=,由于02x π≤≤,所以12t ≤≤,于是21221221122t t +-≥⨯+⨯->.从而,方程有唯一解1t = 故原方程有唯一解4x π=.3. 证明:即证:222222222|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B C C A C A B ---+≥, 注意到:22sin sin sin()sin()sin sin()A B A B A B C A B -=+-=-,故只要证|sin()||sin()||sin()|A B B C C A -+-≥-而|sin()||sin[()()]|C A A B B C -=-+-|sin()cos()cos()sin()||sin()||sin()|A B B C A B B C A B B C =--+--≤-+-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4.解 以A 为原点,射线AB 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PAE =θ,则C (20,20),P (r cos θ,r sin θ),θ∈[0,2π].令矩形PMCN 面积为S ,则S =(20-r cos θ)(20-r sin θ)=400-20r (cos θ+sin θ)+r 2sin θcos θ,令cos θ+sin θ=a ,则sin θcos θ=212a -,a ∈,则S =2220[()1]2002r a r --+, (1)当20r ∈即40,20]r ∈时,若S取得最大值,则4a πθ==,222max 20)1]20040022r r S r =-+=-+.(2)当20r =,即40r =时,若S 取得最大值,则222max 1]2002002r S =-++.(3)当201()2r +∈+∞,即40)r ∈-时,若S 取得最大值,则22max 20[(1)1]200400202r S r r=--+=-. 5.解:将原式变为余弦定理的形式:4△BCD ,(如图),使AC据此,可作共边的两个三角形△ACD 、CD,BC =2,∠ACD =x ,∠BCD =2x π-,依题意有AD +BD =4,连AB ,在Rt△ABC 中,AB4=,故点D 在AB 上,有面积等式S △ACD +S △BCD =S△ABC,即2sin()2x x π-=1cos 12x x +=,即sin()16x π+=,又 x 为锐角,故3x π=. 6.证明:∠APB =()222AB Cππ+-+=,由正弦定理得:CMFDBADC B2sin 4sin sin 2sin cos cos 222AP AB AB R C CR B C C APB ====∠,于是4sin sin 22B C AP R =, 同理可得4sin sin 22A C BP R =,4sin sin 22A BCP R =, 故PA +PB +PC =4R (sin sin 22B C +sin sin 22A C +sin sin 22A B ) ≤4R (sinsin sin 222A B C ++)2≤4R 2=3R . 再作PH ⊥AB 于H ,则PH =r ,PA =sin 2r A,同理:PB =sin 2r B ,PC =sin2r C从而PA +PB +PC =sin 2r A+sin 2r B +sin2r C ≥r ·36r . 综上所述,6r ≤PA +PB +PC ≤3R .7.证明:可先证222cos cos cos 1αβγ++=,作VO ⊥平面ABC 于O ,OD ⊥AB 于D ,则∠VDO =α.令VA =a ,VB =b ,VC =c ,则2222222222211cos 1tan 1()a b c a b b c c a VDαα===++++,同理可得222222222cos b c a b b c c a β=++,222222222cos c a a b b c c aγ=++,所以222cos cos cos 1αβγ++=,再证222≥8.解:由三角形相关知识有: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4sin sin sin 222A B Cr R =,因此f =2R (sin sin 14sin sin sin )222A B CA B +--2[2sin cos 12(cos cos )sin ]22222B A B A B A B A CR +-+-=-+- 24cos (cos sin )24sin 2222B A C C CR R R -=--+ 224cos(cos sin )2(cos sin )22222B AC C C CR R -=--- 2(cos sin )(2cos cos sin )22222C C B A C CR -=---∵A B C ≤≤,∴0B A B C ≤-<≤,又0B A B A ≤-<+,因此coscos ,cos cos sin 22222B AC B A B A C--+>>=,故2coscos sin 222B A C C ->+,则()0cos sin 222C C f x C π>⇔>⇔<;()0cos sin 222C C f x C π=⇔=⇔=, ()0cossin 222C C f x C π<⇔<⇔>. “习题”解答:1.解:选B .98sin5098sin108sin108sin50-︒=+︒-︒-︒ 98sin108[sin(3020)sin(3020)]=+︒-︒-︒+︒+︒ 298sin108cos 2098sin108(12sin 10)=+︒-︒=+︒--︒2216sin 108sin101(4sin101)=︒+︒+=︒+所以1,4,10a b c ===,12a b c +=. 2.解:由sin 3π>sin1,cos1>cos 3π得,n ·sin 3π>n ·sin1>5cos1+1>1+5cos 3π, 因此n4=>,因此n 的最小值是5,选B . 3.解:这是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可以考虑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当1n k =+时,证明如下:|sin(1)||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k x kx x kx x kx x kx x +=+≤+ |sin ||sin |(1)|sin |kx x k x ≤+≤+4.证明:不妨设PA 、PB 、PC 、PD 的长分别为a 、b 、c 、d ,则有AD 2=a 2+d 2+2ad cosθ,BC 2=b 2+c 2+2bc cosθ, AB 2=a 2+b 2-2ab cosθ,CD 2=c 2+d 2-2cd cosθ,前两式之和减去后两式之和得:AD 2+BC 2-AB 2-CD 2=2(ad +bc +ab +cd )cosθ,又凸四边形ABCD 中,AC ·BD =ad +bc +ab +cd ,因此AD 2+BC 2-AB 2-CD 2=2 AC ·BD cosθ,∴2222cos 2AD BC AB CD AC BDθ+--=⋅.5.解:22()(sin cos 1)sin cos 1sin cos sin cos cr c a b c c A A A A S ab c A A A A +-+-+-===22sin cos 1)14A A A π==++++,由(0,)2A π∈知crS的取值范围是1),1)-.6.证明:依题意有x =cos(y +z ),y =cos(z +x ),z =cos(x +y ),则x -y =cos(y +z )-cos(z +x )=22sinsin 22x y z x y++- ① ∵2|||sin|1,|sin |()222x y z x y x y x y ++--≤<≠ ∴当x y ≠时,由①式有||2|sin |||2x yx y x y --≤<-,产生矛盾.因此x =y ,同理可证y =z ,于是x =y =z .7.解法一:S 集即为由直线cos cos2y x θθ=--确定的上半平面的交集(θ不同,相对应的上半平面一般也不同,但所有的这种上半平面有公共部分即交集;另外,可以规定上半平面也包含这条直线),而半径为r 的圆的圆心(0,7)到直线cos cos2y x θθ=--的距离为27cos 21cos θθ++,由题意知,r 应满足r ≤27cos 21cos θθ++,故r的最大值是27cos 21cos θθ++的最小值.222227cos 22cos 6421cos 421cos 1cos 1cos θθθθθθ++==++≥+++,当且仅当cos 1θ=±时,r 的最大值为42.解法二:(二次函数方法)把cos2θ+x cos θ+y ≥0改写为2cos 2θ+x cos θ+y -1≥0,令t =cos θ问题等价转换为2t 2+xt +y -1≥0(-1≤t ≤1)恒成立,求x ,y 的关系.可按对称轴位置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对称轴t =4x -<-1或t =4x ->1(即x >4或x <-4)时,只须t =cos θ=±1时,恒有2t 2+xt +y -1≥0即可,从而可得:10(44)10x y x x x y ++≥⎧><-⎨-++≥⎩或; ②若对称轴t =4x -∈[-1,1],即-4≤x ≤4时,只须判别式△≤0即x 2≤8(y -1), (-4≤x ≤4).10(44)10x y x x x y ++≥⎧><-⎨-++≥⎩或或综上可得:S 对应的平面点集为x 2≤8(y -1), (-4≤x ≤4),设圆x 2+(y -7)2=r 2与抛物线x 2=8(y -1)相切,消去x △=0得r =42,此时x =±4, 得8(y -1)+(y -7)2-r 2=0,即y 2-6y +41-r 2=0,令42,∴r 最大值为42.y =3,而点(0,7)到直线y +x +1=0的距离为8.证:作差,222(2cos 2cos 2cos )x y z xy C yz A zx B ++-++ =222(2cos 2cos )2cos()x y z xy C zx B yz B C ++-+++=222(2cos 2cos )2(cos cos sin sin )x y z xy C zx B yz B C B C ++-++-(配方) =22(cos sin )(sin sin )0x y C z B y C z B --+-≥.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cos cos 0sin sin 0x y C z B y C z B --=⎧⎨-=⎩,易得:sin :sin y z B C =,则y =k sin B ,z =k sin C ,代入得x =k sin(B +C )=k sin A ,∴::sin :sin :sin x y z A B C =.9.解:函数的定义域为[4,5],可设24sin (0)2x πθθ=+≤≤,则有22sin 153(4sin )sin 3cos 2sin()3y πθθθθθ=+-+=+=+,又02πθ≤≤,因此值域为[1,2].10.证明 引进平均值三角变换,222cos ,2sin ,(045,0)a b λθλθθλ==<<︒>,则2a b λ+=,2224cos sin sin 2ab λθθλθ==,2222sin 2sin 2ab a b λθλθλ==+,2224424(cos sin )1cos 222a b λθθλθ++==+ 由221cos 21sin 2sin 2θθθ+>>>得22222ab a b a b ab a b ++<<<+.11.证明:过P 作三边垂线,分别交BC 、AC 、AB 于D 、E 、F ,设AP =x ,BP =y ,CP =z ,∠PAE =α,则cosα=AEx,cos(A -α)= AFx, 则cos cos cos cos cos()cos AE AFB C B A C x xαα+=+-, 下证cos cos cos()cos sin B A C A αα+-≤,即cos cos sin AE B AF C x A ⋅+⋅≤. cos cos cos()cos cos cos()(cos cos sin sin )cos B A C A C A A C ααααα+-=-+++=sin sin cos cos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cos sin A C A C A C A C αααα-++=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sin A C C A C A ααα+=+≤. ∴cos cos cos()cos sin B A C A αα+-≤, 即cos cos sin AE B AF C x A ⋅+⋅≤成立. 同理,cos cos sin BE C BD A y B ⋅+⋅≤,cos cos sin CD A CE B z C ⋅+⋅≤,三式相加即得所证不等式成立.12.证明 设222cos ,cos ,cos a b c αβγ===,则0,,1a b c ≤≤,且1a b c ++=,从而原不等式等价于44422202()1a b c a b c ab bc ca abc ≤++-+++≤+++ ①令 ,ab bc ca u abc v ++==,则22212a b c u ++=-,44422441a b c u u v ++=-++,于是①等价于2024u v u v ≤+≤+2024u v ≤+显然成立,等号当,,αβγ中两个取2π,一个取0时成立. 224u v u v +≤+等价于223u u v -≥,由2222()33a b c a b ca b c ++++++≥=, ∴22222(12)()()u u u u ab bc ca a b c -=-=++++()333a b cab bc ca abc v ++≥++≥== 故原不等式成立.。

竞赛讲座 33三角函数

竞赛讲座 33三角函数

竞赛讲座33-三角函数几何中的两个基本量是: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三角函数的本质就是用线段长度之比来表示角的大小,从而将两个基本量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可以借助三角变换或三角计算来解决一些较难的几何问题.三角函数不仅是一门有趣的学问,而且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1.角函数的计算和证明问题在解三角函数问题之前,除了熟知初三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外,还应该掌握:(1)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当a为锐角时,sina与tga的值随a的值增大而增大;cosa与ctga 随a的值增大而减小;当a为钝角时,利用诱导公式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讨论.注意到sin45°=cos45°=,由(1)可知,当时0<a<45°时,cosa>sina;当45°<a<90°时,cosa<sina.(2)三角函数的有界性|sina|≤1,|cosa|≤1,tga,ctga可取任意实数值(这一点可直接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导出).例1(1986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备用题)在△ABC中,如果等式sinA+cosA=成立,那么角A是()(A)锐角(B)钝角(C)直角分析对A分类,结合sinA和cosA的单调性用枚举法讨论.解当A=90°时,sinA和cosA=1;当45°<A<90°时sinA>,cosA>0,∴sinA+cosA>当A=45°时,sinA+cosA=当0<A<45°时,sinA>0,cosA>∴sinA+cosA>∵1, 都大于.∴淘汰(A),(C),选(B).例2(1982年上海初中数学竞赛题)ctg67°30′的值是()(A)-1 (B)2-(C)-1(D)(E)分析构造一个有一锐角恰为67°30′的Rt△,再用余切定义求之.解如图36-1,作等腰Rt△ABC,设∠B=90°,AB=BC=1.延长BA到D使AD=AC,连DC,则AD=AC=,∠D=22.5°,∠DCB=67.5°.这时,ctg67°30′=ctg∠DCB=∴选(A).例3(1990年南昌市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图,在△ABC中,∠A所对的BC边的边长等于a,旁切圆⊙O的半径为R,且分别切BC及AB,AC的延长线于D,E,F.求证:R≤a·证明作△ABC的内切圆O′,分别切三边于G,H,K.由对称性知GE=KF(如图36-2).设GB=a,BE=x,KC=y,CF=b.则x+a=y+b, ①且BH=a,BD=x,HC=y,DC=b.于是,x-a=y-b. ②①+②得,x=y.从而知a=b.∴GE=BC=a.设⊙O′半径为r.显然R+r≤OO′ (当AB=AC)时取等号.作O′M⊥EO于M,则O′M=GE=a,∠OO′M=∴R+r≤两式相加即得R≤.例4(1985年武汉等四市初中联赛题)凸4n+2边形A1A2A3…A4n+2(n为自然数)各内角都是30°的整数倍,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sinA1+sinA2=0 ①x2+2xsinA2+sinA3=0 ②x2+2xsinA3+sinA1=0 ③都有实根,求这凸4n+2边形各内角的度数.解∵各内角只能是,,,,∴正弦值只能取当sinA1=时,∵sinA2≥sinA3≥∴方程①的判别式△1=4(sin2A1-sinA2)≤440方程①无实根,与已知矛盾,故sinA1≠.当sinA1=时,sinA2≥,sinA3≥,∴方程①的判别式△1=4(sin2A1-sinA2)=0.方程①无实根,与已知矛盾,故sinA1=.综上所述,可知sinA1=1,A1=.同理,A2=A3=.这样其余4n-1个内角之和为这些角均不大于又n为自然数,∴n=1,凸n边形为6边形,且A4+A5+A6=4×2.解三角形和三角法定理推论设a,b,c,S与a′,b′,c′,S′.若我们在正,余弦定理之前介绍上述定理和推论是为了在解三角形和用三角函数解几何题时有更大的自由.(1)解三角形例5(第37届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题)在图36-3中,AB是圆的直径,CD是平行于AB的弦,且AC和BD相交于E,∠AED=α,△CDE和△ABE的面积之比是( ).(A)cosα(B)sinα(C)cos2α(D)sin2α(E)1-sinα解如图,因为AB∥DC,AD=CB,且△CDE∽△ABE,BE=AE,因此连结AD,因为AB是直径,所以∠ADB=在直角三角形ADE中,DE=AEcosα.∴应选(C).例6 (1982年上海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图36-4,已知Rt△斜边AB=c,∠A=α,求内接正方形的边长.解过C作AB的垂线CH,分别与GF,AB交于P,H,则由题意可得又∵△ABC∽△GFC,∴,即(2)三角法.利用三角知识(包括下一讲介绍的正,余弦定理)解几何问题的方法叫三角法.其特点是将几何图形中的线段,面积等用某些角的三角函数表示,通过三角变换来达到计算和证明的目的,思路简单,从而减少几何计算和证明中技巧性很强的作辅助线的困难.例7(1986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征集题)如图36-5,在△ABC中,BE,CF是高,∠A=,则△AFE和四边形FBCE的面积之比是()(A)1∶2(B)2∶3(C)1∶1(D)3∶4解由BE,CF是高知F,B,C,E四点共圆,得AF·AB=AE·AC.在Rt△ABE中,∠ABE=,∴S△AFE∶S FBCE=1∶1.应选(C).例8 (1981年上海中学生数学竞赛题)在△ABC中∠C为钝角,AB边上的高为h,求证:AB >2h.证明如图36-6,AB=AD+BD=h(ctgA+ctgB) ①∵∠C是钝角,∴∠A+∠B<,∴ctgB>ctg(-A)=tgA.②由①,②和代数基本不等式,得例9 (第18届国际数学竞赛题)已知面积为32cm2的平面凸四边形中一组对边与一条对角线之长的和为16cm.试确定另一条对角线的所有可能的长度.解如图36-7,设四边形ABCD面积S为32cm2,并设AD=y,AC=x,BC=z.则x+y+z=16(cm)由但S=32,∴sinθ=1,sin =1,且x-8=0.故θ==且x=8,y+z=8.这时易知另一条对角线BD的长为此处无图例10 (1964年福建中学数学竞赛题)设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c为斜边,整数n≥3,求证:a n+b n<c n.分析如图34-8,注意到Rt△ABC的边角关系:a=csinα>0,b=ccosα>0,可将不等式转化为三角不等式sin nα+cos nα<1来讨论.证明设直角三角形一锐角∠BAC=α(如图),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三角函数一、基础知识定义1 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的图形叫做角。

若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角为正角,若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角为负角,若不旋转则为零角。

角的大小是任意的。

定义2 角度制,把一周角360等分,每一等价为一度,弧度制:把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

360度=2π弧度。

若圆心角的弧长为L ,则其弧度数的绝对值|α|=rL,其中r 是圆的半径。

定义3 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把角α的顶点放在原点,始边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在角的终边上任意取一个不同于原点的点P ,设它的坐标为(x ,y ),到原点的距离为r,则正弦函数s in α=r y ,余弦函数co s α=r x ,正切函数tan α=xy,余切函数cot α=y x ,正割函数se cα=xr,余割函数c s c α=.y r定理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倒数关系:tan α=αcot 1,s in α=αcsc 1,co s α=αsec 1;商数关系:tan α=αααααsin cos cot ,cos sin =;乘积关系:tan α×co s α=s in α,cot α×s in α=co s α;平方关系:s in 2α+co s 2α=1, tan 2α+1=se c 2α, cot 2α+1=c s c 2α.定理2 诱导公式(Ⅰ)s in (α+π)=-s in α, co s(π+α)=-co s α, tan (π+α)=tan α, cot (π+α)=cot α;(Ⅱ)s in (-α)=-s in α, co s(-α)=co s α, tan (-α)=-tan α, cot (-α)=cot α; (Ⅲ)s in (π-α)=s in α, co s(π-α)=-co s α, tan =(π-α)=-tan α, cot (π-α)=-cot α; (Ⅳ)s in ⎪⎭⎫⎝⎛-απ2=co s α, co s ⎪⎭⎫⎝⎛-απ2=s in α, tan ⎪⎭⎫⎝⎛-απ2=cot α(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定理3 正弦函数的性质,根据图象可得y =s inx (x ∈R )的性质如下。

单调区间:在区间⎥⎦⎤⎢⎣⎡+-22,22ππππk k 上为增函数,在区间⎥⎦⎤⎢⎣⎡++ππππ232,22k k 上为减函数,最小正周期为2π. 奇偶数. 有界性:当且仅当x =2kx +2π时,y 取最大值1,当且仅当x =3k π-2π时, y 取最小值-1。

对称性:直线x =k π+2π均为其对称轴,点(k π, 0)均为其对称中心,值域为[-1,1]。

这里k ∈Z .定理4 余弦函数的性质,根据图象可得y =co s x (x ∈R )的性质。

单调区间:在区间[2k π, 2k π+π]上单调递减,在区间[2k π-π, 2k π]上单调递增。

最小正周期为2π。

奇偶性:偶函数。

对称性:直线x =k π均为其对称轴,点⎪⎭⎫⎝⎛+0,2ππk 均为其对称中心。

有界性:当且仅当x =2k π时,y取最大值1;当且仅当x =2k π-π时,y 取最小值-1。

值域为[-1,1]。

这里k ∈Z .定理5 正切函数的性质:由图象知奇函数y =tanx (x ≠k π+2π)在开区间(k π-2π, k π+2π)上为增函数, 最小正周期为π,值域为(-∞,+∞),点(k π,0),(k π+2π,0)均为其对称中心。

定理6 两角和与差的基本关系式:co s(α±β)=co s αco s β s in αs in β,s in (α±β)=s in αco sβ±co s αs in β; tan (α±β)=.)tan tan 1()tan (tan βαβα ±定理7 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 s in α+s in β=2s in ⎪⎭⎫⎝⎛+2βαco s ⎪⎭⎫ ⎝⎛-2βα,s in α-s in β=2s in ⎪⎭⎫ ⎝⎛+2βαco s ⎪⎭⎫⎝⎛-2βα, co s α+co s β=2co s ⎪⎭⎫⎝⎛+2βαco s ⎪⎭⎫ ⎝⎛-2βα, co s α-co s β=-2s in ⎪⎭⎫ ⎝⎛+2βαs in ⎪⎭⎫ ⎝⎛-2βα, s in αco s β=21[s in (α+β)+s in (α-β)],co s αs in β=21[s in (α+β)-s in (α-β)], co s αco s β=21[co s(α+β)+co s(α-β)],s in αs in β=-21[co s(α+β)-co s(α-β)].定理8 倍角公式:s in 2α=2s in αco s α, co s2α=co s 2α-s in 2α=2co s 2α-1=1-2s in 2α,tan 2α=.)tan 1(tan 22αα-定理9 半角公式:s in ⎪⎭⎫⎝⎛2α=2)cos 1(α-±,co s ⎪⎭⎫⎝⎛2α=2)cos 1(α+±, tan ⎪⎭⎫⎝⎛2α=)cos 1()cos 1(αα+-±=.sin )cos 1()cos 1(sin αααα-=+ 定理10 万能公式: ⎪⎭⎫ ⎝⎛+⎪⎭⎫ ⎝⎛=2tan 12tan 2sin 2ααα, ⎪⎭⎫⎝⎛+⎪⎭⎫⎝⎛-=2tan 12tan 1cos 22ααα,.2tan 12tan 2tan 2⎪⎭⎫⎝⎛-⎪⎭⎫⎝⎛=ααα定理11 辅助角公式:如果a , b 是实数且a 2+b 2≠0,则取始边在x 轴正半轴,终边经过点(a , b )的一个角为β,则s in β=22ba b +,co s β=22ba a +,对任意的角α.a s in α+bco s α=)(22b a +s in (α+β). 定理12 正弦定理:在任意△ABC 中有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a , b ,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定理13 余弦定理:在任意△ABC 中有a 2=b 2+c 2-2bco s A ,其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

定理14 图象之间的关系:y =s inx 的图象经上下平移得y =s inx +k 的图象;经左右平移得y =s in (x +ϕ)的图象(相位变换);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ω1,得到y =s in x ω(0>ω)的图象(周期变换);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y =A s inx 的图象(振幅变换);y =A s in (ωx +ϕ)(ω>0)的图象(周期变换);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y =A s inx 的图象(振幅变换);y =A s in (ωx +ϕ)(ω, ϕ>0)(|A |叫作振幅)的图象向右平移ωϕ个单位得到y =A s in ωx 的图象。

定义4 函数y =s inx ⎪⎪⎭⎫⎝⎛⎥⎦⎤⎢⎣⎡-∈2,2ππx 的反函数叫反正弦函数,记作y =a r c s inx (x ∈[-1, 1]),函数y =co s x (x ∈[0, π]) 的反函数叫反余弦函数,记作y =a r cco s x (x ∈[-1, 1]). 函数y =tanx ⎪⎪⎭⎫⎝⎛⎥⎦⎤⎢⎣⎡-∈2,2ππx 的反函数叫反正切函数。

记作y =a r ctanx (x ∈[-∞, +∞]). y =co s x (x ∈[0, π])的反函数称为反余切函数,记作y =a r ccotx (x ∈[-∞, +∞]).定理15 三角方程的解集,如果a ∈(-1,1),方程s inx =a 的解集是{x |x =n π+(-1)n a r c s ina , n ∈Z }。

方程co s x =a 的解集是{x |x =2kx ±a r cco s a , k ∈Z }. 如果a ∈R ,方程tanx =a 的解集是{x |x =k π+a r ctana , k ∈Z }。

恒等式:a r c s ina +a r cco s a =2π;a r ctana +a r ccota =2π. 定理16 若⎪⎭⎫⎝⎛∈2,0πx ,则s inx <x <tanx . 二、方法与例题 1.结合图象解题。

例1 求方程s inx =lg |x |的解的个数。

2三角函数性质的应用。

例2 设x ∈(0, π), 试比较co s(s inx )与s in (co s x )的大小。

例3 已知α,β为锐角,且x ·(α+β-2π)>0,求证:.2sin cos sin cos <⎪⎭⎫ ⎝⎛+⎪⎪⎭⎫ ⎝⎛xxαββα注:以上两例用到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和有界性及辅助角公式,值得注意的是角的讨论。

3.最小正周期的确定。

例4 求函数y =s in (2co s|x |)的最小正周期。

4.三角最值问题。

例5 已知函数y =s inx +x 2cos 1+,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例6 设0<θ<π,求s in)cos 1(2θθ+的最大值。

例7 若A ,B ,C 为△ABC 三个内角,试求s inA +s inB +s inC 的最大值。

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s inx |≤1、|co s x |≤1、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等是解三角最值的常用手段。

5.换元法的使用。

例8 求xx xx y cos sin 1cos sin ++=的值域。

例9 已知a 0=1, a n =11121---+n n a a (n ∈N +),求证:a n >22+n π.注:换元法的关键是保持换元前后变量取值范围的一致性。

另外当x ∈⎪⎭⎫⎝⎛2,0π时,有tanx >x >s inx ,这是个熟知的结论,暂时不证明,学完导数后,证明是很容易的。

6.图象变换:y =s inx (x ∈R )与y =A s in (ωx +ϕ)(A , ω, ϕ>0).由y =s inx 的图象向左平移ϕ个单位,然后保持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然后再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ω1,得到y =A s in (ωx +ϕ)的图象;也可以由y =s inx 的图象先保持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再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ω1,最后向左平移ωϕ个单位,得到y =A s in (ωx +ϕ)的图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