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6)打比方
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浅显易懂。
(8)引资料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1)写人类(2)记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
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复仇事件)。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分类别
(2)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
(3)层进式:文章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从而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也叫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初中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书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初中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书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文章体裁=文体1、按表达方式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2、按文学作品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2、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3(巧设)悬念、联想、想象、象征、铺垫、渲染、烘托、、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结合)、由实入虚、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运用典故等。

一.基本知识:1.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要综合运用五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1)正确辨别五种表达方式: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中考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知识小结1、记叙文是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4、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使文章更亲切或更真实,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真诚)、第三人称(客观、实际、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5、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事线、物线、情线、地点为线、时间为线。

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通常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复杂的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7、描写的表达方式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以此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或心理活动)。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此外,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常叫作细节描写。

有的则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

8、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9、记叙文阅读的一些具体技巧(1)先从原文找现存语句(有特别规定除外),再做适当调整、提炼。

(2)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更突出某事物……的特征。

反问、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增强表达的语气和语势。

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作用:通过两类事物的鲜明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某事物……的特征(3)记叙中的议论语句一般是点明中心,画龙点睛。

①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文章的结尾: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阅读理解提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最全版)

阅读理解提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最全版)

阅读理解提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最全版)No.1记叙文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A.如何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B.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C.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中考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考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考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知识点整理大全一、记叙文1.记叙文是通过叙述事情的发展经过,来表达其中一种思想感情或者传达其中一种目的的文体。

2.记叙文的结构一般采用线性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生。

3.记叙文的描写手法包括描写外貌特征、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等。

4.记叙文要注重情节的安排,要有起承转合、高潮迭起、情节紧凑的特点。

二、说明文1.说明文是对一些事物的特点、原理、方法等进行解释和阐述的文体。

2.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两种方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选择。

3.说明文要注重采用科学的、准确的语言表达,避免主观色彩。

4.说明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举例说明、比较对照、定义解释等。

三、议论文1.议论文是对一些问题或者其中一种观点进行陈述、分析、讨论和辩证的文体。

2.议论文可以采用正反两种观点进行对比、列举事实和论据、提出自己的观点等。

3.议论文要注重文中论据的有力性和说服力,可以使用实例、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进行论证等。

4.议论文的结尾一般要简明扼要地总结自己的观点,并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四、小说1.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发展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命运、情感体验等的文学作品。

2.小说通常包括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四个部分。

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栩栩如生,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

4.小说中的叙述要有情节的起伏、张力的凝聚和冲突的引导,以吸引读者的兴趣。

这些是中考阅读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中考阅读题目。

当然,在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多做阅读练习,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文章体裁=文体1、按表达方式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2、按文学作品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2、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夸张、互文、3(巧设)悬念、联想、想象、象征、铺垫、渲染、烘托、讽刺、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结合)、由实入虚、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运用典故等。

一.基本知识:1.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要综合运用五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1)正确辨别五种表达方式: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语文作文分类: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汇总大全(史上最全)

语文作文分类: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汇总大全(史上最全)

作文的分类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1、按照文学的体裁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写作内容)2、按照文章的体裁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大类。

(写作方式)一、记叙文(写人、写事、写景、写物)1、含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结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地点和时间六大要素。

(可根据内容需要,穿插使用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手法。

)3、写作手法:我们可以用顺叙、倒叙、插叙或补叙法写作。

4、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一)感情真实。

(二)内容具体而有重点。

(三)结构清晰而完整。

上中学后的第一件事上中学后我遇到了一件事,它刺伤了我的心,也使上初中已有一个多月的光景,可班里的大、中、小队干部都尚未确认。

袁老师说,在下午的班会课上做一次评比,把它定下来。

我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次演讲。

星期一的下午,阳光明媚。

刚一走进教室就感到不太寻常,三五个人凑在一起叽叽喳喳也不知在议论些什么,热心肠的同学还在问我,想当什么?演讲稿写好了吗……我总是笑容可掬地答应着,可心里不免有些担心,反复地自问着:“我行吗?我行吗……”随着铃声的响起,评比开始了。

上台演讲是自愿,同学们一个个精彩地说着,一个个都比我准备得要好。

我胆怯了,迟迟拔不动腿,在座位上越坐越稳当。

正当我铁了心想要放弃时,袁老师问:“有谁还想再说一说?”话音刚落,有些曾询问过我情况的同学就不断喊着我的名字,我“被迫”上了阵。

台词早就背好的,可总有一种“自卑感”在作祟,声音越说越小,脸却越说越红。

到了最后,也不知是怎的,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

好歹说完了,我一溜烟儿“奔”回座位上,趴在桌子上,不想去看,也不想去听……要唱票了,我紧张得不得了,眼睛死死地盯着黑板,心脏都快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

但事实证明,我落选了。

第二天,袁老师宣布,要另选两个班委,因为昨天选的人数不够。

中考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考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记叙文知识点整理一: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叙事线索:(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⑥地点变换2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紧密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二:描写及其作用A描写的几种形式(1)描写角度: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3)描写方式: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B、几种描写的作用①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文章体裁=文体1、按表达方式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2、按文学作品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2、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3(巧设)悬念、联想、想象、象征、铺垫、渲染、烘托、、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结合)、由实入虚、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运用典故等。

一.基本知识:1.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要综合运用五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1)正确辨别五种表达方式: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2)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抒情:更好地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4.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安排的常见形式:(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5)时间线(6)地点线(7)见闻线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5.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显得客观冷静,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6.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

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7.修辞方法及作用◆常见的几种修辞:(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拟人:形象生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气势、加强语气、长于抒情;一气呵成等。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强调,加强语气,态度鲜明,强烈抒情。

其他修辞:借喻、借代、顶真、通感、呼告、反语、引用、双关等◆答题格式(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修辞手法+句子分析+表达效果)1)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1)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强调了……突出了……)(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9.记叙中心和详略:详略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

二.中考考点分析:1.如何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划分层次: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抓住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找各个事件)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掐头去尾)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就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2.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1)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赞美了、揭示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a.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b.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c.从分析标题入手。

有的文章题目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

d.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

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e.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

总之,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3、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1)重点词语: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重点词语还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

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一方面要注意词的特定含义,另一方面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

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作答。

(2)重要句子的语境义。

重要句子包括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

技巧: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联系上下文再准确、通顺地表述。

难句答题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几个层面答。

a.修辞句要看运用的修辞及表达效果。

b.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诠释前面的内容或者结构上的照应。

过渡句都是前呼后应,一般找到应句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尤其是佐证的具体内容。

c.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或引出问题,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闪光点,考生要认真体味,领会其内涵。

d.总结性语句包括开头、结尾的抒情、议论性语句。

分析时应答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及句子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情感。

句子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有A承上启下(过渡),B承接上文,C总领下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D总结上文的作用、线索,E照应前文(照应开头)、首尾照应。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作铺垫,C深化中心、D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具体来说: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4、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考查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