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教案

合集下载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成像特点,包括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以及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和过程。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成像的大小和性质。

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成像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成像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和问题。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应用讲解:教师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并解释相关现象。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如给出一个物距,求对应的像距和成像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和过程。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成像的大小和性质。

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如给出一个物距,求对应的像距和成像情况。

2. 答案: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出对应的像距和成像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探索其他类型的透镜成像规律,或者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

5.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5.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物理观念:(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

2.科学思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认识到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凸透镜成像实验。

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多媒体。

新课引入【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可以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学生体验二】将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竖立并排放置,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

那么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知识点一实像和虚像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小孔成像各有何特点?交流讨论:各小组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小孔成像进行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1.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路的反向延长而相交所成的像,叫作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凸透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由实际光路会聚而成的像,叫作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2.虚像和实像都能用眼睛直接观看,并且可以拍照。

知识点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认识物距(u)和像距(v)。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一)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物距的大小影响成像情况。

(二)猜想与假设。

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

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实验进行证明,下面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3.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计算。

教案步骤: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们看到一台电视机或者一台电脑时,我们是怎样看到清晰的图像的?2. 引导学生回忆集中光线成像的相关知识,如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凸透镜的结构和性质:a. 凸透镜是由中央较薄的部分和两侧较厚的部分组成,称为透镜的两个面;b. 凸透镜的两面都是球面,而且两面的曲率半径不相等;c. 凸透镜的光学中心是指物体光轴和像光轴所交的点。

2.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a.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成像位置在凸透镜的远焦点F'处;b.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的远焦点F'时,成像位置在凸透镜前的近焦点F处;c. 当物体在离凸透镜的远焦点和近焦点之间时,成像为实像,位置在凸透镜的同侧;d. 当物体在凸透镜的近焦点F之内时,成像为虚像,位置在凸透镜的反侧。

三、示例讲解与实例分析(30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 教师向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计算和解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小组合作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按小组进行合作,设计一个实际场景下的凸透镜成像问题,并解答该问题。

2.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各自设计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 各组向全班汇报设计的问题和解答方案,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价。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和概括。

2. 学生进行小结,将所学的内容整理成笔记或思维导图。

3. 拓展练习: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解答。

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计算。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科学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当我设计这节科学课时,我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原理。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光屏、直尺、实验桌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讲解: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明白凸透镜成像的实质。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像头、投影仪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设计了实验和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集体讨论,深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本质。

在实验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中,学生需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凸透镜成像的过程,理解成像的原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现象。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成像规律。

3. 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4. 应用实例:分析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准备1.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2. 实像和虚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数学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相关推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

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是理解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例如用一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到成像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成像的规律是什么?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然后,我会进行课堂小结,概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强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课后,我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我还会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学仪器、摄影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方式的选择: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这是本节课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探究的过程: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成像规律。

3. 小组讨论:我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4. 课堂小结:我在课堂进行小结,概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强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这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和反思:我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并在课后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提问、敢于实践的精神,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分享成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为学习凸透镜成像打下了基础。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此外,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欲望较强,善于观察和提问,但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组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习题,涵盖基本知识点,要求题型丰富、难度适中。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描述清晰、条理分明,注重语言表达和逻辑性。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4.请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4.设想四:多媒体辅助,形象直观。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等资源,展示凸透镜成像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成像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5.设想五: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在课堂尾声,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6.设想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设计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成像实验,要求能够观察到实像和虚像的形成。请详细描述实验步骤、所需器材和观察结果。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答案:
a.凸透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是什么?
b.实像与虚像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c.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光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凸透镜成像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蜡烛4.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5. 实验记录表格6. 投影仪7. 教学PPT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光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a. 实像与虚像b. 放大与缩小c. 倒立与正立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b. 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关系c. 物距、像距与成像位置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实验a. 实验原理b. 实验操作步骤c. 实验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蜡烛4.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5. 实验记录表格6. 投影仪7. 教学PPT(后续章节内容请按照相同格式和要求编写)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凸透镜成像的现象。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结合PPT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数学推导和实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思考。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正确性。

6.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放大镜、照相机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动手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凸透镜、光屏、蜡烛等实验器材。

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3. 课后作业及相关练习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第二部分为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第二课时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进行实例讲解和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

2. 在数学推导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步骤。

凸透镜成像教案

凸透镜成像教案

凸透镜成像教案教案标题:凸透镜成像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 凸透镜成像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能力;2. 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实际问题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凸透镜、光屏、物体模型等;2. 实验材料:光源、凸透镜、屏幕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凸透镜成像的实际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为凸透镜成像的学习做铺垫。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凸透镜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包括焦距公式、放大率公式等;3.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如虚实成像、放大缩小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利用实验材料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3. 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与凸透镜的位置关系对成像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凸透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相机等;2. 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其他应用领域,并展开讨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2. 鼓励学生开展小研究或实验,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实像和虚像的成像特点,以及物距、像距和成像大小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成像规律的应用,需要通过大量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2.重难点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休息。
3.教师要及时检查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此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请同学们列举至少三个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通过此类作业,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4.拓展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十一章第三节“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应用”,了解凸透镜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撰写一篇关于凸透镜成像应用的小短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凸透镜成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公式背后的物理原理,并能熟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公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本章节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具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 表示.2.当凸透镜成像时:(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f<v<2f ;(2)当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v>2f ;(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凸透镜成的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而虚像只有放大的.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备课笔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微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生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生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生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承接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生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凸透镜同侧?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进行新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一节所学知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生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2: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3: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4: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成倒立还是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生5: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这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的像,有的摄影师拿的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仪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我们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生2: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设计实验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移动光屏寻找最清晰的像时要注意——要将光屏移过那个位置,发现像又逐渐模糊后,再往回移动,可重复两次,直到感觉像最清晰为止.因为如果不移过那个位置,就无法判断下一个位置像是不是会更清晰.知识拓展: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不断燃烧会使烛焰的像越来越靠近光屏的上端,这时的调节方法有三种:(1)将光屏向上移动;(2)将蜡烛向上移动;(3)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进行新课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主光轴上有两个分界点,第一个是焦点,第二个是2倍焦距点.以焦点为界,物在焦点外成实像,物在焦点以内成虚像.以2倍焦距点为界,物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焦点到2倍焦距点间)成放大的实像.2.“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减小,所成像变大,像距也跟着变大.反之,随着物距增大,所成像变小,像距也跟着变小.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在2倍焦距外,成像在焦点到2倍焦距之间;当物在焦点至2倍焦距之间,成像在2倍焦距以外.规律总结:不管成实像还是虚像,成放大的像时必定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必定像距小于物距.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24“想想议议”】解:在照相机中,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物距是大于像距的.在投影仪中,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物距是小于像距的.【教材P124“练习与应用”】4.解: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用透镜甲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则u>2f甲=40cm,f甲<v<2f甲,即20cm<v<40cm;不改变发光体和光屏的位,换用透镜乙实验,仍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物距u′>2f乙=20cm,f乙<v′<2f乙,即10cm<v′<20cm.比较可知,更换透镜后像距变小,则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备课笔记进行新课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选一焦距为10~20cm的凸透镜,研究蜡烛成的像,用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距离适当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模拟不完整的凸透镜),观察像的情况.进行实验:(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观察屏上成像的情况;(3)反复遮住与不遮,对比观察两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分析论证:看到的现象是:凸透镜不完整时,仍得到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本实验中,用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的部分便没有光线通过,相当于将凸透镜打去一半,其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得出结论:当凸透镜不完整时,仍能成完整的像,所成的像亮度减弱不如原来的清晰.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这节课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多联系实际理解运用.好,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5.解:(1)将光源的高度与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的高度进行比较,判断实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2)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距为焦距的2倍,由表可知2f=20.0cm,f=10.0cm.(3)光源位置应在焦距之内,即物距在0~10.0cm的范围内.6.解:没有指尖的像,也没有指尖的影子.虽然手指指尖遮挡了凸透镜的一部分,但是折射光线仍可以到达光屏上,只是此时所成的像会暗一点.难题解答【例】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的实像.(2)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蜡烛烛焰发出的光仍有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成像.但由于通过凸透镜的光减少,所以成的像亮度变暗.答案:(1)放大(2)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3.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特别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动态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其中的规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了解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物距下成像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物距、像距的关系。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物体(如蜡烛)4. 刻度尺5. 实验报告册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凸透镜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光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解: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聚在一点上,形成实像。

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距和像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一个凸透镜、光屏、物体(如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测量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观察。

五、应用拓展:1. 学生根据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放大镜的原理、照相机的成像等。

2.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板书设计: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2. 请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了解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时间
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测得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f= cm 像 的 特 点 物距(u/cm) 像距(v/cm) 倒、正 缩小、 放大 实、虚
实验 数据
用纸片挡住半面 成像条件 u>2f f<u<2f 实验 结论 U=2f U=f u <f 分析得出:u=2f 是成 u=f 是成 实验 心得 和 和 的分界点。 的分界点; 成像规律
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 出问题的能力; 从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 学规律,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具有对科学的 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
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 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 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所学知识能够达到活 学活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附: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小 组 长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注 意 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小组成员
学生实验、观 作、实验 察并进行思 探究能力 及实事求 是的科学 精神
或“不能”)得到烛焰完整的像。 所成的像在哪 如果能, 则此时的像与原来相比变 得______。 (7)在物距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像 的大小不断____,像距不断变 ____。 进一步总结: ①_____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 教师引导学生列表 总结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3、思考:凸透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什么应用?
本节课要力求使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出成像规律,以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所以整个探究 过程中不限制学生思维活动, 采集多组原始数据,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得出规律。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
集中学生 注意力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想知道 哪些问题? 提 出 问 (3)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 题 节探究题目:凸透镜成像规律 (2)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各个不同问 题。
教师提问
发散学生 思维
教师指导并板书各 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 论并总结
聚合学生 思维 (1)学生分组讨论: 猜 想 建 立 假 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有 设 选择的板书) 友情提示: 调节蜡烛、 凸透镜、 光具座的高度, 设 计 实 验 使烛焰、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一 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 使像能 成在光屏的中央) 物距(u):物体(蜡烛烛焰)到 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 进行简要的说明实 验注意事项 注意听认真 领会 (也可由学 生自学) 可以帮助 学生理解 基本概念 (2)教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各种可能 (学生的猜想可能与主题远离,不 教师引导 讨论交流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与像的大小、 倒正、实虚的关系。 的主动 性,活跃 学生思维 教师组织 分组讨论 发挥学生

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锦州十九中学 教学 穆雅靓
实验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 归纳法
课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方法
课标 分析
本节是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常见的光学元件》的第二节,本章是光 学部分的重点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 像情况与物距(u)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 作交流等教学过程, 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 发现问题、 激发矛盾、 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 获取知识的精神。 (1)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2)初步认识实像、虚像的概念。 (3)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简单现象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写作的精神。 教 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重 点 教 具 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 学 具 教 教学功能 学 教学内容 过 程 (1)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会发现 什么?再用凸透镜观察教室外边 引 入 新 课 的物体,会发现什么?那么,凸透 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2)改变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可以得到不同的像,那么,透镜与 物体之间的距离跟透镜的焦距是 否有关? 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 学生实际操 作并观察现 象 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及教法 学法 标 学生活动及 及德育目 难点 教学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距(即物距=20cm),移动光屏使 其得到清晰的像。观察记录: 当物距 u=2f 时, ________,得到 _____、_____ 、_____像。 教师巡回指导 及时发现不足并指
面,调节阳光 会聚的光点 到最小、最 亮,测出会聚 正,如有普遍现象 点到镜面的 距离即为焦
3)移动蜡烛, 使物距大于焦距而小 的问题,集体讨论 培养学生 的互相协 于 2 倍焦距(如使物距=15cm), 移动光屏使其得到清晰的像。 观察 记录: 当物距 2f>u>f 时, ________,得 考 到_____、_____ 、_____像。 (4)移动蜡烛, 使物距等于焦距 (即 =10cm),移动光屏观察看是否能 得到清晰的像。观察记录: 培养学生 (5)移动蜡烛, 使物距小于焦距 (如 物距=6cm),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 得到清晰的像,若不能,应当怎么 办?(逆着光线看过去)会发现: _____、_____ 、_____像。 (6)在实验中,经调整后,在光屏 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 若用 一张不透明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一 半分,则在光屏上_____(填“能”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 培养学生 具有一定 的开拓精 勤奋的精 神和执着 的追求 并做出结论 距。 教师指导
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探究过程如下: 教师引导
回忆思考 本组间讨论、 培养学生 归纳本节知 分析概括 能力
观察
结 论 提出 问题
猜 想

设计实验 实验 探究
小 结
教师板书 (或用大屏幕打出 来) 指导完成
分析归纳
完成随堂练 习
作 业
1、列出你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2、 一个焦距 f=5 厘米的凸透镜, 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 什么条件成放大的像?神ຫໍສະໝຸດ 培养学生 实事求是 的科学精
点; 神 ②_____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 灵活掌 界点; 握、运用 ③实像与物体在透镜____侧,且 ____立; 虚像与物体在透镜_____侧,且 ____立。 ④当成虚像时, 物、 像的左右____, 上下___;当成实像时,物、像的 左右____,上下____。 ⑤在物距逐渐减小的过程中, 像的 大小不断____,像距不断变____。 (教师提前设计一个表格,由学生 解 把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分析(教师也可用 多媒体打在在屏幕 上或是用投影投出 来) 所学知 识,提高 学生的应 变能力 有利于知 识得到升 华,使知 识条理 化,便于 掌握、理
像距(v):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 离。 (些部分也可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自己总结) (1)学生根据自己猜想及实验桌上 教师指导 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装置 (2)各组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明确什 么是物距,什 么是像距。 培养学生 勤奋的精 神和执着 的追求
学生设计实 验 设计好实验 记录表格
取长补短 组之间讨论 交流 (1)移动蜡烛,使物距大于 2 倍焦 距(如物距=40cm),移动光屏使 实 验 当物距 u>2f 时, ________,得到 探 究 方法:让阳光 (2)移动蜡烛,使物距等于 2 倍焦 垂直射到镜 _____、_____ 、_____像。 其得到清晰的像。观察记录: 学生讨论: 教师组织 怎样测定凸 透镜的焦 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