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外交思想史(1)
历史外交成就知识点
历史外交成就知识点外交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交流和协商来解决问题、维护利益、促进合作的一种方式。
历史上,各个国家通过外交手段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外交成就知识点。
1.罗马帝国的外交政策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其外交政策对于帝国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马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胁迫、同盟和联姻关系,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和伊拉克地区)签订了和平协议,保证了边境的稳定和贸易的畅通。
2.西班牙的外交政策 16世纪时,西班牙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通过外交手段扩大了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他通过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斗争,巩固了西班牙在欧洲的地位。
此外,腓力二世还通过与教皇的紧密合作,加强了天主教在欧洲的影响力。
3.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通过与苏联的谈判,结束了冷战时期的对峙局面,实现了两国之间的和平共处。
此外,美国还通过与中国的外交接触,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4.联合国的成立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其成立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联合国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协商,解决冲突与争端。
例如,通过外交斡旋,联合国在朝鲜战争和波斯尼亚战争等地区冲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国和美国通过外交手段,建立了一系列的合作机制,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例如,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贸易协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此外,两国还通过外交斡旋,解决了一些地区性的争端和纠纷。
总结起来,历史上的外交成就有很多,不同国家通过外交手段取得了进展和成就。
这些外交成就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03_近代外交思想和体制的形成
近代外交思想和体制的形成一、洋务思想的产生从“夷”到“洋”* 洋务(夷务)* 洋务运动* 洋务派* 洋务思想1、洋务运动的思想渊源:“经世学者”洋务派之前,“经世学者”探讨西方的主要贡献:一是对世界史地的研究,增强了国人对西方的认识。
二是对西方先进武器的认识和追求。
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冯桂芬:“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运动的发展▲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内容:建立外交机构、兴办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建立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等等。
大概分为两个阶段:△“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李鸿章,1862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70年代后)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为“自强”而兴办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
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为“求富”而兴办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同时建立近代化军队:练兵:编练新式军队组建新式海军二、外交思想的近代化1、洋务思想家的外交思想《万国公法》:亨利·惠顿(Henry Wheaton),原名《国际法原理》(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1836)洋务思想家薛福成和马建忠等:初步具有国家主权平等的思想尝试运用均势原则观察国际形势认识到发展同各国往来的必要性2、清政府外交思想的转变▲对西方列强认识发生变化能灭不灭意在通商礼貌有加三、外交体制的近代化六项新举措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南北分设通商大臣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时,有关督抚要相互照应加强关税管理设立专门学校培养语言人才各开放口岸要按月把内外商情和各国报纸报导汇总中央政府1、外交机构的设立(1)总理衙门严格地说,总理衙门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外交机构。
西方外交思想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外交思想、文艺复兴对外交的影响影响:民族意识觉醒; 中央集权制度1)(法)不丹: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
主权学说: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加强王权的思想倾向。
A家长制与国家的特征B主权定义“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约最高权力.特征:至高无上的绝对性永久性不可转让性和不可分割性(立法权的来源)2)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如下:一、权力政治观二、共和制理想三、政治统治方法1、他提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君主统治之道,被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他认为,为了夺取和维持政权,有两种方法可以利用,一是法律,一是暴力。
2、他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以法律来治理国家,实行法治。
3、他又重视在统治的过程中争取民心。
马基雅维里外交思想的影响1、他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角度理解政治,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利为目的。
3、对西方政治思想最突出的贡献:从人角度研究现实政治问题,也是他权力政治观的基础。
4、他注重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寻找政治统治的规律,其历史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为其权力政治观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5、在权力政治观的指导下,他又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
第一,主张国家至上论。
主张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制止封建割据和内讧,抵御外辱和驱逐外国侵略者。
第二,他反对教皇和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干预。
荷兰崛起时的欧洲一、西班牙争夺欧洲霸权二、法国雄踞欧洲三、英国迅速扩张四、德意志内纷争不断五、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体系逐渐成型荷兰的主要外交思想一、“国家观念”薄弱二、“重商主义”的传统三、荷兰的对外政策(近代国际关系史)英荷战争法荷战争海外殖民扩张1)格劳修斯的外交思想格劳修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法理论。
他恢复并发展了古罗马思想家提出的自然法理论,使自然法成为世俗的理论。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
赵庆寺;王启华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道德和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经验事实审时度势,在深一层次上强化了外交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历史与哲学的理念出发,以现实主义实力论、地缘政治学和势力均衡观来通观审视,力求构建一种美国主导下稳定的世界秩序--"美国治下的和平".基辛格的外交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机智与魄力.作为一个外交思想家,基辛格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个人阅历化合成为对历史和现实深邃的洞察和敏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总页数】7页(P90-96)
【作者】赵庆寺;王启华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712.54
【相关文献】
1.奇人奇书——品评基辛格《大外交》中的外交思想 [J], 孙魏;赵珍珍
2.试析美法分歧的历史由来——兼评基辛格《大外交》中对戴高乐的评述 [J], 朱伟东
3.基辛格的外交理论:评基辛格的<<大外交>> [J], 佟心平
4.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探析——兼评基辛格《大外交》中的贬法思想 [J], 于海洋; 马轶伦
5.基辛格关于中国外交的历史视域与文化想象 [J], 黄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外交思想史
西方外交思想史A古希腊外交思想一、《荷马史诗》的外交思想的特点古希腊开始形成了公共权力制度;部落之间的协定,已经有了国际联系的萌芽;产生了最早的外交使节的形象,并给与外交使节外交特权的惯例。
二、修昔底德的外交思想1、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表露了他对雅典强权政治的帝国主义政策的谴责;2、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非正义性;3、表达了利益在城邦对外行为中的作用的看法,国家将付诸行动保卫自身的利益、权力和地位,甚至会试图将之达至最大化程度。
4、第一次看到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反映了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互动关系。
三、亚历山大的外交思想1、在入侵波斯时,宣称要“解放”波斯统治下的臣民;灭亡波斯后,采纳波斯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2、任用当地上层人士为官,并鼓励将士与当地女子结婚;3、提出各民族平等合作的观念;4、摆脱狭隘的世袭权观念。
B古罗马的外交思想古罗马人对西方外交的最大贡献在国际法1、王政时期,国际法开始萌芽,对于宣战和媾和已有一套法律制度;2、罗马共和国后期,万民法出现。
万民法用于调整罗马人和外国人之间关系。
并且出现外事大法官;3、随着罗马的扩张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古罗马的国际法(万民法)日趋完善。
二、对于战争与和平,罗马人也有一套法律制度1、开战的正当理由:对罗马领土的侵犯;对使节的侵犯;违反条约,在战争中先前的友好国家去援助敌国。
2、战争的终止:双方地接条约终止战争;敌国投降终止战争,敌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保全;征服敌国终止战争,可以处理敌人的生命财产.罗马人给后世创立了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有法律规范的典范。
C中世纪外交思想一、中世纪初期的西欧政治经济政治上:西欧社会王权衰落,封建割据严重,国家疆界不断变化。
经济上:普遍采取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度。
国王没有势力,甚至没有自己的军队,军事上对封建领主的的骑兵形成依赖。
中世纪初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该时期的外交特点1、外交权掌握在国王手中;2、外交从属于军事,是军事手段的补充;3、出现领主外交和私人外交;4、外交出现欺骗、狡诈的风格。
外交学概论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第二章古希腊的外交公元前600年前后,古希腊地区城邦林立,相互交往以图发展,相互结盟以御外敌,外交活动频繁。
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外交原则(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宣战不能开战,使者不可侵犯,在寺庙中避难者不得杀害,战俘可以交换或赎回,战场上死者不论敌友一律掩埋)。
由于彼此间存在一些共同的利益和目的,因而结合,设有同盟会议,每国平等通过投票解决重大问题。
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社会,受共同法律制约。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推动古希腊外交的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外交方式和外交原则发展为地中海沿岸国家公认的制度,前三世纪,这个外交制度形成了希腊化的地中海体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区域性国际社会。
古希腊人提出的一些概念、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外交有重要影响。
古罗马外交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总揽大权(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对外宣战、媾和、缔结军事同盟,由元老院决定,民众大会通过。
签订友好条约、续订旧约、派遣使节、接见使节由其全权处理。
使节不可侵犯成为公认的外交惯例。
帝国时期:皇帝掌握一切对外事务。
20个祭司专门分管对外关系。
依据所谓的祭司法。
罗马帝国是以军事手段政府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因此对外关系主要是对境内外国人的问题。
除大使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其他人是否受法律保护依据该国是否与罗马有友好条约。
由于罗马的外国人多,因而产生了规定外国人与罗马公民关系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即所谓《万国法》。
对于战争与和平,罗马人也有一套法律制度。
开战的正当理由:1对罗马领地侵犯2对大使侵犯3违反条约4在战争中先前友好的国家对帝国的援助。
派使节前往该国提出要求,要求被拒绝战争才正当。
战争的终止:1双方缔结合约终止战争2敌人投降终止战争,敌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保全3征服帝国终止战争,可以有处理敌人的生命财产。
罗马人给后世创立了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有法律规范的典范。
后人对罗马法的释义发展了法学,为国际法的萌芽。
第一章:古希腊的外交思想
第一章:古希腊的外交思想古代希腊,或称埃拉多斯,其范围并不限于今日地图上的希腊国家,而是被古人称为“大希腊”的地区。
它包括现今希腊、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意大利南部、小亚细亚等横跨欧、亚、非3大洲的地域。
古希腊是欧洲最早的文化摇篮,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古希腊曾经有过十分发达的外交。
在希腊神话中,赫耳墨斯被尊为最早的外交官和外交官的保护神。
荷马诗史《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曾多次描写了使节和传令官的形象。
最初的外交使节就是传令官,而担任传令官的主要条件则是强健的记忆力和响亮的嗓子。
后来,要求是演说家,须能言善辩。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记载了许多雄伟和滔滔不绝的堂皇演说。
此外,他还记述了不少希腊召开国际会议的情况。
因此,我们可以说,希腊人是西方外交的鼻祖。
但是,希腊式的外交也存在一些问题,并影响到后世的欧洲外交。
正如英国外交学家尼科松指出:希腊人的外交有3个缺点:第一,他们沾染了所谓“希腊人的老毛病—喜欢倾轧。
”他们中了猜忌的毒,其程度足以损害、瘫痪他们的自保本能。
第二,希腊人的气质不是优秀的外交家,而是拙劣的外交家。
他们因为聪明过人。
对机巧和谋略评价错误,因而破坏了一切正常交涉的基础—那就是信任。
此外,他们不圆通,而且唠唠叨叨;他们缺乏随机应变的观念,轻率从事异乎寻常。
第三,他们对内对外未能建立立法与行政的正确权责划分办法……这一缺点终于导致他们灭亡。
第一节:《荷马史诗》与神话外交外交活动由来已久,其萌芽在原始公社末期已露出端倪,在外交史上通常称为“原始外交或神话外交”。
在史前时期,原始公社各个部落之间,除了战争以外,也会存在某种其他联系。
按照孟德斯鸠的说法,交往是普遍性的习俗,“甚至连吞食战俘的北美印地安易洛魁人……也派遣和接待使节。
”英国外交学家尼科松也指出:“如果把外交看作是处理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间关系的正常行为,那它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存在了。
”“即使在史前时期,一群野蛮人和另一群野蛮人在竟日战斗之后,有时也愿意休战一时,以便收集伤员和掩埋死者。
西方外交思想史
除了军事的战略和战术外,他还富有政
治谋略:如在入侵波斯时,宣称要“解放”
波斯统治下的臣民。灭亡波斯后,他还在帝
国内采纳了波斯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自
我神化,并令其臣民崇拜。他还起用当地上
层分子为官,并鼓励将土与当地女子结婚,
他自己就曾与大夏贵族罗克珊娜联姻。因此,
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将军认为,亚历山大发展
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岛。当斯巴达的军队围攻安菲波
里斯的时候,他接到该城守将攸克利的求援后立刻率
军增援,但在他到达之前城池已被攻破。当局认为他
贻误战机、且有通敌之嫌,就将他革职并放逐到色雷
斯。
第二节 修昔底德的外交思想
修昔底德的写作冲动,来自他对伯罗奔尼撒战争 的深刻认识。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在这次战 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这部历史著作,相信 这次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战争,比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任 何一次战争都更有记载的价值。我的这种信念是依据 下列事实得来的:双方都竭尽全力来备战;同时我看 到希腊世界中其余的国家,不是参加了这一边,就是 参加了那一边;即使那些目前还没有参战的国家,也 正在准备参战。这是希腊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动 乱,同时也波及到大部分非希腊人的地区,可以说, 几乎全人类都将蒙受其影响……。”
第三节 亚历山大的外交思想
亚历山大童年早期就显示了在音乐和马术上的才华。 据普鲁塔克记载,公元前344年,12岁的亚历山大发现一 匹被他人认为不能驯服的马。他只是柔和的对马说了几 句话便成功地驯服了那匹马。他给那马起名为塞弗勒斯。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与奥林匹亚离婚,随后娶了马其 顿贵族阿塔鲁斯的侄女克利奥帕特拉。当阿塔鲁斯在腓 力二世与克丽欧佩特拉的婚礼酒会上评价说马其顿王室 将会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时(估计是在暗喻小老婆克丽 欧佩特拉的孩子将会代替亚历山大成为王国继承人), 亚历山大回答:“那么我呢,你这卑鄙的人,你把我当 成什么了……一个杂种吗?”公元前337年,亚历山大与 父亲腓力二世和好后于秋天返回马其顿。
外交思想
4,俾斯麦(Bismarck 1815-898)
• 普鲁士-德意志著名的政治家和宰相 • 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思想。 • 现实政治的思想 (Realpolitik) • 大陆政策。 • 均势的外交思想。
5,威尔逊的外交思想
• 公开外交 • 海洋自由原则 • 自由贸易的原则 • 全面裁军 • 建立国际组织 • 民族自决和主权平等
6,萨道义(Sir Earnest Satow)
• 《外交实践指南Guide to Diplomatic Practice》 (1917年、1922、32,57,79),
• 强调了外交实践与国际法 • 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国际条约 • 对国际会议和国际会 的相关问题进行大量分析, • 在欧洲外交传统的变革、 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外交 作为治国术工具的重要性 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深入观察。
外交人员的选任提出了很详细的要求。。他不相信也蔑视 “业余外交”,不相信那些一知半解的外交官的所谓“天生 的才能”,“没有通过勤奋所获得的知识和关于手段技巧的 实践经验”,就没有可能获得外交的成功。此外,知识、普 遍规范以及实践建议当然可以被灌输进外交新手的头脑中, 但他们不能代替外交官的其它必要素质,这些素质无法灌输, 也不能简单地通过外交活动来学习或获取,必须“审慎、远 见、机智、智慧、洞察力”。外交官应该具有这样的能力: 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现象中剥离出本质,以及确定本国 利益所面临的潜在威胁
•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扩张主义的外交。
• 对封建集团内部的政治和外交斗争的经验进行了总 结,提出外交权谋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 对大使的职能作用等进行了传统的阐述。
2,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
近代荷兰和法国的外交思想
近代荷兰和法国的外交思想16世纪末以后,世界经济中心开始由地中海向大西洋转移。
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荷兰、法国、英国等逐渐崛起。
1566年,尼德兰爆发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09年取得胜利。
革命胜利后,荷兰对内发展资本主义,对外奉行扩张政策,与英国、西班牙、法国等争夺殖民地,曾一度称雄西欧。
当时荷兰的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其商船吨数占全欧的3/4,有所谓“海上马车夫”之称。
为适应荷兰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和海上霸权,荷兰外交家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学说,另一位外交家维克尔福特则论述了使节及其职能。
但是,荷兰的霸权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由于执政的大商业资产阶级实行重商政策,对工业保护不够,荷兰很快走向衰落,为英国、法国等所取代。
( )在荷兰之后,开始了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时期。
经过16世纪后半期的大内战时期以后,法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大而成熟的君主专制国家。
与此同时,西方外交也进入了所谓法国时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法国成为西方外交的领航者,法语则是当时国际外交界的通用语言。
尼科松认为,法式外交是处理文明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最佳方法。
这种外交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制定外交政策的中央集权的权威机构,培养了一支由专家组成的贯彻这种政策的队伍。
同时此法注重礼仪和尊严,讲究持续和渐进,重视知识和经验,照顾到当前各国实力的现实情况。
它把恪守信义、说话达意和用词精当定为搞好谈判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种法国式的外交,通常被称为规范外交或传统外交,是由黎塞留首创,经卡利埃尔分析,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被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纳的国际谈判的理论和实践。
( )第一节:格劳秀斯的外交思想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一1645 )17世纪荷兰著名的资产阶级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的创始人,国际法的鼻祖。
( )格劳秀斯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省一个富裕律师的家庭,其父詹格罗特为法裔,是哲学和法学博士,著名律师,曾任莱顿市的议员和莱顿大学校长。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doc资料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一.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1.均势外交传统概念:由于人们已经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开端定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这时正值英国的都铎王朝(Tutor dynasty)。
这既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孕育生发,也是英国主权国家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
对于英国近代均势外交(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传统源头的探寻,也理应定格于此。
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面对欧陆诸强逐鹿争雄的局面,为这个国家“度身定制”了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欧陆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势外交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够确保作为维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败之地,这也是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均势外交政策对于英国而言,包含两方面的政策取向:其一是所谓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
“孤立”的要义并非“隔绝”,而是英国不订立约束自己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承诺为此承担军事义务,只是在欧陆诸强的力量对比势态趋于平衡时,放任其展开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
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责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
这使得“八百余年来英国本土未曾受过外敌的蹂躏……”。
其二是以结盟,分而治之,操纵等为重要手段的干预政策。
这种政策定位意味着,当欧陆诸强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发生倾斜并出现一国独大的趋势时,作为平衡者的英国绝不会袖手旁观,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
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由于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总是被打破,英国外交从保持均势的需要出发,频繁地变换结盟对象,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手缔结同盟协定。
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深刻的揭露:“英国大臣们即使在打仗期间,以及在有关战争的一些问题上,都是同敌人勾结在一起的。
”如此翻云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顾信誉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尽显英国外交为求己利、摆弄均势的恣意妄为。
历程: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2.现实主义外交(Diplomatic Realism)传统国际政治现实主义要求以一种现实和历史的态度去看待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尽量克服理想主义和道德伦理主义的干涉,这就是著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 doctrine)。
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一)西方近代外交体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晚期对教权的反动,形成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国家主权等观念的不断高扬。
一、近代西方外交体制的起源王权崛起、教权衰落,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和常驻外交使节制度的确立为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一)西方近代外交体制起源于王权对教皇权力的否定中世纪的欧洲,在罗马教廷势力的鼎盛时期,教廷利用神权的力量压服西欧各国服从罗马教皇,教廷和教皇的使节充斥各国。
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rcnt Ⅲ,1198-1216在位)甚至抱着“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观念处理国际事务和教会事务。
然而,在中世纪后期,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族和国家利益凸显出来,教廷的腐败使基督教徒对罗马教皇的信仰产生危机,于是,市民和国王组成同盟,共同反对教皇。
在14-15世纪,围绕着教廷和教皇,欧洲出现了大动荡。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普四世(Philippe Ⅳ,1268-1314年在位)召开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世俗贵族、教会贵族和市民代表三个等级会议,会议赞同国王对教皇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ius Ⅷ,1294-1303年在位)的谴责立场。
法国国王宣布教皇道德败坏、宣扬异端,还派人凌辱殴打教皇。
法国国王的做法,不仅得到法国民众的拥护,而且,也得到了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各国人民的默认。
1309年,教廷搬到法国的阿翁尼翁,法国国王控制教皇超过了70年。
1378-1417年,由于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争夺对教廷的控制和意大利半岛,天主教会出现了40年的大分裂,意大利也因此四分五裂。
而在此时,苦于意大利内乱外患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1469-1527)希冀通过有强大实力的国王莱统一意大利,他提出了加强王权的外交策略(12月20日):摆脱宗教束缚,私人之间的规范不适合于国家;国王加强自己国家的实力,单靠法律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武力;精明的统治者在遵守信用就要违反自己利益的时候,或者当约束他的理由不再存在的时候,就不应该遵守信用;作为国王派出的外交官,更应当钻研“欺骗艺术”。
美国早期的外交思想
美国早期的外交思想美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后起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
独立战争(1775-1783)胜利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到1860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4位。
经过1861-1863年的南北战争,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南方的奴隶制度,美国的独立和统一从此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美国的外交通常带有孤立主义的特点,这种孤立主义主要表现为对欧洲事务持中立态度。
与此同时,美国在美洲大陆却奉行扩张主义政策。
诸如1803年,美国利用法国的困难处境,从法国手中取得了路易斯安娜;1810-181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佛罗里达等等。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年度国情咨文中还提出了《门罗宣言》,即主张美洲是美洲人的欧洲,欧洲列强不得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
《门罗宣言》的发表,虽然对于维护拉丁美洲新独立国家的独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它也表露了美国企图独占拉丁美洲,把拉丁美洲变成其势力范围的野心。
第一节:富兰克林的外交思想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科学家。
富兰克林的一生是充满坎坷,不断奋斗与超越的一生。
他对美国的独立战争和科学事业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生于今麻萨渚州波士顿城一个贫穷的家庭,因家境贫穷,他并未受正规教育。
10岁那年被迫中止学业。
但勤奋好学的他并未因离开学校而停止学习,在帮父亲工作的两年里,他阅读了《为善论》、《希腊罗马名人传》等大量作品。
这些作品对富兰克林的思想起了重要启蒙作用。
1717年,富兰克林做了同母异父兄弟詹姆士、富兰克林的学徒。
1723年因争执而分手。
1724年,富兰克林孤身来到伦敦,其间他在一家印刷所里工作了近一年。
在英国期间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发表了见解,他提出:勤劳的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分给寄生、懒散的人,这是造成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ppt课件
全球扩张时期
• (一)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 遏制与威慑 • 尼克松的“缓和”政策 • 里根的“重振国威” • (二)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 • “走出遏制”战略 •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 • 克林顿政府“扩展战略” • 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
15
(1)冷战时期(90年代以前) ——重点在欧洲
9
门罗主义
• 1823年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 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
10
海外扩张时期
• 1898-1918,美西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1919-1933,一战结束到经济大危机 • 1933-1945,新政到二战结束
11
在海外扩张时期,美国外交指导思想是门户开 放政策,它是1899年和1900年由美国国务卿海 约翰首先提出的一种针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后 来则成为海外扩张时期美国外交的指南,它反 映了美国国立上升、但实力又不敌英法等列强 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打着机会均等、利益均 沾的旗号,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大美国的 海外利益,同其他列强争夺海外市场。
3
威尔逊主义者(传教士)认为:美国 负有向世界传播美国民主和社会价值 观、创造接纳法制的和平国际社会的 道德义务和重要国家利益
4
杰斐逊主义者(律师)认为:美国外交政策应当 少关心向外传播民主,多关心国内的安全。
5
杰克逊主义者(战士)认为:美国政府在外交和 国内政策方面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美国人民的物 质安全和经济富足。被称为人民主义学派。
16
七十年代初,尼克松政府为摆脱越南战阵泥潭, 面对资本主义阵营的离心力加大,苏联总体实力 的超赶,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 调整对外战略,全球局势开始走向缓和。
西方外交思想史教学设计
西方外交思想史教学设计简介外交思想史是国际关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对于理解国际关系历史、分析当前国际政治形势以及展望未来国际格局都具有重要价值。
西方外交思想史是外交思想史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欧洲、美国等西方社会中形成的外交思想,涉及了国际关系学中的经典学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各种主流学说,是外交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就西方外交思想史这门学科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西方外交思想史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掌握西方外交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说;3.理解西方外交思想史对于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能够对西方外交思想史的各种学说进行分析和比较;2.能够独立撰写与西方外交思想史相关的论文或研究报告;3.能够运用西方外交思想史中的知识对国际政治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国际关系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激发学生对于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讲:西方外交思想史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 西方外交思想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西方外交思想史的发展历程1.3 西方外交思想史的主要学派第二讲:经典学派2.1 约斯华•德•加毛(Joséph de Mstre) 和极权主义2.2 萨缪尔•亨廷顿 (Samuel P. Huntington) 和文明冲突2.3 亨利•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和平衡外交思想第三讲:现实主义3.1 国家利益和权力平衡3.2 霸权和和平3.3 战争和合作第四讲:自由主义4.1 个人和国家的自由4.2 国际合作和制度建设4.3 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第五讲:建构主义5.1 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性5.2 国际制度和互动机制5.3 国际秩序的构建与流变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教师讲述并辅以PPT展示的方式,介绍西方外交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和学派;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和参与;3.案例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学生对于西方外交思想史的理解和运用;4.实践法: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西方外交思想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方外交思想史
亚历山大大帝也叫亚历山大三世(公元前356一前323年),古代马其顿国王、著名军事统帅和战略家。
亚历山大大帝是西方历史第一个被尊称为大帝的人。
也是西方第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
拿破仑曾高度评价亚历山大大帝,称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
古罗马外交思想战争的正当理由是:(1)对罗马领地的侵犯;(2)对大使的侵犯;(3)违反条约;(4)在战争中先前友好的国家对敌国的援助。
结束战争,罗马也有法律规则:(1)双方缔结和约终止战争;(2)敌人投降终止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敌人的生命和财产可以保全;(3)征服敌国终止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可自由处理敌人的生命财产。
万民法是近代国际法的前身,尽管它仍然属于神法的范畴,但已具有世俗法律的性质。
近代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曾经把国际习惯法这个部门称为万民法,而万民法和国际法在古代是通用的。
市民法和万民法都是实在法,它们必须服从更高的法律即自然法。
自然法是适用于一切人类的法律。
关于自然法的含义: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恺撒的外交思想恺撒或恺撒大帝(公元前100一前44年),古罗马著名的统帅、政治家和演说家。
他带兵打仗几十年,指挥过几十个战役,大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代表作《高卢战记》、《内战记》等著作,其文体简洁,结构清晰,有拉丁文典范之称。
恺撒主要是一个政治家,尤其是一个军事家,但他在外交上并非毫无建树。
在征服高卢、埃及等东方国家的过程中,恺撒也十分重视外交手段的运用,从而为实现他的政治和军事目标扫清道路。
恺撒对于外交使节的特权是十分强调的,他认为大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奥古斯都的外交思想奥古斯都(公元前63一公元14年),原名盖约·屋大维,古罗马帝国皇帝,恺撒的养子和继承人。
恺撒去世之后,执政官安东尼、骑兵长官雷必达和恺撒养子屋大维,经过一段纷争后,三人于公元前43年10月结成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
在外交政策上,奥古斯都当时已认识到,周边可征服的文明国家已经不多,因此他不欲寻求大规模地扩张领土,而以平定境内未顺服的部族为目标;在帝国的安全政策上,他以寻求天然疆界为目标,用兵旨在巩固帝国的边防;对东方的一些国家,主要是帕提亚人,奥古斯都主张采取外交手段进行笼络,而反对进行危险的征讨。
浅谈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及其成因
浅谈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及其成因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既是美国外交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主义极为盛行时期,亦是其走向衰落时期。
持续近一百四十多年的孤立主义思想在短短三十年内与国际主义的斗争中走向终结,其历程注定是曲折的。
随着二战的爆发和扩大,国际局势骤变,国际主义应运而生,彻底冲破美国孤立主义阵线,最终实现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二战美国外交转变成因政治和外交上不干涉欧洲事务,也不让欧洲干涉美国的事务的孤立主义是美国对外关系政策中的一种传统思想。
它在美国历史上,至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几乎一直主导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其中,在二战爆发前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而至四十年代初期就被国际主义彻底击垮。
取而代之的国际主义思想臻臻日上。
故本文试图在回溯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及其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大方之家指正。
一、从孤立主义至国际主义的曲折转变历程在孤立主义处于顶峰状态,国际主义欲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注定要与孤立主义发生冲突,转变历程是曲折的。
此时国际主义的代言人是罗斯福。
所以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的转变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罗斯福与孤立势力的斗争历程。
(一)罗斯福开始伸张国际主义1937年5月,美国通过永久中立法,规定不准美国商船航行到交战区,不准武装美国商船以及对交战国实行非军火贸易的“现购自运”原则;三个中立法俺的制定表明受命于美国危难之际的罗斯福在孤立主义情绪高涨。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希特勒的爪牙正打算伸向捷克,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日益成为现实。
在这种世界形势下,罗斯福于10月5日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他指出侵略战争正在向世界各地蔓延,呼吁人们“仅仅依靠孤立主义或中立主义,是逃避不掉的”,还暗示不排除美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
这次演说是罗斯福与孤立主义斗争的一次试验,但仍遭到孤立势力的攻击。
罗斯福在骤变的国际局势之下,依然选择勇敢的与孤立派进行公开斗争。
第1章 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
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境内出现了大 规模的奴隶制危机,罗马法学也开始走 向衰落,统一法便逐渐取代了万民法。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法律制度
战争的正当理由: (1)对罗马领地的侵犯 (2)对大使的侵犯 (3)违反条约 (4)在战争中先前友好的国家对敌国的援 助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法律制度
春秋时代准国际法关系
建立基础:周朝式微‚礼‛尚在 (1)建立国家、承认主权、设立涉外机构 (2)拥有领土主权以及独立的行政; (3)实行政治合作与经济合作。
[日]浦野起央著 :《国际关系理论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页
春秋会盟制度
产生原因 主体 间隔时间
3、共同认可的道德观 念与行为准则
第一节 自古以来就有外交
古代中国的外交 古代印度和埃及 的外交 古希腊的外交 古罗马的外交古代中国的外交 Nhomakorabea
1942年周子亚编著、正中书局出版的《外交监督与外交 机构》 “外交之萌芽,见于吾国史籍者,枚不胜举。《国语》 中载:‘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墨子曰:‘近 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晏子《春 秋》中有,‘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他 若《史记》中‘割其主之地以来外交’,‘重币轻使, 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
大唐帝国,华夷秩序正是在这一时期,在 比较正规意义上形成 了。大唐帝国向这一 地区推行华夷秩序终因穆斯林秩序的东扩 而受阻。此后中华帝国的历代王朝(除元朝 外) 基本上对西方采取守势或攻势防御战。 华夷秩序之经营重心则进一步转向海路, 转向东方。
华夷秩序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时期。唐代比较完备 地建立起来的华夷秩序,只是到了宋朝方得到 认 真的充实。越南、马来半岛、菲律宾—— 南亚;朝、日 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元朝 明清两代,迎来了华夷秩序的全盛与顶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这一古代东方国际关系体系终于 具备了自己清晰的外缘与日臻完善的内涵。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一.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1.均势外交传统概念:由于人们已经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开端定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这时正值英国的都铎王朝(Tutor dynasty)。
这既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孕育生发,也是英国主权国家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
对于英国近代均势外交(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传统源头的探寻,也理应定格于此。
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面对欧陆诸强逐鹿争雄的局面,为这个国家“度身定制”了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欧陆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势外交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够确保作为维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败之地,这也是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均势外交政策对于英国而言,包含两方面的政策取向:其一是所谓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
“孤立”的要义并非“隔绝”,而是英国不订立约束自己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承诺为此承担军事义务,只是在欧陆诸强的力量对比势态趋于平衡时,放任其展开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
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责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
这使得“八百余年来英国本土未曾受过外敌的蹂躏……”。
其二是以结盟,分而治之,操纵等为重要手段的干预政策。
这种政策定位意味着,当欧陆诸强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发生倾斜并出现一国独大的趋势时,作为平衡者的英国绝不会袖手旁观,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
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由于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总是被打破,英国外交从保持均势的需要出发,频繁地变换结盟对象,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手缔结同盟协定。
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深刻的揭露:“英国大臣们即使在打仗期间,以及在有关战争的一些问题上,都是同敌人勾结在一起的。
”如此翻云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顾信誉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尽显英国外交为求己利、摆弄均势的恣意妄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关系的罗马法律。
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拜占庭帝国的外交思想:1.雇佣和收买蛮族的武装为拜占庭服务。
2.分而治之。
3.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使用武力。
4.对既不能收买也不能用武力征服的敌人,则采取政治、经济包围的办法。
5.利用商业关系来扩大拜占庭的影响。
外交为发展贸易服务,而贸易联系的扩大又被拜占庭拿来作为最强有力的外交工具之一。
6.利用基督教来巩固拜占庭的势力。
跟在商人后面的,是拜占庭的传教士。
普鲁士的大陆政策:19世纪60~7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
普法战争后期,俄国几度扬言干涉,并与英国协商共同行动,构成对德国的最大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俾斯麦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国;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
从而构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
华盛顿的外交思想:现实主义、中立主义、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
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
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门罗的外交思想:1,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实行的是孤立主义外交。
它的核心思想是不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
2,关于“美洲大陆”的外交思想:①以巩固与扩大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借口排挤欧洲势力。
②确立了非干涉、非殖民的原则。
③扩张领土的战略目标。
3,增强国防的思想。
“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
“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
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
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会,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使苏联同过去的政策彻底决裂。
新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
其主要构想是:1、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2、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3、主张更多地发挥安全的作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管理机构和东西欧的桥梁,从而促进苏联和东欧更快地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
新大西洋表明了美国90年代对西欧政策的基本点,即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适当“卸除军事包袱”、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
世界新秩序是美国全球战略新构想。
美国总统布什于1990年9月11日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正式提出。
主要内容为:(1)建立一个“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一方面巩固遏制的成果,保持同苏联抗衡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有效地应付地区冲突以及诸如环境污染、武器扩散、毒品走私、恐怖主义、全球经济等超越国界的问题;(2)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在全球巩固和推进“自由”与“民主”,促进“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
为实现以上目标,美国要充当领导角色;以联盟为基础,协调联盟各国的集体行动,共同分担责任;争取美苏合作,建立美苏合作体制;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确保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维护地区稳定;发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强调解决全球经济问题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性。
布热津斯基的外交思想:1.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霸权主义思想。
2.重视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思想:美国必须制定一项全面的、完整的和长期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旨在促进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多元化,“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国”以及任何威胁到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
美国在欧亚大陆的中长期目标则是培育真正的伙伴关系,建立一个真正分摊政治责任和全球合作的框架。
这一框架“既能化解政治社会变革必然带来的冲击和损伤,又能演变成承担和平地管理全球责任的地缘政治核心”。
3.分而治之的外交谋略思想: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推行美国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战略,布热津斯基主张实行分而治之的外交谋略。
他认为,欧亚大陆的力量加在一起远远超过美国。
但对美国来说,幸运的是欧亚大陆太大,无法在政治上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在一代人以上的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单个国家向美国的世界首要大国地位提出挑战。
因此,美国应当加强和永久保持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普遍的多元化,促使人们重视纵横捭阖,以防止出现一个最终可能向美国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战,并谋求将美国赶出欧亚大陆的敌对联盟。
这种敌对联盟最危险的是中、俄与伊朗的同盟;其次是中日轴心;以及大欧洲联盟,不管是德俄同盟还是法俄同盟。
总之,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继续关注地缘政治问题,而且必须在欧亚大陆运用它的影响,以建立一种美国为政治仲裁者的稳定的大陆均势。
文明冲突论:①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②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③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④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格劳秀斯的外交思想1.外交思想的哲学基础。
格劳秀斯的外交思想是以自然法理论作为基础的,而自然法在他看来则源自人的理性,这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看法是持乐观态度的。
2.国家主权论。
格劳秀斯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主要特征就是拥有主权。
所谓主权,就是说它的行为不受另一种权力的限制,所以它的行为不是其他任何人类意志可以任意视为无效的。
3.国际法思想。
格劳秀斯是西方近代国际法之父,他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国际法理论。
4.使节权利论。
格劳秀斯指出,使节有两项基本权利,(1)受他所出使的国家接纳的权利;(2)使节人身、其随员和财产不受侵犯。
卡利埃尔的外交思想:1.谈判的重要性。
卡利埃尔提出,谈判具有很大的用处,首先它是解决冲突、避免战争的基本手段。
其次,卡利埃尔认为,谈判是使国家获得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谈判者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3.谈判的方法。
谈判要么通过口头语言、要么通过书面文件来掌握,第一种通常在君主的宫廷里适用,第二种则在与共和国的条约或在君主国的会议小运用。
使用口头语言更具优势,更利于发现对方的观点和计划,而且也容易影响对方。
4.外交使节的职能。
卡利埃尔认为,外交使节的职能主要可归纳为两种:(1)为本国事务进行协商;(2)调查发现他国的事务。
5.外交使节的特权。
卡利埃尔认为,所有驻外使节具有自由使用自己的住所,信仰本国宗教,并保护本国国民的权利。
驻外使节不受驻在国法律的管辖,他们的住所也免于搜查,具有庇护权。
义务:外交使节不能滥用豁免权来隐藏罪犯,从事非法交易,不能卷入驻在国的政治阴谋。
6.外交礼仪。
用二等车票乘一等车厢,法国优先原则.霍布斯的主要外交思想:1.“自然状态”与国家主权学说。
2.国际无政府状态与现实主义外交思想。
3.霍布斯的外交策略主张。
第一,霍布斯主张,应该把国家间的合作视为一种权宜之计。
国家间最初的合作都是因为安全的目的。
第二,霍布斯认为,善妒的人类并不具有长期的理性,他们时时注意对手的实力消长,当对手因为合作而变得更强大时,合作的基础就动摇了。
第三,霍布斯主张采取均势政策。
他一方面意识到,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可以结成同盟,这就如同个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和权宜利益而遵循自然律一样。
卢梭的外交思想:1.政治哲学思想。
卢梭在论述他的政治学说时,曾假定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前曾存在过一个“自然状态”。
人类的本性并非天然邪恶,而是善良的.2.人民主权论。
国家主权的概念是由布丹首先提出来的,但他主张的是君主主权论。
霍布斯也是一个君主主权论者。
洛克主张的是议会主权。
人民主权的思想最早是弥尔顿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但卢梭是西方外交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人民主权学说的人。
威尔逊的外交思想:第一,公开外交原则。
威尔逊强调“公开之和平条约,以公开之方法决定之。
此后无论何事,不得私结国际之盟约。
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从事”。
第二,海洋自由原则。
威尔逊主张“领海以外,无论和平或战时,须保绝对的航海自由。
但于执行国际条约时,得以国际之公意,封锁一部分或全部之公海”。
第三,消除贸易障碍的原则。
威尔逊号召“除却各种经济之障碍物,使利益普及于爱和平及保障和平之各国” 第四,全面裁军的原则。
威尔逊提出“立正确之保障,缩小武装至最低额,而足以保护国内治安为度”。
这一原则的意义主要是宣传性的,因为包括美国在内所有的列强都有海外利益需要武装保护。
使战败国的武装缩小至最低额,自己取而代之才是这一原则的初衷。
第五,建立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平等的原则。
威尔逊认为,应“确定约章,组织国际联合会,其宗旨为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
罗斯福的外交思想:1.罗斯福的睦邻政策思想. 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中的美国急需稳定的周边环境,急需与周边国家扩大经济交往。
对罗斯福来说,要实行睦邻政策,首先需要帮助稳定周边国家的局势. 2.反孤立主义思想。
很长时间以来,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孤立主义,即主张美国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 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美国,挽救了资本主义,他的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以及反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则影响了第二世界大战的进程,并进而影响到了人类命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