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八章--病性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讲稿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讲稿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 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 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 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 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2020/8/10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020/8/10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
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
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020/8/10
中医诊断学
2020/8/10
中医诊断学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
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2020/8/10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及证候分析
2020/8/10
中医诊断学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 2.气病、血病、气血同病、津液不足及水 肿、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 分析。 (二)疑难点: 1.瘀血及痰证的表现。 2.如何正确理解水、湿、痰、饮在形质、 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间 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课件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八纲辩证》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八纲辩证》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八纲辩证》细目一概述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病位的浅深,表里病邪的性质,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病证的类别,阴阳下列哪项不属于八纲辨证的内容A.病性寒热B.病变吉凶C.邪正盛衰D.病变类别E.病变部位『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八纲辨证包括:病位的浅深,表里;病邪的性质,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病证的类别,阴阳。

细目二表里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关于里证的特点,错误的是A.病情一般较重B.无表证特征证候C.都是急性起病D.病程一般较长E.以脏腑证候为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里证一般病程较长,起病较慢。

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证临床表现的是()A.恶寒发热B.头身疼痛C.鼻流清涕D.咽喉痒痛E.手足厥冷『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手足厥冷不属于表证临床表现。

细目三寒热1.寒证的临床表现寒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迟等。

2.热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下列各项,不属于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的是A.身热与身冷B.面赤与面白C.口渴与不渴D.舌苔黄与白E.头痛与不痛『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不包括头痛与不痛。

细目四虚实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八章病性辨证[目的要求]了解病性、病性辨证的概念;掌握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气候、辨津液证候、辨情志证候中常见证型的概念、临床的表现。

[教学内容]1.病性及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

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3.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4.气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同病证候的分类,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5.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6.喜证、怒证、思证、忧证、悲证、恐证、惊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教学要求]一、辨六淫证候1.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

二、辨阴阳虚损证候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

三、辨气血证候1.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

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了解常见血病证候分类。

掌握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血瘀证的成因。

3.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

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因、病机。

四、辨津液证候1.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

3.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

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4.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

5.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

五、辨情志证候熟悉情志为病的病理和症状特点;喜证、怒证、思证、忧证、悲证、恐证、惊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情志证的证候分析。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1.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A. 感受外邪所致B. 起病一般较急C. 必发展成里证D. 病较轻病程短E. 恶寒发热并见2.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A. 阳气亏虚B. 阴液不足C. 阴寒内盛D. 阴邪致病E. 阴气偏盛3.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A. 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B. 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 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D. 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E. 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4.关于里证的特点,错误的是A. 病情一般较重B. 无表证特征证候C. 都是慢性起病D. 病程一般较长E. 以脏腑证候为主5.下列类似于半表半里证概念的是A. 肝胆病证B. 少阳病证C. 气分病证D. 中焦病证E. 厥阴病证答案解析1. C【答案解析】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常见临床表现有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等,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不一定发展成里证。

2. B【答案解析】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阴液不足易致阴虚而非寒证。

3. D【答案解析】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者属里证;寒热往来者属半表半里证。

4. B【答案解析】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

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但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5. B【答案解析】半表半里证多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且舌苔变化不明显。

与少阳病证类似。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细目二表里要点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人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要点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一) 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表证常见临床表现有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重点:复习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阴虚证、阳虚证、亡阳证、亡阴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相兼、错杂、转化、真假)概述重点:八纲的包含的内容。

表里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寒热阴阳(重点:阴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阴证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阳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证候错杂——表里同时受病,而表现出寒、热、虚、实性质相反。

如: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表实里虚证、上热下寒证。

证候转化1.表里出入:表证入里、里证出表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证候真假——多出现在疾病的危重阶段“真”——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假”——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寒热真假鉴别要点真——内部、中心(胸腹冷热最关键,胸腹灼热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为寒证)假——四肢末端、外部真热假寒(阳盛格阴)——胸腹灼热,口渴,便黄,舌红苔黄,脉有力;四肢厥冷,面色紫暗,脉沉迟。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自觉发热,触胸腹无灼热;面红如妆,非满面通红;口渴但不欲饮;便秘但质不燥。

患者恶寒重,发热不重,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其临床意义是A.里寒证B.表热证C.表寒证D.表里俱寒证E.半表半里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患者恶寒重,发热不重,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表寒证。

患者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其临床意义是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D.表实里虚E.真寒假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患者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为表热里寒。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ppt课件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ppt课件
• ②小肠实热证
表现:心烦口喝,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 血,舌红苔黄,脉数。
代表方: 导赤丸
精选编辑ppt
31
寒热辨证
实热证
• ③热邪壅肺证 表现: 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促,壮热口渴,烦燥不安,甚则
鼻翼翕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干结,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代表方: 清气化痰丸
精选编辑ppt
20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同病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病位的症状。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无矛盾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虚实性质相反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反,虚实性质相同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皆相反
精选编辑ppt
21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出入

入 出

精选编辑ppt
22
表里辨证






精选编辑ppt
58
虚实辨证
病程 体质 精神 声息 疼痛 胀满 发热 恶寒 舌象 脉象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
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精选编辑ppt
45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3.表寒里热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 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 人参汤主之。
“邪气盛则是实;精气夺则虚。”
虚—正气不足 实—邪气盛实
精选编辑ppt
52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 病理概括。 成因: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教学使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熟悉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3.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二、问诊的内容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5.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6.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三、问现在症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3.掌握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了解问疼痛的要点.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的含义.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第二章望诊目的要求掌握望神、望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诊诊断病证的原理,局部望诊的主要表现.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临床意义.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4.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望姿: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望头面、五官: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10.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1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全身望诊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二、局部望诊1.熟悉小儿囱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望排出物1.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四、望小儿指纹1.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3.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舌诊目的要求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教学内容1.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4.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教学要求一、舌诊概说1.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2.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舌的形态结构.了解舌的组织结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3.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4.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5.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二、望舌质1.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2.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3.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4.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三、望舌苔1.掌握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舌象综合分析1.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2.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章闻诊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熟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教学内容1.听声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2.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听声音1.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异常呼吸音﹑啰音、心音异常的临床意义.2.掌握发声、音哑、鼻鼾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3.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二、嗅气味1.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2.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博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二、正常脉象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2.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四、脉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脉诊对判断病变性质、辨别病证部位、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预后的意义.第六章按诊目的要求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和意义;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2.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二、按诊的内容1.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2.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3.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4.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5.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第七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7.八纲辨证的意义.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二、八纲基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常见证型.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3.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掌握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4.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四、八纲辨证的意义熟悉八纲辨证的特点;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第八章病性辨证目的要求了解病性、病性辨证的概念;掌握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辨情志证候中常见证型的概念、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病性及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气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同病证候的分类,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一、辨六淫证候1.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二、辨阴阳虚损证候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三、辨气血证候1﹒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了解常见血病证候的分类.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血瘀证的成因.3.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则、病机.四、辨津液证候1.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痰饮”、悬饮、支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3.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4.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5.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五、辨情志证候熟悉情志为病的病理和症状特点;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情志证的证候分析.第九章脏腑辨证目的要求熟悉脏腑辨证是以辨脏腑病位为纲,并分辨病性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的意义、运用范围.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各脏腑证候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相关证的鉴别.教学内容1.脏腑辨证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意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2.心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心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肺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肺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肝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肝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7.腑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腑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8.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各脏腑兼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辨心病证候熟悉心的病变范围;心病的常见症、征.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扰心神证与痰火扰闭神证的鉴别.熟悉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辨肺病证候1.熟悉肺的病变范围;肺的常见症、征.2.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蕴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辨脾病证候1.熟悉脾的病变范围;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辨肝病证候1.熟悉肝的病变范围;肝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辨肾病证候1.熟悉肾的病变范围;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辨腑病证候1.熟悉各腑病的病变范围;各腑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胃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胃阳、气虚证与脾阳、气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心火下称证与膀胱湿热证的鉴别.辨脏腑兼病证候1.了解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2.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肾不交证与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与胃肠气滞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的概念;了解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一、A11、寒热往来,心烦喜呕的症状见于( )A.表热里寒证B.表寒里热证C.表里俱寒证D.表里俱热证E.半表半里证2、外感表证中,表虚证与表实证鉴别的主要依据是( )A.恶寒与发热B.身痛与不痛C.浊涕与清涕D.有汗与无汗E.以上都不是3、以下哪一项不是热证的表现( )A.面赤B.小便短赤C.大便秘结D.口淡不渴E.咯痰黄稠4、实寒证与虚寒证最主要的区别点是( )A.病程的长短B.病势的缓急C.肢体痛与不痛D.怕冷与否E.脉之有力无力5、表证与里证最主要的鉴别要点是( )A.寒热是否并见B.是否有汗C.舌苔是黄是白D.是否头身疼痛E.是否咳嗽有痰6、下列哪项是虚热证与实热证的鉴别要点( )A.舌红而干B.发热口渴C.大便干结D.小便短黄E.五心烦热7、下列哪项不是八纲辨证所应辨析的内容( )A.病性的寒热B.病变的吉凶C.邪正的盛衰D.病情的类别E.病位的深浅8、下列哪项不是鉴别寒证与热证的要点( )A.身热与身冷B.面赤与面白C.口渴与不渴D.舌苔黄与白E.头痛与不痛9、下列哪项不是里证的临床表现( )A.恶寒发热B.口渴饮冷C.胃痛喜按D.舌质红苔黄E.脉洪大10、下列哪项应归属于阳证( )A.里实热证B.表实热证C.里实寒证D.表实寒证E.里虚热证11、下列哪项不是表证必备的特点( )A.感受外邪所致B.起病急C.病位浅D.病程短E.必发展为里证12、以下哪项不是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五心烦热B.舌嫩少苔C.腹胀满不减D.声低息微E.怕冷喜加衣13、下列症状哪项不是实证的临床表现( )A.五心烦热B.大便秘结C.小便不通D.痰涎壅盛E.腹痛拒按14、下列哪一项不是表寒证的临床表现( )A.恶寒发热B.头身疼痛C.鼻流清涕D.咽喉肿痛E.无汗二、A21、初起高热,腹痛,便下脓血,时而昏谵,继而肢厥脉微,面色苍白,呼吸气微,额头冷汗,此为( )A.由寒转热B.由热转寒C.寒热并见D.真热假寒E.真寒假热2、患者发热微恶寒,鼻流浊涕,咽肿痛,心烦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此为( )A.表里俱热证B.表寒里热证C.表热里寒证D.表热证E.里热证3、患者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心烦口渴,舌尖红,苔白,脉浮紧,此为( )A.表寒证B.表热证C.表寒里热证D.表里俱热证E.表热里寒证4、患者初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继而汗出口渴,不恶寒仅恶热,此为( )A.表热证B.表寒证C.表里同病D.里邪达表E.表邪入里三、B1、A.寒证B.热证C.实证D.虚证E.表证<1>、咳嗽声高,痰多白滑,量多易出,脉滑,此属( )A.B.C.D.E.<2>、腹内肿物,推之固定不移,压痛拒按,此属( )A.B.C.D.E.2、A.动则汗出B.蒸蒸汗出C.半身汗出D.汗出如油E.睡时汗出<1>、实热证可见( )A.B.C.D.E.<2>、阴虚热证可见( )A.B.C.D.E.3、A.里实证B.表寒证C.表热证D.表虚证E.虚寒证<1>、畏寒肢冷,少气乏力,舌淡嫩属于( )A.B.C.D.E.<2>、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白,脉浮紧属于( )A.B.C.D.E.4、A.阴证B.阳证C.寒证D.热证E.表证<1>、卧时向外,身轻自能转侧,语声高亢,此属( )A.B.C.D.E.<2>、蜷卧少动,精神萎靡,倦怠无力,属于( )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为少阳病证。

病性辨证PPT课件

病性辨证PPT课件

辨疫疠
辨识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 邪,如瘟疫、鼠疫等,以 预防和治疗。
辨七情
辨识喜、怒、忧、思、悲、 恐、惊等情绪因素对疾病 的影响,以调整患者的心 态。
辨病机
辨气血
辨经络
辨识气血的运行状况,以了解疾病的 病理变化。
辨识经络的通畅情况,以指导针灸和 推拿治疗。
辨脏腑
辨识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以确定疾 病的病位和病性。
暑湿感冒
发热,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心烦,尿少色黄, 舌苔黄腻,脉濡数。
咳嗽的病性辨证
风寒咳嗽
01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
紧。
风热咳嗽
02
咳嗽气粗,咽痛口干,痰粘稠黄,流黄浊涕,舌质红苔黄腻,
脉浮数。
痰湿咳嗽
03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粘稠,胸闷气短,舌苔白腻,
病性辨证有助于深入探究疾病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中医药学的 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病性辨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够,不同医生之间的诊断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病性辨证的理论体系较为复杂,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难以普 及和推广。
现代医学对病性辨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不足,缺乏有效的现代科学技术的 支持和验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脉濡滑。
胃痛的病性辨证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 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 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秘结,舌淡红苔厚腻或黄 腻,脉滑数。
肝气犯胃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

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
候。
六淫辩证:
(1)淫和非淫
(2)感邪往往有内虚
(3)邪气随体质而转化
(4) 内外可以互相影响(内生五邪)
一、风淫证
【概念】
指外感风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风证”。具有发
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风邪袭表证: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腠
或苔少, 脉细数
“热、干、红、数、消瘦、盗汗、脉细”
【概念】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外脱,以冷汗、肢厥
、面白、 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阳气由虚而衰,
寒邪极盛,暴伤阳气。
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失精等阴
血消亡而阳随阴脱。
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
致使阳气暴脱。
----- → 阳气极度衰微外脱
便稀溏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妇女可见带下量多。
【辨证要点】
1.感受外湿
2.困重,胀闷,痠楚,腻浊,脉濡缓或细。
“重、浊、闷、腻、缓”
五、燥淫证
【概念】
指外感燥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燥证。有凉燥和
温燥之分。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
者为凉燥。
五、燥淫证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
苔白或黄,脉虚数----暑伤气津
肢体困倦,苔白或黄----夹有湿邪
或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气喘等--暑闭
神机
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
搐---暑热动风
中暑(暑闭气机、心包、暑热动风)vs 伤暑(暑湿袭表)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

气血津液辨 证
(一) 气虚类证
一 气虚证
元气亏虚,功能活动(推动、防御、固摄、气化等)减 退——少气懒言,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等为 主要表现。
二 气陷证
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下陷,脏腑下垂——眩晕耳鸣,乏 力倦怠,气短,或久泻久利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 或脱肛,或阴挺。 辨证依据:形体消瘦,以气短、气坠、内脏下垂为主要 表现。

阴阳虚损
病案分析示例(二)
病案:患者素体虚弱,面色晃白,畏寒特甚,手足常凉,稍 活动便气短汗出,近因事外出,深夜始归,次日晨起便感 头痛、鼻塞、怕冷更甚,体温38o C, 舌质淡,苔薄白,脉 微细。 提示:根据阴虚阳虚证辨证要点进行辨证分析。 分析: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功能减退,温煦失职则畏 寒肢冷,面白舌淡;功能活动减退,则气短汗出活动后加 重,脉微细无力。阳虚者更易感受寒邪,故为阳虚感寒证。

阴阳虚损
亡阳
概念:阳气极度衰微欲脱之危重证。 病因:阳虚,寒盛,大汗,失精,大失血,其他如剧毒, 外伤,痰瘀交阻等亦可致阳脱。 病机:阳气亡失虚脱,温煦固摄推动失职。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味淡清稀,肌肤不温,手足厥冷; 神情淡漠,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润,脉微欲绝。 亡阳主要涉及心肾;阴阳互根,阳亡阴亦亡。 辨证依据:有导致亡阳的原因,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冷汗淋 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辨六淫证候
六 火热证
概念: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临床以发热、口 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 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 表实热证 邪热犯表上扰,肌腠开泄伤津,或内犯于肺——发热, 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干微渴,咽痛,或咳喘, 鼻塞浊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 里实热证 邪热内盛,燔灼急迫,伤津耗阴,内及脏腑——壮热, 恶热,口渴,面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 辨证要点: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 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等 为主要表现。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见低热不退,口干口渴,舌质干绛少苔,脉细数,此时治法以滋阴养液、 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2.实证夹虚——以实为主,又夹有虚证。 例如:外感温热病常见的实热伤津证,为邪多虚少,表现既见发热, 便秘,舌红,脉数等实热证,又见口渴,尿黄,舌苔干裂等虚象。 3.虚实并重——虚证与实证均十分明显。 例如:小儿疳积病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 烦躁,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病起于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 实并见,治应消食化积与健脾同用。
但发热或但畏寒--------里证
舌脉:
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浮-----表证
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里证
二、寒证和热证
(一)寒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
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 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特点]冷、淡、稀、润、静

冷饮
淡白
蜷卧

安静 少动
仰卧
红赤

烦躁 多动
清稀 小便清 色白 长、大 量多 便稀溏
黄稠 小便短 赤、大 便干结
舌淡 苔白 而润 滑
舌红 苔黄 而干
迟或 紧
数或 滑
三、虚证与实证
(一)虚证
[概念]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
外感病中、后期及内伤病。
[成因] 一、表邪不解入里。
二、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证。
三、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
[特点] 病位深在;临床表现复杂;非表即里 。
附:半表半里证
二、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新病、病程短-------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 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 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 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 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 素,即风毒。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4)病机不同
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 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 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 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 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 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 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 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 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
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 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 (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中医诊断学
(2)病因、病位不同
伤寒证 淋雨露宿 肌表、太阳 严寒
中寒证 饮食生冷 肺胃肝心胞宫
虚寒证 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 心脾肾胞宫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3)证候表现不同
伤寒证——新起恶寒、头身疼痛、肢厥、 无汗、苔白脉浮紧。
中寒证——脘腹冷痛、泄泻…… 等。 虚寒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及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 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及证候分析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 2.气病、血病、气血同病、津液不足及水 肿、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 分析。 (二)疑难点: 1.瘀血及痰证的表现。 2.如何正确理解水、湿、痰、饮在形质、 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间 的关系。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 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 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020/10/25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
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
络证等。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外感风邪及风毒,新病突起, 符合痒、麻、动、抽等风邪致 病的证候特点。同时应熟悉外 风证与内风证在概念、成因、 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 热、火、湿、痰、水、毒等邪 兼并为病的名称,如风寒、风 热等。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2020/10/25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因机体内部的 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 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内风", 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 章范畴。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二、寒淫证 (外寒证)
1、基本特点:
(1)寒为阴邪,凝闭收引,清冷下 趋。
(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
(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 伤阳气,多在气分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
胞宫; 苔滑腻,脉濡缓——湿证之舌脉; 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湿注关节。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三、暑淫证 (暑证)
1、基本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心 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临床表现:
• 暑热耗气伤津: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 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 暑闭心神:神昏、惊厥。
2020/10/25
中医诊断学

【学习时数】 6学时
【概念辨析】 1.六淫证候的发病特点。 2.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的临床表现及 证候分析。 3.七情证候、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常见症状。 4.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 逆、
1.气滞证与食滞证 2.气闭证与气脱证 3.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 4.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 5.血寒证与血瘀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