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第一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第一章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开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效劳。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方案、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开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效劳;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21.12.29•【字号】鄂自然资发〔2021〕26号•【施行日期】2021.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厅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5号)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编制完成《湖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2021年12月29日湖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目录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工作目标二、工作内容(一)自然资源调查(二)自然资源监测(三)数据库及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四)分析评价(五)成果及应用三、业务体系建设(一)制度体系(二)标准体系(三)技术体系(四)质量管理体系四、组织实施与分工(一)组织原则(二)工作分工(三)计划安排五、保障措施(一)组织领导(二)经费保障(三)队伍建设(四)科技创新为建立湖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制度,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职责,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系,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5号)等有关要求,结合湖北实际,制定《湖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紧紧围绕履行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统筹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准确掌握全省自然资源家底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全省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环境检测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环境检测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环境检测活动策划方案范文一、活动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检测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环境的检测,了解环境的污染状况,为有效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地实施。

二、活动主题和时间主题:环境检测,共建绿色家园时间:活动计划于2022年5月1日至5月7日期间进行三、活动参与人员和分工1. 组织者: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协调。

2. 志愿者:负责活动现场的工作,包括搭建展台、分发宣传资料等。

3. 环境专家:负责对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

4. 参与者:各类公众,包括居民、学生、家庭等。

四、活动内容1. 活动准备阶段(1)制定活动策划方案:明确活动目的、主题和参与人员,确定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

(2)活动宣传:通过宣传渠道,向公众传达活动信息,提高公众对环境检测活动的认识和关注度。

(3)确认活动场地:选择符合活动需求的场地,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2. 活动开幕仪式(1)仪式主持人致辞:介绍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2)领导致辞:邀请相关领导致辞,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公众参与活动。

(3)揭幕仪式:邀请相关嘉宾共同揭开环境检测活动的展台,象征正式进入活动阶段。

3. 环境检测与评估(1)设置检测点:根据环境的不同特征,设置多个检测点,包括空气、水源、土壤等。

(2)环境专家讲解:邀请环境专家对公众进行环境知识讲解,介绍环境检测的方法和意义。

(3)公众互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检测,通过体验式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4. 环境保护知识宣传(1)展览展示:搭建环境保护展台,展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技术和产品。

(2)互动游戏:设置环保知识问答、环保小博物馆等互动环节,提高公众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兴趣。

(3)宣传资料发放:向公众发放宣传手册、宣传海报等宣传资料,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5. 结果展示与总结(1)展示污染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和展示,向公众展示环境检测结果,揭示环境污染的现状。

生态环境工程的施工方案

生态环境工程的施工方案
(6)加强与政府部门、周边单位、社区等的沟通协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 风险防控措施
(1)针对施工现场的各类风险,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如安全防护、消防、防疫等。
(2)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控,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风险防控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建立风险防控信息平台,实时掌握施工现场风险动态,为决策依据。
生态环境工程的施工方案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工程概况与目标
生态环境工程是一项旨在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性工程。本施工方案针对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地形地貌、水资源、植被等自然条件,制定以下工程概况与目标。
(4)其他材料:根据工程需要,采购相应的辅助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材料、五金配件等。
2. 施工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完成施工图纸审核、施工方案制定、人员培训等工作,办理相关施工手续,为工程开工做好准备。
(2)施工阶段:
① 绿化工程:开展土地平整、植被种植、浇水施肥等工作,预计用时XX个月。
② 土建工程:进行基础施工、主体结构建设、内外装修等,预计用时XX个月。
(6)定期组织质量培训,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2. 安全保障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2)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施工现场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
(3)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如安全围挡、警示标志、防护网等,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实施方案

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实施方案

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实施方案展望2035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XX更有魅力,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环境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一、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开展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河道、典型污染水体、入海河口等水体的水生态摸底调查。

对重要江河湖库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

对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重要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外来入侵物种等调查。

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选取海珠湿地等开展水生态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试点研究。

二、对标美丽XX建设任重道远(一)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问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仍存在刚性增长需求。

近年来XX市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关停燃煤机组、发展新能源汽车等,煤炭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19.8%下降到2019年的13.9%,天然气、本地水能和太阳能、电力净调入合计比重从2015年的34.4%提高到2019年的41.5%,但油品消费比重2019年仍为38%,减污降碳仍面临较大挑战。

XX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

全市公路货运占比超过50%,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柴油车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全市人口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50万,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人口的迅速增长将相应增加能源、水资源等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对标美丽XX建设生态环境目标仍有差距。

“十三五”期间,XX 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基础仍不牢固,与美丽XX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相比仍有差距。

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步骤概述生态工程是一种综合利用生物、非生物和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的手段,通过模拟和调节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物圈的一种工程方法。

本文将介绍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步骤一:问题识别和目标设定在设计和实施生态工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问题和设定目标。

将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明确和量化,并确定生态工程的目标,例如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水质或减少土壤侵蚀等。

步骤二: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与问题相关的各种数据,包括气象、气候、地质、土壤和生物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评估,了解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特点,为生态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

步骤三:方案设计根据问题和目标设定,进行生态工程的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应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并结合环境质量标准和法规进行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宜的生态工程方法和技术,如湿地修复、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等。

•确定生态工程的规模、布局和时间。

•考虑生态系统的物理和生物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植物种类等。

•考虑与其他工程和活动的协调和集成,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

步骤四:实施和监测根据方案设计的要求,开始实施生态工程。

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确保生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遵循相关的工程规范和操作程序。

•定期对生态工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工程的进展和效果。

监测内容包括水质、土壤质量、植物生长情况等。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优化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以提高工程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步骤五:运行和维护生态工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任务完成,而是需要进行长期的运行和维护。

在运行和维护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定期检查和维护生态工程,包括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等。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行策略和维护计划,以确保生态工程的可持续性和效果。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参与和支持。

结论设计和实施生态工程需要经过问题识别和目标设定、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案设计、实施和监测、运行和维护等一系列步骤。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一、概述环境监测方案是为了评估和监测环境中的各项指标,确保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提供相应的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以便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

本方案旨在针对特定环境,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环境监测计划。

二、目标本环境监测方案的目标在于:1. 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关键参数,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2. 收集、分析和评估监测数据,了解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3. 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环境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4. 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三、监测内容与频率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包括常规气象参数、颗粒物浓度、气体浓度等指标的监测。

监测频率应根据当地环境状况和需求而定,一般应至少每天监测一次,并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包括水体温度、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监测。

监测频率应根据水体的使用目的和污染源情况来确定,一般应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监测,并可根据需要进行临时监测。

3. 土壤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包括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监测。

监测频率应根据污染源的类型和危害程度来确定,一般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并可根据需要进行临时监测。

四、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1.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包括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步骤,常用的仪器设备有空气质量监测站、颗粒物采样器、气体分析仪等。

2. 水质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水质监测方法包括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步骤,常用的仪器设备有水质采样器、PH仪、溶解氧测定仪等。

3.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土壤污染监测方法包括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步骤,常用的仪器设备有土壤采样器、重金属分析仪、有机物分析仪等。

五、数据分析与报告监测数据应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分析处理,得出可靠的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应以形式报告的方式进行呈现,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测目的、方法与仪器、监测结果与分析等。

六、风险评估环境监测的结果和数据可用于风险评估,通过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2023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实施方案

2023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实施方案

2023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实施方案一、 2023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的背景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林草湿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林草湿生态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二、2023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的目的2023年的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旨在全面了解我国林草湿生态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状况、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林草湿生态资源进行综合监测,促进其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发展。

三、2023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的内容和重点1.林地资源监测林地资源是林草湿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林地覆盖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林地的种类、分布、数量、质量和生长状态等方面。

2.草地资源监测草地资源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草地的覆被度、生长状况、草种多样性、草量和饲草价值等方面。

3.湿地资源监测湿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防洪排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湿地的类型、面积、水质、植被状况、栖息动物种类和数量等方面。

四、2023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的实施方案为确保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监测技术和手段的选取选择适合的遥感技术、地面调查技术、生态样地设置和监测指标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监测区域的确定确定监测的区域范围和监测样地的设置,覆盖我国不同的地理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以全面掌握林草湿生态资源的状况。

3.监测时段的确定确定监测的时间节点和频次,以反映季节性变化和长期趋势,为后续分析和评估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4.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体系,利用专业的GIS和遥感分析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符合实际的监测报告和数据产品。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3.07•【文号】环办厅[2016]23号•【施行日期】2016.03.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办厅[2016]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精神,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环保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要求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促进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互联网+”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陈吉宁部长要求,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环境信息化存在体制机制不顺,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分散,应用“烟囱”和数据“孤岛”林立,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综合支撑和公众服务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和满足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1 概述 (1)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1.2.1 项目内容 (1)1.2.2 项目目标 (2)1.3 开发原则 (2)1.4 开发依据 (3)2总体设计 (5)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7)3.1 技术项目背景 (7)3.2 系统总体架构 (9)3.3 系统主要特点 (10)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10)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11)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11)3.3.4 引入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拓宽通信网络,提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19)4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22)4.1 技术项目背景 (22)4.2 系统框架总体 (22)4.3 无线传感网络法泥石流监测 (23)4.4 部分观测仪器选择 (26)5 滑坡监测预警子系统 (29)5.1 技术背景 (29)5.2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29)5.3 无人值守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框架 (30)5.4 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 (32)5.5 观测仪器选择 (33)5.6 自动化采集系统 (36)6 桥梁和隧道监测预警子系统 (40)6.1 技术背景 (40)6.2 监测方案 (41)7 水质监测子系统 (44)7.1 技术背景 (44)7.2 系统框架 (45)7.3 系统配置 (46)8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7)8.1 技术背景 (47)8.2 系统框架 (47)8.3 系统配置 (48)9 气象监测系统 (49)9.1 技术背景 (49)9.2 系统框架 (49)9.3 系统配置 (50)9.4 现场安装图片 (51)10 系统集成 (52)10.1 功能介绍 (52)10.2 系统开发平台 (54)11 企业简介 (55)11.1 企业介绍 (55)11.2 企业文化 (56)11.3 企业组织机构 (58)11.4 企业人员构成 (58)11.5 企业研究领域、主要业务 (59)11.6 企业营业执照 (60)11.7 生产许可证 (61)11.8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62)11.9 专利证书 (64)11.10 双软认证认证 (69)11.11 其他资质证书 (71)12 成功案例 (75)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某装备部水位监测项目 (75)12.2 某某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77)12.3 某某省某某市六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83)1 概述1.1 项目背景及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最新)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最新)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一、主要目标(一)总体目标。

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基本要求1.点位布设全覆盖。

建成覆盖全县、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空气、水体、土壤监测点位100%覆盖,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100%覆盖;噪声监测点位覆盖城区、辐射环境监测点位覆盖城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企业全覆盖。

2.数据可靠能共享。

建成全县生态环境各部门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与统一发布机制。

构建县级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业务运行体系,实现全县重点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在线监测)与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采集联网并及时发布。

3.测管联动可追责。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协同机制,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有效支撑环保督察、环境执法、领导干部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以及生态补偿等工作。

二、工作任务(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1.建立全县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1)建立空气环境监测网。

xx年县城城区内建成2个以上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形成覆盖县城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2)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

在县城河段、重要湖库、河流出入境处各增设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覆盖全县主要河流,开展跨县界水质联合监测;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主要河流水质监测,实现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全覆盖。

2015年我县环境监测机构已具备水质基本项目分析能力并开展监测,xx年县域省级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建成1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是为了监测环境的污染程度、资源利用情况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

下面是一个环境监测的实施方案的基本步骤:
1. 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目标、范围和频率,明确监测的指标和监测方法。

2. 搭建监测设施:在监测点位选取合适的设施,如监测站、监测井等,并配置适当的仪器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3. 采样和分析:按照监测计划进行采样,并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监测结果。

4. 数据处理和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编制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环境监测结果。

5. 结果评估和措施调整: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环境质量评估,确定是否达标。

如果不达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如治理污染源、加强环境管理等。

总结起来,环境监测实施方案包括制定监测计划、搭建监测设施、采样和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结果评估和措施调整等环节。

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自行监测实施方案范文

环境自行监测实施方案范文

环境自行监测实施方案范文一、前言。

环境自行监测是指由企业或单位自行组织开展的环境监测活动,其监测结果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

为了规范环境自行监测活动,制定了本实施方案,以便企业或单位能够按照规范进行环境监测,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监测范围。

环境自行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周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的监测。

三、监测内容。

1. 废气排放监测,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监测,包括排放口的气体成分、浓度、流量等参数的监测。

2. 废水排放监测,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监测,包括排放口的水质、流量、排放量等参数的监测。

3. 固体废物监测,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监测,包括废物的种类、数量、处理方式等参数的监测。

4. 环境介质监测,对企业周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介质进行监测,包括环境介质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等参数的监测。

四、监测方法。

1. 监测设备,企业应当购置符合国家标准的环境监测设备,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监测人员,企业应当配备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和经验,能够熟练操作监测设备,准确进行监测工作。

3. 监测频次,企业应当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环境风险情况,制定监测频次,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五、监测报告。

1. 监测数据,监测人员应当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2. 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应当包括监测日期、地点、监测参数、监测结果等内容,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3. 报告提交,监测报告应当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单位,报告内容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六、监测管理。

1. 监测记录,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监测记录档案,保存监测原始数据和监测报告,便于监管部门的查阅和核实。

2. 监测评估,企业应当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确保环境自行监测活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方案(方案模板)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方案(方案模板)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方案(方案模板)
背景描述
*对于智能化的建筑,一个可靠的环境监测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
方案详述
- 传感器选择传感器选择
选择适宜的传感器非常关键。

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我们选择以
下三种传感器:
- 温度传感器:用来感知室内外温度,帮助控制空调、采暖等
设备。

- 光照传感器:用来感知室内外光照强度,帮助控制窗帘、灯
光等设备。

- 甲醛传感器:用来感知室内空气质量,帮助预防室内空气污染。

- 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和处理
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获取三种传感器的数据,
上传到云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并结合AI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
提供更加智能有效的环境监测。

成果展示
根据以上方案,我们搭建好了一个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并通过
实验得到以下效果:
- 空调能在第一时间依据温度采取对应措施,提升办公室的舒
适性。

- 灯光能根据光照传感器判断室内光照情况,智能控制开关灯,省去人工操作成本。

- 甲醛传感器能及时感知室内空气质量状况,预防空气污染,保
障身体健康。

结论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方案能有效监测环境并提高使用效率,同时也为节能减排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将有助于推动智能建筑的有序发展。

生态智慧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生态智慧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生态智慧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一个智慧化的生态管理系统非常必要。

二、设计目标1. 实现对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时空分析,准确把握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2. 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展示界面,方便决策者快速了解和评估生态环境的状况。

3. 建立多级管理体系,实现对不同层级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和调度。

4. 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水平。

5. 支持对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系统架构1. 传感器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布置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设备,实现对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测。

2. 数据存储和处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庞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清洗和分析。

3. 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图表和地图等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决策者查看和分析。

4. 决策支持系统:在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为决策者提供智能化的辅助决策系统,帮助其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5. 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分析和决策结果,制定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对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调度和优化。

四、关键技术与功能1. 数据采集技术:利用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数据的高效采集和整合,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2. 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3. 数据可视化技术:采用图表、地图等可视化方式展示数据,方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环境状况。

4.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为决策者提供个性化的决策支持。

5. 智能调度技术:基于数学优化和模拟仿真等技术,制定生态系统的综合调度方案,实现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2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2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 (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 (2)精选2篇(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设定:明确整治项目的目标,如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等。

2. 资金筹备:确定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资金、社会资金等,并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3. 组织架构:建立项目实施组织架构,明确各个职责部门的职责,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4. 调查研究:进行农村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5. 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包括农村环境的规划、布局、改造等。

6. 项目实施:按照整治方案,组织各项工程的实施,如水源污染治理、农田保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

7. 监督和评估:建立项目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项目进展和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效果。

8. 宣传和推广:积极开展项目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整治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 (2)精选2篇(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旨在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内容和措施1. 农村废弃物处理。

建立农村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处理系统,加强垃圾分类工作,提倡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清理农村废弃物。

2. 农村污水处理。

改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厂和沼气池,推广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加强排污管道管理。

3. 农村环境美化。

加强农村环境美化工作,提高农村道路和公共场所的绿化率,增设花坛和绿地,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提升农民居住环境。

秦岭综合智慧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秦岭综合智慧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秦岭综合智慧监控系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秦岭综合智慧监控系统1. 系统需求分析秦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鉴于秦岭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为了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建立一套综合智慧监控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该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传感器网络监测气象、环境、水质等指标,实时监测秦岭地区的气候、气象和生态状况,并通过预警系统进行及时预警。

- 安全监控:通过视频监控、红外监测等手段对秦岭地区进行全天候监控,确保禁猎、禁耕、禁砍等政策的实施。

-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监测数据,并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智能调度和管理: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监控节点进行优化调度和管理,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 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监测数据、预警信息等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共享。

2. 系统架构设计秦岭综合智慧监控系统的架构设计如下:- 传感器网络:布置气象传感器、环境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等,监测秦岭地区的气象、环境和水质等指标。

- 视频监控:通过高清摄像头布设在秦岭重点区域,对禁猎、禁耕、禁砍等情况进行监控。

- 网络通信:通过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将传感器数据和视频图像传输到数据中心。

- 数据中心:存储和处理传感器数据和视频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和生成预警信息。

- 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生成科学决策依据。

- 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共享监测数据、预警信息等。

3. 系统实施步骤- 第一步:确定监测区域范围和监测指标,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布设在监测区域。

- 第二步:布设视频监控摄像头,在重点区域建立视频监控点,并将视频传输到数据中心。

- 第三步:搭建数据中心,配置存储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对传感器数据和视频进行存储和分析。

- 第四步:搭建决策支持系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成预警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 第五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信息共享,并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

环境监测站活动方案

环境监测站活动方案

环境监测站活动方案1. 简介环境监测站活动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记录和分析环境数据的解决方案。

通过安装环境传感器设备,并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2. 目标•建立环境监测站网络,实时监测和记录环境指标数据。

•分析和评估环境数据,提供定期的环境报告和分析结果。

•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培养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与积极参与。

3. 设备安装与调试3.1 硬件设备安装环境传感器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等,并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设备安装位置应充分考虑到环境监测的覆盖范围,要避免过于拥挤或易受干扰的地方。

3.2 云平台连接将环境传感器设备与云平台进行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配置设备的网络参数,并进行相应的调试和测试,以确保数据可以准确传输到云平台。

4. 数据采集和存储4.1 数据采集设定合适的采样频率和数据采集时间间隔,确保能够完整地采集环境数据。

监测的指标可以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采集的数据要经过合理的处理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数据存储环境数据应实时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可以采用云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也可以使用文件系统进行存储。

为了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数据应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存储。

5. 数据分析与报告5.1 数据分析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功能,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图表和统计图,展示数据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根据需求,可以进行数据的比较分析、趋势预测等。

5.2 环境报告根据分析结果生成定期的环境报告,包括环境状况的描述和评估,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报告可以通过邮件、短信或网页等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供其了解环境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6. 宣传和推广为了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新闻发布会、宣传展示板等方式,宣传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活动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1 概述 (1)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1.2.1 项目内容 (1)1.2.2 项目目标 (2)1.3 开发原则 (2)1.4 开发依据 (3)2总体设计 (5)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7)3.1 技术项目背景 (7)3.2 系统总体架构 (9)3.3 系统主要特点 (10)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10)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11)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11)3.3.4 引入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拓宽通信网络,提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19)4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22)4.1 技术项目背景 (22)4.2 系统框架总体 (22)4.3 无线传感网络法泥石流监测 (23)4.4 部分观测仪器选择 (26)5 滑坡监测预警子系统 (29)5.1 技术背景 (29)5.2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29)5.3 无人值守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框架 (30)5.4 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 (32)5.5 观测仪器选择 (33)5.6 自动化采集系统 (36)6 桥梁和隧道监测预警子系统 (40)6.1 技术背景 (40)6.2 监测方案 (41)7 水质监测子系统 (44)7.1 技术背景 (44)7.2 系统框架 (45)7.3 系统配置 (46)8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7)8.1 技术背景 (47)8.2 系统框架 (47)8.3 系统配置 (48)9 气象监测系统 (49)9.1 技术背景 (49)9.2 系统框架 (49)9.3 系统配置 (50)9.4 现场安装图片 (51)10 系统集成 (52)10.1 功能介绍 (52)10.2 系统开发平台 (54)11 企业简介 (55)11.1 企业介绍 (55)11.2 企业文化 (56)11.3 企业组织机构 (58)11.4 企业人员构成 (58)11.5 企业研究领域、主要业务 (59)11.6 企业营业执照 (60)11.7 生产许可证 (61)11.8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62)11.9 专利证书 (64)11.10 双软认证认证 (69)11.11 其他资质证书 (71)12 成功案例 (75)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某装备部水位监测项目 (75)12.2 某某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77)12.3 某某省某某市六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83)1 概述1.1 项目背景及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将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工程分为西、中、东三条线路,目前,东线和中线基本全线贯通,已经开始供水,逐渐发挥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华民族崛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其渠道、管道、隧道等输水工程线路较长,总体上地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等四大流域,沿途既有平原,也有山区,因此,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威胁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安全。

此外,沿线有很多工矿企业,排污口众多,在水量运送的过程中,水质将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开展面向自然灾害、水文水质等方面的监测预警,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及运行提供技术职称。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1.2.1 项目内容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等多种功能和软硬件的集成,构建一套面向自然灾害、水文气象、水质等的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1.2.2 项目目标通过本系统平台的构建,将实现以下主要功能:(1)灾害发生前,应实时动态监测设计风险要素的变化信息,实时把握山洪、泥石流、滑坡及桥梁隧道的基本信息。

(2)灾害发生时,通过监测,判断灾害发生前兆,并根据灾害事件级别,发布预警。

通过监控报警系统在最快时间内确定灾害发生的地点、大小,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减少因此带来的损失;处理;通知。

(3)实时监测工程调水的水质、水位、水量等信息,可及时掌握水情、水质、水量情况,为及时评估调水质量及调水效益提供支撑支持。

1.3 开发原则(1)设备基础原则接口故障不影响其他系统,故障自诊断和远程维护,防潮、防腐、耐湿、抗风、防雷,保证设备能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全天候的执行监测预警任务。

(2)可靠性原则设备具有备用电源,若以太阳能为基本电源,确保其可靠。

对于其它设备,要充分考虑其可能面临的应急断电问题,包含安全型继电器。

(3)稳定性原则保证系统运行时间较长,一般要求7*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主要设备达到工业级标准。

(4)安全性原则保证数据安全,即具有完善的数据保密系统。

应分别从硬件和软件防火墙两个角度进行数据保密工作,防止受到攻击、窃取、恶意篡改等非法访问,同时提供数据自动备份功能,保护数据库本身的安全。

(5)可扩展性原则本次开发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内容,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平台,都应预留可扩展接口,以备和相关部门其他系统软件集成或共享。

(6)可维护性原则系统性能较好,但本次开发的系统应具有可维护性,可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故障定位、故障智能识别及故障报警。

1.4 开发依据(1)国家有关指导文本➢《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实施方案编制大纲》(2)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降雨量观测规范》(SL21-2006)➢《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信号系统与异物侵限监控系统接口技术条件》运基信号〔2009〕719号➢《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创新总体方案》(铁运〔2008〕73号)➢《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61-2007)➢《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技术规程》➢《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8566-2007)➢《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T 9813-2000)➢《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 364-2006)2 总体设计针对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可能面临的问题及需求,对本方案进行总体设计,总体功能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如下。

(1)工程安全保障。

主要是针对工程沿线经过山前、穿越隧道等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构建一套面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山洪监测预警、泥石流监测预警、山体滑坡监测预警、桥梁及隧道结构监测预警子系统,为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2)工程功能保障。

主要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预期功能实现的角度开展监测及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水位监测和水质监测。

其中,水位是衡量水量的最基本指标,也涉及到抽水泵站两侧水头高低,是工程运行的基本保障条件;水质污染及恶化将影响到最终用户的用水问题,对工程预期功能的实现直接相关。

(3)工程效益及影响。

主要通过实施在线检测水量、蒸发和土壤墒情等信息,动态评估工程效益发挥情况,如通过水量监测结果评估总体供水效益,通过土壤墒情监测,评估灌溉效益,蒸发监测评估蒸发损失等。

(4)系统集成。

主要包括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两个部分。

将以上所有的监测预警子系统和对应的软件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形成一套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及处理和灾情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系统,并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后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撑。

本方案的逻辑框架图如下。

图2-1 方案逻辑框架图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3.1 技术项目背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季风性气候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区域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很大。

依据地形、地质不同,我国将山洪灾害分成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三部分,其中以东部季风区影响最大。

山洪灾害的防治需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2006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力争到202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

”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及时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是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以及抢险救灾的保障,在山洪灾害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水利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工作组编制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的要求,系统主要由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组成,其中预警系统又由信息汇集和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

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图3-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框架图3.2 系统总体架构根据水利部门针对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依据自身多年从事水利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在防汛减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出了本技术设计。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由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预报决策系统和灾情人工和自动报警发布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系统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介绍如下:图3-2 灾情预警决策系统逻辑框架图3.3 系统主要特点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为安装雨水情监测站自动监测装置,必然存在测站站房的建设要求。

为降低系统建设成本,提出可以直接安装在户外的一体化雨量站的方案,以适用于无需或无法建设站房的雨水情监测站的应用。

一体化雨量站将雨量计、测站RTU、通信设备、供电系统等集成在一个不锈钢的机壳内,可直接安装在户外。

为此用户仅需建设一个混凝土安装基座,通过3个地脚螺栓就可以即装即用。

此方法满足系统建设提出的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容易实施、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原则。

置于一体化雨量站机箱内的RTU以本预警系统和内置的水情测控程序为基础建立。

测站功能设计完全符合《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03)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NFCS-ICS-PD-01)的要求。

图3-3 一体化雨量计示意图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考虑到系统建设提出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求,系统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防灾设施、工作基础等也有差别,突出重点,可按轻重缓急要求,系统的结构划分支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灾情报警系统分别建设的要求,确保系统可逐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