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24讲 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诠释】此胁下是指腹部两侧而言,非季胁之部也。

寒客肠腑,偏侧腹痛,脉现紧弦,此拘挛之脉,寒引之痛也。

证属气机闭阻,寒实内结,故当温药下之。

此发热,非太阳表证,亦非阳明腑实热结,证脉俱不作应。

作为寒实内结,一般不会有发热的症状出现,既便出现发热,热势甚微,乃营卫失和之象。

故主方大黄附子汤,攻下里实,去其寒结。

【治法】温经散寒,攻下里实。

【方药组成】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服法与禁忌】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力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经方方论】方中大黄,直攻泻下,峻下结实,其性寒凉,与附子、细辛,大热之品相配,去其性存其用,变寒下为温通,又且止痛,共成攻下寒积,缓解挛痛之方。

方后注:1剂煎二升,分三次温服,若强壮者,取其二升半,分三次温服,此乃随人之强弱而增减药量,服后大约人行四五里路的时间,再温服一次。

【经方新用】(1)大黄附子汤配土茯苓30克,生牡蛎30克,益母草30克,泽泻15克,煎汤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有降氨排氮的作用。

(2)大黄附子汤加党参30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炒菔子30克,槟榔12克,治疗脾寒夹积,腹胀便干,胃肠动力欠佳,效良。

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性胆囊炎、下肢静脉曲张疼痛、胆结石、肠梗阻、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绞痛、痛经、胰腺炎、糖尿病肾病、坐骨神经痛、腹股沟疝等属寒积里实证者。

但对实热内结,正盛邪实,则非所宜。

此外,服用本方后,若大便通利,则可转危为安;若药后大便不通,反见呕吐,肢冷,脉细,为病势恶化之象,应予注意。

验案)(1)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古方便览》)。

(2)某男,48岁。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温脾汤(《备急金要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温脾汤(《备急金要方》)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温脾汤(《备急金要方》)一、组成大黄四两(12克)、附子大者一枚(9克)、干姜二两(6克)、人参二两(9克)、甘草二两(3克)。

二、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三、歌括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四、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五、主治脾阳不足。

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六、方解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喜食生冷,致冷积内停,阻于肠间,故见大便秘结;若寒湿久留,冷积不化,又可导致脾气虚弱,而见下利赤白不止;不通则痛,腹痛而手足不温,脉沉弦,皆为中气虚寒,冷积内停之象。

此时单纯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予以攻下,则更伤中阳,寒积也未必得去,故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

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从本方组成来看,实即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皆以大剂温热药为主,故同属温下之剂。

但本方兼能益气,宜于久利气虚之证,大黄附子汤宜于气不虚而冷积较甚之证。

考温脾汤另有三方,药味稍有出入,但立法、主治略同。

一方见《千金方》十五卷“冷痢门”,比本方多桂心而无甘草,虽主治略同,但宜于寒证较重而兼见冲逆的证候;一方见《千金方》十三卷“心腹痛门”,即本方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结,绕脐不止”者;此外,《本事方》亦有温脾汤,方用附子、干姜、桂心、甘草、厚朴各二两,大黄四钱,亦即本方去参,加桂心、厚朴。

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

此方与《千金方》温脾汤虽同属温下剂,但《千金方》所治之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以攻下积滞,“心腹痛门”方更有芒硝为助。

同时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以温补脾阳。

《本事方》所治为冷积泄泻,寒重积轻,故重用温中,虽用大黄攻下,只占总量二十六分之一。

跟我记方剂7-温下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跟我记方剂7-温下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跟我记方剂7-温下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2-2温下寒下剂比较好理解,温下剂要复杂一些。

温下剂应对的也是实证,但非实热,而是实寒,而往往这个实寒又是由于素体阳虚所导致的。

大黄附子汤:大黄、炮附子、细辛简介:《金匮要略》的经方,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寒性便秘常用方,症状为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1)巧记法:略2)汤头歌诀:略3)方解记忆法:附子为君,温里散寒助阳;细辛走窜既可辅助温里散寒,又可镇痛;大黄通便、荡涤肠胃;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所以,大黄附子汤的结构可以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做类比,二者皆用于素体虚寒又有实寒症之人,只不过一个病在里,一个在表;也都是用细辛配合附子去散寒邪,温煦里气,不同在于后者用麻黄开汗孔以解风寒表实;而本方在附子与细辛的部分与之相似,只是目标为泻里实,故用大黄通便;另外,方中附子用量极大,其目的是既要温里寒又要去寒凝,还要制约大黄的寒性。

温脾汤:大黄(后下)、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当归、芒硝简介: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它在大黄附子汤的基础上更强调了补益,更适合平素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的寒性便秘者。

1)巧记法:付大人炒肝(附子、大黄、人参、甘草、干姜)2)汤头歌诀: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3)方解记忆法:该方也用附子配大黄,搭起温下的大框架;然后,用芒硝助大黄泻下;而干姜、甘草与附子组成一个四逆汤的结构,同温脾肾之阳;人参、当归,二者一个在气一个在血,益气养血,使得全方温补与攻下并施。

该方有两个版本,还有一个版本仅有五味药,即去掉了当归与芒硝(如巧记法所示),临证可以自己根据情况加减化裁。

温脾汤

温脾汤

佐药
甘草 助人参补脾气,
佐使药
调和药性
伍特点
1、温通、泄下、补益三法兼备 2、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 攻下不伤正。 3、大黄虽苦寒沉降,但与附子干姜 联用,去性取用。
现代应用: 1、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2、慢性肾功能衰竭 3、尿毒症 4、便秘 5、肠梗阻 6、慢性结肠炎 7、肠易激综合征 8、慢性腹泻 9、消化性溃疡 10、胃空肠吻合口排空障碍 11、亚急性甲状腺炎 12、血液透析营养不良症等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
方歌
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用治寒积, 脐腹绞结痛非常。
组成
当归9g 芒硝6g
干姜9g 附子6g 人参6g 大黄15g 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附子先煎,大黄后下。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
适用于阳虚寒积所致的腹痛便秘,脐下绞结, 绕脐不止,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等症。
病机
脾阳不足 阴寒内盛,运化无权 冷积中阻,腑气不通 便秘腹痛,脐腹绞痛
中焦虚寒
手足不温, 苔白不渴, 脉沉弦或迟
方解
附子 辛温大热,温脾阳以散寒凝 共为 大黄 苦寒沉降,荡涤泄下而消滞 君药
芒硝 软坚散结,助大黄泻下攻积 共为 干姜 温中助阳,益附子温里祛寒 臣药
人参 补益脾气,扶正祛邪
共为
当归 养血润燥,润肠通便

方剂学温下剂的简单归纳

方剂学温下剂的简单归纳

方剂学温下剂的简单归纳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冷寂内结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2g)细辛二两(3g)【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组成】当归干姜各三两(各9g)附子人参芒硝各二两(各6g)大黄五两(15g)甘草二两(6g)【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

便秘腹痛,脐周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组成:大黄四两(12g)附子大者一枚(12g)干姜人参甘草各二两(各6g)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下利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积不消,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鉴别】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组成中均有大黄、附子,皆具温阳泻下、攻下寒积之功,用治寒积腹痛便秘。

但温脾汤又伍以当归、干姜、人参、芒硝、甘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下不伤正,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之便秘腹痛,证属虚中夹实;大黄附子汤以大黄、附子配细辛,通便止痛,辛温宣通力强,主治寒积腹痛之里实证。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和“卷十五”之温脾汤二方皆含附子、大黄,均有温下之功。

但“卷十五”之温脾汤较“卷十三”之温脾汤少芒硝、当归,大黄减至四两,且附子用量大于干姜,该方所治为久利赤白,虽有寒积,但其证大便自利,故只用大黄,并减其用量,同时重用附子,意在以温阳为主;而“卷十三”之温脾汤治证为大便不通,脐腹绞痛,其证以寒积为主,故芒硝、大黄并用。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炼蜜丸,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组成】大黄一两(30g)干姜一两(30g)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一两(30g)【功用】攻下寒积。

方剂重点

方剂重点

方剂重点归纳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通因通用阳明腑实重证疗。

釜底抽薪里实热之热厥,塞因塞用去硝名为小承气,痞满实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燥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君芒硝瓜子襄,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尚未成脓服之消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泄热逐水效非常二、温下1.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腹痛见手足不温,苔白腻脉玄紧金匮大黄附子君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2.温脾汤脉沉玄迟温脾附子大黄君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三润下1.麻子仁丸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苔黄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2.济川煎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济川苁蓉君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四、逐水1.十枣汤平旦服药空腹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五、攻补兼施1.黄龙汤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妇人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泄热结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呕不止郁郁微烦少阳阳明同合病。

小柴胡和小承气汤和解攻里效无双。

3.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化痰,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1.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逍遥散薄荷调达肝气疏肝解郁,养血健脾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3.痛泻要方泻必腹痛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痛泻要方用陈皮术君芍臣防风共成剂散肝郁,舒脾气,引经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三、调和肠胃1.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泄利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下之温脾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下之温脾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下之温脾汤温下法针对里寒积滞,里寒积滞还是以实证为主,当然其中有虚实夹杂的,比如像温脾汤。

但作为下法,它针对的还是以积滞实证为主。

里寒的形成,还要有个寒的来路。

里寒证形成有外来直中的,有寒从中生的。

所以这个里寒积滞实证在临床上要首先区分,这个寒是外来的,还是内在阳气不足产生的。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

一、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组成:人参、附子、甘草、芒硝各一两,大黄五两,当归、干姜各三两,煎服,日三。

本方除当归、芒硝,亦名温脾汤,治久痢赤白、脾胃冷、实不消。

硝、黄以荡其积,姜、附以祛其寒,参、草、当归以保其血气。

按∶古人方中,多有硝、黄、柏、连与姜、茱、桂、附寒热并用者,亦有参、术、硝、黄补泻并用者,亦有大黄、麻黄汗下兼行者,令人罕识其旨。

姑录此方,以见治疗之妙不一端也。

温脾汤,这是个一类方。

它属于阳虚寒积证,有的说它阳虚冷积,便秘。

那这个区别就是说既有寒积,寒积是属于实的方面,又体质基础是阳虚,阳气不足,所以这个寒,温脾汤的寒很重要是个寒从中生为主的。

即使临床上温脾汤证的诱发也有可能跟饮食的不注意有关。

但是它这个寒的来源,主要的还是由于阳虚造成。

阳虚不能温通,寒积阻滞在肠道,那造成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那温脾汤证这种腹痛,由于有实邪,所以比起单纯的,比如中焦虚寒,脾肾阳虚,它那种腹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那个不同。

这个腹痛要比,因为有实邪,所以相比理中汤、理中丸那一类腹痛要重一些,但是一般也不是很剧烈的。

脾阳不足表现会伴随有一组中焦虚寒的症状,中焦虚寒那就是手足清冷或者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或者迟像这一类症状,这个就是基础的中焦虚寒证。

但是中焦虚寒证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吐利腹痛。

这里由于有阳虚,寒从中生不能温通,寒性凝滞,导致了腹痛,便秘。

所以它主要反映,基础的中焦虚寒证加上腹痛、便秘了。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2g) 细辛二两(3g)[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所治寒积里实证为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

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通,故腹痛便秘,胁下偏痛;积滞阻结,气机被郁,故见发热;阳气不运,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象。

据证立法,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阳祛寒,除阴凝而止腹痛,并制约苦寒之大黄,使大黄苦寒之性去而荡涤肠胃、泻下积滞之用存,二者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散寒结止痛,能助附子温散脏腑冷积,为臣药。

三药合用,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腑泻下以除冷积,成为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剂。

本方配伍特点:通过辛热之附子、细辛与苦寒之大黄配伍,使大黄寒性受制约而泻下之功保存,相制为用,去性存用,使本方能温下寒积,温阳通便。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临床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腹痛甚,喜温者,加桂枝、白芍和里缓急;脘腹胀满,苔垢者,加枳实、厚朴、神曲行气导滞;胁下冷痛者,加小茴香、肉桂温中止痛;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益气养血;积滞较轻者,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尿毒症、睾丸肿痛、慢性痢疾等属胃肠寒实者。

4.使用注意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用量,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金匮》卷上。

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克•附子9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

功效与作用《中医方剂学》: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①《金鉴》引张璐。

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②《温病条辨》。

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以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

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③《成方便读》。

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④《金匮要略心典》。

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取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

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⑤《金匮要略论注》。

偏痛为实邪,况脉紧弦,虽发热,其内则寒。

正《内经》所谓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

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

附子、细辛与大黄合用,并行而不悖,此即《伤寒论》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

⑥《金匮发微》。

方中附子、细辛,以祛寒而降逆,行水而止痛,更得大黄以利之,则寒之凝瘀者破,而胁下水道通矣。

⑦《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此方温下,开后人无限法门,变承气之例,不用朴枳而用细辛。

盖降破之力,细辛不如朴枳,而宣通之力,则朴枳不如细辛也。

上条生地大黄汤,是泻中兼益肾家之真阴;此方是泻中兼启肾家之真阳。

主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沟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①《金匮》。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泻下剂-温下 温脾汤

泻下剂-温下 温脾汤

泻下剂-温下温脾汤【方名】温脾汤【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分类】泻下剂-温下【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方诀】【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

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

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喜食生冷,致冷积内停,阻于肠间,故见大便秘结;若寒湿久留,冷积不化,又可导致脾气虚弱,而见下利赤白不止;不通则痛,腹痛而手足不温,脉沉弦,皆为中气虚寒,冷积内停之象。

此时单纯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予以攻下,则更伤中阳,寒积也未必得去,故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

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从本方组成来看,实即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皆以大剂温热药为主,故同属温下之剂。

但本方兼能益气,宜于久利气虚之证,大黄附子汤宜于气不虚而冷积较甚之证。

方义2: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

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

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

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

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

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中医方剂 温脾汤

中医方剂 温脾汤
中医方剂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部分 组成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第四部分 方解及临证加减 第五部分 中医经典相关条文
第一部分 组成
附子6g 干姜9g 人参6g
大黄15g 当归9g
芒硝6g 甘草6g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
症见:大便不通,脐腹冷痛,喜温喜按,或痢下赤白,或泻痢下重,手足不 温,舌淡苔白,脉沉或弱。
临证加减
若腹胀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除胀; 若腹中冷痛甚者,加肉桂、吴茱萸,以温中散寒; 若久痢赤白者,加薤白、当归,以通阳理血等。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慎用本方。。
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但是,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 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 顾仪卿《医中一得》
温阳药配益气药,益气助阳;温热药配寒下药,温阳不化燥。
辨证要点:治疗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之常用方。
现代应用
现代药理作用:具有促进肠胃蠕动、抗菌、抗病毒 、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血脂等作 用。
现代西医相关疾病: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痉挛、慢性阑尾炎
、慢性盆腔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阳虚寒积证者。 。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脾阳虚弱,寒气内积所致。阳气虚弱,寒气内积 ,阻塞不通,则大便不通,脐腹冷痛;阳虚不能温养,则喜温喜按 ,手足不温;阳虚不能固摄脉络,寒伤脉络而下注下迫,则痢下赤 白;阳虚气陷,则泻利下重;舌淡苔白,脉沉或弱,皆为阳虚寒积 之征。治当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第四部分 方解
君 附子 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大黄 通便止痛,荡涤肠腹; 臣 芒硝 软坚散结;干姜 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佐 人参、甘草 补益健脾;当归 养血润燥;

方剂学:泻下剂温脾汤课件

方剂学:泻下剂温脾汤课件
李某,男,58岁,患有慢性胃炎多年,胃痛反复发作。服用 温脾汤一个月后,胃痛症状明显缓解,食欲增加,嗳气、泛 酸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温脾汤中含有攻下破滞的药物,可能会对孕妇造成不良影响,因 此孕妇应慎用。
脾胃湿热者不宜使用
温脾汤适用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对于脾胃湿热者不宜使用,以免加 重病情。
遵循医嘱
使用温脾汤时应遵循医嘱,不可自行盲目用药。如有不适,应及时 就医。
04
温脾汤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研究
药效学研究
温脾汤对胃肠道平滑肌的 舒张和收缩作用,以及其 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药代动力学研究
温脾汤主要成分在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以及其药代动力学 参数。
毒理学研究
温脾汤的安全性评价,包 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 致突变和致畸等毒性试验 。
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
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 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用法
上三味(大黄酒洗、厚朴炙、枳实炙),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
组成
大黄、芒硝、炙甘草。
方剂学泻下剂温脾汤课件
目录
• 温脾汤的组成与功效 • 温脾汤的配伍原理 • 温脾汤的临床应用 • 温脾汤的现代研究 • 方剂学泻下剂概述 • 其他泻下剂介绍
01
温脾汤的组成与功效
组成成分
组成
大黄、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
用量
大黄(15g)、附子(9g)、人 参(6g)、芒硝(6g)、甘草( 3g)。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温脾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实证。

现代运用:胆囊炎、阑尾炎、肠梗阻、尿毒症等
张秉成:“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治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成方便读·卷之一》)
汤头: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食不消。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哹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现代运用:消化性溃疡、口腔溃疡、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幽门梗阻等
张璐:“温脾汤为冷痢门中首方,而热痢例中以小变,而治久痢连年不止,非人参、甘草不能任荡涤之威,非干姜、附子不能资人参雄健之力,乃长沙公附子泻心汤,金匮大黄附子汤之变法,咸取附子开结破滞,以助大黄推陈致新之功,其附子泻心汤更以芩连大黄附子
汤内陷之表邪;大黄附子汤更以细辛佐大黄附子散经络之引急;此以干姜、人参、甘草佐大黄附子散胃肠之积热也。


汤头: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大黄附子汤,承气汤,陷胸汤,温脾汤,黄龙汤,济川煎,紫葛丸

大黄附子汤,承气汤,陷胸汤,温脾汤,黄龙汤,济川煎,紫葛丸

大黄附子汤,承气汤,陷胸汤,温脾汤,黄龙汤,济川煎,紫葛丸张志远大黄附子配伍经验大黄与附子互配,《伤寒论》已开先河,如大黄附子细辛汤。

北京罗芷园前辈调理油气、附睾炎下坠疼痛,亦常用二者组方。

老朽师门经验,若腹有冷积,按之硬痛,大便秘结或排出不爽,习于对证方中加以上两药,附子占三分之二,收效颇好;也常在小承气汤内加人附子9~15克,寒热、攻补兼施,取得最佳的成果调胃承气汤现代应用:1急腹症。

2五官科疾病。

如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结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舌炎、口腔溃疡等。

3皮肤科疾病。

如过敏性紫瘢、接触性皮炎,稻田皮炎、湿疹、疥疮、红斑狼疮、荨麻疹等。

4其他。

还可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脑炎、肺炎、痔疮、糖尿病、哮喘及神经系统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等。

乌梅承气汤处方大黄9-15克(后下),芒硝6-9克(冲服),川朴6克,枳实6克,乌梅6克,川椒2克,川连3克。

功能主治通里攻下,安蛔止痛。

主虫积结聚,壅塞肠腔,郁滞不通。

笔者经常见先生用乌梅丸加苦楝根皮、生大黄(另包后下)治蛔虫证(包括胆道蛔虫证),疗效确切。

先生常云:“脏厥与蛔厥,有霄壤之殊。

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方歌: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痞、满、燥、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辨证要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

以痞、满、燥、实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大陷胸汤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方歌: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表证未解而误下,或因误下而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腹所致的大结胸证。

温脾汤附子先煎、大黄后下的研究

温脾汤附子先煎、大黄后下的研究

温脾汤附子先煎、大黄后下的研究
刘春海;杨永华;王实强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2003(34)6
【摘要】目的探讨温脾汤先煎后下的条件。

方法采用 HPCE法测定了温脾汤中乌头碱及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

结果附子先煎 30 min,乌头碱的含量能达到安全限量 ;大黄先浸泡 30 min并于汤剂煎好前 10 min加入 ,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最高。

结论温脾汤中附子应先煎 ,而大黄宜后下。

【总页数】3页(P514-516)
【关键词】温脾汤;附子先煎;大黄后下;乌头碱;大黄游离蒽醌;含量测定;HPCE法【作者】刘春海;杨永华;王实强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1;R289.5
【相关文献】
1.改良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肾气虚兼湿浊型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J], 计忠宁;赵立昌;李萍;曾菁蓉;相春波
2.大黄附子汤中附子生用与制用的药效及毒性研究 [J], 裴妙荣;赵丽娜
3.大黄牡丹汤合煎和单煎液有效成分变化研究 [J], 李吉锋
4.大黄附子汤不同制备方法温下作用的比较 [J], 段秀俊;赵丽娜;裴妙荣
5.甘草附子汤合煎液与分煎液对小鼠镇痛作用影响研究 [J], 魏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于这个寒滞厥阴,历来有两种看法,它反应出胁下偏痛。有的人说这个胁下偏痛的偏是写错了。应该是胁下满痛。是错简了。有些医家有这个认识。有些医家根据胁下厥阴经所经过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阴所导致,厥阴经有寒,所以胁下偏痛。但是有一部分医家,这个比例相当多,就是说病位主要还是在肠道。所以胁下偏痛应该是胁腹满痛。还是寒邪凝滞造成的。由于腹痛影响到胁,是这样认识的。
基础方的结构,这三方面发展来的。
大黄附子汤和温脾汤的比较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治法 温下和温散的结合 温下和温补的结合
针对病机 寒积里实,纯属实证
即使寒邪伤阳,程度也不重 中焦虚寒体质引起的寒积在胃肠
主治证候 实证,脉弦紧,可以阳郁产生发热,阳气不达而手足逆冷,腹痛便秘 明显的中焦虚寒表现(舌脉,四肢不温,喜温),腹痛便秘
用量
它的用量特点,附子用量是仲景用附子量最大的。因为它和大黄同用。所以用量要较大。在像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这三个药都是温性的,附子用量就不会这样大,这方里由于与大黄同用,所以一般要求附子量大于大黄。那样附子就用到三枚,是仲景方里附子用量可以说最大的。另一特点是去性取用。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逆冷。这个手足逆冷,历来的解释就是阳气被郁以后,不能布达四肢,寒邪郁遏阳气不布达四肢,它和阳虚寒从中来的手足逆冷不同。这是辨证要点。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一类方
主证病机分析
阳虚寒积证。
寒积阻滞于肠道 ─ 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脾阳不足 ─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有的说它阳虚冷积,便秘,这个区别就是说,既有寒积,寒积是属于实的方面。又体质基础是阳虚,阳气不足,所以这个寒呢,温脾汤的寒,很重要是个寒从中生为主的。即使临床上归脾汤证的诱发,也有可能跟饮食的不注意有关,但是它的寒的来源,主要的还是由于阳虚造成。阳虚不能温通,寒积阻滞于肠道,造成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温脾汤这种腹痛,由于有实邪,所以比起单纯的,比如中焦虚寒,脾肾阳虚,它那种腹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那个不同。这个腹痛要比较,因为有实邪,所以相比理中汤,理中丸那一类腹痛要重一些。但是一般也不是很剧烈的。
方剂学 24讲 温下法
适用病证
里寒积滞实证。
上次讨论了寒下法,这节课开始讨论温下法。温下法针对了里寒积滞,里寒积滞还是以实证为主。当然其中有虚实夹杂的,比如像温脾汤。但做为下法,它针对的呢,它还是以积滞实证为主。这里谈到里寒积滞,里寒的形成,那还要有个寒的来路。我们前面说,里寒证形成,有外来直中的,有寒从中生的。所以这个里寒积滞实证,在临床上要首先区分,这个寒是外来的,还是内在阳气不足产生的。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
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温脾汤是温补结合,都是温下,都是大黄附子相配。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
实际上,温脾汤证一般腹痛程度比大黄附子汤证是要轻一点。反应脉像它强调弦,不是强调紧。现在有些临床,像胃癌病人到后期,经常容易出现大便秘结,看起来像燥屎,这种不能单纯的寒下,要温通。如果单纯用寒下,往往造成反而肠滑失禁,过去我们看过,就是说单用大黄,番泻叶泡水吃了以后,开始大便困难,一下子变成失禁,小便反而不利了。回过头来用像理中和补中益气,结合起来调整。所以温下、寒下不能乱用。温下是用苦寒辛温这一类相结合,这是温脾汤辨证要点。应该说是一组基本的中焦虚寒证。加上腑气不通。
2. 从它病机解释来讲,所谓脾约,这是成无己说的“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伤寒明理论》”张仲景就说“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
成无己作了这个解释。约是约束津液,不得四布。这是一种理论的解释了。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这个胃包括胃家胃肠,津液饮入于胃的,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输布,五经并行。水液到了胃以后呢,吸收,输布全身的过程当中,跟脾的运化布散有关。跟肺的通调水道,以及下焦阳气蒸腾气化,综合作用。这儿认为这个证,是一种脾约束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正常布散应该向肠道,向膀胱布散分配,偏渗膀胱小便就多,肠道失去润泽大便就硬。是这样的解释。
功用
功下冷积,温补脾阳。
方解
大黄 附子 芒硝 干姜 人参 当归 甘草
君 臣 佐 使
整个方基本上是温阳的方。仲景,在像四逆汤这类基础上,发展组合起来的。现在我们选这个方,是《千金方》上的。含有芒硝、当归的。去掉芒硝、当归,《千金方》还有一个温脾汤,过去教材有时候也选这个。这张方,温下、攻下力量强一点。因为它不仅有大黄,还配合了芒硝,所以整个这个方,从它的组成来看,大黄、附子仍然是大黄附子汤的结构。从成药来看,用芒硝来增强大黄的功下力量。用干姜来增加附子的温里祛寒力量。实际上,姜、附同用,温里祛寒力量很强,大黄芒硝联用,泻下积滞作用也强。所以这个方比起原来五版的温脾汤选用的,它攻下力量,攻下冷积力量要强一些,人餐当归体现出对里寒证,寒从中生的一种温补结合的基本治法。所以这个方温补结合的治法,和前面的大黄附子汤的温散结合的治法,针对寒邪来路不同,也针对了寒实,和兼有虚寒的这种区别。温脾汤里的寒,它形成有虚寒的特点。尽管由于这个虚寒,导致冷积内停,要温补和攻下相结合。
主证病机分析
寒积里实证
?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
? 寒滞厥阴─胁下偏痛
? 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
? 寒实左证─苔白腻,脉弦紧。
从主治证的病机特点来看,寒积里实证,对这个证的认识,历来讨论的比较多,有几个疑点,首先一个,这个寒是哪里来的?以往有些提法比较模糊,既提它阳气不足,又提它寒邪入里。寒邪入里有外寒的味道。阳气不足,有内寒产生的意思。如果说是虚寒证为基础这个寒,然后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寒实或者冷积,郁滞再当然以肠道为主,那这就不是纯的一个寒积里实,治疗上就应该温补结合。而大黄附子汤,它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而且都认为寒邪入里,治法上体现的是散寒。从古到今很多方书,提到它都是温散,而且正气基本不虚,它没有配补益药。所以说应该说这方,是寒积里实,是实证为主。那有这个寒邪,即使是外来直中的寒邪,伤不伤阳呢?不同程度会有伤损阳气,但在这里不是主要的,不是个很突出的。所以从主治证候分析来说,病位是寒邪积阻于肠道,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腹痛。而且寒邪收引,腑气不通,可以腹痛便秘。
运用─加减
如果冷积重,加上阻滞气机,厚朴、木香,这个前面讲过,气滞,和大黄附子汤加味相近。
腹中冷痛喜温,加肉桂,吴茱萸。有些人主张,就是说不光大黄附子汤,或温脾汤,都可以加吴茱萸。它能够温肝胃,特别是大黄附子汤,有的医家方论说它涉及胁下’涉及厥阴,大便便秘不通,可以胃气上逆,肝胃之气上逆,主张佩吴茱萸。
功用
温里散寒。
方解
附子 大黄 细辛
君 臣
所以从这个方里的用药,大黄附子联合做君,温里祛寒和泻下通腑相结合,这里附子、大黄相配,一般来讲,附子量大于大黄,使全方体现出以温为主,温下结合的基本结构。大黄在这里也是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所以从仲景这样用了这个基本结构,到后来的《千金方》上的三个温脾汤,和后世温下方法都模仿这样的一个结构。细辛在这里既能助附子祛寒,它既能祛里寒,也能散表寒。所以体现出整个方温里散寒的特点。
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II 类
主证病机分析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脾约“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一般本科同学,学习麻子仁丸,有这么两个疑点。就是经常自己比如学习的时候,想不大想得通的:
1. 从麻子仁丸主治来看,叫它脾约便秘,说它主证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历来简称脾约证。怎么会大便硬,有干结,便秘不通,或不畅的特点。小便数,不管是次数多,还是量多,这好像在现实生活里,很难看到。大便硬结,小便还多。不太好理解。
至于发热,历来也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这个发热,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吗?是有发热,又有逆冷,外来寒邪侵犯造成的。所以用细辛,一来以发散,但是多数认为是阳气被郁,体内阳气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热。有发热。
寒实证的舌像脉像,苔白腻,脉弦紧。都是一种实证的表现。所以大黄附子汤证是寒积里实证。我看法是腑气不通,寒相突出,寒性收引凝滞,腹痛便秘这一派偏寒像,虚证不明显。多数是寒邪直中,造成伤及胃肠为主。也包括我们前面所讲,像常用类,偏寒证,正气不虚的。大黄附子汤证,也常出现。也包括像用于肠梗阻之类的,这类大便不通的偏于寒证的,正气不虚的这类。这个方也可以做为基础方。因为当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当中,温脾汤也好,大黄附子汤也好,都做为基础方在使用了。
另外,正气比较壮实的,过食生冷导致胃肠寒积,正气不虚,也属于这一类寒积里实证,这是做于一个成因来说,所以从治法来讲,里寒要温里,要散寒,温散的结合,同时通便止痛,所以以往对这个证候的分析,一个是寒哪里来,里寒证形成是两个大的方面。(1)阳虚寒从中生。(2)外来寒邪直中。外来寒邪直中可以由气候因素,可以由饮食因素的,饮食生冷这些。从这个看,过去有的提到阳气不足,你既然感受寒邪,直中也好,过食生冷也好,也可以导致阳气受伤。但是做为整个证候成因,和它的病机特点来说,还是实证为主的。
脾阳不足,表现会伴随有一组中焦虚寒的症状。中焦虚寒就是手足清冷或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或迟这一类基础的中焦虚寒证。
但中焦虚寒证,比较典型是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吐利腹痛。这里由于有阳虚,寒从中生,不能温通,寒性凝滞,导致了腹痛便秘。所以它主要反映,基础的中焦虚寒证加上腹痛、便秘了。当然这一类情况,它一般都喜温的。针对这种中焦虚寒为主造成的冷积便秘,冷积要功下,中焦虚寒要温补脾阳。内生之寒,温补结合。
使用注意
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这是体现温下和温散结合的一个方剂。
随证加减
它是一种寒实证。不管是过食生冷引起,外寒直中引起,都是寒实证。所以腹痛重反映出寒邪重。里寒重,寒像明显加肉桂。桂、附联合,祛里寒力量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