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与大黄的配合妙用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浏览:1439次发布时间:2019-03-15 10:13:16【基源与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性味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药对功效】攻下寒积。
【配伍机制】大黄气味苦寒,沉降下行,既入气分又入血分。
入气分,其苦以通泻,清泻,降泻,燥湿,寒以清热,泻火,解毒。
善攻肠胃实热积滞,为苦寒攻下要药,而治热结便秘;又清热泻火解毒而治热毒疮疡,肠痈,汤火烧伤等;且苦寒既可降泻上炎之火,釜底抽薪,导热下行而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又可降上逆之胃气,而治胃热呕吐。
还可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治湿热黄疸,热淋。
入血分,则直清血热,凉血则可止血,又可活血,血热妄行之吐衄,用之可止血;血瘀经闭,产后腹痛,瘀血着脐,跌打损伤瘀血作痛,用之可活血。
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
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追复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圣药。
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总之,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
对心阳暴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微,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及风湿寒痹,疼痛麻木尤为要药。
二药配伍,一寒一热,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之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附子得大黄,直入病所,又可防附子温热燥化。
温补并施,主治寒积里实证。
此积非温不能化,非泻不能去,大黄与附子最得制方之妙。
【临床应用】1.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常配伍细辛、干姜等。
2.胁下或腰胁偏痛等。
3.小便量少,排出不畅,点滴即止之癃闭。
4.赤白久痢,腹痛,手足不温等,常配伍当归、细辛等。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
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
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
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处方】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金匮》卷上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大黄附子汤
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二诊:服1剂后大便稍通但不畅,胁腹疼痛及
心烦有所减轻,3剂后大便顺畅,诸症基本消 失。停服汤药,以附子理中丸调理中焦善后。
腹痛,便秘(急性肠梗阻)
魏某某,女,82岁,腹部胀痛半月余,2011年10月28日初诊。 半月前,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住本院内科治疗,治疗期间, 患者小腹部阵发性胀满疼痛,呕吐,不排大便,不排气,经 外科会诊及彩超、X线等仪器检查诊为不完全性梗阻。因患 者年高体虚慢性病久,不宜手术,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 染等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困顿乏力,下腹部胀痛, 胀重于痛,口苦,口干渴,无恶寒发热,无汗,无排便、排 气,禁食,小便可,舌暗红,舌苔白腻,脉寸浮关弦细,尺 沉。腹诊:腹部压痛拒按,腹肌不紧张,叩击声音重浊,肠 鸣音消失。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厚 朴三物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细辛8克, 厚朴30克,枳壳15克,枳实15克。2剂,日1剂,文火煎1小 时取汁300毫升,分三次胃管注入。
之功; 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
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 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 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 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 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 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 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 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 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 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 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 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附子大黄汤:治疗慢性肾病尿毒症】
【附子大黄汤:治疗慢性肾病尿毒症】附子大黄汤组成:制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黄18克、益母草30克、炙黄芪45克、芒硝粉10克(冲服)。
服法:加开水久煎,每剂两煎,早晚分服,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温补脾肾,通腑降浊,利水泻毒。
主治:慢性肾病尿毒症,证属脾肾阳衰、水停毒盛者症见:畏寒肢冷,精神倦怠,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头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胫浮肿,CO2结合力降低,尿蛋白阳性,部分患者血压升高等等,舌淡苔白,脉多沉滑加减运用:刘氏临证之际,常根据患者的不同兼症而在原方基础上增味,如纳呆甚者,可加鸡内金、麦芽;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乌药;呕吐者,常加竹茹、旋覆花;恶寒发热者,可加连翘、麻黄;尿浊者,可加萆薢、白茅根;余沥不尽者,常加补骨脂、杜仲等;腰痛甚者,可加续断、狗脊、牛膝等等,疗效更佳。
28岁的宋女士在五年前的时候被确诊为慢性肾炎,当时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就有尿蛋白,而且还有肾性高血压,但她吃了一段时间降压药后就停药了,此后也没有及时入院检查,去年的时候,宋女士怀了身孕,但是六个月的时候胎死腹中。
等到今年来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发现她的肌酐高达二千多,已经发展为尿毒症。
医生说,有慢性肾炎的人群,在血压等指标没有控制好的情况下,怀孕是非常危险的,这很容易引起流产,甚至是死胎,另外,对于孕妇本身,也有致命的危险。
虽然五年前就确诊为慢性肾炎,遗憾的是,宋女士却没有重视,一拖再拖,最终导致病情非常严重,像现在这种情况,只能进行血液透析。
第一,慢性肾病的早期,仅仅表现为尿蛋白阳性,但是这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阶段。
第二,肾性高血压,如果患者的肾功能出现异常,患者很快会出现严重的肾性高血压,这种血压难以控制,而不断升高的血压,又会进一步影响肾功能。
第三,尿量变化,是肾病的重要征兆,肾病早期,尿量会增多,这是肾脏代偿的结果,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尿量会不断减少,最终会是无尿。
第四,消化道症状,提示着终末期肾病,很多肾病的人群,消化道会有明显异常,比如口腔里有尿味,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 制附子15 细辛5 功能:肋痛、肋骨两侧或者一侧有痛感,发热,手脚厥冷,肠道排便困难、多日不排,或者排便无力。
用于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等属寒积里实证。
适用该方的特征:怕冷是总有的,手脚冰凉、但发热是忽然的发热。
多日不排便,或者排不出来,如果吃泻下的药,反而腹泻严重。
腹胀、肋痛。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便秘腹胀:多日不排便、脸上有疙瘩、腹胀难受、大便没有便意、腹痛。
喜欢用手捂肚腹。
属于寒实证。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方:大黄12 制附子15 细辛5 厚朴25 木香10枳实30党参15 当归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痢疾、腹痛遇寒加重:白色痢疾、腹痛严重、排便后总有没有排尽的感觉、怕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属于寒湿有滞。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方:制大黄9 制附子10党参9干姜6细辛3马齿苋30白芍25甘草6.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急性胰腺炎:胃脘疼痛、痛透腰背、舌苔黄白腻而黄、胃脘痛而拒按、脉弦紧而数以前有过怕冷腹泻经历,因饮食不节而发作。
属于寒实凝结而化热。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6制附子12细辛4枳实10厚朴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中晚各一袋。
小福利:两耳灼热症状:两耳突然灼热、心烦急躁、偶尔感觉身体突然发热。
分析:肾开窍在耳,耳朵发热,为肾经虚热方法:清热、滋阴潜阳。
用三物黄芩汤加味生地30 黄芩15 苦参9 丹皮10 生龙骨10 生牡蛎30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
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
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
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
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
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
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
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
乃以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处方:大黄[),附子,细辛。
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妙用
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妙用附子大辛大热,大黄大苦大寒,两药性味,有如冰炭,何能融于一方而建功?张仲景妙手遣药,开附子与大黄配伍之先河。
考《伤寒论》附子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即是此例。
仲景创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前条之痞,乃热痞兼阳虚之候。
治热痞当用苦寒药,但有碍于阳气之复;而扶阳徒用辛热药,则痞满愈增。
故仲景取大黄(及黄连、黄芩)泄热消痞,附子(炮)温经扶阳。
且三黄得附子,其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燥热不致劫阴伤津。
更妙的是,方以麻沸汤(沸水)渍三味寒药,取其气轻以散热;附子别煮浓汁,取其味重以复阳。
尤在泾云:'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
'后条之寒疝,以腹痛大便不通为主症,脉弦紧,为寒实要眼,此寒实积滞之候。
仲景取附子温经祛寒,大黄泻下通便,并佐以细辛散寒止痛。
既属寒证,取附子温散寒邪,当属自然;但内有积滞,何药下之?就药物泻下性能而言,温药不如寒药,故仲景取大黄苦寒泻下。
如此寒实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是故变寒下为温下一法。
仲景配伍之法,或相辅相成,如麻黄配桂枝,大黄配芒硝;或相反相成,如麻黄配石膏,半夏配黄芩。
而相反相成中,最难驾驭的莫如大黄配附子。
明代张景岳说:'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足见附子与大黄同施,更难以操作。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若有寒证,当用热药;若有热证,当用寒药;而寒热并存者,当何治之?清代邹树在论述大黄附子汤方义时说:'可知寒热对待之证,遂施以寒热对待之治。
'这种取药性寒热对立统一的配伍方法,正是经方奥义之所在。
后世发挥后世医家对附子与大黄配伍的发挥,建树不多。
附子与大黄相伍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
附子与大黄相伍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
附子与大黄相伍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
附子与大黄相伍,寒热并用,治疗病情复杂的疝气,有特殊的疗效,余常用《冉氏经验方》中的附子大黄汤。
方用:附片、大黄各10克,延胡索、荔枝核、橘核、川楝子各15克,小茴香10克,桂枝5克,广木香、黄柏、红花各15克,甘草10克。
急性期局部肿大,疼痛,体温升高者,去桂、附,加金银花、大青叶、丹皮各15克;坠痛者加黄芪、升麻各15克;硬块难消者加红花、三棱、莪术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中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大黄行滞破结,荔枝核、橘核、消肿止痛,小茴香、广木香行气散瘀,川楝子、延胡索舒筋止痛,黄柏泻火利湿,甘草和中,红花活血祛瘀。
治疗寒凝气滞引起的疝气,虽然因寒而发(本),但常常出现红肿疼痛等热象(标),故用热药除寒,寒药清热,用药中的,药到病除。
《止园医话》中说:“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验,以附子、大黄加入治疝气之药中,迅收特效。
”确为经验之谈。
本方还可以用来治疗慢性附睾丸炎、鞘膜积液等。
附子与大黄、黄连等药合用心下痞闷大便秘结
附子与大黄、黄连等药合用心下痞闷大便秘结附子与多种寒凉药的临床运用作者/何毅附子味辛性热,为温阳驱寒之主药。
本品与干姜、肉桂同用,能增强温阳驱寒之功;与麻黄、细辛同用,以达温阳解表之力。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属常规现象。
然而附子与寒凉药的混合使用,乃属特殊变象。
附子与寒凉药的运用,是针对既有热证,又有阳虚现象而设的,其机理正如前贤所谓“寒热互用,攻补兼施而不悖”也。
附子用量的大小,可根据临床表现和个体差异而酌情决定。
今结合临床病案,简述如下:附子与大黄、黄连等药合用大黄、黄连均属苦寒之品,两药配合组成代表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
本方适用于“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证。
假若遇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兼有阳不足的患者,治疗时仍需加入适量的附子。
加入附子后便称为附子泻心汤。
本方除寒热之品混合运用而并行不悖外,还妙在煮服的方法。
前贤李中梓深领其奥,他说:“以三黄之苦寒清中济阴,以附子之辛热温经回阳,寒热互用,攻补兼施而不悖,此仲景妙用之入神也。
”《医宗金鉴》讲得更清楚,其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
故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内热外寒而治之。
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意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病案举例】杨某,男,48岁,1989年9月5日初诊。
患者自述心下痞闷不舒已达三年之久,屡服中西药无效。
今除痞闷外,还伴见恶寒汗出与大便经常秘结等现象。
思此与《伤寒论》中的附子泻心汤证颇吻合,稍异者唯大便经常秘结,虑是肺气郁闭之故。
治用附子泻心汤加味。
附子15克,大黄8克(捣成粗末),黄连8克(捣成粗末),黄芩8克(捣成粗末),杏仁10克,瓜蒌壳15克,瓜蒌仁15克。
先将大黄、黄芩、黄连用鲜开水浸泡,余药水煎二次,然后将浸泡的药液与煎的药液进行混合,分三次温服。
9月6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心下痞闷和恶寒汗出等症状已减轻,效不更方,嘱再服前方一剂巩固疗效。
大黄附子汤
主治:寒积里实证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畏 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寒积内结,阳气不运
功பைடு நூலகம்:温里散寒,攻下寒积
方解
君:附子(三枚)12g——辛热,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臣:大黄(三两)9g——苦寒,通便攻下,荡涤积滞
二者合用,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大黄性虽苦寒,得大量附子之 辛热,则寒性得减,而泻下之功犹存,共成温下之剂
佐:细辛(二两)3g——散寒,与附子相配可助温里散寒之功 注: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
配伍 特点
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 乃“温下”法之基本配伍 本方为温下法得基础方; 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附方
三物备急丸
主治:寒实腹痛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组成:君:巴豆(一两)——辛热峻下寒积 臣:干姜(一两)——温中祛寒 佐:大黄(一两)——荡涤积滞,其苦寒既为辛热 所制,又制巴豆之毒
功用:功逐寒积
配伍 特点
辛热峻下与苦寒泻下合法,相反相成 《本草纲目》言巴豆得大黄则“泻下反缓” 本方为治疗寒实冷积急证之代表方
使用注意
方后云“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 若药后不下,或下之不快,可服热粥以助药力 若药后下甚,可服冷粥以止泻
感谢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出处】《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2g)细辛二两(3g)【用法】古代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寒积里实证为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
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通,故腹痛便秘、胁下偏痛;积滞阻结,气机被郁,故见发热;阳气不运,则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象。
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解】君药- 附子:温里助阳,散寒止痛,为君药。
臣药- 大黄:通导大便,荡涤肠道积滞,为臣药。
大黄性虽寒凉,与大辛大热之附子相伍,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为“去性存用”之制。
附子、大黄:二者并用,前者散寒助阳,后者通积导滞,是温下法的常用配伍。
佐药- 细辛:辛温宣通,既散在经之寒,又助附子温里散寒。
三药并用,共奏温里散寒、攻下寒积之效。
【配伍特点】本方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乃“温下”剂之基本配伍。
【辨证要点】本方为温下法之基础方,乃治疗寒积里实证之代表方。
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之目的。
【医案举例】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偏多。
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舌垢腻,脉沉实。
湿痰食滞,团结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动。
许学士温下之法,原仲景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
制附子五分,肉桂四分,干姜五分,生大黄四钱,枳实一钱五分,厚朴一钱。
再诊,大腹畅行,痛止汗收,神思倦而脉转虚细,拟养胃和中。
(《柳选四家医案》)按:患者素体脾肾阳虚,又嗜酒食伤,阳气大亏,故自汗如雨;寒湿痰饮食积阻滞,腑气不通,故腹痛拒按,大便三日未行,舌垢腻,脉沉实。
治宜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方用制附子、肉桂、干姜温阳祛寒,除阴凝而止腹痛,小承气汤开结除痞,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大黄附子汤治疗脘腹疼痛
大黄附子汤治疗脘腹疼痛
大黄附子汤治疗脘腹疼痛
一男性农民,年40余。
脘腹痛多年。
每痛时数日不大便,脉沉紧。
出示从前服过的药方,大多是枳实、厚朴、大黄等行气泻下药,其中大黄有用至30克者,但大便仍不通畅。
处方:【大黄附子汤】。
大黄9克,附子9克,细辛9克。
1剂即大便畅下,粪中有黑色粒状物,大的如黄豆,数甚多,坚硬异常。
自后腹部舒适,脘腹疼痛再未发作。
按:
大黄附子汤能消瘀止痛,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寒象明显宜用本方。
用大黄附子汤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其人不呕。
因为呕则病机向上,不宜下法;二是细辛必须用至9克,至少也要用到6克。
因为细辛有“辛以润之”的作用,不加细辛或用量过少则肠道不润。
细辛与附子合用,使久已处于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泻下的作用。
下肢寒湿剧痛,大黄附子汤,方小管用
下肢寒湿剧痛,大黄附子汤,方小管用
王某某,女,43岁。
左下肢剧烈疼痛约十天。
左下肢剧烈疼痛,表面未见红肿、无皮肤异常,经某三级甲等医院,CT 、核磁共振、B 超、验血,确认坐骨神经痛。
口中和、无寒热、双脉弦、舌质淡白。
拟方: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术茯。
处方:大黄6g,先煎十分钟,附子9g,先煎半小时,细辛3g,先煎十分钟,白芍30g,炙甘草10g,炒白术30g,茯苓30g。
7剂,水煎服。
服药后左下肢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每日2次,饮食睡眠情况良好。
续服7剂,愈。
体会:大黄附子汤,药仅三味,而且附子大量与四逆汤附子用量毫不逊色。
附子大燥回阳,补命门火,逐风寒湿,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温散十二经寒邪凝滞,而舒十二经之挛急,虽无解痉之效,却有缓急之功。
大黄破癥瘕积聚,荡涤肠胃,通利水谷道,为攻积泻下之首选,但因药性寒凉,与病性难符。
仲景以附子、大黄配合为用,意在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制约大黄寒凉之性,存大黄泻下攻积之气,正所谓“制性存用”之法。
细辛辛温而散,辛通气机而振奋阳气,又可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
关健是此方,临床还可灵活的应用偏侧肢体疼痛,尤其是下肢寒湿疼痛,剧烈疼痛,倘若掌握好病机,也不用多大量,往往就能达到立杆见影,出神入化,让人叹奇的效果。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通便止痛的汤——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歌诀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组成大黄9g、附子12g、细辛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配伍特点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
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辩证要点本方为温下法之基础方,乃治疗寒积里实证之代表方。
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禁忌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故事一则刘某,男性,36岁,某厂门诊病历号3683,1966年5月6日初诊。
左小腿腨部痛疼,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6克,赤白芍各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腨痛,上方加苍术12克,服六剂,腰强急基本愈,腨部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作。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的病机非常复杂,其病位在肾脾,由于长期的慢性肾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肾功能不全或衰弱。
临床表现为腰酸,乏力,颜面浮肿,纳差,苔薄腻,脉沉细,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数增高。
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
用附子温补脾肾,配大黄泻下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体蛋白;可抑制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进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进尿中尿素氮的排泄。
因此,附子大黄,寒热并用,温阳降浊,用治慢性肾衰、尿毒症效果显著。
如治张姓患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余,头昏,神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双下肢水肿,按之似泥,纳可,苔白腻舌胖,脉沉细。
尿蛋白++,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458umol/l,尿酸553umol/l,血压150/90mmhg。
证属脾肾阳虚。
药用:附子6g,生大黄(后下)15g,黄芪3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党参15g,蛇舌草30g,生白术15g,汉防己12g,调治3月,水肿消退,余症消失,复查尿蛋白:阴性,肾功能示:尿素氮7.8mmol/l,肌酐126umol/l,尿酸315umol/l,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的功能主要是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治阳虚寒结造成的腹痛、便秘,也就是寒邪和腹中的积滞相互凝结在肠道,胁下或者是腰胯部的偏痛、便秘、手足不温、手足发凉、舌苔白腻、脉弦紧。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上述症候造成的,比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包括腹股沟疝,只要是见到上述的症候都可以使用,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辨证使用,因为这里面有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散寒湿,大黄是泻下,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
大黄:清肠通便,泻火解毒,逐瘀通经。
本品苦寒沉降,气味俱厚,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荡涤胃肠积滞,清泻血分实热。
用于胃肠宿食燥粪,腹部胀痛,大便不通;或湿热下痢,里急后重;或因实热亢盛而致壮热不退,神昏谵语;或因火热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或因实热产生痈肿疔疮,结合膜充血,脑充血之头痛,牙龈肿痛以及湿热黄疸等证。
并可与热药同用,以下寒实积滞。
此外,借其入血降泄之功,又能活血行瘀,用治妇女瘀血经闭。
疲瘕积聚,产后瘀阻,以及跌仆损伤。
研末外敷,又有清火消肿解毒之功。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制用则泻下和缓.函制升腾以治上焦之热,炒炭则化瘀止血。
不宜久煎。
48.png附子:强心回阳,助阳行水,祛寒止痛。
本品辛热燥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
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
其强心回阳,用治亡阳欲脱,身凉肢冷,大汗淋漓,吐利水止,脉微欲绝者;其温里散寒,助阳化气,用治肾阳衰微,阳萎足冷,腰膝软弱,以及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心腹冷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其逐寒湿,止疼痛,用治风寒湿痹,疼痛麻木。
总之,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资助元阳之不足,与补益药同用,可治一切内伤不足,阳气衰弱之症。
一起配伍功效:大黄与附子相伍,为临床最常用的温下药对。
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治寒气生于中,卫阳虚于外。
大黄苦寒泻下,治胃肠积滞,瘀浊内生。
二者伍用,荡涤泻下,但无伤阳之弊,攻下寓于温阳之中,苦辛通降,复阳散寒,共下寒实。
大黄与附子为伍者,涉于阴阳两端,二药寒温...
大黄与附子为伍者,涉于阴阳两端,二药寒温...大黄与附子为伍者,涉于阴阳两端,二药寒温并用,推陈出新,共奏温阳活血之功。
在中医里,中药配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配伍呢?就是指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治疗一种沟通病症,发挥其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附子和大黄两味药的配伍。
首先了解一下二者的特点和各自功效。
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上可温心阳通脉,中可温脾阳助健运,下可温肾阳化气利水,还能温经散寒止痛。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攻肠胃积滞,泻火通便、利尿退黄,祛瘀通经。
二药寒温并用,温清并施,补泻兼顾,推陈出新,共奏温阳活血、泻浊解毒之功。
“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症。
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与阴阳两端,为非常之配伍。
”二药配伍,可以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使用:1、肾阳衰微,无以温阳化气利水排毒,湿毒泛滥或者滞留可以选用。
比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属于气虚衰者,随症酌定即用之得当,能够有利的缓解病情。
2、阳虚寒湿痹痛,血脉瘀滞,湿浊痹阻,再配上细辛,会有很好的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肠胃有积热郁结、大便干结者宜使用。
3、阳虚热痞,呕血、舌口生疮,头晕头痛。
取其辛开苦降、温阳降火,大黄、附子,一寒一热,相辅相成。
附子药性虽热但不致气血妄行,大黄药性虽寒,也不致气血暴凝。
4、寒凝气滞、淤积肿胀等病变形成的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用之有效,配伍丹参效果更佳。
例如胃脘痛、复发性口腔溃疡、尿路灼热涩痛,配伍其药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5、对寒疝、鞘膜积液有较好的疗效,附子大黄合剂,系大寒大热同时并用。
#健康明星计划##中医#。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剂名】大黄附子汤【出处】《金匮要略》【类别】泻下剂【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三枚炮(9g),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阳虚寒结,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泠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适用疾病】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心绞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脉管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等。
【方解】本方证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阳气不运所致。
寒邪内侵,阳气不通,肠道传化失职,故腹痛、大便秘结;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内停,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足不温;阳气郁闭,故见发热,但非大热;阴寒内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象。
治宜温通并用,以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而除积滞。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药。
大黄苦寒,荡涤肠胃积滞,为臣药,二者寒温并用,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
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佐药。
三药合用,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共奏温下之功。
【体质要求】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剧痛难忍,便秘。
常伴有自觉恶寒、手足厥冷,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辩证要点】本方来源于《金匮要略》,以胁下偏痛,腹痛(应喜温热),便秘,脉紧为辨证要点,其原方重用炮附子以制约大黄之寒;但附子有毒,宜久煎以破坏其毒性,这一点必须注意。
另外,用本方可治疗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
【释疑】治寒积里实证,方中为何用苦寒之大黄?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本方仍不失其温下之法。
因与大辛大热之附子配伍,且附子之用量大,为《伤寒论》中用量之最,又有细辛为助,大黄之寒性已被制约,取其泻下攻积之功,是“去性取用”之配伍。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与大黄的配合妙用
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妙用 附子大辛大热,大黄大苦大寒,两药性味,有如冰炭,何能融于一方而建功?张仲景妙手遣药,阶佑氪蠡婆湮橹群印?肌渡撕邸犯阶有盒奶馈ⅰ督鹭岩浴反蠡聘阶犹兰词谴死 仲景创义 《伤寒论?辨太阳病瞒证并治》篇155条愫"心鲜痞,而复恶壕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胁下偏痛,发倘,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前条之痞,渌热姒兼阳虚之候。治热痞当用苦寒药,但迂碍于阳气之复;而扶阳徒用辛热药,则飘满愈荟。故仲景取大黄(及黄连、黄芩)泄热消枝,附子(炮)温经扶阳。且三黄得附子,旗苦寒不致留滞阴邪;庚子得三黄,卿燥热郴致劫阴伤津。更妙的是,方以麻沸汤(沸水)渍三味寒药,取其气轻以散热;附子别煮浓汁,省其味重以复氧。尤在泾云:"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后条之寒疝,以富痛大便不通为主症,脉弦紧,为寒实要眼,此寒实积猪之候。仲景取附子温经祛寒,大黄泻下通便,并佐以细辛散寒止痛。既属寒证,取附子温散寒邪,当属自然;但内有积滞,何药下之?就药物泻下性能而言,温药不如寒药,故仲景取大黄苦寒芯下。如此寒实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是故变寒下为盥下一法。 仲景配伍之法,或相辅相成悻如麻黄配桂枝,大黄配芒硝;或镶反相成,如麻黄配石膏,半夏配黄芩。而相反相成中,最难驾驭的莫如大黄配附子。明代张景岳说:"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H足见附子与大黄同施,更难以操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最之。"(《伤寒论》)若有寒证,当用热噎;若有热证,当用寒药;而寒热并存者,当何治之?清代邹树在论述大黄附子汤方义时4担"可知簶热对待之证,遂施以寒热对待之治。"这种取议性寒热对立统一的配伍方法,正是经方奥义之所在。 后世珐挥 后世医家对附子与大黄配伍的发挥,建树不多。其承上启下,影响较广的是唐代孙思邈所创拟的温脾汤。孙氏温脾汤共有5方。其中《千金要方》3方,《千金翼方》2方。5方中有4方含附子、大黄与人参、干姜,其中又有3方还有甘草凳ィ如此配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温阳之中寓有导滞之功。而被后世医家采用较多的则是《千金要方?卷四十九?脾脏方》中所载的温柒汤,原方"大黄四两、人蛭♀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主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此方后还记载一温脾汤,多桂心一味,主治相同)孙氏在附子、大黄配伍中,增入人参、干姜、甘草,意在补益脾阳,温下冷积。与仲景大黄附子汤均寓下法于温药之中,惟本方偏于温阳补许,治阳虚冷积为宜。 至宋代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书中所载温脾汤为附子、大黄、厚朴、干姜、甘草、桂枝。主治"痼冷在虫胃间,连年腹痛泄泻。"后世评述认为许氏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 清代医家徐灵胎则将附子泻心汤删为附子大黄两味,指出"附子补火衷温积寒,大黄通闭以除结热。寒热各制而合服之,是偶方中反佐之奇法也"。并明确指出是方治"阳虚热结,心烦,恶寒汗出,便闭,脉沉者。"使得应用该方指征更明确,药义更简捷。温病学家吴鞠通则将附子趔黄用于划疝之痛,称其配伍为"苦辛温下犯"。清末四川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善用附子泻心汤加肉桂治疗淋症,他说:"方书多用利水清热之品,是治热结一法,而遗化精一法。余意方中加安桂二三钱,以助子之力,而又能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 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对附子泻心汤的应用别有新义。他认为该方大寒大热并用,引者弘不敢轻试。故改附子以黄芪代之。他说:"太阳之府原有二,一在膀胱,一在胸中。善用附子者,所以补助太阳下焦之府;用黄芪走,所以补助太阳上焦之府,二府之气豢原互相流通也。"遂拟变通方为趔黄3钱、黄连2钱、生黄芪3钱,以代附子泻心汤之用。 笔者在学习经方基础上,反复研读先辈们的经验,将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于疑难病,疗效确实满意。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应用,应注意两味药的炮制得法。凡大便稀薄者,用制大黄;而大便秘结者,用生大黄。凡用附子,均用炮制过的,不得用生附子。用10g以上者,必须先用水煎0.5~2小时以上。根据附子与大黄配伍的作用,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尿毒症、慢性阑尾炎、肾功能衰竭,凡见阳虚寒积、瘀滞不解者,均可使用。初试者,可从小剂量开始(例如各3g),随其症情逐渐加量,常可收到预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