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第三章 岩溶地貌

合集下载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健康快乐悦读)地理常识悦读_岩溶地貌的形成以及分布

(健康快乐悦读)地理常识悦读_岩溶地貌的形成以及分布

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形态各异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特殊的地貌,这些总称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青海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岩溶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岩溶洞穴和古岩溶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

古岩溶潜山与其他地质条件匹配,可以形成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岩溶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岩溶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最全的岩溶地貌知识

最全的岩溶地貌知识

最全的岩溶地貌知识岩溶地貌①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19世纪末,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我国的许多典籍和地方志中都曾对石灰岩地形和岩洞进行过描述和记载。

值得提出的是,在距今300多年前,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了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详细记述了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全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出露地表的)约125万平方千米,西南几省石灰岩分布面积达5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分布面积的一半。

那里的岩溶非常发育,广西桂林山水和云南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

云南昆明石林广西桂林象鼻山岩溶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

例如,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若溶地区的地下水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岩溶地区有许多溶洞和暗河,因此在岩溶区修建水库时要注意漏水问题,在修筑道路和桥梁时要注意地基的塌陷问题。

典型负地形示意图岩溶还与一些矿产的生成和富集有密切关系,例如,溶蚀残留的铝土可以富集成铝土矿,地下溶洞往往是蕴藏砂矿和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场所。

此外,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岩溶地貌专业知识

岩溶地貌专业知识

暗河旳空间分布受岩性、 地质构造和排水基准面 旳控制。在地层褶皱旳 轴部、裂隙和断裂部位、 可溶岩同非可溶岩旳接 触处和排水基准面附近 常发育暗河。暗河有自 己旳补给、径流和排泄 系统。大旳暗河也形成 地下河系,主要沿构造 破裂面发育。地下河和 伏流是岩溶地域主要旳 水源。
湖北利川伏流
伏流景观
Ø 天生桥 natural bridge Ø 地下河与溶洞旳顶板倒塌后,横跨河谷旳残留顶板,
Ø 竖井 洞壁直立旳井状管道,称为竖井,实际是一种坍陷漏
斗。在平面轮廓上呈方形、长条状或不规则圆形。长条 状是沿一组节剪发育旳,方形或圆形则是沿着两组节剪 发育旳。井壁陡峭,近乎直立,有时从竖井往下能够看 到地下河旳水面。
Ø 盲谷 blind valley
喀斯特区旳地表河下游消失于落水洞或溶洞中形成旳无出口旳河谷。 又称断尾河。 Ø 常发育于地下水水力坡降变陡处,是地下河袭夺地表河所致,所以, 在地表水没入落水洞旳上方为一陡壁。由喀斯特陡壁下流出旳喀斯特 泉或地下河,在地表出露形成旳河流,称为断头河。
Ø 干谷: Ø 岩溶区无水
旳河谷。
云南宣威地下截弯取直形成旳干谷
Ø 暗河(subsurface stream)也叫“伏流”,指地
面下列旳河流,是地下岩溶地貌旳一种,是由地下 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透地下,经过 岩石溶蚀、坍塌以及水旳搬运而形成旳地下河道。 主要是在喀斯特(岩溶)发育中期形成旳。
岩溶学及应用
一、岩溶作用
1.岩溶作用
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碳 酸盐岩类、硫酸盐岩、卤盐岩)所进行 旳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 为辅旳溶蚀作用、侵蚀—溶蚀作用以及 与之相伴生旳堆积作用旳总称。
Stone Forest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 岩溶地貌PPT课件

第 岩溶地貌PPT课件

第11页/共14页
影响水流动的因素有降水量、水位差和透水条件 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岩溶区的溶蚀量为北方半干旱 地区的10倍 年降雨量(mm) 气候带
溶蚀量(mm/ka)
河北西北部 400~600
暖温带半干旱地区 20~30
广西中部 1500~2000
亚热带湿润地区
第9页/共14页
(3)水的溶蚀性
水的溶蚀能力主要取决于侵蚀性CO2含量。 其含量愈高,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度也 愈高。
(4)水的流动性
水必须不断循环流通,补充新鲜的 CO2才能更充分地进行岩溶作用
第10页/共14页
CaCO3
溶解度(g/L)
The solubility of calcite in
water
120~300
第13页/共14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4页/共14页
碳酸盐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是很微弱的, 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碳酸盐的溶解度才 会显著提高。
第3页/共14页
含有CO2的水对碳酸盐的溶解过程 如下: CO2 + H2O → H2CO3
碳酸电离为H+与HCO3-离子: H2CO3 → H+ + HCO3-
H+ + CaCO3 → HCO3- + Ca2+ 上述过程用一个总的化学式子概括为:
结构特征
隐晶质微粒结 构
细晶质微粒结 构
鲕状结构
微粒、细粒及 中粒结构
中晶质镶嵌结 构
中粒、粗粒结 构
CaO/M gO
18.99 27.03 21.04 21.43
25.01 14.97
相对 溶解 度 1.12
1.06
1.04

岩溶地貌课件

岩溶地貌课件
G. 峰丛、峰林和孤峰:是石灰岩溶蚀形成的山峰及其 间的低地集合体。有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两个地貌 组合单元。峰丛洼地是由连座的山峰和其间的洼地 组成;峰林平原是在较平坦地面上散布的分离塔形 山峰。
H. 关于峰林地貌的发育在新构造运动、气候和地形剥 蚀度等因素影响下,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 即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 大而成,所以山峰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有尚 未溶蚀的基座相连。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成。
(2)机械堆积物
洞穴中的机械堆积物有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 崩塌沉积三种。
四、 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
A. 发育初期,大多是石芽、溶沟,逐渐发育成 溶斗和落水洞,为岩溶发育的幼年期。
B. 岩溶地貌进一步发育,地下洞穴大量发育, 并且互相贯通成为一个统一的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面以上,溶洞干涸,地下水面以下的 洞穴充水,形成地下河。为岩溶发育的青年 期。
深数米到数十米。是岩溶发育的初期地貌。
D. 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从谷地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 洞的通道,它是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溶蚀并伴随塌 陷而成。落水洞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同。按其 垂直断面形态特征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 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按其分布方向,有垂直的、 倾斜的和弯曲的。在广西一带,许多落水洞的洞口 直径为7~10m,深度为10~30m,最深可达百米。
(一)地表岩溶地貌 A. 溶沟和石芽 地表水沿石灰岩坡面和裂隙流动,经
过岩溶作用,就会溶蚀出凹槽,称为溶沟。 B. 溶沟之间突起的石脊,称为石芽。在石灰岩发育
的地区形成的形体高大的石芽为石林,如云南路南 石林。
C.
溶斗和落水洞:是地面上经溶蚀作用形成的漏陷
地貌。近圆形的洼地为溶斗;直径数十到数百米,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成因原理: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 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 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 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 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 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 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 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 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 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 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 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 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 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 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 断扩大的2.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 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 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 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 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 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 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 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 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 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在 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 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 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 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 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 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 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 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 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 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 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 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 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 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地表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 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 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 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 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 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带分布较广,黄龙 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 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 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 南较为常见。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 喀斯特地貌
(二)地下 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2.岩溶漏斗 3.落水洞 4.溶蚀洼地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6.峰丛、峰林与孤峰
1.溶洞与地下河 2.暗湖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
• 石芽与溶沟是指可用性 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 分和沟间突出部分。
• 溶沟(grike karren)是 地表水沿裂隙溶蚀、侵 蚀而成,宽10-2cm,深23cm。石芽(lapie)是蚀 余产物,为溶沟之间的 突出部分。而发育在热 带厚层纯石灰岩上的达 数十米的形体高大的石 芽,成为石林。
• 冰水扇:冰川河道挟带大量砂砾从冰舌末端排出,在平 原上展开为鞭状水系而形成的坡度较大的扇状地。
• 冰水河谷冲积平原为在山谷中则形成。 • 季候泥: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
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 冰砾阜:原为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为冰水沙粒沉积物
质,冰川融化消失后,才转为不规则丘陵地貌。 •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的水道堆积的冰水砂砾物质,
• 冰瀑:山谷冰川由冰斗或粒雪盆进入U形谷时,饮 冰床坡度陡峻而形成。
• 冰裂隙:冰瀑与冰舌上均可发育宽深数十厘米至 数十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冰裂隙。
• 冰川弧拱: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差异是同一冰层形 成中央靠前,两侧靠后的前凸弧拱构造。
• 冰面湖:冰川融水积聚于冰川洼地而成。 • 冰面河:冰川融水积聚于切割的冰面。 • 冰蘑菇、冰塔林: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2.岩溶漏斗
• 岩溶漏斗是由流水
沿裂隙溶蚀而成,
呈蝶形或倒锥形洼
地,宽数十米,深 数米至十余米,底
塌陷漏斗
部有垂直裂隙或落

岩溶地貌概况PPT课件

岩溶地貌概况PPT课件

分O2==H2CO3 ;(第一步: 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 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

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岩溶地貌主要形态
地表
石芽,石林 孤峰,峰林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

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它得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喀斯特高原,

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
因其比较典型人们便用“喀斯特”一
词来代表岩溶地貌。
由于岩溶地貌在石灰岩地层中分布最 广、发育最典型,所以有的教科书上 也称之为石灰岩地形。
喀 斯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 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

埋藏型喀斯特这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

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

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
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四种。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
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
溶蚀洼地,溶蚀盆地
过渡:落水洞,天坑 地下:地下河,溶洞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石瀑
桂林
云南石林
地 下 河
连 州 地 下 河
连 州 地 下 河
梅里雪山内的溶洞

岩溶地貌资料

岩溶地貌资料
01
岩溶地貌的定义
02
岩溶作用
桂林山水甲天下
象鼻山
阳朔风景甲桂林
漓江凤光-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所塑造的各 种地表和地下的地貌。 岩溶地貌发生在可溶岩分布地区, 可溶岩主要是指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及卤盐类岩石。由 可溶岩构成的地貌,景观奇特,有“奇峰异洞”之称。 我国的岩溶地貌以贵州、广西、云南一带最典型。
1. 1980-1999年,我国岩溶地貌科研工作进展迅速, 我国近期岩溶研究的发展趋势:岩溶研究在近年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01 第二节 岩 溶 作 用
02
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成,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岩石的溶蚀、冲蚀、 崩塌和沉积的总称。作用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 物理作用为次。岩溶作用的空间十分广阔,既在地表也在地下,从而造成 了丰富多彩的地表与地下地貌。
01 02
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可容岩,岩石的可溶 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的结构。 地球上卤盐类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厚 度小,加上溶解速度快,地貌不易保存,故 地貌意义不大。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虽小, 但分布广,岩体大,地貌保存较好,所以最 有地貌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岩溶地貌都发 生在该类岩石中,特别以石灰岩为突出。
年平均气温(℃) 6~8
12~15 15.6 15.1 20~22
年溶蚀量(毫米) 0.02—
0.06 0.036 0.051 0.12~
四 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
(三) 生物与土壤
生物参与岩溶作用,加速溶蚀或沉 积过程与现象的总称。一方面普遍发生,因生物活动 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源源进 入溶蚀作用系统,打破化学平衡,使溶蚀继续。生物活动还 生成有机酸,增加溶蚀。据雅库斯(L. Jakucs)计算,全球碳酸盐岩溶蚀因素份额中,生 物成因二氧化碳占49.26%,有机酸占37.11%。如 生长苔藓的碳酸岩岩面上加深发育的 溶盆、树木生长处常发育成溶囊、腐殖层或 沼泽下发育覆盖型浑圆状溶沟与石芽 等。另 一方面,植物起阻挡扰动水流、吸收与吸附作用,使水中碳酸钙沉积。如著名的南斯拉夫 十六湖石灰岩坝、中 国贵州黄果树水帘洞石灰岩、南方许多洞口与崖壁上悬挂的钟乳石 状向阳斜出 的灰岩沉积物及偶尔在近洞口的石刺等。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岩溶地貌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岩溶地貌

Vegetative roots and fractured bedrock significantly increas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
b
Loess Plateau Fragmental rock
6号 5号 4号
2号 3号
1号


In the karst region, hillslope surface runoff is usually less than 1% of precipitation, but for the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the surface runoff increases sharply.
➢ 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 一般石灰岩的原生孔隙度Porosity都很小, 小于3%,
透水性较弱。
• 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受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构造 (各种断层、裂隙)所控制。断层、裂隙不仅提供了水 进入岩体内部的通道,而且增加了水与岩石作用的 面积
水的溶蚀力
➢ 溶解于水中的CO2越多,水的溶蚀力就越强;水 中的Ca+2的含量越高,水的溶蚀力就越弱。 水中不同游离CO2时的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 纯水的溶解度11.5mg/L 含1mg/L CO2水的溶解度 60~50 mg/L
„(4)老年期: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 。此时石灰岩已大量蚀去,不透水层广泛出露。除了溶蚀平原上残 留少量的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形成一个准平原。
岩溶地区水文特征: (1)地表河网密度较小 „(2)地下径流往往大于地表径流 „(3)流域的非闭合现象 „(4)地下径流的复杂性与不均匀性
(2)季节变动带,岩溶作用很活跃,岩溶地貌 的垂直形态和水平形态均很发育;

《岩溶地貌》课件

《岩溶地貌》课件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措施:建立自 然保护区,限制游 客数量,加强环境 保护
可持续发展:合理 规划旅游线路,推 广绿色旅游,提高 游客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推广生 态旅游,保护自然 环境,提高游客体 验
社区参与:鼓励当 地居民参与旅游开 发,提高旅游收入 ,促进社区可持续 发展
岩溶地貌的研究意义
峰丛型岩溶地貌
形成原因:石灰岩受到雨水 侵蚀,形成峰丛
特点:山峰林立,形态各异
分布地区:中国西南地区, 如广西、贵州等地
旅游价值:峰丛型岩溶地貌 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旅
游胜地
岩溶地貌的景观特征
第四章
奇峰异石
形态各异:山峰、石柱、石笋等形态各异,具有独特的美感
色彩丰富:由于岩石中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
文化旅游:与当 地文化相结合, 如民俗、历史遗 迹等
探险旅游:具有 挑战性的探险活 动,如攀岩、洞 穴探险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貌景观,如溶洞、石林等 探险活动:开展洞穴探险、攀岩等户外活动 文化体验: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体验传统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如观鸟、观植物等
石林型岩溶地 貌的形成过程: 石灰岩受到地 下水的侵蚀、 溶解、搬运和
沉积作用
石林型岩溶地 貌的特点:石 林林立,形态 各异,具有很 高的观赏价值
石林型岩溶地 貌的分布:主 要分布在中国 云南、贵州等 地,以及东南 亚、欧洲等地

地下河型岩溶地貌
形成原因:地 下水长期侵蚀 石灰岩,形成
地下河
特点:地下河 型岩溶地貌具 有独特的地下 水系,水流量 大,水质清澈
的发生。
岩溶地貌的研究 可以为地质灾害 防治提供科学依 据,如确定地质 灾害易发区、制 定防治措施等。

《岩溶地貌资料》课件

《岩溶地貌资料》课件

岩溶地貌的研究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 治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资源开发意义
岩溶地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溶地貌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旅游吸引力 岩溶地貌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如洞穴探险、攀岩等 岩溶地貌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岩溶地貌的形 成过程包括溶 蚀、崩塌、堆
积等
岩溶地貌形成条件
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 有利于岩石溶解
岩石类型:石灰岩、白云岩 等可溶性岩石
地下水条件:丰富的地下水, 有利于岩石溶解
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有利 于地下水汇集和流动
岩溶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以石 灰岩为主要成分, 如石林、溶洞等
碳酸盐岩地貌:以 碳酸盐岩为主要成 分,如珊瑚礁、石 灰岩等
岩溶地貌的研究对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 义,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
水文研究意义
岩溶地貌的水文 特征:研究岩溶 地貌的水文特征, 可以了解地下水 的分布、流动和 补给情况。
水资源开发利用: 岩溶地貌的水文 特征对于水资源 的开发利用具有 重要意义,可以 指导地下水的开 采和利用。
环境保护:岩溶 地貌的水文特征 对于环境保护具 有重要意义,可 以指导地下水的 污染防治和生态 保护。
岩溶地貌特征
溶洞特征
色彩丰富:由于矿物质的沉 淀和溶解,呈现出各种颜色
形态多样:钟乳石、石笋、 石柱等
结构复杂:洞内通道纵横交 错,空间多变
水源丰富:溶洞内通常有地 下河流或泉水,是重要的水
资源来源
石林特征
石林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由石灰岩经长期溶蚀、风化、崩塌等作用形成 石林具有独特的形态,如柱状、塔状、锥状等,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石林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 石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地质研究对象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一、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1. 岩石溶蚀: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的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溶解形成的。

地下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碳酸水溶液,能够溶解碳酸盐类岩石,使其逐渐溶解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地貌。

2. 溶蚀剥蚀:地下水侵蚀岩石时,会将部分岩石溶解并带走,形成新的地表地貌,如溶洞、天坑、喀斯特峰林等。

同时,溶洞内的岩石也会因为重力、水流等作用而剥蚀、崩塌,形成新的地表地貌。

3. 沉积沉穿: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仅是溶蚀作用,沉积和沉穿也是重要的地表地貌形成因素。

地下洞穴中的流水会沉积出石笋、石柱等地貌形态,而地下河也会在地面下方形成新的河流地貌。

4. 气象侵蚀:气象因素如风、雨、雪等也会对岩溶地貌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地貌形态,如风化致密的砂岩、风化碳酸盐岩等。

以上是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地下水体的溶蚀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气象因素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表形态。

二、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1. 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由于其易溶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等。

同时,石灰岩也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等问题,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2. 盐岩地貌:盐岩是另一种易溶的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下形成了盐穴、盐洞等地貌形态,丰富了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

3. 石膏岩地貌:石膏岩是又一种常见的易溶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石膏坑洞、石膏瀑布等地表地貌形态。

以上是岩溶地貌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构造,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

三、岩溶地貌的特征1. 地表地貌形态:岩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等,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地下地貌形态:岩溶地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还有复杂的地下地貌形态,如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盐穴等。

3. 生物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地表和地下环境形态多样,适宜各种生物生长,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地理系粒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

地理系粒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

(二)岩性与构造条件
可溶性岩石可分为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石 膏、硬石膏)和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 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
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泥灰岩中除方解石外还含有大量不溶解粘 土。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一般说来,石灰岩比白云岩易受溶蚀,白云岩又 比泥灰岩易受溶蚀
6.峰丛、峰林与孤峰
1. 峰丛是成簇相连或同一基座而峰顶分散的石 灰岩山峰。峰丛内部的洼地、漏斗和落水洞 很发育,在地貌上成为峰丛-洼地组合类型。 这类地貌以广西红水河上游最典型。
2.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 发展的结果。
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 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 式。我国的峰林主要形成于第三纪,是一种古热带峰林。峰 林形态因受各地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云贵高 原属亚热带气候,在现代地貌过程下,高原面上的峰林已逐 渐受到破坏,而变得较浑圆矮小,高仅几十米。在云贵高原 向广西盆地降落的斜坡上,气候较为炎热,且处于地下水的 强烈垂直循环带,古峰林在现代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形 成高大的峰林,高达三、四百米。藏南的古峰林,在高寒气 候条件下,受寒冻风化作用,正在受到比云贵高原更为强烈 的破坏,峰林低矮,仅30—50米,峰林的基部堆积大量剥落 的石灰岩岩块。
亚热带因气温仍较高,雨量较多,岩溶作用也 较强烈,以岩溶丘陵和溶蚀洼地为主要特征, 地下岩溶也较发育。如我国华中一带的岩溶。
2.温带岩溶
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低,有一定量的降水但较集中,因而 不利于地表岩溶发育。地表水渗入地下,有利于地下岩溶发 育,故又称为隐伏岩溶。
温带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物稀少,所以地表岩溶不发育, 但地下岩溶作用较强烈。

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学号:09440230xx (四川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 摘要:再演溶地区,水与岩石是构成岩溶作用的一对矛盾。

就岩石而言,首先,必须是可溶的,否则水就不可能进行溶蚀,岩溶作用也就无从发生。

其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当岩溶具有透水性时,地表水才能渗透入地下并转化为地下水,这样,地下水才能起主导作用,形成作为岩溶标志的地下溶洞。

就水而言,首先水具有溶蚀力,如果水没有溶蚀力,熔岩作用就很难进行,熔岩地貌也就无法形成。

净水的溶蚀力是微弱的,担当水中含有CO2时,其溶蚀力就会增大,对碳酸盐类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才能才生溶蚀作用。

其次,水必须是流动的,因为停滞的水很快就会变成饱和溶液,因而失去溶蚀力,岩溶作用就会停止,岩溶地貌也就得不到发育。

因此,岩溶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流动性,就成为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岩溶作用 透水性 可溶性 流动性 溶蚀力1 前言 岩溶,原称喀斯特。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

那里发育着各种碳酸盐岩地形。

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斯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

以后,就借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一系列特殊的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喀斯特一词便一直成为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术语。

岩溶地区的许多特征,不仅在碳酸盐岩地区存在,而且在其他可溶性岩石地区,如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分布的地区也可见到。

不过由于石灰岩的分布广泛,所以岩溶地貌主要还是分布在石灰岩地区。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就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发生在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叫真岩溶。

另外,在碎屑岩(角砾岩、砂岩等)冻土和黄土地区,也存在着类似岩溶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季节变动带
• 地下水面随季节变化而升降, 地下岩溶水的流动方向随季节变化而具 有周期性变化
• 岩溶作用很活跃,岩溶地貌的垂直形态和水平形态均很发育,如溶 洞与暗河系统等
– 水平流动带
• 位于枯水期地下水面以下,处于常年有水的饱和状态
• 岩溶地下水流动交换快,岩溶水溶蚀力强、岩溶作用剧烈,常可形 成规模很大的水平溶洞或暗河
云南罗平
贵州贵阳附近
溶蚀洼地:直径超过100米,最大可达1-2公里, 面积小于10km2
贵州兴义
贵州兴义
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面积10~100 km2以上
云南罗平
峰丛、峰林与孤峰
峰林
孤峰
峰丛 Cockpit Country, Jamaica
Chocolate Hills, Philippines.
老年期:
➢ 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此 时石灰岩已大量蚀去,不透水层广泛出露。除了溶蚀平原上 残留少量的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形成准平原。
➢ 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 一般石灰岩的原生孔隙度Porosity都很小, 小于3%,
透水性较弱。
• 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受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构造 (各种断层、裂隙)所控制。断层、裂隙不仅提供了水 进入岩体内部的通道,而且增加了水与岩石作用的 面积
水的溶蚀力
➢ 溶解于水中的CO2越多,水的溶蚀力就越强;水 中的Ca+2的含量越高,水的溶蚀力就越弱。 水中不同游离CO2时的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 纯水的溶解度11.5mg/L 含1mg/L CO2水的溶解度 60~50 mg/L
➢ 机械堆积物
– 河流沉积 – 湖泊沉积 – 崩塌沉积
➢ 生物堆积物
Blue Lake Cave, Brazil
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 USA
Jillabenan Cave, Australia
第三节 岩溶发育过程 及其影响因素
一、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
峰丛、峰林与残丘孤峰的空间组合
广西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暗河
盲谷与干谷
喀斯特区的地表河下游消失于 落水洞或溶洞中形成的无出口 的河谷。又称断尾河。常发育 于地下水水力坡降变陡处,是 地下河袭夺地表河所致。
溶洞 溶洞的形态类型
洞穴堆积物可分为三大类型
➢ 化学堆积物
– 石钟乳stalactite、石笋stalagmite 、石柱column、 石幕和泉华等
– 如亚热带广西碳酸盐岩溶蚀量为0.12~0.3mm/a,是暖温 带的河北(溶蚀量为 0.02~0.03mm/a)的5~9倍。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
1—垂直渗流带;2—季节变动带;3—水平流动带;4—深部循环带
– 垂直渗流带
• 位于地表以下至地下水的高水位之间 • 垂直入渗带的岩溶地貌发育规模小,且以垂直形态为主
➢ 温度越高,水的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溶蚀力越强 ➢ 气压越大,溶蚀力越强(水中CO2的含量与气压
成正比)
水的流动性
➢ 流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 岩石所消耗的CO2,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因此, 水体经常流动,能大大提高水的溶蚀力。
➢ 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水流量大、水循环快,加上 气温高及生物作用强,岩溶发育最快。
低,其溶解度就越大。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 灰岩
➢ 岩石的结构
– 岩石的结构与溶解度有密切关系。对于结晶的岩石,晶 粒越小,溶解度也越大。
岩石的透水性
➢ 岩石的透水性影响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溶的发育
• 透水性不良的岩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 难深入岩石内部;
• 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貌发 育也好。
坑底下边有地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个"天窗"。小寨天坑与天
井峡地缝属同一岩溶系统,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峡地缝补给,自迷
宫峡排泄;从天坑至迷宫峡出口地下河道长约4千米。小寨天坑当称"天下
第一坑",属当今世界洞穴奇观之一。
2008-09-22
岩溶漏斗: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
溶蚀形成的漏斗
第一节 岩溶发育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
➢ 岩石的化学成分
– 卤化盐类岩石: 如钾盐、石盐; – 硫酸盐类岩石:如硬石膏、石膏、芒硝等; – 碳酸盐类岩石Carbonate Rock: 如石灰岩limestone、白云
岩dolomite等。 – 溶解度: – 卤盐>硫酸盐>碳酸盐; – 在碳酸盐岩类中,CaCO3的含量越高,其他杂质含量越
第三章 岩溶地貌
Karst Landforms
岩溶地貌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 造形成的地貌现象。
岩溶作用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过程 (溶解与沉淀)和物理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 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共同作用下,对可溶性岩石 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Guilin, China
黄龙五彩池
– 深部循环带
• 位于水平流动带之下,其下限很深。岩溶地下水的运动已不受当地 水文网的影响,主要受地质构造情况控制,具有承压性
• 岩溶作用非常微小
第二节 岩溶地貌类型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与溶沟
➢ 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的沟槽形态, 称为溶沟
– 溶沟深几厘米至几米,长几米至几十米 – 其发育受岩石的节理、裂隙和地形坡面的影响
幼年期:
➢ 发育初期,可溶性岩石裸露,主要岩溶地貌类型是石芽、溶 沟,开始发育成漏斗和落水洞。
青年期:
➢ 岩溶地貌进一步发育,地下洞穴大量发育,并且互相贯通成 为一个统一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面以上,溶洞干涸,地下 水面以下的洞穴充水,形成地下河。
中年期:
➢ 进一步发育,离地面较浅的溶洞开始崩塌,地下河局部由于 塌顶而成为地面河,地面逐渐被蚀低,溶蚀洼地、溶蚀盆地、 峰丛、峰林广泛分布。
➢ 石芽为溶沟之间突起的石脊– 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溶沟 Karren
石芽
石林
云南罗平
Florida, 2008-09-23
位于距重庆奉节县城91 千米的荆竹乡小寨村。 "天坑"在地理学上叫" 岩溶漏斗地貌"。小寨 天坑坑口地面标高1331 米,深666.2米,坑口 直径622米,坑底直径 522米。坑壁四周陡峭, 在东北方向峭壁上有小 道通到坑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