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补气健脾和胃药在_八法_应用中的体会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九)——治疗八法(之四)
下 法 在 临 床 的 运 用 ,不 能 单 行 。再 改 服 补 中 益 气 丸 日 2次 , 予
以巩 固 。
尚 健 的 情 况 下 方 能 使 用 。例 如 , 从 大 便 的 通 与 不 通 着 眼 , 因 为 并 在 肠 胃实 热 、 屎 内 结 , 、 、 、 燥 痞 满 燥
非 所 有 里 实 患 者 都 出 现 大 便 不
以 上 病 例 , 大 便 秘 结 是 因 中
实 、 五 症 俱 备 的 情 况 下 , 于 燥 通 。 例 如 , 明 腑 实 , 中燥 屎 结 气 虚 弱 , 胃 运 化 不 良所 致 , 用 坚 鉴 阳 肠 肠 倘 热 销 津 , 情 急 迫 , 峻 下 不 足 以 病 非 济 急 救 阴 , 因 而 采 用 急 下 存 阴 的
的重要手 段之一 , 之适 当 , 邪 用 则
因 通 用 ” ; 反 , 并 非 所 有 大 去 正 安 , 能 收 到 预 期 效 果 , 若 法 相 也 确 但
“ ” 肠 中 燥 屎 干 结 ; 实 ” 大 便 不 通 的患 者 , 可 以 采 用 下 法 。 燥 指 “ 指 都
用 非 所 宜 , 反 伤 正 气 , 弊 也 很 则 流
便 不 通 ; 坚 ” 脘 腹 硬 痛 拒 按 。此 例 如 , 者 某 某 , , 2岁 , 3年 大 。如 表 证 未 解 骤 用 下 法 , 会 导 “ 指 患 女 6 近 就 外 ,温 下 法 中攻 逐 寒 实 的 i 物 备 来 , 患 冠 心 病 , 则 心 悸 气 短 , 因 动
大 承 气 汤 治 疗 。 这 属 于 寒 下 法 中
聚 , 利 清稀 臭水 的 “ 结旁 流 ” 下 热 证 ; 疾 初 起 , 热 结 滞 所 形 成 的 痢 湿
齐鲁医药学院成人高考中药学+专升本+方剂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从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1、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五十二病方》D、《外台秘要》2、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伤寒明理论》3、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A、汪昂B、程钟龄C、罗美D、吴鞠通4、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A、君药B、臣药C、佐药D、使药5、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意义()A、直接治疗次要兼证B、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C、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6、麻黄汤主治()A、风邪犯肺证B、外寒里饮证C、外感风寒表实证D、外感风寒表虚证7、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是()A、败毒散B、九味羌活汤C、桂枝汤D、麻黄汤8、小青龙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解表散寒,温肺化饮C、辛温解表,降气化痰D、解肌发表,化痰止咳9、桂枝汤的证治要点是()A、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B、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C、自汗恶风,面色白,舌淡脉虚D、恶寒发热,肢体酸楚,口苦微渴10、大戟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A、祛皮里膜外之痰B、行经隧络脉之水湿C、泻脏腑之水邪D、清胸胁伏饮痰癖11、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方剂是()A、桂枝汤B、小青龙汤C、小柴胡汤D、九味羌活汤12、麻黄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解肌发表,调和营卫C、宣利肺气,疏风止咳D、解表散寒,温肺化饮13、大承气汤的证治要点为()A、痞、满、实B、燥、实C、痞、满、燥、实D、痞、满14、十枣汤的功用是()A、行气逐水B、攻逐水饮C、泻热通便D、泻热逐水15、九味羌活汤主治()A、风湿在表B感冒风寒,郁而化热C、外感风寒湿邪D、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17、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A、《医学心悟》B、《医方考》C、《医方集解》D、《古今名医方论》18、有关君药的认识,不确切的是()A、药力居方中之首B、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大C、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D、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19、下列哪项不属于方剂组成变化中的药味增减()A、由麻黄汤到三拗汤B、麻黄汤加白术即麻黄加术汤C、由小承气汤到厚朴三物汤D、桂枝汤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20、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一般服药时间是()A、食后B、食前C、空腹D、临卧21、湿热痢疾。
方剂学模拟题与参考答案
方剂学模拟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九味羌活汤的功效是A、发汗祛湿、兼清里热B、发汗祛湿、兼扶正气C、发汗解表、疏风清热D、发汗解表、调和营卫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正确答案:A2、患者身热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洪而虚者,治宜选用A、三仁汤B、补中益气汤C、当归补血汤D、小建中汤E、玉屏风散正确答案:B3、具有清而不寒,补而不滞配伍特点的方剂A、枳实消痞丸B、橘皮竹茹汤C、丁香柿蒂汤D、旋覆代赭汤E、生脉散正确答案:B4、温脾汤的功用是A、温脾散寒,消食止泻B、温中健脾,行气除满C、温脾暖胃,化湿和中D、攻下冷积,温补脾阳E、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正确答案:D5、何方中配伍桔梗引经入肺A、银翘散B、补中益气汤C、参苓白术散D、炙甘草汤E、归脾汤正确答案:C6、橘皮竹茹汤治疗A、脾胃寒湿,气机阻滞的腹满脘胀证B、寒滞肝脉的疝痛证C、胃虚,痰阻气逆的痞呕证D、胃虚有热,胃气上逆的呕吐证E、痰气互结的梅核气正确答案:D7、大黄附子汤的功效是A、温阳散寒、泻结行滞B、攻下热结、益气养血C、滋阴增液、通便泄热D、温肾填精、润肠通便E、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正确答案:A8、导赤散的功用是A、清心养阴,降火消痰B、清心养阴,止咳化痰C、清心养阴,祛痰止咳D、清心养阴,利水通淋E、清心养阴,行气利水正确答案:D9、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的配伍剂量比是A、0.08402777777777778B、0.2090277777777778C、0.084027777777777D、0.1256944444444444E、0.2506944444444444正确答案:E10、镇肝息风汤中配伍麦芽的主要用意是A、消食和中B、和胃护中C、化滞健脾D、疏肝理气E、疏肝和胃正确答案:D11、下列各证中,除何项之外均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范围A、中焦寒湿的脘腹胀满B、阳虚失血C、脾胃虚寒的下利D、脾胃虚寒的呕吐E、中焦虚寒的小儿慢惊正确答案:A12、苏子降气汤中既能治咳逆上气,又能补肝润燥的药物是A、沉香B、肉桂C、半夏D、当归E、苏子正确答案:D13、黄土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干地黄、白术、附子、黄芩B、熟地黄、人参、干姜、附子C、熟地黄、芍药、附子、干姜D、熟附子、干姜、黄芪、人参E、生地黄、当归、炮姜、附子正确答案:A14、热痢宜选用A、芍药汤B、黄连解毒汤C、泻黄散D、白头翁汤E、清瘟败毒饮正确答案:D15、组成药物中含有石斛、麦冬的方剂是A、养阴清肺汤B、麦门冬汤C、镇肝息风汤D、清暑益气汤E、竹叶石膏汤正确答案:D16、青蒿鳖甲汤具有的功用是A、滋阴降火B、滋阴透邪C、滋养肺肾D、清胃滋肾E、滋养肝肾正确答案:B17、当归四逆汤属A、清法B、补法C、下法D、温法E、汗法正确答案:D18、川芎茶调散中含A、黄芩、川芎、玄胡、薄荷B、细辛、川芎、玄胡、薄荷C、黄芩、川芎、白芷、薄荷D、细辛、川芎、白芷、生地E、细辛、川芎、白芷、薄荷正确答案:E19、阳和汤除有熟地、麻黄、炮姜炭、鹿角胶、生甘草外还有A、桂枝、紫苏子B、肉桂、白芥子C、桂枝、半夏D、桂皮、莱菔子E、肉桂、附子正确答案:B20、属于反佐药功用范畴的是A、缓和君臣药之峻B、助君臣药之力C、防止邪甚拒药D、减君臣药之毒E、监制君臣药之偏正确答案:C21、银翘散的主治证候是A、肺热壅盛证B、风湿初起证C、邪热束表证D、温病初起证E、外感风邪证正确答案:D22、乌梅丸适用于A、外感泻利B、热毒血痢C、湿热痢疾D、寒热夹杂痢疾E、暑湿泄泻正确答案:D23、枳实导滞丸中的消食化滞药是A、山植B、鸡内金C、神曲D、莱菔子E、麦芽正确答案:C24、下列何方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A、四妙勇安汤B、五味消毒饮C、大黄牡丹汤D、仙方活命饮E、银翘散正确答案:C25、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A、疏肝调达B、宜肺利咽C、辛凉透疹D、解表透邪E、清利头目正确答案:D26、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现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2润燥互济,脾胃兼顾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3攻补得当,勿伤脾胃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4重视调肝,以济中州在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是升降中的法中之法.”提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应从肝胆入手,紧扣由实到虚,因虚致实的病理转机,旨在力复中州升降之权.在临床上,创制的3个有效方剂,①益脾启中汤黄花、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干姜、柴胡、升麻、黄连、陈皮、炙甘草,用于肝胆不升、疏泄不及、中气下陷之证.临床见气短乏力,腹胀便溏,面黄舌淡或边有齿印,脉虚弱等症.②养胃启中汤生赭石、旋覆花布包、吴茱萸、黄连、全瓜蒌、干薤白、煅瓦楞子、煅牡蛎、陈皮、柴胡,用于肝气犯胃,郁火灼阴之证.可见心口嘈热易饥,口苦口酸,呃逆或呕吐,脘腹胀痛,舌红少苔或剥脱,脉弦等症.③舒肝启中汤柴胡、生白芍、生内金、炒白术、陈皮、佛手、佩兰,用于肝郁阳虚湿阻,胁胀或痛,食后或傍晚脘腹疼痛更甚,面青黄而暗,时叹息,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滑等症.5寒热得当,温凉互协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致脾热而胃寒.脾胃功能失常,既能呈现寒与热的病理现象,也和寒与热的病因相关.临床上治寒常选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温中助阳.清热常用黄连、黄苓、山栀子、黄柏、知母、石膏泻火清胃泄热.但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胃病临床上每见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湿凉互协.此法遵张仲景,方用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后李东垣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创升阳益胃汤、升阳泻湿汤,使脾胃病寒热错杂之治法、方药更加全面.6行气导滞,详辨病因寒凝、食积、肝郁、血瘀、痰湿均可致气滞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治疗中当详细辨证.寒凝者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食积者当消导行滞、健脾和胃;肝郁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血瘀者当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方选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平陈汤等加味治疗.7重视脾胃,统观五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胃有病可损及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损及脾胃.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用归脾汤,心脉得充,心神自宁.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伐,关门不利用实脾饮,健脾温肾、通阳利水,脾阳振则肾气复,土实则水治等.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脾胃病要统观五脏,全面考虑.脾胃病的治疗法则及选方用药摘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一.和法:1.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2.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二.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1.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2.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维持着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相互协调中完成的.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从而影响胃之受纳和降,可出现脘胀食少,恶心呕吐等;如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影响脾主运化和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因此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表现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尤以升降失常为重要.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条畅脾胃气机,“土得木而达”,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横逆脾胃,运化不及,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脘胁胀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便溏等症.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综上,分析研究古今医学论述和治疗脾胃病的文献,并结合脾胃的生理特性和病机特点,认为脾胃病往往脏腑同病,寒热互存,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并且与肝胆互为影响,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单选一法治之,恐难取效.唯采用调和脾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等和法,注重脏腑同治,寒温相宜,虚实同理,阴阳兼顾,从而达到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以调理脏腑功能,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病势才能迎刃而解.3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应用3.1调和脾胃法用于脾胃不和,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少腹泻为主症,伴脘痛厌食,嗳腐吞酸,苔厚腻,脉弦滑,辨为饮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加减.伴脘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证,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倦怠身重,口淡无味,舌淡,苦腻,脉沉濡,辨为脾胃湿阻证,方用三仁汤加减.伴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辨为胃热炽盛证,方用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伴脘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辨为脾胃虚寒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伴咽干口燥,嗳气便干,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辨为胃阴不足证,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3.2调和肝胃法用于肝胃不和,以肝疏泄失职,胃失和降为特点.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每因情志因素而症作,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若气机郁滞,日久不解,肝胃蕴热,症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烦躁易怒,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3.3调和肝脾法用于肝脾不和,以肝脏气机不和,横窜犯脾,脾运失健,脾气不升为特点.景岳全书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床表现多从本脏部位开始,然后循经扩散,以两胁胀痛最为明显,进而出现纳呆,嗳气,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证见两胁胀痛,脘痞易饱,纳呆呕吐,嗳气,大便时干时溏或排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加减.3.4调和胆胃法用于胆胃不和,以胆气郁结,疏泄失利,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湿浊中蕴为特点,张氏医通认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也.”证见脘腹胀满或持续钝痛,胃脘灼热,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或见咽部梅核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用温胆肠加减.3.5调和胃肠用于胃肠不和,以邪犯胃肠,寒热夹杂,升降失常为特点,证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扶弱抑强,用以温阳散结,疏通气机,而恢复肠胃之功能.4和法治疗脾胃病施治要点4.1和法应用当辨明病性,随证施治脾胃病的形成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两方面,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故要明确证候性质来选用和法.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云:“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同时要根据寒热、虚实、升降之孰轻孰重,决定药量,如吴鞠通所谓:“治中焦如衡,”意为治中焦之病要达到平衡、平和之状态.4.2和法应用当平补缓攻,动静相宜脾胃病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湿热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邪气滞留加重,使气机升降受碍,正气更虚;若攻伐太过,湿热毒瘀虽祛,但元气大伤则气机升降出入无力,体虚不复,疾病难愈,故宜平补缓攻之和法.慢性胃炎治之以和,可取法效法,或在化湿、消食、散寒、泄热、行气、活血之时辨证配合益气,养血、养阴,使正气复,邪气去而趋平和,亦乃和法之旨意.处方用药时也往往在补益剂中,加用鸡内金,砂仁以防止补益太过而致气机壅滞或碍胃,以补配消,以塞配通,在静药中适量加入动药,既行补之滞又增补益之力,此即内经“动静相召”之意,也是和法的具体体现.4.3和法应用当顺应特性、配合得法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宜健、宜燥、宜温、宜补;胃宜降、宜和、宜润、宜清、宜泄,脾胃二者在生理特性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机制上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治疗时应顺应脾胃特性,或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异常的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临证用药时宜选轻清平和之品,时时扶护脾胃之气,同时将不同升降作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药剂的作用与气机升降相因的规律相顺应,以升促降,以降促升,有利于流通气机,提高疗效,使中焦脾胃气机通达,升降协调,出入有序,邪去病却.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我们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对其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规律及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症候特点及表现,同时阐释其治疗原则、组方及用药特点,以供同仁临床借鉴.脾胃互为表里,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所以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异常.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失健运则便溏,腹痛,倦怠,消瘦等,胃失受纳则胃痛,痞满,大便秘结.胃失和降则嗳气呕吐,呃逆,噎嗝等,临床以脾胃为本,以通立论,通补结合,知常达变,证病结合,寒湿并用,仔细辨证,颇有疗效.脾胃病多由脏腑功能虚衰,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原因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海,亦是元气升化之本,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益气养脾,和胃降浊为本,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是其关键.1益气活血,扶脾助运本法适用于脾气虚证,脾气虚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病,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喜按,脘腹胀,嗳气不扬,食饮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薄,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久虚而不散布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部分患者胃镜检查,可见到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溃疡或炎症.炎症也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虚是本,在脾;瘀在肠胃,是标.李东垣明确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足以证实,使用甘温益气的药,能恢复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之功能,能增强细胞活化,增加免疫功能,改善胃肠运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全身情况.笔者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药应时时处处顾护胃气,常用太子参、黄芪、白术、云苓、淮山药、甘草等甘温之品为主药,佐以半夏、陈皮、木香、山楂,白芍、枳实等消积和胃化瘀之品为辅药,常用方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时方和经方加减,不但收到补脾而不壅滞,和胃消积而不伤正之功,而且亦与“脾健则升,胃降则和”的理论相符合.2益气健中,以调升降本法多用于脾胃气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症.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输布全身的功能.“诸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阴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浊失养,达颠顶可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泛酸,呃逆,下行则见餮泄、便秘、腹满、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对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疾,以调升降,大气一转,其病乃解.二0一三年一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全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70)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全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70) (总分96.60, 做题时间120分钟)B1题型1.属八正散中部分清热利湿药的是SSS_SINGLE_SELA滑石、甘草、青黛B滑石、茯苓、猪苓、泽泻C滑石、木通、竹叶D滑石、车前子、木通E滑石、通草、竹叶2.桑菊饮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润肺清热,理气化痰B辛凉宣泄,清肺平喘C清热化痰,理气止咳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E疏风清热,宣肺止咳3.既可温中散寒,又能补气健脾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4.枳实导滞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食积B湿热食积C脾虚食积证D食积痢疾E蛔厥证5.大承气汤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6.既可温肾益精,又可润肠通便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温脾汤B麻子仁丸C济川煎D黄龙汤E增液承气汤7.大定风珠主治SSS_SINGLE_SELA热极生风B肝阳化风C阴虚风动D血虚生风E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8.桑杏汤主治SSS_SINGLE_SEL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9.养阴清肺汤证的病机为SSS_SINGLE_SELA肺肾阴亏,虚火灼金B木火刑金C温燥犯肺,气阴两伤D阴虚蕴热,复感疫毒,毒热熏蒸,津液被灼E胃虚有热,津液不足,气火上进,灼伤肺津10.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是SSS_SINGLE_SEL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使药11.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补中益气,升阳固表B补气固表止汗C益气活血D益气行水消肿E益气生血12.吴茱萸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益气,降逆止呃B降逆止呃,益气清热C降逆化痰,益气和胃D温中补虚,降逆止呕E和胃降逆,开结除痞13.普济消毒饮的功效是SSS_SINGLE_SELA清营解毒,益气生津B清营解毒,透热养阴C清热解毒,凉血散瘀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E清热解毒,疏散风邪14.理气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B消法C和法D温法E下法15.川芎茶调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做寒止痛B疏风止痛C活血止痛D行气解郁E理气散结16.川芎茶调散用防风在于SSS_SINGLE_SELA祛风胜湿止痛B散肝舒脾C疏风散结消肿D疏散脾胃伏火E疏风散邪止痛17.藿香正气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行气,燥湿除满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解表化湿,理气和中D温阳健脾,行气利水E温化痰饮,健脾利湿18.竹叶石膏汤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19.清气化痰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润肺清热,理气化痰B辛凉宣泄,清肺平喘C清热化痰,理气止咳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E疏风清热,宣肺止咳20.既可温阳补血,益气温经,又能和血通痹,散寒通滞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21.健脾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食积B湿热食积C脾虚食积证D食积痢疾E蛔厥证22.温脾汤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23.治疗"脾约证"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麻子仁丸2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25.麦门冬汤主治SSS_SINGLE_SEL 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26.既滋肺胃,又降逆气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27.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SSS_SINGLE_SEL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使药28.玉屏风散中黄芪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补中益气,升阳固表B补气固表止汗C益气活血D益气行水消肿E益气生血29.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30.真人养脏汤可治SSS_SINGLE_SELA痢疾B水肿C头痛D腰痛E哮喘31.吴茱萸在左金丸中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疏肝暖肾B温胃暖肝,降逆止呕C疏肝解郁,降逆止呕D疏肝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E温中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32.越鞠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做寒止痛B疏风止痛C活血止痛D行气解郁E理气散结33.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清,脉虚大而数,治疗最宜何方SSS_SINGLE_SELA白虎汤B白虎加人参汤C竹叶石膏汤D青蒿鳖甲汤E生脉散34.肝寒犯胃,胃中虚冷所致的胃脘疼痛,呕吐嘈杂,治宜选用SSS_SINGLE_SELA吴茱萸汤B良附丸C厚朴温中汤D理中丸E丁香柿蒂汤35.实脾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行气,燥湿除满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解表化湿,理气和中D温阳健脾,行气利水E温化痰饮,健脾利湿36.清暑益气汤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37.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二陈汤B温胆汤C清气化痰丸D小陷胸汤E滚痰丸38.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39.健脾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消食化积,清热祛湿B消食和胃C健脾和胃,消食止泻D健脾消食,清热驱虫E行气导滞,攻积泄热40.麻子仁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41.治疗热厥证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麻子仁丸42.一贯煎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43.清燥救肺汤主治SSS_SINGLE_SEL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44.既滋肺肾,又止咳化痰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45.调理肝脾之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的范畴B"消法"的范畴C"和法"的范畴D"温法"的范畴E"下法"的范畴46.被喻嘉言称"逆流挽舟"之法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清胃散47.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48.乌梅丸可治SSS_SINGLE_SELA痢疾B水肿C头痛D腰痛E哮喘49.吴茱萸在吴茱萸汤中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疏肝暖肾B温胃暖肝,降逆止呕C疏肝解郁,降逆止呕D疏肝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E温中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50.定喘汤中含有SSS_SINGLE_SELA当当、生地黄、熟地黄B麻黄、杏仁、甘草C桑白皮、黄芩、石膏D黄连、黄柏、大黄E生地黄、沙参、麦冬51.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脉细弱者,治疗最宜何方SSS_SINGLE_SELA白虎汤B白虎加人参汤C竹叶石膏汤D青蒿鳖甲汤E生脉散52.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胸闷胁痛,治宜选用SSS_SINGLE_SELA吴茱萸汤B良附丸C厚朴温中汤D理中丸E丁香柿蒂汤能温阳健脾,又可行气利水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实脾散B五苓散C防己黄芪汤D苓桂术甘汤E真武汤54.尿色浑赤,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最宜选用的方是SSS_SINGLE_SELA导赤散B八正散C萆薢分清饮D小蓟饮子E猪苓汤55.六一散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泻火逐痰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二陈汤B温胆汤C清气化痰丸D小陷胸汤E滚痰丸57.小建中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祛寒,补气健脾B温中补虚,和里缓急C温中行气,燥湿除满D温经散寒,养血通脉E温经益气,和血通痹58.保和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消食化积,清热祛湿B消食和胃C健脾和胃,消食止泻D健脾消食,清热驱虫E行气导滞,攻积泄热59.大承气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峻下热结B轻下热结C缓下热结D攻逐水饮E润肠通便60.镇肝熄风汤圭治SSS_SINGLE_SELA风邪头痛B肝胆实火上扰头痛C肝阳上亢之头痛D风痰上扰之头痛E风寒头痛61.镇肝熄风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62.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功用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杏苏散D养阴清肺汤E麦门冬汤63.既滋肺肾,又解疫毒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64.回阳救逆之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的范畴B"消法"的范畴C"和法"的范畴D"温法"的范畴E"下法"的范畴65."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清胃散66.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67.附子、黄芩同用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真武汤B半夏泻心汤C黄土汤D定喘汤E小青龙汤68.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SSS_SINGLE_SELA2:1B1:2C8:3D3:8E1:869.百合固金汤中含有SSS_SINGLE_SELA当当、生地黄、熟地黄B麻黄、杏仁、甘草C桑白皮、黄芩、石膏D黄连、黄柏、大黄E生地黄、沙参、麦冬70.凉膈散与桃核承气汤在组成上均含有SSS_SINGLE_SELA大黄、厚朴、枳实B大黄、人参C大黄、芒硝、甘草D大黄、芒硝、厚朴、附子E大黄、干姜71.既能温阳化饮,又可健脾利湿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实脾散五苓散C防己黄芪汤D苓桂术甘汤E真武汤72.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口舌生疮。
方剂学单选试题库
方剂学单选试题库(修改版)(共5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A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D)。
A清热开窍,息风止痉B清热开窍,化浊解毒C清热化痰,开窍安神D清热解毒,豁痰开窍B补中益气汤中具有升阳举陷作用的药物是(A)。
A升麻,柴胡B黄芪,人参C白术,甘草D当归,陈皮不属于清暑益气汤组成的药物是(D)。
A黄连B知母C石斛D石膏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C)。
A《五十二病方》B《普济方》C《伤寒杂病论》D《黄帝内经》不属于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是(B)。
A柴胡B人参C大黄D枳实八珍汤的功用是(C)。
A补气健脾B滋补阴血C益气补血D补气生血补阳还五汤原方中黄芪用量是(B)。
A一两B四两C四钱D二钱E一钱保和丸的主治是(B)。
A脾虚食积证B食滞胃脘证C肝火犯胃证D湿滞脾胃证保和丸中的君药是(D)。
A莱菔子B半夏C神曲D山楂不属于导赤散组成的药物是(B)。
A生地黄B生大黄C木通D竹叶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不包括(E)。
A黄芪B当归C赤芍D红花E穿山甲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意义是(C)。
A清热解毒B辛凉透表C清热散结D疏散风热八正散的功用是(B)。
A宣畅气机,清利湿热B清热泻火,利水通淋C清热化湿,理气和中D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八珍汤的主治证是(C)。
A肾阴不足B营血虚滞C气血两虚D脾胃气虚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病证不包括(B)。
A脾胃气虚B大气下陷C气虚下陷D气虚发热不属于泻白散组成药物的是(A)。
A牡丹皮B地骨皮C桑白皮D粳米不属于清营汤组成药物的是(D)。
A黄连B玄参C丹参D丹皮不属于补血方剂的是(B)。
A四物汤B生脉散C当归补血汤D归脾汤补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剂是(D)。
A当归补血汤B血府逐瘀汤C黄土汤D补阳还五汤E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属于下列哪一类方剂(D)。
A和解少阳B解表清里C调和肝脾D调和寒热不属于白头翁汤组成的药物是(B)。
A黄连B黄芩C黄柏D秦皮被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C)。
A麻黄汤B清燥救肺汤C桑菊饮D定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治是(B)。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便秘等。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调理脾胃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运转。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食物,养护脾胃。
应少食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饥过饱,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2. 药物治疗
中药对脾胃病的治疗非常有效。
例如,香砂六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病症;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的胃痛、腹胀等病症;大建中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的恶心、呕吐等病症。
3.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通过针灸调理经络,调整脾胃功能,起到治疗脾胃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仲景等。
4.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之一。
可通过按摩腹部、足三里、大椎等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整体调理,养护身体,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脾胃病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补益剂
润
臣
敛
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阴两虚 证的常用方。以体倦,气短,咽干,舌 干红,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阴虚有热,以西洋参代人参;兼血虚, 酌加当归;兼瘀滞,加丹参等; 病情急 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3、现代运用:现用于心肌病、 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绞痛、休 克、肺源性心脏病、低血压、糖尿 病、克山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 炎、神经衰弱等,属气阴两虚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 解。(尤其是黄芪与升麻、 柴胡的配伍意义)。
玉 屏 风 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命名
玉者,珍贵之品;屏风,挡风的屏障。 喻本方的功能如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 通过本方的应用,可补益肺气,增强卫外 之功,由此一来,则风邪不能内袭,汗补 外泄,从而达到固表止汗的目的。
配伍特点:
1、 补气、渗湿、行气同用, 补而不滞。 2、脾肺同治,培土生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 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淡 苔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泻利甚者,加肉豆蔻; 久泻兼里寒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胃肠功 能紊乱、慢性肾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放 射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主治
病机
湿浊下流 阴火上乘
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
发热
少气懒言, 体倦肢软, 食少便溏
脱肛, 子宫脱垂, 久泄,久痢
身热自汗, 渴喜热饮, 气短乏力
方解
黄芪(重):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君
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 黄芪不仅能益气补脾,又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 黄芪生用,其性轻清而锐。轻清可升阳举陷,锐则补 益更速,通达内外。
第十七章 消食剂 习题
第十七章消食剂习题一、填空题1.消食剂属于“八法”中的_______。
2.消食剂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类。
3.保和丸中三味消食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健脾丸中三味消食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消食剂中药物组成含四君子汤的方剂是_______和_______。
6.枳实消痞丸主治_______证;半夏泻心汤主治_______证。
7.患者脾胃虚弱,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宜选用_______治疗。
二、选择题(一)A型题1.消食剂中用药体现消下并用的代表剂是()A.保和丸B.健脾丸C.枳实消痞丸D.枳实导滞丸E.葛花解酲汤2.患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致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厌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选用()A.健脾丸B.枳实消痞丸C.枳实导滞丸D.保和丸E.枳术丸3.具有消食和胃功用的方剂是()A.健脾丸B.枳实消痞丸C.枳实导滞丸D.保和丸E.枳术丸4.以下不属于健脾丸辨证要点的是()A.大便不通B.食少难消C.脘腹痞闷苔腻微黄E.脉虚弱5.枳实导滞丸主治证是()A.食滞胃脘证B.湿热食积证C.脾虚食积证D.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E.酒积伤脾证6.不属于消食剂的方剂是()A.木香槟榔丸B.枳术丸C.葛花解酲汤D.越鞠丸E.枳实消痞丸7.连翘在保和丸中的作用是()A.清热解毒B.辛凉透表C.透热转气D.清泄胸膈之热E.清热散结8.大黄在枳实导滞丸中的作用是()A.泄热通便B.攻下寒积C.以泻代清D.泄热逐瘀E.攻积泻热9.健脾丸中用量最重的药是()A.人参B.茯苓C.山药D.白术E.肉豆蔻10.保和丸中用量最重的药是()A.神曲B.莱菔子C.山楂D.连翘E.半夏11.枳实导滞丸中的消食化滞药是()A.山楂B.麦芽C.莱菔子D.鸡内金E.神曲12.枳实消痞丸所治之痞为()A.中气虚弱,寒热互结所致B.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C.脾虚气滞,寒热互结所致D.痰热互结,气郁不通所致E.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13.保和丸和健脾丸中相同的药是()A.半夏、肉豆蔻B.连翘、黄连C.木香、砂仁D.山楂、麦芽E.神曲、山楂14.枳实导滞丸和枳实消痞丸中相同的药是()A.枳实、黄连、神曲B.枳实、黄芩、麦芽C.枳实、大黄、莱菔子D.枳实、白术、茯苓E.枳实、甘草、黄连(二)B1型题A.消导化积,清热利湿B.健脾和胃,消食止泻C.消痞除满,健脾和胃D.分消酒湿,理气健脾E.行气导滞,攻积泄热1.健脾丸的功用是()2.枳实消痞丸的功用是()A.食滞胃脘证B.酒积伤脾证C.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D.脾虚食积证E.湿热食积证3.保和丸主治()4.枳实导滞丸主治()(三)X型题1.下列哪些药物属于保和丸的组成()A.黄芩、黄连B.连翘、陈皮同C.砂仁、麦芽D.山楂、半夏E.茯苓、神曲2.下列哪些属于健脾丸的主治证候()A.脉虚弱B.大便溏薄C.大便不通D.倦息乏力E.苔腻微黄3.下列哪些属于消食剂()A.枳术丸B.木香槟榔丸C.旋覆代赭汤D.越鞠丸E.葛花解酲汤4.消食化滞剂常配伍()A.清热药B.活血药C.理气药D.化湿药E.健脾药三、改错题1.枳实消痞丸的辨证要点是脘腹胀满大便失常,苔黄膩,脉沉有力2.“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是保和丸的原书主治3.健脾丸和枳术丸均系消补兼施之剂但枳术丸健脾消食之力大于健脾丸。
中医用药“八法”和_护理
八、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护理
补法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候,故 《内经》说"虚者补之".所用药物大多含有滋养性 质,故亦称滋补、补养.
补法在临证上分补气、补血、益精、安神、生津液、 填骨髓等,总之,以强壮为目的.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 护之,忌生冷寒凉.
3、服温经散寒药后应注意保暖.
六、清法及护理
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 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 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 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 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 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 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 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 病趋好转之势.
3、润下:
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 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 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方剂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方剂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共81题,每题1分,共81分)1.下列内容不属于“⼋阵”的⼋项为()A、寒、热B、补、和C、燥、湿D、固、因E、攻、散正确答案:C2.治疗脾虚⼋滞的常⼋⼋为()A、枳实导滞丸B、健脾丸C、⼋⼋槟榔丸D、保和丸E、枳实消痞丸正确答案:B3.独活寄⼋汤中含有下列基础⼋的药物()A、⼋陈汤B、⼋脉饮C、四物汤D、四君⼋汤E、六味地⼋丸正确答案:C4.定喘汤所治哮喘的病机要点是()A、外感⼋寒,内有寒饮B、痰热内蕴,⼋热外束C、痰热内蕴,⼋寒外束D、外感⼋热,内有寒饮E、外感⼋热,内有痰浊正确答案:C5.⼋化汤中⼋量最⼋的药物是()A、当归B、炙⼋草C、桃仁D、川芎E、炮姜正确答案:A6.下列除哪项均为是⼋脉散的主治证()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阴两虚证C、久咳伤肺,⼋阴两虚证D、温热⼋阴两伤证E、暑热耗⼋伤阴证正确答案:A7.⼋⼋⼋枣汤主治()A、结胸证B、脏躁证C、梅核⼋D、失眠证E、⼋下痞正确答案:B8.紫⼋锭的功⼋为()A、辟秽解毒,清热化痰,⼋⼋⼋痛B、辟秽解毒,化痰开窍,⼋⼋⼋痛C、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消肿⼋痛D、化痰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泻E、辟秽解毒,化痰开窍,消肿⼋痛正确答案:E9.苏⼋降⼋汤组成中不含有()A、紫苏⼋B、⼋姜C、⼋姜D、⼋草E、紫苏叶正确答案:C10.“⼋阵”的分类法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成⼋⼋B、张景岳C、张仲景D、赵佶E、徐思鹤正确答案:B11.患者⼋痛牵引头疼,⼋颊发热,其⼋喜冷恶热,⼋⼋热臭,⼋⼋⼋燥,⼋红苔⼋,脉滑数。
治宜选⼋()A、⼋⼋汤B、⼋⼋煎C、泻⼋散D、清胃散E、⼋连解毒汤正确答案:D12.养阴透热法的代表⼋是()A、⼋蒿鳖甲汤B、⼋补阴丸C、当归六⼋汤D、清营汤E、导⼋散正确答案:A13.下列⼋剂中,柴胡⼋量宜⼋的是()A、补中益⼋汤B、⼋柴胡汤C、逍遥散D、四逆散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A14.牵正散的功效是()A、祛⼋定搐B、凉肝熄⼋,增液舒筋C、镇肝熄⼋,滋阴熄⼋D、疏⼋养⼋,清热除湿E、祛⼋化痰,通络⼋痉正确答案:E15.临床应⼋以饥不欲⼋,⼋⼋咽燥,⼋红少津,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的⼋剂是()A、清胃散B、增液汤C、⼋液汤D、⼋⼋冬汤E、益胃汤正确答案:E16.⼋承⼋汤的组成药物中⼋()A、枳实B、芒硝C、⼋⼋D、⼋草E、厚朴正确答案:D17.乌梅丸的君药是()A、乌梅B、⼋参C、蜀椒D、细⼋E、附⼋正确答案:A18.⼋枣汤的功效是()A、攻下通便B、攻逐⼋饮C、泻热破瘀D、峻下热结E、温下寒积正确答案:B19.将治法概括为“⼋法”的医家是()A、朱橚B、张景岳C、孙思邈D、徐之才E、程钟龄正确答案:E20.⼋化汤的君药是()A、当归B、炮姜C、⼋草D、桃仁E、川芎正确答案:A21.⼋承⼋汤的证治要点是()A、燥、实B、满、燥、实C、痞、满、实D、痞、满、燥、实E、痞、满正确答案:D22.易⼋汤中具有清热燥湿功⼋的药物是()A、⼋柏B、⼋药D、⼋连E、⼋前⼋正确答案:A23.半夏⼋术天麻汤君药是()A、半夏、茯苓B、半夏、陈⼋C、⼋术、天麻D、半夏、⼋术E、半夏、天麻正确答案:E24.三仁汤的功⼋是()A、宣畅⼋机,清利湿热B、利湿化浊,清热解毒C、利⼋渗湿,温阳化⼋D、利湿清热,疏⼋⼋痛E、清热化湿,理⼋和中正确答案:A25.主治肝阳偏亢,肝⼋上扰证的⼋剂是()A、天麻钩藤饮B、⼋定⼋珠C、羚⻆钩藤汤D、镇肝熄⼋汤E、独活寄⼋汤正确答案:A26.外感⼋寒。
中兽医试卷4套及答案
《中兽医学》试题1一、填空(30分,每空0.5 分)1、中兽医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2、阴阳的关系有()()()()。
3、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方法有()()。
4、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5、肺的宣发功能主要表现在()()()。
6、主宰水液代谢全过程的脏腑是()。
7、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为主;胃气的运动特点以()为主。
8、“齿为()之余”。
9、气的生理功能有()()()()()。
10、为了加强补血药的补血作用,常配伍补气药,其机理是()()。
11、经络是()的通道。
12、一源三歧是指()。
13、外寒侵袭机体致病有()()。
14、影响正常口色的因素()()()()。
15、白苔主()()证。
16、促脉呈()间歇;结脉呈()间歇代脉呈()间歇。
17、补气血以补()(脏腑)为主。
18、表里是辨别()()的两个纲领。
19、口舌生疮是()所致,治法是(),所选方剂是(),方药组成是()。
20、肝胆湿热用()(方剂)治疗;胃肠湿热用()(方剂)治疗;下焦湿热用()(方剂)治疗。
21、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
22、中医的八法是()。
23、中药炮制的目的()()()()。
24、咽喉病加();前肢病加();后肢病加();腰部病加(),皆取于引经报使之意。
25、中药“国老”是指()这味药。
二、选择(15分)(1—5单选、6—10双选、11—15 多选)1、“动极者镇之以静”是用来说明阴阳的()关系(1)对立(2)互根(3)消长(4)转化2、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属()(1)木(2)火(3)土(4)金(5)水3、主运化水谷的脏腑是()(1)心(2)肝(3)脾(4)肺(5)肾4、“伤于()者,上先受之”(1)风(2)寒(3)暑(4)湿(5)燥5、黄色主()证(1)寒(2)热(3)湿(4)实(5)虚6、气滞性胎动不安用()(1)苏梗(2)黄芩(3)白术(4)砂仁(5)杜仲7、下列症状属风邪特性者是()(1)起卧不安(2)四肢抽搐(3)神志不清(4)口渴贪饮(5)皮肤瘙痒8、下列症状属气虚者是()(1)精神兴奋(2)脉象无力(3)呼吸低微(4)耳鼻发凉(5)午后潮热9、下列药物具有堕胎作用的是()(1)黄芩(2)大戟(3)桃仁(4)续断(5)桑寄生10、下列脏腑与呼吸密切相关的是()(1)心(2)肝(3)脾(4)肺(5)肾11、下列药物具有止痢作用的是()(1)黄连(2)黄柏(3)青皮(4)白头翁(5)黄芩12、下列药物具有通鼻窍作用的是()(1)大黄(2)芒硝(3)辛夷(4)白芷(5)苍耳子13、可治破伤风的穴位是()(1)玉堂(2)通关(3)开关(4)锁口(5)百会14、四君子汤的方药组成是()(1)当归(2)白术(3)党参(4)甘草(5)茯苓15、具有补气功效的方剂是()(1) 归脾汤(2) 四君子汤(3) 参苓白术散(4)四逆汤(5) 四神丸三、判断(20 分)1、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治疗脾胃病经验心得分享出来
治疗脾胃病经验心得分享出来重视脾胃的调养,治疗许多疑难病多有卓效。
笔者兹就其治疗脾胃病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对脾胃病的认识脾胃相辅治疗各异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与胃关系密切,但脾与胃生理特点不同,其治疗原则与用药亦不相同。
脾司中气,其性主升,又为阴土,易损阳气,治疗多健脾祛湿,用药多以温阳益气、升清化湿祛秽之药为主。
温阳药如炮姜、艾叶等;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扁豆等;升清药如柴胡、葛根、升麻等;化湿悦脾药如苍术、厚朴、半夏、薏仁、藿香等。
胃主受纳,其性主降,又为阳土,其性主燥,最易受热邪影响而伤胃津,故治胃多为和胃降逆与清热养阴之法。
前法用药如清半夏、竹茹、枳壳、佛手、苏梗等;后法如沙参、麦冬、天花粉、石斛、知母、黄连等。
同时,脾与肝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可以散精于肝;肝主疏泄,可助脾胃之升降。
在病理上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亦每及于肝,故治脾亦宜疏肝,以求土木相安。
养胃通降即补胃哈荔田认为,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所现症状不一,但有些症亦有相同之处,如脘腹胀满、胃部痛楚、泛酸恶呕、不思饮食或纳谷不馨、大便秘结或溏泄等。
在治疗上应寒则温之、热者清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对温、清、泻泄三法,历代医家无大争议,但对补胃之法却有不同见解。
此仅举二说之言:有谓补脾健脾,意在健脾使胃磨谷运化之力增强,胃自得其养,可谓养胃及补胃;也有主张胃以通降为补,使胃清空适当休息,可谓“以通为补”之法。
他认为这两种学说都是比较恰当的。
临床体会,胃病治疗易取效,因药物可直达病所,但每日饮水进食须当小心,稍有不慎,或由其他因素极易复发。
因此首次治疗务求彻底,并嘱注意调养,即可谓“三分药,七分养”,对胃病患者应加“更”字。
虚寒、肝郁要兼顾关于胃病的病因与病机,哈荔田认为外感因素(如寒邪、湿邪、热邪、暑浊)、内伤因素(饮食、毒物、烟酒、药品等)、情志因素(郁怒伤肝、忧思伤脾)、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虫积外伤等均可促使胃病发作,且以内伤及情志因素为主因。
方剂学高频考题
方剂学高频考题一、A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和法范畴的是A、透达膜原B、消食和胃C、分消上下D、调和营卫E、舒肝和胃2、下列各项中属于“反佐”范畴的是A、寒药热服B、热因热用C、以泻代清D、火郁发之E、壮水制火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方剂组成原则要求的是A、辨证审因,随证立法,依法制方B、方中诸药,主次有序,分工合作C、君药的药量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D、君药的数量不宜过多,药量相应较大E、不一定君臣佐使俱全,但君药不可缺少4、最早归纳并系统论述“八法”的是A、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明·张介宾《景岳全书》C、清·汪昂《医方集解》D、唐·王焘《外台秘要》E、清·程钟龄《医学心悟》5、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芍药甘草B、茯苓半夏C、生姜大枣D、杏仁半夏E、半夏生姜6、桂枝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透营达卫B、发汗解表,调和营卫C、发表散寒,调畅营卫D、散寒解表,调和营卫E、解肌发表,调和营卫7、败毒散中配伍人参的主要用意是A、大补肺脾,以复正气B、补脾益肺,培土生金C、扶助正气,鼓邪外出D、益气生津,以资汗源E、益气和中,温阳止痹8、桑菊饮的组成药物除桑叶、菊花外,其余的是A、杏仁连翘薄荷葛根甘草苇根B、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C、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D、银花连翘葛根薄荷桔梗甘草E、杏仁连翘葛根薄荷桔梗甘草9、银翘散的辨证要点是A、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B、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C、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D、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E、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10、麻黄汤的组成药物除麻黄外,其余是A、桂枝杏仁炙甘草B、苏叶白芷生甘草C、苏叶杏仁炙甘草D、桂枝苏叶生甘草E、桂枝生姜炙甘草11、止嗽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苏梗B、白芷C、荆芥D、紫苏E、百合12、大黄牡丹汤的组成药物除大黄、牡丹皮外,其余的是A、桃仁红花赤芍药B、连翘贝母炙甘草C、赤芍连翘金银花D、桃仁芒硝冬瓜子E、连翘甘草金银花13、温脾汤中大黄配附子意在A、温阳袪寒,攻下冷积B、攻润相合,下不伤正C、益气养血,下不伤正D、泻结泄热,温中散寒E、泻热逐瘀,下不伤正14、麻子仁丸适用于A、气虚便秘B、阴虚便秘C、阳虚便秘D、血虚便秘E、燥热伤津便秘15、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人参生姜半夏甘草大枣B、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大枣C、人参黄芩半夏干姜甘草D、柴胡人参黄芩生姜甘草E、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16、逍遥散所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A、阴虚肝郁,横犯脾胃B、肝血不足,疏泄失常C、肝气郁滞,耗伤阴血D、肝郁血虚,脾失健运E、营血虚滞,肝失疏泄17、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是A、四逆散B、逍遥散C、大柴胡汤D、小柴胡汤E、半夏泻心汤18、功用为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方剂是A、四逆散B、逍遥散C、温脾汤D、大柴胡汤E、痛泻要方19、方中包含泽泻、木通、当归、龙胆草、柴胡、甘草、栀子的方剂是A、清骨散B、凉膈散C、导赤散D、仙方活命饮E、龙胆泻肝汤20、由生甘草梢、木通、生地黄、竹叶组成的方剂是A、玉女煎B、凉膈散C、导赤散D、清胃散E、犀角地黄汤2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仙方活命饮组成药物的是A、连翘荆芥木香B、贝母乳香没药C、防风甘草皂角刺D、当归防风天花粉E、甘草白芷穿山甲22、由元参、麦冬、犀角、银花、黄连、生地、连翘、竹叶心、丹参组成的方剂是A、清营汤B、凉膈散C、仙方活命饮D、犀角地黄汤E、普济消毒饮23、清暑益气汤中臣药为A、荷梗洋参麦冬B、荷梗石斛麦冬C、洋参石斛麦冬D、麦冬石斛知母E、荷梗竹叶知母24、香薷散中香薷的功用是A、行气化湿,健脾和中B、清热解暑,养阴生津C、解表化湿,祛暑生津D、解表散寒,祛暑化湿E、解表化湿,清热除烦2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普济消毒饮组成药物的是A、黄芩黄连连翘B、防风赤芍当归C、甘草桔梗马勃D、升麻陈皮板蓝根E、玄参柴胡牛蒡子26、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的配伍意义是A、除烦坚阴,润燥降火B、养血育阴,益气固表C、滋阴退热,泻火除烦D、益气养血,育阴清热E、滋阴清热,内清外透2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竹叶石膏汤组成药物的是A、知母生地B、人参粳米C、竹叶麦冬D、石膏麦冬E、甘草半夏28、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之意为A、清营凉血,滋阴养血B、益胃生津,凉血宽胸C、清热生津,除烦止渴D、清热凉血,养阴润燥E、泻火除湿,滋阴凉血29、六一散的功用是A、清暑利湿B、清暑生津C、清暑除烦D、清暑化湿E、祛暑清热30、四逆汤与四逆散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柴胡B、芍药C、甘草D、枳实E、干姜31、阳和汤的组成药物除麻黄、白芥子外,其余是A、熟地鹿角霜炮姜桂枝甘草B、生地真阿胶姜炭桂枝细辛C、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甘草D、熟地龟板胶干姜肉桂川芎E、熟地鹿角胶炮姜细辛甘草32、理中丸的功用是A、健脾益气,渗湿止泻B、健脾益气,养胃和中C、温中健脾,和里缓急D、温中祛寒,补气健脾E、温中祛寒,和胃止呕33、从组成药物来看,小建中汤即桂枝汤A、倍甘草加饴糖B、去芍药加饴糖C、倍甘草与芍药D、去芍药倍甘草E、倍芍药加饴糖34、不适宜用吴茱萸汤治疗的病证是A、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B、胃中虚冷,症见食谷欲呕者C、肝寒犯胃,症见脘腹冷痛、呕吐酸水者D、肝寒上逆,症见头痛、干呕、吐涎沫者E、脾胃阳虚,阴寒上乘,症见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者35、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麦冬麻仁枣仁B、生地元参麦冬C、阿胶当归芍药D、生姜大枣黄芪E、生地阿胶麦冬36、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温肾补阳药B、滋补肾阴药C、养阴润肺药D、化痰开窍药E、平肝息风药37、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两方组成中均不含有的药物是A、泽泻茯苓B、知母黄柏C、生地黄怀牛膝D、牡丹皮山茱萸E、炙龟板熟地黄38、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A、健脾益气,升阳举陷B、健脾养胃,理气化痰C、健脾益气,和中养胃D、健脾益气,渗湿止泻E、健脾助运,养胃渗湿39、主治劳倦伤脾所致的发热,后世称为“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A、归脾汤B、炙甘草汤C、竹叶石膏汤D、白虎加人参汤E、补中益气汤40、当归补血汤原方当归与黄芪的配伍用量比例是A、1:1B、1:2C、1:5D、2:1E、5:141、桑螵蛸散中配伍龙骨、龟甲的意义是A、补肾助阳,固精缩尿B、滋养肾阴,补心安神C、收敛固涩,镇心安神D、滋阴潜阳,固精缩尿42、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是A、温中祛寒,补益脾胃B、益气健脾,缓急止痛C、涩肠固脱,温补脾肾D、温补脾肾,涩肠止泻E、温中补虚,降逆止呕43、四神丸的功用是A.补气健脾,涩肠止泻B.温中涩肠,益气固脱C.温补脾肾,固肠止泻D.健脾益气,渗湿止泻E.涩肠固脱,温补脾肾44、固冲汤的功用是A、益气健脾,固冲摄血B、益气滋阴,化瘀止血C、滋阴清热,止血固经D、温补肝肾,固冲止血E、降火坚阴,止血固经45、、固涩剂使用时应注意A、固涩剂治疗耗散滑脱之证,不可使用补益剂,以免留邪B、不论有无外邪,均可使用固涩剂C、元气大虚,亡阳欲脱所致的崩中不止者,宜兼顾重用回阳固脱之品D、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等证,可用固涩剂E、实热崩带、伤食泄泻等证,首选固涩剂46、天王补心丹中配伍茯苓意在A、宁心B、健脾C、消痰D、渗湿E、利水47、酸枣仁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远志B、知母C、茯神D、柏子仁E、龙眼肉48、以镇心安神,清热养血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A、归脾汤B、酸枣仁汤C、天王补心丹D、当归六黄汤E、朱砂安神丸49、酸枣仁汤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A、心脾两虚,气血不足B、心阳偏亢,心肾不交C、心肾两亏,阴虚血少D、肝血不足,虚热内扰E、心阴不足,肝气失和50、天王补心丹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A、心肾两亏,阴虚血少B、心脾两虚,气血不足C、心阴不足,肝气失和D、心阳偏亢,心肾不交E、肝血不足,虚热内扰51、若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宜选用的方子是A、吃力伽丸B、至宝丹C、紫雪D、牛黄丸E、柴胡汤52、开窍剂的使用时需注意A、热闭者宜温开B、寒闭者宜凉开C、若见汗出肢冷、呼吸气微、口开目合、脉微欲绝者,急用开窍剂D、阳明腑实证见神昏谵语者,可选用寒下剂合开窍剂E、开窍剂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53、苏合香丸主治A、温热病B、痰热内闭心包证C、邪热内陷心包证D、热闭证E、寒闭证54、越鞠丸的君药是A、栀子B、苍术C、川芎D、神曲E、香附5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苏子降气汤组成药物的是A、前胡甘草B、生姜苏叶C、杏仁白前D、半夏厚朴E、当归肉桂56、下列何药不是天台乌药散的组成药物A、青皮B、槟榔C、木香D、巴豆E、香附57、暖肝煎中配伍当归的用意是A、养血润燥B、化瘀生新C、补血和营D、养血补肝E、下气止逆58、苏子降气汤中配伍肉桂的主要用意是A、温阳散寒B、温肾纳气C、温通经脉D、鼓舞气血E、散寒止痛59、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A、旋覆代赭汤B、半夏厚朴汤C、半夏泻心汤D、橘皮竹茹汤E、丁香柿蒂汤60、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A、厚朴B、白术C、生姜D、半夏E、茯苓61、天台乌药散与暖肝煎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沉香川楝子B、槟榔高良姜C、乌药小茴香D、肉桂青木香E、当归枸杞子62、温经汤的功用是A、温经散寒,活血祛瘀B、温经散寒,养血祛瘀C、温经散寒,养血通脉D、活血化瘀,温经止痛E、活血祛瘀,散结止痛63、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半夏厚朴汤主治证的临床表现A、胸膈满闷B、恶心呕吐C、舌苔白润D、脉弦细微数E、咽中如有物阻64、黄土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熟地黄人参干姜附子B、生地黄当归炮姜附子C、熟附子干姜黄芪人参D、干地黄阿胶附子黄芩E、熟地黄芍药附子干姜65、下列何药不是生化汤的组成药物A、桃仁B、川芎C、桂枝D、全当归E、炙甘草66、小蓟饮子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A、藕节木通B、当归蒲黄C、生地滑石D、栀子淡竹叶E、大黄车前子67、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除“桃红四物”和甘草外,其余的是A、柴胡桔梗枳壳牛膝B、官桂干姜蒲黄五灵脂C、香附牛膝没药五灵脂D、麝香没药葱白鲜生姜E、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68、生化汤重用全当归为君,意在A、和血止痛B、养血滋燥C、化瘀生新D、养血润肠E、养血补肝69、黄土汤的功用是A、温脾散寒,涩肠止泻B、温中散寒,益气健脾C、温阳健脾,益气摄血D、温阳健脾,养血止血E、温肾暖脾,渗湿止泻70、补阳还五汤黄芪的配伍意义是A、补气行血B、补气生血C、补气利水D、补气固表E、补气升阳71、复元活血汤证的病位在A、头面B、胸中C、胁下D、少腹E、胞宫72、温经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A、干姜肉桂B、丹皮麦冬C、半夏甘草D、当归芍药E、人参阿胶73、槐花散的功用是A、清肠止血,养阴清热B、养血止血,清肠祛风C、益气健脾,养血止血D、清肠止血,疏风行气E、养阴清热,凉血止血74、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镇肝熄风汤的组成药物A、白芍甘草B、龟板牛膝C、鳖甲天麻D、白芍牡蛎E、龟板牡蛎75、羚角钩藤汤与天麻钩藤饮二方均具有的功用是A、清热平肝息风B、滋阴增液舒筋C、清热活血止痛D、滋阴潜阳息风E、滋阴清热安神76、大定风珠所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A、真阴大亏,虚风内动B、痰浊上逆,引动肝风C、阴血不足,风自内生D、阳阳偏亢,化风上旋E、邪热亢盛,热极动风77、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生龙骨B、生牡蛎C、川牛膝D、生龟板E、生鳖甲78、消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胡麻B、秦艽C、薄荷D、桑叶E、细辛79、羚角钩藤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A、霜桑叶B、淡竹茹C、茯神木D、石决明E、滁菊花80、消风散中配伍蝉蜕的用意是A、疏散风邪B、明目退翳C、宣散透疹D、息风止痉E、疏风清热81、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牛蒡B、羌活C、苍术D、当归E、蝉蜕82、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A、杏苏散B、增液汤C、桑杏汤D、养阴清肺汤E、清燥救肺汤83、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者,治当首选A、济川煎B、增液汤C、麦门冬汤D、麻子仁丸E、地黄饮子84、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A、橘皮前胡B、半夏生姜C、枳壳桔梗D、荆芥防风E、茯苓甘草85、清燥救肺汤原方配伍用量最大的药物是A、石膏B、麦冬C、人参D、阿胶E、桑叶86、组成药物为细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是A、生化汤B、益胃汤C、增液汤D、麦门冬汤E、地黄饮子87、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组成的方剂是A、平胃散B、三仁汤C、茵陈蒿汤D、藿香正气散E、甘露消毒丹88、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主要作用是A、益气利水B、固表止汗C、祛风行水D、实卫御风E、健脾升阳89、猪苓汤的功用是A、利湿消肿,理气健脾B、利水渗湿,清热养阴C、温阳健脾,利水渗湿D、益气祛风,健脾利水E、利水渗湿,温阳化气90、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A、栀子茵陈黄柏B、茵陈炮姜附子C、茵陈滑石黄芩D、茵陈麦芽川楝子E、栀子茵陈大黄9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独活寄生汤组成药物的是A、杜仲牛膝肉桂B、白术羌活川芎C、细辛防风秦艽D、川芎当归生地E、人参芍药甘草92、平胃散的功用是A、燥湿运脾,和中益气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行气化湿,和胃止呕D、化湿和胃,理气健脾E、疏肝和胃,益气健脾93、实脾散的功用是A、利水渗湿,清热养阴B、益气祛风,健脾利水C、利水渗湿,温阳化气D、利湿消肿,理气健脾E、温阳健脾,行气利水94、真武汤中配伍芍药的用意,与下列哪项无关A、利小便去水气B、缓肝急止腹痛C、滋阴养血平肝D、缓解筋肉动E、防止温燥伤阴95、猪苓汤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A、中阳不足,饮停心下B、气化不利,水蓄下焦C、表虚受风,水道失畅D、水热互结,阴伤水停E、脾虚湿盛,泛溢肌肤96、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八正散的组成药物A、大黄炙甘草B、瞿麦萹蓄C、木通栀子仁D、茯苓猪苓E、滑石车前子97、完带汤证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宜加A、干姜盐茴香B、干姜盐丁香C、炮姜煅龙骨D、炮姜盐茴香E、干姜杜仲98、清气化痰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A、陈皮光杏仁B、黄芩炒枳实C、白果瓜蒌皮D、茯苓制半夏E、瓜蒌仁99、二陈汤原方注明煎煮时加乌梅一个,其用意是A、收敛肺气,以助排痰之力B、生津润燥,以防燥散伤正C、收敛肺气,以防辛燥伤阴D、润肺止咳,以增止咳之效E、敛肺涩肠,以防肺气下泄100、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A、花粉B、胆星C、茯苓D、橘红E、桔梗101、祛痰剂的应用注意是A、先辨病性,热痰宜清,寒痰宜温,风痰宜息B、治痰必治脾C、治痰当兼顾阴津D、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E、以上都是10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是A、涤痰通络,舒筋止痛B、化痰息风,健脾祛湿C、健脾燥湿,和胃化痰D、燥湿化痰,平肝定搐E、清热化痰,平肝息风103、贝母瓜蒌散的功用是A、清热平肝,涤痰息风B、清肺化痰,散结排脓C、止咳化痰,疏风宣肺D、燥湿化痰,平肝息风E、润肺清热,理气化痰104、应用贝母瓜蒌散的辨证要点是A、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B、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C、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D、咳嗽痰多,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E、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105、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辨证要点是A、眩晕耳鸣,舌苔白滑,脉弦滑B、咳嗽痰多,食少胸痞,舌苔白腻,脉滑C、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D、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E、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106、保和丸中配伍莱菔子的主要用意是A、消食止泻B、消食导滞C、下气消食D、化滞解酒E、消积和胃107、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健脾丸的组成药物A、白术木香B、黄连甘草C、神曲陈皮D、半夏黄芪E、人参白茯苓108、保和丸与健脾丸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山楂、神曲B、木香、砂仁C、半夏、茯苓D、人参、白术E、陈皮、连翘109、枳实导滞丸的功用是A、健脾和胃,消食止泻B、消导化积,清热利湿C、消痞除满,健脾和胃D、行气导滞,攻积泄热E、分消酒食,理气健脾110、对消食剂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消食剂治疗各类饮食积滞B、消食剂可长期服用,助运消化C、消食剂以渐消缓散饮食积滞为主D、消食剂对实证以消食为主,虚证以消补为主E、消食剂的适应证多发病较缓,病情较轻111、健脾丸的功用是A、健脾和胃,消食止泻B、健脾消痞C、消痞除满,健脾和胃D、消食和胃E、分消酒食,理气健脾112、乌梅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黄芪黄连B、黄芩黄连C、黄芪黄柏D、黄连黄柏E、黄芩黄柏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及附子,温中寓清在安蛔。
实用方剂模拟试卷及答案
实用方剂模拟试卷及答案一、单选题1.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A、补法B、消法C、下法D、清法E、和法【正确答案】:B2.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中无A、大黄B、芒硝C、厚朴D、枳实E、甘草【正确答案】:E3.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方剂是A、参苓白术散B、四君子汤C、玉屏风散D、补中益气汤E、归脾汤【正确答案】:A4.健脾丸中重用为君药的是A、人参、山药B、白术、茯苓C、山药、肉蔻D、木香、砂仁E、神曲、麦芽【正确答案】:B5.既治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又治食积、湿热内阻肠胃所致的痢疾、里急后重的成药是A、保和丸B、槟榔四消丸C、枳实消痞丸D、枳实导滞丸E、葛根芩连丸【正确答案】:D6.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所共有的药物是A、人参B、黄芩C、白芍D、青蒿E、枳壳【正确答案】:B7.逍遥散中养血柔肝的“药对”是A、柴胡、白芍B、柴胡、炙甘草C、当归、炙甘草D、当归、白术E、当归、白芍【正确答案】:E8.复元活血汤的功用为A、活血行气,祛瘀养血B、活血祛瘀,行气止痛C、活血行气,祛瘀通络D、活血祛瘀,疏肝通络E、活血行气,疏肝通络【正确答案】:D9.某男,12 岁,两日来因饮食失节导致脘腹胀满,暖气吞酸,不思饮食,医师处以保和丸,是因其能A、疏肝清热B、健脾养血C、和胃止痛D、健脾化湿E、消食和胃【正确答案】:E10.肾气丸中桂枝,附子的配伍意义主要是A、温肾暖脾,扶助阳气B、温通经脉,以助血行C、助阳散寒,以除痼冷D、温补肾阳,散寒止痛E、温补肾阳,以助气化【正确答案】:E11.小柴胡汤组成的药物中无A、半夏B、人参C、黄芩D、茯苓E、生姜【正确答案】:D12.症见气短乏力,肠鸣泄泻,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食少纳差,舌质淡,苔白腻,脉虚缓。
最宜选用以下哪首方剂?A、四君子汤B、参苓白术散C、补中益气汤D、生脉散E、玉屏风散【正确答案】:B13.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的用意在于A、补气利水B、补气行血C、补气生血D、补气生阳E、补气固表【正确答案】:B14.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之证而设的方剂是A、桑菊饮B、当归六黄汤C、葱白七味饮D、加减葳蕤汤E、仓廪散【正确答案】:D15.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是A、涩肠止泻,温补脾肾B、涩肠止泻,温中散寒C、涩肠止泻,温中泄浊D、涩肠止泻,温中行气E、涩肠止泻,温中养血【正确答案】:A16.天台乌药散的功用不包括A、散寒B、行气C、止痛D、疏肝E、活血【正确答案】:E17.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是A、麻黄汤B、桂枝汤C、败毒散D、小青龙汤E、九味羌活汤【正确答案】:A18.补阳还五汤中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是A、地龙B、黄芪C、赤芍D、归尾E、桃仁【正确答案】:A19.患者腹痛时发,肠鸣腹泻,泄必腹痛,每于情志不畅时发,两胁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缓。
中医常见治法
理血法.应用要点
活血祛瘀法 是运用行气、活血、化瘀的方药以 促进血液流通,消散淤血的方法,适用于血行不 畅或淤血内阻所致的病症,如因淤血所致的疼痛、 肿块、出血、发热、痈肿等
活血化瘀法包括行气活血、温经活血、清热化瘀、 益气活血等,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清热法又称清法,是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 施,以消除热证的一种治法
主要以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属于“八法”中的一种
中医常见治法.清热法
4.清:清热法
清热泻火法 苦寒 龙胆泻肝丸 清营凉血法 甘咸寒 苦寒清热法 清热解毒法 苦寒解毒强 西黄丸 清热祛湿法 苦寒清热燥湿与苦 温燥
调和肠胃 适用于寒热互结胃肠,气机雍塞致胃肠功能 失调,升降失司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心下痞硬、 腹痛或肠鸣泄泻,治疗宜苦辛通降,寒温并用,以调 和肠胃,协调寒热
调和营卫 适用于邪犯肌腠,营卫不和,表现为恶寒、 恶风、发热、鼻塞息鸣、气逆干呕、汗自出者,当辛 散药去卫分之邪,酸敛营分之阴,调和营卫机能
注意用药峻缓 发汗解表时,应注意病情轻重与正气强弱、 气候的寒热、地域的不同而定用药的峻缓,暑天炎热,汗 之宜轻;冬季严寒,汗之宜重;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可稍 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稍轻;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 者,汗之可峻
中医常见治法.下
温下
大黄附子丸
寒下 九制大黄丸
2.下:泻下法 润下剂 麻仁润肠丸
止血法 用于各种止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出血 症的方法,适用于血热、淤血、气虚等原因而导 致的咳血、衄血、便血吐血、尿血等
止血法包括凉血止血法、活血止血法、温经止血 法、收涩止血法、益气止血法等,代表方有:归 脾汤
健脾十八字——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
健脾十八字——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这简短的18个字,凝聚了我几十年的临床心得,身边的朋友和学生都戏称之为“调脾大法”,这么多年来,诊病养生时,我都将这十八字作为指导方针,疗效十分显著。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
“持中央,运四旁”——脾胃居于人体中央,借助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化生传输血液、津液、精髓给予四肢百骸,发挥了核心作用。
始终围绕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并阐明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密切生理关系。
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对中医经典的升华,也是根据现代人发病特点而得出的结论。
持中央以治未病。
《金匮要略》在疾病的预防中强调了脾胃的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明代医家张景岳言:“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土气”就是“脾气”,中医认为脾胃不分家,脾气健旺是人体健康的根源,胃气充盈是养生的基础。
我们身体的所有营养需求都必须经过脾胃来运化,你的身体再好,如果胃口不好,不能吸收营养,久之也会虚弱生病。
而脾胃纳差,身体也无法吸收药效,那么病也不会很快就好。
此时应当健胃运脾,嘱咐患者节制饮食,饮食上保证“温、软、慢”,逐渐地恢复胃气。
若有长期身体虚弱、胃口不佳的患者,可长期坚持此法。
养生过程中,一定要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兼顾心、肝、肺、肾,平衡阴阳,调节气机,培后天养先天。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差异,李东垣的“脾胃治则”已不太适应现代人的习惯。
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致病外,工业废水、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成为新的外感致病因素,而饮食肥甘厚腻、吸烟嗜酒、贪食冷饮、过度劳心、安逸过度、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大所造成的情志不畅等成为现代内伤脾胃的主要因素。
很多古代所谓的“富贵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逐渐频发,都与脾胃的运化失常有关,治疗上可从中焦脾胃入手,脾胃和则自愈。
许二平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法, 以解 除 少 阳半表 半里 之 邪 、 肝 脾功 能 失调 、 上下寒 热 互 结 者 , 统称 1 . 3 历代 医家对 “ 和 法” 的认 识 : 先 秦 时期 《 内经 》 虽 然没 有 明 确提 出 治
和解 剂 , 属于八法中“ 和法 ” 的范 畴Ⅲ 。其 代 表人 物 程 国彭 在 《 医学 心 法 , 但就 其整 体 的思 想 和行 文 基 凋来 看 , 无不充满“ 和” 的基 本 思 想 。 悟》 中提 到 “ 有清 而 和者 , 有温 而 和者 , 有消 而和 者 , 有 补而 和 者 , 有 燥 如《 灵枢 ・ 脉 度》 日“ 肝 和则 目能 辨 五 色 矣脾 气 通 于 口 , 脾 和 则 口能 知 而 和者 , 有 润而 和者 , 有 兼表 而和 者 , 有 兼攻 而 和者 。和之 义 则一 , 而 五谷矣 , 肾气 通 于耳 , 肾和则耳 能 闻五音 矣 ” 。宋 金 元时 期金 ・ 成无 己 和之 法变 化无 穷 焉 。 ” I 2 1 此 后此 定义被 众多 医家 肯定 。 而广 义 的“ 和法 ” 首先从 理论 上提 出和法 。《 注解 伤寒论 ・ 辨 少 阳病脉 证并 治 》 中: “ 太 阳 认 为 凡是 能 调 和机 体恢 复 阴阳平 衡 的方法 均 可列 入 和法 范 围 。其 代 转 入 少阳 , 邪 在半 表半里 之 间与小柴 胡 汤 以和解 之 。” 明清 时期 明 ・ 张 表人 物 张 介 宾I 3 ] 在《 新方 八 略 ・ 和 略》 中将 “ 和方 ” 定义为“ 和 其 不 和 者 景岳 在《 景岳 全 书》 “ 古 方八 阵 ” 之“ 附古 方 条 序 ” 中说 “ 病 有 在 虚 实 气 也” , 指出“ 凡病 兼虚 者 , 补而 和之 ; 兼滞者 , 行而和之; 兼寒者 , 温 而 和 血 之 间 , 补之不可 , 攻 之 又不 可 者 , 欲得 其 平 , 须以缓治 , 故 方 有 和 之; 兼热者 , 凉而 和 之 。和之 为义 广矣 , 亦犹 土兼 四气 , 其 于补 泻 温 凉 阵” , 又在 “ 新 方八 略” 之“ 和略 ” 卷首 强调 “ 和方 之制 , 和 其不 和者 也 ” 。 之用 无所 不及 , 务在 调 平元气 , 不失 中和之 为贵 也 。和 之义则 一 , 而 和 2 许 二平 教授治 疗脾 胃病经 验 之法变 化无穷 焉” 。 历代 医家对 于和法 的认 识和应 用范 围各 有见解 。 许 下、 补 等法 , 在 临床 中应 辨证施 治 , 灵 活运 用 , 不 能拘 泥于 狭义 治法 。 教授认 为 “ 和法 ” 不 仅仅 局 限于狭义 的 和 , 还包 括传 统意 义上 的通 、 温、 为准绳, 辨证施 治 , 灵 活 运用 中 医治法 。在 临 床工 作 中 , 突 破原 有 “ 和 法” , 不断 实践 广义 “ 和法 ” , 即在 脾 胃病 的 治疗 中要温 、 要活 、 要和 , 随 “ 和法” 体现 了一种 阴阳平 衡治 法 。《 素问・ 生气 通 天论 》 指出“ 阴 证 加减 。 平 阳秘 , 精 神乃 治 , 阴 阳离决 , 精气 乃绝 ” 正是 体 现 阴 阳平 衡对 于 五脏 3 典 型病 例 六 腑 正 常运 转 的重 要性 , 即 五脏六 腑处 于 “ 和” 的状 态 。而 活 有灵 活 , 3 . 1 患 者李 某 , 4 5 岁, 一诊 : 腹泻 2 0年 , 每 日3 到 4次 伴腹 痛 下 坠 , 食 有 生气 , 有活力之意 , 在 中 医治 法 上 “ 活” 最常 用 的是 活 血 法 和行 气 油 腻 生冷 后 加重 , 时 自感烦 躁 易 怒 , 辨 证属 肝 胃不 和 证 。处 方 : 陈皮 法 。李 东 垣 善于 运 用活血 化瘀 药 与益气 、 升 阳、 泻火 等 法 相辅 而行 使 2 0 g 、 炒 白术 2 0 g 、 炒 白芍 2 0 g 、 防风 2 0 g 、 法 半夏 1 5 g 、 炒薏米 2 0 g 、 党 参 比较 复杂 的 病情 不 仅气虚 而且 血疲 能 够获 得更 恰 当 的治 疗 , 许 教 授 1 5 g 、 炙甘 草 1 0 g 、 丹参 2 0 g 、 柴胡 1 5 g 、 当归 1 5 g , 7 剂。 认为脾 胃病 多为 慢 性病 , 久病 必虚 , 久病 必 淤 。脾 胃作 为气 机 升 降 的 二诊 : 腹 泻症 状 消 失 , 大便 减 至 每 日一 次 , 仍便溏 , 查体 : 舌 质 暗 枢纽 , 受纳运化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其状态宜“ 活” 不宜“ 滞” 。只有让 红 , 苔薄白, 有齿 痕 , 脉弦 滑 , 上方 加 黄芩 l O g 、 黄连 3 陈皮 2 0 g 、 炒 白 脾 胃先 “ 活” , 才能 达 到“ 和” 的状 态 。因此 在 临床 方 剂 中 , 在 组 方 上 常 术 2 O g 、 炒 白芍 2 0 g 、 防风 2 0 g 、 法半 夏 1 5 g 、 炒 薏米 2 0 g 、 党参 1 5 g 炙、 甘 配 伍 当归 、 丹 参 等活 血药 和枳 壳 、 木香 、 陈皮 等行 气药 , 以达 到 用 “ 活” 草 1 0 g 、 丹参 2 0 g 、 柴胡 1 5 g 、 当归 1 5 g , 1 4 剂。
中药养生调理脾胃的功效
中药养生调理脾胃的功效中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瑰宝,一直以来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养生调理,特别是在脾胃问题上。
中药的功效多样,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并有效调理脾胃相关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在养生调理脾胃方面的功效及使用方法。
一、中药养生调理脾胃的基本原理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良好的脾胃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吸收养分、提供能量,并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
而中药则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的功能,增进消化能力,改善脾胃相关的疾病,从而提高整体身体健康水平。
二、中药对脾胃功能的调理作用1. 增加脾胃消化能力:黄连、木香等中药能够刺激胃液分泌,增加胃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
2. 增进食欲:人参、白术、山药等中药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可以调节食欲,增进进食量。
3. 缓解脾胃不适:炙甘草、大枣、白芍等中药具有养血和调和脾胃的功效,可以缓解脾胃气虚引起的不适症状,如胃胀、腹泻等。
4. 调节脾胃功能失调:山楂、陈皮等中药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脾胃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等情况。
5. 预防脾胃疾病:中药养生调理脾胃也可以帮助预防脾胃相关的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三、中药养生调理脾胃的常用草药1. 人参:人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健脾开胃、滋补气血的作用。
可以将人参切片泡水饮用,或者炖汤食用。
2. 炙甘草:炙甘草有养血和调和脾胃的功效,可以缓解脾胃气虚引起的症状。
可将炙甘草泡水饮用,或与其他中药搭配煎煮。
3. 陈皮:陈皮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脾胃气滞引起的不适。
可以将陈皮煮水饮用,或加入煲汤中。
4. 山楂:山楂有助于消食化滞,可以缓解胸闷、腹胀等症状。
可以将山楂制成茶饮,或加入烹饪中。
5. 木香:木香具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可以增加脾胃消化能力。
可以将木香煮水饮用,或加入料理中调味。
四、中药养生调理脾胃的注意事项1. 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体质和脾胃状况会对中药的效果产生差异,因此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1.解表:指用药物来解除外邪所致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休息,并定时观察体温变化。
2.泻下: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积痰、湿、瘀等物质,以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大小便情况,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3.清热: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以缓解发热、口渴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野菊花、金银花等。
护理措施包括注意营养摄入,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4.利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气,以改善湿盛所致的体重增加、胸闷、浮肿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六一散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适当运动,保持排汗和排尿通畅等。
5.祛风: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风邪,以缓解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羌活、川芎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风寒,不要吃寒性食物,适当着装,注意保暖等。
6.燥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邪,以改善潮湿、胸闷、乏力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苦苣、车前子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湿性食物,保持室内环境干燥通风,不穿潮湿的衣物。
7.化痰:指用药物来分解和排出体内的痰湿,以改善咳嗽、胸闷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半夏、白前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清润喉咙,避免话多或喝冷饮,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湿腻食物。
8.行气:指用药物来疏通气血,以缓解疼痛、胀满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川芎、香附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等。
总之,中医药的八法及护理是中医药疾病治疗的基础,药物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人体情况,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加速疾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23作者简介:周华(1955-),女,江苏宜兴人,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脾胃病、肿瘤。
胃降脾升气机畅通。
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若饮食不慎或肝郁伤脾,致气机阻滞。
治法以理气行滞为主。
再结合病因不同。
出现症状各异,则选用之方随之变化。
若湿热内陷脾胃而致症见脘腹痞满胀痛,里急后重。
治以清热化湿,行滞醒脾。
临床上常用香连丸加大腹皮,莱菔子。
若食积不化,所致气滞不行,症见嗳腐吞酸,胃脘胀满。
方用保和丸加枳实,麦芽以消食导滞。
如因痰饮留滞胃肠,腹满烦热,便溏腹泻,根据“调气必先豁痰”的原则,选用指迷茯苓丸加厚朴、杏仁、地骨皮、陈皮,使痰祛气行,脾胃得键。
4 降 逆降逆,即降敛上逆之气的方法。
人体气顺则平,气逆则病。
临床上以肺胃之气上逆,以及肝气过于生发而上逆为常见。
故降逆法适用于肺、胃、肝气上逆的病症。
4.1 肃肺降逆 肺气宜清肃下降为顺。
若六淫内袭或停痰伏饮、痹阻肺气,即失肃降之职,出现咳逆喘息、胸腹胀满等上逆之症。
《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咳喘逆气”。
其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肃降之法,如肺有伏热,壅遏肺气,身热喘促咳逆,当清热泻肺,降逆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
若素有留饮,聚胃关肺,阻碍肺气下降,症见咳逆痰涎,胸中痞结,治当降气涤饮,用苏子降逆汤。
4.2 和胃降逆 胃以降浊为和,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等症随即出现。
若脾中清气不升,胃中浊气上逆,则干呕噫气,心下痞满。
当理气降逆,方用旋复代赭石汤加陈皮、柿蒂。
若胃内热痰积聚,食入即吐痰涎,用矾郁丸加枳实,山栀仁清热理气,祛痰降逆。
若胃中虚寒,寒凝气滞,胃阳不伸,浊阴上逆,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容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当温通降逆,用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半夏、陈皮降逆理气。
4.3调肝降逆 肝性喜条达升发,但不宜太过,如寒热失宜,情志激动,使肝气失于调和,发生气逆上冲,宜调肝降逆,以达平和。
但由于上逆之阴不一,寒热气逆各异故治疗大法虽同,方药各别。
如阴寒客于肝经,上犯胃腑,狭督脉上冲头顶,则见干呕,吐涎沫,头顶疼,治宜暖肝和胃,祛寒降逆,用吴茱萸汤。
若噫气呃逆或呕呃不已,萸汤加陈皮、半夏。
若胸胁疼痛,不能转侧,为肝气结于经脉,不得条达,吴茱萸汤加金铃子、青皮、延胡索行气调肝之品。
气病和调气,内容十分丰富。
笔者在总结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调气之法,治疗内科杂症收效甚大,故此加以阐述。
中华中医药学刊行气补气健脾和胃药在“八法”应用中的体会周 华,武中庆(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结果,认为在运用“中医八法”治疗各种疾病时,均应适当佐以健脾、和胃、补气、行气的中药来保护脾胃功能,这些佐使药的作用在于从病因上进行控制;防止单一治法变生他症;根据病情阴阳兼顾,攻补兼施;提高机体的抗病御邪能力;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制约他药的副作用;对八法起协同作用;治疗兼证等,使药物配伍更加科学合理,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关键词:健脾;行气;补气;配伍;八法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1-0144-02The U nde rs ta nd ing o f the U se o f C h ine se He rb s tha t ca n I nvi go ra te V ita l Ene rgy the Sp leen and the S t om ach i n E igh t Tre a t m e n tsZHOU Hua ,WU Zhong 2qing(the First Peop le ’s Hos p ital of Huzhou City,Huzhou 313000,Zhejiang,China ) Ab s tra c t:According t o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results of clinical treat m ent,the author thinks that when the eighttreat m ents is used t o treat diseases,Chinese herbs that can invigorate the s p leen,the st omach,the vital energy,and running the vi 2tal energy should be used t o p r otect the functi on of the s p leen and the st omach .The adjuvant drug and messenger drug can contr ol the disease fr om the origin,p revent the devel opment due t o unity of treating method .Si m ultaneous app licati on of purging 2t onifying therapy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yin and yang of the disease,it can enhance the i m munity of body,increase the abs or p ti on of active component of the drugs,restrict the side effect of other drugs,cooperate with eight treat m ents,treat other secondary disea 2ses,make compatibility more reas onable,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and finally increase the curative effect .441中华中医药学刊 Key wo rd s:invigorate the s p leen;running the vital energy;invigorate vital energy;compatibility;eight treat m ents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经口而入的各种食物都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有益的“精微”消化、吸收、输送到身体各部位,使机体获得源源不断的给养来“充实形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治疗所用的各种药物也要通过脾的传输才能直达病所,起到治疗作用。
病邪侵入人体后,受损伤最多的也是脾胃。
脾胃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病人来就诊时,有的患者虽然没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在应用“八法”治疗时,笔者根据原方的药物性味、组成,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患者的体质情况,在“八法”的各种方剂中成功地应用了健脾和胃、补气行气的中药来巩固原方疗效和防止药物或配伍不当导致的脾胃损伤,收到了标本兼顾的效果,兹分述如下。
1 汗 法本法用于外感表证。
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或兼有纳呆、恶心、脘痞等症状。
通过宣发肺气、调和营卫、开腠发汗,使体表的外感之邪随汗而解。
在使用“汗法”解表的同时,如果再加入紫苏、陈皮可以起到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不但针对主症,且兼顾脾胃,治疗兼证,效果很好。
2 吐 法此法常用于停滞在胃脘以上部位的宿食、痰涎、毒物、异物的催吐,是一种引邪上出的攻邪疗法。
涌吐药作用大都强烈,且有毒性,呕吐是剧烈的上逆运动,可影响内脏。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邪盛病急体实的患者,体虚气弱的患者如使用本法,易致脾胃之气进一步损伤。
因此在使用催吐药之后,要适当休息,不宜马上进食,其后可予以健脾、养胃、行气之药,如白术、山药、党参等,使邪去而正不伤,防止单一治法变生他症。
用吐法未尽之邪,也可在行气、燥湿、健脾药物的作用下,得到彻底的化解和清除。
3 下 法本法常用于停滞在胃及其以下肠道的积滞、水湿、瘀血、宿食、痰饮、异物等,是一种引邪下排的祛邪疗法,下法亦属于攻法之一,适宜于体实邪实之人。
攻法用之不当,极易损伤正气。
因而在使用攻法时,可配合顾护正气的健脾、益气、行气、和胃之品,起到攻补兼施的作用。
笔者在使用攻下药物时或攻下之后,常选用白术、茯苓补益而不滞邪之品,选用木香、香附行气而不破气之类,阴阳兼顾,攻补兼施,防止强攻峻下而犯“虚虚实实”之戒。
4 和 法本法常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脏腑气血不和、寒热混杂、虚实互见之病症。
“和”即调其偏胜、扶其不足,使病去人安的一种和解之法。
在本法中,调和肝脾,舒肝和胃,调理肠胃,用药更事“健脾和胃”。
笔者运用“和法”时常加入或重用党参、大枣、甘草、柴胡、陈皮、茯苓等药,采取调理之法,摒弃非补即攻、非泻即补的强补强攻之法,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
5 温 法本法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络的作用来治疗寒邪偏胜、阳气衰弱、经络不通、血脉闭阻的里寒之证。
寒为阴邪,易袭阳位。
寒邪常与阳虚并存,所以温法常与补法合用。
在用温法治疗寒中脏腑经络的各种里寒证时,笔者针对寒性收引,凝滞的特性,加入健脾益气的黄芪、人参,可起到益气、升阳、壮阳的作用,加入行气活血的川芎、元胡,可起到通经活络的协同作用,使脾运气行、血脉畅通、寒去阳复。
6 清 法本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来消除邪热,治疗里热之证。
大多使用苦寒之品,容易伤及脾胃,影响运化。
又因火热之邪耗气伤津,清热燥湿药也多性燥,易伤津液,所以笔者常辅以益气养阴、清火生津的西洋参、淮山药等,以防热盛气耗、热灼津伤。
对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患者,给予白术、白扁豆等健脾除湿之药。
有时亦视病情,反佐少量吴荑等温运之品,共奏辛开苦降之效,防止苦寒清火损伤脾胃、制约他药的副作用。
7 消 法本法针对气、血、痰、食、湿、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采用渐消缓散的方法治之,对于诸如食积、痰凝、湿阻、气滞、血瘀而成的有形之症积,分析其成因,总不外乎“脾不健运”。
脾虚则运化无力而致食积,脾虚则水湿不化,聚液痰生。
脾居中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虚则气机升降不利,发为气滞。
气为血之率,气行则血行,气滞必血瘀。
这些病理过程都与脾胃相关,并且互为因果。
笔者在使用消坚散结药物的同时,常加入健脾和胃、行气活血之品,如山楂、厚朴、陈皮、鸡金、郁金、元胡等,从病因上进行控制。
8 补 法本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拯救机体偏衰的一种治疗方法。
气血为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如各种原因致脾不健运、胃纳呆滞,则食欲下降,水谷摄入不足,精微化生障碍,进而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或诸虚百损,在本法中更为强调和注重健脾和胃、补气益气的治疗原则,如果在气虚的治疗中,只着眼于补气而没有行气,则可导致气壅、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