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为了加深了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简介吧。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生平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王昌龄简介资料
王昌龄简介资料王昌龄简介资料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下面聘才本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生平简介王昌龄( 698 约757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
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位诗人,那么王昌龄的生平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昌龄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昌龄的生平简介王昌龄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唐朝享有盛誉的诗人,与大诗人李白、孟浩然、高适、王维等人都有交情。
王昌龄的诗歌题材大多是七言绝句,选材大多是以爱国立功、思念家乡等边塞诗,所以是反映他所处时代的战争方面的现实生活。
王昌龄大概出生于698年,家境贫寒,直到30岁,王昌龄才成为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一段时间后再次被调回长安。
王昌龄在游襄阳的时候,曾与孟浩然见面,后来又结识了李白,当时两人都是在贬途中。
王昌龄曾担任江宁丞所以人称王江宁,在前往江宁的途中与诗人岑参相识,经过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一起游玩。
王昌龄在当时也算一个著名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平资料却很少,大多都是诗人间彼此留诗互赠才得以流传事迹。
王昌龄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的,他再贬做龙标尉的时候,人们称他为王龙标。
王昌龄被贬的理由已经在资料里找不到了,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安史之乱时,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据说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
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是盛唐时期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而王昌龄既会写七言律诗,也会写七言绝句。
而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就是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在王昌龄所写的七言绝句当中,以边塞诗的数量最多。
那么,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当中,以《从军行》以及《塞下曲》这两首边塞诗最为出名。
《从军行》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在青海的上空,有很多的乌云将绵延不断地雪山给遮住了,而作者只能眺望着处在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征战的将士们,经过了很多场战争,身上所穿戴的盔甲都已经被磨穿了,发誓不将楼兰攻破,就不回家。
《塞下曲》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牵马去到河边饮水,然后渡过冰冷河水,水与秋风都十分的寒冷。
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以其在西北边塞作的边塞诗最著,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高适、王之涣、岑参并称“边塞四诗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简介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典故故事一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
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
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故事二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故事三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王昌龄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芝麻小官。
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的简介导语: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简介,欢迎阅读!人物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人物经历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王昌龄——个人简介
王昌龄——个人简介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王昌龄作者简介
王昌龄作者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称王龙标,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作品译文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作品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王昌龄的诗人简介
王昌龄的诗人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
唐朝诗人,后人誉为“七言绝句圣手”。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的诗全集:《出塞》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从军行》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第三首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
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
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芙蓉楼送辛渐》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作为盛唐诗坛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在唐朝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其中王昌龄始终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被称为“诗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龄一生当中风雨飘泊,仕途艰辛,但是他留给了世人很多精彩绝伦的诗歌,如《出塞》、《从军行》等。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王昌龄自幼家境贫寒,一生经历坎坷。
他于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后,任校书郎(整理图书典籍的官)7年,此后又任河南汜水县县尉。
739年被贬谪岒南(今广东),740年还京后,又赴江宁(今南京)任江宁丞。
747年再度被贬官龙标(今湖南黔阳)任县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他一介刺史,不过是州县级长官,又凭什么杀掉同是朝廷命官的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
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
有人揣测是王昌龄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
更多的观点和说法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与名气,于是闾丘晓便对王昌龄动下了杀心,最后使得王昌龄落得个魂断亳州的悲惨结局。
但令人愤慨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竟死于妒才者之手,实在令人痛惜!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草菅人命的闾丘晓岂能例外?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就为他报了仇。
《旧唐书·张镐传》记载,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
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
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失陷。
最后,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
《新唐书·文苑传》对此有一极为精彩的细节记载: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
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即王昌龄的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听此言,便默然无语了。
文档: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唐时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人物经历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古代诗人名人王昌龄人物介绍PPT
诗人生平
边塞留名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王昌龄从军西北抵御吐蕃,曾征战到碎叶(即今 吉尔吉斯坦国境内)。开元八年庚申(720年),王昌龄二十三岁,是年前 后,曾居嵩山学道。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游历河北、河东(今山西 省西南部)、河西(今天津市)、陇右(今甘肃省)等边塞,写下大量边 塞诗,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在云中(今呼和浩特)时创作的。
诗词特点
修辞技法
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烘托环境氛围从而为突出主题莫定 情感基调,甚至创设空间跳跃式背景切换为主题服务,如《芙蓉楼送 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再如《长信怨》中“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看似写景,实则为情感抒发铺 垫,以景衬情,情景相应,让哀怨更加哀怨。
诗词特点
语言风格
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虽短 小但精炼。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除此外,王昌龄诗歌语 言上整体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在用词上, 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 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第四部分
相关资料
相关资料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时,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 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王昌 龄跟其他人一样有过问道求仙的经历,但他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 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 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是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盛唐时期,国力强盛, 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 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 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
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
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誉称。
王昌龄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
下面是相关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介: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诗人。
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
开元二十五年又中博学宏词,迁校书郎。
开元二十八年被贬江宁丞,后又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后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身后十分凄凉。
王昌龄与当时诗人常建、王之涣、辛浙、高适、王维、李白、岑参都有交往,与王之焕、辛浙交往最深。
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动乱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
其诗擅长七绝,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
在同期诗人中,只有李白七绝可以同他媲美。
王昌龄是盛唐的第一流诗人。
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
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后人广为传颂的名作。
诗词特点: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王昌龄的诗人简介
王昌龄的诗人简介
王昌龄(约693年-约756年),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他出生在陕西鄠县(今咸阳市)的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是唐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王昌龄早年曾担任过官职,但因忧国忧民,多次上书进谏,最终被贬为州县长官。
此后,他放弃了官场生涯,全心投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
王昌龄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自然流畅著称,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出人生中的苦闷和向往。
代表作有《登科后》、《长恨歌》、《钱塘湖春行》等。
王昌龄不仅是诗人,还是文学批评家和学者,他的一生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学和史学,并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笔记。
他的学术成就在唐代文坛上也颇有影响。
王昌龄诗歌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唐代,他的作品一直被后人传颂。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但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被誉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 1 -。
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诗人简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王昌龄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人物,他所作的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作远播海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昌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王昌龄,是我国古代着名的诗人。
他的很多诗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一下王昌龄的生平及诗词全集。
1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1王昌龄的诗词全集《古意》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变行路难》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越女》(《乐府诗集》作《采莲曲》)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为张僓赠阎使臣》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
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
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赠史昭》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
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
怀哉望南浦,眇然夜将半。
但有秋水声,愁使心神乱。
握中何为赠,瑶草已衰散。
海鳞未化时,各在天一岸。
《塞下曲四首》蝉鸣空桑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诗人简介
诗人王昌龄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人物,他所作的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作远播海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昌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诗人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
年代: 唐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青海:指青海湖。
穿:磨破。
金甲:铠甲的美称。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