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马说(杂说?四)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二)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 (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 (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虽:即使)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 (是:这样) 11.虽有千里之能 (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 (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19.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怕)三、特殊句式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顿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所以按照喂养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2故:所以3.祗:只是4于:在。
5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6 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马说 知识点归纳
23 《马说》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解释】1.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
辱:辱没。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
5.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6.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8.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9..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10.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1.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
通:通晓。
13.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二、【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一词多义】1、之:(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2)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2、食:(1)食不饱【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3、策:(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
】4、以:(1)不以千里称也【用。
】(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5、能:(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6、其:(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恐怕。
】四、【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骈 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 shí食马者sì见xi 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只辱..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着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六、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着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 文体。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
1. 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2. 祇(zhǐ):只是。
3. 辱:受屈辱。
4. 奴隶人:奴仆。
这里指马夫。
5. 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6. 槽枥(lì):马槽。
7.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
8. 一食(shí):吃一顿。
9. 或:有时。
10. 尽粟一石(dàn):吃完一石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1. 食(sì)马者:喂马的人。
食,同“饲”,喂养。
12. 其能千里而食也:能(日行)千里而(按照千里马的食量)喂养它。
13. 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14. 且:犹,尚且。
15. 等:等同,一样。
16. 安:怎么,哪里。
17. 策之:用马鞭驱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8. 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9.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才能。
2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1. 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面对它。
临,面对。
22. 其真无马邪(yé):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一、重点字祗(zhǐ) 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二、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故虽有名马(古义: 即使, 表假设;今义: 虽然, 表转折.)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 仆役;今义: 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 正确的方法;今义: 道路.)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安定.)才美不外见(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 美丽.)四、一词多义食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shí, 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通“饲", 喂)策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鞭子)之鸣之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 无实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其其真无马邪(表反问, 难道)其真不知马也 (表猜测, 大概)能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五、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 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 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尽)六、文言句式倒装句1.马之千里者。
2.尽粟一石.点拨:1、2、均为定语后置, 分别为“千里马”“尽一石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点拨:状语后置, “于”相当于“在”, “于奴隶人之手"是状语(介词结构).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点拨: 省略主语。
2、执策而临之..点拨:省略主语。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点拨:“……也”表判断。
七、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 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1 / 3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
《马 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
【字音】
骈(pián )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cáo lì(槽枥) sù(粟)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古今异义】
1.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 古义:奴仆。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2.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方法。
今义:道路。
3.是.
马也 古义:这,这样。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一词多义】
1.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同 “饲”,喂)
2.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执策.
而临之(马鞭)。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马说》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顿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所以按照喂养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2故:所以3.祗:只是4于:在。
5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6 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第23课《马说》知识清单
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lì)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疏通文意注释:1、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3、故:所以,因此。
虽:虽然。
4、祗:同“衹(只)”,只、仅。
辱:受屈辱,辱没,形容词做名词。
奴隶人:奴仆。
之:结构助词,的。
5、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驱,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6、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以,凭借。
称,著称。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注释:1、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不译。
2、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粟:粮食,泛指谷类。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3、食:同“饲”,喂。
下文的“而食”“食之”读音与意思与此相同。
千里:行千里,数量词作动词。
而:表顺承,不译。
4、是:这样。
今义:对,正确,与“非”相对。
也:表停顿。
5、虽:即使。
能:才能。
6、足:充足,足够。
7、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韩愈的《马说》全文仅150字,但文短气长,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见解的光芒,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二、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马说知识点总结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 ( 768 ~82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文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材、摧残人材、埋没人材的强烈愤怒。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shí)或者/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 xià ng)马。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
祇,只是。
辱,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仆役,课文里指“马夫”。
3、骈(piá 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 jiù )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 、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
千里:千里马。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马说》知识点整理(最新)
《马说》
一、重点字词解释:
2.骈死
..于槽枥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是.马也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安.求其能千里也
8.策.之不以其道.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执策而临.之
1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才美不外见.
13.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其真无马邪.
15.故虽.有名马
1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7.一食或尽粟一石
18.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问题梳理:
1.全文的主旨句是:
2.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7.“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食马者”比喻
8..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9..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马说总结归纳
马说总结归纳总结一一、文学常识: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一、重点字
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二、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
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道路。
)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
才美.不外见(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
四、一词多义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
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之鸣之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无实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
其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大概)
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五、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六、文言句式
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
2、尽粟一石。
点拨:1、2、均为定语后置,分别为“千里马”“尽一石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点拨: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状语(介词结构)。
省略句
1、策之不以其道。
点拨:省略主语。
2、执策而临之。
点拨:省略主语。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点拨:“……也”表判断。
七、名句积累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