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结业论文-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结业论文-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教训。
这些事件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缺陷,提醒我们需要审视和改进这一社会制度。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中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这些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过度控制导致了生产力的低效和资源的浪费。
同时,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权力滥用也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更加注重民主参与和有效的治理机制,以避免集权和官僚主义的弊端。
其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揭示了经济计划和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经济计划的指导作用,然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计划往往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无法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
相比之下,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地反映供需关系和资源配置,激励个体创新和创造。
因此,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更好地结合计划和市场,发展一种包容和灵活的经济体制。
第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也提醒我们关注公民权利的保障和人权的尊重。
在这些国家中,政府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人们的声音和诉求被抑制和压制,这导致了社会的紧张和冲突。
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更加重视公民自由和人权的保护,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和表达的机会。
最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还提醒我们要避免意识形态的教条主义和僵化。
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制执行导致了思想的僵化和创新的抑制。
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和辩论,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需要应对集权与官僚主义、经济计划与市场机制、公民权利与人权保护以及意识形态僵化等问题,以创造一个更加民主、适应性强、保护人权和促进创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篇1浅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都产生于19世纪初,是两股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的潮流。
它们源出一家,随后分流。
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的详细考察,特别是对二者在历史演变中呈现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联系的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于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衍变“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一直是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最为重要的潮流,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这或多或少地给我们对二者的理解和把握造成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本义、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对于我们新时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仰,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衍变“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主要支柱之一,“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而彻底地解答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变革方式以及无产阶级的最终奋斗目标等基本问题,并在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与此同时,民主社会主义也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相融到最后又走向背离的历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而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一词的是恩格斯,在1873年的《论住宅问题》中,他说:“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即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篇范例)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篇范例)第一篇: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摘要:当今人类社会正在一个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确回应这些新挑战,正面应对这些新挑战,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才能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本文将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新挑战切入,试图寻找应对新挑战的途径,从而实现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大发展。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发达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挑战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时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蒸汽时代、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于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转变到一个更新的时代。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才能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才能更进一步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制定新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争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成果。
我们认为,就科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言,当今时代是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就生产关系和社会国家制度的性质变化而言,当今时代是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并且同世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合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谋求合作共赢,成了各国人民仍要长期进行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正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崭新环境和态势。
特别是二战以来,全球思想战线呈“百花齐放”和所谓“诸神之战”态势,新的流派和新的思潮不断涌现,使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多领域、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2. 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姓名:学院:学号:年月1. 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人类进入20世纪,出现一个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预料到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空间并存、平时发展。
两种制度在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度过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
两制并存的新情况,使得世纪历史更为生动,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更为错综复杂。
面对两种制度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的严峻现实,社会主义的决策者和建设事业者理应全面了解资本主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
这是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是成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正是基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写下了鸿篇巨制资本论,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进而开创并领导了波澜壮阔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
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产生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
能否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中期论文-厦门
李松松(17520091150973)-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中国腐败现象分析——苏共垮台对中国反腐工作的启示【摘要】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是21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它意味着长达70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
它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很多的教训,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苏联解体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更要引以为戒。
本文以腐败为关注焦点,通过对苏共党内腐败现象逐步恶化演进的描述,对其对苏共垮台的影响的分析,结合中国的反腐工作及中国腐败的特点,本文总结并提出了一些中国反腐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启示。
【关键词】腐败;苏共;中国;启示防止糖衣炮弹的攻击,这是毛泽东主席提出保持共产党员党性的一个重要命题。
毛主席说:“可能在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此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并且“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然而,我国的反腐工作并未尽如人意。
最近,武汉大学校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也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
本文将通过对苏联共产党执政期间的腐败问题的影响的分析,对我国的腐败问题进行反思。
1.苏共腐败的历史分析1.1苏共腐败情况概述1996年1月10日俄国的《消息报》报道了从苏联官员转化来的俄国精英情况,其中俄国总统周围的人中来自苏维埃官员的总体比例为75%,商业精英中来自苏维埃官员的总体比例为61%。
美国一个专门研究俄罗斯问题小组的负责人奇福德说:苏联共产党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
这句话耐人寻味。
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在导致苏共垮台的很多原因中,苏共领导层中的腐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其实俄罗斯《自由思想》也做过精辟的陈述:私有化使国有财产落到了早就准备窃取这些财产的人手中。
关于苏联的解体,教材中给我们做了很多方面的解释。
科学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解读[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
1994年3月25日,《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中国21世纪议程》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社会;经济;生态一、“可持续发展”诞生背景从工业革命至今,时光已流逝两个多世纪。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处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世界各国都一位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一股重未有过的“增长热”。
在这一时期,烟囱工业曾被作为“朝阳工业”而受到推崇,而且这一时期的发展通常主要是按照经济的增长来定义的,也就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
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一方面把许多国家在短短及时年里推向了工业时代,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大加剧了耕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的消耗。
当人们庆祝经济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的同时,人类赖以发展的环境却被破坏的十分严重,引发了一些列全球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使地球和人类面临着难以长期忍受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膨胀,南北差距的加大,能源的危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的觉醒之后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观。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经过几周的课程学习,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渐渐的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也许我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也许原本就一直不得要领。
然而,即使再肤浅的认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见解,或对,或错。
借着这次课程论文的机会,我就谈谈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个人对当下社会主义的一些看法,对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看法,以及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论述,来浅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社会主义之我见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者—马克思,他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结出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开创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期阶段即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及绝对剩余,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资源的社会生产方式。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期,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当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但其社会生产力并没有绝对剩余,人们只能按劳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社会生产方式。
就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力而言,美国是最发达了,但其尚未达到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短期内不可能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还有一条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制约,一是自然界因素的制约。
人类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在不断探索、认识、了解自然界的内在发展规律,并利用其规律来改善我们的社会生产,提高我们的社会生产水平,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及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不平的过程。
然而,自然界的发展,其范围广阔,并且很多都是我们人类所无知的,这极大限制了我们人类的发展。
我们人类要探索、认识、了解自然界各领域的内在发展规律,这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述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述论文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此二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述全文如下:摘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也在发展中不断被印证。
中国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有相似之处,通过对比苏联模式的失败,我们能够得以借鉴其优势与不足,从而运用到我国的发展之中。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学术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分析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而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对比苏联模式与中国模式来论述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是建立在对唯心主义、空想主义、资本主义及工人运动的思考及批判之上所提出的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基本原则。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把握应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狭义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区分的前提之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所获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中国所走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然而多持有较为不同的意见。
一、学术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狭义及广义之分,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部分,后者则可等同于是马克思主义。
基于当前学术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多是建立在狭义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蒲国良曾谈过广义概念进行研究的弊端,即当广义角度下,科学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而在研究中却并没有完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全貌,以至于自相矛盾而无法应题。
当然也有学者以广义角度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研究,如吴雄丞、常宗耀等,他们认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甚至毛泽东思想同样视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以人为本——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迈进内容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将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走在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上,并且还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不仅反映了国家政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体现出我国的建设发展正不断向着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根本目标迈进。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出发,阐释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其应用做出具体分析。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历史事实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科学社会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在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接受检验、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政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体现出我国的建设发展正不断向着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根本目标迈进。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19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的欧文等他们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设计了许多美好蓝图。
他们企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幸福的新社会,并进行了一些以失败告终的实验。
然而,空想社会主义毕竟只是空想,并不是成熟的理论,但这些思想对启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科学社会主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以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为思想来源、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为经济条件,并以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作为阶级基础,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
(1)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3) 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特别在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可能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有时代的必然性。
19世纪中叶,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它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30年间,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理论所鼓吹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相反,它的痼疾已开始暴露。
与此同时,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也表明,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工人运动的最后被镇压,既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能指引它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武装。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体现在哪里?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相对独立的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并认为它还可以再分为几个小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只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整个过渡时期,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要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和货币交换;要加强文化建设,并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等。
这些思想都明显的把握住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具有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在空想社会主义那里仅仅是天才的猜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
10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充分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下面介绍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说明了它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这三次历史性飞跃都和与时俱进思想密不可分。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族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这些课题的核心,是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着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渐趋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历史进入20 世纪,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探索时期。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但如果只局限于已有的成果,不去发展它,那么成果也会变为一种包袱。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
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社会主义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既要反对否定它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僵化地对待它的教条主义。
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20 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入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
进入70 年代以后,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趋势,南北方矛盾更加突出,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战略问题。
沈阳建筑大学 研一《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纵观世界各大国的发展历程,不论在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日本与中国可以说是最有渊源的两个国家,而且在近代以来,两国也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发展契机。
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路径进行比较,分析各自实现协调发展的异同。
几千年来,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学习中国的经济、法制等各种制度,中国文化对其本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经历鸦片战争之后的1853年,美国的黑船闯进了日本的横须贺港,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中国的历次失败与屈辱与告诉了日本,沉溺于陈旧的制度很难使国家再次发展。
而面对着世界的进步,发展的停滞可以说是致命的。
于是,日本开始了改革,开展明治维新,在国际上,不断派遣官员学生前往西方学习。
在国内,实行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等措施,同时国家开始主导工业的发展,正在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经济方面有了腾飞。
在文化方面推行政策,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得以重生。
在政治方面,制定宪法设立国会,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主化与法制化。
教育的普及使得日本国民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日本仅仅利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便完成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与经济、工业的发展。
而与此同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在开展“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通过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
然而,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终于,曾经的老师与学生遭遇了历史的交锋,甲午战争中国的最终战败,签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这次战争是中日两国的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甲午战争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开始尝试政治变革,先进知识分子推动了戊戌变法。
但日本变法强国,而中国的维新只进行了百余日即失败。
相同的变革纲领,结果却不同。
在两国的变革中,可以发现以下不同:1.同样是被西方国家用武力敲开大门,日本的改革力度更为强硬,从国家到地方,从官僚到百姓。
科学社会主义结业论文-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结业论文-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摘要: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
它的发生对于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毫无疑问将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来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吸取其中的教训,并将之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十多年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真正总结好苏联垮台的教训,对于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它的弊端日趋严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
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联系制约、借鉴扬弃的关系,格外错综复杂。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红旗落地的历史悲剧。
而在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
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系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和新挑战,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第一篇: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摘要: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满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源动因素,因此,关照现实、关注民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随着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日益深入,社会制度的这种“中国特色”会越来越鲜明,并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系统,谋求制度、结构和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进而统合行动者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共性方面发挥优越性的外在保障;我国兼职化的人大代表作为权力代理人与作为权力所有者的人民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无法消除,必须积极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化进程,变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使人大代表能够更大限度的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人大代表专职化直接影响基层民主建设,其发展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与执政阶段性目标的发展变化,执政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总体上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文化。
这一执政文化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基本理念,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为根本方式,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关注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大代表专职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层民主建设一.科学社会主义而诞生任何一个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都是继承批判和发展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以英法为代表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体系。
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就难以产生科学社会主义【1】。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作为建构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根据资本主义所准备的社会条件来建立未来新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引言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它的发展始于19世纪,继续到20世纪,吸引了许多学者、政治家和社会运动领袖的关注。
本论文将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剥削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则是一种实现阶级解放和人类平等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消灭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无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整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这些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苏联、中国和古巴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些国家尝试了不同的社会主义路径,并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尽管存在一些失败和局限,但这些实践经验仍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联是第一个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施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苏联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包括经济衰退、官僚主义和领导层腐败等问题。
最终,苏联解体成为多个独立国家,标志着其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
中国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实践国家。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社会变革。
尽管中国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错误,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古巴是一个小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实践经验。
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古巴进行了土地改革、国有化和教育保健等重大改革。
尽管受到美国的封锁和制裁,古巴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未来发展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写作要求及选题
1、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2、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 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5、对苏东剧变的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之我见 7、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8、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评述 9、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本质 10、当代社会主义变革的必然性和多样性 11、世界社会主义成败谈 12、从资本主义的发展看社会主义 13、解析社会主义国家的急躁冒进 14、当代两个主义的关系
参考书目(一)
1.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2. 马克思恩格斯:《哥达纲领批判》 3. 列 宁:《论粮食税》 《列宁选集》 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5.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6. 《邓小平文选》1—3卷 7. 十六大报告
参考书目(二)
8. 胡锦涛同志在学习“三个代表”理论研讨会上 的讲话 (2003年7月1日)
9. 莫尔:《乌托邦》 10.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11.赵曜等:《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2.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1_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1_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不懈追求,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列宁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建立了与帝国主义对峙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使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征科学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而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
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该走向哪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认真了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在贯彻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科学社会主义之路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常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或许可以这样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它不再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和本国国情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能够使人们得到普遍幸福。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后,如何根据新时期的特征解决我国面临重大问题的任务,摆在了新一届党中央面前,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评述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题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评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部分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们一直都没有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当代社会基本现象的本质内容—支撑社会运行的基本工作原理。
当人类社会出现了马克思以后,人们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研究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从社会现象的表面研究进入到社会现象运行基本原理的研究,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就是马克思。
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2]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内在逻辑联系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所以在“社会主义”一词前冠以“科学”两字,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面言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中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体即无产阶级,论证了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由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社会主义现在己经不再被看作某个人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2)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简称两个必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从世界金融危机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从2008年秋天起,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遭受重创,其纷纷采取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干预措施加以拯救。
我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与资本主义明显不同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经验需要更深层次的总结;涉及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金融危机的起因,经过,影响2007-2008环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
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
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
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
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
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2.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结果此次金融危机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却迅速发展到整个世界,欧美发达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北欧岛国——冰岛甚至到了国家破产的境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危机;此次金融危机虽然起始于虚拟经济,却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业尤其是中国的出口业已经受到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筑的兴起
摘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土地、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生态和环境的压力也将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介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土木工程行业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生态建筑资源节约循环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现实表现,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有机整体性的生态文明。
它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成果,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需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换来的则是大面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代价,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使已有的部分成就烟消云散。
因此,加速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与自然和谐的科技形式,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是当前治理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建设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中国是人口大国,又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眼下资源供求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
一方面,人均资源有限;另一方面,资源消耗巨大。
严重的资源紧缺和能源紧张,不断激化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固有矛盾。
因此,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推行循环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走投入少、产出多的现代自然、经济、社会和人之间和谐共进的新型发展道路,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土木工程行业的实践
土木工程建设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也越来越显现出其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方面的严重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可持续、不可协调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统计,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规模居世界前列,土木工程行业年消耗的钢材占到世界消耗总量的25%。
其次,混凝土体积的70~80%为砂石骨料。
为取得这些原材料,需要开山或挖取河床,破坏自然景观,改变河床位置及形状,造成水土流失或河流改道等严重后果。
混凝土浇注使用的模板还有相当大部分采用木模板,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造成热带雨林的破坏,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息环境和生态平衡。
在混凝土的运输与施工过程中,除了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之外,还产生振动和噪音,是城市公害的主要来源。
据调查,城市噪音的1/ 3来自于土木工程施工,其中混凝土的振动占主要部分。
此外还扬尘污染、光污染等一系列各种污染问题对环境和人类自身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筑与自然二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的,不能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建筑的施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建筑工程中,对于无污染的建筑材料的运用是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和谐是生态建筑理论的主要目标。
生态建筑是最近几年刚刚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然后通过内外部空间的不同设置形式来实现不同物质形态和能量的转化,最终也实现了一中污染小能耗少的一种生态循环,生态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为建筑提供一个更加洁净和环保的空间,同时建筑使用者也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此外,生态建筑还能有效地减少能量的消耗,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
生态建筑这种依托自然,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和自身的设计,达到良好循环的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用以下具体措施优化现有的建筑形式:
1、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不同的绿化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建筑工程的小气候;
2、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大跨度和质量比较轻的结构,对建筑结构自身的适应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完善;
3、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对生态建筑自身的特征进行了解和把握,在设计之后要能够体现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
4、在选择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也应该选择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生态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选择一些节能环保技术,这样也就实现了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5、在建筑选址的过程中也应该选择一些环境状况良好的地区,尽量要减少污染;
6、同时对建筑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也要进行妥善的保存,在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环境的改造,从而更好地体现出环境的整体性。
三、结语
本文浅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价值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土木工程行业的实践,且从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形势来看,生态建筑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生态建筑不仅仅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人类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 第1期.
【2】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科纵横,2011 第1期.
【3】吴佳梅.土木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J].建设与发展,2014.
【5】赵利强.关于土木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铁道土木工程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