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应当遵循的六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育应当遵循的六大原则
孔令文
近年来,个性化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和误区,许多人包括个性化教育工作者往往把“一对一”个别化的课后教学辅导误以为是个性化教育。其实不然,个性化教育从理念、目标、方法、模式到办学宗旨、思路准则等,不仅与传统体制内“整齐划一”的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且与“一对一”课后辅导的教学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一对一”仅仅是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形态而已,并不是唯一模式,更不是个性化教育的全部。笔者根据近年来对个性化教育课题所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行们交流和讨论。
一、因材施教——个性化课后辅导需要真正体现关注学生差异化的理念
“因材施教”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因势相形”,培养“各具情态”的人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教育实践中按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根据学生的资质,发挥其各自的特长,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纵观孔子的诸位弟子,如文才出众的颜回、武艺高强的子路、御马术超群的冉有等,之所以他们各有所长,正是孔子尊重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特长等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结果。
以推崇孔子“因材施教”理念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个性化课后辅导行业,同行们在探索个性化教育方面作出了一些的尝试,但与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理念的精髓仍有相当的差距。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往往由课后辅导机构来实现,然而这些课后辅导机构却是围绕考试试卷,针对应试而进行的个别化的课后辅导。
个性化教育,即便是个性化的课后辅导也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让学生去吃“自助餐”,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中等生“吃得饱”,还让学困生“吃得了”。对于优等生来说,辅导的重点在于强化兴趣,拓宽知识面,发展其特长;对于中等生来说,重点在于补差补缺,防止知识负积累,促进转化。对于学困生,其重点是增强自信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方法上的提升。
鉴于此,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是根据每个学生差异化的个性特征,为学生制订出适合其个性特征的发展规划,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方法来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此说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修己育人——育人教书先正己,必须遵循敬业乐业、为人师表的为师之道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修为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教育别人或者领导别人。卓有成效的教育,必须靠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和驾驭被教育者。只有具备了让大家都称道的人格,成了众人的榜样,才能赢得尊敬,让人信服,从而感化他人。
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不仅自己首先要品行端正,情操高尚,学识渊博,敬业乐业,还要拥有教育与教学的高超艺术和技能。因此,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真正升华其师德与师技。
作为个性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践行者,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促进者,又是育人艺术的探索者和设计者。应该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宗旨,而不只是把教育工作者这种职业仅仅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应该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在育人教书中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应该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把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恪尽职守,潜心专研业务,把育人放在首位,精心施教,做到师表在人间,风范皆楷模。
三、传道解惑——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与学习方法
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这就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思维,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学生“好学、善学、乐学”的内驱力,使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学会思维呢?个性化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让学生学会质疑开始,往往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和解答疑问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会巧妙地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产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效果。
学会思维,关键是方法得当。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让学生掌握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演绎、体验等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一些分析和判断的策略和技巧,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引导——自学——提问——解惑”教与学的新模式,努力使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锤炼,于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从而形成“好学、善学、乐学”良好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和不适合的学习方法。
四、以人为本——关注、尊重,平等、互爱,宽容、包容,怒而不弃;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准则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结晶,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在个性化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怀着一颗善良、博爱的心,去关注每个孩子,树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意识,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接受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
个性化教育必须全程贯彻“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准则,把教与学变成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这就要求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讲授知识时,不是自己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而是在课前就安排学生预习即将讲授的知识,收集相关资料,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先说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再纠正错误、补充说明、答疑解惑。这样一来,将抽象而晦涩的知识就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变得简单易懂了,同时,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快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