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北京重点开发区融入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分析

北京重点开发区融入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分析

重点关 ●
总之 ,以廊坊 、涿州等为代表的环首都经济圈区域区位条件比较好 ,与北京空 间距离较近 ,交通联系 比较便捷 ,具备与北京园区对接合作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支撑 ,通过合作即可实现北京与环首都区域开发区
思路及
随着国家 “ 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推动京津冀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近年
接合作 , 实现共赢发展 。

目前来看 ,首都经济 圈区域 内,各地 区产业发展和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 ,部分重点产业领域 在不同地 区初步形成 了专业化分工 、技术创新对接和跨 区域长线条布局的特点 ,突出表现领域有 :电子信
息 ( 如集成 电路 、新一代移动通信等 ) 、新能源 ( 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等 ) 、新能源汽车 ( 如电动汽车、
势 ,廊坊在中药产业领域 ,尤其在 中药存储物流 、中药材种植 、中药材加工 、中药饮 片牛产等环节具有突 出优势 。可将 中药研发中心和总部设在开发区,而与廊坊产业园区进行其他环节 的分工合作。 目前 ,廊坊
安国中药产业园 已与北京 同仁堂在 中药材加工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及物流配送项 目上进行 了合作 ,实
极支持开发 区大型企业集 团以总部经济模式利用环首都区域土地空 间较为充裕 和成本相对较低 的优势 ,在
唐山、廊坊 、保定等制造业密集的腹地设立生产制造基地 。 “ 首钢”是京津冀 “ 总部一 制造基地”分工合作 模式 的典型案例 。首钢涉钢产业 已整体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工业区,首钢总部仍 留在北京 ;此外 ,北京一机 床铸造车间已迁到河北保定高碑店 。 北京 内燃机总厂铸造车间已迁至沧州泊头 。 二是积极 吸引环首都园区企业 ,在北京重点开发区设立企业总部、研发设计 、营销结算等机构。环首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北京有 800 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但 很快于 1912 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直至 1927 年北洋政府垮台。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在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10 全球城市排名北京跻身全球大城市第 15 位,居内地之首。
3、首都北京的旅游资源
北京的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 200 多处,全市共有文物古迹 7309 项,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42 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22 个。 北京历来以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这里有天下奇观的 万里长城,世界之最的皇宫建筑群,美不胜收的古典园林,以及宏伟壮观的坛庙、帝陵、古塔、石刻等。 而且十 渡、 松山、龙庆峡、石花洞等自然景观,均是让人大饱眼福,乐而忘返的旅游胜地。北京的故宫、长城、周口店 猿人遗址和天坛、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yhwz/postdoc/index.shtml
5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图:北京市行政区图
西城区
东城区
表:2010 年北京市各区县主要指标情况比较
常住人口 (万人) 1961.2 91.9 124.3 354.5 211.2 61.6 328.1 94.5 118.4 87.7 166.1 136.5 29 37.3 41.6 46.8 31.7 土地面积(平 方公里) 16410.54 41.86 50.53 455.08 305.8 84.32 430.73 1989.54 906.28 1019.89 1343.54 1036.32 1450.7 2122.62 950.13 2229.45 1993.75 常住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1195 21960 24605 7790 6907 7306 7617 475 1307 860 1236 1317 200 176 438 210 159 户籍人口 (2010 年) 1257.8 95.6 134.5 188.6 106.3 36.2 219.6 76.8 66.3 58.2 53.3 59.9 24.6 27.7 39.5 42.8 27.9 地区生产总 值(亿元) 14113.6 1223.6 2057.7 2804.2 734.8 295.5 2771.6 371.5 344.8 867.9 399.9 311.9 86.4 148 117.9 141.5 67.7 生产总值增 长速度(%) 10.3 9 13.3 17.8 17.1 18.8 13.3 26.6 23.6 25.7 16.8 15 15.6 12.6 10.2 18.3 10.1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与发展路径选择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与发展路径选择
cr l . ic e
Ke r : pt l o o cC rl ; u - o e Ec n mi o t c; v l p n ah y wo d Ca i n mi ice S b c r ; o o cc n a t De e o me t t a Ec p
1 引言
作 为优 质 生产 要 素富集 的特殊 载 体 , 首都 经 济 圈是 当今 世界 活跃 的区域 经 济组 织形 式 , 在世 界各
形 成 以首 都 中心城 市 带 动 、 区域 中心 城 市 支 撑 、 腹
地 区域共 同发展的环首都城市群 , 从而加快京津冀

体化进 程 , 成 区域经 济新 的 “ 长极 ” 形 增 。 所谓 “ 亚核 心 ”是 指 经 济 地 位 和 功 能 介 于 核 ,
Z ag rig u uj ,T n h oh n hn n n ,S nR ia a g as eg Ya i C
( c ol f cnm c adMaae etY nhnU i r t Qn undo06 0 , hn ) Sho oE oo i n ngm n, a sa n esy ih ag a 6 04 C ia s v i,
p afr t u o sr c e “ r w h p l ’o i aSe o o cd v l p n . h sp p rd f e h o c p in o u — o ec p tl l t m. h st c n t t n w g o t o e’ f o o u a Ch n ’ c n mi e e o me t T i a e e n st e c n e t f b c r a i i o s a e o o ccr l , n ee tst es b c r f a i l c n mi icea c r igt i c l n c n mi c n a t T ep p rd f e e c n mi i e a ds l ce u — o eo pt o o c cr l c o d n ct s aea de o o c o tc . h a e e n st c h c ae o y i h d v lp n re tt n a c r i gt t id sr l t c u e dsrb t n Ba e n f l a c u t fi e ga hc l d a tg s id sr l e e o me to in ai c o d n i n u ti r t r it u i . s d o l c o n sg o p ia v n a e , n u t a o o s a su i o u o t r a i

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

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
收 稿 日期 :2 1 一 O — 1 01 8 O
作 者 简 介 :赵 弘 ( 9 2 )男 , 西 省 人 , 京 市 社 会 科 学 院 副 院 长 , 究 员 。 16 一 , 山 北 研

1 3 —
第2 6卷 第 3期 总第 9 4期 2 1 0 1年 9月
( 9 7 首 次 提 出了 大 都 市 圈 概念 , 15) 他认 为 都 市 圈 的 形 成 有 五 个 基 本 条 件 或 标 准 : 域 内有 比较 密 集 的城 市 ; 区 有 相 当 多 的 大 城 市 形 成 各 自的都 市 区 , 心 城 市 与 都 市 区 外 围 地 区有 密 切 的 社 会 经 济 联 系 ; 联 系 方 便 的 交 通 走 核 有 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 , 都市区之间联系密切 ; 须 达到相 当大的 总规模 , 口在 20 各 必 人 5 0万 人 以 上 ; 于 国 家 属 的核 心 区域 , 有 国 际交 往 枢 纽 的 作 用 。 昆曼 与魏 格 纳 (9 1 对 经 济 全 球 化 与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背 景 下 跨 国 具 ] 19) 网络 化 城 市 体 系进 行 了研 究 , 为 都 市 圈 带 实 际 上 是 产 业 空 间 整 合 的 产 物 , 为 新 的 地 域 空 间 组 织 形 式 , 占 认 作 将
圈 ” 设 的战 略重 点 。 建


国合 型 功 能 的 首 都 城 市 为 核 心 , 过 首都 资 源 与 周 边 区 域 资 源 的 高 效 配 置 , 成 的 紧 密 联 通 形
系、 分工合作 、 协调发展 的一 体化区域 , 是都市 圈的一种特 殊形态 。关于“ 都经济 圈” 首 的研 究属 于都市 圈 的研

国外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对推进廊坊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国外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对推进廊坊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国外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对推进廊坊城市发展策略研究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了廊坊市地处环首都经济圈腹地的发展优势及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环首都经济圈周边城市发展模式及内涵,并借鉴国外环首都经济圈周辐射城市成功发展的案例,提出了廊坊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廊坊市;城市发展策略综观世界各国,从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没有一个是孤零零的城市,均是在其周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圈和产业圈。

廊坊市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环首都经济圈腹地。

在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廊坊市如何抓住机遇,将优越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已然成为摆在廊坊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廊坊市概况及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1.廊坊市概况。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南接沧州,西和古城保定毗邻,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全市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387.2万人,现辖二市六县二区。

廊坊是全国目前唯一通过is014001环保体系认证的城市,被评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

它是中国北方产业和人口高度密集、城市集中、工商发达、市场容量大、购买力强的黄金地域,商机无限,前景广阔。

近年来,廊坊、燕郊、安平、霸州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为海内外客商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廊坊市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

2.廊坊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廊坊作为一个生长在国际大都市夹缝中的小城,其发展劣势显而易见。

廊坊在享受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经济迅速增长喜悦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廊坊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廊坊经济的新挑战。

一是城镇居住人口数量迅猛增加,但从人文素质来看,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匮乏。

二是资源相对短缺。

廊坊市的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尤其是土地资源,已经临近它的“外延”开发极限。

如果在“内涵”上不加以调控,则本土的自然资源将面临危机,最终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创造品牌。

首都经济圈

首都经济圈

历经半年,“首都经济圈”终于从一个概念进入到了规划制定阶段。

在此之前,“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

为改变大都市与贫困县区隔墙而立的现实,“环渤海”、“环首都”各种规划层出,却在推进中遭遇种种困境。

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上看,伦敦、巴黎,再到东京、首尔,那些世界级的大都市,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

无例外,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今年初也在官方最高规格的规划中惊艳亮相,并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经济圈中的核心——北京,正积极回应。

这个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正在被过度膨胀的人口、拥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所拖累,饱受“大城市病”困扰,北京正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强力支撑世界级城市发展的空间,从“虹吸”效应逐步转化为“溢出”效应。

毗邻的河北一直致力于为北京解忧,无奈,却得不到北京的积极回应,直至“首都经济圈”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并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这一回,河北不再一厢情愿。

它辖下的那一片贫困县即将迎来蜕变的机会,确切地说,已经看到了蜕变的迹象。

另一个主角天津,在多个“首都经济圈”空间划分研究方案中,均据重要位置。

这个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的直辖市,在圈中当然不可或缺。

在各方的积极互动下,“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发展已然进入了规划制定的关键期。

然而,摆在制定者面前的问题依然如旧: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如何定位各区域的功能?如何打破体制的制约和区域的壁垒?如何均衡各方的利益博弈?如何解决首都北京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力不足、生态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从而实现向“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腾飞?这一切仍然悬而未决。

从北京城区经京津塘高速41公里,开车约40分钟,便是河北省廊坊市。

宽阔的大街上,偶见大学城的学生们吃过午饭在树荫下三三两两地散步。

渐进市区,车辆和行人陡然多了起来,但道路依然顺畅,街面整洁。

看到北京的车牌,路上发小广告的人拼命将广告往车里塞。

《2024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

《2024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首都都市圈不仅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还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本文将探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二、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1. 高度城市化:首都都市圈拥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和发达的产业,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联系紧密。

2. 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

3. 区域协同:区域内部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生态环保等方面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格局。

4. 交通便捷:拥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实现城市间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

5. 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路径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形成以创新为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2. 加强区域协同: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产业、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圈。

4. 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5. 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6.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城市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

7. 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为都市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结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高质量发展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产业结构、区域协同、城市功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交通网络和改革开放等多个方面入手。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进行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于推动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需要考虑城市功能的优化。

作为首都,北京承担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功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功能的协调和整合,提高城市的综合利用价值。

例如,可以通过建设功能区,将政府机构、文化设施、商务中心等有关的机构和设施集中在一起,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需要考虑将城市的功能向外拓展,促进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效应。

其次,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关注城市的布局和交通规划。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在城市空间发展中,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

同时,需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便利性,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交通模式,如自动驾驶技术、共享出行等,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第三,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另外,还需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最后,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需要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

作为一个大城市,北京面临着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给,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功能的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规划、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

关于“三大战略”考点解读

关于“三大战略”考点解读

1、考点一:“三大战略”内容“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部分内容。

2、考点二:一带一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概念由此形成。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特别提出了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

3、考点三:长江经济带长江作为中国最长和世界第三大的河流,供养了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根据最新规划,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九省两直辖市。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有以下四个方面: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长江经济带三大经济圈:长江上游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长江下游经济圈4、考点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具体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作者:卢泳志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第6期环首都经济圈战略提出以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突出了区域协调发展。

纲要提出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是对北京市的鼓舞和鞭策,也是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

北京市将以三个转变、八个辐射努力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北京作为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要抓住机遇,推动经济发展。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从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势,还是从缓解北京“城市病”来看,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符合发展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北京地区集中了全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和大量著名高等学府,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几乎占全国一半。

北京市容纳的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呈膨胀式发展,迫切需要在一个区域内建立有效的科学研发、技术成果转换、新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协作机制及资源调配机制。

环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充分发挥北京科学知识精英的人才优势,放大中关村效应,使之作为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城市病”问题。

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北京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实施后,随着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北京中心城区、北京郊县区和河北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区)为节点,以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为轴线,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城市带发展格局将初步形成。

届时,北京的远郊区将变成近郊区,北京城市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有效拓展,北京面临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看法

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看法

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看法
首都的四个中心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城市的经济、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对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一些看法:
1. 经济中心:建设经济中心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通过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和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 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和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吸引人才和游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人才,推动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4. 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创新企业和搭建创新平台,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总之,四个中心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战略,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

环首都经济圈概述环首都经济圈是指以北京市为核心,以半径300公里范围内的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市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发展区域。

该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也是中国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区域开发战略。

区域特点环首都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的交通网络,还具有国际接轨的优势。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内还有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环首都经济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环首都经济圈是中国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具有先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这些资源的集聚为环首都经济圈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内有多个省市的经济发展都较为成熟,经济实力较强,这些省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也为区域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所占比重也逐渐提高。

在该区域内,北京市的经济总量最大,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余各省市的经济总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环首都经济圈内的主要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

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环首都经济圈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动力。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还具有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

比如,农业资源丰富的河北省和山东省在农业和种植业方面具有优势,而陕西省和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发展,都为环首都经济圈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面临的挑战环首都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该区域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特别是在北京市,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严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其次,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英国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英国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英国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英国首都经济圈是指以伦敦为核心,包括周边地区在内的一个经济高度集聚、产业互补的区域。

它是由伦敦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优势吸引周边地区的企业和人才而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逐渐成为英国经济的引擎,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英国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包括伦敦市及其周边的若干郡和城市,如伦敦周边的东南部、东部、西北部和西部地区。

这些地区间的联系密切,在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依赖性。

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是指在伦敦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态势。

伦敦作为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强大的金融、商业和科技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这些投资和人才的流入,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增长。

在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协同效应。

伦敦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和就业机会,同时周边地区也为伦敦提供了资源和劳动力的补充。

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整个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

尽管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扩张带来的交通拥堵、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未来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第一部分为引言,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首先对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定义和范围进行详细说明,包括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地理范围和涵盖的主要城市。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英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包括经济圈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以及经济圈发展中的政策支持和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明确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推进协同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其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一)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高效的城市间交通网络相连。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

因此,其首要功能定位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承担着引领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

(二)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地区科研实力雄厚,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因此,该城市群应定位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京津冀城市群应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策略(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着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天津应利用其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河北则应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制造业。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命脉。

京津冀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间交通网络,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

(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地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三地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和战略目标

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和战略目标

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和战略目标作者:王书利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03期“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建设继往开来、实现宏伟蓝图的重要时期。

面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阶段、全省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河北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及河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省委七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环首都经济圈”的战略目标,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为京津搞好服务,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合作,务求在未来五年,强力推进环首都经济圈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十二五”再造三分之一个河北的战略目标。

一、“环首都经济圈”积极适应京津冀国家战略思维金融危机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纷纷出台促进广域经济圈发展的强化政策,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圈竞争力,进而掌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我国也先后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十多个地区的广域经济圈内,开展了第二阶段改革的“先行先试”战略,并同步进行了各种打破以往体制的政策实验。

如果把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上报国务院、28个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赴河北沿海地区实地调研作为一个标志,那么以“环首都经济圈”为核心的这一广域,应该会很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知识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先行区、现代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基地和钢铁生产基地为定位的京津冀都市圈,或将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第三极”。

1.“环首都经济圈”概念。

人们对首都区域一体化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由于开放眼界的不断拓宽,各界开始陆续关注、研究环首都经济圈的形成机理,进而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区域层次思维:“环首都经济圈”是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

当我们把这一广域作为“第三极”时,莫如将“环渤海”替换为“环首都”,这样将更加实际、更加可行,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操作性。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_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_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首都经济圈发展新任务

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首都经济圈发展新任务

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首都经济圈发展新任务1.1.1京津冀发展的历程回顾(1)北京——与共和国命运同步的城市,大国首都中国意识形态和首都战略导向的政策集群始终是北京发展的主线。

一方面首都职能始终没有弱化,反而是带动首都人口快速聚集和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各种公共事务机构的发展。

另一方面,北京的经济职能却在不断调整,从建国后的工业基地目标,到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工商业基地,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科工贸中心、金融中心,再延伸到当今的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文化交流之都、创意之都。

伴随着首都经济职能的不断扩展、升级,城市空间越来越呈现出多中心、圈层式发展格局。

从日韩战后快速发展的历程来看,只有当出现国际化趋势和高端服务要素快速聚集的时候,首都功能才开始转向区域的扩张。

(2)天津——雄心勃勃迈向全球的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当前天津的发展步入了历史黄金时期,这源于国家给予天津的国字号“天津滨海新区”金子招牌。

而在这之前,天津始终延续京津冀地区的滨海工业城市发展路径。

国家级新区政策使天津获得了无以伦比的开放政策优势,巨大的财力资金支持优势和大规模的设施建设支持。

这种国家政策使天津真正转变了发展定位,尤其是其北方航运中心定位得以确定后,天津的目标开始展望国际性大都市和全球重要节点城市了。

天津在央企“造血”支持下迅速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成为国家重要的尖端制造业、临港产业发展基地;这种某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刺激了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使得天津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国际休闲旅游业等方面也频频获得青睐。

(3)河北——区域政策多变的区域改革开放前,河北的发展战略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提高两线、狠抓两片、建设山区、开发沿海”。

“两线”分别是河北境内连接北京的京山(山海关)铁路和京广线河北段;“两片”则是河北的两大贫困集中区:坝上和黑龙港地区和山区;沿海则是秦唐沧。

改革开放后,河北于1986年提出了“环京津”战略,试图依托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带动河北的发展。

2022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

2022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

2022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一、常识判断。

本部分包含两种类型的题目,请根据题目要求做出正确选择,多选题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也不扣分。

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关于本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①是党在历史上形成的第三个历史决议②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③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④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北京市S区本着“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原则,推出线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汇聚多方调节力量,让百姓遇到纠纷可在线答疑,足不出户调解纠纷,降低矛盾化解成本,为百姓维权提供新途径。

这有利于:①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跨时空、跨地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②形成“社会调节替代法律诉讼”的新型调解纠纷模式③提升诉讼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消除社区居民矛盾④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城市版的“枫桥经验”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下列关于“无废城市”的理解正确的是:A、“无废城市”意味着城市没有固体废物产生B、“无废城市”旨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C、“无废城市”将不再采用填埋的方式进行固体废物处理D、“无废城市”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4近年来,各地开始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和公共安全等事项的证明,首先适用告知承诺制B、实行告知承诺制后,所有申请人不再提交证明,只提交承诺C、告知承诺中的“承诺”,指的是申请人以口头形式承诺已经符合告知的相关要求,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D、告知承诺中的“告知”指的是审批部门以书面形式将证明义务、证明内容以及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一次性告知申请人5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我们在生活中时刻践行“低碳生活”。

聚焦同城化 加快推动首都都市圈发展的思考

聚焦同城化 加快推动首都都市圈发展的思考

聚焦同城化加快推动首都都市圈发展的思考
欧心泉;余飞
【期刊名称】《区域经济评论》
【年(卷),期】2024()2
【摘要】顺应城镇化发展演变规律,推动同城化发展是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拓展北京发展空间和促进内部功能重整,提升周边交界地区发展水平,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环京周边地区与北京的经济社会联系持续增强,重点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同城化发展具有较好基础,但与长三角等同城化发展成熟的地区相比,其同城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交通通勤能力较弱、产业协同能力有限、要素流通不畅和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可以从强化设施联通、增进服务共通、促进产业协同、深化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加快推动首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总页数】8页(P111-118)
【作者】欧心泉;余飞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
支点2.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聚焦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商建言3.省
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聚焦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商建言4.推进毗邻区同城化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环产业 职能拓展区
3-4环国际服 务职能拓展区
国际性功能 分布
2环:历史 文化集中区
2-3环公共 服务集中区
2-4环国家管理服务 职能集中区:中央政 府部门、科研文化机 构、国内商务、军
重大职能圈层 拓展惯性
公共设施水平密度 (地均水平)
问题3:潜在优势产业要素分布过于分散,缺乏聚集效应;而大量工业、 都市物流围城现象仍较突出
高端经济服务功能区分布
中心城区的高端服务经济与 郊区县的工业化动力并举
中心城区的首都职能、国际
化职能高度聚集,但职能拓
展“北重南轻”格局长期未
改变,而与京津、京唐经济
企业集团联总部系主轴背离
商业设施
主要功能区
•京津轴
宾馆酒店
•京唐轴
问题1:枢纽体系布局滞后于功能拓展,尤其是人口和工业增长快的东南部地区
滨海新区 天津 深圳 广州 北京 上海 浦东新区 全国
6% 5% 4% 3% 2% 1% 0%
2001
天津与其他城市人口增速比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天津
北京
上海
深圳
2、区域的合作力度仍然偏弱,远不及长三 角和珠三角
北京向周边的辐射影响主要为加工制造业配套、 都市工业、旅游消费项目、劳务等方面,但产业 上下游协作、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性交通组织协 作严重滞后
地区却为工业化初期
0.3
元/人
首都圈的人均GDP(2010)
11000
0.2
10000
9000
0.1
8000
7000
0
6000
5000
-0.1
4000
-0.2
3000
2000 北京 天津 唐山 保定 廊坊 秦皇岛 承德 张家口
-0.3
人均GDP
京津冀各城市三产结构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的创新综合实力强,但京冀、津冀合作间成果转化合作仍有待加强
缺乏共同的产业协作平台(环京津地区的合作条件初步形成,中小企业是重点)
河北 天津 内蒙古 辽宁 山西 山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陕西 四川 广东
铁路客货新枢纽 长途客运枢纽
空港 高速公路
交通通道 海港
地价
5kmBiblioteka 10km20km问题2:北京在规模庞大的国家职能基础上“见缝插针”,缺失国际化功能拓 展区,致使国际化职能拓展受阻
国家服务职能过度聚集,国际服务职能拓展受阻; 公共服务空间分布不均衡,过度集中在3环以内地区 伦敦、巴黎、东京:国际服务向内圈和门户区域集中,国家服务职能分散化?
总量规模
16.8
35717 7258 7362 6226
全国占比 1.70% 9.00% 8.10% 5.5% 4.60%
2
明清时期的京畿地区范围及内涵
1)皇家休闲地区(三山五园)(1日游); 2)支持首都消费的农业地区、商业城镇、漕运枢纽和矿产加工区(商品物资1日可达); 3)卫戍部队驻扎区域; 4)军事屏障:长城一带(明朝九边重镇,宣化总兵)(军队2天可达,距离北京约150公里) 核心地区:京津保(保定是京畿首善之地)
“京畿地区”覆盖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城市
北魏的京畿地区
明清的京畿地区
首都圈地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1、京津与外围地区长期存在
工业化落差,当前双核聚
集力>>扩散力
(1)长期存在的发展水平落差,京 津发展的开放度不够
北京后工业化与工业化并举 天津工业化中后期 河北地区工业化中期,但环绕首都
构筑开放、合作、和谐的首都经济圈空间发展新格局
--基于区域共识的空间一体化
首都经济圈发展的破题——区域共识: 北京的新任务:拓展国际事务,创新引领区域 天津的新需要:企业走向国际化,经济引领区域 河北的新动力: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工业化带动区域
研究范围
• 范围:2+7+X
– 京、津+廊坊、唐山、秦皇岛、承德、张 家口、沧州、保定
– 考虑到生态环保和能源保障,内蒙、山西 与张家口、承德、保定地区为协调区
– 行政辖区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 1.7%。
–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万亿,占全 国的9.0%。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7362万, 占全国的5.5%。
面积
GDP
(万平方公里) (万亿)
总人口 (万)
2010 2000 2010 2000 年年年年
伦敦、巴黎、东京的经验表明,在中心城区15-20公里范围以外,需要采用多中心 的廊道拓展新模式
核心区
高端服务 传统文化
人口稳定
功能拓展区
科技、新文化 国际服务 工业调整
趋于稳定
新兴功能区
房地产、物流 工业、空港
高端休闲
快速增长
环北京地区
农业、旅游 都市工业
天津:国家工业
河北人口减少 天津快速增长
铁路客运枢纽
• 2004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化 工、冶金、医药、新能源及环保
• 2008八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石油化 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 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
2000年来滨海、天津与其他城市GDP增速比较
23
18
13
8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滨海制造业:大飞机、大火箭,重型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链、汽车产业群 临港产业群:南港新区启动将在石化、煤化工和大宗散货集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服务业:国际贸易与北方航运服务中心,面向制造业的金融保险、中介信息与总部基地 中新生态城:将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加快向天津沿海地带聚集
大型项目分布
而目前北京大型工业园区(亦庄、顺义、海淀中关村)、都市物流基地仍聚 集在近郊开发区(20公里左右),影响中高端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战略新兴产业与优势产业现状布局
2008年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对比
现状物流园区
(3)天津以“双港双城”的空间格局来承接区域性金融贸易、先进制造业、 港口物流、科技创新职能,但却忽视了背部地区的协作
北京 天津 唐山 保定 廊坊 秦皇岛 承德 张家口
北京各区县三产结构调整(2006-2009)
工业化中后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新东城 新西城
朝阳 海淀 大兴顺亦义庄 丰台 石景山 房山 门头沟 通州 昌平 怀柔 平谷 密云 延庆
三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一产比重
工业化初期
(2)北京空间发展重心 与首都圈经济中心背离, “圈层惯性拓展”积重难 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