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诊断与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成人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成人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3.机制 渗透性腹泻: 各种原因→肠腔内渗透压升高
→体液水分进入肠腔 特点:禁食后腹泻减轻或停止
分泌性腹泻: 刺激→肠粘膜水电解质分泌过 多或吸收受抑→分泌吸收失衡 特点:量大,水样(无血),PH 为中性或碱性,禁食48h后腹 泻仍持续
渗出性腹泻:炎症、溃疡→肠黏膜完整性破 坏→体液渗出 特点:粪便含有渗出液或血液 成分
动力异常性腹泻:肠蠕动过快→内容物消化、 吸收影响 特点:便急、粪便不成型 或水样,不带渗出物和血 液,伴肠鸣音亢进或腹痛多
种机制并存,共同作用下发生
(三)诊断思路 病程长短、病史、大便特点、病理生理改变、
内镜、活检等
1.是急性还是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 ·肠道感染、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 急性缺血性肠病
作用机制 收敛、吸附、保护粘膜 减少肠蠕动 抑制肠道过度分泌 中医药(清热燥湿)
3.转诊原则 *腹泻原因不明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明确诊断
*良恶性肿瘤需手术治疗者 *严重肠道感染,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甚至休 克者
谢谢
腹部压痛、腹块、 水电解质紊乱、
肠鸣音亢进、关 酸碱平衡、腹部 节痛、皮肤粘膜 压痛 损害、眼损害
(五)治疗 病因及对症治疗 未明确病因前,慎重使用止泻药及止痛药
1.病因治疗 抗感染 感染性腹泻 志贺菌属、沙门菌、弯曲杆菌、 大肠杆菌:复方新诺明、喳诺酮类 艰难梭菌:甲硝喽、万古霉素 肠结核:抗结核治疗 阿米巴疾:甲硝挫
任何年龄
女:男 2-5:1 无差异
无差异
食物、心理
精神刺激、过度 疲劳、饮食、继 发感染
不洁饮食
清晨起床后或早 慢性腹泻、血性
餐后发生,腹泻、 腹泻,体温正常
便秘交替

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

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

迁慢性腹泻: 884 529 256 99 88.8%
总计:
16173 10604 4332 1237 92.4%
*未明确病因诊断
思密达对儿童腹泻总体疗效
包括:急性菌痢
有效率:92.4%
病毒性肠炎 迁、慢性腹泻
n=16173例
思密达对小儿细菌性痢疾疗效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思密达对成人腹泻的疗效
统计方法:
病因明确
急性
菌痢 病毒性腹泻
1.诊断分类
未明病因诊断,统称急性腹泻病
迁延性、慢性腹泻
2.治疗分组
A :思密达治疗组 B1:思密达联合抗生素治疗组 B2:思密达联合中药治疗组 C :抗生素对照组
注:各组均根据临床表现,配以对症治疗
思密达对成人腹泻的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 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 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 物,或含有脓血。
腹泻的分类
腹泻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超过2个月属慢性
腹泻
腹泻的病原
一类为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约占85%以上,主要由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有传染性,对健康危害 最大。引起感染腹泻的病原有多种:据调查 在农村依 次为: 致泻大肠杆菌; 轮状病毒; 痢疾杆菌; 空肠弯曲菌;在城市依次为: 轮状病毒; 致泻大 肠杆菌; 痢疾杆菌; 沙门氏菌.
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急性 腹泻
有效:服药48-72小时,大便次数才减少至≤2次/日, 性状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无效:服药72小时,腹泻次数仍>2次/日,或性状
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4日显效:服药4日内,便次减少,性状明显好转

腹泻症研究进展和诊疗共识

腹泻症研究进展和诊疗共识

公共卫生管理
监测和预警系统
建立全面的腹泻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 并应对疫情。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腹泻症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和应对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腹泻症的挑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病因学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
随着肠道微生物组学的发展,未来将更深入 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群落与腹泻症之间的关联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复诊与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复诊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 和病情变化。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腹泻症相关的健康教育,提高患 者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04
腹泻症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
1 2
疫苗接种
针对特定病原体,如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研发 和推广疫苗接种是预防腹泻症的有效手段。
卫生教育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教育人们注意饮食卫生、个 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减少病原体接触。
非药物治疗共识
饮食调整
对于轻度腹泻患者,可适当调 整饮食,如避免油腻、刺激性
食物。
休息与运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根据病 情适当进行运动。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 虑、抑郁等情绪。
其他非药物治疗
如中医针灸、推拿等。
患者管理与教育
病情监测
指导患者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教育患者预防腹泻的措施,如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3
饮用水和食品安全
保障饮用水和食品安全,加强水源监测和食品监 管,防止因饮用水和食品污染引起的腹泻症爆发。
控制策略
及时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治疗的进展-卢显栋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治疗的进展-卢显栋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治疗的进展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卢显栋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不包括中国)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病,其中5亿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

腹泻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死因。

为此,WHO于1978年提出了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已在第三世界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可减少l00多万小儿死亡。

腹泻病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由于我国小儿营养状况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小儿腹泻病死率巳降至0.51‰,但发病率仍然较高,仍是危害人民特别是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此,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流行病学】1986年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牵头在广东、福建、云南、四川、湖北、陕西、山西等七省妇幼卫生示范县及北京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全年每月调查3天,共调查119088人次,依据当时WHO提出的诊断标准:(1)大便性状有改变;(2)每日大便次数≥3次。

结果查明: 7省示范县农村5岁以下小儿急性腹泻平均年发病次数为2.01土0.03次/人;北京市平均年发病次数为0.45土0.03次/人。

监测结果显示小儿腹泻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北京市郊区(1.01次/人/年)高于城区(0.27次/人/年);散居儿童(0.50次/人/年)高于集体儿童(0.O8次/人/年)。

以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其次是1~2岁组。

2岁以内发病率占70.94% 。

1988年由卫生部防疫司组织21省市入户调查,采用WHO新的诊断标准:(1)大便性状有改变:(2)每日大便次数≥1次。

8月调查一天,所得结果推算全年的方法。

估计中国每年约有8.36亿人次患腹泻病(包括成人),其中5岁以下小儿约有2.98亿人次患腹泻,发病率为每年0.86~3.9次/人,平均为每年2.5次/人。

据监测我国小儿腹泻病每年有二个发病高峰,一是发生在6、7、8月,称夏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致泻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另一高峰发生在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图1)【病原学】1986和1988年七省一市对5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逐月监测2 959例的粪便标本作了细菌、病毒与原虫等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表(1)。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各种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一种病症,常伴随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

这些微生物可能来自食物、水源、环境污染等。

尤其在气温升高和饮食不合理的情况下,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会增加。

因此,对于此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一、诊断1. 症状表现感染性腹泻的典型症状是腹泻、腹痛和腹胀,有时伴有发热和恶心等症状。

患者可能有水样便、黏液便或血便等。

腹泻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但有些病例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2. 病原学检查若症状明显,且诊断不明确时,应进行病原学检查。

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细胞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其中,多数病原体的培养需要比较长时间,且对细菌培养技术要求较高。

目前,PCR技术已经成为了最为广泛使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二、治疗1. 改善营养腹泻带来的失水和电解质失衡会导致脱水、血压下降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是治疗感染性腹泻的关键之一。

同时,合理摄取营养,保证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力,有助于加速康复。

2. 细菌抗生素当感染性腹泻明显且症状较为严重时(如水样便、发热、腹痛等),可考虑使用细菌抗生素。

但需要根据病因确定具体的抗生素,并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防止肠道环境的破坏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3. 草药治疗传统中医学认为,腹泻、痢疾、消化不良等症状是由于肠胃功能失调导致。

因此,在治疗感染性腹泻方面,草药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草药有黄连、黄柏、苦参、半夏、白术等。

总而言之,感染性腹泻虽然常见,但临床上仍需注意诊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治疗感染性腹泻时,要针对病原体进行合理的治疗,同时也注重纠正营养不良,促进康复。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卫生、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及饮食,防止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慢性腹泻
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甲亢,胃泌素瘤, 类癌综合征,VIP瘤 类癌综合征,VIP瘤及糖尿病性腹泻 药物副反应: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消 胆胺等,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亦可致腹泻 神经功能紊乱:IBS,神经功能性腹泻 神经功能紊乱:IBS,神经功能性腹泻 其他:SLE,尿毒症,硬皮病,放射性肠炎 其他:SLE,尿毒症,硬皮病,放射性肠炎
伴随症状
包块 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 血吸虫性肉芽肿. 重度失水 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或副霍乱, 细菌性食物中毒,尿毒症.
问诊要点
腹泻的起病 大便的形状及臭味 腹泻伴随症状 同食者群集发病的历史 腹泻加重,缓解的因素 病后一般情况变化
思考题
举例说明腹泻的发生机制 腹泻按发生机制分类的特点 名词解释:腹泻;慢性腹泻
临床表现
起病及病程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腹泻与腹痛关系 化验检查 X线及结肠镜检查
临床表现
起病及病程:
起病急,病程短伴有发热,腹泻次数频 繁者多为肠道感染或食物中毒;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多见于慢 性感染,非特异性炎症,吸收不良或肠 道肿瘤
临床表现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急性感染性腹泻大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 急性感染性腹泻大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 粪便量多而稀; 细菌感染,则初为水样后为黏液血便或 脓血便; 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果酱样.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快! 快! 快!
正常排便
次数:一般每日一次 个别每日2 次或每2 个别每日2-3次或每2-3日一次 性状:正常(成形,黏液等),黄色 含水分50含水分50-80% 量: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200克 量: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200克
腹 泻

腹泻病诊治进展

腹泻病诊治进展
1/10万 (%)
细菌性痢疾 发病率 病死率
1/10万 (%)
2000
0.15
0.60
2001
0.22
0.53
2002
0.05
0.75
2003
0.02
0.41
2004
0.02
0.41
2005
0.07
0.41
4.19 0.09 5.07 0.06 4.47 0.07 4.17 0.06 3.80 0.04 2.65 0.04
4℃,20%乙醚处理 18h 60℃ 30’ 煮沸及含高氯浓度10mg/L,能被灭活
NOV基因结构和分类
单股正链RNA病毒 基因组全长7400-7700 nt(nucleotide) 由3个读码框(ORF)组成
ORF1编码NSP:nt三磷酸酶、蛋白酶、RNA多聚酶 ORF2编码:衣壳蛋白 VP2(能装配病毒样颗粒) ORF3编码:结构蛋白 VP1(作基因测序分型)
志贺氏菌 80(100.0 %) 430(99.1 %) 24(95.8% )
沙门氏菌 5(100.0% ) 22(95.5% ) 1(100.0% )
大肠埃氏希菌 7(100.0% ) 9(100.0% ) 未做
绿脓杆菌 未做 未做 未做
变形杆菌 未做 未做 未做
红霉素 氯霉素 卡那霉素 丁胺卡那 妥布霉素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感染RV,最常见于6个月~2岁,
发病高峰年龄为9-12月,2岁以上的感染者较少发生严重腹泻
RV感染的发病机制
成熟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具有乳糖酶是RV受体,肠上皮 细胞内质网是RV NSP4受体
RV乳糖酶受体+RV脱壳进入上皮细胞 NSP4受体 (内质网) RV复制绒毛变短坏死脱落未分化 完善无刷状缘肠上皮细胞替代覆盖感染自限控制

腹泻病的病因与治疗进展

腹泻病的病因与治疗进展

腹泻病的病因与治疗进展腹泻是指粪便稀薄、数量增多,常伴有便次增加、排便急迫感、腹胀、腹痛等症状,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腹泻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过度活动、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等,其中感染是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致病菌种类多样,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等。

感染性腹泻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以通过水、食物、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

对于感染性腹泻,感染控制是关键,早期病原体检测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腹泻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

除了感染之外,腹泻病的病因还包括食物不洁、食用过量、药物副作用等。

食物中的过多油脂、蔬菜中的残留农药、食物中的其他有害成分等都可以致使腹泻。

食用过量也会引发腹泻,如酒精过量、辣椒过量、咖啡因过量等。

药物副作用是致腹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某些抗生素、泻药、抗癫痫药、非甾体消炎药等都可能引起腹泻。

在发现腹泻症状时,应尽快明确腹泻病的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

腹泻病的治疗针对不同的腹泻病病因,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对于感染性腹泻,抗菌药物是关键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会引起人体内部“菌种”失衡,导致耐药性增强,还会对人体产生其他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并尽量避免滥用。

对于非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如儿童腹泻中,不良饮食习惯、过度进食等原因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治疗时应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

此外,口服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等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若腹泻病病因与药物有关,应该明确药物的剂量和作用,必要时优先考虑停药或调整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外,一些非药品治疗方法也值得关注。

如针灸、推拿、理疗、中医药等都是腹泻病的常见非药品治疗方法,其中中医药更是可以针对腹泻病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识,以保证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 %~39 %[1,2]。

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包括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

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简称PMC)指病情严重,在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如不及时认识,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 %~24 %。

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与PMC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简称CD),它产生的2种毒素,毒素A为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2种毒素均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

其他细菌尚有产气荚膜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杆菌和沙门菌属[3]。

凡能对抗细菌的药物,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linc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氨苄西林(ampicallin)多见[4]。

此外,头孢菌素族、青霉素类等也常见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少发生。

但抗结核杆菌、真菌和抗寄生虫的抗菌药尚未见报道。

本病发生的危险因子,除与不同的抗生素和应用抗生素时间长短有关外,尚与病人的年龄(<6 a或>65 a),基础病的严重度,过去有否肠道疾病或AAD,有否免疫抑制,住院时间长短,有否外伤、手术、鼻饲等有关[5]。

也有认为大多PMC 见于平素较为健康者。

本病在女性中发病有增加,口服与肠外应用抗生素均可引起本病。

最近报道1例,32 a,女性病人,阴道应用林可霉素乳膏3 d后发生水泻,在大便内证实有CD[6],确甚少见。

AAD的诊断病人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如出现腹泻,应警惕本病的可能。

腹泻

腹泻
回肠末端严重病损(克罗恩病,回肠末端被切除) 胆盐回吸收减少 → 肠道胆盐缺少 → 脂肪吸收障碍 → 脂肪泻
↘ 结合胆盐↑(结肠) 细菌分解 双羟胆酸↑ → 腹泻
( 4)吸收不良
2.肠粘膜面积减少: 小肠手术切除----短肠综合症 → 吸收不全 → 腹泻
3.细菌过度生长: 细菌分解结合胆盐,影响微胶粒形成 → 脂肪泻
( 5)肠系膜淋巴管梗阻
◆ 腹腔淋巴瘤; ◆ 淋巴肉瘤; ◆ 何杰金病; ◆ Wipple病;
以上均可导致肠系膜淋巴系统梗阻。
——脂肪在肠内消化,由小肠粘膜吸收,进入肠系膜淋巴管, 最后到血液中,当肠系膜淋巴系统梗阻,小肠淋巴液回流障碍, 可致脂肪泻。
Wipple病(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症)
病因: Wipple菌感染。 病变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端。 病理:在肠粘膜及淋巴管内有大量PAS染色阳性的巨噬细胞浸润,
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发病机理: ↗上消化道顽固性溃疡;
胃泌素瘤不断分泌胃泌素→胃酸↑ → 刺激肠管蠕动→腹泻; ↘ 抑制脂肪酶活性及胆盐的作用→脂肪泻。
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上消化道顽固性溃疡,常规手术往往不能治愈;如发生在十二指肠远段或 空肠上段的溃疡应高度怀疑ZES; 2、腹泻,多为水样便,有时为脂肪泻; 3、血清胃泌素增高:正常为50—200pg/ml(空腹),ZES患者可达1000pg/ml以上; 4、胃酸分泌过多:约3/4病人12h夜分泌量>1000ml, 胃酸浓度> 100mmol/L , 85% 患者BAO > 15mmol/L。
↑ 乳糖细菌分解 → 乳酸、短链有机酸增多; 乳糖细菌酵解 → 氢、CO2产生增多 → 腹胀、排气增多。
诊断:
1、服牛奶或乳糖后可致腹鸣、腹胀痛、腹泻(重者水样泻)、酸臭味; 2、乳糖耐量试验: 不正常;

小儿腹泻诊治进展

小儿腹泻诊治进展

儿童腹泻的并发症及处理
脱水
监测体液情况,积极补液。
营养失衡
评估营养状况,营养辅助治疗。
肠道病原微生物持续 携带
详细调查病史,积极寻找潜在感 染源。
非感染性腹泻
由药物、饮食问题、肠道功能障碍等引起,不具传染性。
临床表现与分型
1 急性腹泻
2 慢性腹泻
发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常伴有腹痛、呕吐 等。
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消化道疾病相关症状,如 贫血、营养不良等。
常用治疗方法
1
口服补液盐
补充体液、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
2
膳食调整
根据腹泻类型,适度调整饮食,避免高纤维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小儿腹泻诊治进展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了解其病因和治疗方法对于腹泻的预防和儿童排出的大便增多、质地稀薄、呈液体或半液体的状态。常 见病因包括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病因与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
常见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
3
抗生素使用
仅在感染性腹泻且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
儿童腹泻的预防措施
勤洗手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避免细菌感 染。
合理饮食
提供均衡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 摄入。
饮水卫生
确保饮用水卫生,避免水源污染。
诊治小技巧
详细询问病史 观察大便外观 积极采集粪便样本
了解病因、症状和发病特点。 颜色、质地、气味等可以提供重要信息。 有助于了解感染源和病原微生物类型。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治疗的进展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治疗的进展
抗炎药
对于伴有严重炎症反应的感染性腹泻,使用抗炎药可以缓 解症状,减轻肠道炎症。
支持性治疗
补液治疗
01
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因此补液治疗是必要的。口服补液盐是目
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营养支持
02
对于严重腹泻患者,可能需要禁食或减少饮食摄入,此时需要
给予营养支持,如静脉注射营养液等。
蛋白质组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技术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组学技术通过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能够更直接地了解 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和耐药性等。蛋白质组学技术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 物提供支持。
抗体检测技术
抗体检测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病原体抗原的方法,能够快速检测出病原体,并且可以用于大规模 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抗体检测技术有助于了解感染状况和疫情分布,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验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各国在感染性腹泻病防治方面的经验交 流和互学互鉴。
政策协调
在国际层面协调相关政策,推动感染性腹泻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在全 球范围内的有效实施。谢谢观看 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
通过检测病原体的基因序列,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腹泻病,尤其是对于 一些难以培养或培养条件苛刻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基因检测技术具有高 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优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能够全面解析病原体的基因组,提供更深入的病原信息,有助于了 解病原体的变异情况、传播途径和耐药机制等,为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技术
纳米药物载体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 ,实现药物的靶向传输和控释,提高药 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纳米药物载体 可以用于感染性腹泻病的药物治疗,提 高药物的肠道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针对细菌性腹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益生菌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腹泻症状。
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
适用于轻度脱水患者,可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静脉补液
对于中、重度脱水患者,需通过静脉输液方式快速补充体液 和电解质。
饮食调整建议
01
02
03
04
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如稀饭、粥、面条等,易于消 化吸收。
治疗腹泻的原则包括去除病因、缓解症状 、预防并发症。具体措施包括补液治疗、 抗感染治疗、止泻治疗、营养支持等。
新型诊疗技术展望
肠道微生态调节技术
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深入,未来 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治疗腹 泻,如使用益生菌、粪菌移植等技术 。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腹泻发病机制的研究,未来可能 研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如 针对肠道炎症的抗炎药物、针对肠道 动力异常的调节药物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腹泻的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和粪质改变,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腹泻的病因 和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常规、血生化等。对 于疑难病例,可进行内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寄生虫性腹泻
由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引起,症状 包括腹痛、腹泻等。
非感染性腹泻
1 2
功能性腹泻
由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 泻等。
药物性腹泻
由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癌药等引起,症状包括 水样便、腹痛等。
3
食物过敏性腹泻

腹泻症研究进展和诊疗共识.精选PPT

腹泻症研究进展和诊疗共识.精选PPT

~350万 ~300万 ~220万 ~200万 ~100~300万 ~88.8万 ~75万 ~35.5万 ~30万 ~13.5万
来源: CDC, WHO, UNICEF, UNAIDS
每人每年腹泻发作次数
全球腹泻症发生率回顾
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发病率
4.8
年龄组
我国卫生部公布 4 年感染性腹泻发病情况
对粪便培养的再认识
价格-效果 特殊人群 腹泻性质 爆发流行 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腹泻) 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检测
提高认识水平,是否为必须?需要“三 次培养阴性”吗?
腹泻症的诊断进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鉴别诊断:
分类: 2006亚太地区非感染性腹泻现状
重脱水而又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是G—卵圆形粗短杆菌,有鞭毛和菌毛,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25—35℃时生长,有多种血清型,各
病种 霍乱
2005 年 发病数 死亡数
973
4
2004 年 发病数 死亡数
244
1
2003 年
发病数 死亡

245
1
2002 年
发病数
死亡数
665
5
细菌性和
阿米巴性 456541
137
497879
141
465459
235
485203
234
痢疾
其他感染
544149
58
411977
75




性腹泻病
成人腹泻症发病情况
按病因分 按病程分 按腹泻程度分
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2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地方性或流行性胃肠炎和婴儿腹泻病的病原分布
发达国家
Unknown
Rotavirus
欠发达国家
Parasites
Other bacteria
Unknown
Rotavirus
Bacteria
Adenovirus
Astrovirus Calicivirus
Escherichia coli
Astrovirus
腹泻:第三世界小儿第一位死因。
编辑版pptຫໍສະໝຸດ 3每人每年腹泻发作次数
全球腹泻病发生率回顾
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发病率(前瞻性研究)
4.8
年龄组 , Kosek M, etal. The global bur编den辑o版f dpiaprtrhoeal disease as estimated from studies published betwe4en
编辑版ppt
18
新近轮状病毒腹泻研究
渗透性腹泻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 白4(NSP4)、 NSP4 分泌片段、 NSP4肽具有内毒素 样活性,刺激肠神 经系统(ENS)引 起分泌性腹泻
编辑版ppt
19
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及临床表现
肠道致病原
病毒 轮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40、41型) 杯状病毒 巨细胞病毒
编辑版ppt
7
中国卫生防疫司组织全国调查
发病率: 8.36亿人次/年,
(21省市) 5岁以下2.98亿人次/年
5岁以下0.86-3.9次/人/年
平均2.5次/人/年
农村2.9次/人/年
(8省市)每年两个高峰(发病时间)
7、8、9,致泻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10、11、12,轮状病毒
编辑版ppt
8
病原体
1992 and 2000.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3;81(3):197-204. Epub 2003 May 16
2006年亚太地区感染性腹泻现状
60% 50% 40% 30% 20% 10%
住院
43%
门诊
30%
50.6%
社区
12.8%
12%
轮状病毒感染每年导致 440,000名5岁以下儿童 死亡
腹泻诊断与治疗进展
编辑版ppt
1
Diarrhea
[定义]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 多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是 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 的常见原因之一.
编辑版ppt
2
腹泻病流行率
发病率:10亿/年,其中5亿/第三世界, 死亡率: 肿瘤、
(WHO) 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 腹泻。
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出性腹泻: --炎症和非炎症肠炎时渗出增多 肠道运动异常 --肠蠕动增加
腹泻常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
编辑版ppt
17
轮状病毒腹泻的致病机理
1- 感染的吸收性肠上皮细胞死 亡导致区域性上皮细胞破坏及 绒毛变短
2- 被破坏的吸收性上皮细胞很 快被来自于隐窝的细胞所替代
由不成熟的非吸收性的分泌性 细胞所覆盖的微绒毛的性质: -无刷状缘 -无刷状缘产生的酶
编辑版ppt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l5):179137-8
1978年WHO制定《腹泻病控制规划》
1984年我国制定《1985-1990腹泻病控制 规划》,1985年成立“卫生部腹泻专题 委员会”,体现各级对腹泻病防治的重 视
编辑版ppt
14
腹泻病的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 3.机体防御功能差 4.肠道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
9
国内病原体
七省一市:1、E.coli,Entropathogenic
2、Rotavirus 3、Shigella
4、Campylobacter jejuni
北京市:1、 Rotavirus 3、 Shigella
2、 E.coli,Entropathogenic
4、Salmonella
上海市:1、 Shigella
2、 Campylobacter jejuni
3、 Rotavirus (85年后相反)
编辑版ppt
10
肠细胞的防御屏障:
1-生理性防御屏障(粘液、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2-细菌屏障 (菌群)
3- 免疫屏障 ( 分泌型 IgA)
编辑版ppt
11
ETEC和轮状病毒是腹泻婴幼儿中 最常检出的病原菌
40
Enteric Adenovirus Calicivirus
From Kapikian AZ, Chanock RM. Rotaviruses. In: Fields Virology 3rd ed.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Raven; 1996:1659.
编辑版ppt
细菌 霍乱弧菌和其它弧菌 肠产毒素大肠杆菌(ETE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志贺菌 沙门菌
急性水泻
+ + + +
+ + + + + + +
编辑版ppt
血便
- - - +
- - - + + + +
编辑版ppt
15
腹泻的发病基础
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紊乱 --分泌量增加 --消化不完全 --吸收量减少 --消化道运动加速(运动)
最终导致粪便稀薄 大便次数增加而形成腹泻
编辑版ppt
16
婴幼儿腹泻的病理生理
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分泌性腹泻: --细菌分泌肠毒素 刺激腺苷酸环化酶 cAMP含量增加
35
30
检出百分率
25 腹泻儿童
20
健康儿童
15
10
5
0
ETEC
志贺杆菌
空肠弯曲菌
沙门氏菌
霍乱
轮状病毒
食源性寄生虫
INFE编C辑TI版OpNptAND IMMUNITY, 2007, 75(8):3961–123968
ETEC是我国儿童感染性腹泻 的主要病原菌
❖ < 3岁腹泻婴幼儿中最常检出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 ETEC是> 3岁腹泻儿童中最常检出的病原菌;
住院患者的轮状病毒感 染率明显高于门诊和社 区人群
0%
轮状病毒感染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发病率降低
编辑版ppt
5
腹泻病的主要危险
液体
食物
脱水
死亡
营养不良
编辑版ppt
6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儿童500-1800万
Bryce et al. WHO estimates of the causes of death in children. Lancet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