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发热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PPT课件

发热PPT课件

构端螺旋体病,
单纯疱疹: 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流行性感冒
淋巴结肿大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风疹, 急性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
女,34岁。发热20余天
2008年12月入院。 体温在37-37.5度之间。 全身淋巴结大,包括双侧颈部、双侧腋窝 淋巴结肿大。CEA升高为135,较正常升高 13倍。


肺结节影,为多发性、弥漫性小结节影, 粟粒样改变,可能为粟粒样肺结核或是 转移癌。
入院后诉发作性腹痛,于右下腹发作
性出现包块,普外科会诊查体发现有 右下腹饱满,可能为肿块。 后转入普外一科进行淋巴结活检。并 查明腹部是否有包块。但是在普外科 家属拒绝作淋巴结活检。 血液科考虑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 未确诊。
诊断程序
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临 床思维,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先常见,后少见 2、先定性,再定位 3、鉴别诊断 4、急性或慢性
5、长期与短期
能引起急性感染性发热的疾病
病毒

流感病毒, 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 小儿麻痹症, 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流行性出血热, 麻疹, 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登革热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病因???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体温调节
中枢受损害,功能失常而发热。
特点是高热无汗。
(1)物理性;如中暑
(2)化学性:如中毒安眠药中毒
(3)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1)原发性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所致。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热型规则, 体温波动小,在0.5℃以内。 (2)感染后低热:原有感染已愈,为 体温调节功能未恢复正常所致。

第八章 载流导体的发热电动力及选择PPT课件

第八章 载流导体的发热电动力及选择PPT课件

9 7 5 3 0 0 6 1
7 2 05
9 0 .8 0 6 1 59 .6 8 A 55
中国电力出版社
载流导体的长期发热计算举例
• 例8.2 铝猛合金管状裸母线 ,直径为Ф120/
110(mm),最高容许工作温度80℃时的额定载流 量是2377(A)。如果正常工作电流为1875(A),周
td
1 S2
I2fdtmC 00h(11 )d
0
l
中国电力出版社
短时发热过程
• 左边的 I2f dt与短路电流产生的热量
成正比,称为短路电流的热效应,用Qk 表示。右边为导体吸热后温度的变化。
中国电力出版社
短路电流热效应Qd的计算
td
td
td
Q kI2 fd t Ip 2d t t i2 fpdt tQ pQ np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一、载流导体的长期发热
1. 导体中通过负荷电流及短路电流时温度的变化
中国电力出版社
正常负荷电流的发热温度的计算
L0(N0)(IIN 'L)2
• 式中
θ0---导体周围介质温度; θN---导体的正常最高容许温度; IL ---导体中通过的长期最大负荷电流; IN′ ---导体容许电流,为导体额定电流IN
载流导体的发热
➢发热对导体和电器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 (1)机械强度下降 (2)接触电阻增加 (3)绝缘性能降低
➢导体最高允许温度 为了保证导体可靠地工作,必须使其发热 温度不得超过一定数值,这个限值叫做最 高允许温度。
中国电力出版社
导体最高允许温度的规定
导体的正常最高允许温度θN : 一般不超过+70℃。 在计及太阳辐射(日照)的影响时,钢芯铝绞线及 管形导体,可按不超过+80℃来考虑。 当导体接触面处有镀(搪)锡的可靠覆盖层时,可 提高到+85℃。 短时最高允许温度θht: 对硬铝及铝锰合金可取220℃,硬铜可取320℃。

病理生理学-发热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发热PPT课件

病例二:肿瘤性发热
总结词
肿瘤性发热通常由恶性肿瘤引起,表现为持续的低热,且较难控制。
详细描述
肿瘤性发热的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或者肿瘤 细胞本身释放出热量。治疗肿瘤性发热需要针对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放 化疗等,同时可采用抗炎药物缓解症状。
病例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抗体产生
发热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 多的抗体,提高免疫力。
炎症反应
发热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 发生,有助于清除感染病 灶。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发热时,心率加快,以增加心输出量, 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发热时,心肌收缩力可能增强,以提 高心输出量。
血压
发热时,血压可能升高,以维持足够 的血液循环。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发热的分类
根据发热的原因,可 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则常见 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反应、肿瘤等。
感染性发热常见于各 种病原体感染,如细 菌、病毒、支原体等。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增 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对感染的抵 抗力。
发热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一些特殊的 免疫物质,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01
02
03
糖代谢
发热时,机体通过增加糖 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提 供能量,可能导致血糖升 高。
蛋白质代谢
发热时,蛋白质分解增加, 合成减少,导致负氮平衡。
脂肪代谢
发热过程中,脂肪酸氧化 增加,可能导致高脂血症。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细胞活性
发热时,免疫细胞活性增 强,有助于清除病原体。

发热ppt课件ppt

发热ppt课件ppt

其他原因
如内分泌失调、应激状态、药物 反应等也可能引起发热。
01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 的发热,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如感冒、肺性发热
由肿瘤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的发热 ,通常为低热,常见于恶性肿瘤 患者。
02
发热的症状与诊断
发热的症状
体温升高
发热最明显的症状是体 温升高,通常超过 37.5℃。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治疗
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生素治疗、对症 治疗等。
预后情况
大部分发热的预后良好,但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 心脏疾病等,可能影响预后。
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非感染性发热
如风湿热、药物热等,通常伴随 相应疾病症状,如关节疼痛、皮 疹等。
03
发热的治疗
药物治疗
解热镇痛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主要用于降低体 温和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
抗生素
如奥司他韦,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 引起的发热。
抗病毒药
主要用于治疗因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如头 孢菌素、青霉素等。
护理方法
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了解发热 的原因和症状,为后续治疗提
供依据。
补充水分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 充足的水分摄入。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食物,有助 于身体恢复。
休息与保暖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意保 暖,避免病情加重。
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
如出现高热、持续不退、伴随严重症状等情 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 PPT课件

发热 PPT课件

稽留热
➢持续性高热(39-40℃),持续数日或数周 ➢24h波动<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驰张热
➢体温在39℃以上 ➢24小时内波动>2℃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常见热型: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39以上,数小时后 又骤将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 天后体温又升高
• 1.擦干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
• 2.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不能合作者,应协
助完成
需较长时间,才能使腋下人 工体腔内的温度接近机体内 的温度。
• 3.测量时间:10min
健康教育
• 1.不配合的病人:我不发烧不测了! • 你怎么做?随便编个? • 目的、知晓正常值、以及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 2.测试过程注意安全
皮肤温度:
也称体表温度,可受环境和衣着的影响且低于体 核温度。
体温的的测量方法:
口测法、 腋测法、 肛测法
正常体温:
➢口腔温度:36.3~37.2 ℃ ➢腋窝温度:36-37℃ ➢直肠温度:36.5-37.7℃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24小时内体 温波动范围一般〈1℃〉。
•生理差异:
• 1.昼夜差异 上午&下午
关节肿痛:风湿热、结缔组织病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体温的测量
• 一、体温计种类 • 1.水银体温计 华氏与摄氏 • 2.电子体温计 • 3.可弃式体温计
体温计检测方法
• 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与同一时间放入 以测好的40度以下的水中,3min后取出复检;凡误差在 0.2度以上或玻璃管有裂痕者,不能使用;合格体温计用 纱布擦干,放入容器内备用。

发热ppt课件文库

发热ppt课件文库
多有肿瘤相关症状和体征,如 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如中暑、脑外伤等,多有相应 疾病的特点和伴随症状。
03
发热的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抗生素
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发 热,如头孢菌素、青霉素 等。
解热镇痛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等,主要用于缓解发热和 疼痛。
中药治疗
如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 服液等,具有一定的清热 解毒作用。
隔离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发热患者,应该 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毒
和细菌的传播。
公共场所消毒
在公共场所,应该定期进行消毒 和清洁,以减少病毒和细菌的存
活和传播。
公共卫生管理
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应 对疫情,避免大规模的流行病爆发。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发热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
医疗资源储备
政府应该储备足够的医疗资源,如床位、医护人 员和医疗设备,以应对可能的疫情爆发。
05
发热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男,45岁,因高热、咳嗽就诊,诊断为肺炎。经抗生素治疗 ,病情好转。
病例2
患者女,22岁,因低热、乏力就诊,诊断为结核病。抗结核治疗 后,病情稳定。
病例3
患者男,6岁,因高热、惊厥就诊,诊断为脑膜炎。经抗感染估 • 发热的治疗与护理 • 发热的预防与控制 • 发热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发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体 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分类
根据发热的原因和特点,可以分 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 大类。
发热的病理生理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可 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 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39℃以
❖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临床分类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
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38.5℃,但急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
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
一定的规律。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发热PPT课件【30页】

发热PPT课件【30页】
热或无发热。
伴随症状
1.伴寒战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急性肾盂
肾炎、败血症、流脑脊髓炎、疟疾发作初期、急 性溶血等。
2.伴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斑疹伤寒、钩体病等。
3.伴单纯疱疹 常见于流感、肺炎球菌肺
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间日疟等。
伴随症状
4.伴淋巴结肿大 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散热减少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
▪ 低 热:37.3~38℃ ▪ 中 热:38.1~39℃ ▪ 高 热:39.1~41℃ ▪ 超 高 热:41℃以上
临床表现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骤升型 数小时↑39~400C以上,常伴寒战;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 肾盂肾炎、变态反应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其他表现。常见感染后 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发生机制
产热增加
发热
垂体内分泌、交感系统
内源性致热源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IL-1 干扰素IFN
体温调定点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缓升型 逐升数日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 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临床表现
高热期: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相对平衡)
体温高峰维持,持续时间不定:疟疾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流感数天,伤寒数周。
特点:体温达到或略高于调定点水平,皮肤血 管由收缩→舒张,无寒战,皮肤灼热发红,呼吸快、 深,出汗。
临床表现
诊断学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病理生理学(课件)发热PPT

病理生理学(课件)发热PPT
3.生理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妊娠期,剧烈运动。
病因
发病 机制
效应 防治 原则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无致热原 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调定点(SP)无变化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散热障碍、产热增加
体温可很高SP 可超过41℃
发热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体温与SP适应,有热 限,一般不超过41℃
五、发热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一)生物学意义:
1.有利:对机体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等程度的发
热可提高机体防御功能;强化免疫反应;肿瘤 的热疗;急性期反应等。
2.不利:分解代谢加强,能量消耗过多;
组织细胞损伤; 致畸; 热惊厥; 内环境紊乱。
(二)处理原则:
1.一般性发热的处理:可不急于解热 2.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高热(大于39℃)、
一、概 述
➢体温调节反射弧
体温调节感受器:皮肤粘膜、腹腔内脏等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视前区(POAH) 体温调节效应器:皮肤血管、骨骼肌、汗腺、
内分泌腺等
➢体温调节中枢
高级中枢:
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等。
负调节中枢: 腹中膈(VSA)、中杏仁核(MAN)、 弓状核等。
1)作用于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VLT)神经元: OVLT位于血脑屏障外的脑血管区,即第三脑室壁的视上
隐窝处的上方,紧靠POAH;此部位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 位,是有孔的毛细血管,EP易通过。
2)通过血脑屏障:与双峰热的第一热峰形成有关。 IFN、MIP-1也被认为直接致热。
3)迷走神经(肝?) 肝脏产生的化学信号(IL-1)可能激活迷走神经将发热信
讲授内容

发热教学课件ppt

发热教学课件ppt
误区三
忽视患者的营养和水分补充,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注意事项三
注意患者的营养和水分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发热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04
发热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发热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理降温等。
对症治疗
针对引起发热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抗病毒等。
病因治疗
结合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以快速有效地控制发热症状。
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发热。
诱发因素
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发热的原因
02
发热的症状
发热的一般症状
皮肤温度升高
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
发热时全身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感染性发热
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的定义
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的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
根据病程分类
低热(37.3-38℃)、中等发热(38.1-39℃)和高热(39.1-41℃)。
根据体温高低分类非感Fra bibliotek性发热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代谢疾病,肿瘤等。
根据发热类型鉴别
如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进行鉴别。
根据伴随症状鉴别
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鉴别。
根据年龄特点鉴别
误区一
发热等同于感冒,忽视病因治疗。
注意事项一
重视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误区二
滥用退热药,忽视病因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
1.热原刺激物——凡能引起机体发热或含 致热成分的物质(即致热原)。 2.发热激活物——能激活内生性致热原细 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物质。 3.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 用下,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 的细胞。
一、外致热源
传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 虫、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肿瘤坏死组织、肿瘤免疫反应等。 4、化学药物性发热
化学成分不同,引起发热机制也不同。 5、激素性发热
甲亢→产热↑散热↓ → T↑。
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机能障碍(神经性发 热)。
2、产热过多。 3、散热障碍。
第三节 发热的机理
(一)EP的产生与释放
发热激活物与产致热原细胞接触后细胞内产生E P
3、干扰素(IFN) 白细胞产生。致热、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4、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质) 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炎症 烧伤、创伤、手术、物理、化学、血管闭塞引起
的组织细胞坏死,蛋白质分解→发热。 2、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释放非致热 原性因子(淋巴因子)→发热。 3、肿瘤性发热
肌肉运动产热增多,散热不适应的生理反应;应激时在交 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基础代谢率升高而致体温升高。
2.病理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上移。
3.过热:不受调定点控制,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体温调定点 水平(调定点未移动)。
指动物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和环境气温过高时出现的一 种暂时性体温升高,如日射病、热射病。
动物疲劳。
热型 稽留热
体温升高后,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温差在 1℃内。如猪瘟、犬瘟热、牛恶性卡它热。
37℃
弛张热
发热动物体温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昼夜温差超过1℃, 但不降至常温。如支气管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
37℃
间歇热
体温升高后,不持续,很快降至或低于常温。每 日或隔日复发。如牛焦虫病、马传贫、疟疾等。
如猪丹毒、巴氏杆菌病、猪瘟、 牛焦虫病等。
感染性发热
1、细菌与毒素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菌体 与外毒素致热。 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内毒素致热。
2、病毒 病毒颗粒、血凝素。 3、真菌 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 4、螺旋体 溶血素、细胞毒素因子、内毒素 样物质。
二、内生性致热源
第五节 发热时机能和代谢的变化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1.发热时,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率提高7-13%。 2.肝、肌肉的糖分解,血糖浓度升高、乳酸增多;
3.脂肪大量消耗,动物日见消瘦,酮血症;
4.蛋白质分解加强,血液中含氮物质增加,尿中排氮增多,负 氮平衡;
5.维生素大量消耗,尤其B、C容易缺乏。 6.发热时,水分丧失较多(从呼吸、皮肤蒸发),加至进食少 ,退热时出汗多,易发生脱水。
(二)高温持续期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 临床表现:体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皮温升高,眼结膜潮红、呼吸、心跳加 快加强,胃肠蠕动↓,粪干,尿少。 为散热加强的结果。
(三)体温下降期
此时发热激活物、EP、发热调节介质被机体 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恢复正常。
特点: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 临床表现:体表血管扩张,排汗排尿增多,
汗腺 分泌
散热加快 热量增多
出汗增多 皮肤湿润
加强
(一)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临床表现:皮温降低(外周血管收缩,减少 散热),恶寒战栗(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 收缩,是通过寒战中枢——下丘脑后部—— 引起的,此时代谢比正常增加4~5倍),被 毛蓬乱(交感神经兴奋使竖毛肌收缩)。
非传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肿瘤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等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或引起。
1、白细胞介素-1 (IL-1) 单核-巨噬细胞释放。
致热性、致炎、增强巨噬细胞杀菌功能。 2、肿瘤坏死因子(TNF)
外生性致热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释放TNF。 抑制肿瘤生长,致热性、增强巨噬细胞功能。
37℃
回归热
有热与无热反复交替,且间歇时间长。 如鼠咬热、回归热、人的某些疟疾。
37℃
其它热型
消耗热:体温摆动大,可达3-5℃,可见 于严重的结核病、脓毒败血病等。
波状热: 发热一段时间,恢复正常,再度 发热,如此循环,可见于犬瘟热、布病等。
不规则热 : 热型曲线无规则,发热时间、 温差均无定数。多见于非典型经过的疾病, 如渗出性胸膜炎等。
(二)T调定点上移
EP产生,释放→血循→颅内→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调定点上移→释放发热介质
(三)效应器的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
运动神经兴奋:肌肉寒颤、代谢加强,产热↑
致外 热源 源性
细胞被激 活,代谢 加快
细胞内合成信使核糖核酸 和蛋白质
白细胞
内生性致热原
(Ep)释放

二、功能变化
1、循环系统
⑴体温上升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稍升高 ;高热期,外周血管扩张,血压稍下降。
⑵因热血刺激窦房结及交感N兴奋,心率加 快。体温升高1℃,心率每分钟加快10次。
体温 升高
高热期
特 产热与散热在高 点 水平上保持平衡
皮肤血 皮温升高,可 体温 热 管扩张 视粘膜潮红
升高 量 汗腺分
到调 蓄 泌增强
定点

呼吸心
退热期
特 产热减少 点 散热增加
体温 中枢 调定 点降

体 内 热 量 过 多
散 热 加 快
皮肤 血管 扩张



产热 单核细胞 增加
发热
散热 减少
第四节 发热的经过与热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 退热期
1.体温上升期
特 散热减少 点 产热增加
体 温 调 定 点 升 高
交感神 经兴奋
运动神 经兴奋
皮肤竖毛 被毛粗乱,鸡皮样
肌收缩
外周血 管收缩
皮温降低, 恶寒、颤抖
热量
散热减少 蓄积
骨骼肌不随意 产热 收缩(寒颤) 增加
1. 发热的概念 2. 正常体温调节的方式 3.掌握发热的原因、机理 4.了解热型的概念、意义 5.掌握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第一节 发热的概述
概念:发热是机体在致热原的刺激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 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 时,为发热。
1.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活动时T可超过常温度2~3℃,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