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完整版)
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
![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18307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f.png)
研究方法与技术
跨文化认知心理学研究需要采用多种 方法和技术,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 究、影像学技术等,以全面了解不同 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模 式。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跨文化认知心理学研究将更加 注重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全球 化背景下文化交融对认知的影响。
神经影像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神经影像学的基本原 理
05 认知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的融合
人工智能在认知心 理学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人 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的思维过 程、情感反应等,有助于深入 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
认知心理学对人工 智能的贡献
认知心理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 也有着重要的贡献。通过研究 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 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更加智能 、自然的交互方式和决策支持 。
03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CHAPTER
知觉
知觉过程
知觉是对刺激进行组织、解释和识别,从而获得对事物整体认识的 心理过程。
知觉分类
根据刺激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根据刺激性 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知觉和心理知觉。
知觉与信息加工
知觉过程中,信息从物理刺激开始,经过感觉登记、注意筛选、短时 记忆编码和长时记忆储存等阶段,最终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而认知心理学则更关注个体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 的心理活动。两者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时相互关联。
02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CHAPTER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信 息加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404c91371fe910ef12df8fb.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认知心理学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
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
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
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
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
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
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
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
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
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完整版)心理学基础
![(完整版)心理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06db3c2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7.png)
完整版)心理学基础1.简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索个体的思维、情绪、动机、记忆、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本文档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领域。
2.心理学的主要领域2.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观察、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它致力于理解人类如何感知、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
2.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它探索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过程如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它包括研究人类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对待他人、形成偏见和态度,以及如何在集体决策中起作用。
2.4.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身心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个体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来提供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并开发和实施干预措施。
3.心理学的重要概念3.1.注意力注意力是人类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关注能力。
它涉及选择性感知、集中注意、分配注意和保持注意的过程。
注意力不仅影响感知和信息加工的效率,还在学习、记忆和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
3.2.学习和记忆学习是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记忆是将学到的内容保存并在需要时恢复的能力。
学习和记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储存、信息处理和记忆失调的原因。
3.3.情绪和动机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和事件产生的主观体验,涉及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
动机是驱使个体行为的力量,影响个体的目标设定、取向和行为选择。
研究情绪和动机有助于理解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
4.结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着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要领域。
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人际关系、学习和生活质量。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a3517439ec3d5bbfd0a74b3.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Newell和Simon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感受器接收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
信息加工系统都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人和输出。
记忆可以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
加工器包含3个因素:(1)一组基本信息过程,如制作和销毁符号,制作新的符号结构和复制、改变已有的符号结构,以符号或符号结构来标志外部刺激并依据符号结构作出反应,以及贮存符号结构,进行辨别、比较等;(2)短时记忆,它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人和输出的符号结构;(3)解说器,它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
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即构成程序,它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
这也是解说器名称的由来。
信息加工系统的上述功能也可概括为输人、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照Newell和Simon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出智能行为,同样,凡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
这样,以符号操纵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出目的性行为。
这种系统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法。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410c1f94551810a6f5248685.png)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00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https://img.taocdn.com/s3/m/bc2f862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e.png)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课件
![《认知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65d0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c.png)
认知心理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 理论基础和指导,有助于理解 人类智能的本质和机制。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促进了认知 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为认知 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 手段。
人工智能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1 2 3
模拟实验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 为认知心理学实验提供更准确、可重复的实验结 果。
认知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的区别
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知觉、思维、记忆等,强调对认知 过程的探究和理解。
行为心理学则更关注行为本身,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行为的原因和规律,不涉及 内部心理过程。
虽然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心理学 的研究领域。
02
展望
认知心理学未来发展趋 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 深入,认知心理学将更加注重 跨学科的研究,以及如何将研 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 结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 ,认知心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 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 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 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体的物体。
成人认知发展
元认知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知识和监控,成人通过元认 知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能力
成人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并采取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
成人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 、分析和判断,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或传闻。
04
产生原因
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包括信息不一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等。
影响
认知失调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压力和不适感,促使个体寻求减轻或 消除失调状态。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一)2024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5a630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a.png)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一)引言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组织、记忆、理解和应用信息的学科,它对人类思维与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 认知过程的基本要素:注意力、感知、记忆和思维4. 认知表征的组织和处理5. 认知发展与个体差异的影响二、记忆与学习的认知心理学1. 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存储和检索2. 长期记忆的组织结构:语义网络和认知图谱3. 学习策略的有效性:重复学习、分散学习和关联学习4. 认知负荷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5. 记忆与学习的障碍:遗忘、干扰和注意力缺失三、注意力与意识的认知心理学1. 注意力的基本类型: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持久注意2. 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和控制3. 意识的层级结构:意识状态和意识内容4.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与作用5. 注意力与意识的心理疾病与干预四、语言与思维的认知心理学1. 语言的认知过程: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2. 思维的构成要素:概念、推理和解决问题3. 语言和思维的关联与影响4. 认知语言学与跨文化认知研究5. 语言障碍与思维障碍的认知心理治疗五、认知心理学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 认知神经科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角色3. 认知心理学与人机交互的结合4. 认知心理学在广告与市场营销中的应用5. 认知心理学在临床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总结: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认知过程的学科。
本文从基本概念、记忆与学习、注意力与意识、语言与思维以及应用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深入理解认知心理学对我们认识和改善自己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教育、医疗和社会领域的改进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7c1947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0.png)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一、认知心理学·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都统称认知心理学包括:格式塔学派(知觉);拓扑心理学(场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皮亚杰学派(认知发生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二、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三、信息加工观点1)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识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2)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符号操作系统符号:模式,如:语言、记号等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符号和符号结构都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其功能是代表、标志外部世界的事物,或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符号操作主要是对符号进行比较、区分、归类P2 图(特点:串行的,有箭头,方框)符号系统的基本假设:任何一个具有上述六种功能的系统都能表现出智能。
3)信息加工系统的加工能力有限,加工方式是系列的4)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信息编码,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强调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
5)研究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四、认知心理学实质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式。
重视方法:反应时、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1)实验法(快速认知任务)反应时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相加因素法实验;“开窗”实验眼动实验:言语理解、注意的选择、广告2)出声思考法(慢速认知任务)3)计算机模拟一、减法反应时·反应时:从刺激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基本假设1)在系列性加工中,完成某一认知任务的时间是各部分信息加工时间的关系。
2)两种反应时作业,其操作过程大致相同,只是增减了一个操作环节,然后两种反应时之差,就表明这一增减操作环节信息加工的时间。
心理学课件《认知心理学》(完整)
![心理学课件《认知心理学》(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61ee011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d.png)
《认知心理学》课件第一部分:引言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思维、记忆、语言、感知、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它试图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实验法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记录被试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从而推断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教育、医疗、工业、军事等。
在教育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医疗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二部分: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几个方面。
1. 感知: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接收外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认知三个阶段。
感觉是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的过程,认知是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的过程。
3.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存储和提取过程。
它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情景记忆三种类型。
短期记忆是指个体在短时间内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长期记忆是指个体在长时间内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记忆。
4. 思维:思维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它包括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几个方面。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决策制定是指个体在多个选择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5. 语言:语言是指个体通过符号系统(如文字、语音等)进行交流的过程。
它包括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习得三个阶段。
认知心理学课件
![认知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fa8fee6294dd88d0d26b2b.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认识、认知认识(episteme)侧重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
科学概念中的认识指“分辨和识别”、“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有时是指动态的“认识过程”,有时是指静态的认识结果。
认识是知觉、表象和思维的总称,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982年:167)认知(recognition):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涉及知识的获取、使用和操作等过程。
(2004年版《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等主编);认知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指“获得和应用知识”、“知识或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过程”;人们对认知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的。
(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U.Neisser(1967):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全过程;S.K.Reed(1982):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和决策等。
(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
符号代表着不同于它本身的任何东西,比平常意义上的“符号”范围要大。
如语言符号、计算机程序、数理化中的公式、音乐中的五线谱、交通标示牌,还有事物的表象。
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和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它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A.Newell & H.A.Simon认为,信息加工系统就是符号加工系统。
(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这一观点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得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
综合: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A.L.Glass(1985)认为,认知是我们的所有能力,如知觉记忆、推理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的综合功能。
认知心理学课件(中科院心理所)_第一章绪论
![认知心理学课件(中科院心理所)_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afef3dba7e21af45b207a87f.png)
三、认知心理学的沿革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主要背景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外部原因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主要背景1
心理学(Psychology)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心理基本单元与过程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认知过程的目的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可考验的假设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部分与整体 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认知如何发展 个体差异的研究:认知加工存在个体差异
John Watson (1878-1958)
5、伊凡•巴弗洛夫 (Ivan Pavlov, 1849-1936)
伊凡•巴弗洛夫(Ivan Pavlov, 1849-1936) 俄国心理学家,对狗进行了系统的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因消化道研究荣获诺贝尔奖
6、赫尔曼•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
4、约翰•华生 (John Watson, 1878-1958)
美国行为主义创立者,在说服美国和其他国家心理 学家集中力量研究条件反射原理上非常具有影响力 主要观点: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反对研究意识 主张用实验方法,反对内省 刺激-反应(S--R) 评价: 意义和贡献:强调客观行为表现,主张客 观研究方法 局限:人与动物等同起来,是有机的机器; 不研究心理的内部过程与结构,否定研究 意识的重要性。
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的动态-稳态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性 自我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知:认识(认知)过程 情:情绪活动 意:意志活动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0579001c1c708a1294a440d.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认知心理学一、什么是认知(一)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 (1967)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获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S. K. Read )根据上述定义进一步指出,“认知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活动,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言语、问题解决、认知的自我监控等。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知识应用”(二)对人的认知活动的理解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系统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二、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1)定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或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 同时把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做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对信息的加工也经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3)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解释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一)信息加工模型---纽韦尔和西蒙(A. Newell & H. A. Simon,1972 )在《人的问题解决》一书中提出了信息加工系统。
1、信息加工模型的假设:2、信息加工系统的组成ISAM鯉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输入、输岀、贮存、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迁移。
纽韦尔和西蒙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岀智能行为,同样,凡表现岀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
(二)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举例分析人的信息加工系统)1、感觉登记2、模式识别3、短时记忆4、长时记忆5、注意四、认知心理学的两种取向(一)信息加工取向主要观点: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 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 认识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 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 思维和语言等。
格式塔心理学 拓扑心理学
皮亚杰学派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格式 塔心 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 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 (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 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 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 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 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 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库特· 考夫卡
• 考夫卡(K. Kaffka, 1886—1941)算半个 犹太人。个子很小,身体瘦弱,瘦长的脸上一 幅严肃的样子,内向、敏感,而且极为容易动 摇。可无法解释的是,他的这些特点尽管使他 成为一个没有启发能力的讲师,可对于他的一 些女学生却极富吸引力。他在演讲台上没有一 刻的轻松,可在写字台上他却是位感到游刃有 余的刀笔手,并在桌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格式塔 心理学学术报告。 • 他出生于德国的柏林,年青时就读于柏林 大学,1909年他在斯顿夫的指导下获得哲学 博士学位。1910年,他到法兰克福,开始与 惠特海默及苛勒的长期交往。不过考夫卡在法 兰克福大学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他于1912年 就转到了德国中部的基赞大学任教,并一直在 那工作了12年。二十世纪20年代考夫卡为逃 避德国纳粹而来到美国,担任美国史密斯学院 心理学教授,一直工作至其去世。
•
1.顿悟学习 在 20 世纪之初,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和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是公 认最权威的学习理论。柯勒在南非特内里费岛上的黑猩猩学习实验研 究发现,黑猩猩在目的受阻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像桑代克 所解释的要经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柯勒为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设计 了六大类很多不同的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接竿问题”。他将饥饿 的黑猩猩关在笼中,笼外远处放置香蕉,并在笼与香蕉之间放置数条 长短不同的竹竿,每条竹竿的长度,均不能单独用来取到香蕉。他最 聪明的猩猩苏丹(Sultan)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两条竹竿接在 一起,以取到香蕉结果发现:黑猩猩面对情境时,动作并不紊乱,在 几次尝试用单条竹竿取香蕉失败后,突然显露出领悟的样子,于是将 两条竹竿接在一起而达到了目的。柯勒称此种学习现象为顿悟学习 (insight learning)。顿悟是指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 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他认为学习 不必靠盲目的尝试和重复练习,只要个体理解整个情境中各刺激之间 的关系,顿悟就会自然发生。这一学习理论目前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中 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的起源
•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 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 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 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 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冯特称之为“束 捆假设”(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 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 德沃斯(R.S.Woodworth)所说,1912年对于心理学的旧理论 来说,是一个烦恼的年头:行为主义在美国对构造主义发起猛烈 抨击,与此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对构造主义进行讨伐。开 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 互相对立起来。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完全拒绝讨论意识, 甚至不承认意识的存在;后者则承认意识的价值,只不过不同意 把意识分解为元素。
第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 象学。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 一切预先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对观察到的东西做如实的描 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展现出来。现象学的这一认识 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
科学背景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 其中物理学中“场论”思想的提出就是这一时期的 一个重大发现,当时的科学界普遍接受了关于场的 观念。科学家们把场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 是把它看作是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简单相加。这一 思想为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接受和利用,他们希望 借助于场的理论来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一个全 新的解释,从而为心理学开创一片新天地。因此格 式塔心理学家们在其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名词, 如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就提出了“行 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 “心理物理场”等多个概念。
心理学背景
•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其特定的心理学理 论基础,其中主要有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 理论。马赫是一位物理学家,是“马赫带” 的发现者,他认为,感觉是一切客观存在的 基础,也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的基础。这样他 就把感觉扩大到了一切事物,把空间、时间 以及事物的性质等都认为是由感觉组成的。
• 布伦塔诺的弟子克里斯蒂安· 厄棱费尔(Christian 冯· von Ehrenfels)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马赫的研究。厄棱 费尔认为,有些经验的“质”(这里的“质”类似于 性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解释,同时这 种“质”也不是马赫所谓的独立的物体的存在形式, 他把这种“质”命名为格式塔质,又称形质,同时认 为形质的形成是由于意动。后人把研究形、形质课题 的这一学派称为形质学派,它的代表人物除了厄棱费 尔之外,还有亚历克修斯· 麦农(A. Meinong)等,形 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是一种朴素的整体 观,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形质本 身就是一种元素(不是感觉,不是形式),“是由心 理作用于感觉元素所创造的一种新元素”(舒尔 茨,1981,p.287)。因此形质学派并不象格式塔心理学家 们那样真正反对元素主义,他们只是增加(或发现) 了一个新的元素,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形质学派的出 发点似乎是为了完善元素主义的分子心理学。
•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 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 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 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 1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 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 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 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 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 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 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心 物场含有自我(Ego)和(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 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 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 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哲学理论背景
第一,康德的哲学思想对格式塔心理学影响甚大,康德认 为,存在的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 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 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康德认为, 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的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 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之上并以 组织的方式来进行。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 核心源思想,也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建构和发展的主要 依据。
困惑
接竿 敲打
跳竿 堆箱
• 2.变换论 • 根据行为主义刺激 - 反应心理学原理,个体在刺激情境中 学到的反应时机械式的,同样刺激再出现时,个体即对之表现 出同样反应。1918年柯勒的小鸡啄米实验,否定了此种学习 理论。他的实验设计是:先将小鸡置于中度灰和浅灰两张纸上, 纸上方米,如小鸡啄食中度灰纸上的米,就让它继续,如它啄 食浅灰纸上的米,就把它赶走。如此设计旨在让小鸡学到“中 灰色”(刺激)和“啄食”(反应)之间的关系。此时柯勒将 刺激情境改变,将两张纸改为深灰和中度灰。按行为主义刺激 反应心理学原理,小鸡应和以前一样啄食中灰色上的米才是, 柯勒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此时小鸡改为啄食深灰色纸上的米。 柯勒认为,此时小鸡食向整个刺激情境相对关系的变换而反应, 而非向单一刺激特征作反应。柯勒的此种解释称为变换论 (transposition theory),变换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理 论之一。 • 返回
社会历史背景
• 二十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重心由欧洲开始移 向美国,但格式塔心理学却土生土长在欧洲的德国,这在 很大程度上应归究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自 1871年德国实现全国统一之后,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迅速,到20世纪初,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在这 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便是强调统 一,强调积极的主观能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 学等领域也都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古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 论的思想 传统
社会历史 背景
哲学理论 背景
科学背景
心理学背 景
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
格式塔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上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 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 一的整体构成的全体要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 一种和原子论思想(把整体仅仅看作是部分相加的一个 连续体)相对立的观点。整体论思想最早在古希腊和古 罗马时代就已出现,但真正在哲学体系中得到体现还是 在黑格尔(G. W. F. Hegel)的哲学之中。黑格尔用有 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 单位是国家和民族而不是每一个个体,国家和民族并不 仅仅只是由所有的个体成员组成,它还包括文化传统、 政治及经济形态、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等,因此,历史 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是个人行为,国家先于它的成员, 同样地整体也就先于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