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自考《生理心理学》必背知识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3.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它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

4.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

5.运动处方四要素是(1)运动形式:有氧或无氧或混合型,伸展运动健身操,力量锻炼等;(2)运动强度:可以靶心率为标准;(3)运动频率:每周锻炼的次数,不少于3次;(4)持续时间:与运动强度有关,按照“总负荷 = 运动强度×时间”的关系来协调确定。

6.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某些疾病,主要是一些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肥胖。

7.大细胞性肥胖与多细胞性肥胖:大细胞性肥胖是指脂肪细胞数量正常,但细胞体积增大,以成人肥胖者多见;多细胞性肥胖是指脂肪细胞增加2~4倍,细胞体积的增大不明显,以儿童肥胖者多见。

8.减重与减肥:减重是指总体重的减少,其中包括单纯性脂肪的减少、单纯性瘦体重的减少、或两者同时减少;而减肥一般仅指身体脂肪量的减少,身体总体重可能减少,也可能不减少,因为在瘦体重增加的情况下,单纯的减肥不一定出现总体重下降。

9.免疫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的结果并不总是对机体有利。

10.非特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的免疫称为非特性免疫;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受某种病原体或接种的疫苗而获得的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

11.抗原与抗体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所分泌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2.运动性免疫抑制在长期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可出现明显

的免疫功能下降的现象,表现为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率上升,。

13.有氧工作能力是指反映人体的有氧供应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以及维持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

14.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所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15.乳酸阈在有氧供能的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相近,但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16.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负荷不是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的训练频率。

17.安排练习原则: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中,先训练大肌群,后训练小肌群,因为小肌群的训练中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的能力;先进行多关节肌肉动作训练,后进行单关节肌肉动作训练。

18.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这种赛前状态可以出现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19.“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者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这些反应称为极点;“第二次呼吸”是指在“极点”出现之之后,如果依靠意志和稍微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些不适感会逐渐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衡,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

20.真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中小强度的有氧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气已经得到满足,吸氧量和需氧量平衡,称为真稳定状态。

21.假稳定状态指在极量和接近极量强度有氧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经达到最大吸氧量水平,但在这样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吸氧量仍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22.训练效果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给予机体各器官系统一系列的生理负荷刺激,使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变化,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种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就称为训练效果。

23.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在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运动过程中不能继续的特定水平上进行,不能维持特定的运动强度的现象。

24.整理运动是指在运动练习结束后所做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目的的使人体由紧张激烈的肌肉活动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促进体力的恢复。

25.高原习服通常居住在[平原的人初次到高原,会出现身体不适的高原反应,主要是由于缺氧造成的呼吸困难和乏力等情况。当人在高原继续呆上一段时间,比如几天、几周或几个月,那些不适的反应逐渐减弱,机体通过生理调节,对缺氧产生了适应,甚至血液对氧的运输能力和肺通气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加强,这就是高原习服。

26.热服习人由一般环境转入炎热环境时,开始将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生理反应,甚至还会引起体温平衡的失调,但若长期地处于这种环境时,便可对环境温度逐渐产生适应,不良的生理反应状态逐渐被消除而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比如出汗阈值下降、出汗率增加、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等等,这种适应称热服习。

27.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消耗大于恢复,各器官系统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能源物质消耗减少,恢复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能源物质和机能水平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五、问答题

1. 简述尿液形成的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2. 简述运动性蛋白尿的含义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当人体对大运动量训练不适应或进行时间长、强度大的运动后,不但尿液中代谢性酸产物增加,而且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尿液中还会出现蛋白,但运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一般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失。这种由于运动引起的一过性的尿中蛋白质增加的现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其出现的阳性率与运动的项目有关,在运动量的诸因素中,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最大。此外与运动员比赛时的情绪、训练水平、身体素质等也有一定关系。并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