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掌握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气体的制备: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气体的收集和实验操作第二章:气体的制备和收集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制备气体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2.2 教学内容排水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向上排空气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气体的收集实验操作第三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3.1 教学目标理解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2 教学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助燃、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碳酸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4.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气体制备、收集、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巩固空气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空气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第六章:教学目标与内容6.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掌握水的电解和氢气、氧气的制备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的电解: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第七章:水的电解和氢气、氧气的制备7.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备氢气和氧气掌握氢气、氧气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7.2 教学内容电解水的方法:直流电源、实验操作步骤氢气、氧气的制备: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氢气、氧气的收集实验操作第八章:氢气、氧气的性质8.1 教学目标理解氢气和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氢气和氧气的用途8.2 教学内容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第九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9.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水电解、氢气和氧气的制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氢气、氧气的性质实验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巩固水的组成、电解和氢气、氧气的性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水的组成、电解和氢气、氧气的性质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第十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1 教学目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11.2 教学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原理、应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应用第十二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1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实验操作12.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分析:反应物和物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13.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13.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反应实验、质量守恒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第十四章:综合练习与拓展14.1 教学目标巩固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第十五章:单元总结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复习和巩固单元内容15.2 教学内容单元知识点总结:空气的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水的组成和电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复习练习:单元知识点应用和巩固复习目标:确保学生掌握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内容,包括空气的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水的组成和电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word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情境] 展示四种液体: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 看到这四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 如: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
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四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 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 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四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教学设计1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对学生进行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2)通过探求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你有几种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请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饱和溶液才有确定的意义。
)[引入新课]联系实际:吃完饭如何把碗里的油污清洗干净?-----(请学生回答)[演示实验] 1、2g氯化钠和2g熟石灰分别放入10ml水中。
2、等量的碘分别放入10ml水和10ml酒精中。
[提问]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学生观察后小结)[投影]不同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
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讲解]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碘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
物质的溶解性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来描述,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提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和物质的内部因素有关,此外还受什么外界因素的影响呢?如何增大蔗糖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性?①增加蔗糖的量②搅拌③升高温度④增大压强[演示实验](创设疑难情境)在两支试管分别放入2g硝酸钠和食盐晶体,再分别加入10ml水,振荡,观察它们全部都溶于水。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五、教学过程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3. 烃类化合物4. 醇类化合物5. 醚类化合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药品、燃料等,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合物。
2. 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性质。
3. 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油、酒精等。
4.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如燃烧、溶解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有机化合物概念、分类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有机化合物应用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九单元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有机化合物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和设备。
3. 网络资源: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第二课时: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共5课时)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应用,了解它们的作用和原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拓展作业:
-阅读与溶液相关的化学史料,了解溶液研究的发展过程,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4.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顺利进行。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共5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学会使用浓度概念描述溶液的组成,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计算方法。
3.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搜集有关溶液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原理,进行课堂分享,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沸点、凝固点等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课堂上与同学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情感态度作业: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最新范本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最新范本认真备课,不但备学⽣⽽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的教学⽅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家阅读,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标1、了解⼆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途,掌握⼆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SO2的漂⽩原理。
教学重难点⼆氧化硫与⽔反应。
可逆反应。
教学⼯具多媒体翻页笔⽩板笔⽩板刷教学过程[投]当天的空⽓质量⽇报[讲]请看当天空⽓质量⽇报的污染指数及⾸要污染物、空⽓质量级别、空⽓质量状(⾸要污染物有⼆氧化硫、⼆氧化氮、可吸⼊颗粒)[讲]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问题[板书]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氧化硫(sulphur dioxide)和三氧化硫[投影视频]硫磺的存在形式和硫单质的物理性质[讲解并投影⼩结]存在形式:游离态:⽕⼭⼝附近或地壳的岩⽯化合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如硫铁矿FeS2、黄铜CuFeS2、⽯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板书](⼀)、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_固体,难溶于⽔,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熔沸点都很低。
[思考]⽤何种⽅法除去沾在试管上的硫单质?(⽤CS2 洗涤,加热升华法)[问]⽐较活泼的⾮⾦属单质,常见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其代表物吗?写出你所知道的硫化物[投影][问]硫单质的处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那么硫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讲]硫既有氧化性⼜有还原性[板书]2、硫的化学性质①氧化性:与绝⼤多数⾦属反应[投影]Fe+SFeS Cu+SCu2S (与变价⾦属⽣成低价⾦属)2Na+S==Na2S (研磨并轻微爆炸)Hg+S==HgS (除去有毒的Hg的⽅法)[板书]与⾮⾦属反应:H2+SH2S[讲]制得的H2S是⼀种臭鸡蛋⽓味的有毒⽓体,有强还原性。
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下册第 九 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一、激趣设境,问题导入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自学:阅读课本第33页到35页,明确以下问题:1、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3、结晶的概念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实验探究: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小组讨论: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质疑:“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补充实验: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质疑: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演示实验:1、温度改变(加热搅拌),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继续溶解?2、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小结:1、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10ml水增补结论,领悟涵义: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三、深化探究,激活思维:演示实验:①室温下,在20mL水中加入10gKNO3观察能否完全溶解;②升高温度,观察杯底KNO3固体溶解情况,再加5gKNO3溶解情况;③冷却到室温,观察现象。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小组讨论: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小组展示: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四、巩固拓展、反馈矫正1.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恒温蒸发溶剂( )2.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为溶液和溶液.4.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填“不变”、“增加”或“减少”)5.要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五、回顾及反思、总结归纳:学生谈通过本节课学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一、复习的目的要求1、回忆、巩固有关溶液的知识。
2、在完善自己的探究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难点1、溶解度的定义。
2、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复习中,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学生要以课堂练习为主。
适当的配以教师讲解。
四、复习过程:[知识梳理]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为蓝色FeSO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4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2(4 例: (1)t 3℃时(2)P (3)N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分类;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液的配制方法。
2.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性质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注意作业书写的规范性和清晰性,便于教师批改和反馈。
3.提交作业前,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解答正确、表达清晰。
4.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要认真对待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溶解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现象的欲望。
1.溶液的概念:教师讲解溶液的定义,强调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举例说明溶液的组成。
2.溶液的分类:介绍溶液的分类,如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固态溶液等,并举例说明各类溶液的特点。
3.溶解度: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结合溶解度曲线进行讲解。
4.溶液的配制:介绍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包括计算、称量、溶解等步骤。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电解过程,掌握电解水的实验操作方法。
(2)掌握氢气、氧气的性质,学会氢气、氧气的制取方法。
(3)了解酸碱中和反应,能运用中和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解水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
(2)氢气、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3)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1)电解水时氢气、氧气的比例和量的关系。
(2)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收集方法。
(3)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解水装置、氢气发生器、氧气发生器、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蒸馏水、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等。
3. 教学课件:电解水、氢气、氧气、酸碱中和反应的动画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
(2)提问:水能否被电解?电解水会哪些气体?2. 教学内容:(1)电解水实验: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讲解制取方法、实验操作和性质。
(3)酸碱中和反应:讲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电解水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3)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电解水实验、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水的电解过程、氢气、氧气的性质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 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内容第九单元溶液主备人教材分析内容特点: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结构特点: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2.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能用物质溶解度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熟练地将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4.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实验或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例导入;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突出重点;通过教师精讲点拨突出难点;利用精选典型习题进行练习;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深化理解。
课时划分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质质量分数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课题9-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时编号 1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2. 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 了解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量;4. 学会使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子概念的引入和特性;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 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量;4.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5. 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 使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 实验室仪器和药品;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课件和教案;4. 学生实验报告册。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时间和作业安排等详细信息,以便我更好地参考和实施教学。
谢谢!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前八单元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分子概念的引入和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量;5.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学会使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七、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前八单元的知识,引入分子概念;2. 第二课时:分子特性的探讨;3. 第三课时: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第四课时: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量;5. 第五课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分子概念及其特性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3. 作业: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量的掌握情况;4.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掌握情况。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第九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溶液及其组成,理解了溶液可以分类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理解了溶解度的含义,掌握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并能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节课既归纳了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又通过海水晒盐的工艺完成对单元知识进行适当地拓展,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单元知识结构化、功能化,引导学生将结构化的知识迁移到“夏天晒盐,冬天捞碱”情境中解决新问题,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溶液及其组成,理解了溶液可以分类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能够列举两者的转化的措施,理解了溶解度的含义,认识了溶解度曲线,掌握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并能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同时也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
但缺乏完整地知识体系和严谨地思维。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初步具备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到较直观的结论。
面对陌生的问题情境,对应知识经验的迁移创新能力有所欠缺,适时恰当的为学生创设真实陌生的问题情境、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任务,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推理、探究,达到促使知识结构化、功能化的目的,利于学生构建认知模型。
三、素养目标(即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溶液知识介绍、知识建构等形式归纳章节内容和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掌握溶液的概念,能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差异。
能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知识与技能)2.能把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
能从溶液的分类、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不同物质结晶的思路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3.进一步了解生活生产中物质的分离方法,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目标】1. 通过溶液内容简介与知识构建、验证海水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晒盐工艺的理解、物质之间的分离,诊断和发展学生建构知识模型、溶液转化的操作技能、实验探究的能力(探究水平)。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三、教学难点1. 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2. 灭火方法的选取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水、土、灭火器等。
2. 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燃烧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进行解释和阐述。
3.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燃烧的过程,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4. 灭火方法的讲解:介绍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灭火。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即45分钟。
十、教学内容安排1. 燃烧的条件(10分钟)2.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15分钟)3. 燃烧和灭火的实验操作(10分钟)4. 燃烧和灭火在实际中的应用(5分钟)5. 总结和拓展(5分钟)六、教学活动设计1. 燃烧条件的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燃烧所需的条件。
2. 灭火方法的实践: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优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学习目标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
学习重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集体备课个性设计一、激趣设境,问题导入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自学:阅读课本第33页到35页,明确以下问题: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3、结晶的概念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实验探究: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小组讨论: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质疑:“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补充实验: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质疑:KNO 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演示实验:1、温度改变(加热搅拌),杯底没溶的KNO 3固体继续溶解?2、此温下再加5gKNO 3,能否再溶?小结:1、一定温度下,KNO 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三、深化探究,激活思维:演示实验:①室温下,在20mL 水中加入10gKNO 3观察能否完全溶解;②升高温度,观察杯底KNO 3固体溶解情况,再加5gKNO 3溶解情况;③冷却到室温,观察现象。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小组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小组展示: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四、巩固拓展、反馈矫正1.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恒温蒸发溶剂 ( )2.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 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 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为 溶液和 溶液.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3.图7-5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分别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的是()A.X溶液B.Y溶液 C.Z溶液D.X、Y溶液六、我思我获、总结归纳:学生总结本节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图7-5课后反思课题9-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时编号 5 学习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难点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集体备课个性设计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进入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学生:(发表见解,有的说漂在水面上,有的认为会沉到水下)老师:这是游泳者在死海中的几幅图片,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与探究: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①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
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次序清水量加入的食盐量鸡蛋小结1 250 g 不放食盐沉浮2 250 g 1匙(约5克)沉浮3 250 g 2匙(约10克)沉浮4 250 g 3匙(约15克)沉浮…………②硫酸铜溶解于水: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 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 、1.0 g 、1.5 g 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编号 溶液颜色 清水量 硫酸铜的质量 溶液质量 1 2 3小组展示: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
师质疑: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无色溶液的组成呢?教师: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阅读:教材P42,熟悉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X100%教师: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快速完成。
教师: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
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
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教师板演:(边板演边讲解解答过程)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 +100 g =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400g/100 g ×100%=500 g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三、点拨诱思、质疑释疑: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四、巩固应用、反馈矫正:《练习册》P36/5-12题五、总结反思、系统归纳:学生谈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六、布置作业: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8 g=42 g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
动手实验: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教师:我们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步操作:装瓶,贴签。
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
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教师:不错。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小组讨论:分析解题思路。
小组展示:所需溶质由20%的食盐水提供,其余加水补充。
即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
学生板演:(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其余同学练习)解: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20% X =100 g×16%X = 80 g所需水的质量为:100 g - 80 g=20 g答:需20%的食盐水80 g,需水的质量为20 g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的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中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学生展示: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 g/L。
学生板演:(进行计算)教师: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小组展示: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三、巩固深化、反馈矫正:1、计算下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把10 g的硫酸钠全部溶于100 g的水中。
②45 g的硝酸钾溶液蒸干后有硝酸钾5 g。
四、我思我获、总结归纳: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观看起来均匀、透明、澄清,这一特征为“均一性”。
(2)只要不改变溶液的条件,如温度、压强等,不蒸发水分,溶液长期放置也不会有溶质分离析出,这一特征为“稳定性”。
例2.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A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 )B .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C .氯化钠晶体不纯D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小组讨论后展示:针对各选项发表看法。
师精讲:对于A ,这样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其质量也变大,因此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将偏小;对于B ,所用水的质量增大了,会引起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C ,氯化钠晶体不纯,相当于溶质的质量减小,会导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在将溶液配制完成之后,即便有少量溶液溅出,但不会影响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例4. 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 (1)t 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g 。
(2)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填“相同”或“不同”)。
(3)我国有些地区有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这里的碱是指Na 2CO 3,盐是指NaCl 。
那么,图中 (填A 或B )的溶解度曲线与Na 2CO 3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人们用上述方法从盐湖中捞得的Na 2CO 3会含有少量的NaCl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含NaCl 的Na 2CO 3固体12.5g ,将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使气体完全放出,共收集到 4.4g CO 2气体,则原固体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大家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的能力,既然冬天能“捞碱”,这就说明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其溶解度曲线应当与A 相似。
四、达标训练、巩固提高1.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A .硝酸铵B .蔗糖C .氯化钠D .浓硫酸2.某学生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他读量筒内水的体积刻度时,视线仰视,而调整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则他配制的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等于10%B.小于10%C.大于10%D.无法确定3.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期间,为了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每天需要喷洒大量的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