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潮: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

合集下载

妈妈需要我

妈妈需要我

妈妈需要我
李成律
【期刊名称】《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灿宇啊,能不能帮妈妈到冰箱里拿几个鸡蛋?"妈妈一边烤着鱼,一边叫灿宇。

灿宇打开冰箱,头向后仰,把鸡蛋放在鼻子和眼睛中间,然后开始慢慢地挪动脚步。

他就这样耍着杂技进了屋,但"啪嗒"一声!鸡蛋掉到了地上。

妈妈紧皱着眉头,睡着眼睛,嗓门提高了八度:"你这孩子,
【总页数】2页(P8-9)
【作者】李成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需要爸爸妈妈陪我长大
2.“糖妈妈”需要关注的三大问题
3.“糖妈妈”需要关注的三大问题
4.妈妈需要……
5.妈妈需要冷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家玫瑰园(李孟潮)

哲学家玫瑰园(李孟潮)

哲学家玫瑰园(李孟潮)按:本文原名为《荣格的移情心理学与投射性认同》,由四个部分组成:1. 导论2. 哲学家玫瑰园3. 讨论4. 结语由于微信字数发布限制,全文在本公众号发布时分为了两个部分,亦在本篇中删减了原文中对荣格文集英文的引用。

本篇为第二部分。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第一部分:《荣格的移情心理学与投射性认同——导论》。

本文转载自济南清源心理咨询的博客:/s/blog_6b2bef350100pubf.html,登录可查看文字完整版。

感恩作者!2. 哲学家玫瑰园荣格的分析是围绕着自性化过程和自性原型展开的。

在炼金术中,自性原型的这个特点是由哲人之石来代表的,而哲人之石又来自红王(red king)和白后(white queen)的结合,日与月的结合。

其结合的结果叫做化合(coniunctio),由雌雄同体的人物来代表。

哲学家玫瑰园图片中的国王和王后既可以象征患者和治疗师,也可以象征着患者内心分裂的成分。

所以从荣格理论的角度来看,投射性认同是个体走向自性化的一个阶段。

2.1 玫瑰园图一:墨丘利之泉图1 玫瑰园图一:墨丘利之泉(Mercurial Fountain)此图描述了伟大工作(the opus)的神秘基础。

图四角的四颗星代表着四相性(quaternity),而中央的一颗星代表着由“四”而来的“一”。

下面的水池(basin)是变形发生之地。

其中装满了圣水。

水池中升起的空管也被称为Uterus(子宫),是孕育小人(the Homonculus)的地方。

这个水池是圆形的,它是完美物质形式的母体,是四角最终要变化而成的东西,四角中物质还是彼此分离、充满敌意的,它们必须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循环。

三个水龙头象征着墨丘利的三个本质,也就是三位一体。

图的顶部是双头的(分离的)蛇怪,它喷出两道原始物质(prima materia)的有毒的烟雾,在烟雾中包括了七大行星或七种金属。

(水池外缘有六星,加上墨丘利总共七星)荣格认为这两道雾气起始了多重蒸馏和净化原初混乱和黑暗物质的过程,而Schwartz-Salant 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摘要]:本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

历代儒家认为内圣之学-----即如何通过自我努力而成为圣人,是儒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

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现实中落空。

对历史上儒家文化的这一凄惨命运应该如何解释?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

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人人关系”将“己”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缺乏对个人承诺所致的“自我客体”式家庭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己”为出发点的认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齐治平”的奋斗目标、过份的耻感和权威崇拜均蕴含有明显的自恋趋向。

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

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

以及回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的缺陷”。

[关键词]: 自恋型人格障碍儒家文化社会化The Confucianism background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目录: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二、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生理情感基础三、关于互动及自我的形成四、关于儿童道德社会化五、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六、东西方文化中有关儒家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七、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四、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六、小结第四章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一、“圣贤人格”过份崇尚理性导致过份理想化与权威崇拜二、“人人关系”导致“自我客体”式的人际关系网三、“为己之学”导致缺乏共情能力四、“修齐治平”与“人人关系”导致过份在意外在评价。

母性如水

母性如水

亲子教育微课堂母性如水嗨!大家好!欢迎进入每周二亲子教育公益微课。

我是王松彬,今天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是《母性如水》,一听到这个主题,各位一定就知道下次松彬要分享的是《父性如山》。

女人一旦拥有了母性,那是非常非常之伟大的!很多人都知道,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娶一房好太太富三代! 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

随遇而安,随贫随富,可高可低,如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于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母性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女人的母性越强,对家庭的爱就越深;在传统上,女人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角色,即使到现在,女人在家庭中的这种重要地位,谁都代替不了。

母性之爱象水流一样随圆就方,流水无孔不入,至柔,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爱是绵绵长而悠远,源源不断的,是无坚不摧的,在家庭中更应该用母性之爱的柔去济刚!天地靠水来生成万物,人靠水来育成人物。

养育生成要靠德教,德为本,教为用;德为内,教为外。

内修己是德,外安人是教。

君子德教,效法水的源远流长,明德善教。

“上善若水”即善教善化。

人生就象水,一层一层的,那些坎坎洼洼,那些不如人意,也如此。

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危险中,坚持我们的道德情操,确保我们的信心勇气。

而其中最有用的,最有功的,是教育之事,用如水的母性之爱教育自己,教育孩子,教育家庭,教育天下。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

坚持学习,坚持成长,紧跟经典,紧跟圣贤,紧跟系统,还会有什么危险呢?作为一个现代的父母,重要的不是我们给了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作为母亲倾注在孩子身上的关心和爱。

周室三母之一的周朝文王的母亲太任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殷商时期挚国国君任侯的二女儿,因生得美丽端庄,聪慧善良,性格温顺典雅,从小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芳名远播。

太任嫁给季历之后,也像她的婆婆太姜一样,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凡事遵循礼仪,一心一意只做有德行之事。

李孟潮谈“关系精神分析”

李孟潮谈“关系精神分析”

李孟潮谈“关系精神分析”李孟潮谈“关系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分很多分析方法,今天就来介绍一种,心理咨询专家李孟潮简要的介绍“关系精神分析”:1、古典时期在精神分析的古典时期,就已经在治疗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个是单人心理学倾向,这是以弗洛伊德主义为代表的。

后来的自我心理学、克莱因学派、拉康学派中比较传统的人们都倾向于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要深入到无意识的灵魂深处,有点类似于内观禅修,在此过程中,分析师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性作用存在,要把自己个人的影响降低。

另一个倾向就是双人心理学倾向。

这在荣格、费伦奇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这种倾向比较重视分析师和来访者的真实关系的互动。

后来呼应这种倾向的学派大概是美国的人际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派、英国的中间派,以及现在有些集大成的关系学派。

2、现代时期世界如此复杂,我们如此焦躁,所以要把很复杂的东西搞简单了,用两极化分成这边纯阴,那边纯阳的东西。

而真正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荣格也有非常重视内省、深入的一面,强调顺从集体无意识个性化自我完成的倾向,而不是分析师凭着个性轻举妄动。

费伦奇也保持着对弗洛伊德孝子般的忠诚。

而弗洛伊德也有很多时候和来访者东拉西扯、开玩笑,展现其真实自我的时刻。

克莱因学派以克莱因为首,当年是比较标榜自己是弗洛伊德主义的正统传人。

但是随着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克莱因那里,投射性认同本来是一种单人心理学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在分裂-偏执状态中患者出现了类妄想性的投射,然后又出现了认同。

”但是到了比昂嘴里,投射性认同和容器-内容物联系在一起,就蕴含了双人心理学的含义。

但是比昂又说分析师要无欲无忆,这又比较接近空屏了。

当代克莱因学派和关系学派的观点就很容易混淆了。

所以有些时候从关系派的观点来看,“不分析”恰恰是很关系派的分析,有点“难得糊涂”的味道。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站在另一个立场上又可以询问——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恋幻觉是不是也可以?要求一个人成熟到“无分裂”状态是不是分析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自恋投射?3、主体间学派主体间性这个概念的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存在着辩证统一性。

李孟潮为什么说中国人只有群聚性自身没有个体化自我(下)

李孟潮为什么说中国人只有群聚性自身没有个体化自我(下)

探索冰山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它的小众性和格格不入。

所以在精神分析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对此模式进行改造的精神分析者,这些改良后的精神分析模式,就是传说中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特点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表达性模式支持性模式频率一般每周固定3-5次,每次50分钟。

少数情况下也有1周1次。

每周固定,1-5次,每次30-50分钟频率灵活,一周一次或更少,30分钟-60分钟,或根据需要决定疗程长程,3-5次/周者一般2-10年。

1次/周者往往持续数十年。

短程或长程,数月到数年不等短程或间断性长程,从1次会面到终生不等设置使用躺椅或面对面。

面对面,偶尔使用躺椅。

面对面,不能使用躺椅。

操作模式系统分析移情(正性和负性)和阻抗;主要聚焦于分析师和会面内发生的事件;促进移情性神经症;鼓励退行。

对动力和防御的部分分析;聚焦于当前人际事件以及对生活中他人的移情模式;分析负性移情。

一般不探索正性移情,除非它阻碍治疗进展。

只鼓励有限的退行。

形成治疗同盟和现实的客体关系;除少数例外情况一般不分析移情,聚焦于意识层面外在事件;不鼓励退行分析师-治疗师角色绝对中立性或充分变动辩证中立性;来访者会感到困惑;反射性-镜子角色。

修正的中立性,对患者的内隐需求的满足和较多的主动性悬浮的中立性,对患者明显的外在的有限的满足,指导和自我暴露交互改变的机制在相对剥夺性的环境中出现领悟,领悟起到主导地位。

在具有较多共情氛围环境中出现领悟,对慈善可亲的客体的认同。

附属性或者代理性自我作为暂时替代物,抱持性环境;有限的领悟;针对人群爱好者;神经症人格结构;轻度性格病理性。

神经症;轻到中度性格病理性;尤其是边缘和自恋人格障碍者;重度性格障碍;潜在或者已经发作的精神病;急性危机事件;躯体疾病对患者的要求高动机,心理学头脑,较好的既往客体关系,维持移情神经症能力,较好的混乱忍耐性中度-高度动机,心理学头脑,形成治疗同盟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混乱忍耐性一定程度的动机,形成治疗同盟的能力基本目标人格的结构性重组;解决无意识冲突;对内心事件的领悟力;症状消除是以上过程的直接结果。

韩国总统的好妈妈

韩国总统的好妈妈

韩国总统的好妈妈
李成义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韩国总统李明博的学生时代是在种种苦难中度过的:初中靠卖菊花糕、冰激凌、水果勉强维持学业;后因家境拮(帕)据几乎中断学业,三年高中只能读夜校,因为白天还得卖爆米花挣钱;高三提早到工地卖苦力,高考前几天在工棚里卧病不起;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李成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
【相关文献】
1.山村里走出的总统--记韩国新总统卢武铉
2.韩国的撒切尔夫人——朴槿惠前总统朴正熙之女成为首位女总统
3.韩国的撒切尔夫人——朴槿惠前总统朴正熙之女成为首位女总统
4.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将前总统卢武铉的文件档案移交国家档案馆
5.韩国的撒切尔夫人——朴槿惠前总统朴正熙之女能否成为首位女总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焦虑李孟潮

焦虑李孟潮
焦虑
字源学( Lewis,1980),焦虑( anxiety) 来自于拉丁语中的angh ,是狭小或收缩的 意思。 焦虑三要件:(1)是一种烦躁、急切、 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往伴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 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焦虑”( anxiety)和恐惧( fear)在 体验上相似,但也有区别。 恐惧是对具体的、可见的危险的反应 而焦虑一般是弥散的、无具体目的。 这是从症状学上区分恐怖和焦虑的一个 指征。
人有着彻底的含混性,而且完全无力去 克服这种含混性从而成为兽或天使。这 导致了人 的焦虑。 人不可能在生活中置自身命运于不顾, 也不可能在人之处境之外去确切把握和 战胜 这一命运: 换句话说,不能成兽,不能成神。
畏惧的真正的核心并非含混性自身,这 核心是对人的判决的结果, 如果亚当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上帝就 会告诉他:“你必死。” 自我意识最根本的 恐惧是关于自身死亡 的知识,这是在兽界之外唯独加之于人 的特殊判决。 伊甸神话和现代心 理学之重新发现所具 有的意义是:死是人特有的最大的焦虑。
克尔恺郭尔关于人格的全部理解是:人 格是一个结构,为逃避威胁着每一个人 的关于"恐 惧 、死后炼狱〔和〕毁灭的 知觉而建立起来"。
克尔恺郭尔对心理学的理解与当 代精神 分析学家相同:心理学的任务是发现人据 以逃避焦虑的策略。 或者,一个人是如何被其关于自身的人格 谎言 所束缚?
我们谈论如像压抑这样的“ 防御机制”; 而克尔恺郭尔则用不同的术语来进行相 同的描述。 他谈到:大多数 人生活在一种关于自身 处境的"半朦胧"状态里。他பைடு நூலகம்处于"封闭 性"之中, 把自己关于现实的知觉禁锢其 中。

妈妈竟然成了我的性幻想对象

妈妈竟然成了我的性幻想对象

妈妈竟然成了我的性幻想对象
姚扶有
【期刊名称】《科学24小时》
【年(卷),期】2015(0)6
【摘要】金迈的故事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安静又善于思考的男生,读书从没让父母操过心。

然而,今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不仅彻底毁灭了我宁静、单纯的小世界,而且让我从此坠入了痛苦的深渊,龌龊、罪恶感像野草般疯长。

中考结束后,父母问我想到哪儿玩,我说,哪儿也不去。

妈妈是老师,她开玩笑地建议我,适当买两本情感方面的名著,比如《安娜·卡列妮娜》、《乱世佳人》等,免得我读书把自己读呆了,连个媳妇都找不到。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姚扶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夏秋季"准妈妈"大吃水果餐当心变成了"糖妈妈" [J], 洪郁芝;徐尤佳
2.写字派:将书法情怀做成事业,竟然成了! [J], 朱冬
3.乱石滩竟然变成了旅游胜地 [J], 谭凤志
4.珠宝代言人竟然变成了“你” [J], 于斌
5.警察竟然成了眼镜品牌吓到市民洋品牌该怎么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释梦技术及其应用

释梦技术及其应用

释梦技术及其应用李孟潮弗洛伊德在《释梦》第一版的序言中说道:凡不能解释梦意象来源的医生,都不能指望对恐怖症、强迫症、或妄想狂有所了解,自然也谈不上对他们施加影响了。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释梦不仅仅是精神分析的一项治疗技术,而且也是重要的临床检查和辅助诊断计能。

值此《释梦》发表100 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心理动力学派的释梦技术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精神科临床的应用。

1. 心理动力学派的释梦技术1.1 弗洛伊德的释梦观:弗洛伊德认为梦分为愿望梦、焦虑梦和惩罚梦,其本质都是愿望的满足。

梦的材料和来源有三方面:做梦前一天的残念;睡眠中躯体方面的刺激;幼年经验。

梦的内容结构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面,通过稽查作用和梦的伪装,隐藏的愿望才能意识进入组成显梦。

简而言之,梦的动力一是本我内的冲动,二是介于本我与自我间的稽查机制及自我和超我本身。

稽查作用使隐梦所包含的无意识冲动进一步伪装和转化成显梦的内容,这种转化过程(即" 梦的工作" )包括以下几个机制:( 1) 凝缩作用(Condensation) ;( 2) 移置作用(Displacement);(3) 戏剧化作用,即用视觉形象表现抽象思维;(4) 润饰作用(Secondary elaboration) 。

梦中的情感反映总是" 真实" 的,如果梦的情感反应与显梦内容不协调,说明其形成时发生了转化和象征,而与隐梦一致。

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过释梦可使压抑的本能冲动意识化,有助于揭露病人症状的真实含义,破除阻抗达到治愈。

释梦的具体操作是治疗师利用患者对梦中原意的自由联想,揭示出隐梦的意义。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释梦》发表后的若干年间,弗洛伊德对其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修改和补充说明。

一便是" 象征作用" 的强调,弗洛伊德指出" 象征作用或许是梦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象征作用使我们在某些情形中无需询问梦者来对梦进行解释。

我是一个欲望颇多的妈妈作文

我是一个欲望颇多的妈妈作文

我的妈妈个子不高,有点微胖,总穿着粉色的上衣和黑色的长裤,一头油亮油亮的黑色短发,大眼睛,高鼻梁,看上去优雅又自然。

妈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贪吃鬼”。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暗暗埋怨自己:今天晚上就不应该去吃火锅,喝可乐,只吃一根黄瓜当晚饭,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撑着睡不着了。

那试着数羊:“一只羊跳过去,两只羊跳过去,三只羊跳过去,四只羊跳过去,五只……”这数羊的方法果然奏效,慢慢的,困意席卷而来,我的眼皮渐渐地耷拉下来。

也不知睡了多久,一阵食物的香味刺激着我。

我使劲嗅了嗅,一股面的香味直冲鼻腔。

我又深吸一口气,这面汤里肯定加了葱。

我顿时精神抖擞,直流口水。

忽然,一个问题仿佛像一道电流一样击中了我的脑子:这大半夜的,谁在煮面吃呢?
这种面汤的香味,引诱着我翻身下床去厨房一探究竟。

呀,原来是我妈。

她正穿着睡衣,半蹲着身子站在灶台边,手上捧着一个大碗,津津有味地吃着泡面。

这形象跟白天的优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你怎么又吃?现在都几点啦!”我揉揉有点酸的眼睛问妈妈。

妈妈笑着心虚地说:“今天晚上你吃火锅,我为了减肥看着你吃。

我自已只吃了黄瓜和肉夹馍,现在都要饿晕了,不吃点泡面,怎么入睡呀?
嘻嘻,虽然有一丝罪恶感,明明吃了晚饭,堕落如我,你可千万别学我,不然容易伤脾胃”。

我真是哭笑不得,就你这榜样还不忘教育我。

每天喊着减肥的妈妈终究还是败给了她的那张贪吃嘴。

送妈妈一句话:“吃货,嘴里的享受,心里的想瘦。

”。

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

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

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作者: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发布时间:2007-10-26查阅次数:45 次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1.导言回顾精神分析中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理论家的争论其实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一般来说,不支持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具备存在意义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反对派——倾向于把投射性认同看作是一个描述个体内心变化的防御机制。

在把这个概念和精神分析中其他已有的防御机制概念比较之后,自然会发现,投射性认同的确没有什么新意的。

另外一派,支持派共有的特点是把投射性认同当作一种双人现象来对待,那么,其存在意义自然不言而喻,这是精神分析历史上开始从系统的角度来观察心理治疗。

这种视界转换将会最终彻底颠覆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构架,如最近崭露头角的关系治疗(relational treatment )学派,其理论基础便是建构主义、系统论、佛学心理学、福柯等等,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大相径庭。

这种争论的起源在于Bion的工作,他用“容纳者”模型把克莱因晚期含混的有关投射认同的双人理论推向了一个极端,一个“弥纶天地之道”、“广大悉备”的极端。

在其模型中,治疗和治疗关系变成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种宏大叙事的统摄万物的引力自然让很多分析师趋之若鹜。

自然他便会提出投射认同正常化的观点,并提出这是前语言期的母子沟通。

其沟通的主要成分是“对死的恐惧”传递给母亲,让母亲帮助婴儿处理死本能,然后用婴儿能够承担的方式回收。

(Bion 1959, 1962, 1963, 1965, 1970, 1977, 1992)前语言期,这才是投射认同的两派争论的焦点,其实投射认同这个术语的反对派在这个时期看到的个体内部的自恋认同,而支持派看到的是两人系统中的一方投射,另一方认同。

如果我们把投射认同定位为双人系统中无意识交流的一个基本单位的话,就不免要考察治疗关系这个两人系统中的投射认同。

为奴隶的母亲 论文.doc

为奴隶的母亲 论文.doc

《为奴隶的母亲》_母亲的悲剧形象【摘要】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人生。

这个为奴隶的母亲,她的人生是悲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女性地位和男人是平等的。

【关键词】中国革命文学典当封建制度正文: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中国,动荡不安的生活空间,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长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现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其中左翼流派作家柔石的作品《为奴隶的母亲》让我对这时期的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为奴隶的母亲》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浙江东部某地,李秀才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太太多年未有生育。

农民阿祥久病初愈,无力还债养家糊口,便把年轻美丽的妻子阿秀以1000块大洋典当给老秀才为期三年,为李家传宗接代。

初到李家,太太什么粗活都不让她干,秀才老爷也是对她十分疼爱。

一切都天遂人意,不久阿秀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秋宝。

李家有后了,老爷太太喜不自禁,阿秀的“使命”似乎也完成了。

从此,太太开始冷遇阿秀,不仅强行抱走了儿子秋宝,还让她干起了粗活累活。

秋宝一周岁的时候,春宝病的很重,阿祥前来“送礼”。

为了向阿秀要钱给儿子治病。

这些都被太太看到,老爷知道阿秀还是忘不掉原来的丈夫和孩子,打算让她离开,可是三年的期限未满,便让她做起了李家的佣人……这个家,人难留;那个家,情难舍。

三年前,满怀屈辱与不舍而去的女人;三年后,又痛苦彷徨地回来。

李家的两个孩子天各一方,一个是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一、母爱被这个社会漠视①【“为奴隶的母亲”,是谁的奴隶?是谁的母亲?在家里,是丈夫的奴隶;典出后是秀才的奴隶,是大娘的奴隶。

在家里,是春宝娘;典出后是秋宝的娘。

】宋若莘《女论语》中记载:“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吞声。

”③文章中在阿秀知道自己即将被典出后的回忆中里,她想到了一年前自己生下了一个女儿,在她的肢体感觉到四分五裂,女儿的胎盘落在一边,脐带还绕在她的身上的时候,她的丈夫这个凶狠的人在她绝望的喊叫声中将那个孩子扔进了刚提进来的沸水里,刚出生的生命她的孩子就这样一声没哼的走了。

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

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

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诱惑和挑战,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个陷阱之中,那就是“色难”,即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很难抵制住对色情的诱惑。

首先,色情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只需轻轻一点,便能随时随地地接触到大量的色情内容。

这些内容以其高度的赤裸裸性和刺激性往往能够迅速吸引人的注意力,进而成为人们无法抵挡的诱惑。

而面对这些诱惑,孝敬父母的重要意义往往会在瞬间被遗忘,原本认为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就这样被放到了次要位置。

其次,我们生活的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也使得我们常常有种无法抒发的情绪。

而对于年龄稍长的人来说,他们常常在这个年纪面临更高的压力,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工作学习的压力,还有生活的重负,这时他们更需要我们给予关心和陪伴。

然而,正是这个时候,我们却陷入了“色难”的泥沼中,再也无法顾及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和需求。

我们对父母的孝敬和关心就这样被抛之脑后。

而我们孝敬父母最难的是因为我们对于“爱”的概念产生了错位。

很多人认为,孝敬父母就是物质上的供养和满足。

只要我们能给予他们足够的金钱和物质的支持,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敬。

然而,这样的观念太过偏离了孝敬父母的本源。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抚慰和陪伴。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内心早已渴望着其他更多的爱,于是就容易产生对色情的依赖。

解决“色难”的根本还是在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我们要明确孝敬父母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奉献。

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我们都应该无私无畏地给予父母支持和关怀。

这种关怀不只是简单的问候和礼物,更是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展现对他们爱的关注和体贴。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培养出这种意识,那么对于“色难”这个问题来说,就不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问题了。

其次,我们要找到真正的爱的方式和渠道。

人性本质上有享乐的倾向,我们不应该否认对于色情这种享乐要素的需求,但是我们要找到更高层次、更有意义的享乐方式。

李孟潮:母亲地欲望必须满足(《公民凯恩》地背后)

李孟潮:母亲地欲望必须满足(《公民凯恩》地背后)

李孟潮: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公民凯恩》的背后)凯恩走在四月的夜晚,那是一次伤感的旅行。

街角苏珊清脆的笑声,抚平母性丧失的苦楚。

孤独的凯恩被自己的幻想俘虏,就像所有人成为母体幻象之俘虏一样。

传媒大亨兼中年政治家正走向事业顶峰,他参加竞选可能成为州长甚至——总统——权力幻象的一个顶峰和高潮。

这个时候可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可凯恩先生还是出事了。

是政治家最不应该犯得错误,又是最常犯的错误——英雄难过美人关。

就在那个夜晚,和歌女苏珊的相会。

发展成了一段投入型婚外情。

最终,他失去了名誉、仕途和家庭,赢得了和苏珊结婚的机会。

何以千千万万和凯恩一样精明强干的男人们,会在生命最重要的时刻,犯下最不可思议的“错误”?——拜倒在女人的脚下或者石榴裙下,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变了风流鬼。

这有过很多解释。

其中一种是生物学还原论,简单地说,因为英雄们睾丸素特别发达,所以难过美人关。

这种把英雄和猴王相提并论的假设,英雄们当然不会同意,因为一个人沉溺美色,是不太可能成为英雄的;虽然不少英雄在成为英雄后,会有一段沉溺美色的时期,如果一直沉溺下去,这个英雄很可能变成狗熊或者失败的英雄。

“美人”们也不会同意此种生物学还原论,比美人美得多的人多了,为什么英雄不选择其他美人呢?比如说,苏珊就不是绝顶美女,无论和凯恩的原配比较,还是和一次庆功会上凯恩身边的一大堆舞女比较起来。

精神分析者们当然更不同意这种说法了。

在精神分析的庸俗化版本,精神分析就等于一句口号,“一切的根源都是性欲”。

而这里的“性欲”必然是动物的性欲模式,也就是睾丸素驱动下的动物的发情和交配。

这是排名第一的对精神分析的误解。

排名第二的误解是,“精神分析就是挖掘别人的童年伤疤,动不动什么事情都要追溯回童年去。

”这两个误解如此经典和经久不衰,如果已经成为区分外行和内行精神分析者的测试题。

就像是否会欣赏《公民凯恩》可以用来区分“真正影迷”和“一般电影观众”一样。

凯恩在一个特殊的夜晚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女人发展了一段特殊的婚外恋。

孩子为什么需要父爱

孩子为什么需要父爱

孩子为什么需要父爱?特别是女孩大家走在路上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挽着一个年纪很大的男人亲密地走着。

为什么现在很多女孩喜欢找比自己大很多,甚至是可以年龄可以当自己爸爸的男人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有“父爱饥渴症”。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在许多家庭里父亲似乎越来越忙了,于是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

然而父亲的言传身教,会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格塞尔曾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

”卷毛五岁之前一直都是卷毛麻麻带,卷毛上幼儿园之后,每次跟妈妈们聊天,都能听到妈妈们表扬说:“你家小卷毛真乖,,我家小孩就不行了,见了人都不打招呼。

”其实卷毛是个很容易害羞的孩子,卷毛麻麻心里明白。

卷毛从小跟着卷毛麻麻,很少有磕碰的时候,并不是卷毛麻麻把他保护地有多好,而是卷毛自己从来不去做危险的事情。

有的妈妈说,那多好的,起码不会调皮捣蛋,我家的几乎每天都挂彩,我都快管不过来了。

看到别人羡慕的眼神,卷毛麻麻只能在心里苦笑。

卷毛爸爸因为工作原因很少在家,卷毛养成这样的性格跟这分不开。

星期天,卷毛麻麻在一本幼教杂志上看到了一份有趣的测验题——测测你的孩子是否拥有完整的爱,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卷毛麻麻急忙叫来儿子,第一部分的题是要求孩子答——“父母中,谁教会你绑鞋带,谁带你放风筝,谁告诉你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儿子握着笔一格一格打勾,每一格选的都是“妈妈”,卷毛麻麻的心漾出满满的甜蜜。

第二部分,要求家长选择——“孩子的心事会告诉谁,孩子的性格与谁相近,谁为孩子鼓掌最多......”卷毛麻麻连想都不用想,飞快地打勾,所有的题答完,依旧是同一个答案——“妈妈”。

此时的卷毛麻麻心中再度洋溢着无限骄傲。

比照评分标准,以为会得到最高分,结果出乎卷毛麻麻的意料,只得了50分,结论更是触目惊心——“您的孩子严重缺乏父爱,这将会影响孩子的心态,造成性格缺陷。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
• 分裂机制来把危险感受和令人满足的感 受分开来而解消掉那危险的感受。
• 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通 过幻想过程把自己内在世界强加到所幻想的 外在世界上,然后再内化这个被投射了幻想 世界。
• 婴儿试图通过外化内在焦虑成分来纾解掉某 些内在焦虑与内在危险,然后在外在世界中 予以修正。
• 培训教材:
• Bronstein Eds,2001, Kleinian theory :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 Whurr Publishers , London and Philadelphia
• Michael St. Claire, 贾晓明,苏晓波译,2002,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 “分裂”(splitting )意指分离或隔开感受或者自身的 各个成分。
• 婴儿通过分裂其自身及客体,使他们较容易被处理的 各个成分来保护它自身(Ogden,1983,p.229)。
• 分裂机制改变了和母亲间复杂关系,使 这种关系成为表面上看来许多简单关系 而使事物简化(即成为爱的客体与满足 的自体、恨的客体与挫败的自体等等)。
• 李孟潮,2004,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 床理论问题的发展
1克莱因及克莱因学说简介
1.1Klein的生活
• Melanie Klein (nee Reizes) 生于1882年3月 30日。维也纳
• 四兄妹中最小,二姐一哥。
• 父亲:Moriz Reizes来自正统犹太教家庭。 离婚后于44岁娶一25岁女子Libussa Deutsch (克莱因之母)结婚。
• 2)分析游戏的象征意义
• 3)器官语言的使用。因为认为这些语 言最接近无意识幻想。但是在当时就作 出了改变。——现在比较重视移情中的 此时此地的体验的同时注意到其婴儿成 分。

我和妈妈作文800字

我和妈妈作文800字

我和妈妈作文800字我和妈妈作文800字篇一:我和妈妈赛童年妈妈经常对我说:“你们现在的孩子真没劲,整天窝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弄电脑,眼睛也搞坏了,身体也不强壮。

哪像我们小的时候,一个大院里,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一起打仗,做游戏可有意思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真想对她说,如果我们一个人出去找同小区的小朋友玩,你们放心吗?一会儿担心会不会上当受骗,一会儿担心会不会被欺负,一会儿又担心会不会被小区里的狗狗咬着。

出去没多久,保证扯开嗓子叫起来了。

回到家里,要换拖鞋,要洗手,还要用肥皂洗;等到吃饭时又要洗,我真搞不明白,我难道就真的这么肮脏吗?妈妈经常对我说:“你们现在的孩子真没出息,上学,放学都要大人接送。

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自己来来去去的。

”一边说着还一边摇着头,仿佛对着我们这群智障儿童无可奈何的样子。

听了妈妈的话,我真想对她说,我们也很向往自己和要好的小伙伴相约一起上学,放学,那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说话了,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一遍一遍地说;我们也想在放学的路上看看草丛里有没有流浪的小狗小猫,顺便带着它们散散步,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午的饭菜省下来喂它们;我们也希望比赛谁能发现第一朵开放的迎春花在那里,希望比赛谁可以第一个到学校,谁可以留在教室里,到天黑都不害怕。

可如果我们要是这样的话,恐怕第一个受不了的人不是我们,而是你们,担心被车撞,担心被拐骗,担心这,担心那。

我真搞不懂,你们哪来的这么多的担心。

妈妈经常对我说:“你们现在的孩子最自私,只知道自己,从来不知道关心别人。

”一边说一边眼睛里恨恨的样子,好像我们不等长大,就都成了一群白眼狼。

听了妈妈的话,我真想对她说:“我们也想关心你们大人呀。

可没等我们表达出来,你们又哄又骗地让我们吃呀喝呀,还说不吃完不喝完如何如何的。

我们也想吃过晚饭后,给爸爸妈妈敲敲背,捶捶腿,可你们还没等我们放下饭碗,就已经怒吼着,叫我们去练琴,去看书,去做卷子。

我真不知道学这么多的东西干什么,反正我很不情愿,稍有怠慢,又要引来你们大人的训斥。

典妻现象再解读--从《为奴隶的母亲》、《生人妻》、《赌徒吉顺》谈起

典妻现象再解读--从《为奴隶的母亲》、《生人妻》、《赌徒吉顺》谈起

典妻现象再解读--从《为奴隶的母亲》、《生人妻》、《赌徒
吉顺》谈起
宁敏
【期刊名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后,三位不同背景的作家同时触及了典妻这一相同的话题,并且写出了较为优秀的作品.在对这三篇作品的解读中,我们体会到了在那个时代中国动荡的社会、衰败的农村经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不幸的命运,感受到了作者漂泊的流浪意识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回归.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宁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为奴隶的母亲》小说叙事的性别分析——兼及与《生人妻》的比较 [J], 乔以钢;宋声泉
2.浅论《为奴隶的母亲》与《赌徒吉顺》 [J], 何军
3.地域·经验·叙事:《赌徒吉顺》和《为奴隶的母亲》再解读 [J], 徐琼
4.解读《为奴隶的母亲》并兼与《生人妻》比较 [J], 蓝棣之
5.论《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的审美异趣 [J], 朱庆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

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李孟潮 王高华1 导言概念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研究范式之一。

目前国内对此涉足甚少,本文作者就此做一个初步的尝试。

2 弗洛伊德著作中的认同概念2.1 早期思想(1897-1913)在弗洛伊德的文章中,他使用了四个词来表述认同的内涵:identificati on,incor porati on,intr ojecti on,internalizati on,而这几个词的内涵往往有重叠的地方。

对弗洛伊德著作的文献考据表明,在他1897年他就多次提到了认同,主要观点是:(1)癔症的肌肉强直的问题,是和某个死去的人发生认同的结果;(2)癔症患者的内疚可能来自认同;(3)认同是一种思维模式。

1899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到认同和神经症的关系,他说,癔症是异体爱欲(all o -er otic )的,它主要是和所爱的人的认同。

而偏执狂(Paranoia )则是再一次消融了认同。

到此为止,弗洛伊德讨论的认同主要都是癔症性认同。

这种认同的特点是在欲望被压抑的基础上,主体无意识地认同另一个人。

1900年,《释梦》第四章,他提到:“认同作用是癔症症状机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认同作用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基于同病相怜的同化作用,它表现出一种类似性……”。

《释梦》第六章,弗洛伊德提出了梦认同。

梦认同的作用有:它可以表现两个人共有的因素,表现移置了的共同因素,或者表现共同的欲望。

1901年,《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弗洛伊德用认同来解释一种常见的口误———说错名字。

1905年,弗洛伊德谈到杜拉的部分症状来源于对K 女士的认同,其欲望是像K 女士一样和他父亲有性关系。

1913年,《图腾与禁忌》中,他谈到原始人杀死父亲并吃掉父亲的尸体是对父亲的认同。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同这个词的意义主要是指在某些方面从心理上成为或者变成另外一个人。

总的来看在1917年前,弗洛伊德所谈到的认同的概念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一种临床现象或防御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孟潮: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公民凯恩》的背后)凯恩走在四月的夜晚,那是一次伤感的旅行。

街角苏珊清脆的笑声,抚平母性丧失的苦楚。

孤独的凯恩被自己的幻想俘虏,就像所有人成为母体幻象之俘虏一样。

传媒大亨兼中年政治家正走向事业顶峰,他参加竞选可能成为州长甚至一一总统一一权力幻象的一个顶峰和高潮。

这个时候可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可凯恩先生还是出事了。

是政治家最不应该犯得错误,又是最常犯的错误一一英雄难过美人关。

就在那个夜晚,和歌女苏珊的相会。

发展成了一段投入型婚外情。

最终,他失去了名誉、仕途和家庭,赢得了和苏珊结婚的机会。

何以千千万万和凯恩一样精明强干的男人们,会在生命最重要的时刻,犯下最不可思议的“错误”?--- 拜倒在女人的脚下或者石榴裙下,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变了风流鬼。

这有过很多解释。

其中一种是生物学还原论,简单地说,因为英雄们睾丸素特别发达,所以难过美人关。

这种把英雄和猴王相提并论的假设,英雄们当然不会同意,因为一个人沉溺美色,是不太可能成为英雄的;虽然不少英雄在成为英雄后,会有一段沉溺美色的时期,如果一直沉溺下去,这个英雄很可能变成狗熊或者失败的英雄。

“美人”们也不会同意此种生物学还原论,比美人美得多的人多了,为什么英雄不选择其他美人呢?比如说,苏珊就不是绝顶美女,无论和凯恩的原配比较,还是和一次庆功会上凯恩身边的一大堆舞女比较起来。

精神分析者们当然更不同意这种说法了。

在精神分析的庸俗化版本,精神分析就等于一句口号,“一切的根源都是性欲”。

而这里的“性欲”必然是动物的性欲模式,也就是睾丸素驱动下的动物的发情和交配。

这是排名第一的对精神分析的误解。

排名第二的误解是,“精神分析就是挖掘别人的童年伤疤,动不动什么事情都要追溯回童年去。

”这两个误解如此经典和经久不衰,如果已经成为区分外行和内行精神分析者的测试题。

就像是否会欣赏《公民凯恩》可以用来区分“真正影迷”和“一般电影观众” 一样。

凯恩在一个特殊的夜晚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女人发展了一段特殊的婚外恋。

从理智的角度、从功利的角度、从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个“错误”。

但是,从无意识的角度,从压抑的力比多的角度,从自体客体关系的角度、从依恋模式和主体间性等等的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凯恩这个错误是如此正确地遵循着其无意识的真理在冲动着。

这个冲动的真理就是——“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

(Corel, A. ,1998)苏珊之所以能够进入凯恩的内心,就在于她以一个恰当的身份出现在一个恰当的时刻。

一个凯恩正在哀悼其母亲丧失的时刻。

这是恰当的时刻。

苏珊还具有一个恰当的身份,就是,她是一个想方设法要满足母亲欲望的人。

她母亲幻想着她能成为歌唱家,去大歌剧院演出,而苏珊也认同了这个幻想,奋力奔波在各种舞台。

就像电影《立春》中那个小县城歌唱家一样。

为什么一个母亲欲望的执行者会打动凯恩呢?因为这就是凯恩这个身份认同的内核。

“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就是“凯恩”这个身份的核心指令。

这个指令的驱动下,他获得了无比的成就,同时,也注定了要孤独地死去。

《公民凯恩》这部迄今为止被很多影评家认为是电影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影片。

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魅力,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反应了时代的“无意识形态”。

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应着数百年后的新文化运动战士,《金瓶梅》中的西门庆预告着如今中国暴富阶层的精神空虚一样。

《公民凯恩》中的凯恩也预告了勤劳勇敢的美国精神的衰落,自恋和空虚之时代海啸的来临。

如今,自恋人格的诊治已经是每个临床心理学家必修的功课。

而1941 年的时候,精神病学家们对于自恋几乎是一无所知的。

就在这年,《公民凯恩》这部影片上映了,它深入刻画了一个自恋者的一生。

凯恩是一个健康的自恋者,也就是说,他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同时,他的生命是个悲剧。

1941 年,精神分析师梅拉尼? 克莱因也进入影院,观看了《公民凯恩》,回家后,她写下了对此片的“评论”。

这份评论她自己并没有拿出来发表,直到1998 年被Mason 挖掘出来重见天日。

虽然克莱因对凯恩的理解,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具有偏颇之处,但是有一点是准确的,她一开始就指出,凯恩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Rosebud)”,是象征着丧失的母体,就像婴儿的生命意义就在于寻找乳房一样,凯恩的生命也是展开于寻找失落的母体。

这条努力挽救母性的死亡的旅程开始于这部影片的19-23 分钟,这短短的4 分钟交待了,凯恩人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和家庭基础。

凯恩的母亲是一个面部表情僵硬、冷漠的女人,同时她关心自己的儿子,嘱咐他玩雪的时候围上围巾,她希望自己儿子有一个璀璨的未来,所以她要把儿子送到遥远的芝加哥, 同时,她也在和丈夫的争执中道出了其另外的想法——她希望儿子远离自己的父亲。

说不清楚她是担心这个父亲会虐待孩子,还是要阻挠父亲对儿子正常规训。

不管怎么说,凯恩的母亲显然是一家之主,而凯恩的父亲是个小心翼翼地猥琐陪笑者,他虽然想要孩子和自己在一起长大,但是在高额的利益和控制性的老婆面前,他退出了父亲的位置。

家庭中的阴盛阳衰是滋生自恋的温床。

如贾宝玉和薛蟠。

因为儿童尤其是男孩,此时无法尊敬和认同一个虚弱的父亲而此时母亲如果又依赖儿子如同依赖丈夫一般的话,儿子就会在此家庭中占据了父亲和丈夫的位置,体会到无所不能感。

凯恩幸运的是,他的父亲虽然虚弱,但是至少在其童年期并非缺席的,他仍然希望能养育自己的儿子,虽然并不坚定。

他软弱无能,赚不到钱,对资本主义规律一窍不通,他父亲的功能,已经被那坚强的妻子一把夺回,或者说,更文艺地,一刀阉割。

每个男人都应该感谢自己的妻子,因为妻子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个男人有可能从一个男孩子成为一个丈夫,成为一个父亲,由此看来,妻子对于男人个性之成长作用,实在不亚于父母。

每个女人都应该感谢自己的丈夫,因为丈夫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个女人有可能从一个女孩子成为一个妻子,成为一个母亲,由此看来,丈夫对于女人个性之成长作用,实在不亚于父母。

在女人成为母亲的诸多历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尊敬和关爱孩子的父亲。

而女性对丈夫的忽视有复杂多样的心理动机——有的是因为,从小培养起来了对男性的仇恨和嫉妒,尤其是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男孩-女孩更多是竞争的关系;有的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看到自己的母亲就是不尊重、关爱父亲的,头脑中就没有过”恩爱夫妻”的模板,自然也无法在生活中照葫芦画瓢;也有的女性忽视亲子关系培养,忽视夫妻关系营造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个丈夫不是我想要的丈夫,我结婚是因为社会压力,这个孩子也不是我想生的孩子,我生她是因为家庭的压力。

” 不少教育专家在痛心疾首地呼吁——女人们不要把孩子扔给爸妈就不管了!这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专家们以为女人们是缺乏教育学常识,其实,只要一个女人从内心认同母亲的身份,她自然就会去了解教育学常识,甚至比教育学专家还专业的。

即便这个女人大字不识,就凭着认同母亲身份这一点所产生的融合式母爱,母亲们也可以把在孩子们养育成才。

女人们把孩子抛给父母,看起来不符合教育的逻辑,但是却完全符合无意识的逻辑。

“既然这个孩子是我为了你们传宗接代生的,是为了让你们打发老年生活的空虚孤独生的,是为了让你们有面子生的,那么当然你们应该负责养育这孩子了,我已经为生孩子为了你们付出了那么多——事业停顿、身材丧失、分娩剧痛——叫你们带一带为了你们生出来的这个孩子怎么了?”同理,凯恩那个夜晚坠入苏珊的爱河,虽然不符合政治游戏的逻辑,其符合无意识运作的规律。

这个规律就开始于凯恩的家庭。

一个典型的资本规律开始渗入传统伦理规律的家庭。

也就是说,今天大部分中国的家庭正面临着当年凯恩家类似的危险和机遇。

这个家庭结构的特征就是一一母亲和资本代言人结盟,占据了家庭的核心权力位置。

如果父亲能够成为资本代言人,那么他就有权来参与儿童的管教。

否则,他就如同影片中那个经典镜头隐喻的,被远远地推开。

而如果他妄图用暴力的形式夺回父亲的位置的话,那么他将会被彻底剥夺父亲的身份。

在《公民凯恩》中,最终替代了父亲的功能的人,是一个银行经理,他是一个完美的资本代言人的象征。

这个银行经理恪守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的伦理,全心全意地为凯恩打理资产,让这份资产不断增值,让凯恩成为了世界上排名第六的富豪。

这位银行经理完全遵循资本主义的规律行事,所以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凯恩要去办一份“亏本”的报纸?他是一个完美的“资本主义新人”。

而凯恩本人,并不遵守资本主义的规律,不是一个合格的“资本主义新人”。

按照资本主义的规律,他应该去完成名牌大学的学业,然后精心打理企业,和他前妻的叔叔美国总统通力合作,获取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钱。

尤其不应该在险象环生的竞选过程中意乱情迷,发生婚外恋,不应该坚持其“为工农说话”的理想,而得罪当权者。

可是凯恩不服从“资本父亲”的管教,就像他不服从其幼年时期父亲的管教一样。

他想要控制一切。

就像他妈妈控制了家庭生活的一切一样。

他想要控制他的老婆、他的选民、他的朋友、他的生活。

他在为自主性奋斗,这个自主性在他童年被剥夺了,当他母亲和资本代言人把他从家庭中拖走的时候。

凯恩强烈地渴望爱,无论是妻子的爱、朋友的爱、还是选民的爱。

但是最后他失去了所有的爱。

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他的爱是一种放债。

是银行式的、按揭贷款的、有高额利息的爱。

所以苏珊说,“你不爱我,你要我爱你。

” 第二,他给出的爱。

其实是钱,他以为,我给你钱,给你买东西。

就是给你爱。

而钱,对他来说,只是毫无意义的纸。

所以苏珊说,“你给了我很多东西,但是都是对你毫无意义的东西。

”这句话击中了凯恩人格的核心,他的生命没有意义。

因为他拒绝了他的家庭赋予他的意义“成为一个最富有的人。

”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却拒绝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人――“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追求资本的不断增值吗?”这个悲剧性人物,如同《黑客帝国》中尼奥,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拒绝生活在他的生活中,但是他比尼奥和贾宝玉更悲惨的是,他没有一个“别处”可以前往,可以寄托、投射自己的幻想、理想和梦想。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他给出的东西,不是别人想要的。

他不知道别人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说苏珊,他以为苏珊的个性中和他一样,妈妈想要什么,自己就一定要去完成。

他听到苏珊的妈妈想要她成为歌唱家,就花钱为苏珊买了老师、买了剧院,差一点就去收买艺术评论家了。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到,也许苏珊和他一样,需要的是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命,从母权的控制下走出来,活出自己的意愿。

凯恩的亲密关系必然失败,起源于他没有被自由地爱过,他不太了解怎么爱自己,自然也无法给出自由的爱。

他失去了一切,在堆积成山的财富中死去。

和Michael Jackson 一样,后者在格莱美获终身成就奖时说,这个世界上的痛苦,都来自于孩子们的童年被偷走了。

儿童凯恩在母亲和资本代言者的俯视下,抬头望向,母亲的脸庞和飘雪的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