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2-2董仲舒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一、黄老之学1.基本内容:无为而治,道法兼容。
2.代表人物:曹参、盖公、司马迁父子。
3.思想特点:与原始道家的同异。
二、《淮南子》的思想1.自然天道观:道,元气。
2.对黄老道家的继承。
三、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了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思想主旨、特点和得失。
第二节董仲舒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神性、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就是“符合”、“副本”。
人副天数,既包括形体躯干的肉体一面,也包括情感意志的精神一面。
二、天人感应论1.意志性的天。
2.阴阳五行与人的关联。
3.天谴,灾异。
三、性三品说1.性受之于天。
2.人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唯中民可名性。
3.“禾米”之喻:“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四、汉代公羊学1.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来讲《春秋》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2.汉代主要代表:董仲舒、何休。
3.主要思想:大一统说,三世、三统说。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儒学独尊。
第三节扬雄和桓谭一、今古文学之争1.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含义、特点、代表著作、代表人物。
2.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以古文经学为兴。
3.今文经学之弊,古文经学的批判。
二、谶纬之学1.“谶”,隐语;“纬”,纬书。
2.纬书(《乾凿度》)的象数之学。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1.白虎观会议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六纪”。
四、扬雄的哲学体系1.《太玄》对《周易》的模仿,《太玄》的宇宙论、元气论。
2.最高范畴:“玄”;“玄”的展现途径:“三起”、“三生”。
3.性善恶混,调和孟、荀,强调后天的学习、教化。
五、桓谭的形神论1.反对谶纬。
董仲舒哲学
董仲舒哲學 END
第三節
• 三綱:天地、陰陽的上下、尊卑、主從 → 君為臣綱,父為 子綱,夫為妻綱。綱,大繩,細繩之所依。 • 《基義》:凡物必有合。……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 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相陰陽。 陽兼于陰,陰兼于陽,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 兼于父,君兼於臣,臣兼於君。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 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 妻為陰。陰陽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 有所兼之義。是故臣兼功於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陰兼功于陽,地兼功於天。……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 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 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秋為死而棺之,冬 為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 • 三綱說的歷史影響
董仲舒哲學
丁四新學苑
第一節 “人fu天數”說 第二節 天人感應論 第三節 人性論與倫理學說
董仲舒哲學
簡介
•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因 善治《春秋》,景帝時舉為博士。武帝時,三次上《天人 對策》,進一步發揮了趙綰、王臧、田蚡等人的崇儒思想, 主張《春秋》“大一統”的觀念,結束“師異道,人異論,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混亂局面。即主張“諸不在六藝 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從而達到 “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的目的。“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漢書·董仲舒傳》。 • 出《天人三策》外,董子的著作皆收入《春秋繁露》,今 存17卷82篇。
第二節 天人感應論
• 從天人同構、同類而相副,到天人感應。 • 一、天人感應 • 論證:從“氣同則會,聲比則應”的“同類相動”的自然現 象入手,論證天人感應。一樂器的宮弦-另一樂器的宮弦“共振” • 天人感應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陰雨天-腰酸腿疼,董子解釋: 陰雨天,天的陰氣會佔上風;人體内的陰氣與天的陰氣同類, 會發生感應。 • 人類社會的治亂與天道運行的感應關係:人類的治亂興衰會 影響到天道的運行;反之,天-災異譴告、祥瑞。 • 《漢書·董仲舒傳》之《天人三策》:《春秋》之中,視前 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 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驚 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填空题1.黄老之学的经典是______和______。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______。
【答案】《黄帝书》;《老子》;曹参2.《新语》的作者是______,《新书》的作者是______,他们均是兼综______学说的汉代思想家。
【答案】陆贾;贾谊;儒道3.《论六家要旨》一文的作者是______。
在这篇论文里,他概括出阴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家的思想要旨。
【答案】司马谈;儒;墨;名;法、道德4.在1973年年底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属于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黄老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部分,它很可能就是史书有载而失传已久的______一书。
【答案】《经法》;《十六经》;《称》;《道原》;《黄帝四经》5.董仲舒遗留下来的著作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他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发挥______一书中的“微言大义”来完成的。
【答案】《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春秋公羊传》6.董仲舒所谓的“三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______之性、______之性和______之性,其中只有______之性可以叫做性。
【答案】黑统;白统;赤统;圣人;中民;斗筲;中民7.董仲舒所谓的天,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
他把天运行的规律与人的情感对应起来,将春秋冬夏四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情对应起来,赋予天以情感特征。
【答案】爱;乐;严;哀8.董仲舒的“五行”学说,不仅把五行与四季相配,与东西南北四方相配,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德相配。
【答案】仁;义;礼;智;信9.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以______观念为根据的,即以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学
成儒学的新形态——经学。儒家经典被尊奉、表彰,在儒学经学化过程 中,不同学派为获得正统地位,相互论争,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之争。董仲舒作为西汉一大儒,他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阳术数理论相
杂糅,提出君主之道与上天意志相感通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经学化神
过
学化。西汉中期以后,谶纬神学流行,东汉王充对虚妄的谶纬神学给以 批判,也是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家经学神学化的一大折拨。
章节
二、两汉经学
课时
6
教
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
学
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 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
目
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 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
相关 教材:《中国哲学史》,第 125—170 页。 内容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 113—127 页。 素材 《中国哲学智慧》,第 61—73 页。
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后,中国哲学进
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儒与道的相争中,儒学独尊,形
教 学 后 记
的
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 理性哲学思想。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 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 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 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 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 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 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 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一、“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1.董仲舒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因善治《公羊春秋》而成为经学博士。
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向武帝奉上“天人三策”,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
董仲舒致力于两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获得“汉代孔子”称号。
2.“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1)董仲舒思想的内容①自然观(哲学基础):“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②社会观(理论重心):“天数毕也。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从“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
(3)董仲舒的“天道”观①“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
人只有虔诚待天,才能得到天的赐福。
②构造了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
3.“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从“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的论述中,建立其“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
(1)“为人者天”天既然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当然也不在其外。
董仲舒在讨论论及天人关系认为“为人者天”即“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2)“人副天数”“人副天数”即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既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3)“同类相动”在董子看来,“天”与“人”不仅是“相与”的,而且又是能够相互“感应”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董子又提出一个“同类相动”的理论。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为了了解、窥测“天意”,董仲舒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原则。
1.“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1)“正名”的发展①孔子:最先提出“正名”说,是指一种职位(名)要与相应的职责(实)相连属,并无明显的认识论意义。
②战国中后期:发展为认知学说,表现为经验理性的倾向。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2)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 先秦儒家典籍到汉代原本已经多佚,只是在民间通过 师徒父子口授相传。西汉朝廷为了便于经书流传,下令搜 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 书记录整理,写为定本,这就是“今文经”。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过训诂章句为手段,阐发说明孔 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 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是 三科九旨,包括存三统、张三世、异外内、大一统、大居 正、大复仇、更化改制等。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2.天人感应 (1)天人类同(共鸣共振)
(2)人副天数(人之曾祖父)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 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四时――四肢,360日――360骨节,五行――五脏, 寒暑――喜怒,昼夜――视瞑。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1)天生万物,百神之大君。 (2)阴阳四时,天之意志
喜暖春,怒清秋,乐阳夏,哀阴东。
仁为阳,恶为阴。
德为阳(生),刑为阴(死)。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 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 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 故清溧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 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 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 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 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 谓阴气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 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 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 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阴阳家(1)思想阴阳家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并加以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
(2)流变①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②到了秦汉之际,阴阳家之言几乎完全混入到儒家之中。
2.今文经学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
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
“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
故汉儒多言灾异。
君主亦多遇灾而惧。
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阴阳家的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
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
2.阴阳家的宇宙间架图图2-1 阴阳家的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2.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的思想趋向。
(2)《汉书》认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四、元、天、阴阳、五行1.天董仲舒认为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但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2.元董仲舒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董仲舒未详言。
3.阴阳董仲舒认为阴阳为两种物质的气,但一般阴阳家包括董仲舒在很多时候所提及的阴阳,并不是这些有物质的。
4.五行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
中国哲学史2-2董仲舒
三,"三统"与"三正"
"三统": 三统" 黑统 白统 赤统 "三正": 三正" 建寅 建丑 建子
思考题
1.董仲舒天人感应目的论的特色. 1.董仲舒天人感应目的论的特色. 2.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实 2.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质. 3.理解并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3.理解并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4.董仲舒对于儒学的贡献及其在儒学发展 4.董仲舒对于儒学的贡献及其在儒学发展 中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
一,道德起源论
1.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1.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 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 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 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 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 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地之性人为贵.'"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2.道德源于"天" 2.道德源于"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 具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 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 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 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 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 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 后世称通,至今不绝." 后世称通,至今不绝."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也谈董仲舒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以一种“同情之了解”的立场
立场、识见。对董氏地位之理解,亦复如此 。虽然 ,今 杜维明先生所倡导之 “ 儒学三期说 ”,李泽厚针锋相对
天之学者 已不复数十年前受意识形态之影响而论学术, 但对董子之评价仍难脱 “ 难言 ”之情势 。如郭齐勇先生 地提 出了 “ 儒学四期说 ”。他指出三期说的两 点错误 :
一
是 以心性——道 德理论来概括儒学 ,失之 片面 。第
十分关键、弥足重要 。他处在儒学由原始儒学到汉代儒 舒 ”,更可见其对董子推崇之至。 学转变的关口,而此关 口亦正是儒学由私学上升为官学 然而,至李唐时期 ,韩愈倡 “ 道统”,仲舒之功绩
的关 口。
已被抹杀 。试看其道统之绪: “ 以是传之舜,舜 以是 尧 纵观 2 50年的儒学发展史,文武周 0
第5 期
宋立林
也谈 董 仲 舒 在 儒 学 史 上 的地 位
2 3
“ 三纲五常”,而与孔孟程朱一道 ,复遭批判。
的文化 内核 ( ‘ 东亚文明的体现 ’)【 5 3 】 。” 此说影响 3
其实,对历史人物之评价, 自然关涉评价者之 自身 深远 ,在学界几成共识 。针对当代新儒家尤其牟宗三、
伊吕亡以加,筅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 汉 深博大,得孔子大教之本,绝诸子之学,为传道之宗,盖
书・ 董仲舒传》) 《 汉书 ・ 五行志》亦谓: “ 董仲舒治 自孔子之后一人哉 !” (《 春秋董 氏学 》卷七 《 传经 《 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东汉王充则云: 表》)不过 ,此乃今文经学之门户之见,不足深究。至
《 中国哲学史》云: “ 董仲舒是先秦以后儒学发展史上 二,三期说抹杀苟学,特别抹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 的关键人物之一。所谓 ‘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他对 儒学 。他 曾明确 说: “ 我不赞成杜维明教授的三期说 。 儒学发展的功与过实在很难说清楚 。一方面,由于社会 杜教授的三期说是 :孔、孟第一期 ,宋 明理学第二期 , 政治的需要和他的努力,儒学得 以在与各家的竞争中胜 现在第三期 。这个三期说把汉代忽略掉 了,这是一种偏 出,思想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也是由 见。汉代的儒学其 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 为第一 期是 于他 的学说 ,引发 了儒学 的重大转 向,甚至在一定意义 孔 、孟、荀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是第二期 ;第三期 上丢掉了儒家人文主义的真精神[。” 此说可为当今学 才是宋明理学。 ‘ 1 ] 现代新儒学’的熊十力、冯友兰、牟 界对董氏看法之代表。 宗三等人 ,只能算是第三期 ( 即宋明理学 )在现代 的回 而 “ 现在或未来如要发展,则应为虽继承 】 然 则 ,吾 人 今 日当如 何评 价 董 氏之 学及 其 历 史地 位 光返照p。 儒学发展之关节,董 氏所居之地位 自 然可见。一则须厘 此二点出发 ,秉持陈寅恪先生 “ 同情之 了解”之立场 , 题 ,方能得其近真。
中国哲学史 董仲舒
2. 性三品说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 性分为上、 下三等, 圣人之性、 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 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 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 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 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 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可以叫做性。 可以叫做性。
2. 正名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 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 所侯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 所侯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 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 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 事也。民者,暝也。 深察名号》 事也。民者,暝也。”(《深察名号》)
3. 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 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 未可谓善也。 实性》 未可谓善也。”(《实性》)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他说:“卵待覆而为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他说:“卵待覆而为 :“ 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 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而担当教育者的 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他说:“王承天意, :“王承天意 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他说:“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 为任者也。 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为任者也。”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即奉天命教 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中国哲学史2-1汉初的思想论争及黄老之学
2.贾谊 “贾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 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 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 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 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 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 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 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 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 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 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 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 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 曰《新语》。”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 《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 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 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 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 无以复罪,罢之。 ” ——《史记·儒林列传》
二、汉初思想的融合
1、陆贾 “陆贾,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 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 宇宙观 “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 铜,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 然为人,何足控揣;化为异物,又何足患!小智自私, 贱彼贵我;达人大观,物亡不可。贪夫徇财,列士徇 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怵迫之徒,或趋西东;大 人不曲,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僒若囚拘;至人遗物, 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真人恬漠,独与道 息。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 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已。其生兮若 浮,其死兮若休。澹虖若深渊之靓,泛虖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保,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 故蒂芥,何足以疑!” ——《鹏鸟赋》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西汉朝,开始设立以研究与讲习儒 家经典为事的儒经博士。凡博士教弟 子的经书都用汉朝通行的隶书写成, 因此叫今文经。今文经的特点是,用 阴阳五行说解释与阐发儒家经典。由 之,一方面,使儒家的伦理—政治学 说有了宇宙生成论的依托;另一方面, 又使先秦时期原本较为朴素的儒家学 说流为谶纬神学。
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春秋繁露•深察名 号》)
既然“天两,有阴阳之施”,故“身亦两, 有贪仁之性”是很自然的。情就是贪的, 就是不善的,这也是天然具有的。既然人 天然所生之性不一定为善,人天然具有的 情还是恶的,那么,人若要真正成为善人 就要教。而有受教者也就必有施教者,这 个施教者就是全合于“人道之善”的圣人。
他所谓“元”,也就是等于他所谓的广 义的“天”。所以他说,“天者万物之 祖”,“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 在宇宙间是万物之祖,是百神之君。
董氏的天道观是殷周以来天神观念的否定 之否定。周代的天神观念,战国时期虽已 逐渐被荀子等人所否定,然而,并没有绝 迹,如邹衍把阴阳五行说改造成为五行相 克的五德终始说。及至汉,董仲舒更进一 步接受和发挥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性比于禾(谷),禾须加工才成为米,同 样性须加工才成为善。因之,他对孟子的 性善论颇有不同之见。他认为孟子之所谓 人性善是人性与兽性比较而言;但如果这 样的人性和一个作为标准的人性(圣人) 来比较,他就不是全善的。
其次,董氏还认为,生下来的人,不但具 有性,还具有情,性与情都是天所赋予的。 他说:
阳喜乐,阴怒哀。附会到人事,即是君、 父、夫为阳为尊;臣、子、妻为阴为卑, 此即“三纲”说。董仲舒称:“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又称: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
《中国哲学史》教学课件:02董仲舒
天不,體仲人仲 會同天而舒之舒 通的根言將間舉 過態據,其有《 災度人是稱密春 害,間說作切秋 以特事人“的》 發別態事天關所 出是的活人聯記 譴國不動相,以 告家同可與這為 。失,以之種例
道會影際關, 之表響”聯認 時現到。,為
• –
• –
· •
意董
建董
,董
,仲 其舒 建提 議出 亦“ 為大 武一 帝統 所” 採, 納很 。中
了國 天出 命現 的很 觀早 念, 。至 《晚 尚在
天 人 之 際
)
•
– ·
•
– ·
•
– ·
•
神“董
觀荀
來天孟
為墨
。
天仲 ”舒 完進 全一 打步 扮發 成揮 一了 個墨 有子 意的 志理 的論 人, 格將
(天 荀行 子有
常 天, 論不 )為
堯 存 , 不 為 桀 亡 。
的子 自講 然天 。, 指則 出把 :天
行 陽焉 貨, )百
物 生 焉 , 天
獲 罪 於 天 , 無 所 禱 也 。 ( 論 語 八 佾
出一為子 :就應對
是當於 “敬天 畏畏有 天天多 命命重 ”,的 。“理 (君解 論子, 語有孔
三子 季畏一 氏”方 ),面
有 夏 多 罪 , 天 命 殛 之 。
代天 湯初” 誓年的 》已觀 指經念 出形在 :成中
是 萬 物 之 主 , 是 百 神 之 大 君 , 是 自 然
亦 人 之 曾 祖 父 也 。 ( 為 人 者 天 )
為 人 者 天 也 。 人 之 為 人 , 本 於 天 , 天
天 執 其 道 為 萬 物 பைடு நூலகம் 。 ( 天 地 之 行 )
百天 神者 猶, 無百 益神 也之 。大 (君 郊也 語。 )事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这个贴子最后由攀尧在2006/01/12 11:58am 第2 次编辑]董仲舒的思想体系1.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说。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说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天命论,又吸取了阴阳家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栖内有五脏,与五行相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为一”。
既然“天人相副”“天人同类”,天和人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感应,这就是他“天人感应”神学理论的基础。
在宇宙观上,董仲舒提出“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天按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人。
他认为人的形体都是按造天的形体构造的。
例如,天有日月,人有眼睛;天有山川河流,人有骨骼血管之类。
人的道德品行,喜怒哀乐,国家的庆、赏、刑、罚,无不同天有密切的关系。
董仲舒说:“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意思上说:人的德行使由天理变化而来的,人的好恶是由天的温暖、冷清气候变化而来的,人的喜怒感情是由天的寒暑变化而来的。
他说天有暖、暑、清、寒四种气候,与之相对应,人间有庆、赏、刑、罚四种政令。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
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可以容服。
”(《春秋繁露•服制象》)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并不存在目的关系。
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加给自然界的。
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
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认为君权是神授的。
他说:“德侔(相等)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又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自秦建立了中央集权封建一统的政治格局以后,秦汉统治者都在积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思想武器。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经过了七八十年,几代人的探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神学思想体系,从此定为一尊,成为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这里面有深刻的政治原因、经济基础和思想根源。
从经济上看,汉初经济残破,高、惠、文、景四朝用黄老之术、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力行节俭,对外礼亲退让,不兴兵戈,鼓励发展生产,经过60余年,到汉武帝时,国库充盈,太仓的粮食" 陈陈相因" ,国家财力强盛,以前无力兴办的事业现在可以办了。
从政治上看,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但没有稳固下来就被推翻了,汉承秦制,略有损益,但是汉初政治局面是不稳固的,高祖时有异姓王的威胁,文景时刘姓诸侯王割据势力的发展,直到景帝削平了吴楚七国之乱,又陆续削夺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到汉武帝行推恩令,王国问题才得以解决。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政治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统一。
在经济强盛,政治统一的新形势下,思想统一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秦曾经试图以法家为主,禁百家之书,焚书坑儒,进行了思想专制的第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汉初接受秦朝的教训,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治愈战争创伤的作用。
到汉武帝时情况变了,柔弱的黄老思想已不适应于强盛起来了的大汉帝国了。
为了维护汉朝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适应这种要求,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家体系。
汉武帝选中了它,并定为一尊,终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找到了合适的精神支柱。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生活在公元前179 (汉文帝元年)到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大初元年)之间。
他早年就研究《春秋》,汉景帝时曾当过博士(官方讲授儒家经典的教师),他设帐教学,专心致志,攻读儒家经典," 三年不窥园"。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董仲舒[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视频讲解]2.1 复习笔记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时期著名经学家、哲学家。
董仲舒是先秦以后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著作很多,主要有《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1)“天”具有自然属性天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根源,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天”产生的。
在这里“天”是指万物产生的总根源,而天创生万物的过程亦具体落实为阴阳、四时、五行的运行。
天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自然作用展示其自然的属性。
(2)天是神圣的主宰,是众神中的最高神“天”具有神性,它是统摄百神的最高神,也是人间君王所最崇拜的至上神。
换言之,“天”是一切自然神灵中的最高神。
从这个意义上看,“天”所具有的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3)天还具有道德属性①董仲舒“天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突出天的道德属性。
②董仲舒将天的道德性界定为爱、乐、严、哀等人性化的具体属性。
③董仲舒认为,爱、乐、严、哀并不是人类独有的道德情感,天同样具有这些道德感受。
爱乐严哀等情感原本并不是属于人的,而是属于天的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1)人副天数的含义人副天数是指天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人类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人类乃是模仿、类比他的“曾祖父”——天——而生育长养的。
①“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个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②“副”可以解释为“符合”,即人数符合天数;也可以解释为“副本”“模本”,即人是天的副本。
(2)人对天的模仿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①从形体上看人的首隆而圆,像天之圆;人的头发,像天之星辰;人的耳目,像天之明。
天以一岁为一循环,人的身体有小的骨节366块,合于一年的日数;人有大的骨节l2块,合于一年的月数;人的身躯内有五脏,合于天的五行之数;外有四肢,合于一年的四时之数。
②从道德情感上看“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一、“大一统”的政治理论1.“尊君”董仲舒的全部哲学思想都是为汉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创立理论上的根据的。
为了适应当时已经形成的封建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认为“一统”是古今社会共同的要求,为了巩固“一统”,在政治上就必须推行君主的专制统治,这称作“尊君”,即要建立起君主的权威,并把“君权神授”理论化。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最尊贵的、至高无上的,君主“受命于天”,因此他的意志也就是绝对的。
这是与当时巩固封建一统的专制统治相适应的。
2.“治民”(1)董仲舒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他要统治者采取德治和法治两手,并着重以封建的仁义道德去教化人民,主张在“德化”的基础上,要推行宽猛相济、威惠并施的政策。
(2)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他还提出“限民名田”的主张,限制豪强贵族过分地兼并土地,以便防止因土地兼并剧烈再激起新的农民起义。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为了适应当时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的要求,他向汉武帝提出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要保持一统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3.评价从董仲舒开始,将孔子神化,孔子被推为素王,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教主的意义。
从此以后孔子被封建社会奉为圣人,具有绝对的权威。
儒家思想也取得了意识形态中主流派的正统地位。
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1.“天道”(1)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的体现,这给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以宗教神学的理论根据。
这样的“天”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自然界的万物及其变化,都是天的意志的体现。
(2)董仲舒讲“天”有意志,是通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歪曲以及对于自然界现象随意比附、解释来论证天有意志的,他把阴阳五行和自然季节的变化都说成是天的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
①关于“阴阳”,“阳气仁而阴气戾”,这实质上是把阴阳二气伦理化了。
②关于“五行”,董仲舒通过对“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和“五行顺逆”等论述,把木、火、土、金、水的次序说成是“天”所安排定的次序。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公元前179~前104)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即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所说的“百神之大君”,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的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旋,朝夕不息”。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董子文集·雨雹对》)。
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
在《对策》中,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深察名号
一,名的产生与作用
董仲舒认为圣人发明天意之后,便 按照天意赋予各种事物以名称,圣人对 于事物的命名正是天意的具体体现,按 照名的要求去立身行事就是对于天意的 服从.因此,代表天意的" 服从.因此,代表天意的"名"就是决 定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 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 凡百讥有黮 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 还昭昭耳.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 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 于是非也,犹 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 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 "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三,天人感应
1."同类相应" 1."同类相应"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 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之时, 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之时, 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 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 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 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同类相动》 ——《同类相动》
2.谴告 2.谴告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 臣谨案,《春秋》 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 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 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 谓之灾.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 威".殆谓此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 失.乃始萌芽,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 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 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天意有欲也, 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 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 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 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救我也." 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救我也."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第三节 性三品说
一,性与善
1.性 1.性 "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 也." 也." "性者,天质之朴也." 性者,天质之朴也."
2.善 2.善 "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 而博爱,敦 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 人之善也 ."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3.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3.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 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万民之 性 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 许,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 于禽兽之所为, 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 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 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2.道德源于"天" 2.道德源于"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 具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 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 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 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 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 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 后世称通,至今不绝." 后世称通,至今不绝."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三,"三统"与"三正"
"三统": 三统" 黑统 白统 赤统 "三正": 三正" 建寅 建丑 建子
思考题
1.董仲舒天人感应目的论的特色. 1.董仲舒天人感应目的论的特色. 2.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实 2.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质. 3.理解并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3.理解并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4.董仲舒对于儒学的贡献及其在儒学发展 4.董仲舒对于儒学的贡献及其在儒学发展 中的作用.
�
第一节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
一,天
1.自然之天 1.自然之天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 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2.超自然之天 2.超自然之天
"天"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又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志的人格化的造物主,代表一种最高的, 最普遍的道德原则.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 也." 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 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 天.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 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 于王,王承 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四,性三品说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 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即善 的,斗筲之性是天生即恶的,"可养而 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只有中民之性, 是可以经过教化而成善的.
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汉书董仲舒传》 记载" 记载"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 十三篇,十万余言" 十三篇,十万余言".但至今大部分已失传, 仅余《春秋繁露》 仅余《春秋繁露》一书,另有被班固保存在 《汉书》中的《举贤良对策》三篇.《隋书经 汉书》中的《举贤良对策》三篇.《隋书 籍志》著录《春秋繁露》 籍志》著录《春秋繁露》十七卷,没有说明篇 数.宋代《崇文总目》著录" 春秋繁露》 数.宋代《崇文总目》著录"《春秋繁露》十 七卷,八十二篇" 七卷,八十二篇",与现在看到的本子基本一 致.在清代,《春秋繁露》 致.在清代,《春秋繁露》的注本较多,最具 权威性的当属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权威性的当属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二,正名
正名思想的核心即在于在天的权威 之下进一步明确各个等级的权利义务关 系.强调每个等级都必须严格遵守所在 等级的"名号" 等级的"名号",体认天意就在于深刻 体认所在等级的"名号" 体认所在等级的"名号"的真实含义并 完全以之为立身行事的标准.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 子者,宣视 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 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 夫者,宜厚其忠信, 敦其礼义,使善大于 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 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 从上而已.五 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 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 离分 散也 ."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二,人副天数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 也." ——《为人者天》 ——《为人者天》 从人的形体上看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人副天数》 ——《人副天数》
从人的性情上看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 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 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 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他之副在 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人副天数》 ——《人副天数》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
一,道德起源论
1.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1.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 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 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 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 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 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地之性人为贵.'"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二,人性的证明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 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 身亦有贪仁之性." 身亦有贪仁之性."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 阴也." 阴也."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三,善质与王教
"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 出禾中, 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 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 于 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第二章 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 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 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 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 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 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 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 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於 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仲舒竟 不敢复言灾异." 不敢复言灾异." ——《汉书儒林列传》 ——《汉书儒林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