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302ZH071课程名称(全称)总学时数64学分4适用专业上课地点课程性质必修课电子测量技术指导实践课后练其他学时20训练40习、讨论4学时(主讲)学时学时应用电子技术综合自动化实训室(二)专业概况1、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后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能制定先进的测量方案,合理地选用测量仪器,能正确处理测量数据,以获得最佳的测量结果。
2、岗位面向直接面向电子产品品质员、电子组装工艺员、测试员、调试员、电路设计技术员。
3、专业核心能力(1)具有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2)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3)具有对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4)具有对模拟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5)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
(6)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教学大纲(一)总体目标与任务1、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电子测量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常用的典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发展动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课程定位《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选用测量方案能力;具有正确选用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对电路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
本课程不仅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培养再学习能力服务,而且直接地为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
3、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元器件的识别能力。
2)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
3)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能力。
4)单元电路分析、计算、调试、检测、设计能力。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516课程中文名称: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easurementTechniquesforE1ectronicMateria1sandDevice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数:3学分课程学时数:48学时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大学物理、半导体物理学、电子材料、电子陶瓷工艺原理与技术一、课程简介介绍了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特别电子陶瓷与器件基本电参数的测试方法、原理以及提高测量准确度的途径,同时介绍了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方法。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误差理论和实验数据处理基础主要教学内容:(1)、测量的基本概念;(2)、随机误差基本理论和处理方法;(3)、系统误差的发现和消除方法;(4)、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教学要求:理解测量和测量误差的概念,了解系统误差的判别及消除方法,理解测量的方法,掌握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重点:随机误差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难点: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第二章电阻器的电阻率测量主要教学内容:(1)、电阻与电阻率的基本概念;(2)、电阻与电阻率的测量;(3)、测量技术的考虑与提高准确度的途径;(4)、电阻器等效参数的测量。
教学要求:了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分类方法,理解分压式测量原理,掌握电阻式电桥电路的分析,掌握高阻抗测试技术。
重点:分压式测量原理,电阻式电桥电路。
难点:高阻的测量。
第三章电容元件参数的测量主要教学内容:(1)、电容器的基本参数;(2)、西林电桥;(3)、双T电桥;(4)、谐振法;(5)、高频测试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电容器的三个基本参数,了解三种电极系统的作用,理解双T电桥的分析方法,掌握西林电桥的不同结构,掌握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区别,并熟记其计算公式。
重点:西林电桥;谐振法难点:双T电桥,高频测试技术第四章敏感元器件参数的测量主要教学内容:(1)、热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2)、湿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3)、气敏元件特性参数的测量;(4)、压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5)、力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6)、磁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7)、光敏电阻器特性参数的测量。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教案:电子测量技术《2》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电子测量领域的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内容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2.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3.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论讲解1.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和特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量范围-电子测量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准方法2.实验操作2.1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示波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多用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频谱仪的使用和操作方法3.实例应用3.1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温度测量-电压测量-频率测量-电流测量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来进行,考察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将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电子测量仪器:示波器、多用表、信号发生器、频谱仪等2.教材和参考书籍3.实验报告模板和评估表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电子测量技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电子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大纲一、绪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设计本专业教学大纲,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相关设备和仪器的使用;2.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3.团队合作: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完成项目,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4.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意识,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本专业教学大纲分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部分。
1.核心课程(1)电子技术基础: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介绍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和微波技术的应用;(3)信号与系统:研究信号的传输与处理,系统建模与分析;(4)集成电路设计:学习集成电路的设计、布局与测试方法;(5)数字信号处理: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6)嵌入式系统:介绍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7)应用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电子技术的实验操作,并进行实践项目。
2.拓展课程(1)电子材料与器件:学习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2)电子测量技术: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方法和仪器的使用;(3)电力电子技术: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4)射频技术:研究射频技术在通信和雷达领域的应用;(5)工程实践: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创新创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四、教学方法本专业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授课传授理论知识,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2.实验教学:组织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巩固理论知识;3.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5.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学时: 48 学分:2.5理论学时: 28 实验学时:20面向专业:电信工程/电信科技课程代码:先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课程性质:必修执笔人:车晓言代爱妮审定人:陈龙猛曹洪波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
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1)模块化、多层次教学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3)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4)课程组的教学方法研讨(5)考试方式的改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1章.测量的基本原理(4学时)(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的基本原理,信息获取原理和量值比较原理。
(4)电子测量的实现原理:变换、比较、处理、显示技术。
重点:掌握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概念与来源,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
了解信息的获取原理,测量的基本实现技术。
难点: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第2章.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2学时)(1)电子测量的意义、特点、内容。
(2)电子测量的基本对象——信号和系统的概念、分类。
(3)电子测量方法分类。
(4)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电路分析方法;2、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结构、特性及应用;3、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和制作;4、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电路分析基础: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特性、电路基本定律、电路的等效变换等;2、模拟电子技术: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的特性与使用,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负反馈、频率响应等;3、数字电子技术: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芯片结构与原理等;4、电子元器件与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的特性与选择,电路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演示、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2、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项目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电路设计、制作和调试等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4、项目实践评估:对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参考)1、第一周:绪论,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第二周至第四周:电路分析基础,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特性、电路基本定律、电路的等效变换等;3、第五周至第八周:模拟电子技术,包括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的特性与使用,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负反馈、频率响应等;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数字电子技术,包括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芯片结构与原理等;5、第十三天至第十六周:电子元器件与电路设计,包括电子元器件的特性与选择,电路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等;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复习与考试,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项目实践评估。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指导书.doc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指导书第一部分绪论本指导书是根据《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编写的,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一、本课程实验的作用与任务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是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对更好地学习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有初步分析、处理电子测量技术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并且锻炼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技术实验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实验需要掌握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误差的概念、来源以及分类,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电子示波器的性能,电子计数法测量频率、电子计数法测量周期以及电子计数法测量时间间隔的原理,相位差测量、电压测量以及阻抗测量的原理等基础知识。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及其教学要求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学 时教学目标、要求1 电阻、电压等精度测量2 掌握电阻电压的测量方法及其误差分析方法,掌握数字万用表、示波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函数信号有效值测量2 掌握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DVM 的使用方法;理解不同检波方式表头测量不同波形时的换算关系。
3频率测量实验2掌握EE16XX 系列函数发生器、频率计的使用方法,理解频率测量中的闸门概念。
4波形信号参数测量 2 掌握波形参数:峰峰值、平均值、脉冲上升时间等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理解不同波形相应参数的不同含义。
合 计8第二部分基本实验指导实验一电阻、电压等精度测量一、实验目的掌握电阻电压的测量方法及其误差分析方法,掌握数字万用表、示波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示波器通用电子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它是一种对电压敏感的电子仪器。
应该说,在示波器荧光屏上进行的所有测量,都归结为对电压的测量。
不言而喻,电子示波器则就是测量电压的显示仪器。
用电子示波器测量电压,其原理就是基于被测量的未知电压使电子束产生正比的偏转。
当只测量电压数值大小的时候,可以在X 轴上不加入扫描信号。
电子测量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仪器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测量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2)«电子测量仪器»课程教材名目 (4)«传感器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6)«传感器及其应用»课材名目 (8)«无线电装接与调试»课程教学大纲 (11)«无线电装接与调试»课程教材名目 (13)«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3)«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教材名目 (16)«工程制图及AutoCAD»课程教学大纲 (18)«工程制图及AutoCAD»课程教材名目 (19)«电子产品结构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20)«电子产品结构工艺»课程教材名目 (22)«电子线路运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4)«电子线路运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材名目 (28)«音响设备原理与修理»教学大纲 (32)«音响设备原理与修理»教材名目 (35)«电视机原理与修理»教学大纲 (37)«电视机原理与修理»教材名目 (40)«VCD/DVD原理与修理»课程教学大纲 (43)«VCD/DVD原理与修理»教材名目 (45)«电子电器产品营销常识»课程教学大纲 (46)«电子电器产品营销常识»课程教材名目 (48)«手机原理与修理»课程教学大纲 (50)«手机原理与修理»课程教材名目 (51)«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3)«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教材名目 (55)«电子测量仪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1〕〔一〕、课程概述1、适用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2、课程属性:CEAC认证课程3、课程说明:本课程要紧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用途、性能及要紧技术指标,明白得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明白得现代智能仪器的差不多工作原理;会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能阅读电子测量仪器说明书;能依照被测对象正确地选择仪器;熟练把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仪器完成差不多测量任务;能对电子测量仪器进行爱护。
电子测量教学大纲电子
测量教学大纲引言电子测量是电子工程专业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子仪器的校准和误差分析等内容。
本文档旨在为电子测量教学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大纲,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掌握电子测量的知识。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常用测量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技巧,并具备进行电子仪器校准和误差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a. 电子测量的概述和基本概念b. 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方法d. 电子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2. 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a. 电压测量仪器(电压表、示波器)b. 电流测量仪器(电流表、示波器)c. 电阻测量仪器(电阻表、LCR表)d. 频率测量仪器(频率计、示波器)3. 电子仪器的校准和误差分析a. 仪器校准的基本原理b. 校准方法和步骤c. 仪器的误差来源和分析方法d. 误差限和不确定度的计算4. 实验设计与实施a. 电子测量实验的设计原则b. 实验仪器的选择和配置c.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d. 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总结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的方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学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
其中,课堂测验用于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实验报告用于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期末考试用于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1.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孙志刚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电子测量与仪器》,司钟著,电子工业出版社3. 《电子测量技术》,王舰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六、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负责教学。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EE319◆学分 / 学时:2/34◆适用专业:电气工程类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理论◆后续课程:电气类相关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开课单位: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电气测量技术是电力生产、电力传输和配送、用电设备安全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并日益电子化和数字化。
准确的测量关系到电力系统和设备的安全及稳定运行,同时也是电气控制和继电保护系统的基础,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数字化电气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
掌握电气测量的强电特征和隔离测量的必要性;熟悉电气工程领域常用的传感器原理和特点,学会根据实际要求选用传感器并设计相关的调理电路;学会根据测量系统的总体要求来选择技术参数符合要求的关键器件,并组建数字化电气测量系统。
培养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及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突出基本概念,并配以适量的实验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形式为多媒体教学,结合实例,重点讲述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设计现代测量系统的能力,力求不断充实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拓展学生视野。
上课内容力求图文并茂,授课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作业主要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电气测量问题。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实验、作业、结业考试成绩组合而成。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上课参与度:10%。
主要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堂讨论参与程度。
作业:10%。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为两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各专业课的必需先行课,为学生学习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做好准备。
2、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能自己设计和应用测量电路。
基本内容包括模拟和数字的测量仪器、示波器、信号源、频率计、频谱分析仪、失真度测量仪、网络分析仪、逻辑分析仪、虚拟仪器、测量用电路等。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课程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过程,减小测量误差的措施;常用测量仪器的原理、结构、操作和应用;对于各种被测电量和被测系统采用的不同测量原则和测量电路,及测量结果的表达。
难点:理解数据处理的根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的依据;理解各种仪器的原理与功能;对于不同测量对象和对测量速度与测量准确度的不同要求采用的不同测量配置与测量方法的掌握。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三、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掌握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技术中一些常用术语的涵义及其相互区别,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电子测量技术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测量、计量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概念,以及测量方法的意义。
第一节电子测量一、测量二、电子测量第二节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一、电子测量的内容二、电子测量的特点第三节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一、按测量手续分类二、按测量方式分类三、按被测量的性质分类四、测量方法的选择原则第四节电子测量仪器概述一、测量仪器的功能二、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三、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第五节计量的基本概念一、计量二、单位制三、计量基准四、量值的传递与跟踪,检定与比对【思考题】1.叙述电子测量的主要内容。
2.选择测量方法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3.叙述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的特点,各举一两个测量实例。
4.解释偏差式、零位式和微差式测量法的含义,并列举测量实例。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基本原理,理解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电子测量知识,对简单的电子电路进行测量和分析。
3. 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误差的概念,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电子测量仪器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电子测量实验方案。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测量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爱护仪器、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测量实验课程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基本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基本原理: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测量误差,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让学生理解测量原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2. 常见电子测量仪器:讲解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常见仪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应课本第三章,让学生掌握各类仪器的操作。
3. 电子测量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电子测量实验,如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等,按照课本第四章实验案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电子测量实验方案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测量实验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考课本第六章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按照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 适用专业:机电、通信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把《电子测量》和《电子仪器》整合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以“电子测量原理”为基础, 体系结构以测量方法为线索,以误差分析 来提升,以实际应用为归宿,是一门专业基础实践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及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够选择正确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
1-2 设计思路万用表的使用;项目三、示波器的使用;项目四、计数器测量时间和频率; 五、电能和功率测量来进行教学,该课程原则上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每周 共16周/学期,共64学时/学期,4个学分/学期。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的仪器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测、维护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 是机电专业与通信工程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实践 课程,该课程采用学做一体,通过五个项目:项目一、误差与特性分析;项目二、 项目 4学时,2-2 课程目标经过64学时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达到相应的要求,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
查阅资料和学习能力 一利用手册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整理技术资料与文件书写能力一一技术说明书、测量任务书;团结协作能力 一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增强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 一讲述、说明、分析、回答问题、答辩。
1、 知识目标1) 了解常见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2) 能够使用常见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进行电参数的测量; 3) 对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和排除; 4) 对规定任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 能力目标1) 2) 规范操作能力 一检测和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3) 4) 计算能力一对测量结果能够进行误差、精度等的评价5) 6) 职业行为能力 一与职业岗位直接接轨;7)3. 思想教育目标:1) 学会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2) 具有一定的自学、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 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电子测量是现代科学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从事现代电子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标志性课程。
其特点是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应用面广泛。
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一)理论知识目标(1) 掌握近代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测量误差分析和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3) 熟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应用技术。
(4) 掌握正确选用测量仪器的基本方法。
(二)实践技能目标(1) 能够制订先进、合理的测量和测试方案。
(2) 能够正确选用测量仪器。
(3) 能够正确操作测量仪器。
(4) 能够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一)绪论1、主要内容测量和电子测量;电子测量的内容与特点;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电子测量仪器概述;计量的基本概念。
2、教学要求了解常用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分类;掌握计量的概念;掌握电子测量的概念、特点;掌握电子测量常用仪器和常用方法。
3、作业要求《思考与练习1》中的1.1,1.3,1.5。
4、实践性教学内容及要求列举常用电子测量的实例,归纳电子测量方法及仪器的类别。
(二)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1、主要内容误差的相关概念;测量误差的来源;误差的分类;随机误差分析;系统误差分析;系统误差的合成;测量数据的处理;测量方案选择等。
2、教学要求掌握误差的相关概念、分类、表示方法及公式;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掌握随机误差分析方法,会熟练计算,掌握数学期望值、残差等的计算;掌握正态分布、平均分布,会熟练计算,能使用贝塞儿公式,掌握有限次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掌握系统误差分析方法和合成方法,熟练相关计算;熟练消弱系统误差的典型测量技术、原理、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装过程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ocess Automation in Packing
、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包装过程自动化》课程是包装工程专业课。
控制系统是包装生产线的神经中枢,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及控制系统功能是衡量包装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和性能的标志,本门课程力求覆盖包装自动化领域常用的控制技术,反映包装自动化领域的新进展。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该课程主要讲授包装过程各种典型控制系统。
要求学生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和编程。
能灵活应用各种典型控制系统,综合考虑系统可靠性等因素以适应包装专业学生“基础好、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要求,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为日后工作中正确应用合理的控制系统打下基础
3.适应专业
包装工程
4.学时与学分
学时:28学分:1.5
5.先修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包装机械、包装工艺、包装测试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教材:宋尔涛、自动控制原理及过程自动化、印刷工业、1999年参考书:冠生、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应用、机械工业、1992年柴肇基、电力传动与调速系统、航空航天大学、1992年柳长智、可编程控制器基础及应用、庆大学1992年轻工业、余、电气控制及可编
程控制器、武水2001年中国轻工业、顺、食品机械自动控制、2002年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
方法。
8.考核方式(说明,成绩评定办法)考试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办法:考试成绩占考试总评的70 %,平时考勤占考试总评15 %,实验成绩占考试总评15 %
9.课外自学要求(包含作业要求)
自学教材中计算机控制系统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常用低压继电器,绘制电器原理图遵循原则。
熟悉典型包装机械电气控制线路。
2)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语言,并能进行简单系统设计o熟悉可编程控制器在包装作业中的应用。
3)熟练掌握包装过程物理参数的自动检测与控制。
4)了解包装自动控制系统的故障类型。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和编程。
能灵活应用各种典型控制系统,综合考虑系统可靠性等因素以适应包装专业学生“基础好、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容(※标注为选学容)
第一章绪论
1、基本知识点: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史;包装过程自动化的概述。
2、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包装自动化的重要性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包装自动化的重要,性
第二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1、基本知识点:常用低压电器的作用、分类;电磁式控制电器的基本原理;接触器、继电器、熔断器、低压开尖、主令电器的功能、分类及选用原则;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原则;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组成电器控制线路的基本控制规律;电气控制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电气控制电路的逻辑设计方法;
2、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原则;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组成
电器控制线路的基本控制规律;电气控制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原则;电器控制线路的基本控制规律;难
点:电气控制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
第三章可编程控制器
1、基本知识点:可编程控制器的历史与发展及应用领域;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与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性能指标;PLC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步骤;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梯形图编程设计。
2、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概念;掌握梯形图编程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系统设计。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梯形图编程方法
难点:简单系统设计
第四章包装过程物理参数的自动检测与控制
1、基本知识点:计重供给自动控制;计数供给自动控制;卷筒包装材料商标图案定位控
制、边缘位置控制、彩色印刷套准控制;温度检测与控制;压力检测与控制,真空包装机中真空控制系统;罐头真空度自动检测;包装质量的自动检查与控制,废品的剔除;速度检测与控制;
2、基本要求:掌握包装过程物理参数的自动检测与控制基本原理及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重供给自动控制;卷筒包装材料商标图案定位控制;废品的剔除难点:彩色印刷套准控制;速度检测与控制
第五章包装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技术经济问题分析
1、基本知识点: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可靠性的预测与分配;包装自动控制系统的故障类型;提高包装自动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2、基本要求:掌握可靠性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干扰抑制与处理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包装自动控制系统的故障类型
难点:控制系统的干扰抑制与处理方法
四、教学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