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 《所见》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所见》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1、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

(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历史、感知美景、领悟人生。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古诗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份关于古诗所见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的词句;掌握古诗中的修饰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能够阅读并理解古诗的意境;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种有代表性的古诗,并为每首古诗准备一份解析。

2. 学具准备:学生备齐课本、作业本、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一首简短的古诗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登鹳雀楼》。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猜想全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学习活动:a. 教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是典型的拟人手法,诗人通过形容月光“疑是地上霜”,巧妙地表达了他在床上思考的心情。

b. 教师将一首古诗进行完整解读,包括对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背景、意境和主题的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解读《春晓》,向学生传达出春天的朝气蓬勃和生机盎然的意境,以及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情。

c. 学生分组朗读和解读其他古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合理分工,共同解读一首古诗,然后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d.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者诗歌。

可以是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的文章,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与古诗有关的诗歌。

3. 总结与展望: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解读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能够简单地描述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散文,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描写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感受大自然。

【教学准备】教材《所见》、图片或实物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显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图片中的景物,引发对大自然美的认识。

2.介绍本节课的散文《所见》,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的文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

2.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句意。

3.学生回答以下问题:b.文中描写的景物都具有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美丽精彩)d.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可以举例说明。

三、感知自然(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按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美好之处进行分组,共同分享。

2.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并互相欣赏和表扬。

四、创作活动(2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一小段时间内的自然景物,如花园或校园。

2.学生根据所看到的景物,想象和绘画出对应的场景,并写下感想。

3.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和赏析。

五、课堂总结(5分钟)学生重点回顾散文《所见》的内容和描写方式,再次强调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

【拓展延伸】1.让学生寻找并带来自己心目中的美丽大自然的图片,进行展示和分享。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加深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教后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创作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拓展延伸的部分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一、说教材《所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

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

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

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

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学习重点是理解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四、说教法l、直观教学法;2.图文结合法;3.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五、说教学流程(一)由夏天捕蝉激趣导入,并引导学习本节目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4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5知识目标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一」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

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

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其实不然。

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 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最新推荐】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所见》教学设计

【最新推荐】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 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 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课前思考:你课外学过什么古诗?信息资料: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对话平台:学习古诗《所见》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 而不是 p ”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

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

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

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

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4、离开了古诗,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生字认读——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熟悉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妙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预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沈教师知道,咱们班的许多同学学过许多的古诗,也会背许多的古诗,谁情愿把自己最喜爱的诗背给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观察的事物(东西)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二、初读课文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大声朗读)二读:划诞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轻声读)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如:?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教师信任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沟通: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全班沟通。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所见》的意境;(2)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 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 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所见》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所见》;(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诗的韵律美;(2)简介古诗《所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所见》,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古诗《所见》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分析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所见》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所见》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所见》;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古诗《所见》的感悟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朗读、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描绘画面等方面的表现。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古诗《所见》的教案(1)背景学问:《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

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

《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

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

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

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7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画下来。

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5、学生汇报。

(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学习第一、二行诗(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课程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分析古诗《所见》的结构和意境。

解读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古诗《所见》的作者及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古诗《所见》的作者,如作者的生活年代、背景等。

2.2 诗歌背景解释古诗《所见》创作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第三章:古诗《所见》的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古诗《所见》的结构,包括诗的节奏、韵律等。

3.2 诗歌意境解析解释古诗《所见》的意境,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第四章:古诗《所见》的修辞手法分析4.1 比喻手法解释古诗《所见》中的比喻手法,如比喻的类型、作用等。

4.2 拟人手法解释古诗《所见》中的拟人手法,如拟人的作用和效果等。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练习5.1 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2 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以巩固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章:诗歌欣赏与朗读6.1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所见》,注意韵律、节奏和意境。

解读诗中的意象,如景物、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所见》,注意语调、语气和停顿。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

第七章:创意写作与表达7.1 写作启发给予学生写作启发,如以古诗《所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7.2 表达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改进建议。

第八章:古诗《所见》的文化内涵8.1 文化背景介绍古诗《所见》所属的文学流派、时代背景等。

分析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如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念等。

小学语文一年级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语文一年级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2。

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结合想象进行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动物吗?它的名字叫蝉,也就是我们说的知了。

虽然样子大家不太熟悉,不过它的叫声你一定听过,有人捉过它吗?老师就认识一个喜欢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这不有一天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学习探究,理解古诗含义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几百年前的的一个夏天,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播放课件,学生听范读古诗)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就让我们带着下面的目标来学习吧!(出示学习目标、读一读)师: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来了,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所以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

(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课文《所见》。

2.理解文中的动作描写,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步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动作描写,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步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包含课文《所见》的图片和文字。

3.黑板、彩色粉笔。

4.练习题卷。

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音乐,引导学生沉浸在自然的氛围中。

2.引入课文《所见》:教师展示课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并鼓励学生跟读。

2.教师逐段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并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记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做感情语音诵读。

Step 3:理解课文(2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基础理解性问题。

a)课文中的主人公都看到了哪些东西?b)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c)具体描写了哪些动作?d)他们各自的看法和心情如何?2.分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一段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复述。

a)大家先阅读自己的段落,理解内容。

b)分享理解,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c)组长代表小组报告,全班分享并互相点评。

Step 4:语言实践(25分钟)1.学生选取观察到的物体或景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学生交流并互相点评,鼓励学生使用具体的动作描写来丰富自己的描述。

3.选取一些学生的描述进行展示,并进行集体讨论,提供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Step 5:课文感悟(15分钟)1.提问:在这篇课文中,你们最喜欢哪个人物或者哪个场景?为什么?2.讨论:学生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

a)孤舟中的居士是怎么看待大自然的?b)渔夫又是怎么看待大自然的?c)课文中哪些动作描写让你印象深刻?d)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自己的感悟?3.学生可在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所见 清 袁枚教案

所见 清 袁枚教案

所见清袁枚教案一、导入新课“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的敏锐。

”这首充满童真、乐趣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读?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所见》这堂课。

二、学习生字:(一)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所”字。

禾木旁变成土字旁,加一“所”字成什么字?对了,是“所”字。

看,“所”字上部分像头,下部分像尾巴。

看“牧”字,手牵着羊,要去吃草了。

(二)学习诗句:1. 同学们,打开书,翻到67页自己读读《所见》。

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课件出示诗句的停顿点)好,停顿一下,试试。

2. 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随机出示:牧童/横/坐/牛背,快乐/地/唱歌。

3. 忽然,他做了什么?又看到什么?会怎样想?出示诗句:牧童/看见/蝉,轻声地/说话。

引导:这个牧童真有趣,我们常说“知了、知了”,可他居然轻声说话,他会说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

4. 引读:小蝉呀小蝉,别以为你唱得那么好,你的小秘密可都被他给发现了。

5. 让我们把牧童这可爱、天真的形象读出来吧!好,同学们,让我们配合起来读读这首诗。

老师读前两句,你们读后两句。

6. 你们记得老师是怎样读的吗?我也想试试,男同学能不能给我一点小小的掌声?(配乐读)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是不是很像一个小牧童呢?女同学合作得真好!7. 过渡语:同学们,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牧童的话,你会说什么?8. 这首诗不仅牧童可爱,而且诗歌本身也很美。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诗歌中为什么这么写?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探究学习:(一)理解诗意:1. 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谁来读读诗意?指名说诗意。

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2. 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词语:蝉鸣的林间、小河、青草、低唱、忽然、眼睛清亮、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全神贯注地注视着3. 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相机出示词语:愉快地唱歌、忍不住笑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教案设计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

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

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孩子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