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义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诚信的古代事例

关于诚信的古代事例

关于诚信的古代事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被广泛看重和追求。

许多古代事例都展现了人们以诚信为准则的行为和价值。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以下是几个关于诚信的古代事例。

一、刘备与诸葛亮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是一位仁义善良、富有政治野心的人。

刘备在自己的征战过程中,结识了诸葛亮,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

诸葛亮非常钦佩刘备的品德,于是在刘备向他求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为刘备提供了帮助。

而当时,刘备并非权力强大的君主,他只是一个降兵,手下只有数百名亲信。

诸葛亮可以选择效忠其他更有实力的君主,但他坚守着对刘备的承诺,始终忠诚员地为刘备效力,并为刘备帮助并平定了邪恶势力。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诚信是建立持久关系和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只要我们以诚信为准则,始终坚守对他人的承诺,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信任和帮助。

二、孟子与齐宣王的故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非常重视诚信道德,并将之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孟子曾经在一次与齐宣王的会面中,表达了他的诚信观点。

当时,孟子在为国家建言献策的时候,齐宣王并不完全相信他的才华。

于是,齐宣王进行了一个试探,他将孟子的船翻沉,以观察孟子的反应。

而孟子并没有生气或报复,而是坚持以诚信为准则,平静地继续建言。

最终,齐宣王悔过自新,认可了孟子的才华和诚信,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诚信。

只有以诚信为基础的行为和思想,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三、管仲与桓公的故事在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桓公执政期间,国家面临着内外的困境。

而这个时候,一个名叫管仲的人作为桓公的重要辅佐,借助其出众的才智和诚信的品德,让齐国走出了难局。

管仲在任职期间,始终坚持诚信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着想。

他推行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如提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行公平正义的法律等。

管仲的这些举措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并使齐国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名人以他们的诚信之举,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那些令人敬仰的诚信名人逸事。

商鞅立木为信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家。

当时秦国的国力较为薄弱,为了增强国力,商鞅决定在秦国推行变法。

然而,变法的推行并非易事,百姓们对新的法令持怀疑态度,担心官府出尔反尔。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都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

围观的人很多,但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没人敢去搬动木头。

商鞅见状,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

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将木头搬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赏给了他五十两金子。

商鞅通过“立木为信”,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使得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秦国也因此逐渐强大起来。

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的一位侠客,他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承诺、讲信用而闻名。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多次献策击败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者,灭三族。

季布只得东躲西藏。

后来,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赦免了季布,并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正是因为他一贯诚实守信的名声。

曾子杀猪教子曾子,名参,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妻子无奈,哄孩子说:“你在家乖乖等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听了,立刻停止了哭闹。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便捉猪准备杀掉。

妻子连忙拦住他说:“我只是哄孩子的,你怎么真的要杀猪呢?”曾子严肃地说:“对孩子不能说谎。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会学习父母的样子。

今天你欺骗了他,就是在教他以后去欺骗别人。

做母亲的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曾子坚持把猪杀了。

曾子用实际行动向孩子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

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诚信的故事数不胜数。

这些故事中,有的教育人们要诚实守信,有的警示人们要远离欺骗和背信弃义。

让我们来讲述几个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寻找灵感和启示。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被誉为"荆轲刺秦王"的传奇故事。

据说,公元前227年,秦国的豪强秦王政府,实施了暴虐政策,令人民痛苦不堪。

当时,荆轲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他发现了一个草根武将燕昭王,计划刺杀秦王政府,为燕国夺取背叛秦国的机会。

然而,荆轲之前曾经效命秦王政府,因此他亲口保证不会背叛秦王,并得到了政府的信任。

尽管荆轲的计划最终失败,但他的忠诚和诚信仍然被人们怀念和歌颂。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古希腊。

据说,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民面临来自波斯伟大王的入侵威胁。

当时的政治家阿里斯提德为了保卫城邦,向雅典人民筹集资金。

然而,他遇到了一个困境:他收到了一个富人的信封,里面装满了巨额的金币。

但是,信封上没有写明捐款人的名字。

阿里斯提德面临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可以把金币用于雅典的防御或者保留给自己。

最终,阿里斯提德选择了诚实守信,将金币退还给波斯富人。

他坚守自己的信仰,赢得了雅典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现代历史上的美国。

在20世纪初,亨利·福特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

福特以他的诚信和诚实而闻名,他对他所做的承诺负责任。

一次,福特向一个小供应商订购了大量的配件。

然而,出于某种原因,这个小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福特的需求。

面对这个问题,福特没有选择与其他供应商合作,而是选择等待小供应商扩大产能。

最终,这个小供应商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福特的帮助下实现了扩大生产能力,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

这些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诚信是人们应该追求的重要品质之一。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商业场合,诚实守信的行为都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历史上的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并一直努力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古代诚信的故事

古代诚信的故事

古代诚信的故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整个社会的基石。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古人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

故事一,《左传》中的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伟大政治家,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诚信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次,齐国大夫鲍叔牙因为管仲的一句话而得罪了国君,国君想要处罚鲍叔牙,但管仲却说,“我所说的话,我自会承担责任。

”管仲的诚信和忠诚感动了国君,最终鲍叔牙得以免于处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无价的品质,它能够感动人心,换来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故事二,《孟子》中的梁惠王与商鞅。

在《孟子》中,有一则关于梁惠王和商鞅的故事。

商鞅是一位有识之士,他曾提出变法的建议,但被梁惠王拒绝。

后来,商鞅又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梁惠王仍然不予采纳。

然而,商鞅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梁惠王被商鞅的诚信和才华所感动,决定采纳商鞅的建议,国家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不仅表现在言行之间,更体现在坚持不懈的追求上。

故事三,《史记》中的蔡泽。

蔡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敢和智慧,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蔡泽在战场上受伤,被敌军所俘。

敌军希望他出卖自己的国家和同僚,但蔡泽毅然拒绝了敌人的诱惑,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被救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不畏强暴、不屈服于诱惑的品质。

古代的诚信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它们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能够感动人心,改变命运,成就伟业。

让我们向古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修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诚信精神的人!。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深化挖掘"重情义、守承诺、孝为先'的"信义'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着力打响"信义',使"信义'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参考!1、举贤尽忠,死抗皇婚。

义乌人杨乔是汉朝名臣杨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帅气,治事干练,才华出众,深得汉桓帝赏识,官任尚书。

他举贤尽忠,7次上书举荐贤士孟尝,但汉桓帝都置之不理,却深爱他的才能和相貌,并下诏将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

杨乔坚决不同意,他开始绝食,以死抗婚,以死诤谏,在第七天的时候饥饿而亡。

他不畏强权,凛然正义,以死尽忠明迹。

(《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张法腾冯度杨列传》及《孟尝传》等有记载)2、施粮救荒,急人所难。

义乌人骆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濡须都督,当年发生饥荒时,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都很困乏,骆统为此减少了饮食。

他姐姐回娘家时见他这样很难过,多次询问原因,骆统说:"连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饱饭呢!'姐姐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

骆母也认为骆统很有贤德,于是就分粮施舍救了不少人。

骆统很有才能,打仗也很行,他的许多主张孙权都予以采纳。

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应急速停止,孙权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后,家中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

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冤,一面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

后来孙权安排徐平职位,徐平为吴国立了许多战功。

骆统急人所难,关爱百姓,疏财侠义,展示了青年将领的宽阔胸怀。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和《会稽典录》等有记载)3、致诚孝义,感天动地。

晋代东阳人许孜是孝义的典范。

许孜二十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后来孔冲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伤,前去吊唁,并送丧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间一直吃素,在灵前服务,穿孝服。

中国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1. "信陵君招亲"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信陵君是秦国国君,他宣布大赛选妃,吸引了各国美女前来竞争。

其中有一个美丽而贤淑的姑娘叫绿娥,她来自楚国。

绿娥在比赛中表现出色,深得信陵君的宠爱。

然而,绿娥深知自己来自敌国,不想伤害自己的家乡,于是她诚实地告诉信陵君实情,并表示愿意为楚国情报工作。

信陵君深为绿娥的诚实和忠诚所感动,对她深表敬意。

2. "不畏艰险"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的中国。

有位官员叫徐达,他被任命为抗击蒙古军队的总指挥。

在徐达领导下,明军击败了蒙古军队,但蒙古后方还有一支强大的援军正在赶来。

明朝朝廷派出使者杨文广去联系蒙古援军的最高指挥官,并承诺不会杀他。

然而,杨文广和徐达两人都知道,如果援军到了,自己被俘虏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在面临巨大的诱惑时,杨文广和徐达坚守信誉,没有威胁或伤害蒙古指挥官。

最终,援军被拖延,明军顺利击败了蒙古。

3. "覆水难收"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的中国。

有一个叫温故的商人,他以经商为生。

有一次,温故去外地采购货物,因为与客户关系良好,温故先行取得了一些名贵的货物。

然而,在返回途中,温故突然接到家乡的消息,他的家人遭遇了火灾,家园被毁。

尽管温故急于回家处理,但他仍然把货物安全地交给了客户,让客户先行支付款项。

然后,温故匆匆赶回家乡处理家庭事务。

尽管他失去了货物的价值,但温故的诚实和信用让他在生意上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诚信的重视和尊重。

无论面临何种诱惑或困境,这些人始终坚守信用,展现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他们的故事不仅激励人们追求诚信,也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珍贵的价值观。

历史中的诚信故事

历史中的诚信故事

历史中的诚信故事故事一:取木立信。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战国时期,整个社会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各个国家之间的吞并战争变得非常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有不断增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能继续生存下去。

公元前362年,秦国的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富国强兵、改革变法,便下令广招贤士。

商鞅从卫国入秦之后,提出了一系列变法革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其着进行改革之事。

商鞅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终于制定了一套详密的改革法令。

但在法案公布之前,商鞅有些担心,害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从而导致法令实施受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命人在都城集市的南门竖了一根长三丈的木头,并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

”故事二:食言而肥。

春秋时,鲁国有个叫孟武伯大臣,他经常答应别人某件事情,却从不去做,因此很多人都说他不讲信用。

有一天,鲁国国君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去了,同时参加宴会的还有个叫郑重的人,此人身材肥胖,平时颇得鲁哀公宠爱,但是孟武伯他非常讨厌的郑重。

在宴席上,他看见郑重想给他难看,孟武伯故意刁难郑重说:"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这句话被哀公听到了,哀公看不过孟武伯的所作所为,就说:"一个人经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就变得越来越肥了”。

这句话暗讽孟武伯使得这段饭不欢而散。

分析:食言而肥非君子,一诺千金信则立。

故事三:曾子杀猪。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为了安抚儿子的情绪,妻子便哄骗他说:“你在家等着,我回来后给你杀一头猪,炖肉吃。

古代讲述中华美德忠义理智信义的故事

古代讲述中华美德忠义理智信义的故事

古代讲述中华美德忠义理智信义的故事在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关于忠义、理智和信义的故事,这些故事传承至今,深深影响着我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精神,也给后人以启发和教诲。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并解析一些富有深意的古代故事。

1.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义释七星坛关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忠义之士,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深入人心。

有一则关于他的故事,《义释七星坛》,让人铭记于心。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与好友周仓一同行走到七星坛,周仓建议关羽欲拜七星,但关羽拒绝了他的建议,因为他知道七星是为七兄弟而立,而他至今尚未有机会与他们团聚。

这个故事展现了关羽的忠义之心,他不仅对朋友忠诚,更对兄弟情深。

2. 孟子的仁义之言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我国数千年。

他曾说过:“仁者爱人,有恻隐之心;义者,有断利之言。

”这句话道出了仁义的重要性。

在古代我国,人们讲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仁者为善,义者为公,而这也是我国古代美德的体现。

3. 《水浒传》中的宋江《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忠义豪杰的古典小说,其中的宋江是一个忠义、仁慈的形象。

他被迫入了梁山泊,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忠义帮,帮助受苦受难的人。

他的行为体现了我国古代重视忠义的传统观念。

这些古代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忠义、理智和信义的传统美德。

这种价值观念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古代故事中找到启示和指引。

这些古代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道德启迪,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更是对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激励。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古代文化传统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传承这些美德。

另外,对于个人的理解来说,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应该继承并发扬这些美德。

忠义、理智、信义,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它们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也能够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古代人一样,努力践行这些美德,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17篇)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17篇)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17篇)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1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2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3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

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4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守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许多故事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执着与诚信。

一、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游侠,他为人正直,守信重诺。

当时的人们赞誉他为“一诺千金”。

季布曾因事被仇家陷害,流亡在外。

在此期间,他依然坚守诚信,帮助了许多人。

后来,汉高祖刘邦听闻季布的诚信事迹,特地赦免了他的罪行,并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的诚信品质传为佳话,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二、宋弘守诺赔马宋弘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他诚信守诺,品德高尚。

一次,宋弘的马误入官田,吃了庄稼。

他得知后,立即赔偿了损失。

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诚信行为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传到了汉光武帝耳中,光武帝对宋弘的诚信十分赞赏,于是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三、曹操割发代首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在一次战争中,曹操的部队行军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子。

然而,曹操的马受惊,冲进了麦田。

曹操为了守信,毅然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之罪。

这个故事体现了曹操的诚信品质,也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四、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智慧过人,诚信待人。

在平定南蛮叛乱时,诸葛亮为了感化叛军首领孟获,七次将其擒获,又七次放走。

诸葛亮守信的行为感动了孟获,使他最终归顺蜀汉,结束了叛乱。

这个故事传颂了诸葛亮的诚信和智慧,成为了古代守信的佳话。

五、唐太宗守信免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守信重诺,治国有方。

一次,他答应了一位大臣免其死罪。

后来,这位大臣犯了死罪,唐太宗为了守信,免除他的死罪,改为流放。

这个故事展现了唐太宗的诚信品质,也使得他得到了臣子的忠诚和百姓的拥护。

总结: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石。

只有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诚信的重视,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中国古代诚信的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臣,他们一起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管仲被贬谪到楚国的时候,鲍叔牙曾多次前去楚国寻找管仲,希望他能回到齐国继续为国效力。

然而,管仲却始终坚守诚信,不愿意背叛楚国的信任。

最终,管仲在楚国任职期间,以其高超的才能和守信的品德,赢得了楚国国君的信任,为齐国争取了宝贵的外交时间,最终成功回到了齐国,并为齐国的繁荣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故事二,《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义”、“诚信”等重要思想。

在孟子的一次游学途中,他曾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告诉孟子,他的邻居欠了他一把斧子,却一直不肯归还。

孟子听后,便陪同农夫去找邻居,请求邻居归还斧子。

邻居却说自己从未借过斧子,孟子并没有强求,而是离开了。

后来,邻居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来归还斧子并道歉。

孟子的诚信和宽容感化了邻居,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三,《张良投胯下的故事》。

张良是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在刘邦的帐下为谋士。

据传说,刘邦曾在一次饮宴中,将自己的马缰绳交给张良保管,张良却将马缰绳投到刘邦的胯下,表示自己对刘邦的忠诚和诚信。

刘邦对张良的诚信和忠诚深为感动,从此将张良视为知己,两人并肩作战,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这些古代诚信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对诚信的重视,更让我们明白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感化人心,凝聚力量,成就伟业。

愿我们能从这些古代诚信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诚信的人,为社会和谐、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诚信历史故事

诚信历史故事

诚信历史故事古往今来,诚信一直被人们所崇尚和推崇。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载入了史书,更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历史上著名的诚信故事,希望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曹操寄托儿子与刘备刘备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一位英勇的统治者,他以诚信而闻名于世。

曹操,作为另一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深知刘备的能力。

当曹操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时,曹操正在与刘备结盟。

曹操在信中告诉刘备,他希望将新生儿寄托给刘备,以表达对他的信任。

刘备收到信后,立即派人将这个婴儿送回曹操身边,并称此为绝世之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塑造信任的基石,它能够打破敌对的立场,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故事二:华罗庚潜心研究华罗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他以其深厚的数学造诣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华先生年轻时即展现出对数学的天赋,并以此来要挟一份工作。

然而,他拒绝了这份工作,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具备所需的能力。

相反,他选择远离繁华的城市,在一个贫瘠的农村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

尽管他在农村生活简朴,但他的数学研究却独步全国。

最终,华罗庚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并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诚信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他人的承诺和约定上,更应体现在对自己的实事求是和勇于追求真理上。

故事三:英雄美少年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宋朝时期。

有一位名叫文天祥的年轻人,他非常聪明和勇敢。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被认为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例子。

在一次较量中,他用自己的诚实和正直击败了不公正的对手,赢得了人们的赞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诚实和正直是多么重要。

它们赋予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够处理各种困难和挑战。

故事四:愚公移山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他发现山峰直插云霄,限制了他们生活的空间。

因此,他决定和他的家人一起动手将两座庞大的山丘移走。

虽然人们都认为他是愚蠢的,但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能成功。

有关诚信的历史故事10个

有关诚信的历史故事10个

有关诚信的历史故事10个一、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

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

说着,就把猪杀了。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

二、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让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新法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

三、季布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四、韩信报恩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

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五、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和表兄们一起上学的时候,有一次犯了错,外公没有责罚表兄们,却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表兄们犯了一样的错,外公却只罚我,不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外公是为了让他从小养成守信的好习惯,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

于是,皇甫绩主动找到外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请求外公再打他二十大板。

外公被他的诚实和勇敢所感动,不但没有再打他,反而更加疼爱他了。

六、晏殊诚实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深入挖掘“重情义、守承诺、孝为先”的“信义”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着力打响“信义”,使“信义”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参考!1、举贤尽忠,死抗皇婚。

义乌人杨乔是汉朝名臣杨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帅气,治事干练,才华出众,深得汉桓帝赏识,官任尚书。

他举贤尽忠,7次上书举荐贤士孟尝,但汉桓帝都置之不理,却深爱他的才干和相貌,并下诏将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

杨乔坚决不同意,他开始绝食,以死抗婚,以死诤谏,在第七天的时候饥饿而亡。

他不畏强权,凛然正义,以死尽忠明迹。

(《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张法腾冯度杨列传》及《孟尝传》等有记载)2、施粮救荒,急人所难。

义乌人骆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濡须都督,当年发生饥荒时,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都很困乏,骆统为此减少了饮食。

他姐姐回娘家时见他这样很难过,多次询问原因,骆统说:“连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饱饭呢!”姐姐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

骆母也认为骆统很有贤德,于是就分粮施舍救了不少人。

骆统很有才干,打仗也很行,他的许多主张孙权都予以采纳。

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应急速停止,孙权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后,家中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

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冤,一面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

后来孙权安排徐平职位,徐平为吴国立了许多战功。

骆统急人所难,关爱百姓,疏财侠义,展示了青年将领的宽阔胸怀。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和《会稽典录》等有记载)3、致诚孝义,感天动地。

晋代东阳人许孜是孝义的典范。

许孜二十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后来孔冲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伤,前去吊唁,并送丧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间一直吃素,在灵前服务,穿孝服。

历史诚信的故事

历史诚信的故事

历史关于诚信的故事以下是历史上关于诚信的故事:1.商鞅立木为信商鞅变法时,为了树立诚信,决定将一根木头置于南门,并宣布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将获得重赏。

果然,有人将木头搬至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奖赏了他们。

这一举措使商鞅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也为他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2.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的一位侠客,他非常注重诚信。

据传,他曾经答应过的事情,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做到。

因为他信守诺言,人们都愿意和他交往,他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天下。

3.曾子杀猪教子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注重诚信。

有一次,他的妻子为了哄孩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

但当曾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坚决反对这种做法。

他认为应该以诚信教育孩子,不能欺骗他们。

最终,曾子说服了妻子,将猪杀死给孩子吃。

4.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从小就非常注重诚信。

小时候,他和邻居打赌输了,按照赌约应该被罚打五十板。

但当他知道自己要挨打时,赶紧承认错误,请求免除惩罚。

他的母亲见状非常感动,便要求邻居履行赌约。

皇甫绩长大后成为了一位贤明的官员。

5.晏殊诚实无欺晏殊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但更注重诚信。

有一次考试时,他发现自己犯了错误,立即向考官指出。

考官对他的诚实非常赞赏,也为他改正错误提供了机会。

后来晏殊成为官员后,始终秉持着诚信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这些历史诚信故事都彰显了诚信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秉持诚实、守信、负责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和社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功。

古人重信重义四个一诺千金的历史故事

古人重信重义四个一诺千金的历史故事

古人重信重义四个一诺千金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古代的4个一诺千金的故事,惊呆现代人。

诚信感动强盗得以保全性命汉朝时代,世道混乱,刘平扶着母亲逃难。

一天,他出去找食物,却不幸遇上一班饥饿的强盗,强盗抓住他,商量着要把他煮熟吃了。

刘平向强盗们叩着头说:「我今日出来,是为母亲找些野菜吃的,希望你们先让我回去,把野菜给母亲吃了,回来任由你们处置。

强盗们听了,觉得此人有孝心,也很可怜,就放了他。

刘平回去后,给母亲吃饱肚子,安顿好母亲以后,就跪拜母亲说:「我和强盗们约好了,要回去的,不能欺骗他们。

请母亲原谅孩儿不能为母亲尽孝了!」于是,刘平又回到强盗们那里,准备让他们把自己煮了吃。

强盗们见他真的回来了,非常吃惊!大家都说:「从前听老人们说孝子、义士如何如何,今日真是眼见为实了。

你回去吧,你是孝子,又是守信之人,我们怎么忍心吃你呢?」于是,刘平靠诚信受到强盗们的尊敬,得以保全性命。

儿童与太守的亲密友情汉朝郭伋是个有信用的人。

他在并州做太守的时候,与当地老百姓广结善德,彼此感情很深厚。

后来他去视察部下,到一个叫西河的地方,只见路上有几百个小孩儿站着,各自骑着竹马,迎接郭伋一行人。

当中有个孩子问郭伋:「大人什么时候,还来我们这里呀?」郭伋太守想了想,算了一下时间,就告诉了他们一个日子。

过了好久,到了那个日子了,郭伋果然又回到西河,但他记错了日期,比约定的日子早了一天。

想到怕自己失信于孩子们,郭伋便在路边的野亭里住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才和孩子们准时相见。

郭伋以太守之尊,与竹马儿童在道旁偶尔约期,却不肯失信于儿童,早了一日便宁愿在野亭候期,这真可以说得上是「至信」了。

郭伋在这样的小事上,都可以做到「诺行」,他的开布大信可想而知。

也就难怪有数百儿童在道旁迎拜太守这样的雅事了。

心有承诺便应去做汉朝朱晖早年就成了孤儿,但他很有气节,所以成年后,在太学里有个叫张堪的人见到他,就非常信任地握着他的手说:「他日我若死了,希望把我的妻与子托付与你,请您多多照顾他们。

诚信古代小故事

诚信古代小故事

诚信古代小故事•相关推荐诚信古代小故事(精选17篇)我国古代讲诚实守信用的故事太多了,不胜枚举,举不胜举。

有一些故事同学们可能是如数家珍,有的是随口道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诚信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诚信古代小故事篇1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和氏壁”,希望赵王答应。

这件事让赵惠文王左右为难:要是答应了,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壁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

于是,赵惠文王就想蔺相如出使秦国,让他要么把壁带回来,要么把十五个城池带回来。

蔺相如一口答应了,并且说:“不完成使命不回来见大王。

”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了咸阳,秦昭襄王接见了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壁看了看,挺高兴,又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可是就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确信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换壁。

于是,他上前对秦昭王襄王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只是不容易看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壁递给商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壁,就怒气冲冲地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壁送来。

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

如今壁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壁在这柱子上一同撞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壁,对着柱子作出要砸碎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壁,连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怕再上当,就说:“大王如果诚心换壁,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壁的仪式,我才敢把壁奉上。

”秦王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的模样,把壁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的咸阳的使臣,在大殿上举行隆重的仪式。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

我怕受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

古代守信用的名人故事

古代守信用的名人故事

古代守信用的名人故事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以其坚守信用的品质而被后世传颂。

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尚品德,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

他在项羽手下时,多次击败刘邦的军队。

项羽败亡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要灭三族。

季布只得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周氏对他说:“汉朝悬赏捉拿你如此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您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

”季布答应了他。

周氏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朱家随后便到洛阳去拜见汝阴侯夏侯婴,夏侯婴留朱家喝了几天酒。

朱家趁机对夏侯婴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夏侯婴说:“季布多次替项羽使皇上陷入困境,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罢休。

”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夏侯婴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朱家说:“做臣子的各为其主,季布为项羽效力,那是他的职责。

项羽的部下难道可以全都杀了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向南逃到越地去了。

忌恨壮士而逼他去帮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尸体的原因了。

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夏侯婴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了。

夏侯婴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刘邦奏明。

刘邦于是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任命他为郎中。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单于曾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怒,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古往今来,无数名人以他们的诚信之举,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那些关于诚信的动人故事。

商鞅立木为信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改革家。

在他推行新法之前,为了树立威信,取信于民,商鞅决定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商鞅见没人响应,于是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他接下来推行的新法也得以顺利实施。

商鞅通过“立木为信”,告诉了人们诚信的重要性。

只有言出必行,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的一个侠义之士,他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多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们都在暗中帮助他。

季布先是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后来周家把他卖到了鲁地的朱家。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朱家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向刘邦说情。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关系密切,刘邦建立汉朝后,夏侯婴被封为汝阴侯。

夏侯婴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

季布被赦免后,不仅没有因曾经是项羽的部下而遭人歧视,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和赞扬。

这正是因为他一贯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美名深入人心。

曾子杀猪教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妻子从街上回来,曾子真的要捉猪来杀。

妻子拦住他说:“那只是哄孩子的话,你怎么当真了?”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如果我们欺骗了他,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信义的历史故事
1、举贤尽忠,死抗皇婚。

义乌人杨乔是汉朝名臣杨旋的哥哥,他
容貌英俊帅气,治事干练,才华出众,深得汉桓帝赏识,官任尚书。

他举贤尽忠,7次上书举荐贤士孟尝,但汉桓帝都置之不理,却深爱他的才干和相貌,并下诏将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

杨乔坚决不同意,他
开始绝食,以死抗婚,以死诤谏,在第七天的时候饥饿而亡。

他不畏
强权,凛然正义,以死尽忠明迹。

(《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
八《张法腾冯度杨列传》及《孟尝传》等有记载)
2、施粮救荒,急人所难。

义乌人骆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濡须都督,当年发生饥荒时,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都很困乏,骆统为此减少了
饮食。

他姐姐回娘家时见他这样很难过,多次询问原因,骆统说:
“连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饱饭呢!”姐姐
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

骆母也认
为骆统很有贤德,于是就分粮施舍救了很多人。

骆统很有才干,打仗
也很行,他的很多主张孙权都予以采纳。

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
长邪恶,败坏风俗,应急速停止,孙权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后,家中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
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

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冤,一面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

后来孙权安排徐
平职位,徐平为吴国立了很多战功。

骆统急人所难,关爱百姓,疏财
侠义,展示了青年将领的宽阔胸怀。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和《会稽典录》等有记载)
3、致诚孝义,感天动地。

晋代东阳人许孜是孝义的典范。

许孜二
十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后来孔冲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伤,
前去吊唁,并送丧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间一直吃素,在灵前服务,穿孝服。

不久,他的父母也去世了,许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拐杖
站起,他把墓地建在县城东山,坚持亲自背土,不受别人的协助。


人可怜他病弱劳累,苦求他接受协助,他只好在白天不阻止别人的协
助,但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好的部分去掉。

因为服丧他还休了
妻子,整天就住在墓旁,并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只鹿破坏
了他的松树,第二天鹿竟被猛兽杀死在那棵树下;许孜为鹿做了坟,猛
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他叹息着把猛兽埋了,从此这片树木不再被
破坏。

二十多年后,许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

皇上听闻后下诏书表扬了全家。

这种师生情谊,父子孝义,诚实
之心,连猛兽都能被感染。

(《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孝友》有载)
4、民族大义,感化盗寇。

宋代义乌人宗泽一身正气,一心为民为国。

宗泽在任馆陶县尉时,鄜州廷帅吕惠卿传檄给宗泽,命他与县令
视察黄河堤防,檄文到达时正赶上宗泽的大儿子去世,但宗泽无任何
停留就上路了。

吕惠卿听说后感叹道:“真能够说是为国而忘家之人!”秉义郎岳飞因触犯法律要被刑法处置,副元帅宗泽慧眼识英雄,交给
岳飞五百骑兵,让他戴罪立功杀金兵,结果岳飞一举大胜,于是他升
任岳飞为统制,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

王善是河东大盗寇,拥有盗众七十万人,一万辆车,想要占据京城。

宗泽单人匹马赶到王善大营,哭着劝王善为国出力,宗泽出自肺
腑的一番话感动得王善也哭了,于是投靠了朝廷。

拥兵三十万的杨进,以及各拥兵数万的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人,在京西等地扰民,宗
泽依次将他们招安。

后来宗泽死后,杜充任留守,英雄不再被重用,
很多人又去当了强盗。

宗泽性格直爽讲义气,亲友中贫困之人大多靠他活命,而他给自
己的东西却很少。

甚至死前关于家事未留一言,仅仅连呼三声“过河”而死。

(《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十九《宗泽传》有载)
5、舍身殉国,义薄云天。

宋代东阳人李诚之是吕祖谦的得意门生,在知蕲州时积极备战,酒库每月发放给守城官员有四百五十钱,他将
自己的这份充入公款以协助部队的粮食供应。

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
进犯淮南,当时李诚之已经过了任期,但代替他的人还没到,本想先
送妻儿回去,但听说有紧急事务就耽搁下了,他与幕僚们说:“我作
为一个书生多次担任边远地区的镇守官,现在年纪已经七十,只差一
死罢了。

必当与同僚们合力守城,不成就战斗到死。

”在他的率领下,击退金人无数次的进攻,甚至出城夺了敌军的大印。

金兵派人来劝降,他将其杀之明志。

后金兵集合十八万人来总攻,李诚之用忠义激励将士。

城破后又率兵与敌巷战,敌我死伤相当。

他儿子力战而死后,他
本人在刎颈自杀前呼叫家眷赶快自杀。

于是他的妻子和儿媳、孙子都
跳入水中自尽,“取义成仁”。

后李诚之被朝廷封为“正节侯”,在
蕲州建立祠庙,赐名“褒忠”。

(《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
八十《忠义四》有记载)
6、不畏强权,孝义双全。

宋代金华人吕祖俭是吕祖谦的弟弟和学生,正准备奉命赴任去管理明州仓库时,恰逢哥哥吕祖谦去世。

按照
当时法令半年不上任就算超过了上任期限,但他宁愿冒丢官的风险也
一定要为哥哥守满丧期才肯赴任。

没想到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并下
诏上任过期的时间延长到一年,这个制度就从吕祖俭开始。

吕祖俭在任太府丞时,外戚韩侂胄开始掌握朝廷大权并陷害忠良。

他为受诬陷的右丞相赵汝愚多次直言抗争,因而得罪了韩侂胄,被贬
外放吉州等地。

吕祖俭在贬谪地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深入探究理学,
靠卖药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每次出门,一定是穿着草鞋徒步而行,为
方便翻山越岭。

大儒朱熹得知后写信给他说:“论官职我比你高,论
皇帝的恩宠我得到的比你多。

不过我却坐视朝中小人们胡作非为,不
能说一句话来报效朝廷,才致使你独自表达对小人的不满,最终触怒
那群小人而惹上灾祸。

我真为自己而惭愧,为你的行为而叹服
啊。

”(《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十四《忠义十》有载)
7、一门孝义,和睦大家。

浦江县郑宅郑氏一家,以孝义治家,自
南宋至明代中叶,从郑绮开始,十五世同居共食长达330余年,鼎盛
时有成员3300多人同居一起,整个家族尊老爱幼、和睦团结。

被尊称
为“义门郑氏”,屡受朝廷旌表,朱元璋亲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事迹多次载入史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