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题目】
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参考答案】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

绝对原创,上传者者就是作者!!!支持原创。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对文学创作动机和目的进行过描述。

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阐释就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当然作家创作的动机有很多。

下面我们简单来看一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诗言志”思想。

《左传》里有“赋诗言志”、“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物文,行而不远。

”《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说道:“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也,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易》《乐》之归于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毛诗大序》也认为创作是“发乎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情发乎声”、“吟咏性情”。

上述各种说法,都是说诗文是“言志”、“道志”的,即文学作品要表达抒发作者由客观现实所激发的志向、理想、愿望、情绪。

强调情感在内心萌动而进行文艺创作。

“文以载道”思想。

“文以载道”的思想,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提出要求“文以明道”,是后世:“文以载道”源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

唐代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

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文以载道”虽然不是明确的告诉人们古代文人的创作动机,但是不可否认它对古代文人创作动机的影响,且这个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原道”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日月云霞,山川草木,虎豹龙凤,均有焕丽炳蔚之色,林籁泉石,又有竽瑟球锽之声,但这都自然而然,乃属无心之美,惟人类秉五行之秀,参天地而为三才,结撰文章,则为有心之美。

”他认为文艺的创造是人类特权,人类的文艺创作是天然而为的,即是刘勰所说的原道思想。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

司马迁认为创作动机来自不得酬的人生悲剧的怨愤,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便愤而著书,用作品来“抒其愤”。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本文概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命题的内涵、来源及其在司马迁创作实践中的体现,并进而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启示和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发愤著书”说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独特地位。

接着,通过对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史记》的深入分析,揭示“发愤著书”说在司马迁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发愤著书”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分析其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

文章将对“发愤著书”说的现代意义进行阐发,以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司马迁的生平与著作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历经了从盛到衰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个人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司马迁的生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仕宦时期和受刑著书时期。

在少年时期,司马迁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他的学识不仅限于文学和历史,还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多个领域。

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仕宦时期是司马迁人生的重要阶段。

他曾任郎中、太史令等职,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宫廷秘闻。

这些经历为他编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司马迁的仕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这一事件对司马迁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也使他有了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受刑著书时期是司马迁人生的最后阶段。

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忍辱负重,坚持创作,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历史,还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浅谈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摘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继承《论语》“诗可以怨”的传统,他对前人改进创新,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影响,意义深远。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陈师道的“其穷愈甚,故其诗愈多”等都深受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影响。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中,已经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一个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发愤著书;愤懑;逆境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

对《史记》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持“发愤著书”的观点。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命题。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这样写道: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报任安书》中也出现类似的言论。

这些文字讲述了一代代伟人在逆境中化悲愤为力量,最终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巨著。

司马迁将此类伟人的事迹与自身的事迹相结合,得出“发愤著书”一说。

这一文学批评命题,贯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始终,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深远的理论意义。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一步步总结创新得出的。

早在《诗经·园有桃》中,就有诗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因为心中忧伤,所以化忧伤为力量,用来吟诵诗谣。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含有“发愤著书”这一思想的文字记载。

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入的是《论语·阳货》中得一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诗可以用来抒发心中的愤怨。

反过来理解:如果心中有愤怨,可以借愤怨之情写诗。

王逸《楚辞章句》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因革

王逸《楚辞章句》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因革

王逸《楚辞章句》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因革雷炳锋【摘要】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其实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著书”能抒发忧愤,忧愤之情同样也体现于著述之中;第二,“著书”虽属不得已的退而求其次之举,但这种在不幸遭遇和愤懑之情激发之下创作的作品能够流传后世,引起后世的认同和共鸣,亦能不朽;第三,不幸遭遇和坎坷经历更能激发“有所作为的发奋”,成为完成伟大作品的客观动力.王逸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既有继承,又有所革新.他所理解的“愤”与司马迁不同,同时又缩小了“发愤著书”说的内涵,也缺少司马迁那种批判时政的勇气.【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发愤著书;《楚辞章句》;经学【作者】雷炳锋【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一、“发愤著书”说的理论渊源“发愤著书”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如下: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3300。

司马迁通过考察《诗经》《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膑)《兵法》《吕览》《说难》《孤愤》的创作情形,认为这些作者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不幸遭遇,现实世界中既已无法自己实现“道”,内心世界也不为人所理解,悲愤之情充盈其中,所以通过著书的方式予以宣泄。

借助对“往事”或自己遭遇的叙述,希望得到后世的理解。

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著书”能抒发忧愤,忧愤之情同样也体现于著述之中;第二,古时圣贤在其“道”不得“通”的情况下,不得已以“著书”的方式体现其所宣扬之“道”,而著述因为饱含了作者之“道”和忧愤之情而具有了不朽的价值,能引起后人的共鸣和同情,作者亦因之名扬后世。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自序中所表达的发愤著书的决心。

以下是对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词的解释:
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6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纪传体写成的通史的撰写者,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2.发愤:发愤指努力奋发、专心致志、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和成就的精神状态。

在自序中,司马迁表达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意味着他以极大的努力和热情投入到写作《史记》的工作中。

3.著书:著书指撰写书籍、写作著作。

在这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表示他立志要写一部具有纪实性和文学价值的史书,用以记录和阐述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是指他在撰写《史记》这部纪传体历史著作时所体现的积极态度和奋发精神。

发愤著书是指司马迁对于历史文献的认真研究与处理,并将其著述成书的行为。

司马迁毕生致力于整理和记录中国历史,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具有两层含义。

首先,他对于史料的收集和整理非常认真,
精益求精。

他广泛阅读古代史籍、编纂史书,努力寻找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

其次,司马迁在撰写《史记》这部著作时,以推崇忠君、尽责于国家为宗旨,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

他强调历史的功过得失,将史料进行可靠性鉴别,并且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为后世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和观点。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不仅代表了他对于自身学术事业的热情和奉献,也展示了他
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他以史为鉴,力求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和追随的典范。

通过他的著述,司马迁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历史的窗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

因此,司马迁发愤著书是指他以极高的热情和奉献精神,通过深入研究和真实
记录的方式,整理编纂了《史记》这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思考题答案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2、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一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一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一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试析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摘要:司马迁是汉代文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虽然他的文学思想体系不是十分的完备,但是其丰富性和卓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发愤著书说又是重中之重。

本文结合《报任安书》和《世纪·太史公自序》,着重讨论其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历史传承及其影响、意义以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司马迁发愤著书文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历来备受学者的重视。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特色之所在。

了解其发愤著书说,对我们了解司马迁整个文学思想是十分有意义的。

同时,由于时代的原因,司马迁的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也使我们对整个古代文论的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一、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短话:“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①《报任安书》中也有一段与此十分相近的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大抵可知“发愤著书”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运行模式。

“发愤著书”是作者遭遇缧绁、身毁不用之时,经过“深惟”之后所作出的冷静的决断,它促使司马迁以前所未有的毅力去完成艰巨辉煌的时代使命,同时也是先父遗命。

可以说它是司马迁在自己实际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古代伟大作家的生活与创作进行分析和总结而提出来的。

其含义实是人生受困后的发奋振作,是在身心挫辱之下,情感与理①《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37页智交变之后的一种升华方式,是士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其自我价值。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摘要:一部《史记》,鲁迅先生曾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上承父志,下忍身痛,隐忍苟活,于逆境中所著的这一史家名篇确为中国文学史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其“发愤著书”思想也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大贡献。

本文从其史学巨著《史记》出发,具体阐述其“发愤著书”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时代与现世意义。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所编《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其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史学之大手笔,鲁迅先生就赞扬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是流露于其《史记》中的,而其《史记》的编写也正印证了其“发愤著书”的思想。

总论其“发愤著书”思想的集成,可以说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

一、从个别到一般司马迁在其《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此处太史公之“愤”者,我想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他们都是在作者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得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世,以求后世的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

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可以激烈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说以仇怨悲愤倾泻与作品之中(1)。

另外,其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离骚》时曾论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发愤著书

发愤著书
司马迁所谓的“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的状态,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其作品往往也会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能够“发愤”者往往是精神生命的强者,在逆境中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与恶势力的碰撞使得那种“愤”往往不是一己之私,而是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这样的作品也往往能成为作家的生命写照并具有感发意志的艺术魅力。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司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1.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

他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的过于执著与“自沉”的选择。

2.淮南王刘安从儒道结合的角度,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评论并给予了极高地位(1)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2)他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不合作、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这也是合乎道家的人生处世态度的。

(3)他对《楚辞》的艺术成就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运用了寄托深远的比兴手法,说明《离骚》虽然写的是花草鸟兽、神话传说,但都包含有重大的社会现实内容,这就接触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同时也可看出《离骚》对《诗经》艺术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更加突出了《离骚》的“怨”的特点。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实录精神1.“发愤著书”说(1)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2)“发愤著书”,在司马迁看来,主要是为了达意通道。

①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

②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的理论观点,写“成一家言”的著作。

(3)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的倾向。

(4)他提倡“怨”和“发愤著书”不受儒家那种不能过分的“中和”思想的局限,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精品文档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特色之所在。

所谓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愤”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

一、“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著书泄愤”和“著书言道”。

“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的。

在“发愤著书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著书泄愤”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书泄愤”强调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是干预现实、批评现实,提出“愤”在情感方面的作用。

《报任安书》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国,《说难》《孤愤》。

司马迁通过从古至今的例子论证了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论著书策以述其愤,思垂空文以自现”的观点,他更是提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具有总结性的观点另一方面发愤著书”是关于文”与道”的关系。

司马迁认为发愤著书”的目的是言道,要言圣贤之道,这与我国古代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二、发愤著书说理论的历史传承和影响孔子的《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人们可以借文艺来发泄胸中的牢骚,发愤著书”与诗可以怨”一脉相承,且发愤著书具有更进步的意义。

在后代,韩愈在文上主张的不平则鸣”就是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延伸。

韩一方面主张文以载道”,提出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另一方面又提倡穷苦之言”,认为和平之言易好”,自觉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这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也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古代历史故事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古代历史故事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古代历史故事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学家、思想家。

⼗岁时,向伏⽣、孔安国学习,后外出游历。

他所著《史记》是中国第⼀部纪传体通史。

亲爱的⼩伙伴们,⼤家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写《史记》的吗?下⾯⼩编给⼤家分享关于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历史故事,我们⼀起来看⼀下吧~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历史故事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撰写《史记》。

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下乡深⼊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

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遗余地焚毁,⾰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种处罚⽅式。

周⽂王被纣王关在牢⾥,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王的⼉⼦,并且将他⼉⼦的⾁做成⾁酱让他吃,⽂王仍能忍受这么巨⼤的痛苦⽽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并且写下了《春秋》⼀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的毅⼒写成了《国语》;屈原遭⼈排挤诬陷,楚王⼀点也不了解他的⼀⽚爱国之⼼,反⽽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兵法》。

司马迁曾想⼀死了之,但⼜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都能不顾⾃⼰个⼈的不幸⽽发愤著述,完成了⾃⼰的⼈⽣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

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故事启⽰ 司马迁抛弃了个⼈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的宏愿。

这种“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精神值得学习。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的史学家、⽂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经济繁荣,⽂化兴盛的时候。

⼗岁时,司马迁随⽗亲⾄京师长安,得向⽼博⼠伏⽣、⼤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名人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名人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名人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愤怒地写了一篇史料简介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从0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书法。

20岁时,他从首都长安向南游荡,周游江淮流域和中原。

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调查风俗,收集传说。

元丰三年(公元前2022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迁的职务,担任太师。

从此,司马迁开始写史书。

后来,为了保护向匈奴投降的李玲,他被判入狱,并被判处宫刑。

出狱后,司马迁愤怒地写下了史料,终于在公元前9年完成了史料的书写。

他把他的书称为《太史公书》。

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对后来的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愤怒地写下了《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临终时,他泪流满面地牵着儿子的手说:“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承我。

别忘了我这辈子要完成的历史书!”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究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早期游历全国收集的传说故事。

正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摊开竹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章第四节淮南子的道家文论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章第四节淮南子的道家文论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第二,关于艺术欣赏。
其一,“知音”之重要。正确的欣赏批评以“知音”为保障,《修 务训》云:“夫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班不能以 定曲直。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艺术品一旦 产生,便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它要靠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来欣赏。 而在实际欣赏批评中,“知音”是很少的。
一、《淮南子》的道家文论
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乃汉高祖之孙,他召集门客编 写了一部子书,名《淮南王书》,又称《淮南鸿烈》、《淮南子》。 东汉高诱《淮南子序》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 静,出入经道。”书中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的文艺观点,又吸收了儒 家的思想成份。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关于情感产生与艺术创作。
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重要建树,主要表 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和 文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在《史记》中专门为文学家设传,并 对作家们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展开评论,推动了古代作家论和作品评论的 发展。 发愤著书:“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文论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 史公自序》云:“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 《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 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 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 “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对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作了较深的探索和阐发。两汉之后, 很多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对此作了论说,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欧阳 修、李贽、金圣叹、张竹坡、蒲松龄、廖燕等都从不同角度作了阐发。 可以说,“发愤著书”说自司马迁提出后,贯穿古代文论史始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特色之所在。

所谓“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愤”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

一、“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发愤著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著书泄愤”和“著书言道”。

“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的。

在“发愤著书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著书泄愤”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书泄愤”强调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是干预现实、批评现实,提出“愤”在情感方面的作用。

《报任安书》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国,《说难》《孤愤》。

司马迁通过从古至今的例子论证了“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论著书策以述其愤,思垂空文以自现”的观点,他更是提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具有总结性的观点
另一方面“发愤著书”是关于“文”与“道”的关系。

司马迁认为“发愤著书”的目的是言道,要言圣贤之道,这与我国古代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二、发愤著书说理论的历史传承和影响
孔子的《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人们可以借文艺来发泄胸中的牢骚,“发愤著书”与“诗可以怨”一脉相承,且发愤著书具有更进步的意义。

在后代,韩愈在文上主张的“不平则鸣”就是“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延伸。

韩一方面主张“文以载道”,提出“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另一方面又提倡“穷苦之言”,认为“和平之言易好”,自觉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这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也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三、发愤著书的意义和局限
“发愤著书说”不仅成为历代进步文人奋笔和黑暗现实斗争的理论依据,而且还上升为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的一个客观标准。

1,提高了“怨”的地位,同时也打破了儒家的中和观念。

2,扩大了批判现实的范围,比汉儒的“怨刺”说更为合理。

3,给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这一理论以主体性的审美内涵。

“发愤著书”也有着它的局限性。

如司马迁在总结“发愤著书”时文学与学术并没有分离,所以论述缺乏全面性,但这是瑕不掩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