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语旧词新义现象的理据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语旧词新义现象的理据探析
作者:王佳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文字专项,YWZX201311)。
摘要:网络用语里的旧词新义现象颇为普遍,对旧词的新义项探本求源进行理据探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词义,记忆、应用相应词语;对学生而言,也可增强其甄别、遴选、正确使用网语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网络用语;旧词新义;理据探析
作者简介:王佳玲,女,1971年生人,籍贯:河北唐山,保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播教研室主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主持与播音。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1
所谓词的理据是指“用某个词称呼某事物的理由和根据,即某事物为什么获得这个名称的原因。”[1]它主要是研究语义与事物或现象命名之间的关系。比如“叽”这个词,它的语音形式与语义“形容小鸡、小鸟等的叫声”有拟声的联系;“饭桶”本指“装饭的桶”,因为人们长期用来喻指(只会吃饭)无用的人,“饭桶”这个词便有了新义。新义与原有义之间有一定联系(饭桶——用来吃饭——只会吃饭——无用的人),这是由本义派生出的比喻义,由联想使旧词赋新义等等。通过对词语理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也有利于我们记忆、应用相应词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最先在网络交流层面使用的网络用语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一时间,“小case”、“打酱油”、“886”、“表酱紫”“你造吗?”、“我好囧”等成了各类人群尤其是年轻人交际的常用语。网络新词语的产生虽说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仔细推敲还是有理据可循的。比如,网语中有很多旧词赋新义的情况。它不是新造词语,而是利用原有词语的形式增加新的义项。从词义的发展角度看,新义属于从原有义项中派生出来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其意义就在于能“将人们新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内化进旧有的词汇系统”。[2]
例如“打铁”本义是锻造钢铁工件,网络上的意思是写帖子,而且一般是指有点重量的帖子;“还有像“包装”、“恐龙”、“粽子”、“潜水”等词汇在网络上新义都是通过比喻修辞的手段实现的,其义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人们的心理联想产生。这种比喻构词法对语言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的语言学家甚至断言我们就生活在隐喻之中,比喻构词(形成新义)遍布
于日常日语。像我们熟知的“园丁”、“状元”、“万金油”、“不倒翁”、“下海”、“充电”等等都有后来产生的比喻义。
引申义的产生也基于人们的联想。“从词的符号性质的角度来看,词义引申是一个词语由指称一类事物对象变为兼指几类相关联的对象。”[3]比如网上“隔壁”一词指旁边的论坛或聊天室,这一义项就是将“隔壁”的本义“左右相毗连的屋子或人家”发展而产生。新义项保留了“左右相毗连”这个关键义素,变“屋子或人家”为“论坛或聊天室”,新旧义项之间有必然关联,可谓有据可依。最典型的是“楼”及与“楼”相关的一些词语词义的引申。“楼”在网络上是指一个接一个帖子所组成的话题板块。这个义项与“楼”的本义“楼房——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在形态上很相似,由此“楼”的网络新义项产生。相应的,“楼主”从字面上解是“楼的主人”。在网上,“盖楼”第一人,即第一个发帖子引发相应话题的“楼”的肇始者当然就是“楼主”了。这个“楼主”的新解又是在“楼”的引申义项基础上的又一次引申。因“楼主”在“楼”的第一层,又引申出后面发帖子的“二楼”“三楼”、“楼上”“楼下”等词语的网络新义。
还有一些旧词新义是通过转类派生的,也就是“不改变词的形态,使其从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例如网语“今天去腐败了”中的“腐败”作谓语,是个动词,和“腐败”的本义“(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所指的形容词性不同。词性不同,词义也发生了改变。作动词使用的“腐败”指向的是原形容词性形容修饰的动作行为。腐败的行为很多,其一就是公款吃喝玩乐,因此网络上的“腐败”主要就是指吃喝玩乐等消费行为,因为用在普通的网民身上,已经没有贬义色彩。老百姓对各类腐败现象是深恶痛绝的,普通老百姓也根本没有机会去腐败,自己请客吃饭或和朋友们聚聚自称下“腐败”,也有反讽那些借公款吃喝的大老鼠们的意思。同样“宅男”中的“宅”、“型男”中的“型”也都是由名词转类为形容词的典型范例,而且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语,使用率颇高。
以上旧词新义的理据分析仅仅是从形态和词义两个角度,而且仅就没有形态变化的旧词获得新义这一现象做浅显的分析,仅仅是豹之一斑,但足见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词语在构词上、词义的发展上是符合词汇发展的规律。这部分词汇、义项很可能逐渐为大众接受进入到传统词汇的行列。从网语规范的角度,这样的理据分析,一方面可以借助学生们感兴趣的这类词梳理我们正在使用或讲解的传统词汇,对比也罢,抛砖引玉也罢,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增加不少;另一方面,也可借机与那些毫无理据可言、仅仅是误操作或是娱乐等产生的网络语言做比较分析,让学生们意识到有很多现在流行的网语可能仅仅是“现在流行”而已,随着语境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迟早会被淘汰,从而增强其甄别、遴选、正确使用网语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毅.词的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15.
[2]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38.
[3]亢世勇.现代汉语新词语计量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