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俳句PK中国唐诗沈文凡教授的专业阐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俳句PK 中国唐诗沈文凡教授的专业阐析

| 编者按陆游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工夫,包罗面很广,其中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诗国江西”开办之初,即有此志,经较长时间的策划,现在,方向基本明确。今后,我们将着力推出与诗词关系较密切、以传统文化信息量较大为特色的文章。对我们支持很大的吉林大学古代文学博导沈文凡教授近年出版《唐诗接受史论稿》(论文集)一书,余恕诚教授在序言中评价其“为唐诗接受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为后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许多新的重要资源” ,田恩铭教授撰文认为其该书对于唐诗接受史研究空间作了三个维度的拓展,其中第二个维度是效拟模仿研究,第三个维度是域外唐诗接受研究。这恰好与我们的期望高度吻合,为此我们约请沈教授授权“诗国江西”选推部分专文。沈教授慷慨地允诺并惠寄来原文。首先推送的是沈文凡、陈晓雷合撰《日本俳句与中国唐诗艺术表现之异同》一文(收入《唐诗接受史论稿》271—280 页)。日本俳句深受唐诗影响,但又与唐诗面貌迥别,读此文可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原文是纯文字版面,我们选配了若干图片,图片源自沈教授朋友圈。日本俳句与中国唐诗艺术表现之异同作者/沈文凡陈晓雷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代,打开唐人的诗卷,会看到各种丰富的思想在闪现着灿烂的光芒。同时,唐代这种辉煌的成果也深远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而日本作为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风俗

等方面有意地借鉴中国的先进思想,在文学方面,日本的俳句也汲取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词汇、巧妙奇特的构思等,同时二者的差距也是显著的。作为世界上最短小精炼的文学形式,俳句对世界文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就像唐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一样,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以唐诗和俳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来探求中日诗歌所体现出的差异。 1 唐代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中日交流非常频繁,也就给两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气象,中国文化的传入,大大地加速了日本社会文明化的进程。唐代社会繁荣的景象,吸引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其它周边国家纷纷效仿,于是,为了更加直接地学习唐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成果,日本政府决定派出遣唐使团赴唐,其中也包括留学生、学问僧等。他们抵唐后,“一方面致力于考察唐王朝的典章制度,以之作为有助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的‘他山之石' ;另一方面则如饥似渴地吸收唐王朝的灿烂文化,包括哲学、宗教及音乐、绘画、舞蹈、诗歌等各种文学艺术。”(肖瑞峰《日本汉诗发展史》)其目的不只是为了寻求解决军事争端的方法,也不只是为了获取直接地经济利益,而是以汲取唐朝的文化为他们所肩负的主要任务。“从公元630 年至894 年的约260 年间,日本先后共任命19 次遣唐大使,其中两次任命后因故未能成行,一次为迎接遣唐使回国而派遣的。‘迎人唐使' ,三次为送唐朝使节回国派遣的‘送唐客使' ,每一次使者的人数不同,多者往往数百人。”(沈文凡《日韩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在唐代的诗歌创作》)遣唐使大多是选拔擅长诗文的好学之士充当,其中晁衡(即阿倍仲麻吕),由于汉文化修养很高,加之善于刻

苦钻研,为唐玄宗所赏识,在唐朝政府中担任重要官职,其间他与唐代诗人李白、王维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此诗是李白在听信了晁衡溺海而死的讹传后而作,长歌当哭,不胜哀痛,表现了李白对晁衡的深厚情感。遣唐使频繁地往来,使得他们每次回国都携回大量的唐诗汉文,其中有许多优秀的唐诗作品,例如,白居易的诗集在他生前就已传至日本,风靡于日本诗坛。他们在利用汉字的标音和偏旁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融合,创造出日本的假名和当用汉字。公元八世纪,日本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地位的和歌总集《万叶集》编成,“从其中部分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来看,大概是遣唐使、留学生来唐学习时,将汉字及唐代诗文带回日本以后结集的。”(彭恩华《日本俳句史》)发展到了俳句,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在风格、意境上,都已深深地打上了唐诗的烙印,但同时二者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2 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产生于十五世纪中叶,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从和歌到短连歌、长连歌、俳谐连歌的发展过程。俳句是由和歌发展而来,和歌是日本最早的诗歌形式,最初的和歌句数与字数都无限制,至奈良朝 (710—784)时才基本上成为以五、七音为诗节单位的、有格律的文学形式。今天流行的和歌一般称为短歌,已固定为五、七、五、七、七这样三十一个音。大约在平安朝( 794 —1192)以后,和歌发展为以滑稽诙谐为主的连歌形式,盛行由两人合咏一首和歌,这一形式称为“连歌”,也叫作“短连歌”或“二人连歌” 。在平安朝末期、镰仓时代( 1192—1333)

初期,又发展为“锁连歌”或称“长连歌” ,一般以咏满百句为度,短连歌之发展为长连歌,主要是受了中国柏梁体诗的影响。在室町时代( 1392—1573),长连歌又发展为俳谐连歌,用平易的口语来描写诙谐洒脱的题材。由于连歌这种形式从首句最不易写好,所以,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等又将俳谐连歌的发句(五、七、五)独立起来,作为一种新颖的吟咏形式,这就是最早的俳句。俳句是由十七个音组成的短诗,这十七个音又分成三句,第一句五个音,称为上五;第二句七个音,称为中七;第三句五个音,称为下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七、五格式。此外,每首俳句必须有一个季题,季题是俳句所要表现季节的咏题,只有在日本的俳句中才有所体现。所谓季题:“就是与四季有关的题材,范围极广,举凡与春夏秋冬四时变迁有关的自然界现象及人事界现象都包括在内,例如‘元旦'为正月季题、‘早春' 为二月季题、‘其角忌' 为三月季题等等” (彭恩华《日本俳句史》)通常在俳句中必须有一个季题,如果没有季题,就不能构成俳句。同时,在一首俳句中还要尽量地避免两个以上不同的季题出现,否则难以突出主题,这是俳句中的大忌。以松尾芭蕉句作为例(刘德润等《日本古典文学赏析》):行〈春壬鳥啼吉魚©目(鸟悲鸣,鱼含泪,犹送晚春归)夏草壬兵乂哲力N夢①跡(萋萋夏草武士魂,依稀留梦痕)猿总闻〈人捨子広秋①風弃儿哭声似猿啼,惨惨秋风里)旅広病人疋夢瓜枯野总力、疗廻召(羁旅客,抱病身,枯野游梦魂)以上四首俳句的季题分别是“行〈春”,代表春季;“夏草”,代表夏季;“秋①風”,代表秋季;“枯野”, 代表冬季。季题不仅可以由新年、春、夏、秋、冬等表现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